「世界各大語言概況」:修訂間差異

出自Reko Wiki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WILLIAM0708留言 | 貢獻
DReaper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4 次修訂)
第18行: 第18行:
** 右圖顯示的是元音表,展示人類嘴巴可以發出的元音種類。
** 右圖顯示的是元音表,展示人類嘴巴可以發出的元音種類。
*** 越往左,舌頭靠前;往右舌頭則靠後;越往下,嘴巴張大,反之則縮小。
*** 越往左,舌頭靠前;往右舌頭則靠後;越往下,嘴巴張大,反之則縮小。
**** 以漢語為例,官話使用的5個元音當中,a(ㄚ),o(ㄛ),i(ㄧ)和u(ㄨ)都和IPA的相同。
**** 以漢語為例,官話使用的7主要元音當中,a(ㄚ),o(ㄛ),i(ㄧ)和u(ㄨ)都和IPA的相同。
**** 而e(ㄜ)單韻母的是為半閉且舌頭後置的[ɤ];但是複韻母時卻會有讀作中央元音[ə],甚至會舌頭前置成[e]。
**** 而e(ㄜ)單韻母的是為半閉且舌頭後置的[ɤ];但是複韻母時卻會有讀作中央元音[ə],甚至會舌頭前置成[e]。
***** 此外a也有變異成半開的[ɛ]和舌頭後置的[ɑ]的情形。
***** 此外a也有變異成半開的[ɛ]和舌頭後置的[ɑ]的情形。
=== 元音列表 ===
=== 元音列表 ===
* 注意的是語言的元音'''並非全都嚴格對應''',即使是母語者都會隨著地域口音而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和不同,因此無法100%複製發音也不要緊,盡可能維持在母語使用者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 此外也有一些無法歸類成以上發音的發音方式。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style="text-align:center"  
|-
|-
第29行: 第31行:
! colspan = '2' | 後
! colspan = '2' | 後
|-
|-
! 不圓唇
! 圓唇  
! 圓唇  
! 不圓唇
! 不圓唇
! 圓唇  
! 圓唇  
! 不圓唇  
! 不圓唇
! 圓唇
! 圓唇
! 不圓唇
|-
|-
! rowspan = '3' | 閉
! rowspan = '3' | 閉
第44行: 第46行:
|[u]
|[u]
|-
|-
| 咧起嘴巴,牙齒留一條小縫。
| 稍微咧起嘴巴,牙齒留一條小縫。
| 撮起嘴巴但舌頭維持平常位置。
| 撮起嘴巴但舌頭維持平常位置。
| [i]但舌頭稍微拉高。
| [i]但舌頭稍微拉高。
第66行: 第68行:
| [ʊ]
| [ʊ]
|-
|-
| colspan = '6' | 樓上嘴巴稍微張開一點點。
| colspan = '6' | 樓上相比嘴巴稍微張開一點點,不需要太用力
|-
|-
| 英語big的i就是此音。基本上是[i]和[e]中間的音,因此聽起來有點像[e]是理所當然的。
| 英語big的i就是此音。基本上是[i]和[e]中間的音,因此聽起來有點像[e]是理所當然的。
第90行: 第92行:
| 圓唇,舌頭縮後。
| 圓唇,舌頭縮後。
|-
|-
| 嚴格來講漢語的ㄝ'''不是這個''',但「ㄧㄝ」卻是這個音。屬於可以接受的口音範圍。
| 嚴格來講漢語的ㄝ'''不是這個''',但「ㄧㄝ」卻是這個音。因此實際上是屬於可以接受的口音範圍。
| 法語的(eu),德語(ö),丹麥語(ø)都有此音(有變化)。一部分英語方言的bird的ir也是這個。但粵語的'''oe和eo都不是這個'''(粵語嘴巴張得更大)。
| 法語的(eu),德語(ö),丹麥語(ø)都有此音(有變化)。一部分英語方言的bird的ir也是這個。但粵語的'''oe和eo都不是這個'''(粵語嘴巴張得更大)。
| 這個音散落在各種語言的變音和方言裡,標準語中只有馬普切語和蒙古語有此音。
| 這個音散落在各種語言的變音和方言裡,標準語中只有馬普切語和蒙古語有此音。
第110行: 第112行:
| ㄛ但嘴巴再張大一點點。
| ㄛ但嘴巴再張大一點點。
|-
|-
| 雖然在口音的接受範圍內,但嚴格來講漢語的ㄝ'''也不是這個'''。漢語的ㄝ嘴巴會張得更大。
| 「え」。雖然在口音的接受範圍內,但嚴格來講漢語的ㄝ'''也不是這個'''。漢語的ㄝ嘴巴會張得更大。
| 匈牙利語,冰島語,土耳其語的ö都有此讀法。有些德語標準發音會規定ö為這個發音。
| 匈牙利語,冰島語,土耳其語的ö都有此讀法。有些德語標準發音會規定ö為這個發音。
| colspan = '2' | ㄣ(en)的e部分。和其他中央元音相比屬於非常常見的類型,丹麥語,荷蘭語和泰語都有此音,且英語的有很多方言都有此音。<br>注意的是本音似乎沒有圓唇專用符號,圓唇不圓唇都用ə表示。
| colspan = '2' | ㄣ(en)的e部分。實際上漢語的e連上n和ng韻尾就會變異成這個。和其他中央元音相比屬於非常常見的類型,丹麥語,荷蘭語和泰語都有此音,且英語的有很多方言都有此音。<br>注意的是本音似乎沒有圓唇專用符號,圓唇不圓唇都用ə表示。
| 這個音非常罕見,標準語中只有保加利亞語有此音。
| 這個音非常罕見,標準語中只有保加利亞語有此音。
| 日語的「お」和韓語的o就是此音。嘴巴大小為漢語的「ㄛ」[o]和粵語的「o」[ɔ]的中間。注意的是普通話的「我」的o為此音
| 日語的「お」和韓語的o(오)就是此音。嘴巴大小為漢語的「ㄛ」[o]和粵語的「o」[ɔ]的中間。注意的是普通話的「我」的o為此音
|-
|-
! rowspan = '3' | 半開
! rowspan = '3' | 半開
第131行: 第133行:
| [o]但嘴巴更開,突出嘴唇。
| [o]但嘴巴更開,突出嘴唇。
|-
|-
| 「ㄝ」。注意ㄧㄢ(ian)的a會變成這個音,因此漢語拼音這方面其實有點問題,應該和威妥瑪一樣拼成ien才對。
| 「ㄝ」。注意ㄧㄢ(ian)的a會變成這個音,因此漢語拼音這方面其實有點問題,應該和威妥瑪一樣拼成ien才對。另外這也是德語的ä
| 粵語的「oe」就是此音。丹麥語(ø),法語(eu)都有變異成這個音的情況。<s>發出嘔吐的聲音</s>
| 粵語的「oe」就是此音。丹麥語(ø),法語(eu)都有變異成這個音的情況。<s>發出嘔吐的聲音</s>
| 比較罕見,標準語中只有南非語(i)有此音。
| 比較罕見,標準語中只有南非語(i)有此音。
第137行: 第139行:
| 英語but的u,suck的u就是此音。另外韓語ㅓ(oe)也是此音。<s>雖然編者聽起來更像次開圓唇</s>
| 英語but的u,suck的u就是此音。另外韓語ㅓ(oe)也是此音。<s>雖然編者聽起來更像次開圓唇</s>
| 粵語的「o」就是此音。官話的「喔」也是此音。<s>發出粵語屙屎的聲音</s>
| 粵語的「o」就是此音。官話的「喔」也是此音。<s>發出粵語屙屎的聲音</s>
|-
! rowspan = '3' | 次開
| [æ]
| 沒有
| [ɐ]
| [ɐ̹]/[ɞ̞]
| colspan = '2' | 沒有
|-
| 嘴巴張開到僅比ㄚ小一點點。
| [æ]但圓起嘴唇。
| 相比起[æ]舌根稍微翹起,
| 圓起嘴唇的[ɐ]。
| 舌頭縮後的[æ]。
| 舌頭縮後並且圓起嘴唇的[æ]。
|-
| 瑞典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的ä,挪威語和冰島文的æ都是此音。字如其音,就是a和e([ɛ])之間的發音。
| 似乎沒有人類語言存在這個音。
| 粵語的短a就是此音。丹麥語,德語的er也是此音,另外孟加拉語和保加利亞語也有此音。
| 這個音幾乎沒有人類語言使用,僅僅只有東非烏干達的薩比尼語存在一個超短版本。
| 似乎沒有人類語言存在這個音。
| <s>編者個人認為韓語的ㅓ(eo)應是此音</s>
|-
! rowspan = '3' | 開
| [a]
| [ɶ]
| [ä]
| [ɒ̈]
| [ɑ]
| [ɒ]
|-
| 嘴巴張開到最大。
| [a]但圓唇。
| 嘴巴張開,舌根稍微翹起。
| 圓起嘴唇的[ä]。
| [a]但舌頭拉後,類似英語ar一般。
| [a]但舌頭盡可能拉後並且圓唇,超級放大版的o。
|-
| 「ㄚ」。全世界使用的最多的元音。
| 僅在一些日耳曼語方言中會出現。
| 普通話的a非單念時會變成這個。緬甸語也有此音。
| 只有一些歐洲方言存在此音。
| 舌頭後置的a。南非語,荷語的a就是此音。法語,德語,英語各地方言也有此音,漢語的ㄤ的a部分也是此音。注意雖然很多人會把英文字母「R」發成這個,但實際上是錯的。
| 多見於歐洲方言,匈牙利語的a就是此音。烏茲別克語的o也是此音。
|-
|-
|}
|}
第142行: 第187行:
== 輔音 ==
== 輔音 ==
* 輔音(Consonant)就是一個音節的起手式,決定出現方式並把元音和元音隔開。
* 輔音(Consonant)就是一個音節的起手式,決定出現方式並把元音和元音隔開。
** 所謂bopomofo的b,p,m,f就是輔音。
** 所謂bopomofo的聲母b,p,m,f就是輔音。
** 由於輔音數量眾多,因此不全部列舉;本條目將根據以下語言來添加輔音列表。<s>簡單講就是寫到哪加到哪。</s>
** 由於輔音數量眾多,因此不全部列舉;本條目將根據以下語言來添加輔音列表。<s>簡單講就是寫到哪加到哪。</s>
=== 官話使用的輔音列表 ===
=== 漢語使用的輔音列表 ===
* 這些是漢語常用的輔音。以官話次序排列,並以粵語,台語為主的地方語言作增補。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width="9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width="9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語音
! 語音
! 描述
! 正式名稱
! 其他語言舉例
! 發音方法
! 漢語拼音
! 漢語拼音
! 注音
! 注音
第154行: 第202行:
|-
|-
| [p]
| [p]
| 英語不送氣的p ,如 s'''p'''y
| 清雙唇塞音
| 英語不送氣的p ,如 [[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s'''p'''y]]
| 嘴唇合起收緊,一下子張開並發聲、'''不送氣'''。
| b
| b
| ㄅ
| ㄅ
|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的p都不送氣,倒是我們漢語的濁音脫落後出現了送氣對立才導致要以b代p。
|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的p都不送氣,倒是我們漢語的濁音脫落後出現了送氣對立才導致要以b代p。<br>此外,阿拉伯語沒有此音,因此他們會全部轉換成[b]。
|-
| [pʰ]
| 清雙唇送氣塞音
| 英語中送氣的p,如[[フレッシュプリキュア!|'''P'''ineap'''p'''le]]
| 嘴唇合起收緊,一下子張開並發聲、'''送氣'''。
| p
| ㄆ
| 在歐洲語言大多都不會標示送氣與否而需要憑語感和經驗推測。<br>注意泰語會表示為「ph」,這也是為什麼泰式炒麵(パッタイ)是「Phat Thai」。
|-
| [m]
| 雙唇鼻音
| 英語字母M
| 嘴唇合起保持放鬆狀態,喉嚨閉起,聲帶發聲震動鼻子,並張開嘴巴。
| m
| ㄇ
| 普遍被認為是人類出生後最早學會的子音,通常也會和a一起習得,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語言中Mama都可以解「母親」之意。絕大部分語言都有這個發音,只有少數的美洲原住民語言沒有。
|-
| [f]
| 清唇齒擦音
| 英語字母F
| 下嘴唇抵著上顎牙齒,鬆開並發聲。
| f
| ㄈ
| 日韓語無此音,因此他們以類似hwu的唇音(ふ)來代替;韓國更是直接用上P音替代。<ref>這也是Plash Speed梗的由來。</ref>
|-
| [t]
| 清齒齦塞音
| 英語不送氣的t,如[[替身 (JOJO)|S'''t'''and]]
| 舌尖抵著齒齦並堵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不送氣'''。
| d
| ㄉ
|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的t都不送氣(ry
|-
| [tʰ]
| 清齒齦塞音
| 英語送氣的t,如[[Ouro Kronii|Time]]
| 舌尖抵著齒齦並堵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送氣'''。
| t
| ㄊ
| 在歐洲語言大多都不會標示送氣與否而需要憑語感(ry <br>注意泰語會表示為「th」,這也是為什麼泰式炒麵(パッタイ)是「Phat Thai」。
|-
| [n]
| 齒齦鼻音
| 英語n
| 舌尖抵著齒齦,喉嚨閉起,聲帶發聲震動鼻子,並張開嘴巴。
| n
| ㄋ
| 世界上絕大部分語言都有此音。
|-
| [l]
| 齒齦邊近音
| 英語L
| 張開嘴巴,舌頭抵著齒齦,快速縮回。
| l
| ㄌ
| 日語無此音,因此用ら行替代。
|-
| [k]
| 清軟腭塞音
| 英語不送氣的K,例如S'''k'''irt
| 舌根口腔後方阻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不送氣'''。
| g
| ㄍ
|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ry
|-
| [kʰ]
| 清軟腭送氣塞音
| 英語送氣的K,例如Kind,硬C如Car
| 舌根口腔後方阻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送氣'''。
| k
| ㄎ
| 同理,因此泰語會用Kh表示此音。
|-
| [h]
| 清軟腭擦音
| 英語H
| 略微縮窄喉嚨,張開並發聲。
| rowspan='2'| h
| rowspan='2'| ㄏ
| rowspan='2'| 這兩個音在官話中為同位異音,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換。但是注意的是'''粵語的H聲母只能發成[h]。'''
|-
| [x]
| 清聲門擦音
| 英語CH韻尾如Lo'''ch''',西班牙語J,俄語的X(Kh)
| 用舌根縮窄上顎後方,張開並發聲。
|-
| [t͡ɕ]
| 清齦齶塞擦音
| 日語ち、俄語Ч
| 用舌葉把上顎盡可能收窄,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不送氣'''。
| j
| ㄐ
| 粵語的'Z'(如朱Zyu1)<ref>通俗拼音則是Ch,如Chu</ref>為此音。
|-
| [t͡ɕʰ]
| 清齦齶送氣塞擦音
| 沒有{{ref|似乎沒有其他常用語言有這個發音。|group1}}
| 用舌葉把上顎盡可能收窄,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送氣'''。
| q
| ㄑ
| 英語的ch不是這個,英語的ch不需如此收窄齦齶,而且會圓唇。<s>注意這和日語く不一樣。</s>
|-
| [ɕ]
| 清齦齶擦音
| 日語し
| 用舌葉把上顎盡可能收窄,不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
| x
| ㄒ
| 這個發音和英語的Sh和S都不一樣。兩者不需如此收窄齦齶。威妥瑪拼音作Hs。
|-
| [ʈ͡ʂ]
| 清捲舌擦音
| 類似英語Ch但捲舌不送氣。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等斯拉夫語的CZ/č,白俄語的Ч,越南語的TR
| 捲舌,用舌頭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不送氣'''。
| zh
| ㄓ
| 看起來是漢語專屬的發音,但意外的很多斯拉夫語有這個發音。英語的Z是濁音,因此很多英語用家看到拼音的Z和Zh都會讀錯就是這個原因。
|-
| [ʈ͡ʂʰ]
| 清捲舌送氣擦音
| 沒有{{ref||group1}}
| 捲舌,用舌頭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送氣'''。
| ch
| ㄔ
| 由於歐洲送氣對立很少,沒有什麼常見語言有此音。
|-
| [ʂ]
| 清捲舌擦音
| 斯拉夫的Ш/Š
| 捲舌,收窄氣流,鬆開並發聲。
| sh
| ㄕ
| 看起來是漢語專屬的發音(ry
|-
| [ɻ]/[ʐ]
| 捲舌近音/擦音
| 法羅語,越南語的R
| 捲舌,不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嘴巴形狀可窄(ɻ)可寬(ʐ),但不圓唇。
| r
| ㄖ
| 這個音很特別,南方官話的話無論是[ɻ]/[ʐ]都通用。英語的R([ɹ])和這個一定程度上不同,他們多會圓唇。
|-
| [t͡s]
| 清齒齦塞擦音
| 日語つ的輔音,德語Z,拉丁斯拉夫語的C,東斯拉夫語的Ц(Ts)
| 舌尖抵著齒齦,堵塞氣流,鬆開並發聲,'''不送氣'''。
| z
| ㄗ
| 英語的Z是濁音,因此很多英語用家(ry
|-
| [t͡sʰ]
| 清齒齦塞送氣擦音
| 沒有{{ref||group1}}
| 舌尖抵著齒齦,堵塞氣流,鬆開並發聲,'''送氣'''。
| C
| ㄘ
| 由於歐洲送氣對立很少(ry
|-
| [s]
| 清齒齦擦音
| 英語S
| 用舌尖收窄上顎,吐氣,鬆開並發聲。
| s
| ㄘ
| 很常見的輔音,畢竟發出嘶嘶聲的物件非常常見,自然也學會其擬聲。
|-
| [j]
| 硬腭近音
| 英語Y,德語J
| 用舌頭兩側抵住上顎,留下中間讓氣流通過,發聲。
| y
| 一
| 自己就能發音的輔音,被認為屬於半元音。
|-
| [w]
| 濁圓唇軟腭近音
| 英語W,愛爾蘭語V,波蘭語Ł
| 像[u]音一樣,舌頭後縮,嘴巴盡可能撮起,張開並發聲。不一定要阻塞氣流。
| w
| ㄨ
| 自己就能發音的輔音。
|-
| [ŋ]
| 軟齶鼻音
| 英語Ng
| 閉上喉嚨,聲帶發聲震動鼻子,並張開嘴巴。
| Ng(粵語,台語限定)
| ㄫ
| 官話不以此音開頭,但是粵語和閩語都有。官話多轉成「y」音。此外台語會有沒有元音,直接用ng接輔音發音的字,如門(Mng),卵,黃(Ng)姓,長(Tng)等。
|-
| [d͡z]
| 濁齒齦塞擦音
| 大部分斯拉夫語的dz
| [z]但濁化。舌頭抵著齒齦,發聲並張開嘴巴。
| 閩拼:zz/台羅:j/周辨明:dz
| ㆡ
| 此發音為閩南語特有。
|-
|}
|}
== 用語 ==
* 此處將會解釋一些語言學的術語。
=== 顎化 ===
* 指一個音從塞音轉化成擦音,甚至近音化的現象。
** 簡單講就是一種懶音積非成是的情況,把本來需要堵塞氣流的音如/t/,/k/簡略化導致出現發音改變(例如前述的/t/,/k/就會變成/ʧ/或者/t͡ɕ/),甚至後來連氣流都懶得阻礙,從而讓氣流可以無阻的通過。(例如是/ng/轉化成/j/)
=漢藏語系=
=漢藏語系=
* 中華圈的主要語系。<s>原住民捧由木蒿已撕。</s>
* 中華圈的主要語系。<s>原住民捧由木蒿已撕。</s>
第173行: 第428行:
*:「洛」、「落」、「駱」的聲母卻是/l/。
*:「洛」、「落」、「駱」的聲母卻是/l/。
* 又例如「監」(上古漢語擬音/klam/):
* 又例如「監」(上古漢語擬音/klam/):
*:粵語中「鑑」與「監」:皆為/k/(現代標準漢語顎化為/t͡ɕ/(j,ㄐ))。
*:粵語中「鑑」與「監」:皆為/k/(現代標準漢語顎化為/t͡ɕ/)。
*:「藍」、「濫」、「檻」、「艦」等字卻讀作 /l/(但在北京地區由於受其他方言影響使得後兩字轉爲/k->t͡ɕ/系)。
*:「藍」、「濫」、「檻」、「艦」等字卻讀作 /l/(但在北京地區由於受其他方言影響使得後兩字轉爲/k->t͡ɕ/系)。


第290行: 第545行:
* 以廣州西關口音和香港口音為標準的,粵語的標準語。狹義的「廣東話」就是這種。
* 以廣州西關口音和香港口音為標準的,粵語的標準語。狹義的「廣東話」就是這種。
** 雖說如此,兩個地方的粵語早已各自大量混入其他語言,因此也只能採用這種雙中心並取其異同作參考標準。
** 雖說如此,兩個地方的粵語早已各自大量混入其他語言,因此也只能採用這種雙中心並取其異同作參考標準。
*** 廣州的粵語混入了大量的官話詞彙,而香港的粵語則混有頗多的蜑家詞彙,以及英語詞彙等等。
*** 廣州的粵語混入了大量的官話詞彙,而香港的粵語則混有頗多的蜑家詞彙,英語詞彙,還有高降調脫落等等的特徵
**** 例如是香港粵語當中的「愛」也可以解作「要」。<s>愛它就要要它!又愛又不要是怎樣啦!</s>
**** 例如是香港粵語當中的「愛」也可以解作「要」。<s>愛它就要要它!又愛又不要是怎樣啦!</s>
** 特徵是有變音系統,一些單字詞,組合詞會出現3/6兩種去聲,以及4聲陽平聲移動到2聲陰上聲的情況。例如是「鴨」(aap3→2),「玉」(juk6→2),或者是「老臨」(lou3 lam4→2),「陳sir」(can4→2 soer4)。<s>某程度上這個第二聲也算是廣州話的代表發音。吓↗??</s>
** 特徵是有變音系統,一些單字詞,組合詞會出現3/6兩種去聲,以及4聲陽平聲移動到2聲陰上聲的情況。例如是「鴨」(aap3→2),「玉」(juk6→2),或者是「老臨」(lou3 lam4→2),「陳sir」(can4→2 soer4)。<s>某程度上這個第二聲也算是廣州話的代表發音。吓↗??</s>
第333行: 第588行:
** 按照發音大概可以分為泉漳片,潮汕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和瓊雷片,其中又以泉漳片佔主導地位。
** 按照發音大概可以分為泉漳片,潮汕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和瓊雷片,其中又以泉漳片佔主導地位。
*** 台灣常用的台語就是泉漳片的閩南話的一種。'''是的,借再多外語詞也好,台語是閩南語的一種。<s>除非連文法都被入侵得亂七八糟,那才可以稱得上是克里奧爾語。</s>'''
*** 台灣常用的台語就是泉漳片的閩南話的一種。'''是的,借再多外語詞也好,台語是閩南語的一種。<s>除非連文法都被入侵得亂七八糟,那才可以稱得上是克里奧爾語。</s>'''
*** 文白讀差異巨大,保留了很多上古時代的發音。
**** 但由於戒嚴時期台灣一直以來不重視台語教育,加上發音和官話脫勾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未像粵語一樣建立起一套人人通用的轉寫,甚至會出現訓讀和空耳發音等下策。


====台語====
====台語====
第380行: 第637行:
** 作為世界上最為廣泛流通的語言,因此其口音也就五花八門,是世界上最為多元的多中心語言。
** 作為世界上最為廣泛流通的語言,因此其口音也就五花八門,是世界上最為多元的多中心語言。
*** 光是英國境內就有著超過幾十種的口音,美國,加拿大,紐芬蘭,澳洲和紐西蘭等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口音和俗語。
*** 光是英國境內就有著超過幾十種的口音,美國,加拿大,紐芬蘭,澳洲和紐西蘭等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口音和俗語。
*** 因此只要不要在發音上差的太遠,其實'''講英文有口音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比你口音更濃重的英語母語使用者大有人在。<s>Goa Queshion for ye. Was heavion? A kerregram o'Stiew, ora kerregram o'Feathawz.</s>
*** 因此只要不要在發音上差的太遠,其實'''講英文有口音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比你口音更濃重的英語母語使用者大有人在。<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2oke5MFg&ab_channel=TraeBrown Goa Queshion for ye. Was heavion? A kerregram o'Stiew, ora kerregram o'Feathawz.]</s>
**** 而目前被視為正音的英國RP(Received Pronounciation)<ref>所謂Received就是「接受教育」得來的口音,並不是基於任何的方言改編的。</ref>和以美國中西區北部的General American大多是後天學習,或者作為第二語言學來的。<s>英女皇: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叫美式英文。我們只有英式英文,和錯式英文。</s>
**** 而目前被視為正音的英國RP(Received Pronounciation)<ref>所謂Received就是「接受教育」得來的口音,並不是基於任何的方言改編的。</ref>和以美國中西區北部的General American大多是後天學習,或者作為第二語言學來的。<s>英女皇: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叫美式英文。我們只有英式英文,和錯式英文。</s>
** 和其他廣泛流通的語言相比,英語也有著一些比較少見的發音:兩種咬舌音/θ/和/ð/,半開後不圓唇元音/ʌ/<ref>come, but的韻母。漢語的o(ㄛ)不圓唇。</ref>,半開央不圓唇元音/ɜ/<ref>bird的韻母。發ʌ音時把舌頭拉前一點,位於嘴巴的中央。</ref>等等。
** 和其他廣泛流通的語言相比,英語也有著一些比較少見的發音:兩種咬舌音/θ/和/ð/,半開後不圓唇元音/ʌ/<ref>come, but的韻母。漢語的o(ㄛ)不圓唇。</ref>,半開央不圓唇元音/ɜ/<ref>bird的韻母。發ʌ音時把舌頭拉前一點,位於嘴巴的中央。</ref>等等。
** 英語的各地口音(母語或非母語)也是一門學問,但由於篇幅所限不在此條目中詳述。
=== 德語 ===
* 通行於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盧森堡,列支敦士登等中歐國家,以及一些德語移民社區的語言。
** 由於德國在19世紀前一直處於神羅這個<s>不神聖不羅馬也不帝國的</s>選帝邦聯的環境下,遲遲都沒有建立起大一統帝國,這導致德語的方言保存的較為豐富,但是倒著講就是相比其他殖民帝國發展起步較慢,因此德語並沒有成功在任何其他大洲站得穩腳跟,只有阿根廷,南非的納米比亞和太平洋的拉包爾島有出現過克里奧爾語。
** 不過倒是有很多美洲的德語移民目前依然在使用德語,從而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獨特方言。
** 以許多的塞音,獨特的<s>水蛇春</s>組詞方式和粗聲粗氣聞名。
*** 很多字母發音和英語不太一樣,例如英語Y多作J(如Jahr和Year),/k/只使用K(如Kontakt和Contact),v作/f/音<ref>實際上德語v和f發音一樣。</ref>而w作/v/音,有著曲音符字母ä(/ɛ/),ö(/ø/),ü(/y/)的存在,也有ß(ẞ)這個特別用來表示清S的二合字母<ref>一般情況下德語S發/z/音,而z則發/t͡s/音。</ref>。


==北日耳曼語支==
==北日耳曼語支==
第417行: 第682行:
*** 相對的法語則是英語的主要羅曼語詞彙輸出者,因此有很多法語詞彙可以從英語看出端倪,例如Bœuf(牛)就是和英語牛肉(Beef)同源。
*** 相對的法語則是英語的主要羅曼語詞彙輸出者,因此有很多法語詞彙可以從英語看出端倪,例如Bœuf(牛)就是和英語牛肉(Beef)同源。
**** 這主要是因為當年的諾曼人在英國為了<s>裝逼</s>在英國依然使用很多的諾曼語詞彙,導致這些詞彙被吸收到了英語裡頭的緣故。
**** 這主要是因為當年的諾曼人在英國為了<s>裝逼</s>在英國依然使用很多的諾曼語詞彙,導致這些詞彙被吸收到了英語裡頭的緣故。
** 複輔音方面,ill-視為/ij/,gn-視為/ɲ/:<br>
** 有著很多的鼻音,濁音,而且有著中華圈鮮為人知,以喉嚨顫動小舌的喉音R「濁小舌擦音」/ʁ/。
複母音方面,oi視為/wa/,ou視為/u/,ai/ei/ez/er視為/e/,eau和au視為/ɔ/;<br>
** 複字母發音方面相當複雜:
而連字的æ和œ/eu則各自對應/æ/和/ø/:<br>
#複輔音方面,ill-視為/ij/,gn-視為/ɲ/:<br>
鼻音方面,an/am/en/em視為/ɑ̃/,en/em/on/om視為/ɔ̃/,(e)in/im/un/um視為/ɛ̃/。
#複母音方面,oi視為/wa/,ou視為/u/,ai/ei/ez/er/視為和é一樣的/e/,eau和au視為/ɔ/;<br>
#而連字的æ和œ/eu則各自對應/æ/和/ø/:<br>
#鼻音方面,an/am視為/ɑ̃/<ref>存在例外;例如Amour(愛)就不在此限。</ref>,en/em/on/om視為/ɔ̃/,(e)in/im/un/um視為/ɛ̃/。
* 很多時候詞彙最後一個字母'''多不發音'''。尤其是詞尾的t,s,x,z等等幾乎都可以省略。
* 很多時候詞彙最後一個字母'''多不發音'''。尤其是詞尾的t,s,x,z等等幾乎都可以省略。
** 相反詞尾的r,f等則大多數時候都需要發音。
** 相反詞尾的r,f等則大多數時候都需要發音。
第455行: 第722行:
*** 此時只有位於不列顛島上驍勇善戰的皮克特人一定程度上抵擋了羅馬人的擴張。
*** 此時只有位於不列顛島上驍勇善戰的皮克特人一定程度上抵擋了羅馬人的擴張。
** 後來羅馬滅亡,西歐的主要民族變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成功登上了不列顛島,將他們的盎格魯-薩克遜語帶來,並開創了英語入侵英倫群島的先河。
** 後來羅馬滅亡,西歐的主要民族變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成功登上了不列顛島,將他們的盎格魯-薩克遜語帶來,並開創了英語入侵英倫群島的先河。
*** 其後經過維京人,諾曼人,英國人的摧殘,尤其是1840年的愛爾蘭大饑荒讓愛爾蘭的人口直接讓四分一人口死亡和移民導致英大規模放棄使用蓋爾語,現在已再無純凱爾特國家,唯一的獨立主權國愛爾蘭也已經被英語入侵得一塌糊塗,日常還在使用凱爾特語的地方寥寥可數。
*** 其後經過維京人,諾曼人,英國人的摧殘,尤其是1840年的愛爾蘭大饑荒讓愛爾蘭的四分一人口死亡和移民,最終愛爾蘭人大規模放棄使用蓋爾語,現在已再無純凱爾特國家,唯一的獨立主權國愛爾蘭也已經被英語入侵得一塌糊塗,日常還在使用凱爾特語的地方寥寥可數。
**** <s>全世界最大的凱爾特人國家是哪個?美國。</s>
**** <s>全世界最凱爾特人國家是哪個?美國。</s>


===海島凱爾特語支===
===海島凱爾特語支===


* 分佈在英倫群島的凱爾特語。
* 分佈在英倫群島的凱爾特語。
** 大概可以分為立吞語支和蓋爾語支,分別在於用字的P和Q之分,例如「兒子」一詞在愛爾蘭語作「Mac」,但威爾士語作「Map」。
** 大概可以分為立吞語支和蓋爾語支,分別在於用字的P和Q之分,例如「兒子」一詞在愛爾蘭語作「Mac」,但威爾士語作「Map」。


====愛爾蘭語(愛爾蘭蓋爾語)====
====愛爾蘭語(愛爾蘭蓋爾語)====
第469行: 第736行:
** 雖然如此比起英語還是算是有規則可循。<s>同為發音和文字不直觀的語言,編者覺得法語比起這破玩意靠譜多了</s>
** 雖然如此比起英語還是算是有規則可循。<s>同為發音和文字不直觀的語言,編者覺得法語比起這破玩意靠譜多了</s>
** 存在許多複聲母:
** 存在許多複聲母:
*** Bh, Mh唸V,Sh,Th唸H,Ch念濁H音<ref>/x/。西班牙語的J,德語的Ch(部分情況)還有俄語的x,希臘語的x皆發此音。發h音時喉嚨縮窄一點。</ref>,Dh,Gh唸/ɣ/<ref>把英文的G再濁一點,不要閉上喉嚨,盡可能縮窄喉嚨。</ref><ref>名字時多視作I音。例如Tadhg作「Taig」(タイグ)。</ref>音,而Fh不發音。
*** Bh, Mh唸V,Sh,Th唸H,Ch念濁H音<ref>/x/。漢語ㄏ,西班牙語的J,德語的Ch(部分情況)還有俄語的x,希臘語的x皆發此音。發h音時喉嚨縮窄一點。</ref>,Dh,Gh唸/ɣ/<ref>把英文的G再濁一點,不要閉上喉嚨,盡可能縮窄喉嚨。</ref><ref>名字時多視作I音。例如Tadhg作「Taig」(タイグ)。</ref>音,而Fh不發音。
** 也有使用變音符號,通常意味著發音拉長和加重。例如Tomás就是To-mahs(トマース)而非Tom-mus。
** 也有使用變音符號,通常意味著發音拉長和加重。例如Tomás就是To-mahs(トマース)而非Tom-mus。
** C任何時候都只發K音,因此Cian應作「奇安」(キアン)而非「希安」(シアン)。
** C任何時候都只發K音,因此Cian應作「奇安」(キアン)而非「希安」(シアン)。
** 相反S在配上e和i必定發Sh音,因此Seán,Siobhán分別作Shawn(ショーン)和She-von(シヴォーン)。
** 相反S在配上e和i必定發Sh音,因此Seán,Siobhán分別作Shawn(尚恩,ショーン)和She-von(雪芳,シヴォーン)。
** 看起來很多不規則複韻母但是實際上真正成文的只有一個:
** 看起來很多不規則複韻母但是實際上真正成文的只有一個:
** AO作「/i/」<ref>類似ㄜ,但不用特別拉長嘴巴。舌頭不要動,直接把嘴巴張開到ㄚ和ㄜ之間的位置就可以。</ref>音,因此Caoimhe作Kee-va(キーヴァ)。
** AO作「/i:/」音,因此Caoimhe作Kee-va(奇瓦,キーヴァ)。
*** 但注意會有例外,例如Baobhan Sith的Baobhan不念Bi-van。
*** 但注意會有例外,例如Baobhan Sith的Baobhan不念Bi-van。
*** 此外有很多看起來像是複韻母的但只會念其中一個字母,另一個字母只作標籤用,'''而且存在例外'''。<s>編者表示這個他媽的最複雜,你就不能設好哪個組合只發那個音嗎</s>
*** 此外有很多看起來像是複韻母的但只會念其中一個字母,另一個字母只作標籤用,'''而且存在例外'''。<s>編者表示這個他媽的最複雜,你就不能設好哪個組合只發那個音嗎</s>
第500行: 第767行:
** 由於歷史上的日本一直以來存在「整齊劃一」以及「單一民族國家」的迷思,因此對於打壓,同化其他民族不遺餘力,尤其積極打壓方言的使用;現在雖然民風有所開放但是傷害已成,很多方言都已經成為了瀕危語言。
** 由於歷史上的日本一直以來存在「整齊劃一」以及「單一民族國家」的迷思,因此對於打壓,同化其他民族不遺餘力,尤其積極打壓方言的使用;現在雖然民風有所開放但是傷害已成,很多方言都已經成為了瀕危語言。
*** 和韓語一樣算來歷很混亂的語言,由於繼承了突厥語系的詞首無流音特性,以及SOV語序,這可能暗示了日本人祖先彌生人的源頭可能是華北的匈奴人轄下的民族的一支;但是阿爾泰語系作為語系假想實在不存在同源詞,因此目前依然只能停留於假想階段。
*** 和韓語一樣算來歷很混亂的語言,由於繼承了突厥語系的詞首無流音特性,以及SOV語序,這可能暗示了日本人祖先彌生人的源頭可能是華北的匈奴人轄下的民族的一支;但是阿爾泰語系作為語系假想實在不存在同源詞,因此目前依然只能停留於假想階段。
*** 也有人認為日本稻作的習慣應是來自長江下游的百越,但是彌生人在最晚應在西周時就已經出走,存續到戰國乃至秦朝的百越的壯侗,南亞語又為什麼完全沒有借詞被繼承?天南地北兩個族群到底是怎麼合成出彌生人這個族群?可以說是日本民族考古的最大謎團。
** 此外有很多人認為古高句麗語和日語非常的相似,因此也有日韓同祖論的假說,並根據這個假說建議出「扶餘語系」。
** 此外有很多人認為古高句麗語和日語非常的相似,因此也有日韓同祖論的假說,並根據這個假說建議出「扶餘語系」。


第519行: 第787行:
** 也因為高句麗語的字詞有些和日語發音類似,因此也被認為日韓語系出同源。
** 也因為高句麗語的字詞有些和日語發音類似,因此也被認為日韓語系出同源。
*** 以上語言被歸納為一個假想語系「扶餘語系」,但由於未能確認其存在加上其他語種資料太少因此不另列出。
*** 以上語言被歸納為一個假想語系「扶餘語系」,但由於未能確認其存在加上其他語種資料太少因此不另列出。
* 擁有著豐富的母音變化和獨特腔調的語言,其文字諺文由於是模仿人類口腔創製,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為合理的文字。<s>雖然那個韻母的標記法根本他娘的沒有規律可言,偏偏還那麼多變體</s>
** 無濁音,聲母有鬆緊和濃淡對立,這導致韓國人唸B,D,G的時候全都很像P,T,K。
*** 更嚴重的是韓語並無F/V等齒唇音。這也是Plash Speed的由來,英語不好的韓國人會完全無法發出F/V音。<s>iPon</s>


= 愛伊努語 =
= 愛伊努語 =
第533行: 第804行:
= 南島語系 =
= 南島語系 =


* 廣泛分佈於台灣以南的太平洋印度洋諸島的語系
* 廣泛分佈於台灣以南的太平洋印度洋諸島的語系,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主要分佈在島嶼的。
** 為全世界唯一一個主要分佈在島嶼的語系
** 目前學術界認為本語系起源自台灣,因為台灣目前依然保留了最為多樣化的品種,而台灣以外卻只有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一種存在。
** 目前學術界認為本語系起源自台灣,因為台灣目前依然保留了最為多樣化的品種,而台灣以外卻只有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一種存在。
** 但是最近考古學又發現似乎是南島民沿著湄公河遷移出雲南往東南亞的證據,因此到底真相為何也是眾說紛紜。
** 長久以來被認為和良渚文明有關,但是最近考古學又發現南島民似乎沿著瀾滄江遷移出四川和雲南往東南亞的證據,從而認為三星堆是南島人的文化,因此到底真相為何也是眾說紛紜。
*** 雖然如此,但是台灣南島語目前只有23種,馬來-波利尼西亞語足足有1239種。
*** 雖然如此,但是台灣南島語目前只有23種,馬來-波利尼西亞語足足有1239種。
** 會如此分散的原因基本上被認為是馬來人開發出信風航行的技術而導致其能夠遍佈太平洋,甚至遠渡印度洋而到達馬達加斯加。
** 會如此分散的原因基本上被認為是馬來人開發出信風航行的技術而導致其能夠遍佈太平洋,甚至遠渡印度洋而到達馬達加斯加。
** 是非常典型的粘著語,發音簡單,沒有像印歐語一樣的複輔音,廣泛利用詞綴來表達各種意思,大部分都是尾高型發音。
** 是非常典型的粘著語,發音簡單,沒有像印歐語一樣的複輔音,廣泛利用詞綴來表達各種意思,大部分都是尾高型發音。
第543行: 第813行:
**** 不過日語沒有像馬來語一樣的韻尾和入聲,也沒有中央元音/ə/。
**** 不過日語沒有像馬來語一樣的韻尾和入聲,也沒有中央元音/ə/。
** 然而台灣自鄭成功成立東寧王國再到清朝與日本統治,加上二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讓台灣原住民南島語系如同北海道愛伊努語一樣遭到邊緣化。
** 然而台灣自鄭成功成立東寧王國再到清朝與日本統治,加上二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讓台灣原住民南島語系如同北海道愛伊努語一樣遭到邊緣化。
*** 民主化後雖然台灣極力復甦原住民文化,但大部分的原住民年輕人的第1語言還是以國語跟漢字書寫為主,只有在少數場合才會使用自己的母語。
*** 民主化後雖然台灣極力復甦原住民文化,但大部分的原住民年輕人的第一語言還是以國語跟漢字書寫為主,只有在少數場合才會使用自己的母語;某些族群的語言甚至即將成為死語。


= 壯侗語系 =
= 壯侗語系 =
第558行: 第828行:
== 越南語 ==
== 越南語 ==
= 苗瑤語系 =
= 苗瑤語系 =
* 傳說來自長江流域,後來往南發展到華南,西南和中南半島的亞洲語系。
** 顧名思義就是苗族和瑤族所講的語言,是中國大陸境內其中一個主要少數民族語系之一。
** 由於聲調,複輔音等特徵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被<s>大中華主義者</s>認為是漢藏語系的分支,但是後來又經過同源詞的比對之後發現很多底層用詞(例如數字)和漢藏相距甚遠,因此後來被獨立出來。
*** 遠古時代開始就處於華南的民族語言大熔爐裡頭,因此無論是漢藏語,南亞語和壯侗語都有借入大量的詞彙,但還是能勉強分辨出不屬於漢藏語。
*** 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蚩尤後人,但是後來經過分子人類學在山東的墳墓進行檢測後基因並不一致,因此其華北起源說被推翻,改為認為是發源自遍佈長江流域的華西到華中。
*** 也因此,有人認為楚語很可能就是和苗瑤語交融過後產生的一種獨特漢語方言。
**** 此外也有很多人提出苗瑤語和南亞語同源的假想。


=通古斯語系=
=通古斯語系=
第636行: 第913行:
==備註==
==備註==
<references/>
<references/>
[[分類:語言]]

於 2024年3月13日 (三) 22:39 的最新修訂

緒論

世界各大語言分佈
  • 本條目主要解說世界各種語言語系的特徵,歷史,和民族的關係以及科普一些少見的語言發音的發音方式。不包括呼麥和死嗓之類的,那些請洽音樂條目
    • 由於語言和民族的演變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因此研究語言的去向和變化就可以大概推測到人類文明的發展的流向。
    •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洽維基百科,本條目主要會用作解說語言和相關民族的歷史,解答一些接觸該語言上的困難以及針對其特徵作出淺顯的說明。
    • 另外由於語言的學術分類一向有嚴重分歧,因此本條目暫時將採用學術界最廣泛接受的最簡便的分法——維基百科的分法。如果之後有人想要改再算,反正一開始先按著維基百科的弄最方便
    • 請停止有關語言和方言的爭議,目前學術界除了互相聽懂之外不存在一個明確語言/方言的分界線,因此此類界定多是來自政治分類。
      • 例如: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和波斯尼亞語這三種「語言」除了塞爾維亞語會使用西里爾字母外,在語法和音系完全一樣,視為三種不同的語言是出於塞克波三家獨立後皆互不願從屬的結果;反之漢語中把漢語視為一種語言,並把其底下的所有語言都視為方言也是中國大陸政府為了彰顯大一統的權宜之策。
      • 一句老話:「語言就是擁有軍隊當靠山的方言。」
    • 本條目的排列為以中華圈起距離近→遠排列。

準備知識

  • 以下欄目會根據下方的語言所使用的IPA,以及術語進行解釋。

元音

  • 元音指韻母(Vowel),決定你這個音節發出來之後嘴巴維持的形狀為何,從而決定你發出的聲音為何。
    • 所謂bopomofo的o就是元音。
    • 右圖顯示的是元音表,展示人類嘴巴可以發出的元音種類。
      • 越往左,舌頭靠前;往右舌頭則靠後;越往下,嘴巴張大,反之則縮小。
        • 以漢語為例,官話使用的7個主要元音當中,a(ㄚ),o(ㄛ),i(ㄧ)和u(ㄨ)都和IPA的相同。
        • 而e(ㄜ)單韻母的是為半閉且舌頭後置的[ɤ];但是複韻母時卻會有讀作中央元音[ə],甚至會舌頭前置成[e]。
          • 此外a也有變異成半開的[ɛ]和舌頭後置的[ɑ]的情形。

元音列表

  • 注意的是語言的元音並非全都嚴格對應,即使是母語者都會隨著地域口音而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和不同,因此無法100%複製發音也不要緊,盡可能維持在母語使用者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 此外也有一些無法歸類成以上發音的發音方式。
  舌→
嘴↓ 
不圓唇 圓唇 不圓唇 圓唇 不圓唇 圓唇
[i] [y] [ɨ] [ʉ] [ɯ] [u]
稍微咧起嘴巴,牙齒留一條小縫。 撮起嘴巴但舌頭維持平常位置。 [i]但舌頭稍微拉高。 [ɨ]但圓唇發出,類似[u]但舌頭沒有那麼後置。 舌頭拉後,但不撮起嘴巴,維持像是[i]一樣的咧嘴。 舌頭拉後,撮起嘴巴。
「ㄧ」。簡單講就是牙醫叫你「咿~」的露出牙齒的聲音。 「ㄩ」。這個發音和德語的ü相同,也是為什麼漢語拼音標記成ü。 普通話zh,ch,sh,r的-i韻母。因此此ɨ不同於彼i。 這個音很罕見,只存在於挪威,愛爾蘭和威爾斯語和少數英語方言。 這個音是日語的「う」。所以記住了,日語的u不用撮起嘴巴 「ㄨ」。發出鳩嗚的聲音
次閉[1] [ɪ] [ʏ] [ɨ̞] [ʉ̞] [ɯ̞] [ʊ]
和樓上相比嘴巴稍微再張開一點點,不需要太用力。
英語big的i就是此音。基本上是[i]和[e]中間的音,因此聽起來有點像[e]是理所當然的。 丹麥語(ø)和荷蘭語(u)有此音(存在變化)。 台灣國語的-i就是此音。倒不如說南方普通話大多都是接近這個。 沒有語言的標準音有這個發音,多見於英語方言。 英語的book的oo就是此音。因此這個也不是u,因此嚴格來講Tai Koo(太古)這個轉寫是錯的。
半閉 [e] [ø] [ɘ] [ɵ] [ɤ] [o]
嘴巴略為張開。 [o]但舌頭不縮後。 [e]但舌頭稍微拉後一點。 [o]但舌頭稍微拉後一點。 嘴巴略為張開且舌頭縮後。 圓唇,舌頭縮後。
嚴格來講漢語的ㄝ不是這個,但「ㄧㄝ」卻是這個音。因此實際上是屬於可以接受的口音範圍。 法語的(eu),德語(ö),丹麥語(ø)都有此音(有變化)。一部分英語方言的bird的ir也是這個。但粵語的oe和eo都不是這個(粵語嘴巴張得更大)。 這個音散落在各種語言的變音和方言裡,標準語中只有馬普切語和蒙古語有此音。 粵語中的eo就是此音。相比ø,舌頭置中,而相比oe嘴巴沒有那麼開。 「ㄜ」。發出肚子餓的聲音 「ㄛ」。發出感歎的聲音
[e̞] [ø̞] [ə] [ɤ̞] [o̞]
嘴巴張開一半。ㄝ但嘴巴收小一點點。 [e̞]但圓唇,比[ø]嘴巴要再張開一點。  略為張開嘴巴,舌頭稍微拉後一點, ㄜ但嘴巴再張大一點點。 ㄛ但嘴巴再張大一點點。
「え」。雖然在口音的接受範圍內,但嚴格來講漢語的ㄝ也不是這個。漢語的ㄝ嘴巴會張得更大。 匈牙利語,冰島語,土耳其語的ö都有此讀法。有些德語標準發音會規定ö為這個發音。 ㄣ(en)的e部分。實際上漢語的e連上n和ng韻尾就會變異成這個。和其他中央元音相比屬於非常常見的類型,丹麥語,荷蘭語和泰語都有此音,且英語的有很多方言都有此音。
注意的是本音似乎沒有圓唇專用符號,圓唇不圓唇都用ə表示。
這個音非常罕見,標準語中只有保加利亞語有此音。 日語的「お」和韓語的o(오)就是此音。嘴巴大小為漢語的「ㄛ」[o]和粵語的「o」[ɔ]的中間。但注意的是普通話的「我」的o為此音。
半開 [ɛ] [œ] [ɜ] [ɞ] [ʌ] [ɔ]
嘴巴張開一半多一點。 嘴巴張開一半多一點,圓起嘴唇。 [ɛ]但舌頭拉後一點點。 圓起嘴唇的[ɜ]。 [ɛ]但舌頭拉後。 [o]但嘴巴更開,突出嘴唇。
「ㄝ」。注意ㄧㄢ(ian)的a會變成這個音,因此漢語拼音這方面其實有點問題,應該和威妥瑪一樣拼成ien才對。另外這也是德語的ä。 粵語的「oe」就是此音。丹麥語(ø),法語(eu)都有變異成這個音的情況。發出嘔吐的聲音 比較罕見,標準語中只有南非語(i)有此音。 在主流語言中非常罕見;索馬利亞語,卡舒比語和愛爾蘭蓋爾語有此音。 英語but的u,suck的u就是此音。另外韓語ㅓ(oe)也是此音。雖然編者聽起來更像次開圓唇 粵語的「o」就是此音。官話的「喔」也是此音。發出粵語屙屎的聲音
次開 [æ] 沒有 [ɐ] [ɐ̹]/[ɞ̞] 沒有
嘴巴張開到僅比ㄚ小一點點。 [æ]但圓起嘴唇。 相比起[æ]舌根稍微翹起, 圓起嘴唇的[ɐ]。 舌頭縮後的[æ]。 舌頭縮後並且圓起嘴唇的[æ]。
瑞典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的ä,挪威語和冰島文的æ都是此音。字如其音,就是a和e([ɛ])之間的發音。 似乎沒有人類語言存在這個音。 粵語的短a就是此音。丹麥語,德語的er也是此音,另外孟加拉語和保加利亞語也有此音。 這個音幾乎沒有人類語言使用,僅僅只有東非烏干達的薩比尼語存在一個超短版本。 似乎沒有人類語言存在這個音。 編者個人認為韓語的ㅓ(eo)應是此音
[a] [ɶ] [ä] [ɒ̈] [ɑ] [ɒ]
嘴巴張開到最大。 [a]但圓唇。 嘴巴張開,舌根稍微翹起。 圓起嘴唇的[ä]。 [a]但舌頭拉後,類似英語ar一般。 [a]但舌頭盡可能拉後並且圓唇,超級放大版的o。
「ㄚ」。全世界使用的最多的元音。 僅在一些日耳曼語方言中會出現。 普通話的a非單念時會變成這個。緬甸語也有此音。 只有一些歐洲方言存在此音。 舌頭後置的a。南非語,荷語的a就是此音。法語,德語,英語各地方言也有此音,漢語的ㄤ的a部分也是此音。注意雖然很多人會把英文字母「R」發成這個,但實際上是錯的。 多見於歐洲方言,匈牙利語的a就是此音。烏茲別克語的o也是此音。

輔音

  • 輔音(Consonant)就是一個音節的起手式,決定出現方式並把元音和元音隔開。
    • 所謂bopomofo的聲母b,p,m,f就是輔音。
    • 由於輔音數量眾多,因此不全部列舉;本條目將根據以下語言來添加輔音列表。簡單講就是寫到哪加到哪。

漢語使用的輔音列表

  • 這些是漢語常用的輔音。以官話次序排列,並以粵語,台語為主的地方語言作增補。
語音 正式名稱 其他語言舉例 發音方法 漢語拼音 注音 註解
[p] 清雙唇塞音 英語不送氣的p ,如 spy 嘴唇合起收緊,一下子張開並發聲、不送氣 b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的p都不送氣,倒是我們漢語的濁音脫落後出現了送氣對立才導致要以b代p。
此外,阿拉伯語沒有此音,因此他們會全部轉換成[b]。
[pʰ] 清雙唇送氣塞音 英語中送氣的p,如Pineapple 嘴唇合起收緊,一下子張開並發聲、送氣 p 在歐洲語言大多都不會標示送氣與否而需要憑語感和經驗推測。
注意泰語會表示為「ph」,這也是為什麼泰式炒麵(パッタイ)是「Phat Thai」。
[m] 雙唇鼻音 英語字母M 嘴唇合起保持放鬆狀態,喉嚨閉起,聲帶發聲震動鼻子,並張開嘴巴。 m 普遍被認為是人類出生後最早學會的子音,通常也會和a一起習得,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語言中Mama都可以解「母親」之意。絕大部分語言都有這個發音,只有少數的美洲原住民語言沒有。
[f] 清唇齒擦音 英語字母F 下嘴唇抵著上顎牙齒,鬆開並發聲。 f 日韓語無此音,因此他們以類似hwu的唇音(ふ)來代替;韓國更是直接用上P音替代。[2]
[t] 清齒齦塞音 英語不送氣的t,如Stand 舌尖抵著齒齦並堵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不送氣 d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的t都不送氣(ry
[tʰ] 清齒齦塞音 英語送氣的t,如Time 舌尖抵著齒齦並堵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送氣 t 在歐洲語言大多都不會標示送氣與否而需要憑語感(ry
注意泰語會表示為「th」,這也是為什麼泰式炒麵(パッタイ)是「Phat Thai」。
[n] 齒齦鼻音 英語n 舌尖抵著齒齦,喉嚨閉起,聲帶發聲震動鼻子,並張開嘴巴。 n 世界上絕大部分語言都有此音。
[l] 齒齦邊近音 英語L 張開嘴巴,舌頭抵著齒齦,快速縮回。 l 日語無此音,因此用ら行替代。
[k] 清軟腭塞音 英語不送氣的K,例如Skirt 舌根口腔後方阻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不送氣 g 實際上大部分歐洲語言(ry
[kʰ] 清軟腭送氣塞音 英語送氣的K,例如Kind,硬C如Car 舌根口腔後方阻塞氣流,一下子張開並發聲、送氣 k 同理,因此泰語會用Kh表示此音。
[h] 清軟腭擦音 英語H 略微縮窄喉嚨,張開並發聲。 h 這兩個音在官話中為同位異音,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換。但是注意的是粵語的H聲母只能發成[h]。
[x] 清聲門擦音 英語CH韻尾如Loch,西班牙語J,俄語的X(Kh) 用舌根縮窄上顎後方,張開並發聲。
[t͡ɕ] 清齦齶塞擦音 日語ち、俄語Ч 用舌葉把上顎盡可能收窄,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不送氣 j 粵語的'Z'(如朱Zyu1)[3]為此音。
[t͡ɕʰ] 清齦齶送氣塞擦音 沒有[4] 用舌葉把上顎盡可能收窄,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送氣 q 英語的ch不是這個,英語的ch不需如此收窄齦齶,而且會圓唇。注意這和日語く不一樣。
[ɕ] 清齦齶擦音 日語し 用舌葉把上顎盡可能收窄,不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 x 這個發音和英語的Sh和S都不一樣。兩者不需如此收窄齦齶。威妥瑪拼音作Hs。
[ʈ͡ʂ] 清捲舌擦音 類似英語Ch但捲舌不送氣。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等斯拉夫語的CZ/č,白俄語的Ч,越南語的TR 捲舌,用舌頭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不送氣 zh 看起來是漢語專屬的發音,但意外的很多斯拉夫語有這個發音。英語的Z是濁音,因此很多英語用家看到拼音的Z和Zh都會讀錯就是這個原因。
[ʈ͡ʂʰ] 清捲舌送氣擦音 沒有[4] 捲舌,用舌頭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送氣 ch 由於歐洲送氣對立很少,沒有什麼常見語言有此音。
[ʂ] 清捲舌擦音 斯拉夫的Ш/Š 捲舌,收窄氣流,鬆開並發聲。 sh 看起來是漢語專屬的發音(ry
[ɻ]/[ʐ] 捲舌近音/擦音 法羅語,越南語的R 捲舌,不阻塞氣流,鬆開並發聲,嘴巴形狀可窄(ɻ)可寬(ʐ),但不圓唇。 r 這個音很特別,南方官話的話無論是[ɻ]/[ʐ]都通用。英語的R([ɹ])和這個一定程度上不同,他們多會圓唇。
[t͡s] 清齒齦塞擦音 日語つ的輔音,德語Z,拉丁斯拉夫語的C,東斯拉夫語的Ц(Ts) 舌尖抵著齒齦,堵塞氣流,鬆開並發聲,不送氣 z 英語的Z是濁音,因此很多英語用家(ry
[t͡sʰ] 清齒齦塞送氣擦音 沒有[4] 舌尖抵著齒齦,堵塞氣流,鬆開並發聲,送氣 C 由於歐洲送氣對立很少(ry
[s] 清齒齦擦音 英語S 用舌尖收窄上顎,吐氣,鬆開並發聲。 s 很常見的輔音,畢竟發出嘶嘶聲的物件非常常見,自然也學會其擬聲。
[j] 硬腭近音 英語Y,德語J 用舌頭兩側抵住上顎,留下中間讓氣流通過,發聲。 y 自己就能發音的輔音,被認為屬於半元音。
[w] 濁圓唇軟腭近音 英語W,愛爾蘭語V,波蘭語Ł 像[u]音一樣,舌頭後縮,嘴巴盡可能撮起,張開並發聲。不一定要阻塞氣流。 w 自己就能發音的輔音。
[ŋ] 軟齶鼻音 英語Ng 閉上喉嚨,聲帶發聲震動鼻子,並張開嘴巴。 Ng(粵語,台語限定) 官話不以此音開頭,但是粵語和閩語都有。官話多轉成「y」音。此外台語會有沒有元音,直接用ng接輔音發音的字,如門(Mng),卵,黃(Ng)姓,長(Tng)等。
[d͡z] 濁齒齦塞擦音 大部分斯拉夫語的dz [z]但濁化。舌頭抵著齒齦,發聲並張開嘴巴。 閩拼:zz/台羅:j/周辨明:dz 此發音為閩南語特有。

用語

  • 此處將會解釋一些語言學的術語。

顎化

  • 指一個音從塞音轉化成擦音,甚至近音化的現象。
    • 簡單講就是一種懶音積非成是的情況,把本來需要堵塞氣流的音如/t/,/k/簡略化導致出現發音改變(例如前述的/t/,/k/就會變成/ʧ/或者/t͡ɕ/),甚至後來連氣流都懶得阻礙,從而讓氣流可以無阻的通過。(例如是/ng/轉化成/j/)

漢藏語系

  • 中華圈的主要語系。原住民捧由木蒿已撕。
  • 遍佈整個東亞的語系,使用人口為世界第二多的語系,僅次於印歐語系。
    • 起源眾說紛紜,有認為是來源於東亞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仰韶文化的華北說,也有來自於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喜馬拉雅山的藏南說。
    • 內部差異非常大的語系,從漢語族的SVO單音節聲調語言,到藏緬語中複輔音[5],SOV結構和屈折[6]都有。其實大家嘗試聽一下緬甸語就會發現完全聽不懂,也就可以了解到漢藏語系其實比普通人想像的黑暗鍋很多。

原始漢藏語

  • 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原始漢藏語比較接近於現代的藏緬語族,擁有極為複雜的複輔音,有多樣的韻尾輔音,而且沒有聲調。
    • 而網絡上常見的上古漢語就是剛剛從原始漢藏語分裂的語言,因此很多人無法接受現代漢語的先祖竟然是有如莫斯科郊區口音一樣也是理所當然的
      • 其實對比各個漢語方言就會發現有些字的發音明明聲符相同,但是發音大相徑庭。這個時候可以合理地推測上古時期很可能是複輔音字,而後其分化方式一般是不同的字保留複輔音中不同的單輔音成分。
  • 例如「各」(上古漢語擬音/klak/):
    現代標準漢語中「格」、「恪」、「鉻」的聲母是/k/。
    「洛」、「落」、「駱」的聲母卻是/l/。
  • 又例如「監」(上古漢語擬音/klam/):
    粵語中「鑑」與「監」:皆為/k/(現代標準漢語顎化為/t͡ɕ/)。
    「藍」、「濫」、「檻」、「艦」等字卻讀作 /l/(但在北京地區由於受其他方言影響使得後兩字轉爲/k->t͡ɕ/系)。

漢語族

  • 包含了所有漢族使用的語言的語族。
    • 目前有提案認為白語和漢語族關連更大而改稱漢白語族,但目前學術界保守估計仍然將其留在藏緬語族當中。有見其爭議,本條目會將其撥入分類困難項個別處理。

上古漢語

  • 相傳從夏朝到漢朝使用的漢語。
    • 一如樓上提到的,擁有複雜的複輔音和韻尾。例如:吾讀音為/ŋɾaʔ/,輔音為ŋ[7]和ɾ[8],母音為a而韻尾為ʔ。[9]
    • 由於先秦沒有太多的音韻文獻留下,目前的上古漢語構擬大部分參考鄭張尚芳(男性!)和白一平-沙加爾兩種構擬。
      • 而著名的隰有萇楚的上古漢語朗讀則因為當年構擬不完善加上朗讀者把每一顆音都發得過於清楚,導致很多人拒絕承認上古漢語,因此「莫斯科郊區口音」和「裂吧褲襠死哪哈啦」等調侃橫行,後來有更多的構擬和專業的朗讀者重新演繹才略為挽回名聲。
    • 在文法上有一定的屈折,並且特定情況下會採用SOV結構指事。例如:唯他馬首是瞻,就是SOV的句式保留成為俗語的例子。

中古漢語

  • 《切韻》所記載的隋朝的規範漢語。
    • 當時的複輔音大部分已經分家成兩種讀音,濁韻尾開始清化以及ʔ和s韻尾脫落,基本上和大多南方的方言,如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語已經相當接近。
    • 聲調也是當年所訂立的,根據韻尾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平聲音值不變,上聲音值上揚,去聲音值下降,而入聲則是以-p,-t,-k作韻尾的短促音。
      • 順帶一提這也害得很多人硬要把中古的平上去入套到現代語言中,間接導致粵語有六聲九調的錯誤觀念橫行了好長的一段時間[10]
    • 這也是目前教材最為齊全的古漢語,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索polyhedron的教學影片。

近古漢語

  • 以《中原音韻》為準的元朝的通用漢語。
    • 入聲已經全部脫落,是現今官話的雛型。
    • 但目前現代官話全部顎化[11]舌根塞音的/k/,/kʰ/則依然存在,例如見當時依然發/k/聲。

老國音

  • 民國成立當初「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注音也是當時誕生的。
    • 由各省各地進行辯論和磨合所創出的人造漢語,以北京音為基礎添加了一些額外的聲母和韻母,並採用了南京的入聲。
    • 但是由於當時的科技和條件限制難以推廣,最後還是走回舊路用北京官話。

官話

  • 漢語族中分佈最廣的語言,從東北到新疆到雲南都有分佈。
    • 目前作為官方語言的普通話/國語就是官話的一種。

普通話/國語

  • 不需說明,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狹義的漢語和中文,全球華人的通用語。
    • 大陸和台灣的官話的不同點為大陸有輕聲,部分詞語的發音[12]、聲調[13]不一樣,ㄓㄔㄕ等捲舌聲較強調等。
    • 順帶一提現代普通話的口音並不是來自北京話,而是前熱河省的河北承德灤平縣金溝屯村。
      • 採用灤平話的原因是因為灤平話保留了當年清朝皇室的口音,和現代的北京話更正宗,更存古。
      • 因此大陸普通話中「O和X」中的「和」還是念回ㄏㄜ(he),而不念ㄏㄢ(hàn)。
    • 大部分的官話方言如果沒有特別指明的話大部分可以互相溝通,南方的官話也只要懂得一種入聲方言[14]就可以大概搞懂。

北京官話

  • 不需說明,大部分普通話的發音規則的來源地。
    • 不是任何語尾加ㄦ音就叫京片子,真正的北京官話兒化音其實不多。下面才是ㄦ音最多的。
    • 由於北京官話使用者有吞字的習慣,因此一快起來南方人就會幾乎聽不懂。
    • 和念ㄏㄢˋ(han)就是來自北京官話,但這個讀音在大陸的普通話並沒有採用。
      • 但一水之隔的台灣就有採用此種念法,很多中國人對台灣人對和念ㄏㄢˋ(han)感到困惑。

東北官話

  • 在東北三省和北京外圍地區常見的官話分支。基本上和普通話相同,沒有什麼溝通困難。
    • 所謂大家都熟悉的那種東北味「兒」,兒化音非常的頻繁。
    • 另外還有r聲母缺失(轉為y聲母甚至零聲母),韻母ian和üan的a讀作[æ][15]等等。
    • 除了當地的原生俗語,還有一些來自滿語,俄羅斯語和日語的詞彙。
    • 大略可以分為吉瀋片、哈阜片、黑松片三個片區。
    • 目前很多大陸的網語都有摻雜了東北俗語,因此在大陸網泡久了自然就會懂得頗多的東北方言。

膠遼官話

  • 州半島,東半島等地使用的官話方言。黑龍江也有少量分佈。
    • 基本特徵為大多數的口音中清聲母入聲字(如在粵語中為入聲的割,貼,八,這些字在國語大多讀陰平)讀上聲。

冀魯官話

  • 在河北和山東,相等於古代州,國所使用的官話方言。
    • 主要分佈於河北大部、天津除武清區及市區、塘沽、東郊、西郊、南郊部分外全部地區、山東北部和西北部。
    • 聲調變調規則雖然比較但是和北京話比較相似,是僅次東北官話最好懂的北方方言。
    • 最大的特徵是古清入聲散歸四聲,沒有規律。

蘭銀官話

  • 州,川為首,寧夏,甘肅,新疆東邊和內蒙西邊等近西北地區所使用的方言。
    • 特徵是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第四聲,全濁聲母今讀第二聲。其中永登、皋蘭、古浪、天祝四個地點平聲不分陰陽,只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調;也有一些地點陽平與上聲同調,只有陰平、上聲、去聲三個調,沒有第二聲。
    • 部分普通話ㄓ,ㄕ的聲母會改發ㄈ音。例如:說(fɤ24) ,書(fu44)。
東干語
  • 在中國境外中亞諸國的回族居民所使用的西里爾化蘭銀官話。
    • 相傳是當年清末回亂逃難至國外的回族的後代,連他們自己都叫這種話做「回族語言」。
      • 現在已經被俄羅斯和中亞各國認定為少數民族「東干人」。
    • 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用字,例如會叫政府作「衙門」,學校叫作「學堂」,「簽名」叫作「畫押」等。
    • 也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吸收了很多突厥語,俄語和阿拉伯語的字詞作為借詞。
      • 另外在文法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會使用接近突厥語或者是俄語的組詞順序,因此如果不懂中原或者是蘭銀官話任一種的官話會比較難理解。

中原官話

  • 廣泛的分佈在黃河和長江以北流域,以及新疆天山以南的官話分支。僅次於西南官話最多人講的方言。
    • 其廣泛的分佈是來自明朝洪洞大槐樹的移民政策,令中原官話的一路往西擴展,也是和晉語有很大關聯的官話。
    • 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第一聲,但全濁聲母字今讀第二聲是中原官話區的主要特點。
    • 另外部分中原官話的人稱代詞上有一定的屈折式變音,自通格轉所有格會變聲。如第一人稱(普通話「我」,英語I)在關中話中為ŋè,第一人稱物主代詞(普通話「我」或「我的」,英語my)則變為ŋǎi。

西南官話

  • 南方最大的官話分支,相信也是南方最著名的官話分支。廣泛分佈於四川,重慶,湖北,雲南等地。
    • 所謂川普其實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也是最為廣泛使用的西南官話腔獨特的腔調和俗語讓人忍不住模仿。
    • 內部差異巨大,聲調系統各有不同;並且擁有極多的固有俗語。
    • 很多發音和粵語有相同之處,e韻母轉o,轉ε等和粵語相似的發音,讓粵語使用者倍感親切
    • 另外由於ㄓㄔㄕ等翹舌音脫落比較明顯,而且部分地方的口音保留了入聲,以及r聲母幾乎全部讀/ʑ/[16],具有明顯的南方特點。
果敢語
  • 明末定居於緬甸果敢地區的漢人後代所使用的西南官話。
    • 基本上和雲南瀾滄地區使用的西南官話一致,因此只要懂得普通話就很容易聽懂。文字也使用規範的簡體中文。

江淮官話

  • 分佈於長江下游的江蘇、安徽、以及湖北、江西北部的官話分支。
    • 最大的特徵是完全保留了入聲。

粵語

  • 主要分佈於廣東中西部至廣西東南部的漢語族語言。
    • 使用人數1.2億,僅次於吳語和官話,也是海外華人最常用的方言之一。
    • 稱呼眾多,在中國大陸以外地方被廣泛稱為「廣東話」,海外社區也有「唐話」的稱呼;廣東內部則正名為「廣州話」,廣西則通稱「白話」。這裡在澄清一下,沒有什麼叫香港話或者是港語,香港人對於自己的母語的通稱是「廣東話」,請台灣朋友不要再搞錯。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港語聽起來好像諷刺香港人要數典忘祖把香港和廣東文化切割開一樣讓人感到冒犯和老尷。
    • 和大部分華南方言一樣,沒有翹舌音,保留入聲,而且擁有較為複雜的聲調系統。但重申一次,6聲9調是過時的。
    • 大多內部差異小,除了聲調變化較大之外可以輕易的聽得懂,但是也存在一些相當難理解的語片。
      • 發音方面,複韻母發音有長短之分,存在/œ/[17]這個漢語沒有的特殊韻母之外,還有兩種廣州粵語沒有但廣泛存在於其他片中的/ɬ/[18]聲母和/θ/聲母。
      • 另外有些粵語片存在濁聲母和人稱代詞屈折。
  • 和閩南語相似在,除了也有保留入聲之外,在一些基本的詞語保留了壯侗語系的用語,例如是「痕」在粵語解作「癢」(書面語複合詞作「痕癢」),「擙」(ou4)解作「搖動」,以及「倒塌」會使用「lam3」,都是可以從壯語找到同源詞的表現。

廣府片

  • 以廣州西關口音和香港口音為標準的,粵語的標準語。狹義的「廣東話」就是這種。
    • 雖說如此,兩個地方的粵語早已各自大量混入其他語言,因此也只能採用這種雙中心並取其異同作參考標準。
      • 廣州的粵語混入了大量的官話詞彙,而香港的粵語則混有頗多的蜑家詞彙,英語詞彙,還有高降調脫落等等的特徵。
        • 例如是香港粵語當中的「愛」也可以解作「要」。愛它就要要它!又愛又不要是怎樣啦!
    • 特徵是有變音系統,一些單字詞,組合詞會出現3/6兩種去聲,以及4聲陽平聲移動到2聲陰上聲的情況。例如是「鴨」(aap3→2),「玉」(juk6→2),或者是「老臨」(lou3 lam4→2),「陳sir」(can4→2 soer4)。某程度上這個第二聲也算是廣州話的代表發音。吓↗??
      • 文讀白讀通常體現在e/i的發音之別。例如是「正」(zing/zeng3[19]),「平」(ping/peng4[20]),請(cing/ceng2[21])。
    • 另外亦有移動到第一聲的變音,例如今晚(maan3→maan1),疊字毛毛(mou4 mou1)。
      • 而香港和台灣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港英政府採取了獨尊粵語的政策,也就是無論日常生活,學校,電視,政府都僅使用粵語一種漢語作為工作語言,官話被完全排除在外。
        • 台灣的讀者可以想像成國文,數學,社會等課堂一律使用台語教授,並且另外有一科稱為「國語」。
      • 這導致香港人的官話水平參差,但是也確保了香港人以方言為母語的能力以及面對其他地區的漢人都能進行加密通訊的能力。
  • 以上使用的為1993年制定的粵拼,但2000年前未見流行。
    • 和普通話有規範的拉丁字母拼音不同,由於遲遲沒有定下一個全港通用的粵語拼音系統(當時唯一有的還要是耶魯大學為了二戰士兵的溝通而研發的耶魯拼音,只有一部分的拼寫方法流入了民間),因此至今香港的地名的拼音多是以由港英時代的學者聽寫,甚至乾脆起個英式名字[22]。更誇張的是有些地名是反過來從英文地名翻譯過來的[23]
      • 而人名當然亂來的更多,比如說元朗一名醫生「李子純」作「Li Joo Shium」讓人大跌眼鏡。
      • 但時至今日,這些通俗英文拼音卻反而作為19世紀的香港粵語已經有所改變的證據。
        • 例如是上水的英文是Sheung Shui,保留了現在已經脫落成/s/音的/ʃ/音,以及慈雲山寫作Tsz Wan Shan也證明了Tsz這個消失的發音曾經存在過。
    • 用詞方面也保留了很多普通話沒有的用詞,例如睇(tai2,看),諗(lam2,想),餸(sung3,飯菜)和攞(lo2,取/拿);以及一些從英語借來,已經被視為中文的單音詞,例如波(bo1,球)[24],肽(taai1,領帶/輪胎)[25],𨋢(Lip1,升降機)[26]

勾漏片

  • 主要分佈於廣東西北部和廣西東南部的粵語方言。
    • 主要特點是有全濁塞音[b]和[d],這個無論是普通話和廣東話都已經消失;
    • 此外心母讀成/ɬ/或/θ/,為和標準粵語最為不同之處。
    • 另外有些地方的聲調多達十種。

四邑片

  • 主要分佈在江門市新會區,開平,恩平,鶴山等地。
    • 有著大批的海外華人使用人口,被稱為小世界語。←雖然編者是從來都沒有聽過,搞不好是自己貼上去的
    • 用詞習慣和廣府片差異頗大,例如是廣府片意指「這」的「呢」改為用「渠」,而表達地方的「X度」則用「址」。例如廣府片「呢度」(這裡)在四邑片則作「渠址」。
    • 人稱名詞有一定的屈折,例如我們作「卬」(ngok21),你們則作「若」(niak21)。

吳化片

  • 主要分佈於廣東省川市、湛江市的坡頭區及茂名州市。
    • 主要特點有:
      • 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氣。
      • 有漢語中極為少見的[ɓ ɗ]內爆濁聲母,且沒有撮口呼[y]。
      • 音調和廣府片類似,因此不難理解,但很多時候影視作品抑揚頓挫相當激烈,令人忍俊不禁,化州人直呼冤枉

閩語支

  • 漢語其中一種分支,分佈在福建,廣東東部,海南以及以馬來西亞,新加坡為首的東南亞等地,也是漢語眾多語言中能夠獨立成一個語支的語言群。
    • 內部差異巨大,閩北,閩中,閩東,閩南的口音都不相同,互相難以溝通。
    • 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閩南語,作為福建省會福州,台灣的台語以及馬來西亞的各大福建社區的生活語言使用。

閩南語

  • 發源於閩語當中最為多人,也是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有7000萬人使用,佔了閩語的絕大部分海外使用者。
    • 按照發音大概可以分為泉漳片,潮汕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和瓊雷片,其中又以泉漳片佔主導地位。
      • 台灣常用的台語就是泉漳片的閩南話的一種。是的,借再多外語詞也好,台語是閩南語的一種。除非連文法都被入侵得亂七八糟,那才可以稱得上是克里奧爾語。
      • 文白讀差異巨大,保留了很多上古時代的發音。
        • 但由於戒嚴時期台灣一直以來不重視台語教育,加上發音和官話脫勾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未像粵語一樣建立起一套人人通用的轉寫,甚至會出現訓讀和空耳發音等下策。

台語

  • 在台澎兩地通用的閩南語。
    • 和大陸的閩南語最大的不同的就是混合非常多的外來語詞彙,尤其是日語最多。
    • 作為台灣的主流方言,台語沒有取得支配性地位,而是以國語為主宰的情況。
      • 這主要是因為國民政府來台的時候進行了強力的推普政策,因此台語教育就此中斷,要講也只能在家講。

潮州話

  • 又稱潮汕話,鶴佬話,在廣東潮汕地區通用的潮州話,香港最常見的閩語。
    • 和台灣的閩南話很相似,因此懂台語的人就能夠聽懂大部分的潮州話。

印歐語系

  • 現今幾乎所有的歐洲語言和南亞語言的始祖。
    • 目前是全世界分佈最廣,也是最多使用者的語系。
    • 本身是擁有高度屈折[27]的語言,一個詞擁有非常多的格變化,但是在許多國際語言中已經大幅度的丟失。
      • 以英語為甚,幾乎已經變得以分析語為主,屈折只在一些不規則動詞中可見。
      • 不過也有一些印歐語,例如是俄羅斯語依然保留著很複雜的屈折系統。
  • 目前認為應該是在前20世紀發源自裡海和黑海北部的高加索北部地區,或者是前42世紀的小亞細亞,但兩個假說都認同安納托利亞語族為第一個從原始印歐語中分家的語族。

原始印歐語

安納托利亞語族

  • 在公元前至少3500年前從原始印歐語分家的語族,目前已經滅絕。
    • 可以確定西台[28]語為其中一種語言。

日耳曼語族

  • 以德語,英語,瑞典語,挪威語等為首,主要從西北歐,中歐和北歐等地發源,現今遍佈世界各地的語族。
    • 以g/k,t/d等塞音尾多見,複雜的時序屈折變化著名。
      • 也有人認為日耳曼人注重準時,講話總是粗聲粗氣就是這個原因。
    • 字母發音方面,除了英語實在太四不像之外,以j為/j/音,存在ö,ü兩個舌頭前置的母音為其共同特征。
    • 和另一大西歐語族羅曼語族相比,以使用K字母,有/ð/,/θ/兩個咬舌音差異最大。

西日耳曼語支

  • 發源自在中歐,西北歐的日耳曼語言。現今存在的大部分的日耳曼語言都是西日耳曼語支。
    • 德語,英語,荷蘭語為其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另外菲士蘭語,意第緒語,低地蘇格蘭語,盧森堡語等等都屬於比較多人使用的歐洲西日耳曼方言。
      • 海外的西日耳曼語則以南非荷語(Afrikaans)為大宗。

英語

  • 不需說明,目前世界流通最為廣泛的語言,也是非公認的世界通用語。
    • 發源自盎格魯-菲士蘭語,並且經過1000年的發展以及大英帝國,和美國文化的擴張逐漸遍佈全世界。
    • 文法雖然比起其他印歐語簡單,沒有人稱動詞格變化但若果單論發音和拼寫方面為世界上數一數二混亂的語言,同一種拼寫方法可以有2~3種發音方法。例如Pacific Ocean中的‘C’就有三種不同的發音。
      • 這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諾曼人王朝時引入的大量法語詞彙,從凱爾特語族和丹麥的北日耳曼語支的借詞以及英國自己本身發生過了好幾次的元音大轉移所致。
      • 雖然英國自己也進行過盎格魯化來把過多的外來語轉為英文原生拼寫,但是這個政策卻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英文當中對於很多外國人名都會強行變成英式拼法,這也導致Jesus從原本的「耶穌」發音變成現在的「基薩斯」。
        • 這也是為什麼香港島的地名大多都有個極為英式的名字,也是英語使用者大多對於其他語言的發音一無所知的原因
    • 作為世界上最為廣泛流通的語言,因此其口音也就五花八門,是世界上最為多元的多中心語言。
      • 光是英國境內就有著超過幾十種的口音,美國,加拿大,紐芬蘭,澳洲和紐西蘭等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口音和俗語。
      • 因此只要不要在發音上差的太遠,其實講英文有口音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比你口音更濃重的英語母語使用者大有人在。Goa Queshion for ye. Was heavion? A kerregram o'Stiew, ora kerregram o'Feathawz.
        • 而目前被視為正音的英國RP(Received Pronounciation)[29]和以美國中西區北部的General American大多是後天學習,或者作為第二語言學來的。英女皇: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叫美式英文。我們只有英式英文,和錯式英文。
    • 和其他廣泛流通的語言相比,英語也有著一些比較少見的發音:兩種咬舌音/θ/和/ð/,半開後不圓唇元音/ʌ/[30],半開央不圓唇元音/ɜ/[31]等等。
    • 英語的各地口音(母語或非母語)也是一門學問,但由於篇幅所限不在此條目中詳述。

德語

  • 通行於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盧森堡,列支敦士登等中歐國家,以及一些德語移民社區的語言。
    • 由於德國在19世紀前一直處於神羅這個不神聖不羅馬也不帝國的選帝邦聯的環境下,遲遲都沒有建立起大一統帝國,這導致德語的方言保存的較為豐富,但是倒著講就是相比其他殖民帝國發展起步較慢,因此德語並沒有成功在任何其他大洲站得穩腳跟,只有阿根廷,南非的納米比亞和太平洋的拉包爾島有出現過克里奧爾語。
    • 不過倒是有很多美洲的德語移民目前依然在使用德語,從而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獨特方言。
    • 以許多的塞音,獨特的水蛇春組詞方式和粗聲粗氣聞名。
      • 很多字母發音和英語不太一樣,例如英語Y多作J(如Jahr和Year),/k/只使用K(如Kontakt和Contact),v作/f/音[32]而w作/v/音,有著曲音符字母ä(/ɛ/),ö(/ø/),ü(/y/)的存在,也有ß(ẞ)這個特別用來表示清S的二合字母[33]

北日耳曼語支

  • 分佈在北歐的日耳曼語言。現今只有5種語言屬於此語支: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冰島語,法羅語。
      • 會使用很多特殊的變體元音字母,例如是Ø[34]、Æ[35]、Å[36]等。

東日耳曼語支

  • 發源自中,東歐的日耳曼語支,現今已經滅絕。
    • 目前唯一一個有大量資料留存的是哥德語,其他所屬的語言都只能推斷出來。

義大利語族

  • 拉丁語和羅曼語族的共同始祖。

拉丁語

  • 發源於義大利的印歐語言,是整個羅曼語族的始祖通俗拉丁語的始祖。

通俗拉丁語

羅曼語族

  • 以通俗拉丁語為發源語,演變成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語言,現今遍佈世界各地。
    • 以不使用K字母(用C和Qu代替),並且存在大量的變音符號聞名。
      • 比較象征性的特徵就是qu-不發「/kw/」而只發出/k/音,字母H不發音等。例如Que在西班牙語,阿斯圖里亞斯語,加利西亞語等都念作/ke/,法語則作/kə/。
  • 作為羅曼語根源的拉丁語,在一般定義而言算是一種死語言[37]
    • 但其實在羅馬天主教的各類祭典儀式上還是會用到,也是梵蒂岡的官方語言。
    • 歐美的大學很多都有提提供拉丁語課程,尤其研究歐洲古代史的學者拉丁語更是必修課,不論是人文學科還是科研都用上大量拉丁語。
    • 因此雖然日常生活不會用到,但其實在歐洲的學界會拉丁語的人相當多,甚至去到無處不在。
    • 由於拉丁語歷史悠久,絕大部份歐洲語言都受拉丁語影響,甚至只是變一些字眼和發音就是另一種語言,所以有個笑話說所謂精通十國語言的秘密就是懂拉丁語,因為只要搞懂拉丁語那絕大部份歐洲語系都可以靠經驗能聽得懂看得明。

意大利-西羅曼語支

法語

  • 發源於高盧,現今遍佈法國,中西非,以及大批南太平洋小島的語言。屬於高盧-羅曼語支的奧依語。
    • 歷史上法蘭克人本來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但是因為遷入高盧之後逐漸變成羅馬的形狀羅馬化,因此導致西法蘭克放棄了日耳曼語而轉投通俗拉丁語,成為羅曼語族的其中一個主要使用族群。
    • 實際上相比起比較存古的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法語作為拉丁語的後裔算得上是相當的面目全非;水Aqua被省略得只剩一個Eau,星星Stella也變成了Étoile,而且有著各種亂七八糟的複字母規則,而且很多字母不發音,沒有學過的人光是念出來都很困難。不過相比起什麼德語,愛爾蘭語等還是非常的小兒科。
      • 相對的法語則是英語的主要羅曼語詞彙輸出者,因此有很多法語詞彙可以從英語看出端倪,例如Bœuf(牛)就是和英語牛肉(Beef)同源。
        • 這主要是因為當年的諾曼人在英國為了裝逼在英國依然使用很多的諾曼語詞彙,導致這些詞彙被吸收到了英語裡頭的緣故。
    • 有著很多的鼻音,濁音,而且有著中華圈鮮為人知,以喉嚨顫動小舌的喉音R「濁小舌擦音」/ʁ/。
    • 複字母發音方面相當複雜:
  1. 複輔音方面,ill-視為/ij/,gn-視為/ɲ/:
  2. 複母音方面,oi視為/wa/,ou視為/u/,ai/ei/ez/er/視為和é一樣的/e/,eau和au視為/ɔ/;
  3. 而連字的æ和œ/eu則各自對應/æ/和/ø/:
  4. 鼻音方面,an/am視為/ɑ̃/[38],en/em/on/om視為/ɔ̃/,(e)in/im/un/um視為/ɛ̃/。
  • 很多時候詞彙最後一個字母多不發音。尤其是詞尾的t,s,x,z等等幾乎都可以省略。
    • 相反詞尾的r,f等則大多數時候都需要發音。

意大利語

西班牙語

葡萄牙語

東羅曼語支

  • 羅曼語在東歐的飛地,目前只有羅馬尼亞語一個支系。
    • 起源相當混亂,目前學術界認為應該是由羅馬化的色雷斯語,伊利里亞語糅合一部分的希臘語組成。這也導致羅馬尼亞人這個族群的來源也是極為複雜。不過也只有他們一直都堅持的要稱呼自己為羅馬人了,精羅之鑑(笑)

斯拉夫語族

  • 主要分佈在中東歐,巴爾幹半島並遠達東北亞地區的語族。
    • 相比起羅馬時代被視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相斯拉夫人發展更慢可說是蠻中之蠻,大多數斯拉夫人都是在7~8世紀後才形成國家機器,而且也因為地處歐洲邊陲而和很多非印歐語有相當的交流,形成一套獨特的語言群。
      • 西斯拉夫人更多受到後羅馬的文明影響而引入了更多的西歐詞彙;東斯拉夫人有一套獨自的變音規則和字母變音;南斯拉夫人則一邊和古希臘的色雷斯和阿爾巴尼亞人交融而有著一定程度的希臘化。順帶一提,西里爾字母是保加利亞人發明的,因此俄語用的其實也只是其中一種變體(當然西里爾字母拼寫法中以俄語最為著名)。
    • 不過相比起經過長時間發展的羅曼語和日耳曼語,斯拉夫語族的語法更為存古,也就是留有更多詳細而複雜的屈折變化。因此名詞和動詞各自有十幾個格的變體也是一點都不奇怪。

西斯拉夫語支

  • 分佈在中歐的斯拉夫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都屬於此列。

東斯拉夫語支

  • 分佈在東歐,中亞直到遠東沒錯俄羅斯就是說你的斯拉夫語。俄語,白俄語和烏克蘭語都屬於此列。

南斯拉夫語支

  • 分佈於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語。撇除科索沃的前南斯拉夫6國和保加利亞都屬於此列。

凱爾特語族

  • 曾經遍佈歐洲,現在只剩下法國布理塔尼和英倫群島的語族。
    • 原因是因為凱爾特人是最早到達中西歐的先民,大概在公元前6世紀已經來到了現今奧地利的地區,建立了最遠到達羅馬尼亞的哈爾施塔特文化,甚至遠到小亞細亞的加拉太都發現到凱爾特人的蹤跡。
    • 但是由於羅馬人,日耳曼人等強勢印歐民族進駐,凱爾特人被大規模同化,大陸凱爾特語幾乎被消滅殆盡。
      • 此時只有位於不列顛島上驍勇善戰的皮克特人一定程度上抵擋了羅馬人的擴張。
    • 後來羅馬滅亡,西歐的主要民族變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成功登上了不列顛島,將他們的盎格魯-薩克遜語帶來,並開創了英語入侵英倫群島的先河。
      • 其後經過維京人,諾曼人,英國人的摧殘,尤其是1840年的愛爾蘭大饑荒讓愛爾蘭的四分一人口死亡和移民,最終愛爾蘭人大規模放棄使用蓋爾語,現在已再無純凱爾特國家,唯一的獨立主權國愛爾蘭也已經被英語入侵得一塌糊塗,日常還在使用凱爾特語的地方寥寥可數。
        • 全世界最多凱爾特人的國家是哪個?美國。

海島凱爾特語支

  • 分佈在英倫群島的凱爾特語。
    • 大概可以分為布立吞語支和蓋爾語支,分別在於用字的P和Q之分,例如「兒子」一詞在愛爾蘭語作「Mac」,但威爾士語作「Map」。

愛爾蘭語(愛爾蘭蓋爾語)

  • 蓋爾語的一種,和蘇格蘭蓋爾語為蓋爾語兩個最大的分支。
    • 拼寫規則極為複雜,就算是歐美人看到大多都是一個頭兩個大,沒學過的人幾乎連念都念不出來。
    • 雖然如此比起英語還是算是有規則可循。同為發音和文字不直觀的語言,編者覺得法語比起這破玩意靠譜多了
    • 存在許多複聲母:
      • Bh, Mh唸V,Sh,Th唸H,Ch念濁H音[39],Dh,Gh唸/ɣ/[40][41]音,而Fh不發音。
    • 也有使用變音符號,通常意味著發音拉長和加重。例如Tomás就是To-mahs(トマース)而非Tom-mus。
    • C任何時候都只發K音,因此Cian應作「奇安」(キアン)而非「希安」(シアン)。
    • 相反S在配上e和i必定發Sh音,因此Seán,Siobhán分別作Shawn(尚恩,ショーン)和She-von(雪芳,シヴォーン)。
    • 看起來很多不規則複韻母但是實際上真正成文的只有一個:
    • AO作「/i:/」音,因此Caoimhe作Kee-va(奇瓦,キーヴァ)。
      • 但注意會有例外,例如Baobhan Sith的Baobhan不念Bi-van。
      • 此外有很多看起來像是複韻母的但只會念其中一個字母,另一個字母只作標籤用,而且存在例外編者表示這個他媽的最複雜,你就不能設好哪個組合只發那個音嗎
        • 例如:Saoirse根據地方不同可以念作Sheer-sha「シーアシャ」或者是Shar-sha(シャーシャ),當中視情況跳過oi或者是視ao為/i:/。

希臘語族

波羅的語族

阿爾巴尼亞語族

亞美尼亞語族

印度-伊朗語族

  • 幾乎所有不是屬於歐洲諸語的印歐語言都歸進此處。樓下的太特殊,所以例外

吐火羅語族

  • 相傳在古代中亞的大夏,巴克特里亞等國曾經使用過的印歐語。
    • 隨著蒙古和突厥化民族的入侵而滅亡,被突厥語言所取代。

日本-琉球語系

  • 分佈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語系。
  • 主要以日語為最大宗,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孤立語言,但後來因為學術界多認為琉球語並非日語方言而建立日本-琉球語系。
    • 由於歷史上的日本一直以來存在「整齊劃一」以及「單一民族國家」的迷思,因此對於打壓,同化其他民族不遺餘力,尤其積極打壓方言的使用;現在雖然民風有所開放但是傷害已成,很多方言都已經成為了瀕危語言。
      • 和韓語一樣算來歷很混亂的語言,由於繼承了突厥語系的詞首無流音特性,以及SOV語序,這可能暗示了日本人祖先彌生人的源頭可能是華北的匈奴人轄下的民族的一支;但是阿爾泰語系作為語系假想實在不存在同源詞,因此目前依然只能停留於假想階段。
      • 也有人認為日本稻作的習慣應是來自長江下游的百越,但是彌生人在最晚應在西周時就已經出走,存續到戰國乃至秦朝的百越的壯侗,南亞語又為什麼完全沒有借詞被繼承?天南地北兩個族群到底是怎麼合成出彌生人這個族群?可以說是日本民族考古的最大謎團。
    • 此外有很多人認為古高句麗語和日語非常的相似,因此也有日韓同祖論的假說,並根據這個假說建議出「扶餘語系」。

日語

主條目:日本語

琉球語

朝鮮半島日語

  • 相傳在百濟,新羅使用過的上古日語。
    • 已經完全滅絕,連考究都很困難。
    • 主要原因是在三國中都有發現日語詞根的地名,因此可以推斷朝鮮半島有著自己原生的日語,但是到底什麼時候進入,在哪個國家範圍使用以及什麼時候消失都是完全不明。

韓語

  • 主要在朝鮮半島使用的語言。
    • 起源相當混亂的語言,和日語一樣有著和突厥,蒙古語相類似的規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有人認為古代的朝鮮半島國家(如高句驪,百濟,新羅,以及扶餘沃沮等)本來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是傳到現代只剩下韓語一種。
    • 也因為高句麗語的字詞有些和日語發音類似,因此也被認為日韓語系出同源。
      • 以上語言被歸納為一個假想語系「扶餘語系」,但由於未能確認其存在加上其他語種資料太少因此不另列出。
  • 擁有著豐富的母音變化和獨特腔調的語言,其文字諺文由於是模仿人類口腔創製,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為合理的文字。雖然那個韻母的標記法根本他娘的沒有規律可言,偏偏還那麼多變體
    • 無濁音,聲母有鬆緊和濃淡對立,這導致韓國人唸B,D,G的時候全都很像P,T,K。
      • 更嚴重的是韓語並無F/V等齒唇音。這也是Plash Speed的由來,英語不好的韓國人會完全無法發出F/V音。iPon

愛伊努語

  • 曾流行於北海道,庫頁島,北方諸島一帶的愛伊努族口語。
  • 沒有文字的口述語系,直到明治年間日本人才以片假名試著為愛伊努語文字化。
  • 在明治到二戰前的長時間受制於日本的一國一族思想,對愛伊努族文化打壓得很嚴厲。直到戰後才慢慢解封,但傷害已成加上沒有正統的文字,讓愛伊努語成了接近滅絕的語言。
  • 近年日本開始發起保育愛伊努文化的運動,盡可能地將一些口述的文化以影像記下來,加上不少動漫畫也加入了愛伊努文化,漸漸又開始受到重視。
    • 也因為沒有定下一個標準語,因此其分類系統也頗為混亂。
  • 屬於比較明顯的粘著語,其組詞方式被認為和蒙古語相似。
  • 目前一部分的詞彙也進入了日語。例如是馴鹿在日語就是「トナカイ」,是來自愛伊努語的詞彙。
    • 與日本北海道相比,二戰後統治庫頁島和北方諸島的蘇聯對待愛伊努族的文化更加殘酷,現今兩地的愛伊努語已經完全滅絕,愛伊努族文化也早已完全俄羅斯化到完全看不出本來面貌。

南島語系

  • 廣泛分佈於台灣以南的太平洋、印度洋諸島的語系,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主要分佈在島嶼的。
    • 目前學術界認為本語系起源自台灣,因為台灣目前依然保留了最為多樣化的品種,而台灣以外卻只有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一種存在。
    • 長久以來被認為和良渚文明有關,但是最近考古學又發現南島民似乎沿著瀾滄江遷移出四川和雲南往東南亞的證據,從而認為三星堆是南島人的文化,因此到底真相為何也是眾說紛紜。
      • 雖然如此,但是台灣南島語目前只有23種,而馬來-波利尼西亞語足足有1239種。
    • 會如此分散的原因基本上被認為是馬來人開發出信風航行的技術而導致其能夠遍佈太平洋,甚至遠渡印度洋而到達馬達加斯加。
    • 是非常典型的粘著語,發音簡單,沒有像印歐語一樣的複輔音,廣泛利用詞綴來表達各種意思,大部分都是尾高型發音。
      • 多利用疊字來表達複數,或者是修飾動詞,這個現象被認為和日語很相似,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日語很可能受到南島語系的影響。
        • 不過日語沒有像馬來語一樣的韻尾和入聲,也沒有中央元音/ə/。
    • 然而台灣自鄭成功成立東寧王國再到清朝與日本統治,加上二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讓台灣原住民南島語系如同北海道愛伊努語一樣遭到邊緣化。
      • 民主化後雖然台灣極力復甦原住民文化,但大部分的原住民年輕人的第一語言還是以國語跟漢字書寫為主,只有在少數場合才會使用自己的母語;某些族群的語言甚至即將成為死語。

壯侗語系

  • 起源於長江以南地區,目前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至大陸東南亞地區的語系。
    • 又稱仡台語系、侗台語系、侗傣語系,台-卡岱語系。注意「台」不是台灣,而是「泰」的另譯,改變用字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泛泰主義的影響。
  • 泰語,老撾語,壯語,侗語,黎語等都屬於此語系。

南亞語系

  • 相傳起源於中國長江以南,目前主要分佈在越南,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馬六甲等中南半島國家,以及印度,孟加拉等的南亞中部和東北部地區的語系。
    • 和壯侗語系同屬於被漢語踢出中原的語言,其後大多遷移到中南半島,少部分則另闢蹊徑前往了印度和孟加拉等南亞次大陸。
    • 由於同時受到壯侗語系和印度影響,大部分南亞語系和壯侗語都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
      • 越南語是著名的漢化南亞語,但是因為國家政策和政治因素也已經放棄了漢字。

越南語

苗瑤語系

  • 傳說來自長江流域,後來往南發展到華南,西南和中南半島的亞洲語系。
    • 顧名思義就是苗族和瑤族所講的語言,是中國大陸境內其中一個主要少數民族語系之一。
    • 由於聲調,複輔音等特徵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被大中華主義者認為是漢藏語系的分支,但是後來又經過同源詞的比對之後發現很多底層用詞(例如數字)和漢藏相距甚遠,因此後來被獨立出來。
      • 遠古時代開始就處於華南的民族語言大熔爐裡頭,因此無論是漢藏語,南亞語和壯侗語都有借入大量的詞彙,但還是能勉強分辨出不屬於漢藏語。
      • 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蚩尤後人,但是後來經過分子人類學在山東的墳墓進行檢測後基因並不一致,因此其華北起源說被推翻,改為認為是發源自遍佈長江流域的華西到華中。
      • 也因此,有人認為楚語很可能就是和苗瑤語交融過後產生的一種獨特漢語方言。
        • 此外也有很多人提出苗瑤語和南亞語同源的假想。

通古斯語系

突厥語系

蒙古語系

亞非語系

罕見語言

  • 此處主要列出大中華地區較少見的語系。也不會特別詳細列出語族,語支之類的,主要解說所屬的代表語言。除非編者突然心血來潮
  • 語系排列為由母語使用人口排列。

尼日-剛果語系

達羅毗荼語系

尼羅-撒哈拉語系

烏拉爾語系

克丘亞語系

圖皮語系

瑪雅語系

南高加索語系

跨新畿內亞語系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

西北高加索語系

歐托-曼格語系

科依桑語系

帕馬-恩永甘語系

東北高加索語系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奇布恰語系

塞皮克-拉穆語系

博拉-維托托語系

阿爾吉克語系

易洛魁語系

楚科奇-堪察加語系

納-德內語系

薩利希語系

葉尼塞語系

安達曼語系

尤卡吉爾語系

其他孤立語

尼夫赫語

回應

Loading comments...


備註

  1. 其實編者也不是很會分閉和次閉,但是鑒於本條目的原則又必須記錄,編者感到血壓上升(連環重播廚式口吻)
  2. 這也是Plash Speed梗的由來。
  3. 通俗拼音則是Ch,如Chu
  4. 4.0 4.1 4.2 似乎沒有其他常用語言有這個發音。
  5. 輔音就是聲母,因此複輔音也就是有多於一個聲母。例如英語Scare就有/s/(ㄙ)和/k/(ㄍ)兩個聲母。
  6. 隨著指向事物的改變,詞語會有一定變化。例如:英語的be(是,當為)有is am are was were been等屈折形式。
  7. 粵語的ng音。國語使用者大概可以理解成ㄣ音去掉ㄜ的部分。
  8. 日語的ら行。舌頭翹起抵住上顎並快速落下,發出類似ㄌ的聲音。
  9. 聲門塞音。把喉嚨閉起來。
  10. 粵語中目前廣府片基本上有六聲,所謂九聲是把三種入聲分開所出現的結果,但實際上現今的粵語已經有五種的入聲,也就是六聲十一調,因此九聲無論如何都已經不合時宜。
  11. 從ㄊㄧ,ㄎㄧ等塞音變化成ㄑ,ㄐ等塞擦音的現象。
  12. 例如:普通話唸垃圾(la ji)。
  13. 例如「期」在普通話唸第一聲。
  14. 例如是粵語或者是閩南語等。
  15. 英語中常見的a都會發此音,尤其是-an和-ad字尾。例如是ban,bad,bat,baffle,barrier的a都發此音。
  16. 這個聲母就是閩南語的「日」(jit)的j聲母。
  17. 德語的Ö,不過嘴巴張大一點。
  18. 威爾士語的「LL」。將舌頭抵住上顎,並同時把氣流噴出,發出類似「L」和「SH」混合的聲音。
  19. 發zeng的時候通常指事物很有梗,位置準確等。
  20. 發peng時指便宜的意思。
  21. 口語大多發ceng而不發cing。
  22. 例如在港島的鰂魚涌的英文名是Quarry Bay(中文地名得於該地開埠早期溪流中甚多鰂魚;英文地名則為該地為設有花崗岩礦場的港灣)
  23. 例如同樣在港島的北角是因為英文地名被英軍登記為「North Point」。
  24. Ball。另外這個詞也可以解歐派
  25. Tie/Tyre
  26. Lift,非Elevator
  27. 按照詞對應的事物會有發音變化,甚至變成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字。例子:英語的Be動詞就是典型的屈折現象。
  28. 又譯赫梯,為一個在小亞細亞的古國,和某西台灣沒有關係
  29. 所謂Received就是「接受教育」得來的口音,並不是基於任何的方言改編的。
  30. come, but的韻母。漢語的o(ㄛ)不圓唇。
  31. bird的韻母。發ʌ音時把舌頭拉前一點,位於嘴巴的中央。
  32. 實際上德語v和f發音一樣。
  33. 一般情況下德語S發/z/音,而z則發/t͡s/音。
  34. /ø/。ㄩ(Ü)的稍微張嘴版,或者是ㄛ(o)音但舌頭不後縮。
  35. 通常發出/æ/音,介乎於ㄚ和ㄝ中間。英語cat的a就是此音。
  36. /ɔ/,同漢語ㄛ(o)。
  37. 指有人以該語言作母語才算是活著的語言。
  38. 存在例外;例如Amour(愛)就不在此限。
  39. /x/。漢語ㄏ,西班牙語的J,德語的Ch(部分情況)還有俄語的x,希臘語的x皆發此音。發h音時喉嚨縮窄一點。
  40. 把英文的G再濁一點,不要閉上喉嚨,盡可能縮窄喉嚨。
  41. 名字時多視作I音。例如Tadhg作「Taig」(タイ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