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
解說
- 本條目講述的是泛指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摩門教等等跟十字架與聖經有關的任何宗教與基督教旗下的所有教派。
- 一般要統稱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會稱為「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
- 雖然猶太教及伊斯蘭教各教派與基督教同屬亞伯拉罕諸教,但因為有多種差異,故不列入此條目。
- 基督教的教義源自西亞以色列王國領內希伯來人的民族宗教,藉著使徒,主要是保羅,努力的向外傳播,基督教會才在各地生根。
- 猶太教盡管是基督教的前身,但最大區別就是基督教徒相信耶穌基督即是彌賽亞,並且是同時有完整神性及人性的「上帝之獨生子」,而猶太教直到現在仍不承認耶穌,認為彌賽亞尚未臨到。
- 另外伊斯蘭教其實也承認耶穌基督是彌賽亞,但不承認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而是當作跟穆罕默德一樣的先知。
- 基督或基利斯是源自希臘語Χριστός或拉丁語Christos,翻譯自猶太語「彌賽亞」,本意是受膏/塗油者,演變成救世主或受洗者之意。
所以比賽時身上抹油的健美選手也都是彌賽亞- 教義由希臘僧侶編譯,並在羅馬帝國時期境內傳授教義,發展期間信眾經常遭受諸神信仰教派打壓迫害。
- 因為信仰儀式簡便通俗及傳教開放下層社會人士亦可自主信仰,相較諸神信仰多由各教派權貴掌握限制下層社會信仰自主且信仰儀式繁瑣,即使經常遭受各教派打壓抑制仍吸引不少領民推崇信仰。
- 隨著時日推移,信徒崇信規模幾乎可與羅馬帝國領內主流教派之一——密特拉教匹敵,並且相互競爭拉攏信徒。
- 密特拉教的主要信徒以男性限定為主,相當受羅馬帝國的軍人崇信。
- 而十字教是元朝時對基督信仰的稱呼之一(另一個則是也里可溫教),同時也是《とある魔術の禁書目録》中登場的架空宗教
-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對一般大眾而言,並不知道有「十字教」這詞,雖然他們能從「十字」推測你大概在說什麼。
會用這詞的不是裝古人就是玩禁書目錄梗。
-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對一般大眾而言,並不知道有「十字教」這詞,雖然他們能從「十字」推測你大概在說什麼。
歷史
在歐洲的發展史簡要
- 最早是猶太人賢者·拿撒勒的耶穌所領導的猶太教改革運動
- 基督教發展史研究認爲這個改革運動最早的發起人應該是施洗者約翰,耶穌只是接過接力棒進一步完善
- 在耶穌的領導下,產生了早期的宗教生活公社
- 可惜該制度成為後來三級聖品制教會體制的濫觴
- 由於在祭禮簡繁、對待外邦人的態度等方面與傳統猶太教產生激烈衝突,因此被利用傳統猶太教實現巴勒斯坦地區殖民統治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政府壓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原始基督教中更爲激進的希臘派被驅逐出巴勒斯坦,而希臘派的領袖聖斯德望成爲第一位殉教者。
- 希臘派出走後,逐漸以希臘化城市重鎮,敘利亞首府安條克和埃及首府亞歷山大爲中心開始活動,並開始吸納古希臘哲學與科學構建教義體系,形成後來的二性論的安條克派、一性論的亞歷山大派兩大教義派系;同時,外邦人使徒聖保祿/大數的保羅皈依,傳教對象開始擴展到非猶太人。
- 由於高度的哲學自洽性、簡單的祭儀、教團加入的高開放度、教團的高組織度和阿伯拉罕諸教信仰自帶的普世屬性,迅速發展爲勢力巨大的地下宗教結社,希臘派也因此取代了留在耶路撒冷的猶太派,成爲基督教的主流。
- 但因爲其組織嚴密且行事祕密,同時尊奉的神也不是帝國國教的帝王在天上的守護者神王朱比特(Jupiter)或太陽神無敵者索爾(Sol Invictus),開始被羅馬帝國警戒而屢有禁教之舉,而力度最大範圍最廣的禁教運動則是戴克里先皇帝主導的大清洗
,尼祿的縱火犯追捕啥的與之相比根本就是小兒科,其目的是爲了清除基督教對軍隊的影響,實現多神教皇帝對軍隊的嚴密控制,但儘管迫害力度很強,依然沒有太大成效。 - 於是解決了戴克里先退位後的政治混亂的君士坦丁一世改變了對基督教的策略,有了下面的舉措
- 314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給予合法宗教的認可地位,而後在380年,皇帝迪奧多西一世正式確立爲國教。
- 其目的就是通過將皇帝自己打造爲耶穌基督的代理人與行走在人間的第十三名使徒,保證佔軍隊主流的基督教軍人對皇帝的忠誠。
- 同時為了保證帝國不會因為分治與民族矛盾而走向內戰,利用十字教的普世思想構建羅馬精神統一體,確立「羅馬帝國=普世基督教帝國」「羅馬人=正統基督教徒」的等式
- 雖然爾後被尊為國教,然而基督教的宗教影響力在當時還未足夠完全扳倒其他諸神教派,使得原本應該被廢除的諸神的節日祭典及文化,部份保留並賦予基督教意義繼續延續慶祝。
- 亦有說法認為十字教正統派前身即為希臘-羅馬教,經由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帝國在征服擴張版圖同時,將各地宗教信仰文化引進國內加以揉合轉化成新信仰,羅馬帝國前中葉發展成以象徵帝王的主神朱比特(Jupiter)的天帝教與象徵太陽的太陽神教兩大教派分庭對抗,而太陽神教信奉的主神在中葉以後因羅馬皇帝為藉由彰顯自身權威的精神寄託而數次更祀。
- 羅馬教基督化之後,為構建羅馬精神統一體的具現物「普世大公教會」,世俗皇帝開始干涉教義和祭儀,使原始基督教會涵化以舊帝國國教為代表的希臘-羅馬多神教,天帝朱比特(宙斯)宗教形象地位由上帝耶和華取代,太陽神密特拉宗教形象地位由基督耶穌取代。
- 儘管最終涵化成功,原始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教結合為基督教正統派,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出現了類似叛教皇帝尤利安的多神教回歸運動,導致了再次的羅馬內戰。
- 此外希臘-羅馬教的聖像崇拜被吸納為正統禮拜儀式,這導致了受聖奧古斯都罪性論影響較大的「拉丁禮」與多神教傳統較強的「泛希臘禮」的差異,同時關於聖像崇拜的爭議也導致了後來聖像破壞運動,客觀而言為後來的東西教會大分裂埋下伏筆。
- 羅馬帝國東西分治之後教派陣營分成兩大派別:使用拉丁文字的西羅馬教會(羅馬大公教會)為首的西方基督教與使用希臘文字的東羅馬教會(君士坦堡正統公教會)為首的東方基督教。
- 於11世紀時,羅馬公教會以十二宗徒之長及首任教宗聖伯多祿/西門彼得的繼承人自居,拒絕承認希臘正統教會已能取代羅馬在大公教會的首席教地位,而正統教會則憑「和子句」爭議,領導其他三位教區牧首向大公教會對峙分庭抗禮,該事件被稱作「東西基督教會大分裂」。
- 羅馬公教會發展簡述
- 在5世紀時,本來由西羅馬帝國世俗政府領導的羅馬公教會,因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民族(東哥德人)滅亡而改為接受東羅馬帝國的領導,但不久以後東羅馬帝國陷入了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與伊斯蘭教的三面圍攻而自顧不暇,更喪失了在義大利半島的統治,因此羅馬公教會不得不尋求日耳曼民族(主要為法蘭克人)的保護,同時日耳曼民族相對落後所以非常禮遇身為知識份子的宗教人士,因此在後來的日耳曼民族便逐漸信仰公教會。
- 公教會就此與東羅馬帝國開始漸行漸遠,甚至不承認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人選,公教會透過各種手段逐漸掌握羅馬周遭的實質統治權,但還是在日耳曼的倫巴底人勢力威脅下有所起伏。
- 到了8世紀晚期,公教會在日耳曼人內鬥過程中,教宗匝加通過為法蘭克宮相矮子丕平登基背書獲得法蘭克大軍的協助,自倫巴底人手中取得羅馬與原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周遭的領地,成立了教皇國(史稱「丕平獻土」),此後便正式背離陷入聖像破壞運動的東羅馬帝國,改與日後統一日耳曼諸族的法蘭克王國確立完全合作關係並擴大勢力。其後教宗利奧三世更趁東羅馬帝國因女皇伊琳娜殺子稱帝陷入空位期,加冕矮子丕平之子,統一了日耳曼諸族的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為「羅馬人的皇帝」,確立了羅馬教廷在西方的最高權威,教廷勢力再度繁盛。
- 也因此法蘭克王國境內的亞維儂成為教皇國領地,不久後法蘭克王國分裂,亞維儂則是位於法蘭西王國境內。東西基督教分裂後於13世紀晚期,法蘭西王國與教廷發生爭執造成當時的教宗伯尼法西斯八世身死,之後出身於法蘭西的克勉五世就任教宗並受到法蘭西王國箝制而將教廷遷往亞維儂,開始了長達70年的「亞維儂教廷」時代,這段期間內因歷任教宗與諸多主教都是受到法蘭西國王支持才就任的,所以又被稱為「亞維儂之囚」時代。
- 隨時間推移,基於巨大的輿論壓力,亞維儂的教宗為了正統不得不應允將教廷遷回羅馬。額我略十一世將教廷遷回羅馬不久後去逝,新任教宗選舉由烏爾巴諾六世勝出,但是出身於法蘭西的主教們拒絕承認這次選舉,另於亞維儂教廷選立克勉七世為教宗造成「天主教大分裂」,支持雙方的勢力與國家開始衝突,導致日後英法百年戰爭的發生,情勢直至15世紀才終止。
- 過程中公教會的主教們曾於義大利比薩舉行過比薩大公會議,推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教宗試圖緩和各方,但是不被認同造成又一次的分裂,同一時間內有三個教廷教宗並存。
- 教宗選舉最後是透過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共同推舉各方勢力都認可的馬丁五世為教宗,教廷才又回歸一統。
- 16世紀時,由於天主教會自身的腐敗(主要是針對濫發贖罪券問題),波希米亞王國(捷克)的揚·胡斯神父與薩克森公國的馬丁·路德神父先後發表對贖罪券效能的公開質疑,由是引起了「宗教改革」。而眾多世俗政權對天主教廷與它的監護者,西班牙-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聯手推進的「普世君主國」(Monarchia Universalis)構建政策的反感,讓眾多世俗國家都參加到宗教改革的運動中,造成西方十字教的進一步分裂與天主教的信眾喪失,同時也催生了現代歐洲的民族實體。
- 後來公教會最大的支持者西班牙帝國衰落,讓公教會權威面臨嚴重的挑戰,接著的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更讓歐陸政治與社會制度大洗牌,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國家重新復甦時就逐漸擺脫教會在政治上的干涉,走向了近代政治與宗教分治的關係。
- 正統公教會發展簡述
- 正教會雖然得益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庇護穩定發展,但隨著伊斯蘭教國家侵襲、十字軍東征與與鄂圖曼帝國崛起等種種衝擊,正教會的宗教發展受到ㄧ定程度面臨壓抑或不順遂狀況。
- 最早的挫折是7世紀時,由於陷入與薩珊波斯帝國兩敗俱傷的最終決戰,而被新近崛起信仰伊斯蘭的阿拉伯帝國漁翁得利,喪失了堪稱基督教搖籃的敘利亞與埃及兩大牧首轄區,這些淪喪領土此後便徹底伊斯蘭化。
- 東西基督教分裂不久,由於拜占庭帝國陷入朝廷內亂而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乘勢奪走整個安納托利亞半島,頻臨徹底亡國的境地,拜占庭帝國只好向教廷求助,因此長達300年的十字軍東征開始,但由於十字軍內部組成複雜,各勢力對於聖地收復或是出征原因的態度不一致,導致十字軍有多次攻打正教會的事件,正教會的版圖進一步減少。
- 15世紀拜占庭帝國被鄂圖曼土耳其攻陷後正教會淪落到伊斯蘭勢力中,所幸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執政者較為開放的態度下得以留存,直到近代鄂圖曼土耳其衰落與瓦解後才恢復。
- 10世紀晚期拜占庭帝國衰落之時,一部分正教會教士流落基輔羅斯獲得國主雅羅斯拉夫庇護並成為國教就此深入斯拉夫民族中。雖然中間受到蒙古西征成立的金帳汗國影響一度受挫,但後來蒙古人的衰退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逐漸恢復勢力。
- 16世紀莫斯科公國擴大為俄羅斯沙皇國後,確立與當地的正教會合作發展成正教會下的第5自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而後沙俄的不斷擴展也讓俄羅斯正教會影響力上升,17世紀時甚至擺脫原正教會領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管轄,隨著時日的發展成為最大的正教會團體。。
- 後來沙皇權力萎縮的情況下,莫斯科大牧首會與沙皇一同處理政務,有時甚至代行沙皇的權利。尼孔大牧首在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支持下,於任內實現了教會的中央集權,他還修正了俄羅斯教會的禮儀,使其與君士坦丁堡的禮儀相一致。
- 但這一措施導至俄羅斯正教會的教派分裂並引起沙俄國內的動亂,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認為有理由暫停他的改革舉措。1658年,與沙皇關係惡化了的尼孔親自卸任了大牧首的職位,1666年甚至被貶為一般修士但是動亂仍然持續,不過修正派獲得政府支持居於上風,最後因堅持舊禮儀派引起人民的出亡外移,造成沙俄將舊禮儀派視為政敵而進行政治迫害才打壓下這動亂。
- 在此期間,位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沙俄之間的烏克蘭,因受到波蘭-立陶宛擴張影響造成領土被入侵與新教體系的進入引起動亂,為了尋求同宗的沙俄與俄羅斯正教會的庇護,烏克蘭與沙俄簽訂《佩列亞斯拉夫條約》承認沙俄的宗主權,並透過沙俄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外交,逼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將烏克蘭教區管轄權讓渡給莫斯科牧首,1686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正式簽署轉讓書。
- 經此一亂正教會在沙俄的影響力驟減,而後的彼得大帝並不是熱衷的宗教信仰者,開始對教會採取了嚴厲的控制。在普斯科夫大主教費歐凡·普克波維奇的建議下,成立了以大主教史蒂芬·亞沃爾斯基為首的神聖宗教會議以集體管理教會。這一設置成為了常規,俄羅斯教會在這段時間內不具有大牧首。神聖宗教會議成為政府機構,沙皇的專員出席其會議並起到監督作用。這一措施將宗教的權力移至由沙皇控制的神聖宗教會議之下並掌握了所有主教的任免權。葉卡捷琳娜二世進一步於十八世紀取得了大部分教會地產並使得神職人員的收入來源僅限於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比如婚娶、洗禮等。
- 沙俄解體後一個大多數由非專業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決定恢復大牧首制。但是隨後紅色革命爆發,俄羅斯正教會遭到布爾什維克當局的迫害,許多東正教教士被新政權逮捕入獄或處死,財產被沒收。雖然後來在二戰的影響下,蘇聯政府需要宗教力量穩定軍隊士氣而降低了對宗教的壓迫,但在共產專政時期,宗教發展仍受到政府的強烈干預,直到蘇聯解體後才改觀。
- 2016年莫斯科和全羅斯牧首基里爾一世代表俄羅斯正教會在古巴訪問,期間與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各會面,成為東西基督教會大分裂後第一次雙方高層的直接會面。同年俄羅斯正教會與塞爾維亞正教會、喬治亞正教會共同抵制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發起的大公會議。
- 2018年由於長期在烏克蘭教會自治權問題上的爭議,俄羅斯正教會宣布與君士坦丁堡牧首區斷絕關係。其起因則是君士坦丁堡教會於該年9月7日承認了烏克蘭教會中脫離俄羅斯教會的分裂派別的正統性。10月15日,在君士坦丁堡正式撤回1686年基輔宗主教區轉讓決議,俄羅斯正教會至聖主教公會宣布中止其神職人員及平信徒與君士坦丁堡的共融,並將君士坦丁堡的行動視為「侵犯」。
- 現代所用的西方曆法是採用羅馬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在1582年修訂頒布的格里曆法,此曆由於東西教會大分裂,不被東正教採用為禮拜曆法;東正教依然沿用在此之前西方曆法採用的儒略曆法,此曆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制定頒布。
- 沙皇(俄語:царь)一詞源自凱撒(Caesar,俄語音譯цезарь),是羅馬(拜占庭)帝國歷代皇帝的尊號。鄂圖曼帝國崛起後,一度因自詡征服了新羅馬(君士坦丁堡)而成為了羅馬人(東正教徒)與正統普世教會的保護者而自稱「羅馬凱撒」(土耳其語:Kayzer-i Rum),但不被西方的羅馬大公教會與東方的俄羅斯正教會認可;俄羅斯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自詡為世上唯一的羅馬人(東正教)帝國而開始使用「沙皇」尊號,彼得大帝時雖然宣告改用拉丁風尊號「英白拉多」(俄語:Император)取代「沙皇」,但俄國民間與鄰國仍對歷代俄羅斯國君以沙皇為稱呼。
- 更早之前分裂出去的東方亞述教會以及東方正統教會,因為教會範圍完全深入伊斯蘭的勢力中以至於發展上非常不穩定,相當依賴執政者的庇護跟允許,所以教會中心隨著時代不斷的變遷,信徒數量上也較少。
- 東儀天主教會是由多個教派組成,這些教派就如同正教會、東方亞述教會、東方正統教會一樣是從公教會分離出去的,也位於東歐、北非到中亞一帶傳教,受到伊斯蘭擴張的影響而又回歸公教會,但是所行的禮拜儀式則比較接近於泛希臘禮,在公教會的認可下統稱為東方禮。
- 十字教分裂以後各派教會為維持宗教上地位,藉由宣教名義拉攏歐洲各國與社會成為信徒,間接促成世俗十字文化信仰的傳播,現今歐美亞非洲等諸國與社會組織,他們的文化思想普遍廣泛受十字教潛默影響。
- 正因為這樣,西方文化雖大致歸於十字教體系,但是內鬥不斷、各種學說相互對立,例如二元對立、直線世界觀、萬物以人為本的自然觀等價值觀。
- 不過就以歷史的發展來說,歐洲土生土長的古希臘哲學,以及希臘羅馬以北的本土信仰,價值觀跟十字教就已有諸多差異。
- 但是跟自古就始終講究天人合一和因果輪迴的東方文化相比,十字教在西方文化依然是深耕柢固的存在。
歐洲以外的發展史簡要
- 東亞方面,最先傳入的教派屬於景教(東方亞述教會)。
- 東方亞述教會被歸類為異端後被迫尋求新天地發展,受到波斯帝國的庇護便在中亞生根,波斯帝國衰落後則跟著突厥等勢力繼續往東方發展。
- 於南北朝時進入東亞區域,在唐朝時蓬勃發展,唐朝時期與波斯的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成為三大外來宗教。
- 唐朝時景教的教堂又被稱為「大秦寺」,是根據該宗教起源自東方稱呼為大秦的羅馬帝國。
- 漢傳景教曾佛化過,受迫於信奉佛教的武則天壓力下,景教為了生存而把教義佛化,造成在中唐時期的滅佛行動中受到波及而差一點消逝。
- 幸好西域通路隨著吐蕃崛起而受阻,滅佛行動下原本要被遣返的傳教士得以留存。
- 但是唐末的黃巢之亂中,又有大量景教人士被殺戮。
- 元朝統治時期因與中亞地區有大量交流,景教再度繁盛。
- 同時天主教派亦從海路傳入,並在東亞地區與景教有了摩擦。
- 此外,教廷遣使於元朝的領導者若望·孟高維諾因成功受到元朝的禮遇且允許傳教,讓教廷得以成立中國教區,所以成為第一個中國教區主教。
- 隨著元朝被逐出中原後景教開始勢微,到了明朝的天啟年間(1625年)前已經徹底被東亞人遺忘了。
- 因為景教的根據地在中亞,與東方往來渠道有賴於西域通路的順暢,所以隋、唐、元都有著大量的景教傳教士活動著,但是因為習俗問題造成信仰景教始終是以胡人為主,因此胡人大減的明朝景教便迅速衰亡。
- 明朝前期驅逐胡人的浪潮中,西洋人一樣受到波及,以至於天主教派的東傳受到中斷。
- 雖然當時始終有所謂的信仰十字之人在流傳著,但是東亞人已經分不清到底是景教還是天主教人士,主因是當時已無完善的教會教堂存在。
- 因為景教的根據地在中亞,與東方往來渠道有賴於西域通路的順暢,所以隋、唐、元都有著大量的景教傳教士活動著,但是因為習俗問題造成信仰景教始終是以胡人為主,因此胡人大減的明朝景教便迅速衰亡。
- 對於景教於東亞地區傳播考據,主要是參考1625年於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而從馬可波羅遊記與眾多元朝時期活動於東亞的西方人士紀錄中都能看到不少景教的痕跡在。
- 元朝時期出生於大都的色目人拉班·掃馬成為景教與天主教再度溝通的重要人士。他的父親是景教於中國北方教區的巡查使,而他前往耶路薩冷朝聖的旅途,成為兩個教會開始溝通的契機。
- 跟他一起出發的另一位蒙古出身的信徒馬古斯,原先是拉班·掃馬的學徒,後來更成為景教的牧首馬·雅巴拉哈三世,景教在這兩人在世期間內積極的對教廷、東正教進行交流。
- 元朝時期出生於大都的色目人拉班·掃馬成為景教與天主教再度溝通的重要人士。他的父親是景教於中國北方教區的巡查使,而他前往耶路薩冷朝聖的旅途,成為兩個教會開始溝通的契機。
- 天主教派系再度傳到東亞要等到明朝晚期。
- 但是在東亞各國家近代歷史中曾有被迫害的記錄。
- 包括清朝、李氏朝鮮王朝和江戶幕府都有迫害其教徒的記錄。
- 主因還是與傳統宗教(儒、道、佛、神道)差異甚大,而使十字教難以被其政府和民眾接受。
- 早期比較順利的原因是隸屬於耶穌會的利瑪竇在傳教時,為了方便以及避免跟教義衝突,將原屬於民俗信仰的天神與十字教的上帝畫上等號,另外也以西方儒者的身分自居而非宗教人員,這種利用教義灰色地帶替東方傳統儀典解套的方式被稱之為利瑪竇規矩。
- 類似玩法在唐朝就被漢傳景教玩過,對基督教神學不熟悉的人乍看當時的景教漢譯經典十有八九會當成什麼道觀的神符令咒。
- 還有傳教對象主要是屬於社會上層的知識分子像是貴族、官員、仕紳,大幅度減少了各種摩擦並得到這些上層份子的協助推廣,也成為耶穌會後來的傳教規範並獲得東方不少政府的認可,因此耶穌會也逐漸壟斷教廷與東方交流上的各種利益。
- 但是隨著比較偏向
原教旨基本教義派的方濟會與道明會陸續到達東方後開始斥責耶穌會的做法,並遵從傳統作風大規模向基層百姓傳教且聚眾行事,而為了爭取資源也跟耶穌會起了衝突,並且有神職人員介入到東方的政局之中,隨著耶穌會勢微之後引發了中國禮儀之爭,造成東方開始大規模的禁教。 - 清末因歐洲列強的侵擾,清朝割讓租借許多領地,歐洲各式教派再度大規模進入。民初中國地區的內亂,各地軍閥皆仰賴列強提供援助,因此各教派依然持續擴大,唯信仰習慣問題造成一般民眾接受度仍有限。
- 利瑪竇規矩直到近代的1939年才獲得教廷的認可,也降低了教廷在近代於東方傳教的阻力,最後在1962~1965年進行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中正式納入羅馬公教的教義內。
- 雖然利瑪竇規矩獲得認可,但是承認利瑪竇規矩的教宗庇護十二世在冷戰初期替共產勢力下遭到政治迫害的神職人員發聲,進而造成中國政府不滿,因此梵諦岡跟中國政府關係惡化。
- 早期比較順利的原因是隸屬於耶穌會的利瑪竇在傳教時,為了方便以及避免跟教義衝突,將原屬於民俗信仰的天神與十字教的上帝畫上等號,另外也以西方儒者的身分自居而非宗教人員,這種利用教義灰色地帶替東方傳統儀典解套的方式被稱之為利瑪竇規矩。
- 直到今天中國和北韓仍就限制十字教在本國的發展,
中國和梵蒂岡的關係依舊緊繃。最近中國和梵蒂岡達成了共識,中國壓制十字教的局面雖將消失,但接下來在中國大陸盛行的十字教恐怕將是「黨的恩典夠我用」...?然而宗教為政治服務纔是大公教會的優良傳統,所以羅馬正統在中共
- 日本於戰國時代開始有天主教教士傳教,帶來的西方科技(火槍、水利)與文化極具誘因,一時為各大名的吸引,但在戰國時代中後期則因為國勢逐漸穩定,又將天主教打回異端,信眾只能以地下方式維持。
- 過程跟中國地區類似,最後也是因為介入到日本幕府政治鬥爭以及引起大規模動亂,遂被江戶幕府禁教。
- 時至近現代,雖然日本大幅度地西化,但十字教內容多半只體現在商業化的兩大節日下,真正的信眾比率不多。
- 台灣雖然宗教信仰自由,但十字教在本地的信仰人數僅僅都只佔百分之五左右,不過雖然信徒不多但十字教在台灣政治影響力方面可以跟本地的佛道教平起平坐。
- 南韓則是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有將近一半左右,為東亞國家間的異數,但與信仰人數也頗有規模的佛教和儒教之間也常有衝突存在。
- 前因為當時主導反日與復國運動主要組織成員以基督教信徒為大宗,加上韓戰以及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影響而使得基督教得以深入民心。
- 但是在東亞各國家近代歷史中曾有被迫害的記錄。
- 中亞、南亞地區則是到處發展受阻
- 傳入此區的教派大多屬於東方基督教會。
- 當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境內蓬勃發展時,位於中亞的波斯帝國跟羅馬始終相對,所以東傳的各式教派進展都相當有限。
- 後來伊斯蘭信仰崛起並迅速的擴展,以伊斯蘭信仰為主的阿拉伯人組成了阿拉伯帝國,不僅成功消滅波斯帝國,還建構出橫跨中亞、北非、伊比利半島的龐大疆土,進而與基督信仰的法蘭克王國、東羅馬帝國發生更強烈的衝突,連帶影響了此區基督信仰的發展。
- 到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受到十字軍東征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夾擊而衰落,讓此區的基督信仰獲得喘息,但是遊牧民族對於信仰的搖擺政策致使教會的發展也是起起落落。
- 之後伊斯蘭勢力經過整合後再度崛起,其中一派建構起後來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因此基督信仰又被受限。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瓦解,所以現今的中亞地區依然是伊斯蘭的天下。
- 至於南亞的印度等地,也因本土信仰跟基督信仰的差距讓基督信仰難以發展,加上基督信仰是隨著波斯帝國的勢力傳入,自古跟波斯帝國有摩擦的印度地區自然難以保持友善的態度。
- 伊斯蘭信仰則是在中世紀時,隨著多次伊斯蘭國家成功侵入印度地區建立王朝後得以傳播至南亞甚至是東南亞等地
- 東南亞
- 雖然在西方殖民時代陸續傳入,但因各殖民宗主國利用在地化管理所以沒有強行植入,因此各國均以更早深耕的佛教或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印度裔的族群則是以傳統印度教為主,十字教目前只有在菲律賓人數才比較多。
- 在中南美與中南非的十字教則是由殖民者所帶入。
- 在此之前的中南美包括馬雅、阿茲特克和印加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中南非的部落也有著各自的巫蠱信仰。
- 在殖民征服者的掠奪和疾病威脅下,原住民人數銳減,十字教漸漸變成當地信仰。
- 現今多數國家以天主教信仰為主,有些天主教信仰還和當地的原住民宗教傳統融合在一起。
- 如墨西哥的亡靈節和祕魯的太陽祭或多或少都跟十字教之間相互影響和融合。
信條與大公會議
- 信條(Credo)或信經(Symbolum / Σύμβολον)是指根據聖經的教義所推論並得到公認的,信徒應信對象的描述。一般確立/審議信條的機構即下述之大公會議。
- 大公會議(Oecumenicum concilium / Οικουμενικές Σύνοδοι)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為了統一各地相差甚遠的神學哲學和推演教義,由羅馬皇帝或普世宗教領袖倡議召開的,全基督教世界的神學人士代表共同參加的普世教義會議,「大公」乃取「至大之公共」義
,千萬別誤以為是一堆大公(Archidux / Megadoux)參加的會議不過說是共融與統一,結果卻通常都是分裂和撕逼,連教會自己都會吐槽「每次得公會議,都不是爭端的結束,而是新一場爭端的開始」- 下面是真正具有大公意義的八次大公會議簡表
十字教內部撕逼簡表
屆次 | 通稱 | 年份 | 確立信條或貶斥異端 | 備註 |
---|---|---|---|---|
1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325 | 聖父聖子同質論,耶穌完全是神 | 君士坦丁一世主持的可喜可賀的第一次大公會議,奠定了大公會議與羅馬帝國政局永遠糾纏不清的基調
十字教第一次大分裂,亞流派第一次被打為異端 |
2 |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381 | 三位一體論 | 迪奧多西一世主持,為了維護羅馬帝國脆弱的再統一,亞流派第二次被打為異端 |
3 | 以弗所公會議 | 431 | 聖子二性完全論,瑪利亞是誕神聖女 | 十字教第二次大分裂,東方亞述教會被打為異端 |
4 | 迦克墩公會議 | 451 | 聖子二性同位論 | 十字教第三次大分裂,東方正統教會拒絕承認此信條而獨立 |
5 |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553 | 譴責《三章案》,重申聖子二性同一 | 查士丁尼一世為了得到穩定的後方來收復西羅馬故土,而召開的向東方正統教會妥協的一次公會議,但是和之前的統一令與之後的一志論法令一樣,以共融失敗告終 |
6 |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680 | 貶斥基督一志論 | 一代英主希拉克略的教會共融嘗試徹底失敗的標誌 |
7 |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 787 | 聖像崇拜合乎教義,貶斥聖像破壞派 | 所謂「正統派的凱旋式」,也是得位不正的女皇伊琳娜為合法自身統治,試圖從宗教和政治上共融東西方的政策之一,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 |
8 |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869 | 聖靈從聖父和聖子發生出 | 著名的「和子句」第一次被確認為信經,這一句將在兩百年後引爆東西教會大分裂
巴西爾一世為穩固後方而召開的公會議,目的是達成與羅馬教廷以及其恩主法蘭克帝國的友好關係,但是卻讓東西教會矛盾檯面化 |
其他
- 島民最討厭的宗教;只要討論串一提及十字教,那串文高達八成,不,是高達九成會變成戰文。
- 聖經與信徒行為模式常為諷刺對象之一
- 傳說中,只有信徒的行為才會讓信徒離教。
- 十字教的興起與發展,主要是受到羅馬帝國的政教信仰的變遷影響。
- 十字教部份教派與教系指稱邪教,更主張異教文化為惡魔。
- 家貓、野狼等動物也受到相當大的迫害,主因是牠們為異教信仰的對象,且舊約中提到人被賦予統治其他生物的權利。
- 在歷史中,該教(通常是西班牙)以傳道為由,破壞異教遺跡無數。
- 就算沒被毀大多也會被醜化或矮化,例如歐洲民間傳說的各種妖精其實源於本土宗教。
- 有些幸運的異教文化會被列入十字教的版圖,如萬聖夜、復活節兔。
- 美國有大量以基督教為名的募款講經電視節目,被他們譏為"新時代的乞討"。
- 聖經與信徒行為模式常為諷刺對象之一
教義
- 雖然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等各有教堂、神父、牧師等等形式上的不同,但因中心思想是相同的(聖經為主、一神論……)等,對不熟的人常會等視之。
共通
信仰對象
- 信仰唯一的真神
- 神是三位一體的
- 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即耶穌)、聖靈。簡單說就是一位神、三個位格
- 不懂的話,就當作神同時有一個主帳和兩個分帳,但主帳、分帳遊玩程度都差不多
在四世紀把基督教系搞得一團亂
- 雖然中文看不出來,但在舊約時,無論是神所用的自稱還是使用第三人稱稱呼神時,都是使用複數的名詞,例如 “We”。
- 一般視為三位一體教義的證明之一
-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以複數的名詞提出古代的猶太教其實仍然是多神信仰
- 雖然較冷門,不過確實也有埃及神話的學者同樣指出說埃及的多神信仰實為同一神的不同面向,至於古猶太信仰是不是在埃及受到這樣的影響就不得而知
,說起來埃及的宗教信仰是不是也如同這個推測一樣多神=單一神明不同面向也頗有爭議……
- 雖然較冷門,不過確實也有埃及神話的學者同樣指出說埃及的多神信仰實為同一神的不同面向,至於古猶太信仰是不是在埃及受到這樣的影響就不得而知
- 雖然三位一體這名詞是二世紀末期的教士特土良所提出,但第一世紀的教會早就已經有這觀念在了
- 最早的痕跡即印歐諸神話中反覆出現的,命運三姊妹的概念。更古老可回溯至古希臘時代的月之女神,不同的月相以不同的名字稱呼,但本質依舊都是月亮。有萬物的變化在循環這樣的含義。
然後想不通的後人,腦筋就因為矛盾的邏輯短路燒壞了,寫出一些奇文
- 最早的痕跡即印歐諸神話中反覆出現的,命運三姊妹的概念。更古老可回溯至古希臘時代的月之女神,不同的月相以不同的名字稱呼,但本質依舊都是月亮。有萬物的變化在循環這樣的含義。
- 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即耶穌)、聖靈。簡單說就是一位神、三個位格
- 三位分別為:
- 天父與上帝耶和華(Yehovah)
暱稱:老耶,華叔
- 聖子與救主耶穌(Jesus)
暱稱:小耶,穌哥- 既完全是人,又完全是神的奇葩存在。這個神學理論建立在下面的基礎上:假如耶穌不完全是人,則無法釘死在十字架上代全人類受罪;假如耶穌不完全是神,則釘死了就不能復活,且留出的血也不能救贖全人類的罪。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謂「景尊皇子彌施訶」,「景尊」即「基督」半音半義譯,「彌施訶」則為「彌賽亞」在當時的音譯。
影薄的聖靈
- 天父與上帝耶和華(Yehovah)
關於回教的阿拉和耶和華
- 阿拉即回教的神。由於同屬亞伯拉罕諸教(但回教並不屬於基督信仰),經常有人將這兩位神等視之
- 然而無論是「阿拉」還是「耶和華」,都是音譯而非神的名子。
- 舉例來說,「我相信阿拉」和「我相信耶和華」,如果採用意譯,都會翻譯成「我相信神」
- 實際上以敘利亞語為禮拜語言的景教也稱呼聖父耶和華為「真主皇父阿羅訶」(Allaha)
- 在2014年6月23日以前,馬來西亞就有部分基督徒以「阿拉」來稱呼神,但在該日以後,馬國最高法院裁決,禁止基督徒用「阿拉」(Allah)指稱神
- 舉例來說,「我相信阿拉」和「我相信耶和華」,如果採用意譯,都會翻譯成「我相信神」
- 因此兩者是否為同一位神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問題
- 一般來說,會將這兩者視作根源相同,但有差異性存在
使用經典
- 以聖經為主
- 天主教、東正教額外收錄部分經文,而新教不予收錄
- 關於猶太教、基督信仰、伊斯蘭教使用經典,詳見下表
經典 | 猶太教 | 天主教 | 東正教 | 基督新教 | 伊斯蘭教 |
---|---|---|---|---|---|
舊約聖經 | ● | ● | ● | ● | |
新約聖經 | ● | ● | ● | ||
可蘭經經節(蘇拉) | ● |
- 註1:天主教、東正教額外收錄《多俾亞傳(托維特傳)》、《友弟德傳(虞狄特傳)》……等書。這些書被列為次經,在猶太教、基督教中可能由於內容神學價值低(例如馬加比二書)等理由,不將其收錄,但可能在講道時提及。
受嘲諷程度:新教諸教派>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
- 註2:可蘭經與聖經除了所提及的多數人事物相同外,內容相異
- 例如猶太教、基督信仰、伊斯蘭教都提及亞伯拉罕、摩西、大衛、以利亞……等人
- 同時伊斯蘭教亦相信以實瑪利、羅得、葉忒羅……等人是先知或使者。這些人在猶太教、基督信仰中僅被提及,並沒有先知或使者的身分
- 中文圈多使用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聖經,
喜樂,試探,保守等「屬靈」用詞構成了這一代的基督徒的裝逼用語集。- 但是由於和合本聖經一來年代久遠,用詞已經和現代大相徑庭,二來其翻譯來自King James譯本,也有相當的錯漏和劣譯;因此也有很多人修訂和合本,甚至直接重新再翻譯一次聖經,這就是新標點和合本和現代譯本的由來。
- 當中的翻譯用字不乏以現在眼光來看惹笑的翻譯,而天主教的翻譯也和新教有所不同,反映各地文化和選音不同的有趣之處。
十字架
- 由於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而後死而復活。所以十字架被常被十字教用來紀念耶穌
- 以十字型或X字型圖徽為主。
- 羅馬帝國也常用☧(XP
插屁凱樂)旗幟(又稱拉布朗旗幟「Labarum」),寓意拯救與和平- 基督教化的羅馬帝國最常用的國徽則是☧與AΩ的組合,以示帝國是基督治下的永恆普世和平帝國
- 另外,在歐美國家或社會組織的旗徽也多以十字型或類似圖騰為主體徽章。
- 雖然圖徽樣式不盡相同,但同樣以十字型、X字型或者米字型為主要構圖。
- 比如英國的國徽是英格蘭的白底紅十字(聖喬治十字)+蘇格蘭的藍底斜白十字(聖安德烈十字)+愛爾蘭的白底斜紅十字(聖派翠克十字)構成。
- 以人道救助慈善為主的國際紅十字會。
- 德國陸軍的亞字型鐵十字勳徽。
- 此外倒十字架儘管現代被認為是敵基督的象徵,但在早期基督教中同樣是正統信仰的象徵
- 稱為聖伯多祿十字,因為相傳聖伯多祿/西門彼得殉教時,說自己不配使用基督昇天所用的十字架,而選擇將十字架倒置再受刑,因此成為了聖伯多祿與教廷的象徵
,間接說教廷是敵基督
- 稱為聖伯多祿十字,因為相傳聖伯多祿/西門彼得殉教時,說自己不配使用基督昇天所用的十字架,而選擇將十字架倒置再受刑,因此成為了聖伯多祿與教廷的象徵
- 羅馬帝國也常用☧(XP
- 順帶一提,釘在十字架是當時最嚴酷的刑罰
- 首先將人四肢釘上鐵釘的劇痛就難以忍受,腳趾撞到桌角、踩到樂高、陰莖受到撞擊的疼痛與之相比都相形見拙,當時還特地造一新詞來形容該種痛苦
- 釘上去後,將十字架連人立起後,人會因為肌肉拉扯,導致呼吸困難,最終窒息而亡
相異
聖母瑪利亞
- 天主教、東正教將瑪麗亞視為祈禱對象(注意,不是信仰對象)
,簡單來說就是向天主他媽告狀效果比直接向天主告狀要好- 對於瑪利亞的身分,有以下爭議
猶太教 | 天主教 | 東正教 | 基督新教 | |
---|---|---|---|---|
瑪利亞終身童貞 | ● | ● | ||
瑪利亞無罪 | ● | ● |
- 對新教而言,瑪利亞除了童貞懷孕生下耶穌外,其餘與凡人無異,所以針對這幾點都是持反對意見
- 另外,新約《雅各書》由於作者一般認為耶穌弟弟,所以更不可能支持童貞論
- 至於無罪論,新教觀點是——耶穌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無罪的人,也正因為他無罪,所以才能夠為眾人而死
- 從這點來看,瑪利亞不會是無罪,也只是和其他人一樣是因為耶穌的犧牲而得救的人之一
相關名詞
- 原罪(Sin)
- 指亞當偷吃禁果後而遺傳給每個人的罪性,是人與生俱來的罪的狀態及景況(敗壞的本質)
- 雖然亞當吃禁果本身就是罪行,但實際上,整個事件亞當還有以下問題
- 吃禁果
- 吃禁果後,在神詢問時多次不承認
- 被神質問時,推卸責任
- 雖然亞當吃禁果本身就是罪行,但實際上,整個事件亞當還有以下問題
- 亞當的第一個罪行歸在人的身上
- 十字教中一個基礎核心教義,先祖犯下的罪成了後裔會犯罪的原因
- 但如此一來,原罪追根溯源就會變成主管理不周的錯,加上舊約裡面的主對非猶太的外邦人一點都不仁慈,對猶太人也提出一堆反人道的要求,這些對以「廣施仁愛」為宗旨的基督教來說都是很大的教義破綻。
- 早期基督教的部分神學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苦思冥想地整出了一套神學體系解決「上帝即惡」的矛盾,稱爲「靈知主義」或「諾斯底主義」
- 簡單來說就是舊約的父不是新約的父。新約的父是精神的父,根源的父,最高且真正的主,而舊約的父只是物質的父,從屬的父,並不是真正的主,而是一定程度上誤解了主的善的最高位的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惡。此種觀點誕生後不久就被教會批判爲異端,但是其對舊約的批判與詮釋則是影響至今
- 後來在波斯的祆教與摩尼教二元神論的進一步影響下,變成了精神與物質、靈與肉、善與惡的徹底對立,舊約的耶和華是創造物質世界的惡魔,是安格拉‧曼紐,是善永恆的敵人。中世紀宗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十字教異端清潔派與鮑格米勒派便持此種觀點,故而只承認新約的福音,否認教會與教士的領導,並實行徹底的禁慾主義。
- 指亞當偷吃禁果後而遺傳給每個人的罪性,是人與生俱來的罪的狀態及景況(敗壞的本質)
- 七宗罪
- 詳見該頁面
- 三超德四樞德
德行 | 美德 |
---|---|
三超德 | 崇信(Faith) |
希望(Hope) | |
慈愛(Charity or Love) | |
四樞德 | 明智(Prudence) |
正義(Justice) | |
勇敢(fortitude) | |
節制(Temperance) |
- 天堂
- 泛指上帝所居住的所在,遵循上帝教義的善人可以上天堂。
- 地獄
- 泛指違背上帝教義的罪人降咎的所在,由七大魔王與墮天使統治。
- 但是東西方教會對於地獄見解的不同,造成煉獄的存在認同的相異。天主教認為煉獄是存在的,是讓罪人反省並洗滌罪刑的所在,通過煉獄的考驗後罪人才得以上天堂。東正教則否定煉獄的存在。
- 天使 (Angel)、墮天使(Fallen angel)
- 參照天使條目
- 惡魔/魔鬼
- 視為萬惡的化身,一切邪惡事物歸咎惡魔所為。
- 天啟
- 聖人與聖徒
- 僅有羅馬公教、英國國教與正教會才有。
- 崇拜聖人的意義:聖人的代禱可以更有效率地傳達到神。
跟瑪莉亞禱告,耶穌一定不敢違抗 - 但因為有偶像崇拜的影子,中世紀發生過聖像破壞的案例
- 新教除了英國國教外幾乎不承認聖人的意義。
- 羅馬公教的聖人需要教廷認證才行,目前的程序是依照1983年修訂的章程進行。
- 分為四個階段審核(天主之僕→可敬者→真福者→聖人),先是透過各地區教會的選拔成為天主之僕後呈於教廷審核,基本審核過關後成為可敬者,可敬者要有一個神蹟才能成為真福者。而聖人需要兩個神蹟。
- 但是現代因為科學昌明,所以不少過往的神蹟都能用科學解釋,因此另外一種封聖的做法是「相等於冊封」,同樣需要認明其聖德,但無需顯示奇蹟的元素。
- 分為四個階段審核(天主之僕→可敬者→真福者→聖人),先是透過各地區教會的選拔成為天主之僕後呈於教廷審核,基本審核過關後成為可敬者,可敬者要有一個神蹟才能成為真福者。而聖人需要兩個神蹟。
- 先知
- 先知為受神啟示的預言者
- 其預見基督復臨、天國審判,以及人間的未來。
- 現今十字教各教派除摩門外不承認先知存在,
- 即先知已死,萬事萬物唯獨聖經與教會。即便是教宗仍然只是個人間教會的領袖,既非上帝使者,更無預見能力。但是摩門教服膺於一位先知的領導,該先知即每位摩門教的會長
- 阿伯拉罕諸教的相異特點
- 「基督」為「彌賽亞」從希伯來文轉譯成希臘文的音譯字,本意:受膏者;後來轉意:救世主。
- 猶太教信徒不認同耶穌即為彌賽亞轉世的說法。
- 伊斯蘭教稱耶穌為爾撒,不認同耶穌是聖子的說法。
- 耶穌/爾撒在伊斯蘭教是先知,但穆罕默德是最後一個先知,從此之後再無先知。
聖物
- 聖骸布(都靈聖體裹屍布)
- 聖杖
- 摩西用以變蛇、鑿水
斬開紅海
- 摩西用以變蛇、鑿水
- 聖櫃(約櫃)
- 收藏十誡石板用的櫃
- 真十字架與聖釘
- 耶穌被釘上的十字架與釘住耶穌的鐵釘,被信眾讚頌成沾染神之血而變成聖物
- 真十字架為拜占庭帝國供奉在耶路撒冷聖墓的國寶,但在第三次十字軍時被穆斯林奪走,之後下落成謎;歐洲目前現存最古老的王冠「倫巴第鐵冠」則被認為使用了其中一枚聖釘固定冠身
- 聖杯
- 承載耶穌神之血的杯,被認為能實現一切願望;一般認為就是最後的晚餐中耶穌所用的葡萄酒杯
- 中世紀西歐騎士文學經常登場
- 聖槍
- 又名朗基努斯之槍或命運之矛,即刺進耶穌身體的槍,後來被信眾讚頌成沾染聖血變成聖槍
絕對不是紅色的螺旋叉
- 荊棘王冠與無縫紫袍
- 耶穌的受刑裝束
- 彼拉多下達判決後,士兵們為了嘲笑耶穌自稱「猶太人之王」而獲罪,而給他戴上荊棘編成的冠冕和無縫的紫袍,將他打扮成王者模樣
- 基督教神學認為這就是全人類罪惡的結晶,而無罪的聖子承受之,因而正式加冕為世界之王
- 因沾染神之血,而從罪惡王冠與罪惡王袍昇華為神聖王冠與神聖王袍
荊棘王冠上有GPS及多種功能,必要時還可召喚大天使前來救駕
- 聖人遺體
屍塊- 十字教中某位聖人的屍體
跟舍利子有何差別? - 遺體分開七個部分:頭部、雙眼、心臟、脊椎、左臂、右臂、盆骨、雙腿
持有著遺體的其中一部份便會引發擁有者體内名為替身的潛能美國的世界強權就是第23任總統收集遺體的成果
- 十字教中某位聖人的屍體
各種教派/分支/組織
西方基督教
- 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以遵奉天主教為主的教會組織
- 中世紀因受到伊斯蘭勢力擴張的影響,對於部分東方基督教會的歧見減緩,而後因東儀天主教會的歸附也開始採納不同的禮拜儀式,所以儀式有分為天主教本身傳統的拉丁禮儀式,以及涵蓋東方諸多歸附教派的東方禮儀式。
俗稱 | 正式命名 | 特徵 | 開始年代 | 領袖與稱號 | 附註 |
---|---|---|---|---|---|
天主教 | 羅馬公教會 | 最明顯的特徵是聖像崇拜。 | 29 | 教宗(教皇) | 以梵蒂岡為政教中心,信徒人數是世界第一大宗教。 |
東方禮天主教會
東方歸一教會 |
東儀天主教會 | 以東方禮拜上帝的 |
431 | 宗主教 | 原本是東方基督教分支,之後承認天主教是基督教最高代表教會,從屬於天主教。 |
小兄弟會 | 方濟各會 | 佈施濟貧、傳揚福音 | 1209 | 總會長 | 由阿瑟悉的方濟各(本名伯鐸‧伯納戴德)創設的教會組織,早期以佈施濟貧與傳揚基督福音與教義為主的托缽修會之一,後來成為羅馬教廷直屬教廷管轄的天主教會之一。 |
聖衣會 | 迦密會 | 苦行守齋、隱世修道 | 1206-1214 | 總會長 | 12世紀中葉由貝托爾德在位於巴勒斯坦的迦密山創設組織的教會,以嚴謹遵循清規、隱世修道為主的的托缽修會之一。 |
耶穌會 | 耶穌教會 | 宗教思想維新 | 1534 | 總會長 | 因應對抗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興起的教會,以與時俱進思想維新為宗旨進行各種人道關懷與組織改進化與向年輕或新族群傳遞神學思想教育等事務,著名教友有聖方濟‧沙勿略、伯鐸‧法伯爾、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及現任(266任)教宗方濟各,目前是全球影響力最廣的天主教會之一。
但在歷史上,耶穌會曾因教會派系鬥爭與勢力過大引起忌憚,於1773年被迫解散直到1814年才恢復,期間僅能在東正教區域內活動。 |
東方基督教
- 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以四位牧首教會為主體的教會組織
- 自從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在東羅馬帝國庇護之下,以正統公教為中心,統御四大牧首區抗衡羅馬公教,但隨著伊斯蘭教興起與突厥人入侵的衝擊,政教影響力不斷衰減,令信仰政教會的拜占庭帝國尋求信仰公教會的西羅馬諸國合作,對抗東邊的泛穆斯林諸國入侵,引發十二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的歷史事件。
- 隨著十字軍東征終止後,拜占庭帝國陷入獨力對抗泛穆斯林諸國入侵,至十五世紀,拜占庭帝國最終遭奧斯曼帝國擊敗隕落,在君士坦丁堡的正教會亦受制於奧斯曼帝國管制約束,教會影響力大幅衰落,導致日後東正教的宗教影響力不及天主教。
俗稱 | 正式命名 | 特徵 | 開始年代 | 領袖與稱號 | 附註 |
---|---|---|---|---|---|
東正教 | 正統公教會 | 東歐國教,對島民來說影薄,但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影響巨大 與公教會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儀式上神秘色彩很重,在風俗上更接近原始的基督教。 曆法使用古老的儒略曆而非現今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因此聖誕節並不在公曆的12/25日。 |
38/
451/ 1054 |
教義觀點與天主教有所歧見,歷史上經常與天主教針鋒相對。
也曾與天主教有過合作,十字軍東征就是起因於信仰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受不了伊斯蘭教徒的侵略,轉而向教廷求助,不過東征中途也發生過多次教廷攻打東正教區域的事件。 | |
景教
聶斯托利派 |
東方亞述教會 | 主張基督二性區分,否認馬利亞的無罪之身與基督神性賦予者(「天主之母」/「誕神女」/「Theotokos」/「Θεοτόκος」)的身份 | 431 | 巴比倫大公牧首 | 以敘利亞為傳教中心的原始基督教會,唐代時傳入中國
西方使用的俗稱是源於該派信條的重要提倡者,安條克二性論學派的學者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托利 禮拜語言使用基督教諸禮拜語言中最古老的阿拉姆語(敘利亞語) 因其主張,長久以來被公教會與正教會貶斥為異端。雖然在中世紀受迫於伊斯蘭勢力下開始與教廷有友好的往來但是始終未能除去異端之名,最後於1994年與和公教會簽署《在羅馬大公教會與東方亞述教會之間的共同基督論聲明》,正式和解 |
舊東部派
反迦克墩派 |
東方正統教會 | 主張基督一性論,認為基督只有完全的神性,人性已完全融入到神性中
與正教會類似,由教義相同的數個自主教會完全共融(Full Comunion)構成 |
451 | 科普特教宗 | 451年迦克墩大公會議確立基督二性同格論後,以五大教會中的亞歷山大牧首教會與安條克牧首教會,以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為首的數個自主教會拒絕承認此教義而獨立而成,此後一直是非洲地區的主流十字教信仰
禮拜語言並不統一,其中科普特正教會使用的是 |
基督新教
-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脫離天主教宗教獨立自治發展的各新興教派
- 知名教派: 基督新教會、誓反宗、抗議宗、聖公宗、再洗禮宗,基本以各自教義方針各立山頭,互不隸屬。
- 17世紀以後發展出各種不同新興宗教理論學派的教會組織。
- 在美國有非常多的教派,而歐洲可以分類成三種即:聖公會(英國國教)、長老教會(喀爾文派,或清教徒)、信義宗(路德派)
俗稱 | 正式命名 | 特徵 | 開始年代 | 領袖與稱號 | 附註 |
---|---|---|---|---|---|
路德派 | 信義宗 | 反宗教思想墮落 | 1519 | 主教或長老 | 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認為當時天主教販賣贖罪券行為是思想墮落,因而發起一連串的宗教改革運動,教義核心以因信稱義因而又稱為信義宗,信徒以北歐國家為大宗之外,在香港與台灣等亞洲地區也有設立分會組織 |
聖公會 | 普世聖公宗 | 自主共融 | 16世紀 | 大主教或聖座 | 英國的國教 教會沒有像天主教遵奉教宗與上下階級的聖統制,以自主共融為宗旨並推舉大主教 |
加爾文派 | 歸正宗 | 改正宗教思想 | 16世紀 | 長老或會首 | 又名改革宗,以神學家約翰‧加爾文所提倡的宗教思想(後世稱為加爾文主義)為宗旨的教會組織,教會下又以公理會與長老會為兩大派,信徒以歐洲西部與中部一帶為大宗 |
再洗禮派 | 浸禮宗 | 聖禮革新再定義 | 16世紀 | 牧師 | 由瑞士出身的神學家烏利希·慈運理針對浸禮儀式所提倡的宗教改革主張,其宗教理論影響了17世紀以後浸禮儀式與宗教學派思想。 |
修道騎士團
- 因應十字軍東征,由教廷或是貴族號召發起的僧侶騎士團。
- 原先都是從屬於歐洲各區域地方貴族特權勢力的組織,但是一些歷史上著名的騎士團在規模擴大後都獲得教廷賜與領主權並直接向教廷負責,地位等同各國國王。
- 十二世紀前後,歐洲各地的諸侯邦國雖亦有成立性質相仿的騎士團,但名錄太繁瑣暫且僅列舉較為知名度高的代表性騎士團。
- 隨著十字軍東征終止與宗教改革運動等局勢衝擊影響,也必須為適應時代變局的因應存續,經常必須與財閥、權貴、教會、平民社會組織等各方勢力合作。
俗稱 | 正式名稱 | 特徵 | 開始年代 | 領袖稱號 | 備註 |
---|---|---|---|---|---|
馬爾他騎士團 | 聖約翰醫院騎士團 | 以醫院組織進行人道救助 | 1099年 | 大教長 | 創始成員出身義大利半島貴族騎士為主,主要護衛醫護設施為主,現今唯一以準國家形式的聯合國觀察成員國。
最初是在1048年時,為了無償提供給耶路薩冷的朝聖者醫療照顧而成立,受到眾多信徒喜愛與捐獻後開始成長,早期進行醫療救助的對象並不限於十字教信仰的人。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期(1096~1099年)配合教庭勢力轉型為軍事型修會,他們優良的表現進而獲得諸多特權不斷擴大成為十字軍的主力。 騎士團在1309~1522年因鎮守羅得島抵抗伊斯蘭勢力,在此期間又被稱為羅得騎士團。 現今的俗稱是在離開羅得島後居住於馬爾他島時獲得的,在馬爾他島時期因於《勒班陀戰役》成功擊垮鄂圖曼土耳其的海軍而揚名地中海,一時間內成為橫行地中海的勢力。 但騎士團在拿破崙戰爭時被迫離開馬爾他島向俄羅斯沙皇尋求庇護,雖然戰後英法承認馬爾他島主權屬於騎士團卻不讓騎士團回歸,因此騎士團才移居至羅馬境內直到今日,同時騎士團的活動也回歸最初的初衷:以醫院組織進行人道救助,著名的聖約翰救護機構便是騎士團在新教體系內的分支。 |
聖殿騎士團 | 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 | 保護基督徒朝聖者 | 1119年 | 大團長 | 成員以法國騎士為主,以捍衛聖地耶路薩冷與保障朝聖者為主,十字軍東征的作戰主力。
因東征期間藉著保護朝聖者與其財物而經營起商業活動 在ACG與現代文學常是陰謀論的主角,代表作品如《刺客教條》。 |
條頓騎士團 | 德意志弟兄聖母騎士團 | 具備榮譽心與黑鐵十字 | 1192年 | 團長 | 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發起組織的修道騎士團,與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並稱三大騎士團。
早期因醫院騎士團為了對抗聖殿騎士團而扶持,隨著在東征期間的優良表現獲得權力後得以抗衡其他兩者。 十字軍東征失敗後回到神聖羅馬帝國時被授予普魯士貴族特權,所以勢力從近東移往波羅的海沿岸,曾建立地域廣闊的騎士團國家,但在蒙古西征與攻打俄羅斯時失利,對於普魯士地區的控制力減弱。 此後更直面宗教改革與波蘭-立陶宛擴張的雙重壓力而日益式微,最後,其主體部分:駐紮在普魯士的騎士團總部被迫改宗信義宗並向波蘭臣服,成為世俗君主國普魯士公國,卻從此踏上統一德意志的道路。 其分支組織在總部世俗化之後仍殘存一段時間,其中最大的支部:利沃尼亞的寶劍兄弟騎士團與總部一樣,面對信義宗瑞典王國和波蘭的雙重壓迫下成為兩國的世俗緩衝國:信仰信義宗的庫爾蘭公國,最後則被沙皇俄國吞併;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眾支部則一直持續運作至拿破崙戰爭,之後被迫解散騎士團組織,騎士團剩餘人員轉型為一般的修道會,最後於1929年由教廷正式取消騎士團的軍事與領主特權,成為現代公益性宗教組織。 |
聖墓騎士團 | 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 | 具備勇氣與奉獻精神 | 1099年 | 總團長 | 由耶路撒冷王國的統治者布永的戈弗雷公爵發起組織。 |
聖拉撒路騎士團 | 耶路撒冷的聖拉撒路騎士團 | 敢死與無畏與綠十字 | 早期成員以罹患痲瘋病的病患組成的騎士團,因為成員是將死之人,作戰極為勇敢,麻風病又是烈性傳染病,對手看著就害怕;痲瘋病找到有效治療方式後,成員不再有痲瘋病患者,現今轉型為普通慈善機構組織。 | ||
聖地牙哥騎士團 | 聖雅各寶劍騎士團 | 致敬聖徒雅各布與保護朝聖者 | 1157年 | 大團長 | 十二世紀時由西班牙前身之一的萊昂與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創設的軍事修道騎士團,最初是保護伊比利亞半島西北的宗教聖地聖地牙哥的朝聖者,同時專責抵禦、掃蕩深入伊比利亞半島南方信奉伊斯蘭的穆拉比特王朝,隨著十字軍東征終止後,成為幫助西班牙王朝驅逐穆斯林勢力,確保王朝政權統治的皇家騎士團。現今轉型保留榮譽性象徵意義存在於西班牙貴族社會。 |
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 | 利沃尼亞基督兄弟兵團 | 拱衛里加教區與對東歐及北歐異教徒區域作戰 | 1204年 | 團長 | 由教宗英諾森三世批准成立的軍事修道會,負責十字軍東征中對北歐與東歐方面異教勢力區域作戰,負責的戰役又稱作北十字軍東征,並且以里加教區為中心擁有大區域領土的騎士國,但隨著征戰立陶宛的異教勢力時失利因素影響威信衰退,爾後1237年被併入從屬於條頓騎士團成為自治支團。 |
異端
- 這邊指的是基督信仰的異端
- 說的簡單點,就是看起來很像基督信仰實則不是
- 舉例來說,耶和華見證人否定「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否定「三位一體」這幾點基本教義,故屬於異端
- 說的簡單點,就是看起來很像基督信仰實則不是
- 請注意,雖然異端通常被視為負面名詞,但不表示異端 等於 邪教
,但對於狂熱者來說,非我教派皆為邪教異端。
曾具有官方宗教地位的異端歷史的塵埃
- 此處列出在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中曾經出於政治原因一度成為官方信仰的十字教異端
- 除聖像破壞派之外,所有的爭端與分歧都在「聖子的神性」這個吵了六次大公會議的神學命題上
大家看不懂很正常,因為筆者也很暈
俗稱 | 特徵 | 開始年代 | 備註 |
---|---|---|---|
亞流派 | 聖子受造於聖父,不具有完全的神性,不是真神 | 318 | 以首倡者阿里烏斯神父命名,在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中被批判為異端,但是君士坦丁一世後來卻又屬意於該派,更由阿里烏斯主持皇帝的臨終洗禮,於是一度在數十年間成為官方信仰,更令當時內遷的哥特人部落成為亞流派的忠實信徒。但是此次紛爭幾乎引發帝國的再度分裂,結果在確立聖三一信仰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再次被批為異端,此後逐漸式微,但是其在哥特人中的主導地位直到7世紀才終結 |
統一派 | 僅承認前三次大公會議信經,擱置聖子的神人二性關係的爭論 | 482 | 迦克墩大公會議造成了大公教會與東方正統教會的分裂,故而皇帝澤諾頒布《統一令》,禁止二性或一性的討論,希望通過擱置爭議達成教會共融,然而吵紅眼的雙方均對這個蠻族出身的皇帝不屑一顧,最終僅在一代之後便歸於失敗 |
一志論派 | 聖子同時具有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融合於唯一的意志中 | 638 | 自薩珊波斯帝國收復埃及與近東領土的皇帝希拉克略為了防重蹈止教義之爭為強敵利用的覆轍,在羅馬牧首和諾理的建議下頒布《一志論法令》,然而與此前的統一派一樣,完全無法獲得埃及和敘利亞的一性論信徒的認可,而且得到和諾理的繼任者若望四世的強烈反對。隨著東方省區完全陷落於阿拉伯帝國,此派再無任何存在意義,故在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中被批為異端
|
聖像破壞派 | 反對聖像崇拜,主張祭禮簡單化 | 726 | 出於富國強兵以應對穆斯林挑戰的需求,皇帝利奧三世以聖像崇拜具有大量異教徒要素為由,對日益腐敗的教會進行大規模整頓,史稱「聖像破壞運動」。雖然數十年後由於主流民意在聖像崇拜的正統派,聖像破壞派最終在第二次尼西亞大公會議中成為異端,但這場運動確立了帝國內部皇權高於教權的政治格局,同時也造成羅馬牧首與朝廷漸行漸遠,而改和新興起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合作關係,為往後東西教會大分裂埋下伏筆 |
現代異端
俗稱 | 正式命名 | 特徵 | 開始年代 | 領袖與稱號 | 身為異端的理由 | 附註 |
---|---|---|---|---|---|---|
摩門教 | 末世聖徒教會 | 騎著腳踏車的白人傳教士(東亞) | 1830年代 | 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 Jr.) |
|
開發美國中部(尤其是猶他州)的大功臣,不過成立初期有不少黑歷史。美國名校楊百翰大學(BYU)就是摩門教背景的學校。 |
耶和華見證人 | 1870年代末 | 羅素·查爾士(Charles T. Russell) |
|
不能過生日跟一堆節日 | ||
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 | 會把名字改成聖徒名的教徒 | 1917年 |
|
成立於北京,整體組織架構與一般基督教相差無幾。
在台灣曾有滲透行道會的黑歷史。 | ||
東方閃電 | 全能神教會、新歌教會 | 女基督,反共組織 | 1993 | 趙維山 |
|
來自對岸,被中國政府訂為邪教;至於台灣,雖然尚未被政府訂為邪教,但在台灣各大報密集張貼廣告宣傳教旨後 |
其它性質教會組織
俗稱 | 正式命名 | 特徵 | 開始年代 | 領袖與稱號 | 附註 |
---|---|---|---|---|---|
猶太教 | 以猶太(希伯來)人為主的宗教 | 約西元前2000年 | 由各地導師(拉比)各自主理 | 以敬拜雅威(Yahweh)為唯一神的單一主神教義為宗旨,教徽為六芒星與生命樹。 基督教的原始版(半誤),耶穌基督、保羅等都具有猶太教背景。 源自於猶太教的一神信仰,以摩西為先知、導師,但否定摩西之後的先知如耶穌、穆罕默德,仍保留部落時期的割禮、獻祭等舊祭儀。 | |
共濟會 | 薔薇(玫瑰)十字會 | 以研究秘儀科技與神秘煉金學等先進學術思想領域的秘密結社 | 15~18世紀 | 潛伏各學術領域自主發展 | 以鑽研諾底斯派神秘主義、卡巴拉秘儀等的密傳基督教宗流,傳說成員是世界各國在各門特殊科技領域的菁英或社會名紳的秘密會員,組織結構與共濟會、黃金黎明協會疑似有所暗聯。 |
普世教協 | 世界基督教協會 | 普世教會合一、互助聯合 | 1948年 | 主席團聯合主持 | 主張天主教、東正、新教等諸教會文化信仰合一,消弭成見與相互扶助及和平共處等訴求 |
撒旦教 | 傳統宗、路西法宗、聖堂宗(拉維派) | 中世紀 | 崇信撒旦與惡魔的教派,有傳統教派、路西法教派、聖堂教派之別。教徽倒五星+倒十字+羊頭。傳統上被視為邪教般的存在。
實際上比較像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和基督教唱反調的只在於行事方針和思考模式。 名叫撒旦教但實際上並非把撒旦當神拜,而是屬於無神教,其哲學偏向一種梟雄哲學。 | ||
攝理教 | 基督教福音宣教會 | 神人鄭明析萬歲 | 1978 | 鄭明析 | 傳出性侵醜聞的韓國邪教 |
太平天國 | 拜上帝會 | 全稱: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落第書生洪火秀閱讀了梁發的《勸世良言》後相信自己是爺火華之子與爺蘇之弟,奉為天父、天兄,並改名洪秀全,自稱天王 | 1850- | 天王——洪秀全, 東王-楊秀清、南王-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
所用十字教的教義只是梁發轉譯的摘要入門,其真正的內核是古代的天帝信仰 |
香港明光社 | 香港的偽道人士,簡單講就是宅敵 | ||||
聚會所 | 地方教會運動、召會 | 生命讀經、恢復本、李常受文集 | 民國初年 | 倪柝聲、李常受 | 比起個人經歷更重視團體行動,所以一週以內有數個大大小小的聚集是常有的事
有時會引起基督教、天主教、異教的撻伐(例如被說是「呼喊派」),但是本身好像也視其他分支不夠正統 |
大眾文化
東亞ACGN界中的常態表現
- 如果不想扯到現實團體但又想使用相關要素(教會、聖騎士、天使等)
出來給人婊,大多作品會以天主教為範本另創個新宗教。- 不管是否現實團體,因為派頭大小、歷史名詞、組織完整的關係,天主教通常最受歡迎(教堂、教廷)。
- 絕大多數都有聖/光屬性、主流、莊嚴神聖內部糜爛等特點
崩起來才有快感。 - 可扮演包括但不限定於祕密結社、主流宗教、強國國教、高級人外的角色組織,不限正反派。
- 部分教徒的信仰心與盲信本身也常為作者消遣對象
像是,拿來表彰神道、佛、道教等"月文化"會比較自由;或是教徒(參考:美國殖民時期的清教徒)對宗教的狂熱導致人性被強制忽略(《紅字》等文學作品)。
- 在歐美社會因聖經的主流地位與絕對權威性,歐美系奇幻小說往往會有隱喻或致敬的橋段。
- 如:魔戒的精靈寶鑽有舊約聖經的影子,末世的觀念也有致敬啟示錄。
- 當然也有嘲諷的橋段,如靈魂之戰的唯一真神嘲諷了全部的一神教。
- 另外一個原因是各大宗教中,以教廷為首的基督教主流派系對於相關的創作,通常是不做出太過份的舉動的話,基本上就是抱著包容的立場,因此相關創作才得以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推陳出新
- 基督教可能是因為強調以聖經為主,除了受洗外,沒什麼儀式,組織架構也較為簡單,比較沒什麼梗
現今世代甚至是像是神棍的傢伙還比較多 - 至於猶太教,東正教其實東亞地區一來猶太人少,二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天主、基督教的話,對其也不太會有所認識,所以更為罕見
- 基督教可能是因為強調以聖經為主,除了受洗外,沒什麼儀式,組織架構也較為簡單,比較沒什麼梗
- 相反的因為容易招惹攻擊甚至可能有殺身之禍,伊斯蘭教相關的創作便遠少於基督教。
- 主要是伊斯蘭教教義規定不可畫阿拉像與先知像,外加基本教義派太雷厲風行而致。
- 不可畫阿拉像與先知像,原意是為了避免偶像崇拜。順帶一提猶太教、基督教也是反對偶像崇拜
- 實際上直到20世紀之前,許多伊斯蘭教國家禁止繪畫任何的動物。
- 相關經文: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下、水中的百物。
- 至於天主教,聖母像與耶穌像是否違反偶像崇拜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純討論ACGN創作的化,至少雕像對於二創是個很方便的東西
- 不可畫阿拉像與先知像,原意是為了避免偶像崇拜。順帶一提猶太教、基督教也是反對偶像崇拜
- 主要是伊斯蘭教教義規定不可畫阿拉像與先知像,外加基本教義派太雷厲風行而致。
由天主教或基督教形象衍生的創作物角色定位
天主教相關
- 修女(Sister、Nun)
- 聖潔屬性,二次創作經常被創作的女性聖職者。
- 具備治癒與撫慰人心的,令人敬愛的存在。
- 一般穿著包覆身體的傳統修女儀裝,以保純潔象徵。
理所當然在ACG裏界亦是目的不純潔的常用角色素材- 現實中包得很密而且看不見身形,但ACG中常見露頭髮好身材甚至暴露度極高的修女。
- 除了掩蓋不知羞恥的肉體外常見的設定就是袍子下不是藏飛刀的就是掛手槍的,
不是性就是暴力! - 所以外在既溫暖又聖潔其實內在腹黑冷血甚至
好色的設定也不勝其數。 - 在裡界作品中常有為了保持貞潔而玩後門的題材
- 聖騎士(Paladin)
- 與效忠領主的騎士不同,專職保護教團的騎士
- 原典出自查理曼的十二騎士,Paladin一詞與Palace(宮殿)系出同源,本為「宮廷侍衛」之意。
- 查理曼時期,高階帕拉丁經常作為欽差大臣巡撫地方,因此產生了一個叫做「宮伯」(拉丁語:Comes Palatinus,法語:Comte Palatin,德語:Pfalzgraf)的特殊監察職位,該職後來封建化為世襲領主爵位,位比侯爵,尤以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的萊茵蘭宮伯(通稱「普法爾茨選侯」)最為知名
- 謹守教義的勇士,地位通常較傳統騎士高,並會用神賜的超自然力量或神兵等。
但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那個聖騎士國家卻跑去信了歸正宗,教宗uccu
- 常見的性格有死板、墨守成規、老好人、勇猛。
女的適合進裡本,男的適合被婊。
- 十字軍(Crusader)
- 由信徒組成的軍隊,有狂信的性質。
- 嚴格來說並不是聖騎士,聖騎士的領主是教會,而十字軍的頭領們是世俗領主。
- 針對異教徒的軍隊。
- 近代創作中多半的Crusader變成比較接近形容高階騎士的詞彙。
嘲諷教徒最大兵器職業土匪(西方版本的倭寇)
- 主教(Bishop)
- 天主教、聖公宗、東正教等教會的各級領導,三級聖品制最高品。
- 聖公宗按希臘語Epischopos的原意「(教會)上級監督」翻譯為「會督」、日本天主教翻譯為「司教」、日本東正教則翻譯為「主教」
- 根據領導層級有不同變種,教區領導是一般主教,教區組成的教省領導是大主教(Archbishop),大主教駐地為重要城市的稱都主教(Metropolitan),下轄數個教省的自主教會領導稱大總主教(Archbishop Major),具有使徒統緒的教會最高領導、重要自主教會領導或獲得特許的都主教則稱宗主教/牧首(Patriarch)
- 以上所有層級都同樣是所駐教區的主教
- 另有一類身著紅衣的樞機主教,但實際上樞機(Cardinal)是教會樞機團成員所帶加銜,並不限定主教,神父也可以是樞機。
- 限定為男性且終身獨身。
- rpg裡面經常出現的任務派發npc,假如教會是黑的則時常擔任boss
- 各類作品的教皇法王假如參照天主教的實際情況其實也屬於主教
,但不熟悉西方教會制度的作者基本上無視這個設定。- 羅馬教宗在拜占庭帝國存在時期的正式稱號為:羅馬與全西方的主教及宗主教、拉提姆與義大利的大主教與都主教。
大多是在裡界創作中侵犯修女和侍童們的男角。胯下長著神的號角
- 神父(Priest)
- 天主教會(舊教)的基層領會人,三級聖品制第二品,養成考試授職分發由唯一的老闆梵蒂岡管理。
- 神父只是愛稱「God Father」的翻譯,正式翻譯中,天主教翻譯為「司鐸」、聖公宗翻譯為「會長」、日本天主教翻譯為「司祭」、日本東正教翻譯為「主祭」。
- 限定為男性且終身獨身。
- 在
搞不清楚差別的作者寫的奇幻故事中一般會被當作神官或司祭的同類,而且兩性都有。- 但實際上神父本來就是早期教會主持祭儀者衍生而來的,某種程度上是神官的同類
- 除了作為主角的同伴外,路人、情報來源、物資供應和特別服務的比例也很高。
通常有與外表不符的強大戰鬥力與武裝攜帶量戀童癖,地中海有很多明明是GAY或熊頭又不敢承認
- 侍僧/服事(Acolyte)
- 神父與祭司旁邊的
砲灰輔助人員,三級聖品制第三品。 - 天主教譯「執事」、聖公宗譯「會吏」、日本譯「助祭」
- 原為下級聖職,現一般信徒也能從事
魔獸爭霸裡的不死工兵肉質甜美的RO裡主角
- 神父與祭司旁邊的
基督教相關
- 牧師(Pastor)
- 基督教會(新教)的領會人,新教改革後以聖經經文"牧者"的意義命名。
- 新教沒有總本山這種東西,也無所謂基層。
- 但新教可以隨便開分店,所以組織方式換一個教會就會完全不同,具體情況請洽想了解的教會負責人。
- 可以結婚
- 關於牧師的性別,部分教派認為僅能男性擔任;部分教派則不限制男女。共通的是一定要有神學學位才行。
刻板印象:拿著釘頭槌的是戰鬥牧師,拿著書本的是一般牧師。你什麼時候產生了書不是兇器的錯覺- 在奇幻故事中跟其他的神職人員用詞常混雜在一起。不限定一神教或相關的系統。
- 因為崇敬的對象所屬的陣營也不同,奇幻的邪神亦有牧師。
泛用性高的RO裡主角由於什麼人讀完神學都可以當,所以現今世代幹話一大堆,看起來像神棍的也不少。
共通
- 驅魔師(Exorcist)
- 負責針對被邪靈或魔鬼附體的人做驅邪儀式的神職人士。
- 這一種職能是在醫學與科技未發達時的存在,就民俗信仰而言也幾乎是必然有的。
- 目前教廷承認有驅魔儀式。
- 天主教有正式的驅魔師與驅魔儀式
- 基督教大部分是沒有正式驅魔師。如果要進行驅魔儀式,可能會請牧師來進行
- 傳教士/宣教士
- 負責到遠鄉異國傳授福音教義與先明科技文化知識的神職人員。
- 遭到排外攘夷人士殺死的機率高達八成。
- 在創作中,給當地人
洗腦傳教成功的話可能被鄉民當成神一樣崇拜。- 但在現實當中,會被派去宣教的,基本上信仰程度都蠻高的,要是遇到被當地民眾崇拜的情況,基本上都會糾正民眾
- 相關例子可以參考使徒保羅在使徒行傳的情況
- 但在現實當中,會被派去宣教的,基本上信仰程度都蠻高的,要是遇到被當地民眾崇拜的情況,基本上都會糾正民眾
- 信徒(Believer)
- 信仰教義的一般社會人士,只需相信與遵循聆聽教義。
- 在創作中很容易有以下特點
- 常被嘲諷
- 很大部分是書都沒讀或者是只看自己想看的書便盲目信教
所以各位好孩子請記得,千萬不要只看懶人包就自以為什麼都懂喔
- 實際上會有信仰的高知識份子並不少
- 在歐美,有很大原因是宗教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不如說基督宗教就是他們很多文化的源頭
以基督宗教為範本的虛構宗教和團體
作品 | 名稱 | 領袖與稱號 | 主神或崇拜人物 | 特徵與附註 |
---|---|---|---|---|
零之使魔 | ロマリア | 教皇聖エイジス32世(ヴィットーリオ・セレヴァレ) | 始祖ブリミル | 阿拉伯ELF滾出聖地耶路撒冷 |
勇者大戰魔物娘 | イリアス教 | 法王サンイリア | 女神イリアス | 魔物娘什麼都去死,人類偉大,女神萬萬歲 |
ベルセルク | 法王庁 | 法王 | 不明 | 異教審判與使徒 |
ランス | AL教 | 法王(ムーララルー)クルックー・モフス | 女神ALICE | 以人世為舞台提供娛樂
女神ALICE與AliceSoft的吉祥物不同人 |
聖魔之血(トリニティ・ブラッド) | 教廷(The Vatican) | 教皇 | 上帝 | 故事是以未來地球為藍本,所以規模、組織架構都是參照教廷,差別在於故事中的教廷擁有廣大的宗教與國家主權,統治範圍約是義大利、瑞士與部分奧匈帝國的範圍,同時也是短生種(一般人類)對抗長生種(吸血鬼)的領頭羊。
故事中另一個以長生種為統治者的勢力:真人類帝國(True Human Empire),則是仿照東羅馬帝國的存在。 |
冰與火之歌 | 七神教 | 七神 | ||
迷霧之子 | 鋼鐵教廷 | 統御主 | ||
倖存者教會 | 倖存者 | |||
道教 | 和諧 | |||
Tales of Symphonia | クルシス | ミトス・ユグドラシル | 女神マーテル | 信仰教主的姊姊女神マーテル的世界性宗教集團,但背後卻是一手操作マーテル教控制全世界,一手操作恐怖份子ディザイアン迫使你繼續信教的老大哥組織 |
進擊的巨人 | 牆教 | 牆 | 崇拜著疑似由巨人能力變出來的牆,對外宣稱牆是「神的奇蹟」但同時了解關於牆和巨人的秘密,並為了避免秘密外泄多次對牆的改造諸多阻撓 | |
裝甲騎兵系列 | マーティアル | 法王 | 賢者 | 延續了七千年,信眾遍布整個阿斯特拉基烏斯銀河的巨大教會,信奉“武方為至道,鬥爭引領調和”的信條。 3000年前被賢者利用,成為賢者操控銀河歷史的工具 |
魔獸世界 | 聖光教會 | 本尼迪塔斯大主教 | 聖光 | 牧師和聖騎士的所屬組織,不少著名聖騎士英雄為忠誠信徒。雖然大主教黑化了仍然是魔獸世界中的正義組織。 |
暗黑破壞神系列 | 薩卡蘭姆教會 | 聖光 | 和上面的組織差不多,不過更黑化。不但整個教堂成為墨菲斯托的根據地,而且絕大多數高層都被腐化,只有少數中下層騎士還在為正義而戰。 | |
英雄傳說軌跡系列 | 七耀教會 | 空之女神 | ||
戰國BASARA系列 | 薩比教團 | 薩比 | 以傳達「愛」為名義,不知打哪來的奇怪集團。旗下士兵全是些荼毒不淺、言行怪異的信徒。3代開始由大友宗麟取代了薩比,讓薩比教和大友軍組成聯軍。 |
ACG裡的基督宗教與相關機構
作品 | 名稱 | 領袖與稱號 | 特徵與附註 |
---|---|---|---|
TYPE-MOON系列 | 聖堂教會 | 不明 | 異端也是神造物,不能隨意消滅,所以我們派代行者來殺你 |
魔法禁書目錄 | - | 教皇 |
故事中經常地出現的宗教,也是指現實的基督宗教的化身,名稱借用了元代對基督教的別稱,因為其都尊崇十字架。
和現實的基督教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常忌諱直呼教主耶蘇之名,常代以「聖人」或「神之子」稱呼。 |
女神轉生 | 彌賽亞教 | 四大天使 | 作品中隨著主角的行動會決定是否成為夥伴或者是敵人 |
純潔的瑪利亞 | 英法天主教 |
連結
回應
備註
- ↑ 刪除線下的全是非正規用法,說難聽點就是小圈子才會用的講法
- ↑ 可參閱《中国少数民族宗教》(ISBN 9787508511658)、《世界三大宗敎与中囯文化》(ISBN 7801233921)……等書籍
- ↑ 即後來的猶太教
- ↑ 十二使徒,除了背叛並自殺的猶大,人人都有走訪各地去宣教。但是保羅以外邦人為主要對象,其餘人以猶太人為主要對象
- ↑ 起源於古波斯教分支的神祇,被賦予「太陽神、正義之神、契約之神,以及戰爭之神」等諸多象徵。有說法更早原型源出古印度-伊朗神祇密多羅,梵語名「Mitrá」其意可解释為「契约」或「同伴」之意,亞歷山大帝國時代引入中歐揉合希臘當地文化傳說,成為新興諸神,形象以頭戴牛角盔手持利刃殺牛給在旁眾將士分食,其相關神話傳說故事脈絡與耶穌相關部份傳說故事(如處女生子,差別於一個是山洞誕生一個在馬廄誕生,也有死後復生傳說)頗有相似之處。另有說法是密特拉/密多羅被佛教吸收爲未來佛彌勒。
- ↑ 姑且以此稱謂指代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耶穌,以區分基督教神學上的聖子耶穌基督
- ↑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的多神教神祇保留大體傳說經緯後,改造成聖人或天使,並把原來的多神教祭祀改造為所謂的「聖人代禱」;而針對摩西和耶穌明確反對的「造偶像」,則通過改立體雕像為平面肖像(聖障畫像、馬賽克壁畫等)來
耍賴規避 - ↑ 不僅包括使用希臘語為禮拜語言的希臘禮(東正教禮儀),還包括敘利亞禮(敘利亞語、景教禮儀)、亞歷山大禮(科普特語、科普特教會禮儀)、亞美尼亞禮(亞美尼亞語、亞美尼亞教會禮儀)等泛希臘文化地區所用禮儀
- ↑ 西歐國家主流字體、羅馬字母、俗稱英文字母,大眾所知的英文字母是從拉丁文字系統發展而來
- ↑ 東歐國家主流字體、衍生俗稱西里爾字母的斯拉夫文字
- ↑ 早些年先分裂出去的東方亞述教會以及東方正統教會,對於教廷來說同樣視為東方基督教。
- ↑ 深層原因則是投靠法蘭克人從而獲得政治獨立的羅馬教廷不甘願充當拜占庭皇帝控制西歐天主教國家的工具
- ↑ 教宗額我略二世不承認利用武力奪權的東羅馬帝國皇帝李奧三世,而李奧三世頒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正是造成聖像破壞運動的導火線。
- ↑ 這一連串的作為打破了舊羅馬時代皇權高於教權的制度,讓信仰公教會的地區在宗教改革發生前長期都是教權高於皇權的現象
- ↑ 查理曼的孫子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分為西、中、東法蘭克三個國家,但日後中法蘭克被西、東兩家瓜分,東法蘭克後來擴張並控制了義大利地區,所以國王奧托一世受到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封羅馬皇帝的頭銜,因此改為神聖羅馬帝國。西法蘭克則由於皇室後繼無人,為避免遭受神聖羅馬帝國干預王位事宜,自行推舉了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繼任,王國遂改名為法蘭西王國。
- ↑ 聖殿騎士團的瓦解也是在這段期間內受迫於法蘭西的壓力下強行肅清的。在13世紀末聖殿騎士團挾帶巨大財富回歸法蘭西後處處干預政治,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為解決財政問題多次以異端之名審判聖殿騎士團人員,最後於1312年向當時的教宗克雷芒五世施壓徹底解散聖殿騎士團。
- ↑ 這次的大公會議同時通過「公會議高於教宗,且應當定期召開」的教條,不過馬丁五世上位後隨即反對並將這個教條列入異端。
- ↑ 最典型者為明明是天主教大國,卻為對抗宿敵西班牙-奧地利,先與自詡「伊斯蘭教哈里發」的鄂圖曼帝國建立瀆聖同盟,後來又在三十年戰爭中加入新教同盟的
天主教孝女法蘭西,以及明明從君主到臣民都是天主教徒,卻為了離婚和政治自主跟西班牙-奧地利翻臉的英格蘭 - ↑ 各國新教自主教會為對抗羅馬教廷的教義解釋壟斷,而開始將聖經翻譯為本土方言,另一方面羅馬教廷在反宗教改革的維新運動中為了保留信眾使用同樣的手段傳教,從而瓦解了教會拉丁語的普世性,並由此催生了各民族固有語言的使用規範,從而使信眾產生同一語言同一民族的認同感
- ↑ 東方的史書上稱之為大食帝國。
- ↑ 實際上是出於財政考量:實行沙利亞教法治國的鄂圖曼帝國對非穆斯林徵收苛重的人頭稅「吉茲亞」,而魯米人(土耳其語的「羅馬人」,即希臘語東正教徒)聚居的魯米利亞(希臘)與安納托利亞又是鄂圖曼帝國治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對魯米人徵收的吉茲亞成為帝國財政最重要的支柱,故而帝國不僅支援保護當地東正教會,甚至還阻止東正教平民信徒改宗伊斯蘭教
- ↑ 現今俄羅斯正教會擁有信徒一億人以上,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就是俄羅斯正教會信徒
- ↑ 源自羅馬帝國實際的創始君主凱撒,曾擔任共和制終身獨裁官,奧古斯都確立帝制後成為皇帝及皇位繼承人享有的榮銜,以及拉丁語與希臘語以外西方語言對皇帝的俗稱,但隨著近代思想啟蒙發展影響被視為與獨裁者同意的貶意詞
- ↑ 拉丁語「皇帝」(Imperator)的俄語音譯。另外早期Imperator在俄語的翻譯是經希臘語的Αυτοκράτωρ意譯為Самодержец(獨裁者),該稱號沿襲拜占庭帝國皇帝尊號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皇帝與獨裁者)的傳統,與沙皇/英白拉多並用,稱Царь и Самодержец或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
- ↑ 主要是在突厥人中流傳,所以只傳播到塞外地區而尚未進入中原。
- ↑ 他的升任跟他身為蒙古人有關,當時的景教依附於伊兒汗國之下,因此受到蒙古可汗的支持而就任。
- ↑ 在西文中一般和「基本教義(的)」是同一個詞。
- ↑ 按照歷史順序是第21次的大公會議,但只有羅馬公教參加。
- ↑ 共產勢力早先為了鞏固權力,多少都有將親近於西方民主主義的神職人員實行不平等對待,而中國基督信仰因為本身是少數派而受到更多迫害,加上蘇聯與東歐地區乃是東正教信仰範圍,所以變相的變成針對中國地區。
- ↑ 實際上,羅馬帝國的政教關係中,宗教事務僅僅是世俗事務中的一部分,皇帝作為耶穌基督的代理人與教會的監護人,對教會擁有最高指導權,甚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中,君士坦丁一世當時尚未正式受洗,也沒有受過正式的神學訓練,但依然自詡第十三使徒而主導了整場會議的議程,皇帝敕令成為了後來的尼西亞信經的最主要依據
- ↑ 東西基督教都參與
- ↑ 直至今日,天主教一共舉辦過21次的大公會議,但是只有前8次是東西方教會都有參加,因為第8次後東西方教會徹底決裂分道揚鑣。
- ↑ 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信經中,關於聖靈的表述不管希臘文原版還是拉丁文翻譯版均表述為「從父發生出」(ἐκ τοῦ πατρὸς ἐκπορευόμενον/ex Patre procédit),但是6世紀左右以後一些西方地方教會開始在拉丁語版禱信文本私自加上「Filióque」(和(從)子),變成「ex Patre Filióque procédit」(從父和子發生出),而還得到羅馬方面的承認。本屆公會議,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對此提出異議,要求羅馬方面將「和子」一詞自拉丁文版信經中刪去,結果卻被一心與西方和睦的皇帝出賣,直接絕罰+流放,和子句被加入希臘文信經中。此舉造成了堅信希臘文才是研究《新約》最直接工具的東方諸教會對肆意竄改信經還鵲巢鳩佔的西方教會的一致反感,造成東西教會矛盾的公開化。如今,東正教及其自主教會均不承認和子說與該屆公會議的決議
- ↑ 通稱:基督耶穌;基督=救世主。
- ↑ 源於希伯來語,意為「成就一切者」或「永恆存在者」
- ↑ 《聖經》天主教和合本譯作「耶威」。順帶一提本來只寫YHWH(通稱四字神名),中間的母音不明,會變成耶和華/耶威是將YHWH加上Adonai(吾主)的母音而成Yahowaih
- ↑ 名字源自於希伯來語的Joshua拉丁文化的結果,原意是「耶和華為拯救」,可能是從〈約書亞記〉的主角約書亞而來
- ↑ 《聖經》天主教和合本譯作「聖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謂「淨風」,早年東正教與諸基督新教也一度譯「神風」
- ↑ Allāh(阿拉伯語:الله)。伊斯蘭教的神的稱呼
- ↑ 可 Google 「馬來西亞 基督徒 阿拉」
- ↑ 猶太教的實際典籍並非舊約聖經,而是希伯來聖經(希伯來語:תנ״ך,轉寫:Tanakh,音譯:塔納赫、泰奈克),基督信仰則是對照了希伯來聖經作出了舊約聖經,隨著教派的不同採用的章節有所差異。
- ↑ 伊斯蘭教所使用之經典
- ↑ 伊斯蘭教譯為易卜拉欣
- ↑ 伊斯蘭教譯為穆薩
- ↑ 伊斯蘭教譯為達五德
- ↑ 伊斯蘭教譯為易勒雅斯
- ↑ 伊斯蘭教譯為易斯馬儀。亞伯拉罕的兒子,由使女所生,所以沒正統名分。一般相信阿拉伯人為以實瑪利後裔
- ↑ 伊斯蘭教譯為魯特。亞伯拉罕的姪子。摩押人與亞捫人的祖先
- ↑ 伊斯蘭教譯為舒阿卜。摩西的岳父
- ↑ 希臘語「救主」ΧΡιστός
- ↑ 拉丁語「和平」PaX
- ↑ 象徵天主永恆遍在的符號,出典為《新約聖經·啟示錄》(22:13):(主對若望說)「我是阿拉法(A),我是俄梅嘎(Ω),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
- ↑ 源自於德國地區早期的普魯士徽章,而這徽章又是源自於獲得普魯士貴族頭銜的條頓騎士團。
- ↑ Excruciating,意旨來自十字架的疼痛
- ↑ Gnosticism,源於希臘語「知識」γνῶσις,拉丁字母轉寫Gnosis
- ↑ 稱作「普累若麻」Pleroma=完全者,或者「拜多斯」Bythos=根源者
- ↑ 稱作「德謬哥」Demiourgos,柏拉圖《理想國》中描述的善良但愚昧的創世神
- ↑ 又譯瑣羅亞斯德教,波斯帝國國教
- ↑ 就是《倚天屠龍記》裏的明教,公元3世紀在十字教影響下產生的祆教分支
- ↑ 這就是造成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因為中世紀教廷販賣的贖罪券,除了聲稱能免除在世之人的罪刑外,還能讓已死的罪人親屬減輕煉獄考驗的痛苦。
- ↑ (出自以諾書記載的天使
- ↑ 正教會七大天使之一,星期六的守護天使,意「神的祝福」,常與意為「神的雷光」墮天使Barakiel混淆認為是同一位
- ↑ 意「神的戰車」,傳說是由四位智天使驅動的四輪戰車,每位智天使分別有人類、獅子、公牛、雄鷹四張面孔。四在古代煉金學中也意味著「時間」。事跡見於以西結書。
- ↑ 懶惰,腹黑,性格卑劣
- ↑ 反映她們沒有吃過善惡樹的果子,心中只有善念
- ↑ 梅塔托隆與尚達奉原本是墮天使,被米迦勒引領高升回歸天堂
- ↑ 有些天使大多與世人對某些地事物認知感到畏懼,或者教派觀點不同而隨意將某些天使名號指稱為墮天使
- ↑ 殉教者經審核後無需神蹟就能成為真福者
- ↑ 這規定讓許多對於教會擴展過程中有重大貢獻的傳教士們得以成聖,像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的方濟‧沙勿略,因為將天主教傳向東亞而被封聖為聖方濟‧沙勿略,而對於中國地區有著重大貢獻的利瑪竇也已經開始進行真福者的審核。
- ↑ 古代中東地區氣候易使皮膚乾裂,古代以色列的王登基時,需在頭上倒入名為聖膏油的物品以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
- ↑ 彌賽亞會帶領猶太人復興,而耶穌與神定立新約,猶太人不認為耶穌為彌賽亞。而事實上同一時期自稱彌賽亞的人不少。
- ↑ 基督教神學裡用《若望福音》中記載的真十字架上名牌「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之王」(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INRI;Ἰησοῦς ὁ Ναζωραῖος ὁ Βασιλεὺς τῶν Ἰουδαίων→INBI)表示耶穌作為世界之王的狀態
- ↑ 前身西羅馬大公教會
- ↑ 事實上不論耶穌或摩西都不鼓勵膜拜聖像,羅馬教會是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棄守這個原則,而東正教則因為政教合一,皇帝是比大牧首更尊貴霸道的存在,所以常興建有自己畫像的教堂以示虔誠。
- ↑ 正式稱呼為羅馬主教
- ↑ 別稱:東方禮天主教會或歸一教會
- ↑ 前身東羅馬正統公教會,別稱:東方基督教
- ↑ 使徒聖安德烈創建東羅馬正教會的前身希臘教會
- ↑ 迦克墩大公會議,將東羅馬牧首升格為與宗徒長繼承人=西羅馬牧首的同等的普世教會領袖地位
- ↑ 東西教會大分裂,東羅馬牧首(正教普世牧首)與西羅馬牧首(公教教宗)相互絕罰
- ↑ 隨着鄂圖曼帝國的崛起,傳統東正教牧首(包括幾個斯拉夫人國家的自主牧首)幾乎全部成爲了伊斯蘭教蘇丹的臣子,實際上並沒有領導普世教會的能量;而俄羅斯牧首不僅是當時唯一的東正教國家教會牧首,而且其下轄面積與教衆數目遠超其他牧首,因此被戲稱爲東正教的真正領袖
- ↑ 正教會有十五個教區,九大牧首,各自獨立,君士坦丁堡牧首只是榮譽較大
- ↑ 這跟早期基督教東羅馬、西羅馬、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五大教會地位平等,各自領導五大教會的五大牧首組成牧首會議,領導整個基督教的制度有關。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西羅馬牧首成為天主教教宗,而整個公教會在1996年刪去西方宗主教頭銜之前,不算不具使徒統緒,18世紀才升格爲宗主教里斯本主教和威尼斯主教,保有牧首=宗主教稱號的就只有教宗一人;另一方面,正教會九大牧守,前四位便是五大牧首剩餘的四名
- ↑ 光是神職人員能不能結婚生小孩都能互瞪了。
- ↑ 最典型的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一開始說是攻打埃及,結果打著打著就跑去打拜占庭帝國,最後不僅血洗君士坦丁堡,還把拜占庭皇室趕到小亞細亞,在希臘部分建立新的十字軍國家「拉丁帝國」
- ↑ 雖然現在駐蹕芝加哥
- ↑ 景教分離之時,並未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
- ↑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在中東地區與伊斯蘭起了衝突,便派遣同淵源出身的東方亞述會前往歐洲尋求與教廷的合作(因為此時也是十字軍興盛的時期),派遣至教廷的東方亞述會使者拉班·掃馬受到教廷的款待且允許他們執行聶斯托利派的彌撒,並獲得「語不同但禮相同」的認可,最後還承認當時東方亞述教會的牧首馬·雅巴拉哈三世為東方基督徒的主管,而後東方亞述會也承認教皇為領袖。
- ↑ 英語作Oriental Orthodox,切莫與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混淆
- ↑ 正式頭銜為亞歷山大教宗暨全非洲牧首,和东正教會的普世牧首類似,只是名義上的領袖,實際上只管理埃及的科普特正教會
- ↑ 現科普特正教會,科普特為阿拉伯人對埃及的稱呼
- ↑ 現敘利亞正教會
- ↑ 成立於301年,是歷史上最早的十字教國家教會,由於成立的時間比羅馬帝國認可十字教還要早,所以教會與教義幾乎可說是獨立於其他的主流派系自成一格,因此也常被東、西方基督教會視為異端
- ↑ 大公會議則自行任命亞歷山大牧首與安條克牧首作為迴應,因此目前東正教會和舊東部派都有各自的亞歷山大牧首與安條克牧首
- ↑ 因用科普特文字(用希臘字母表記的古埃及語)書寫,故俗稱科普特語。古埃及語有聖書體、
顔芸のゴリラ文字神官體、通俗體、科普特文字四種書寫體系,目前只有科普特文字還得以運用;順帶一提向波里昂正是透過科普特文字以及科普特教派的祈禱文而成功破譯羅塞塔石碑上記載的古埃及文字。 - ↑ 無誤,亨利欲與首任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但是遭到娘家的家主,時任教廷監護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卡爾五世)的抗議,因此教廷不予批准離婚。亨利便使英格蘭教會獨立為自主教會,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許可下離婚並再婚
- ↑ 創始成員以義大利半島北部的阿馬爾菲公國為主,在耶路撒冷的醫院區的聖約翰教堂旁的醫院設施組織成立。
- ↑ 以騎士團的私有土地規模與組織架構在國際法上難以成為一個國家,但歷史的因素使得他始終是一個主權獨立的組織且具有受爭議的領土,所以造成諸多意見分歧,最後1953年由教廷宣佈騎士團為以神之名之功能組織,其領土在天國而於世上的建物屬於外交使館的類別,才獲得折衷處理
- ↑ 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跟猶太人過去的王者所羅門扯上關係,是因為騎士團成立時的選址是選在耶路薩冷的聖殿山上,傳說是所羅門王的聖殿所在。
- ↑ 第一次十字軍的主要領袖,耶路撒冷王國的建國君主,但本人以「無法在耶穌基督加冕荊棘王冠之地加冕黃金王冠」為由拒絕加冕為耶路撒冷建國國王,而終身以聖墓守護者、下洛林公爵為頭銜
- ↑ 拉丁文名稱:The Order of St. James of the Sword
- ↑ 因為是奠定西班牙王朝統治的皇家騎士團,歷史上數次大團長之位經常由西班牙國君兼任
- ↑ 十一世紀時雄踞西非的穆斯林王國,勢力鼎盛時北及伊比利亞半島南半、南及塞內加爾與馬里,控制直布羅陀海峽扼要航道,是當時西班牙前身萊昂、卡斯蒂亞、阿拉貢諸國的強敵。
- ↑ 與阿爾坎塔拉騎士團、卡拉特拉瓦騎士團並列為西班牙王朝的政權統治發展有所貢獻的三大代表性騎士團之一
- ↑ 拉丁文名稱:Fratres militiæ Christi Livoniae,Christi是基督的別稱同義詞,militiæ是民兵或義勇軍泛義詞
- ↑ 今稱:後期聖徒教會
- ↑ 基督信仰中,是因為耶穌在十字架的犧牲才得以讓全部的人得著赦罪;受洗(洗禮)的目的是要向世人、魔鬼等宣告自己成為基督徒
- ↑ 又名「常受主派」、「呼喊派」……等等,名字源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4章7節:「閃電從東方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 ↑ 據傳托稱15世紀組織創始人克里斯丁.羅森克魯茲(Christian Rosenkreutz)的研究著作遺稿為宗本組織發展的秘儀基督魔術結社,姓名在具有基督徒與薔薇十字之語意。
- ↑ 安東拉維(Anton Szardor LaVey)創立的新興教派,具體確立撒旦聖經與撒旦教會。
- ↑ 洪秀全自己沒有讀過聖經本文,而只有讀過梁發印製的宣教刊物「勸世良言」
- ↑ 非十字教系有如太陽般的十字教徒用語
- ↑ 《達文西密碼》當年會引發大量爭議,就是因為其背景與設定牽涉太多動搖基督教根基的事物,才引起各大基督教相關人士的不悅;至於差不多同年代重新公諸於世的《猶大福音》,雖然也有牽涉很多教義相關的問題,但這是屬於學術的範疇,因此主流派系的態度也就比較嚴謹。
- ↑ 《出埃及記 20:4》、《申命記 5:8》、《出埃及記 34:17》
- ↑ 且很多修女其實都是年長的女性,因此很多人對於修女其實更多是慈祥老奶奶的形象
- ↑ 就是上面提到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帕拉丁)選侯,該國是三十年戰爭爆發肇因:對抗天主教廷的新教同盟的組織者與盟主
- ↑ 如DQ系列
- ↑ 不明
- ↑ 只說是某一神教
- ↑ 當時的世界只剩歐洲、北非與靠近歐洲的中東地區其餘地區為破滅帶,加上多數其他國家也信奉教廷所以教廷的勢力非常的龐大。
- ↑ 內里有仍活著的大型巨人
- ↑ 英語「武力、尚武」之意
- ↑ 「本尼迪塔斯」Benedictus正是「本篤」的拉丁文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