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修訂間差異

出自Reko Wiki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Mimo123483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Seraphmm留言 | 貢獻
 
(未顯示由 10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7 次修訂)
第2行: 第2行:
== 解說 ==
== 解說 ==
* 指日本歷史上,『江戶幕府末年』的時期。一般認為是1853年黑船來航開始,到1869年戊辰戰爭,德川家與幕府勢力的最後抵抗失敗為結束。
* 指日本歷史上,『江戶幕府末年』的時期。一般認為是1853年黑船來航開始,到1869年戊辰戰爭,德川家與幕府勢力的最後抵抗失敗為結束。
** <s>上一次的室町幕末則直接開啟[[戰國時代(日本)]],上上一次的鐮倉幕末也造成日本南北朝,都是不太平的時期</s>
** 上一次的室町幕末則直接開啟[[戰國時代(日本)]],上上一次的鐮倉幕末也造成日本南北朝,都是不太平的時期
* 在此期間,幕府、天皇與朝廷公卿、各地大名產生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抱持「尊王」意識形態的薩摩藩、長州藩等雄藩勝利,改變了日本的政治體制,為接下來的西化運動-明治維新鋪平道路,令日本成為『大日本帝國』
* 在此期間,幕府、天皇與朝廷公卿、各地大名產生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抱持「尊王」意識形態的薩摩藩、長州藩等雄藩勝利,改變了日本的政治體制,為接下來的西化運動-明治維新鋪平道路。
* 鎖國的日本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被迫開國,抱持救國理想的志士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因而成為後世創作的一個熱門時代,跟戰國以及平安時代並列為日本大河劇的三本柱。
* 原先鎖國的日本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被迫開國,抱持救國理想的志士與各種不同新舊理念的勢力交拚、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成為後世創作的一個熱門時代,跟戰國以及平安時代並列為日本大河劇的三本柱。


== 社會背景 ==
== 社會背景 ==
* 與自宋朝以來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制度不同,日本在戰國時代結束以後,是維持以德川幕府為首的分封制,德川家只是第一執政家系,仍尊天皇為最高元首。
* 與自宋朝以來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制度不同,日本在戰國時代結束以後,是維持以德川幕府為首的分封制,德川家只是第一執政家系,仍尊天皇為最高元首。
* 朝廷(天皇)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特別在當時流行的水戶學<ref>從水戶藩產生的學問研究及其意識形態,如儒學、國學、尊重天皇的思想等。</ref>影響下其實具備一定的號召力與話語權。
** <s>若還甩不開天朝腦的不妨想想那句『王與(司)馬共天下』</s>
* 幕府(德川家)面上是天皇的臣子,但在其軍事力量影響下,制定了天皇也必須遵守的法律。
* 朝廷(天皇)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特別在當時流行的水戶學<ref>從水戶藩產生的學問研究及其意識形態,如儒學(理學)、國學(漢文)、尊重天皇的思想等。</ref>影響下其實具備一定的號召力與話語權。
* 各大名則在德川的領導下各自統治自己的領地。在他們中有忠於德川家的,也有自戰國結束以來就想著要打倒德川家的。這些大名又分成幾種
* 幕府(德川家)面上是天皇的臣子,但在其軍事力量影響下,制定了天皇也必須遵守的法律。
* 各大名則在德川的領導下各自統治自己的領地。在他們中有忠於德川家的,也有自戰國結束以來就期望要打倒德川家以報舊仇:
** 親藩:與德川家具有血緣關係的大名,特別是「御三家」、「御三卿」的系譜有機會被選為將軍的繼承人。他們享有最高的位份,也對幕府最為忠心。
** 親藩:與德川家具有血緣關係的大名,特別是「御三家」、「御三卿」的系譜有機會被選為將軍的繼承人。他們享有最高的位份,也對幕府最為忠心。
** 譜代:與德川家較為親密的大名,有許多是在德川家康開創基業的時代就跟隨的大臣、或在關原之戰前就跟隨德川家的領主。除了管理領地以外,譜代大名可以參與幕府政治、成為老中或大老,因此掌握相當實權。
** 譜代:與德川家較為親密的大名,有許多是在德川家康開創基業的時代就跟隨的部眾、或在關原之戰前就跟隨德川家的領主。除了管理領地以外,譜代大名可以參與幕府政治、成為老中或大老,因此掌握相當實權。
** 外樣:與德川家疏遠的大名,例如在關原之戰中反對、或未積極支持德川家的領主。他們只能管理自己的領地,通常被分封在國家的邊緣地帶受其他大名監視與防禦。
** 外樣:與德川家疏遠的大名,例如在關原之戰中反對、或未積極支持德川家的領主。他們只能管理自己的領地,通常被分封在國家的邊緣地帶受其他大名監視與防禦。
*** 然而,這些被分封在偏遠地區的領地卻因為與西方人的經貿交流而累積了相當實力,成為『雄藩』。有部分大名更是傾心於「蘭學」<ref>荷蘭傳來的西洋科學知識,實則包括當時歐洲列強各國科技學識</ref>,無形中增強了自己的國力。
*** 德川幕府為防地方叛亂也沿用了鎌倉幕府時的『參勤交代』制,持續調動地方領主與質子定時前往幕府朝見。
*** 然而,這些被分封在偏遠地區的領地卻因為與南蠻(西方人)的經貿交流而累積了相當實力,成為『雄藩』。有部分大名更是傾心於「蘭學」<ref>荷蘭傳來的西洋科學知識,實則包括當時歐洲列強各國科技學識</ref>,無形中增強了自己的國力。
*** 最知名的是島津氏的薩摩藩、毛利氏的長州藩等。他們成為了推倒幕府的最重要角色。
*** 最知名的是島津氏的薩摩藩、毛利氏的長州藩等。他們成為了推倒幕府的最重要角色。


第22行: 第24行:
** 培里所率戰船為蒸汽船,其速度、裝甲、火力、射程皆遠超日本當時的任何船艦;是一次成功的武力展示。
** 培里所率戰船為蒸汽船,其速度、裝甲、火力、射程皆遠超日本當時的任何船艦;是一次成功的武力展示。
*** 在此之前並非沒有其他國家要求過日本開港通商,如1844年荷蘭就曾致信幕府,但沒有成功。此次展現出的軍事實力則讓日本束手無策。
*** 在此之前並非沒有其他國家要求過日本開港通商,如1844年荷蘭就曾致信幕府,但沒有成功。此次展現出的軍事實力則讓日本束手無策。
*** 日本政府方面也沒有耳聞過列強的實力:在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他們也意識到有一股比中國更強大的力,但在此次事件前沒有太多實際反應。
*** 日本政府方面也非不知列強的實力在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他們也意識到原先戰國時代<s>遠居南蠻的毛唐</s>西洋人已經形成近鄰的中國清朝更強大的力,但在黑船事件前並未適時
* 日本一開始要求他們如其他外國船艦停泊於通商口岸長崎,但被其拒絕。培里要求在江戶灣停泊,否則他就直接開到江戶城「當面向日本皇帝<ref>西方列強不知道日本的政治體制,因而一開始以為幕府將軍即為皇帝。</ref>遞交國書」。
* 日本一開始要求他們如其他外國船艦停泊於通商口岸長崎,但被其拒絕。培里要求在江戶灣停泊,否則他就直接開到江戶城「當面向<b>日本皇帝</b><ref>起初列強不清楚鎖國後日本的政治體制,以為幕府將軍等於歐洲人觀念的世系帝王,實則於戰國時代至江戶幕府期間『日本國王』、『日本國大君』的自稱屢經改動,後來列強在知道大將軍之上還有天皇後,也將『大君TaiKun』音譯為Tycoon,Tycoon一詞流入近代英文成『(業界)巨魁、鉅子』的代稱。</ref>遞交國書」。
* 此時,幕府將軍德川家慶已經重病。老中<ref>老為幕府最高官職,輔佐將軍執政,然而並非常設未設置大老時候,老中即為幕府最高通常有四到五人。</ref>阿部正弘以此為由向培里拖延回覆時間。
* 此時,幕府將軍德川家慶已經重病。幕府總管<b>老中</b><ref>『中』是『統管群體者』的稱呼格式(其他有:家中、氏子中、連中、惣中、村中),原先是『御年寄衆、宿老、家老』,後來將『宿老』+『~中』組合為『中』,字面意義即『<b>老總管</b>』,德川幕府開始的內政官職,選自2萬5千石以上的譜代大名,通常為四至五人編制。其上還有『大老』為輔佐將軍執政的幕府最高官職,然而並非常設。<s>與對岸不同免閹</s>。</ref>阿部正弘以此為由向培里拖延回覆時間。
* 培里也答應並率船離開,並預告自己一年後會再回來。
* 培里也答應並率船離開,並預告自己一年後會再回來。
** 在英國對中國的戰爭與談判中,西方列強意識到了使用強硬的態勢以武力要脅來談判,是對付東方國家很有效的招數。培里稱到時若條件仍不被接受,大量的蒸汽船就會從美國本土直接開進日本。
** 在英國對中國的戰爭與談判中,西方列強意識到了使用強硬的態勢以武力要脅來談判,是對付東方國家很有效的招數。培里稱到時若條件仍不被接受,大量的蒸汽船就會從美國本土直接開進日本。
第32行: 第34行:
** 這被認為是開了先河讓外樣大名得到發言權並參與政治,雖然他徵集到了許多想法,但結果來說此做法導致幕府的權威地位下降。
** 這被認為是開了先河讓外樣大名得到發言權並參與政治,雖然他徵集到了許多想法,但結果來說此做法導致幕府的權威地位下降。
* 1854年,培里率九艘船艦再次來航。此次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打破了日本220年來的鎖國政策。
* 1854年,培里率九艘船艦再次來航。此次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打破了日本220年來的鎖國政策。
** 條約內容有給美國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因此實屬不平等條約。但其他條尚無過分之處。
** 條約內容有給美國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因此實屬不平等條約。但其他條尚無過分之處。
*** 主要規定兩國修好、互相救助船員、提供來往船隻物資等。
*** 主要規定兩國修好、互相救助船員、提供來往船隻物資等。
*** 第11條約定兩國互設領事館。此條在日文、英文翻譯中有歧異,日方理解為兩國政府認為都必要時才會互設領事館,美方理解為只要任一方政府認為有必要就能互設領事館。
*** 第11條約定兩國互設領事館。此條在日文、英文翻譯中有歧異,日方理解為兩國政府認為都必要時才會互設領事館,美方理解為只要任一方政府認為有必要就能互設領事館。
第38行: 第40行:


=== 締結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將軍繼嗣問題 ===
=== 締結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將軍繼嗣問題 ===
* 在日美和親條約中規定了互派領事之事。因此,美國在1856年派出湯森·哈里斯到日本為公使。
* 在日美和親條約中規定了互派領事之事。因此,美國在1856年派出湯森·哈里斯到日本為公使。
** 日方原先對條約的見解為「只有兩國認為都有必要才設公使」,與美方認為只要一方必要即可設立相反。但在哈里斯的強硬態勢下還是答應其要求。
** 日方原先對條約的見解為「只有兩國認為都有必要才設公使」,與美方認為只要一方必要即可設立相反。但在哈里斯的強硬態勢下還是答應其要求。
第51行: 第52行:
* 或許是因為條約簽訂茲事體大、或者因為不敢為此承擔政治責任,老中之一的堀田正睦前往京都,想讓孝明天皇批准條約。
* 或許是因為條約簽訂茲事體大、或者因為不敢為此承擔政治責任,老中之一的堀田正睦前往京都,想讓孝明天皇批准條約。
** 這一行動等於承認了孝明天皇和朝廷在簽訂條約方面有決策權。
** 這一行動等於承認了孝明天皇和朝廷在簽訂條約方面有決策權。
* 然而,孝明天皇與朝廷遠離江戶,對西方列強的實力認知遠遠低於幕臣。他們抱持攘夷態度,強烈反對訂約。
* 然而,孝明天皇與朝廷遠離江戶,對西方列強的實力認知遠遠低於近距離看見美國船砲的幕臣。他們抱持攘夷態度,強烈反對訂約。
* 最後,井伊直弼在沒有孝明天皇敕許的情況下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很快地,荷、俄、英、法也前來簽訂類似條約,被合稱安政條約。
* 最後,井伊直弼在沒有孝明天皇敕許的情況下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很快地,荷、俄、英、法也前來簽訂類似條約,被合稱安政條約。
* 井伊直弼公然違抗天皇的行為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滿,加上先前在繼承人問題上的手段都被視為是對天皇大不敬。
* 井伊直弼公然違抗天皇的行為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滿,加上先前在繼承人問題上的手段都被視為是對天皇大不敬。
第57行: 第58行:


=== 安政大獄、櫻田門外之變 ===
=== 安政大獄、櫻田門外之變 ===
 
* 1858年四月,在與井伊直弼對將軍繼嗣問題的爭論中,一橋派的水戶藩德川齊昭父子、尾張藩德川慶勝等人,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入江戶城。以此為由,井伊直弼開始以刑罰處置政敵,對登城者下達了隱居‧謹慎<ref>謹慎並非字面意義形容心態,而是『[[宅男|在自家軟禁]]』,期間僅可由自家佣人代辦起居雜務,不可離開自宅</ref>的處罰。
* 1858年四月,在與井伊直弼對將軍繼嗣問題的爭論中,一橋派的水戶藩德川齊昭父子、尾張藩德川慶勝等人,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入江戶城。以此為由,井伊直弼開始以刑罰處置政敵,對登城者下達了隱居‧謹慎<ref>亦即在自家軟禁</ref>的處罰。
** 當時幕府政權對大名的行為有嚴格法律規範,若非幕府同意,在指定的時間不進入江戶城、或在指定以外的時間進入都會觸法。
** 當時幕府政權對大名的行為有嚴格法律規範,若非幕府同意,在指定的時間不進入江戶城、或在指定以外的時間進入都會觸法。
* 對於井伊直弼的處置嚴重不滿,一橋派的另一位領導人島津齊彬意圖率領五千藩兵進入京都,在天皇的協助下與幕府對峙。然而他在準備過程中猝死。
* 對於井伊直弼的處置嚴重不滿,一橋派的另一位領導人島津齊彬意圖率領五千藩兵進入京都,在天皇的協助下與幕府對峙。然而他在準備過程中猝死。
第83行: 第83行:


=== 和宮降嫁、坂下門外之變 ===
=== 和宮降嫁、坂下門外之變 ===
* 井伊直弼死後,幕府接下來的掌權者為安藤信正、久世廣周。
* 井伊直弼死後,幕府接下來的掌權者為安藤信正、久世廣周。
* 兩人繼承了井伊直弼的開國路線,同時為了恢復幕府的威信而決定實行公武合體論。
* 兩人繼承了井伊直弼的開國路線,同時為了恢復幕府的威信而決定實行公武合體論。
第98行: 第97行:
* 但在櫻田門外之變後,大名們的警衛工作有所增強,因此安藤信正雖然負傷卻有存活下來。但這幾乎成功的暗殺行動又再一次重創了幕府的權威。
* 但在櫻田門外之變後,大名們的警衛工作有所增強,因此安藤信正雖然負傷卻有存活下來。但這幾乎成功的暗殺行動又再一次重創了幕府的權威。


=== 生麥事件薩英戰爭 ===
=== 生麥事件薩英戰爭 ===
 
* 1862年,薩摩藩的掌權者島津久光率兵上洛。雖然尊皇攘夷志士希望他可以推翻幕府,但久光本人持公武合體論,無此意願。
* 1862年,薩摩藩的掌權者島津久光率兵上洛。雖然尊皇攘夷志士希望他可以推翻幕府,但久光本人持公武合體論,無此意願。
* 尊攘派的薩摩藩士們聚集在京都旅館寺田屋,計畫襲擊公武合體派人士。久光派人前往說服,以數位志士的性命為代價壓制了本藩的尊攘派。
* 尊攘派的薩摩藩士們聚集在京都旅館寺田屋,計畫襲擊公武合體派人士。久光派人前往說服,以數位志士的性命為代價壓制了本藩的尊攘派。
第114行: 第112行:


=== 八月十八日政變、池田屋事件、禁門之變 ===
=== 八月十八日政變、池田屋事件、禁門之變 ===
* 相比於薩摩藩,長州藩一直都是尊攘派的急先鋒。藩內諸多志士在吉田松陰的教誨下,採取了激進的尊攘路線。
* 相比於薩摩藩,長州藩一直都是尊攘派的急先鋒。藩內諸多志士在吉田松陰的教誨下,採取了激進的尊攘路線。
* 在京都,自稱為「天誅」的暗殺行動頻發:佐幕、倒幕兩派的浪士們狙殺反對派人物,將其屍體公諸於眾來威嚇世人,治安非常混亂。
* 在京都,自稱為「天誅」的暗殺行動頻發:佐幕、倒幕兩派的浪士們狙殺反對派人物,將其屍體公諸於眾來威嚇世人,治安非常混亂。
第128行: 第125行:
* 另一方面,在八月十八日政變以後,島津久光在朝廷組成了參預會議,讓德川慶喜、松平慶永(此二人掌握幕府實權)以及數位雄藩藩主整合意見決議政事。
* 另一方面,在八月十八日政變以後,島津久光在朝廷組成了參預會議,讓德川慶喜、松平慶永(此二人掌握幕府實權)以及數位雄藩藩主整合意見決議政事。
* 然而很快地,因為對是否將橫濱港鎖港爭執不下,這個體制很快崩解。久光對於支持幕府、改革政治的路線感到失望,轉而投向支持朝廷,與雄藩聯合倒幕的路線。
* 然而很快地,因為對是否將橫濱港鎖港爭執不下,這個體制很快崩解。久光對於支持幕府、改革政治的路線感到失望,轉而投向支持朝廷,與雄藩聯合倒幕的路線。
** 久光離去後,京都實權則由德川慶喜(一橋德川家當主)、松平容保(會津藩主)、松平定敬(桑名藩主)掌控,稱為一會桑政權。
** 久光離去後,京都實權則由德川慶喜(一橋德川家當主)、松平容保(會津藩主)、松平定敬(桑名藩主)掌控,稱為一會桑政權<ref>早期在薩長史觀的影響下,較少人將江戶幕府與一會桑政權分開來談。但近期的歷史研究強調此時政治的中心已逐步轉移到京都,有天皇支持的一會桑政權事實上半獨立於德川幕府,甚至可以強烈影響後者的政治決定。</ref>


=== 下關戰爭、第一次長州征伐 ===
=== 下關戰爭、第一次長州征伐 ===
* 在1863年,長州藩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實行攘夷,封鎖了關門海峽並砲擊航行中的西方船艦。半個月後,美、法艦隊前來報復,砲擊並擊毀了長州船艦。但長州藩修復岸炮以後持續封鎖海域。
* 在1863年,長州藩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實行攘夷,封鎖了關門海峽並砲擊航行中的西方船艦。半個月後,美、法艦隊前來報復,砲擊並擊毀了長州船艦。但長州藩修復岸炮以後持續封鎖海域。
* 1864年,因海域被持續封鎖而受到經濟損失的英國領導美、法、荷組成聯合艦隊,要求解封海峽並下達最後通牒。
* 1864年,因海域被持續封鎖而受到經濟損失的英國領導美、法、荷組成聯合艦隊,要求解封海峽並下達最後通牒。
第150行: 第146行:


=== 薩長同盟、第二次長州征伐 ===
=== 薩長同盟、第二次長州征伐 ===
* 在薩英戰爭、下關戰爭後,薩摩、長州兩藩的政治意識形態實際上轉為一致,都是積極開國接受西方的新式武器勵精圖治、準備以武力對抗幕府。
* 然而,薩摩、長州間卻是不共戴天。從八月十八日政變到第一次長州征伐,兩藩實際上處於敵對的狀態,也因為薩摩的行動使長州喪失了許多志士。
** 長州藩士以「薩賊會奸」稱呼薩摩藩與會津藩,甚至將此四字刻在木屐上用力踐踏以洩憤。
* 但很明顯地,外交上已經孤立的長州藩絕非幕府敵手。唯一的出路是和其他雄藩合作。
* 出身土佐藩的浪士坂本龍馬旁觀者清。龍馬本身甚少藩別之見,認為日本未來只會有一個統一的日本國,而無薩摩、長州、德川親藩之分。他清楚知道此時首要目標應該是集合力量對抗幕府,才能在統合日本使其成為現代國家。
** 龍馬師從幕府重臣勝海舟,其曾經訪美學習海事,有不受時代拘束的開放見解。兩人曾建立海軍操演所,但此計畫最後在幕府保守派反對下被廢棄。
* 龍馬因為其航海能力受到薩摩藩家老小松帶刀賞識。他此時已經開始與西鄉隆盛等人討論薩長和解方案。1865年五月,龍馬創立了龜山社中,在訓練船員的同時為薩摩、長州兩藩互通糧食與現代化武器。
** 武器方面由薩摩藩名義向英國購買,再走私到長州。
* 此後他多次奔行於薩摩、長州以及兩藩在京都的藩邸,和西鄉隆盛、小松帶刀、桂小五郎、伊藤博文等人見面,又轉介薩長的關鍵人物讓彼此相識。終於在他勤奮不懈的努力下,薩摩、長州兩藩要人在1866年一月同意結盟,形成「薩長同盟」。
** 同盟的具體內容主要是「薩摩方面針對長州狀況的應對」。例如受到幕府征伐時,薩摩不參與並反過來出兵推進京都;長州戰勝時,薩摩應前往朝廷向天皇為長州申冤等共六點。
*幕府方面則在1866年一月通過了對長州方面的最終處置方案,並派遣使者前往談判。但長州方面已經舉藩一致執行武備恭順的方針,因此談判破裂,幕府再度進行征討。
*此次征討派遣了35藩共15萬人的大軍,意圖從大島口、藝州口、石州口、小倉口、萩口分五路進攻。
**萩口方面幕府下令讓薩摩藩進攻長州藩本城,但他們並不知薩長已經秘密結盟。薩摩沒有出兵,因此長州少了一個最強大的敵人,再無後顧之憂。
**此外,幕府徵集的軍隊中,只有幕府直屬部隊裝備新式武器,大部分的藩兵還是使用刀劍與弓箭作戰。
**此外,為了為長期作戰做準備,各藩藩主們開始囤積糧食,造成米價高漲、暴亂頻發。
*幕府的15萬大軍上下並不同心,各藩也都面臨內部壓力,且裝備落後;長州藩雖只有四千人,但迅速購置了西式槍械並徵集民眾,很快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量。
*高杉晉作、大村益次郎、山縣有朋等人擔任本次戰爭的指揮。他們把兵力分為四隊到各個戰線抗戰,在他們優秀的指揮下可以和幕府聯軍打成膠著狀態,甚至在部分戰場取得勝利。
**大島口的海戰中,高杉晉作以小型船艦趁夜色奇襲了幕府的蒸氣戰船,將幕府軍逼退。
**石州口則由大村益次郎推進,反過來打下了幕府軍的城池。
*兩軍鏖戰之時傳來消息,將軍德川家茂突然病逝,得年僅20歲。知道前線慘況的慶喜以此為由發布撤兵命令,戰爭以長州藩以小搏大勝利作結。
**幕府大軍慘敗於一藩,這也顯示了幕府對於雄藩再無政治上的干涉力。
*家茂死後,幕府決定新的將軍人選。家茂病逝前屬意血緣與他更近、來自田安德川家的龜之助。但龜之助年僅四歲,和宮和各雄藩大名都認為他不可能駕馭如今混亂的國政,因而最後還是由慶喜接任為第十五代將軍。
** 龜之助則成為了慶喜的養子,後來繼承了德川宗家為第十六代當主。
=== 大政奉還、王政復古 ===
=== 大政奉還、王政復古 ===
* 如同薩長同盟,為了實現倒幕的目標,薩摩藩也與土佐藩簽訂了秘密協定準備聯合推翻幕府。
* 不過,土佐藩出身的坂本龍馬對同藩的後藤象二郎提出船中八策<ref>也有史家認為船中八策是龍馬傳記的戲劇化描寫,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完整清晰的八點方針。</ref>,即日本成為現代化國家的八個國政方針,其中就包含「大政奉還」。
** 大政奉還即要求將軍將政權返還於天皇,讓日本政令出自朝廷。坂本龍馬、後藤象二郎希望以此和平解決國家權力的問題。
* 後藤象二郎向土佐藩主、已經隱居的山內容堂提出此策;山內容堂則將大政奉還的構想經老中傳遞給德川慶喜、松平春嶽等人。
* 出乎薩長意料,德川慶喜接受了這種做法,準備將政權交還天皇。此時為西元1867年。
** 在德川慶喜的算盤中,雖然政權歸還給天皇,但德川依舊可以保持武家領袖地位,並以他們為中心成立新政府,因此德川實際仍可以掌握實權。
** 薩長等倒幕派則不樂見大政奉還成立<ref>因此兩藩也被部分史學家認為是龍馬暗殺事件的幕後兇手</ref>:一者倒幕派對德川政權已經到了仇恨的地步,不希望他們以任何形式繼續掌權;二者只有透過更強硬的方式奪取政權,才能讓本藩的人上位控制新政府。
* 實際上確實如慶喜所料,雖然朝廷方面答應了大政奉還,但實際上朝廷的政治力量無法運營國家,因此德川家依然是新政治體系的中心。這也使倒幕派失去行動的大義名分。
* 倒幕派對這個結局感到失望,因此薩摩、長州、藝州等藩再次結成同盟準備出兵。朝廷公卿方面則有岩倉具視支持徹底倒幕。
* 1868年,岩倉具視召集了薩摩、土佐、安藝、尾張、越前藩的重要官員,在各藩軍事力的協助下發動政變,封鎖了皇宮的出入口並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
** 號令的內容除允許德川慶喜在大政奉還時提出的將軍辭職外,更要求廢除京都守護職(即消滅會津藩的政治勢力)、京都所司代(即消滅桑名藩的政治勢力);廢除幕府、攝政、關白職位並新立總裁等職務。
** 這實質上等於排除了一會桑的勢力,由前述的五藩與長州藩掌握新政府實權。
* 慶喜拒絕辭官納地,政治再度陷入僵局。薩摩藩士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於京城作亂、擾亂治安並挑釁幕府軍。雙方的衝突不斷升級,直到戰爭爆發。
=== 戊辰戰爭 ===
=== 戊辰戰爭 ===
* 雖然德川慶喜同意大政奉還,但幕府仍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慶喜本人也沒打算完全放手,甚至提出入閣參與新政府的要求,最後雙方破臉兵戎相見。
* 雖然德川慶喜同意大政奉還,但幕府仍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慶喜本人也沒打算完全放手,甚至提出入閣參與新政府的要求,最後雙方破臉兵戎相見。
第160行: 第194行:
** 5月15日,新政府軍向上野發起總攻擊,在人數跟火力的雙重優勢下,戰事僅持續了一天就告終。
** 5月15日,新政府軍向上野發起總攻擊,在人數跟火力的雙重優勢下,戰事僅持續了一天就告終。
* 另一方面,尚未歸順的東北諸藩組成了列藩同盟,向政府擺出徹底抗戰的態勢,政府軍也在平定關東後迅速揮師北上,東北戰爭就此打響。
* 另一方面,尚未歸順的東北諸藩組成了列藩同盟,向政府擺出徹底抗戰的態勢,政府軍也在平定關東後迅速揮師北上,東北戰爭就此打響。
** 列藩同盟由東北26藩羽月後6藩組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當可觀,但實際上成員彼此根本沒有合作關係,因此被政府軍個別擊破,最後僅剩會津藩還在拼命與政府軍周旋。
** 列藩同盟由東北26藩與越後6藩組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當可觀,但實際上成員彼此根本沒有合作關係,因此被政府軍個別擊破,最後僅剩會津藩還在拼命與政府軍周旋。
** 9月24日,堅持了一個月會津藩主松平容保<ref>此人也是新撰組的最大靠山,投降後不僅保護了新撰組的隊長斎藤一,還替他證婚</ref>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境下開城投降,戊辰戰爭中最慘烈<ref>當時會津已經到了全民皆兵的狀態,但是卻缺乏適當的編制而導致許多士兵白白送命,而之後進入籠城戰時還有士族為了「不要浪費城中糧食」而攜家帶眷自殺</ref>的會津戰役自此結束。
** 9月24日,堅持了一個月會津藩主松平容保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境下開城投降,戊辰戰爭中最慘烈<ref>當時會津已經到了全民皆兵的狀態,但是卻缺乏適當的編制而導致許多士兵白白送命,而之後進入籠城戰時還有士族為了「不要浪費城中糧食」而攜家帶眷自殺</ref>的會津戰役自此結束。
* 東北平定後,內亂的戰火仍在持續著,幕府的海軍將領榎本武揚帶著一支艦隊與東北的殘兵敗部,以拓荒的名義前往了北海道,試圖在極北之地與新政府分庭抗禮。
* 東北平定後,內亂的戰火仍在持續著,幕府的海軍將領榎本武揚帶著一支艦隊與東北的殘兵敗部,以拓荒的名義前往了北海道,試圖在極北之地與新政府分庭抗禮。
** 10月26日,榎本攻佔了函館的要塞五稜郭,並在兩個月後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ref>從宣布建國這點來看,榎本應該是打算以民主自決的口號爭取歐美列強介入<s>就跟甲午戰爭後的台灣共和國一</s></ref>。
** 10月26日,榎本攻佔了函館的要塞五稜郭,並在兩個月後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ref>從宣布建國這點來看,榎本應該是打算以民主自決的口號爭取歐美列強介入<s>就跟甲午戰爭後的台灣民主國一樣</s></ref>,榎本則高票當選為總裁<ref>雖然號稱選舉,但擁有投票權的只有士官階級以上的人,很明顯就是個假共和政權<s>就跟甲午戰爭後的台灣(ry</s></ref>。
** 雖然共和國本身擁有幕府的主力艦隊,但在11月16日的江差攻略戰中失去了主力戰艦開陽丸,明治政府又從美國購入了新式的鐵甲戰艦,使得兩軍的海權優勢完全逆轉。
* 明治2年4月9日,舊幕府勢力的最後戰役-箱館戰爭爆發,隨著政府軍在24日的相館灣海戰中徹底殲滅榎本艦隊,五稜郭陷入了被南北夾殺的絕境。
** 5月11日,為了救援被孤立的砲台弁天台場,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率軍突擊,最後在混戰中中彈身亡。
** 隨著土方的陣亡與政府艦隊的步步進逼,榎本理解到大勢已去,最終於5月18日向政府投降,黑船來航後紛亂不休的日本內亂在此畫下了休止符<s>才怪</s>。
 
=== 後續發展 ===
* 維新政府完成全國統一後,開始實施一連串的新政,如改用新曆、廢藩置縣、實施基本義務教育、提倡四民平等、廢刀令以及徵兵令等。
** 然而這些改革大幅動搖了延續數百年的武士支配傳統,過往的特權在時代的浪潮面前被一一剝奪,使得改稱士族的舊武士階級對新政府痛恨至極。
** 為了轉移士族不滿的焦點,維新政府中的派人馬提出了征朝論<s>韓國:又我們</s>,但因為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下敗北使得征朝論不了了之,代表人物西鄉隆盛自此下野。
** 雖然出兵朝鮮半島的計劃因為內鬨而告吹,但出兵外國來轉移士族不滿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因此以1871年琉球難民遭台灣原住民殺害一事為由,明治政府首度對外出兵,由西鄉隆盛之弟從道領軍,即眾所皆知的牡丹社事件。
**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歐美國家對這場侵略戰爭並不買帳,英美兩國的公使更是直接要求大久保取消出兵,但察覺政府動向的西鄉從道早一步派軍出動,使得明治政府只能默默接受。<s>開弓沒有回頭箭啊</s>
*** 西鄉從道的專斷獨行也開啟了日本軍部不甩政府的惡劣先例,為日後經濟大恐慌時代的軍部暴走埋下隱憂。
* 牡丹社事件的遠征並未弭平士族的不滿,以明治9年的廢刀令為契機,不滿的士族階級掀起叛亂,先後有熊本縣的神風連之亂、福岡縣的秋月之亂與山口縣的萩之亂,而這一系列反抗的最高峰就是由西鄉隆盛所領導的西南戰爭
** 明治10年1月,西鄉率眾攻佔政府設施並搶走武器與補給,率領一萬三千人自鹿兒島起兵,但似乎連天氣也不站在他那邊,位處南國的九州居然在他出兵時下起大雪,這大大增強行軍的困難度。
** 2月22日,反政府軍包圍了九州的重鎮熊本城,但因守軍的頑強抵抗而陷入膠著狀態,之後又在3月4日爆發的田原坂會戰踢到鐵板,自此兵敗如山倒,只能一退再退。
** 同年4月底,明治政府攻下了西鄉的根據地鹿兒島,但西鄉與反抗軍仍持續轉戰九州各地,最後為了至少能埋骨於故土而回歸鹿兒島,最後於9月24日的城山會戰戰敗後切腹自盡。
* 隨著三傑的桂與西鄉相繼逝去,大久保成為明治政府最高的統治者,但當他描繪出未來二十年的國家藍圖後,就在明治11年5月14日上班途中遭到暗殺。
** 大久保暗殺事件被稱為是明治版本的櫻田門外之變,但不同的是,明治政府雖然失去了最高獨裁統治者,但其體系仍然紋風不動,朝廷立刻擁戴了伊藤博文等人接手,並在他們的主導下開始了富國強兵之路。
** 若說西鄉的殞落代表著幕末內亂時代的終點,那大久保的死就是整個幕末舞台的謝幕式,日本從這裡開始了更完整也更明確的近代化。
* <s>To Be continued 1894年7月25日...</s>


== 重要人物與組織 ==
== 重要人物與組織 ==
第171行: 第225行:
|+德川宗家
|+德川宗家
!姓名
!姓名
!別名
!出身
!出身
!解說
!解說
|-
|-
|德川家慶
|德川家慶
|
|德川宗家
|德川宗家
|第12代征夷大將軍。黑船來航事件時的大將軍,但當時他已經重病難以理政,十天後逝世。
|第12代征夷大將軍。黑船來航事件時的大將軍,但當時他已經重病難以理政,十天後逝世。
|-
|-
|德川家定
|德川家定
|
|德川宗家
|德川宗家
|第13代征夷大將軍。身體虛弱而被認為不可能有子嗣,因此在他在位期間底下大臣就已經為將軍繼嗣問題分成兩派有所衝突。分別是一橋派(擁護一橋慶喜,即後來的15代將軍)以及南紀派(擁護德川家茂,即後來的第14代將軍)。
|第13代征夷大將軍。身體虛弱而被認為不可能有子嗣,因此在他在位期間底下大臣就已經為將軍繼嗣問題分成兩派有所衝突。分別是一橋派(擁護一橋慶喜,即後來的15代將軍)以及南紀派(擁護德川家茂,即後來的第14代將軍)。<br/>在跟美國公使哈里斯會面後不久後便病逝,被認為有被暗殺的嫌疑
|-
|-
|德川家茂
|德川家茂
|
|德川御三家紀州藩→德川宗家
|德川御三家紀州藩→德川宗家
|第14代征夷大將軍。做為與天皇、朝廷合作「公武合體」提升幕府權威的努力,他娶天皇之妹和宮為妻並且上洛強化幕府與天皇的政治聯繫。但家茂於20歲早逝,孝明天皇也於同年逝世,這粉碎了他們提振幕府權威的最後努力。
|第14代征夷大將軍。做為與天皇、朝廷合作「公武合體」提升幕府權威的努力,他娶天皇之妹和宮為妻並且上洛強化幕府與天皇的政治聯繫。但家茂於20歲早逝,孝明天皇也於同年逝世,這粉碎了他們提振幕府權威的最後努力。<s>前X線剎車</s>
|-
|-
|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
|德川御三家水戶家→德川御三卿一橋家→德川宗家
|第15代、末代征夷大將軍。在家茂逝世後繼位,由於此時幕府的權威已經非常低落 ,因此採取坂本龍馬的「大政奉還」,將執政名義交還天皇並試圖組織一個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來保持權力。但薩長等藩並不滿足於此,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要徹底結束德川家的政治勢力,因而爆發戰爭。幕府大勢已去時,他聽從勝海舟的建議無血開城交還政權,自此歸隱田園。<br/>維新後為了避免落人口舌而深居簡出,生活重心全投注在攝影與狩獵上,甚至還考取了汽車駕照,最後於1913年病逝,享年77歲 。
|}
{| class="wikitable"
|+其他擁幕人士
!姓名
!解說
|-
|勝海舟
|與下述二人名號均有舟字,合稱『[[御三家|幕末三舟]]』,<br>江戶幕府最後的骨幹,試圖透過導入西洋制度改革以挽救幕府,但在保守派的多番阻撓下,所有的努力幾乎都以失敗告終。<s>某種意義上來說跟對岸的裱糊匠李鴻章有的比</s><br/><s>雖然是海軍負責人,但是他會暈船。</s>
|-
|高橋泥舟
|
|
|德川御三家水戶家→德川御三卿橋家→德川宗家
|-
|第15、末代征夷大將軍。在家茂逝世後繼位為大將軍幕府權威已非常低落。他採取坂龍馬策略「大政奉還」將執政名交還天皇並試圖組織個以為中心新政府來保持權力。但長等藩並不滿足於此,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要徹底結束德川家的政治勢力,因而爆發戰爭。幕府勢已去時他聽從勝海舟的建議無血開城交還政權自此歸隱田園
|山岡鐵舟
|
|-
|澀澤榮
|幕府的會計人員,於1867年與日本表團參與巴黎萬博,維新後返國協助明治政府推行新的經濟政策,但於明治6年辭官離去<br/>辭職後井上馨與英國外交官的協助下成立了日本第一銀行<ref>現瑞穗銀行(みずほ銀行)的前身之一是日本最老的銀行、日本第一間股份公司與第一間在東京證交所上市的公司</ref>,並以自身的經驗指導許多新成立的銀行,之後也涉足證卷交易所與商會等金融相關事業,替日本的經濟近代化打下基礎人稱『日本資本主之父』。<br>預計於2024年7月3日開始發行的新版(第四代)日幣一萬元紙鈔的第三代正面人像<ref>第一代(第代萬元鈔)是聖太子,而第二代(第二、三代萬元鈔)是大再熟悉不過的福澤諭吉</ref>便是取用他以紀念他對日本經濟與金融做出貢獻
|-
|藤原敬子
|主島津齊彬的堂妹兼養女,21歲時又成為公家大臣近衛忠熙的養女嫁予德川家定為妻,一般認為是老中阿部為強化與薩摩藩的關係而做的政治婚姻。<br>雖出身外樣大名奧中備受排擠,但仍為德川家盡心盡力成為日後江戶無血開城的關鍵人物之一。維新後仍繼承德川的姓氏,並照顧繼承宗家的龜之助最後於明治13年因腦溢血病逝<br>根據她的生平創作的歷史小說《天璋院篤姬》也改編為大河劇《篤姬》
|}
|}


第203行: 第272行:
|-
|-
|尾張德川家
|尾張德川家
|尾張藩主。御三家一。
|尾張藩主,御三家之一,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br/>鳥羽伏見之戰後,半隱居的14代藩主慶勝發起政變奪權,肅清藩內的佐幕派後向維新政府投降,因此尾張藩也是御三家中唯參與反抗幕府的親藩。<br/>但或許是轉換跑道的時機抓得不錯,慶勝在的晚年過得還算相當體面,甚至還有餘力庇護會津藩主松平容保<ref>慶勝與容保都是尾張支藩高須藩第十代藩主的子嗣,慶勝為次子,容保則是七子</ref>
|-
|-
|紀州德川家
|紀州德川家
|紀伊藩主御三家之一。
|紀伊藩主御三家之一,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十子德川賴宣
|-
|-
|水戶德川家
|水戶德川家
|水戶藩主御三家之一。水戶家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便是後世熱門的創作對象「水戶黃門」。水戶藩歷來推行儒學、史學的研究,影響當時的思想甚鉅,許多人在水戶學的影響下支持天皇的大義名分。
|水戶藩主御三家之一,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十一子德川賴房。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便是後世熱門的創作對象「水戶黃門」。水戶藩歷來推行儒學、史學的研究,影響當時的思想甚鉅,許多人在水戶學的影響下支持天皇的大義名分。<br/>雖是御三家但不僅藩主官位較低,藩的收入也是三家中最差<ref>尾張藩石高近62萬石,紀伊藩也有55萬,水戶藩卻只有35萬<s>連車尾燈都看不到</s></ref>,再加上藩主被要求常駐江戶,因此財政狀況一直很差,這也是日後爆發櫻田門外之變的遠因。<br/>除了本身的先天不良外,黑船來航後藩內陷入佐幕與勤王的激烈內鬥中,以血洗血的慘劇嚴重削弱了藩的力量,最後走向滅亡。<s>明治政府:我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s>
|-
|田安德川家
|御三卿之一,始祖是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次子德川宗武
|-
|-
|一橋德川家
|一橋德川家
|御三卿之一。
|御三卿之一,始祖是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四子德川宗尹。
|-
|清水德川家
|御三卿之一,始祖是第九代將軍德川家重的次子德川重好
|-
|-
|會津松平家
|會津松平家
|陸奧國會津地區的松平氏旁系代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是新選組的最大後台。該藩也抵抗新政府軍最激烈的親德川府的藩屬之一
|陸奧國會津地區的松平氏旁系,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私生子、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同父異母的弟弟保科正之<ref>在1668年時寫下了「會津家訓十五箇條」,其中載明「會津藩是為了守護將軍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則家臣不可跟隨」,後來的藩主與藩士們都遵守這些條規,一直到末藩主松平容保也持續遵守這項遺訓,因此後來幕末時會津藩成為佐幕派的中心</ref>。<br/>親藩大名中的[[苦命人]]代表,在幕末的動盪中一肩扛起守護幕府的重責大任,除了第九代藩主松平容保遠赴京城擔任京都守護職<ref>因此容保本人也是是新選組與見廻組的最大後台,會津戰役投降後還保護了原新撰組的隊長[[斎藤一 (Fate)|齋藤一]]並替他證婚</ref>外,八代花了不少錢在江戶與蝦夷的防禦上,偏偏藩內保守勢力太過強大難以進行制度改革,只能硬著頭皮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br/>作為抵抗新政府軍最激烈的親德川藩屬,新政自然沒給他們好臉色看,倖存的高層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軟禁,松平容保甚至一度落魄到要靠舊臣接濟。<br/>不但在政治上,甚至在經濟上也遭受打壓,例如會津若松市是日本的交通要衝,卻在長年以來沒有新幹線和建造新幹線計劃,結果導致該地的發展較其他地區落後。直到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後,位處前會津轄地的福島縣才被世人重新重視
|-
|
|
|}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224行: 第296行:
!名稱
!名稱
!解說
!解說
|-
|傳習隊
|幕府的近代化陸軍,草創時因為<s>死腦筋的</s>武士階級不認同西洋軍事制度而乏人問津,因此成員大多由江戶的平民甚至是流氓地痞等市井之徒組成。
|-
|浪士組
|1863年德川家茂進京前成立,由清河八郎領導的武裝集團,表面上是為了替將軍開路並守護而成立,但因為清河是勤王黨而與幕府翻臉,浪士組也分裂為新徴組與壬生浪士組。
|-
|新徴組
|
|-
|-
|新選組
|新選組
|在京都活動的親幕府武裝集團,接受幕府和會津藩的資金與指令來行動。最早由芹澤鴨的芹澤一派與近藤勇的試衛館派系組成,後者肅清前者後近藤勇成為局長。在池田屋事件中重創倒幕派勢力並多次協助幕府對抗武裝襲擊。但後來有山南敬助、伊東甲子太郎等脫隊等內部爭鬥事件而逐漸衰退,殘餘的成員參與了戊辰戰爭、箱館戰爭直至全滅。做為支持幕府一方,其評價在明治、大正時代並不好。但後來子母澤寬《新選組始末記》、司馬遼太郎《燃燒吧劍》等小說著作重新賦予了新選組悲劇英雄的正面形象,而逐步成為後世創作的熱門題材。
|在京都活動的親幕府武裝集團,接受幕府和會津藩的資金與指令來行動。最早由芹澤鴨的芹澤一派與近藤勇的試衛館派系組成,後者肅清前者後近藤勇成為局長。在池田屋事件中重創倒幕派勢力並多次協助幕府對抗武裝襲擊。但後來有山南敬助、伊東甲子太郎等脫隊等內部爭鬥事件而逐漸衰退,殘餘的成員參與了戊辰戰爭、箱館戰爭直至全滅。做為支持幕府一方,其評價在明治、大正時代並不好。但後來子母澤寬《新選組始末記》、司馬遼太郎《燃燒吧劍》等小說著作重新賦予了新選組悲劇英雄的正面形象,而逐步成為後世創作的熱門題材。
最為人所知的成員見下。
最為人所知的幹部見下。<s>一堆成員名字都有數字,但沒有人跟自己負責的分隊編號相同</s>


局長:芹澤鴨、近藤勇
局長:芹澤鴨、近藤勇
第255行: 第336行:
|
|
|
|
|
|仁孝天皇第四子,15歲時因父親過世而即位成為121代天皇。<br/>雖然是支持幕府居於日本頂點的強力後盾,但本身排外的態度卻也讓倒幕派能以尊王攘夷的大義名分逼迫幕府,可以說是讓德川幕府窘境火上加油的兇手之一。
|-
|-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
|
|
|
|
|
|第122代天皇,跟父親一樣以15歲稚齡即位,但當時尚無實權,朝中大事由外祖父與倒幕派大臣岩倉具視把持。而大政奉還後也甚少親政,主要政務仍由議會與內閣處理。
|-
|
|
|
|
|-
|
|
|
|
|}
|}


第292行: 第363行:
|-
|-
|山內容堂
|山內容堂
|
|幕末四賢侯
|土佐藩
|土佐藩
|土佐藩第15代藩主。
|土佐藩第15代藩主。因好詩酒自號「鯨海醉侯」。原本立場為開明佐幕派,對腐敗的門閥政治憂心任用名士吉田東洋積極推動藩政改革。
在將軍繼嗣問題中所屬一橋派失勢被迫讓位給堂弟豐範,東洋也在此時被立場相對的勤王黨首魁武市半平太派人暗殺。八月十八日政變後重新奪權並大肆捕殺勤王志士作為報復,意圖重振佐幕派勢力。最後眼見幕府威信掃地無力回天後才轉向倒幕派。在維新後以身體欠佳為由隱居,因促成王政復古獲得政府禮遇,不過長年飲酒導致腦溢血發作早早離世,得年僅46歲。因見風轉舵的立場加上肅清勤王黨使土佐藩在維新後缺乏人才參與新政府政務遭到批評
|-
|-
|鍋島直正
|佐賀七賢
|佐賀藩<ref>又名肥前藩</ref>
|佐賀藩第10代藩主。繼位時因父祖輩奢侈無度讓佐賀藩債台高築,靠著積極對外貿易與各種精打細算的策略成功償債,另有算盤大名的別稱。
自知國力不及其他雄藩故未積極介入幕府與倒幕派的爭鬥,讓佐賀藩在幕末混亂期相對平靜許多。對西方技術有濃厚興趣並應用於內政,如推行牛痘疫苗防止天花流行和建造反射爐自製武器等,除了穩定民心也讓佐賀藩擁有當時日本最先進的軍備。維新後提出的外交、糧食和資源採集方面等建議均是未來日本50年將面對的重大課題,其先見之明讓人佩服。因長期抱病在身於維新後未久即離世,享年58歲。可能是年輕時吃了不少苦看盡世間冷暖,據說沒有大名高高在上的傲氣,待人相當親切溫和。
|-
|島津齊彬
|
|
|
|薩摩藩
|
|薩摩藩第11代藩主,雖然是嫡長子但因為父親齊興更偏愛側室由羅而被疏遠,後來更因為支持者試圖暗殺弟弟久光遭到牽連,幸虧與之關係密切的阿部正弘插手才撿回一命。<br/>1851年透過阿部正弘與其他親近的藩主逼父親隱居當上藩主,掌權後也未對久光一派進行報復,而是秉持用人唯才的觀念任命人事,同時廣納西洋技術與知識<ref>齊彬本人也是日本第一張人像照片的模特兒<s>雖然非常模糊</s></ref>,大幅提振了薩摩藩的實力。<br/>雖然是外樣大名但與幕府關係密切,養女篤姫甚至嫁給將軍家定為妻。後來將軍繼嗣問題爆發,其擁戴的一橋派失勢,為了制衡井伊的專權而試圖舉兵上洛勤皇,但在付諸實行前就驟逝,享年50歲。
|
|}
|}


第315行: 第393行:
|-
|-
|武市半平太
|武市半平太
|
|<s>兄弟</s>
|<s>不是蘿莉控,只是喜歡小孩的女權主義者</s>
|土佐攘夷派代表,原為官聘劍術教練。為人正直誠懇且文武雙全。龍馬為其遠親,岡田以藏、中岡慎太郎曾在武市門下道場學習劍術。
黑船來航後認為攘夷將成為未來趨勢,有意扭轉當時偏保守的土佐藩方針,以武術修行為名遊歷各地收集情報並建立土佐勤王黨開始攘夷活動,趁著藩主容堂隱居和櫻田門外之變攘夷派氣勢大振之時清算佐幕派大老吉田東洋及其黨羽掌握大權,得以陪同藩主前往京都。其幕後工作一度促使朝廷決議攘夷但功敗垂成,此後手段激化積極暗殺佐幕派人士。山內容堂亦對武市逾越主從之分主導藩政一事極為不滿,在八月十八日政變後容堂重返藩主之位即下令搜捕勤王黨人並命令武市返回土佐藩。龍馬曾勸其脫藩但不被接受,認為自己一片忠心能夠說動容堂改變想法的武市回國後即被打入大牢監禁長達一年九個月。在岡田以藏等勤王黨同志自白後被按上「對主君不敬」的罪名下令切腹,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三文字切腹法壯烈走完一生,享年38歲。
同時代志士對武市評價甚高,認為其才能可與維新三傑並肩。不過因策劃多起「天誅」行動在各式創作中總給人一種幕後黑手的不良印象。
<s>不是蘿莉控,只是喜歡小孩的女權主義者</s>
|-
|-
|[[高杉晋作 (Fate)|高杉晉作]]
|[[高杉晋作 (Fate)|高杉晉作]]
第332行: 第413行:
|-
|-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
|今太閣<ref>太閣本為日本古代的官位,但因為前朝某猴子太過有名,不少人都把太閣當成他的專用稱號,因此今太閣在此就是指跟秀吉一樣從一介平民爬到位極人臣之位的人</ref>
|今太閣<ref>太閣本為日本古代的官位,但因為前朝某猴子太過有名,不少人都把太閣當成他的專用稱號,今太閣就是指跟秀吉一樣從一介平民爬到位極人臣之位的人</ref><s>、伊藤一千元</s><ref>1963年發行的第三代日幣千鈔上印的人像就是他,由於現在日本仍接受使用2~4代的千鈔,因此會用鈔票上的人像來稱呼該款式的鈔票</ref>
|本為農民出身,14歲時因為父親被長州藩官僚收為養子而獲姓伊藤,年輕時曾就讀松下村塾,之後更前往英國留學‎<br/>維新後入閣輔佐大久保,在長州派高層相繼過世後於明治14年發動政變奪權,成為日本首屆總理大臣並主導帝國憲法制定<br/>一生多次組閣拜相,為日本的霸權與擴張做了不少努力,最後於明治42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車站遭韓國獨立志士安重根暗殺,享年69歲<br/>跟稱號「今太閣」所指的那隻猴子一樣執著於征服朝鮮半島,但不同的是豐太閣賠上畢生的一切也未能拿下朝鮮,伊藤博文雖然在最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也卻替其大業打好基礎了。
|本為農民出身,14歲時因為父親被長州藩官僚收為養子而獲姓伊藤,年輕時曾就讀松下村塾,之後更前往英國留學‎<br/>維新後入閣輔佐大久保,在政府高層相繼過世後於明治14年發動政變奪權,成為日本首屆總理大臣並主導帝國憲法制定,日後也代表日本與中國簽署馬關條約<s>並帶給李鴻章一生無法抹去的陰影</s><ref>馬關條約後李鴻章誓言終生不履日土,那怕是晚年出訪回國要在日本港口換船時,也只肯從兩船之間搭的木板上爬過,而不願上岸換船</ref><br/>一生多次組閣拜相,為日本的霸權與擴張做了不少努力,最後於明治42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車站遭韓國獨立志士安重根暗殺,享年69歲<br/>跟稱號「今太閣」所指的那隻猴子一樣執著於征服朝鮮半島,但不同的是豐太閣賠上畢生的一切也未能拿下朝鮮,伊藤博文雖然在最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也卻替其大業打好基礎了。
|-
|-
|山縣有朋
|山縣有朋
|
|
|在木戶孝允死後成為長州派的首領。被譽為「國軍之父」
|在木戶孝允死後成為長州派的首領。被譽為「國軍之父」<br>曾想支持孫文以在日後換取中國東南利益作為回報,但因為內閣阻攔未果。
|-
|-
|木戶孝允/桂小五郎
|木戶孝允/桂小五郎
|維新三傑、逃跑的小五郎<s>、假髮</s>
|維新三傑、逃跑的小五郎<s>、假髮</s>
|
|長州派的首領。維新後娶了藝妓出身的松子為妻。最終在1877年5月26日因腦溢血而病逝。<br>因心胸狹窄導致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等原本長州藩出身的人才最終選擇追隨大久保利通。
|-
|-
|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
|rowspan=2|維新三傑
|維新三傑
|rowspan=2|薩摩藩
|rowspan=2|薩摩藩
|維新後與長州派爭奪主導權失敗而回到故鄉,最後因無法抑止士族對於改革的不滿而發動西南戰爭,兵敗後自殺,享年51歲。<br>由於悲劇英雄的色彩濃厚,今日上野公園立有他的塑像留念。順帶一提其弟西鄉隆盛曾出兵台灣屏東,即眾所皆知的牡丹社事件
|維新後趁大久保等人旅外時一度掌握政權,但在遠遊組<ref>維新政府中主張全面西化的系,在新政府成立後組團參訪歐美各國學習</ref>歸國後的鬥爭敗北中失意歸鄉,最後因無法抑止士族對於改革的不滿而發動西南戰爭,兵敗後自殺,享年51歲。<br>由於悲劇英雄的色彩濃厚,今日上野公園立有他的塑像留念。
|-
|-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
|維新後成為日本史上首名內務卿,最終在紀尾井坂被刺殺。死後家產只剩下500日圓;此外為了彌補公費的不足,曾以'''個人名義'''向外國銀行借了6000日圓。
|維新三傑、日本的俾斯麥
|維新後成為日本史上首名內務卿<ref>當時政府的實質最高官職,日後總理大臣的前身</ref>,最終在紀尾井坂被刺殺,享年48歲<br>死後家產只剩下500日圓;此外為了彌補公費的不足,曾以'''個人名義'''向外國銀行借了6000日圓。<br>雖然同是薩摩出身但卻鬥垮並驅除了西鄉一派,因此掌權後被不滿人士譏諷為獨裁者
|-
|-
|}
|}
第355行: 第437行:
* 幕末四大人斬:河上彥齋、中村半次郎、[[岡田以蔵 (Fate)|岡田以藏]]、田中新兵衛
* 幕末四大人斬:河上彥齋、中村半次郎、[[岡田以蔵 (Fate)|岡田以藏]]、田中新兵衛
** 四人皆為倒幕派的刺客。他們因其刺殺行動而著名。
** 四人皆為倒幕派的刺客。他們因其刺殺行動而著名。
*** 不過,實際上導致他們成名的並非劍法,而是刺殺對象本身就具備名氣因而其行動可以震撼人心。
** 不過,實際上導致他們成名的並非劍法,而是刺殺對象本身就具備名氣因而其行動可以震撼人心。
*** 另一方面,四位刺客間的刺殺數量也相差很大。如河上彥齋確實刺殺的紀錄只有佐久間象山一位,岡田以藏與田中新兵衛則合作完成了多次暗殺。
** 另一方面,四位刺客間的刺殺數量也相差很大。如河上彥齋確實刺殺的紀錄只有佐久間象山一位,岡田以藏與田中新兵衛則合作完成了多次暗殺。


==== 地方勢力 ====
==== 地方勢力 ====
第365行: 第447行:
|-
|-
|薩摩藩
|薩摩藩
|
|位處九州的邊諈地帶,大致包含了今天的鹿兒島與宮崎,初代藩主為島津忠恆<ref>島津義弘的三子</ref>。
|-
|-
|長州藩
|長州藩
|
|位於現今的山口縣,初代藩主為毛利輝元的長子毛利秀就。本來毛利家版圖包含島根、山口、廣島,以及部份的岡山和鳥取縣,但由於關原會戰時輝元擔任西軍總大將<ref>掛名,實際主導者還是石田三成</ref>而被改易到只剩山口縣。<br><s>明明毛利家與相關人士在關原都拼命扯西軍後腿,結果還是被清算,也難怪他們會那麼賭爛江戶幕府</s>
|-
|土佐藩
|位於現今四國島南部的太平洋側的高知縣,前任統治者長宗我部盛親因加入西軍而被清算,洗牌後的初代藩主為先後侍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山內一豐。<br>統治者換手也導致當地形成嚴苛身分階級制度,武士階層被分為山內一派的上士與隸屬長宗我部舊臣的鄉士<ref>另有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白札郷士,地位雖然等於上士但若出包就會被貶為郷士</ref>,上士階級就如同[[海賊王]]中的天龍人般高高在上且不可侵犯
|-
|佐賀藩
|位於現今佐賀縣及長崎縣一部份。初代藩主為鍋島勝茂。
|}
|}


第377行: 第465行:
|-
|-
|海援隊
|海援隊
|
|坂本龍馬在龜山社中經營不順後另起爐灶的新組織,跟龜山社中一樣是借鑒了英國的民間武裝商船,平時以為商業為主要業務,必要時也能搭載武裝參戰的兩刀船隊。<br>大政奉還後龍馬試圖在現有的基礎上壯大勢力,建立起與英國比肩、縱橫七大洋的「世界的海援隊」,但隨著龍馬在近江屋被暗殺,失去領導的海援隊也隨之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中
|-
|-
|奇兵隊
|奇兵隊
|
|長州藩高杉晉作在下關戰爭之後創設的混成部隊,主張「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戊辰戰爭結束後被迫裁撤解散,僅有少部分士兵被編入正規軍。<br>雖然在出道的下關戰爭輸得一塌糊塗,但不久後便捲土重來,在長州內戰與第二次長州征伐中都大放異彩,即便後來統帥高杉病逝也未受動搖,一路活躍到相館戰爭為止。<s>然後就鳥盡弓藏了</s>
|-
|赤報隊
|王政復古大號令後成立的民間武裝部隊,隊長為相樂總三。隊名有「'''赤'''膽忠心以'''報'''國恩」之意,但最後卻被明治政府當成棄子而滅團。<s>跟樓上真是難兄難弟</s><br>《神劍闖江湖》主角之一的相樂左之助為赤報隊出身,在回憶中也提及了赤報隊最後的悲劇。
|}
|}


=== 其他知名人物、西方列強的人物等 ===
=== 其他知名人物、西方列強的人物等 ===
 
{| class="wikitable"
!姓名
!解說
|-
|馬修·卡爾布萊斯·培里
|美國蒸汽軍艦之父,曾於1837年監督建造了美國第一艘蒸汽船並擔任艦長,為蒸汽船的實戰應用做出相當大的貢獻。<br>雖然其應用之一是以船堅炮利打開了遠東某國的封閉大門,'''帶有侵略色彩'''的列強人物,但相對溫和的態度讓日本有機會完成大政奉還/西化等維新運動且國家未陷入長期分裂,達成脫亞入歐,因此在近代日本的評價不壞,現今橫濱還有培里紀念館與銅像<s>某國史棍:沒骨氣的小日本</s>。<br>其父親與兄長也是美國海軍的名人,兄長奧利弗曾於1812年的美英戰爭重創英軍,美軍的派里級巡防艦<ref>美軍自用的派里級已經全數除役,但也有一部分艦隻在美軍序列除役後移交他國海軍、新造外銷或透過技術轉移由海外客戶國的造船廠自行建造。中華民國海軍的成功級巡防艦便是派里級的衍生</ref>正是取自其名。
|-
|儒勒·布呂奈
|協助幕府訓練近代化砲兵隊的法國軍官,新政府成立後被要求返國,但本人仍留在日本參與戊辰戰爭,相館戰爭結束後才回國。<br>返回法國後繼續擔任砲術指導,之後也因多次協助日本留學生而收到明治政府的贈禮。
|-
|薩道義
||本名<s>佐藤、砂糖</s>Ernest Mason Satow,負責翻譯的英國外交官,也是在英國政界打開日本研究的先驅。<br>哈日族的先驅,不僅以自己的名字發音為基底取了日本姓名,更娶了日本女子武田兼為妻<ref>但礙於當時跨國婚姻的種種困難,正式資料上他是未婚<s>莫非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原型?</s></ref>並育有三名子女<ref>江戶幕府早期的方針是所有混血兒一率視作日本人,例如母親為日本人的國姓爺Koxinga鄭成功。開國後由於案例激增,幕府開始研議讓混血兒歸化父親國籍的政策,時逢幕末的動盪而未完善。明治時代後開始整頓戶籍,明確定下了「若混血兒未受父方認養,則由母親收養歸屬日本國籍」的規定。</ref>,退休後原定赴日與家人共度晚年,但卻因病逝而未能實現。
|}


== 影響 ==
== 影響 ==
第393行: 第496行:


== 其他幕末相關事物 ==
== 其他幕末相關事物 ==
* 妖刀村正風潮
** 傳說德川家康其祖上及一族郎黨,都有傷在知名刀匠品牌『[[千子村正 (Fate) |村正]]』的紀錄,等得天下建立幕府後,家康也下令禁止持有『村正』一系的刀具。(主要發源自作者軼名的《三河後風土記》)
*** 事實上村正此一品牌就是因為其高品質而廣受愛用,村正的原產地又很接近德川家的根據地三河國,因此德川家系接觸村正的機會很大,用刀誤傷身的機率也更大,德川家對村正也有收藏,並無禁忌。
*** 真正的催化因素是德川幕府對前朝各地藩侯與嫡系的恩庇/威壓,難免遺留仇恨,於是姑妄言之的『村正刀滅德川家』成為各地藩士、浪人排遣鬱憤的[[都市傳說]]題材,各種扯上村正、德川的異話以瓦版(印刷小傳單)/浮世繪/歌舞伎形式在民間不脛而走,越編越多…
*** 原村正系的刀匠家系在各地發展之下改名為『正重』、『正真』、『三品広房』、『村雨』等,其實只是『村正』品牌的開枝散葉,並非德川幕府的鐵腕導致。
** 妖刀村正傳說經過江戶時代兩百餘年醞釀,列強叩關後德川幕府終於大廈將傾,許多倒幕派的浪士、志士紛紛收集村正系出品,或是直接將自己的佩刀銘刻為『村正』用以<s>集氣許願</s>明志。
* ええじゃないか
* ええじゃないか
** 穿著奇裝異服、一邊喊著「ええじゃないか」的口號一邊跳舞的民眾運動,通常被解讀為民眾對於黑船來航後的一連串動盪所做出的不合作運動。
** 穿著奇裝異服、一邊喊著「[[成句/不也挺好嗎|ええじゃないか]]」的口號一邊跳舞的民眾運動,通常被解讀為民眾對於黑船來航後的一連串動盪所做出的不合作運動日本版
** 除了跳舞外,也有人會在群體狂熱的刺激下做出各種奇葩甚至脫序的行徑,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倒幕派故意扇動民眾四處搗亂。
** 除了跳舞外,也有人會在群體狂熱的刺激下做出各種奇葩甚至脫序的行徑,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倒幕派動民眾四處搗亂所致
** 在中文圈的翻譯有「這樣不好嗎」、「不亦善哉」、「有何不可」等不同版本,但就是指同一件事。
** 在中文圈的翻譯有「這樣不好嗎」、「有什麼關係」、「不亦善哉」、「有何不可」等不同版本,但就是指同一件事。


== 以幕末為主題或大量引用的ACG作品 ==
== 以幕末為主題或大量引用的ACG作品 ==
第403行: 第513行:
! 作品/作品系列名稱 !! 作品原名 !! 主題或引用之元素人物/場景 !! 備註  
! 作品/作品系列名稱 !! 作品原名 !! 主題或引用之元素人物/場景 !! 備註  
|-
|-
| 幕末浪漫月華之|| 幕末浪漫 月華の剣士 || 人計參考著名劇情為眾閉地獄之門而爭鬥的群像劇 ||
| 闖江湖 || るろうに剣心 -明治剣客浪漫譚- || 描寫維新派劍客緋村劍心<ref>人設原型為四大斬之一的河上彥齋</ref>在維新完成後的故事,儘管故事開始的時間點是明治10年左右但主角跟身邊的不少都與幕末有|| <s>雖然主角是維新志士,但作者是新撰組迷</s>
|-
|-
| [[遙遠時空|遙遠時空5]] || 遙かなる時空の中で5 || ||  
| [[銀魂]] ||  || 以幕末為藍本的架空時空搞笑漫畫,角色的名字大多改自幕末名人 || <s>[[風評被害|讓幕末相關元素被大眾誤解的元兇]],本條目上[[高達八成]]的刪除線也都跟其有關</s>
|-
|-
| 闖江湖 || るろうに剣心 -明治剣客浪漫譚- || 描寫維新派劍客緋村劍心<ref>人設原型為四大斬之一的河彥齋</ref>在維新完成後的故事儘管故事開始的時間點維明治10年左右,但主跟身邊不少人都與幕末有關。 || <s>雖然主角是維新志士,但作者是新撰組迷</s>
| 月華士I、II || 幕末浪漫 月華の剣士 || 人計參考著名物<s>以及者漫畫</s>,劇情為眾多色為關閉地獄之門而冒險、爭奪群像劇 ||
|-
|-
| [[銀魂]] || || 以幕末為藍本的科幻搞笑漫畫,名字也大多改自幕末名人 || <s>[[風評被害|讓幕末相關元素被眾誤解的元兇]]</s>
| [[人中之龍]] 維新 || 龍が如く 維新! || 以<s>坂龍馬</s>齋藤一<ref>人物設定是真實身分是龍馬,齋藤一是化名,但是做的事情八成都是齋藤一在做的事(不過船中八策、大政奉還等事件還是他做)</ref>為主角的人龍歷史劇 || <s>內容概只有三成左右是史實,請勿當歷史遊戲來看</s>
|-
|-
| [[人中龍]] 維新 || 龍が如く 維! ||  ||  
|憂世志士(浪士)||憂世ノ志士(浪士)|| 以浮世繪師+尊王派/撰組人物為主 ||
|-
|-
| 薄櫻鬼 ||  ||  ||  
| Way of the Samurai 4 ||侍道4|| 以黑船來航後的架空海港阿彌濱為舞台體驗幕末武士生涯冒險 ||
|-
| [[遙遠時空|遙遠時空5]] || 遙かなる時空の中で5 || 依舊是主人公穿越到類似幕末的異世界討伐怨靈。<br>但本作的八葉配置可謂相當複雜,除一同穿越的[[青梅竹馬]]的瞬外,坂本龍馬、チナミ<ref>史實著名學者藤田東湖之子,其思想和立場為尊王攘夷</ref>、沖田総司、小松帶刀、福地櫻智、埃内斯特薩托、高杉晉作可謂一個人一個立場 || <s>這個角色配置基本上連一般向都難以調和更不要提乙女ゲー了</s><br>FD《風花記》則是把重點放在了主人公的使命和命運以及德川慶喜上,淡化了八葉之間的立場衝突
|-
| 薄櫻鬼 ||  || オトメイト最知名的乙女ゲーIP沒有之一。<br>以平凡少女雪村千鶴與新選組的衆人邂逅的命運展開,見證新選組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 由於故事氣氛相當沉重,劇本大受好評。FD番外出了一個又一個<br>動畫化是擴大乙女ゲー概念知名度的契機(無誤)<br><s>但動畫化時腐女居多,迄今女主角雪村千鶴還在慘遭酸民攻擊</s>
|-
|-
|  || 機関幕末異聞 ラストキャバリエ || 科幻類[[美少女遊戲]],除了主角沖田外的幕末名人基本上都被性轉為女性 ||  
|  || 機関幕末異聞 ラストキャバリエ || 科幻類[[美少女遊戲]],除了主角沖田外的幕末名人基本上都被性轉為女性 ||  
第420行: 第534行:
|-
|-
| [[鋼彈前哨戰]] || ガンダムセンチネル || 部分角色、地點與勢力的名稱皆取自幕末,敵對勢力的名號「新迪賽斯」即化用新選組。 ||  
| [[鋼彈前哨戰]] || ガンダムセンチネル || 部分角色、地點與勢力的名稱皆取自幕末,敵對勢力的名號「新迪賽斯」即化用新選組。 ||  
|-
| [[浪人崛起]] || Rise of the Rōnin || 主角為虛構的東北浪人與龍馬,以不屬任何一方的獨特立場見證幕末動盪的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 || 因為是光榮的遊戲,人物與事件都有相當詳細的考證,但為了遊戲仍有部分事件沒有按照史實演出
|-
| 在茜色世界與君詠唱 || 茜さすセカイでキミと詠う(アカセカ) || GCREST出品的乙女ゲー之一,本作以日本歷史一個時代作為一個國家的部分,而幕末則代表「幕之國」<br>以高杉晉作為第一男主,而幕之國登場的角色也多為新選組的成員 || 曾和上面的薄櫻鬼有過連動活動
|}
|}



於 2024年8月24日 (六) 01:12 的最新修訂

幕末

解說

  • 指日本歷史上,『江戶幕府末年』的時期。一般認為是1853年黑船來航開始,到1869年戊辰戰爭,德川家與幕府勢力的最後抵抗失敗為結束。
    • 上一次的室町幕末則直接開啟戰國時代(日本),上上一次的鐮倉幕末也造成日本南北朝,都是不太平的時期…
  • 在此期間,幕府、天皇與朝廷公卿、各地大名產生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抱持「尊王」意識形態的薩摩藩、長州藩等雄藩勝利,改變了日本的政治體制,為接下來的西化運動-明治維新鋪平道路。
  • 原先鎖國的日本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被迫開國,抱持救國理想的志士與各種不同新舊理念的勢力交拚、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成為後世創作的一個熱門時代,跟戰國以及平安時代並列為日本大河劇的三本柱。

社會背景

  • 與自宋朝以來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制度不同,日本在戰國時代結束以後,是維持以德川幕府為首的分封制,德川家只是第一執政家系,仍尊天皇為最高元首。
    • 若還甩不開天朝腦的不妨想想那句『王與(司)馬共天下』
  • 朝廷(天皇)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特別在當時流行的水戶學[1]影響下其實具備一定的號召力與話語權。
  • 幕府(德川家)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但在其軍事力量影響下,制定了天皇也必須遵守的法律。
  • 各大名則在德川的領導下各自統治自己的領地。在他們中有忠於德川家的,也有自戰國結束以來就期望要打倒德川家以報舊仇:
    • 親藩:與德川家具有血緣關係的大名,特別是「御三家」、「御三卿」的系譜有機會被選為將軍的繼承人。他們享有最高的位份,也對幕府最為忠心。
    • 譜代:與德川家較為親密的大名,有許多是在德川家康開創基業的時代就跟隨的部眾、或在關原之戰前就跟隨德川家的領主。除了管理領地以外,譜代大名可以參與幕府政治、成為老中或大老,因此掌握相當實權。
    • 外樣:與德川家疏遠的大名,例如在關原之戰中反對、或未積極支持德川家的領主。他們只能管理自己的領地,通常被分封在國家的邊緣地帶受其他大名監視與防禦。
      • 德川幕府為防地方叛亂也沿用了鎌倉幕府時的『參勤交代』制,持續調動地方領主與質子定時前往幕府朝見。
      • 然而,這些被分封在偏遠地區的領地卻因為與南蠻(西方人)的經貿交流而累積了相當實力,成為『雄藩』。有部分大名更是傾心於「蘭學」[2],無形中增強了自己的國力。
      • 最知名的是島津氏的薩摩藩、毛利氏的長州藩等。他們成為了推倒幕府的最重要角色。

主要事件

黑船來航

  •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里率領四艘戰船開入江戶灣,傳遞來自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的國書要求日本開國通商。
    • 培里所率戰船為蒸汽船,其速度、裝甲、火力、射程皆遠超日本當時的任何船艦;是一次成功的武力展示。
      • 在此之前並非沒有其他國家要求過日本開港通商,如1844年荷蘭就曾致信幕府,但沒有成功。此次展現出的軍事實力則讓日本束手無策。
      • 日本政府方面也非不知列強的實力:在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他們也意識到原先戰國時代遠居南蠻的毛唐西洋人已經形成比近鄰的中國清朝更強大的國力,但在黑船事件前並未適時應變。
  • 日本一開始要求他們如其他外國船艦停泊於通商口岸長崎,但被其拒絕。培里要求在江戶灣停泊,否則他就直接開到江戶城「當面向日本皇帝[3]遞交國書」。
  • 此時,幕府將軍德川家慶已經重病。幕府總管老中[4]阿部正弘以此為由向培里拖延回覆時間。
  • 培里也答應並率船離開,並預告自己一年後會再回來。
    • 在英國對中國的戰爭與談判中,西方列強意識到了使用強硬的態勢以武力要脅來談判,是對付東方國家很有效的招數。培里稱到時若條件仍不被接受,大量的蒸汽船就會從美國本土直接開進日本。
      • 培里本人是經過好望角來到日本的。但他告訴日本從加州大量下水並出發的蒸汽船,只要十六天就能抵達日本本土。
  • 十天後德川家慶病逝,其唯一存活的兒子德川家定繼位。家定體質虛弱[5],這很快將給幕府帶來另一個隱憂。
  • 阿部正弘缺乏有效應對美國的良策,因此他以正式管道向各大名甚至市井民眾徵集了意見。
    • 這被認為是開了先河讓外樣大名得到發言權並參與政治,雖然他徵集到了許多想法,但結果來說此做法導致幕府的權威地位下降。
  • 1854年,培里率九艘船艦再次來航。此次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打破了日本220年來的鎖國政策。
    • 條約內容有給美國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因此實屬不平等條約。但其他條款尚無過分之處。
      • 主要規定兩國修好、互相救助船員、提供來往船隻物資等。
      • 第11條約定兩國互設領事館。此條在日文、英文翻譯中有歧異,日方理解為兩國政府認為都必要時才會互設領事館,美方理解為只要任一方政府認為有必要就能互設領事館。
  • 很快地,英國、俄羅斯、荷蘭等國也前來訂了相似的條約。

締結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將軍繼嗣問題

  • 在日美和親條約中規定了互派領事之事。因此,美國在1856年派出湯森·哈里斯到日本為公使。
    • 日方原先對條約的見解為「只有兩國認為都有必要才設公使」,與美方認為只要一方必要即可設立相反。但在哈里斯的強硬態勢下還是答應其要求。
    • 同樣地,也是在哈里斯的強烈要求下,日方不情願地讓他覲見將軍德川家定。
  • 日美和親條約只有提及兩國的友好關係與對船員的救助,在商業貿易方面則沒有任何著墨,因此哈里斯試圖簽訂一個包含貨幣、關稅、治外法權等事項的貿易條約,而開始與幕府談判。
  • 此時的幕府本身也不平靜,由於將軍德川家定身體虛弱,被認為不可能有子嗣,幕臣為了繼承人之爭分成兩派而有嚴重內鬥。
    • 德川齊昭、島津齊彬等人擁護一橋慶喜(後成為15代將軍),是為一橋派。在幕政上,他們主張幕府應該雄藩、像島津齊彬這樣的開明藩主協調。但關於外交上是以德川齊昭的攘夷論,即以強硬手段對抗外國人為主。
    • 井伊直弼、松平容保等人擁護紀伊藩主德川慶福(後成為14代將軍),是為南紀派。南紀派支持繼續由幕府獨裁統治,而在外交上採開國政策,為此他們支持與現將軍血緣更近的慶福。
  • 阿部正弘逝世後,井伊直弼掌握權力,要與美國簽訂條約,同時以強硬手段逐出一橋派的人,以德川慶福為將軍家繼承人。
    • 讓井伊直弼急於簽訂條約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剛剛結束的英法聯軍之役。直弼了解到了西方列強的實力,也認為若沒有和美國通商,日本就會是侵略性更高的英國、法國的下一個目標。如果能先與美國建立關係,就能掌握外交資源避免最糟事態。
      • 雖然井伊直弼因為後來的安政大獄、櫻田門外之變而有很糟的名聲,但此時他是具備相當的國際觀與決策力的。
  • 或許是因為條約簽訂茲事體大、或者因為不敢為此承擔政治責任,老中之一的堀田正睦前往京都,想讓孝明天皇批准條約。
    • 這一行動等於承認了孝明天皇和朝廷在簽訂條約方面有決策權。
  • 然而,孝明天皇與朝廷遠離江戶,對西方列強的實力認知遠遠低於近距離看見美國船砲的幕臣。他們抱持攘夷態度,強烈反對訂約。
  • 最後,井伊直弼在沒有孝明天皇敕許的情況下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很快地,荷、俄、英、法也前來簽訂類似條約,被合稱安政條約。
  • 井伊直弼公然違抗天皇的行為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滿,加上先前在繼承人問題上的手段都被視為是對天皇大不敬。
  • 天皇因此發出了戊午密敕給水戶藩,要求他們剷除井伊直弼。這一行動被直弼發現,他開始尋找並肅清自己的政敵。

安政大獄、櫻田門外之變

  • 1858年四月,在與井伊直弼對將軍繼嗣問題的爭論中,一橋派的水戶藩德川齊昭父子、尾張藩德川慶勝等人,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入江戶城。以此為由,井伊直弼開始以刑罰處置政敵,對登城者下達了隱居‧謹慎[6]的處罰。
    • 當時幕府政權對大名的行為有嚴格法律規範,若非幕府同意,在指定的時間不進入江戶城、或在指定以外的時間進入都會觸法。
  • 對於井伊直弼的處置嚴重不滿,一橋派的另一位領導人島津齊彬意圖率領五千藩兵進入京都,在天皇的協助下與幕府對峙。然而他在準備過程中猝死。
  • 島津齊彬死後,薩摩藩政權落入其父齊興的掌握[7]。齊興選擇了順從幕府。
  • 因為薩摩藩已經不願繼續對抗幕府,天皇轉而發出密敕給水戶藩,要求以德川齊昭為中心進行幕政改革。
    • 密敕具體內容包含對簽訂條約行為的責難、要求御三家與諸藩改革幕政並往攘夷方向推進、並要水戶藩將這一訊息轉達給諸藩。
    • 水戶藩內也有尊皇派、佐幕派的衝突,因此收到這道敕書以後也是一團混亂。
  • 這件事情被幕府發現。諸藩在編制上可以說是將軍的下臣,天皇與下臣越級溝通的行為觸怒了幕府,井伊直弼因而開始強烈地鎮壓行動。
    • 幕府宣稱密敕並非出自天皇的意思,而是水戶藩意圖奪權的陰謀,大量逮捕了水戶藩人士以及其他在政治上反對直弼者,並要求水戶藩將敕令返還給朝廷。
      • 德川齊昭被改為終身軟禁;水戶藩重要家臣安島帶刀等人被下令切腹或斬首。
      • 其他諸藩的反對派,如在長州藩講學的尊皇思想家吉田松陰也被斬首處決。
      • 朝廷公卿、親王等也有受到軟禁處分。
  • 同年,素來身體虛弱的將軍德川家定逝世,得年35歲。南紀派擁護的德川慶福繼任並改名為德川家茂,時年僅13歲。
  • 水戶藩內、特別是支持尊皇攘夷的藩士們感到群情激憤。他們認為唯有除掉井伊直弼才能重塑天皇權力、攘夷並為主君復仇,開始計畫暗殺行動。
    • 在暗殺前,藩士們先宣布脫藩成為浪士,以免事後牽連到藩主。
  • 1860年三月,在大名固定要進城謁拜的日子,十七名水戶浪士與一名薩摩浪士埋府在櫻田門外,準備展開暗殺。
  • 井伊直弼的車隊與護衛總數約有六十人,但是除此沒有任何額外防備。因為當天大雪,能見度降低、護衛的刀也因為避免生鏽而以油紙包好收進蓑衣。明顯無法抵抗突襲。
  • 在井伊直弼開門出行後,一名浪士衝上前去裝作攔轎喊冤,與其護衛糾纏,並冷不防拔刀斬殺。浪士隨即以手槍開槍,射傷直弼。以此為信號,四面八方的暗殺者湧入參與戰鬥。
  • 在低能見度與毫無戰鬥準備下,護衛團的人數優勢盡失。浪士們成功地將直弼斬首並展開逃亡。
    • 部分浪士在受重傷後當場切腹,另一部分則在自首或被捕後被斬首,只有兩人成功地逃亡到維新以後。
    • 彥根藩在事後也重懲了護衛不力的藩士們。戰死者可以完整保留武士名分與地位、重傷者放逐並減俸、輕傷者切腹、無傷者則斬首並剝奪其與其後代的武士資格。
  • 一開始彥根藩意圖隱瞞死訊,聲稱井伊直弼只是負傷。但前來探望的大名見到雪地上的大片血跡,其被暗殺的消息不脛而走。
  • 井伊直弼之死造成了幕府權威嚴重受創。從這次行動開始,幕末以恐怖暗殺手段來清除異己、影響政治的行為也不斷上演。

和宮降嫁、坂下門外之變

  • 井伊直弼死後,幕府接下來的掌權者為安藤信正、久世廣周。
  • 兩人繼承了井伊直弼的開國路線,同時為了恢復幕府的威信而決定實行公武合體論。
    • 公武合體論即為結合朝廷(公家)與幕府(武家)的力量來改造幕府權力,以天皇的支持來證明幕府政權的合法性。
      • 這是為了要壓制激進的尊王攘夷派,消弭國內反對幕府的聲音。
  • 具體做法上,幕府派遣人員到京都,請求天皇將皇妹和宮嫁給繼任不久的將軍德川家茂。
  • 雖然尊皇攘夷論者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體制,但孝明天皇本身卻保守地支持現有幕府體制。比起尊皇,孝明天皇更重視攘夷。
  • 在家臣岩倉具視的支持下,天皇以幕府廢除條約與攘夷為條件,答應了將皇妹和宮嫁給將軍,史稱「和宮降嫁」。
    • 和宮原本已有婚約,原定嫁給有栖川宮熾仁親王,因此天皇與朝廷在說服和宮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 幕府推行公武合體的策略非常明顯,這次事件再度引起了尊皇攘夷派的憤怒。
  • 水戶藩士與長州藩士因此開始計畫暗殺信正,並在橫濱攻擊外國人。這其中也包含了長州的桂小五郎。
    • 然而長州藩士因為藩內也主張公武合體論,因此最後無法參加行動。
  • 1862年,出身水戶藩的浪士們實行對安藤信正的暗殺行動。其戰術與櫻田門外之變如出一轍,都是以攔轎申冤開頭、以手槍射擊為信號一擁而上戰鬥。
  • 但在櫻田門外之變後,大名們的警衛工作有所增強,因此安藤信正雖然負傷卻有存活下來。但這幾乎成功的暗殺行動又再一次重創了幕府的權威。

生麥事件、薩英戰爭

  • 1862年,薩摩藩的掌權者島津久光率兵上洛。雖然尊皇攘夷志士希望他可以推翻幕府,但久光本人持公武合體論,無此意願。
  • 尊攘派的薩摩藩士們聚集在京都旅館寺田屋,計畫襲擊公武合體派人士。久光派人前往說服,以數位志士的性命為代價壓制了本藩的尊攘派。
    • 久光在朝廷的信望因此而上升,有利於他接下來推動的幕政改革。
  • 在久光的推動下,先前安政大獄中失勢的一橋慶喜、松平春嶽等人重新參與幕政。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擔任京都守護職維持治安。
    • 久光與他推舉的人物在隔年組成了參與會議主持政局,不過這個會議持續了一年就因久光與慶喜的對立而解散。
  • 久光率兵回藩途中經過生麥村,其儀仗隊遇到四位英國人。按當時日本規範,平民遇到大名車隊需要退避,但英國人因為沒有這個習慣而拒絕。雙方爭執中薩摩藩武士斬殺一人、重傷兩人。史稱「生麥事件」。
  • 事件引起在日西方人的恐慌,英國則正式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並追究責任。幕府方面給出了英方要求的賠償金,但為了直接與薩摩藩談判,英國的艦隊開向薩摩領地鹿兒島。
  • 英方懲處兇手的要求遭到薩摩藩拒絕,英方開始扣留薩摩船隻,薩摩藩則從岸邊開始炮擊英艦對。
  • 英國艦隊因突襲而有所受創,但他們很快重新整列還擊。戰鬥持續兩天,期間薩摩藩的數百座民宅、寺院受到波及而嚴重燒毀。之後艦隊脫離海域停止戰鬥。
    • 在人命損失上,英國戰死約二十人、負傷五十人;薩摩有五名戰死者,但市街上出現嚴重損害。
  • 兩個月後談判重啟,薩摩藩同意向英方賠付款項,但只能先從幕府商借。
  • 特別的是,薩英雙方因為這次戰鬥而了解了對手的實力,並因談判而建立了互信的關係。近距離看到英國船堅炮利的薩摩藩,自此了解攘夷將是一場空談,因而意識形態轉向開國;英國人也注意到薩摩的實力,從與幕府合作轉向與薩摩合作。

八月十八日政變、池田屋事件、禁門之變

  • 相比於薩摩藩,長州藩一直都是尊攘派的急先鋒。藩內諸多志士在吉田松陰的教誨下,採取了激進的尊攘路線。
  • 在京都,自稱為「天誅」的暗殺行動頻發:佐幕、倒幕兩派的浪士們狙殺反對派人物,將其屍體公諸於眾來威嚇世人,治安非常混亂。
  • 在朝廷,持公武合體論的岩倉具視配逐漸排除出權力核心,由尊攘派的三條實美掌握權力,長州也派遣兵員進入京都。激進的尊攘派試圖讓天皇親征,領導日本消滅外來勢力。
    • 然而,天皇雖然也抱持攘夷態度,卻對思想與行為激進的尊攘派極度不滿。
    • 此時薩摩藩也仍持公武合體論,與持尊攘論的長州藩對立。
  • 在天皇的同意下,於1863年八月十八日,薩摩藩與會津藩發動政變攻佔宮廷門戶,驅逐尊攘激進派的朝廷公卿與長州藩兵,也對長州藩主毛利敬親、毛利定廣父子加以懲戒。
  • 為了繼續進行尊皇攘夷,許多長州、土佐的藩士繼續潛伏於京都。他們持續面臨京都守護職‧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手下人員的搜捕。
  • 1864年六月,新選組找到了潛伏在池田屋的尊攘派志士並發起攻堅行動,許多長州藩志士在此殞命。
  • 藩內同志在京都被殺的消息傳到長州,藩士們群情激憤打算率兵攻入京都。雖然高杉晉作等人主張避免輕舉妄動,長州依然決定出兵。久坂玄瑞、來島又兵衛等人領軍作戰。
  • 在蛤御門附近展開的戰鬥中,長州藩兵被會津、桑名、越前、彥根、薩摩藩士兵阻擊,全數敗北。領軍的久坂、來島等人陣亡。
  • 這幾次事件消滅了潛伏於京都的尊攘志士,長州與幕府的對抗由爭奪首都政治權力走向了內戰。
  • 另一方面,在八月十八日政變以後,島津久光在朝廷組成了參預會議,讓德川慶喜、松平慶永(此二人掌握幕府實權)以及數位雄藩藩主整合意見決議政事。
  • 然而很快地,因為對是否將橫濱港鎖港爭執不下,這個體制很快崩解。久光對於支持幕府、改革政治的路線感到失望,轉而投向支持朝廷,與雄藩聯合倒幕的路線。
    • 久光離去後,京都實權則由德川慶喜(一橋德川家當主)、松平容保(會津藩主)、松平定敬(桑名藩主)掌控,稱為一會桑政權[8]

下關戰爭、第一次長州征伐

  • 在1863年,長州藩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實行攘夷,封鎖了關門海峽並砲擊航行中的西方船艦。半個月後,美、法艦隊前來報復,砲擊並擊毀了長州船艦。但長州藩修復岸炮以後持續封鎖海域。
  • 1864年,因海域被持續封鎖而受到經濟損失的英國領導美、法、荷組成聯合艦隊,要求解封海峽並下達最後通牒。
    • 此時禁門之變已經發生,長州藩的在國際、國內都屬於孤立狀態,沒有任何支援。
    • 另外,長州藩早前曾派出留學生前往英國。他們深知英國的軍力非日本可以比擬,因此在得知消息後迅速趕回日本向藩主遊說,但沒有成功。
  • 長州沒有答應要求,因此戰爭爆發。數天之內,長州藩的岸防崩潰、被聯合艦隊的陸戰隊登陸;在陸戰上,武士們亦不敵洋槍而慘敗。
  • 高杉晉作代表長州與英方和談,成功避免了被劃定租借、割地等最糟糕的事態。
    • 晉作在八月十八日政變以後脫藩潛伏於京都,但又被桂小五郎勸回。他因脫藩之罪受到監禁,但因為此次和談而被赦免、重新出山。
  • 與薩英戰爭相同,此次戰爭讓長州藩了解到攘夷已經不可能實現。藩內志士們很快地從攘夷轉向開國,並迅速引進西式武器與技術加強軍備以倒幕。
  • 另一方面,在禁門之變發生後,長州藩成為朝敵,朝廷和幕府發出命令準備征伐長州。
    • 幕府由尾張藩主德川慶勝領兵,征集了包含三十多個藩、十五萬的兵力準備進攻。薩摩藩亦參與其中,西鄉隆盛擔任參謀並有相當決策權。
    • 長州內部則相當混亂。在禁門之變與下關戰爭失敗後,因為正義派(抗戰派)受到重創,藩內的俗論派(恭順派)掌握了政權,打算投降並服從幕府要求。
  • 西鄉隆盛前往長州發起談判,長州藩方面答應了條件投降。所有條件滿足後,德川慶勝下達了撤兵命令。
    • 具體內容包含三位支持長州藩兵上京導致禁門之變的家老切腹、四位參謀斬首,八月十八日政變中逃來長州的七卿(此時只剩五人存活)等。
  • 然而撤兵命令發布的時間點,長州藩爆發了內亂。高杉晉作等正義派在功山寺舉兵,裝備了新式武器的諸隊以游擊方式戰鬥,擊潰俗論派並取得政權。
    • 藩論轉為「武備恭順」,即在表面服從幕府,實際上增加武備準備抗戰。
  • 也因為正義派的掌權,幕府決定再次征討長州。

薩長同盟、第二次長州征伐

  • 在薩英戰爭、下關戰爭後,薩摩、長州兩藩的政治意識形態實際上轉為一致,都是積極開國接受西方的新式武器勵精圖治、準備以武力對抗幕府。
  • 然而,薩摩、長州間卻是不共戴天。從八月十八日政變到第一次長州征伐,兩藩實際上處於敵對的狀態,也因為薩摩的行動使長州喪失了許多志士。
    • 長州藩士以「薩賊會奸」稱呼薩摩藩與會津藩,甚至將此四字刻在木屐上用力踐踏以洩憤。
  • 但很明顯地,外交上已經孤立的長州藩絕非幕府敵手。唯一的出路是和其他雄藩合作。
  • 出身土佐藩的浪士坂本龍馬旁觀者清。龍馬本身甚少藩別之見,認為日本未來只會有一個統一的日本國,而無薩摩、長州、德川親藩之分。他清楚知道此時首要目標應該是集合力量對抗幕府,才能在統合日本使其成為現代國家。
    • 龍馬師從幕府重臣勝海舟,其曾經訪美學習海事,有不受時代拘束的開放見解。兩人曾建立海軍操演所,但此計畫最後在幕府保守派反對下被廢棄。
  • 龍馬因為其航海能力受到薩摩藩家老小松帶刀賞識。他此時已經開始與西鄉隆盛等人討論薩長和解方案。1865年五月,龍馬創立了龜山社中,在訓練船員的同時為薩摩、長州兩藩互通糧食與現代化武器。
    • 武器方面由薩摩藩名義向英國購買,再走私到長州。
  • 此後他多次奔行於薩摩、長州以及兩藩在京都的藩邸,和西鄉隆盛、小松帶刀、桂小五郎、伊藤博文等人見面,又轉介薩長的關鍵人物讓彼此相識。終於在他勤奮不懈的努力下,薩摩、長州兩藩要人在1866年一月同意結盟,形成「薩長同盟」。
    • 同盟的具體內容主要是「薩摩方面針對長州狀況的應對」。例如受到幕府征伐時,薩摩不參與並反過來出兵推進京都;長州戰勝時,薩摩應前往朝廷向天皇為長州申冤等共六點。
  • 幕府方面則在1866年一月通過了對長州方面的最終處置方案,並派遣使者前往談判。但長州方面已經舉藩一致執行武備恭順的方針,因此談判破裂,幕府再度進行征討。
  • 此次征討派遣了35藩共15萬人的大軍,意圖從大島口、藝州口、石州口、小倉口、萩口分五路進攻。
    • 萩口方面幕府下令讓薩摩藩進攻長州藩本城,但他們並不知薩長已經秘密結盟。薩摩沒有出兵,因此長州少了一個最強大的敵人,再無後顧之憂。
    • 此外,幕府徵集的軍隊中,只有幕府直屬部隊裝備新式武器,大部分的藩兵還是使用刀劍與弓箭作戰。
    • 此外,為了為長期作戰做準備,各藩藩主們開始囤積糧食,造成米價高漲、暴亂頻發。
  • 幕府的15萬大軍上下並不同心,各藩也都面臨內部壓力,且裝備落後;長州藩雖只有四千人,但迅速購置了西式槍械並徵集民眾,很快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量。
  • 高杉晉作、大村益次郎、山縣有朋等人擔任本次戰爭的指揮。他們把兵力分為四隊到各個戰線抗戰,在他們優秀的指揮下可以和幕府聯軍打成膠著狀態,甚至在部分戰場取得勝利。
    • 大島口的海戰中,高杉晉作以小型船艦趁夜色奇襲了幕府的蒸氣戰船,將幕府軍逼退。
    • 石州口則由大村益次郎推進,反過來打下了幕府軍的城池。
  • 兩軍鏖戰之時傳來消息,將軍德川家茂突然病逝,得年僅20歲。知道前線慘況的慶喜以此為由發布撤兵命令,戰爭以長州藩以小搏大勝利作結。
    • 幕府大軍慘敗於一藩,這也顯示了幕府對於雄藩再無政治上的干涉力。
  • 家茂死後,幕府決定新的將軍人選。家茂病逝前屬意血緣與他更近、來自田安德川家的龜之助。但龜之助年僅四歲,和宮和各雄藩大名都認為他不可能駕馭如今混亂的國政,因而最後還是由慶喜接任為第十五代將軍。
    • 龜之助則成為了慶喜的養子,後來繼承了德川宗家為第十六代當主。

大政奉還、王政復古

  • 如同薩長同盟,為了實現倒幕的目標,薩摩藩也與土佐藩簽訂了秘密協定準備聯合推翻幕府。
  • 不過,土佐藩出身的坂本龍馬對同藩的後藤象二郎提出船中八策[9],即日本成為現代化國家的八個國政方針,其中就包含「大政奉還」。
    • 大政奉還即要求將軍將政權返還於天皇,讓日本政令出自朝廷。坂本龍馬、後藤象二郎希望以此和平解決國家權力的問題。
  • 後藤象二郎向土佐藩主、已經隱居的山內容堂提出此策;山內容堂則將大政奉還的構想經老中傳遞給德川慶喜、松平春嶽等人。
  • 出乎薩長意料,德川慶喜接受了這種做法,準備將政權交還天皇。此時為西元1867年。
    • 在德川慶喜的算盤中,雖然政權歸還給天皇,但德川依舊可以保持武家領袖地位,並以他們為中心成立新政府,因此德川實際仍可以掌握實權。
    • 薩長等倒幕派則不樂見大政奉還成立[10]:一者倒幕派對德川政權已經到了仇恨的地步,不希望他們以任何形式繼續掌權;二者只有透過更強硬的方式奪取政權,才能讓本藩的人上位控制新政府。
  • 實際上確實如慶喜所料,雖然朝廷方面答應了大政奉還,但實際上朝廷的政治力量無法運營國家,因此德川家依然是新政治體系的中心。這也使倒幕派失去行動的大義名分。
  • 倒幕派對這個結局感到失望,因此薩摩、長州、藝州等藩再次結成同盟準備出兵。朝廷公卿方面則有岩倉具視支持徹底倒幕。
  • 1868年,岩倉具視召集了薩摩、土佐、安藝、尾張、越前藩的重要官員,在各藩軍事力的協助下發動政變,封鎖了皇宮的出入口並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
    • 號令的內容除允許德川慶喜在大政奉還時提出的將軍辭職外,更要求廢除京都守護職(即消滅會津藩的政治勢力)、京都所司代(即消滅桑名藩的政治勢力);廢除幕府、攝政、關白職位並新立總裁等職務。
    • 這實質上等於排除了一會桑的勢力,由前述的五藩與長州藩掌握新政府實權。
  • 慶喜拒絕辭官納地,政治再度陷入僵局。薩摩藩士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於京城作亂、擾亂治安並挑釁幕府軍。雙方的衝突不斷升級,直到戰爭爆發。

戊辰戰爭

  • 雖然德川慶喜同意大政奉還,但幕府仍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慶喜本人也沒打算完全放手,甚至提出入閣參與新政府的要求,最後雙方破臉兵戎相見。
    • 1868年1月,舊幕府勢力在維新派西鄉的挑撥下向京都進軍,在同月3日與新政府軍爆發衝突,是為「鳥羽伏見之戰」。
    • 雖然帳面上幕府軍人數遠高於新政府軍,但裝備與練度方面卻遠遠不及,再加上政府軍握有象徵皇室授權的「御錦旗」[11],幕府軍兵敗如山倒。
    • 德川慶喜在得知幕府軍戰敗後連夜從大阪逃回江戶,但新政府軍仍緊追不放,最後由幕府代表勝海舟與維新派代表西鄉達成和平協議,4月11日,江戶城無血開城投降,慶喜本人則被送往水戶軟禁。
  • 雖然將軍本身已經再起不能了,但仍有不少支持幕府的勢力在各地零星反抗,首當其衝的是聚集在上野、由幕府旗本與浪人組成的彰義隊。
    • 彰義隊本來是負責江戶治安以及守護將軍慶喜的警衛隊,慶喜被送往水戶後新政府曾試圖招安,但遭到彰義隊拒絕。
    • 5月15日,新政府軍向上野發起總攻擊,在人數跟火力的雙重優勢下,戰事僅持續了一天就告終。
  • 另一方面,尚未歸順的東北諸藩組成了列藩同盟,向政府擺出徹底抗戰的態勢,政府軍也在平定關東後迅速揮師北上,東北戰爭就此打響。
    • 列藩同盟由東北26藩與越後6藩組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當可觀,但實際上成員彼此根本沒有合作關係,因此被政府軍個別擊破,最後僅剩會津藩還在拼命與政府軍周旋。
    • 9月24日,堅持了一個月會津藩主松平容保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境下開城投降,戊辰戰爭中最慘烈[12]的會津戰役自此結束。
  • 東北平定後,內亂的戰火仍在持續著,幕府的海軍將領榎本武揚帶著一支艦隊與東北的殘兵敗部,以拓荒的名義前往了北海道,試圖在極北之地與新政府分庭抗禮。
    • 10月26日,榎本攻佔了函館的要塞五稜郭,並在兩個月後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13],榎本則高票當選為總裁[14]
    • 雖然共和國本身擁有幕府的主力艦隊,但在11月16日的江差攻略戰中失去了主力戰艦開陽丸,明治政府又從美國購入了新式的鐵甲戰艦,使得兩軍的海權優勢完全逆轉。
  • 明治2年4月9日,舊幕府勢力的最後戰役-箱館戰爭爆發,隨著政府軍在24日的相館灣海戰中徹底殲滅榎本艦隊,五稜郭陷入了被南北夾殺的絕境。
    • 5月11日,為了救援被孤立的砲台弁天台場,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率軍突擊,最後在混戰中中彈身亡。
    • 隨著土方的陣亡與政府艦隊的步步進逼,榎本理解到大勢已去,最終於5月18日向政府投降,黑船來航後紛亂不休的日本內亂在此畫下了休止符才怪

後續發展

  • 維新政府完成全國統一後,開始實施一連串的新政,如改用新曆、廢藩置縣、實施基本義務教育、提倡四民平等、廢刀令以及徵兵令等。
    • 然而這些改革大幅動搖了延續數百年的武士支配傳統,過往的特權在時代的浪潮面前被一一剝奪,使得改稱士族的舊武士階級對新政府痛恨至極。
    • 為了轉移士族不滿的焦點,維新政府中的一派人馬提出了征朝論韓國:又我們,但因為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下敗北使得征朝論不了了之,代表人物西鄉隆盛自此下野。
    • 雖然出兵朝鮮半島的計劃因為內鬨而告吹,但出兵外國來轉移士族不滿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因此以1871年琉球難民遭台灣原住民殺害一事為由,明治政府首度對外出兵,由西鄉隆盛之弟從道領軍,即眾所皆知的牡丹社事件。
    •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歐美國家對這場侵略戰爭並不買帳,英美兩國的公使更是直接要求大久保取消出兵,但察覺政府動向的西鄉從道早一步派軍出動,使得明治政府只能默默接受。開弓沒有回頭箭啊
      • 西鄉從道的專斷獨行也開啟了日本軍部不甩政府的惡劣先例,為日後經濟大恐慌時代的軍部暴走埋下隱憂。
  • 牡丹社事件的遠征並未弭平士族的不滿,以明治9年的廢刀令為契機,不滿的士族階級掀起叛亂,先後有熊本縣的神風連之亂、福岡縣的秋月之亂與山口縣的萩之亂,而這一系列反抗的最高峰就是由西鄉隆盛所領導的西南戰爭。
    • 明治10年1月,西鄉率眾攻佔政府設施並搶走武器與補給,率領一萬三千人自鹿兒島起兵,但似乎連天氣也不站在他那邊,位處南國的九州居然在他出兵時下起大雪,這大大增強行軍的困難度。
    • 2月22日,反政府軍包圍了九州的重鎮熊本城,但因守軍的頑強抵抗而陷入膠著狀態,之後又在3月4日爆發的田原坂會戰踢到鐵板,自此兵敗如山倒,只能一退再退。
    • 同年4月底,明治政府攻下了西鄉的根據地鹿兒島,但西鄉與反抗軍仍持續轉戰九州各地,最後為了至少能埋骨於故土而回歸鹿兒島,最後於9月24日的城山會戰戰敗後切腹自盡。
  • 隨著三傑的桂與西鄉相繼逝去,大久保成為明治政府最高的統治者,但當他描繪出未來二十年的國家藍圖後,就在明治11年5月14日上班途中遭到暗殺。
    • 大久保暗殺事件被稱為是明治版本的櫻田門外之變,但不同的是,明治政府雖然失去了最高獨裁統治者,但其體系仍然紋風不動,朝廷立刻擁戴了伊藤博文等人接手,並在他們的主導下開始了富國強兵之路。
    • 若說西鄉的殞落代表著幕末內亂時代的終點,那大久保的死就是整個幕末舞台的謝幕式,日本從這裡開始了更完整也更明確的近代化。
  • To Be continued 1894年7月25日...

重要人物與組織

德川家、親藩大名、譜代大名、親幕府組織

人物

德川宗家
姓名 出身 解說
德川家慶 德川宗家 第12代征夷大將軍。黑船來航事件時的大將軍,但當時他已經重病難以理政,十天後逝世。
德川家定 德川宗家 第13代征夷大將軍。身體虛弱而被認為不可能有子嗣,因此在他在位期間底下大臣就已經為將軍繼嗣問題分成兩派有所衝突。分別是一橋派(擁護一橋慶喜,即後來的15代將軍)以及南紀派(擁護德川家茂,即後來的第14代將軍)。
在跟美國公使哈里斯會面後不久後便病逝,被認為有被暗殺的嫌疑
德川家茂 德川御三家紀州藩→德川宗家 第14代征夷大將軍。做為與天皇、朝廷合作「公武合體」提升幕府權威的努力,他娶天皇之妹和宮為妻並且上洛強化幕府與天皇的政治聯繫。但家茂於20歲早逝,孝明天皇也於同年逝世,這粉碎了他們提振幕府權威的最後努力。前X線剎車
德川慶喜 德川御三家水戶家→德川御三卿一橋家→德川宗家 第15代、末代征夷大將軍。在家茂逝世後繼位,由於此時幕府的權威已經非常低落 ,因此採取坂本龍馬的「大政奉還」,將執政名義交還天皇並試圖組織一個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來保持權力。但薩長等藩並不滿足於此,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要徹底結束德川家的政治勢力,因而爆發戰爭。幕府大勢已去時,他聽從勝海舟的建議無血開城交還政權,自此歸隱田園。
維新後為了避免落人口舌而深居簡出,生活重心全投注在攝影與狩獵上,甚至還考取了汽車駕照,最後於1913年病逝,享年77歲 。
其他擁幕人士
姓名 解說
勝海舟 與下述二人名號均有舟字,合稱『幕末三舟』,
江戶幕府最後的骨幹,試圖透過導入西洋制度改革以挽救幕府,但在保守派的多番阻撓下,所有的努力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某種意義上來說跟對岸的裱糊匠李鴻章有的比
雖然是海軍負責人,但是他會暈船。
高橋泥舟
山岡鐵舟
澀澤榮一 幕府的會計人員,於1867年與日本代表團參與巴黎萬博,維新後返國協助明治政府推行新的經濟政策,但於明治6年辭官離去。
辭職後在井上馨與英國外交官的協助下成立了日本第一銀行[15],並以自身的經驗指導許多新成立的銀行,之後也涉足證卷交易所與商會等金融相關事業,替日本的經濟近代化打下基礎,人稱『日本資本主義之父』。
預計於2024年7月3日開始發行的新版(第四代)日幣一萬元紙鈔的第三代正面人像[16]便是取用他以紀念他對日本經濟與金融做出的貢獻
藤原敬子 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的堂妹兼養女,21歲時又成為公家大臣近衛忠熙的養女並嫁予德川家定為妻,一般認為是老中阿部為強化與薩摩藩的關係而做的政治婚姻。
雖因出身外樣大名而在大奧中備受排擠,但仍為德川家盡心盡力,成為日後江戶無血開城的關鍵人物之一。維新後仍繼承德川的姓氏,並照顧繼承宗家的龜之助,最後於明治13年因腦溢血病逝。
根據她的生平創作的歷史小說《天璋院篤姬》也改編為大河劇《篤姬》

組織

諸藩、諸家族
名稱 解說
尾張德川家 尾張藩主,御三家之一,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
鳥羽伏見之戰後,半隱居的14代藩主慶勝發起政變奪權,肅清藩內的佐幕派後向維新政府投降,因此尾張藩也是御三家中唯一參與反抗幕府的親藩。
但或許是轉換跑道的時機抓得不錯,慶勝在的晚年過得還算相當體面,甚至還有餘力庇護會津藩主松平容保[17]
紀州德川家 紀伊藩主,御三家之一,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十子德川賴宣。
水戶德川家 水戶藩主,御三家之一,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十一子德川賴房。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便是後世熱門的創作對象「水戶黃門」。水戶藩歷來推行儒學、史學的研究,影響當時的思想甚鉅,許多人在水戶學的影響下支持天皇的大義名分。
雖是御三家但不僅藩主官位較低,藩的收入也是三家中最差[18],再加上藩主被要求常駐江戶,因此財政狀況一直很差,這也是日後爆發櫻田門外之變的遠因。
除了本身的先天不良外,黑船來航後藩內陷入佐幕與勤王的激烈內鬥中,以血洗血的慘劇嚴重削弱了藩的力量,最後走向滅亡。明治政府:我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
田安德川家 御三卿之一,始祖是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次子德川宗武。
一橋德川家 御三卿之一,始祖是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四子德川宗尹。
清水德川家 御三卿之一,始祖是第九代將軍德川家重的次子德川重好。
會津松平家 陸奧國會津地區的松平氏旁系,第一代藩主是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私生子、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同父異母的弟弟保科正之[19]
親藩大名中的苦命人代表,在幕末的動盪中一肩扛起守護幕府的重責大任,除了第九代藩主松平容保遠赴京城擔任京都守護職[20]外,八代藩主也花了不少錢在江戶與蝦夷的防禦上,偏偏藩內保守勢力太過強大難以進行制度改革,只能硬著頭皮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
作為抵抗新政府軍最激烈的親德川藩屬,新政府自然沒給他們好臉色看,倖存的高層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軟禁,松平容保甚至一度落魄到要靠舊臣接濟。
不但在政治上,甚至在經濟上也遭受打壓,例如會津若松市是日本的交通要衝,卻在長年以來沒有新幹線和建造新幹線的計劃,結果導致該地的發展較其他地區落後。直到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後,位處前會津藩轄地的福島縣才被世人重新重視。
諸隊
名稱 解說
傳習隊 幕府的近代化陸軍,草創時因為死腦筋的武士階級不認同西洋軍事制度而乏人問津,因此成員大多由江戶的平民甚至是流氓地痞等市井之徒組成。
浪士組 1863年德川家茂進京前成立,由清河八郎領導的武裝集團,表面上是為了替將軍開路並守護而成立,但因為清河是勤王黨而與幕府翻臉,浪士組也分裂為新徴組與壬生浪士組。
新徴組
新選組 在京都活動的親幕府武裝集團,接受幕府和會津藩的資金與指令來行動。最早由芹澤鴨的芹澤一派與近藤勇的試衛館派系組成,後者肅清前者後近藤勇成為局長。在池田屋事件中重創倒幕派勢力並多次協助幕府對抗武裝襲擊。但後來有山南敬助、伊東甲子太郎等脫隊等內部爭鬥事件而逐漸衰退,殘餘的成員參與了戊辰戰爭、箱館戰爭直至全滅。做為支持幕府一方,其評價在明治、大正時代並不好。但後來子母澤寬《新選組始末記》、司馬遼太郎《燃燒吧劍》等小說著作重新賦予了新選組悲劇英雄的正面形象,而逐步成為後世創作的熱門題材。

最為人所知的幹部見下。一堆成員名字都有數字,但沒有人跟自己負責的分隊編號相同

局長:芹澤鴨、近藤勇

副長:土方歲三

參謀:伊東甲子太郎、武田觀柳齋

總長:山南敬助

隊長:一番隊沖田総司、二番隊永倉新八、三番隊齋藤一、 四番隊松原忠司、五番隊武田觀柳齋、 六番隊井上源三郎、七番隊谷三十郎、 八番隊藤堂平助、九番隊鈴木三樹三郎、十番隊原田左之助

京都見廻組 在京都活動的親幕府武裝集團,與新選組同樣接受幕府和會津藩的資金與指令來行動,在京都的街道中有各自的勢力範疇。被認為是1867年近江屋事件暗殺坂本龍馬及中岡慎太郎的主要執行者,其背後可能受到京都守護職、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指使。

朝廷

人物

皇室
姓名 別名 出身 解說
孝明天皇 仁孝天皇第四子,15歲時因父親過世而即位成為121代天皇。
雖然是支持幕府居於日本頂點的強力後盾,但本身排外的態度卻也讓倒幕派能以尊王攘夷的大義名分逼迫幕府,可以說是讓德川幕府窘境火上加油的兇手之一。
明治天皇 第122代天皇,跟父親一樣以15歲稚齡即位,但當時尚無實權,朝中大事由外祖父與倒幕派大臣岩倉具視把持。而大政奉還後也甚少親政,主要政務仍由議會與內閣處理。

外樣大名、反對幕府的組織

人物

藩主、家族、近臣
姓名 別名 出身 解說
毛利敬親 長州藩 長州藩第13代藩主。
毛利元德 長州藩第14代藩主。
山內容堂 幕末四賢侯 土佐藩 土佐藩第15代藩主。因好詩酒自號「鯨海醉侯」。原本立場為開明佐幕派,對腐敗的門閥政治憂心任用名士吉田東洋積極推動藩政改革。

在將軍繼嗣問題中所屬一橋派失勢被迫讓位給堂弟豐範,東洋也在此時被立場相對的勤王黨首魁武市半平太派人暗殺。八月十八日政變後重新奪權並大肆捕殺勤王志士作為報復,意圖重振佐幕派勢力。最後眼見幕府威信掃地無力回天後才轉向倒幕派。在維新後以身體欠佳為由隱居,因促成王政復古獲得政府禮遇,不過長年飲酒導致腦溢血發作早早離世,得年僅46歲。因見風轉舵的立場加上肅清勤王黨使土佐藩在維新後缺乏人才參與新政府政務遭到批評。

鍋島直正 佐賀七賢 佐賀藩[21] 佐賀藩第10代藩主。繼位時因父祖輩奢侈無度讓佐賀藩債台高築,靠著積極對外貿易與各種精打細算的策略成功償債,另有算盤大名的別稱。

自知國力不及其他雄藩故未積極介入幕府與倒幕派的爭鬥,讓佐賀藩在幕末混亂期相對平靜許多。對西方技術有濃厚興趣並應用於內政,如推行牛痘疫苗防止天花流行和建造反射爐自製武器等,除了穩定民心也讓佐賀藩擁有當時日本最先進的軍備。維新後提出的外交、糧食和資源採集方面等建議均是未來日本50年將面對的重大課題,其先見之明讓人佩服。因長期抱病在身於維新後未久即離世,享年58歲。可能是年輕時吃了不少苦看盡世間冷暖,據說沒有大名高高在上的傲氣,待人相當親切溫和。

島津齊彬 薩摩藩 薩摩藩第11代藩主,雖然是嫡長子但因為父親齊興更偏愛側室由羅而被疏遠,後來更因為支持者試圖暗殺弟弟久光遭到牽連,幸虧與之關係密切的阿部正弘插手才撿回一命。
1851年透過阿部正弘與其他親近的藩主逼父親隱居當上藩主,掌權後也未對久光一派進行報復,而是秉持用人唯才的觀念任命人事,同時廣納西洋技術與知識[22],大幅提振了薩摩藩的實力。
雖然是外樣大名但與幕府關係密切,養女篤姫甚至嫁給將軍家定為妻。後來將軍繼嗣問題爆發,其擁戴的一橋派失勢,為了制衡井伊的專權而試圖舉兵上洛勤皇,但在付諸實行前就驟逝,享年50歲。
志士
姓名 別名 出身 解說
坂本龍馬 才谷梅太郎、葦名流傳人[23] 土佐藩 在幕末的多豪傑中也是非常亮眼的大人物,各路人馬不分陣營都對他有極高的評價,也使倒幕活動成功的關鍵人物
有遠見且樂於學習,雖然沒有出國過或讀過西方政治經典,見識卻已經能遠超時人,提出日本做為一個國家的概念與走向。不囿於當時藩政與階級的思想,認為未來將不會有薩摩藩、長州藩、德川家,而只會有一個統一的日本國
創立龜山社中(後來改制海援隊),是日本的第一個有限公司,在薩摩、長州輸送物資並訓練航海。在薩長兩藩因禁門之變而決裂後多次居中協助調停並使雙方結盟,使薩長成為能正面與幕府對抗甚至擊敗幕府的政治、軍事力量
提出著名的「船中八策」,試圖以「大政奉還」的方式在不透過戰爭的情況下改變政治體制,並擬訂日本接下來的國政方針。大政奉還後在近江屋事件中被暗殺身亡,得年31歲,來不及看到他心目中的現代日本。
武市半平太 兄弟 土佐攘夷派代表,原為官聘劍術教練。為人正直誠懇且文武雙全。龍馬為其遠親,岡田以藏、中岡慎太郎曾在武市門下道場學習劍術。

黑船來航後認為攘夷將成為未來趨勢,有意扭轉當時偏保守的土佐藩方針,以武術修行為名遊歷各地收集情報並建立土佐勤王黨開始攘夷活動,趁著藩主容堂隱居和櫻田門外之變攘夷派氣勢大振之時清算佐幕派大老吉田東洋及其黨羽掌握大權,得以陪同藩主前往京都。其幕後工作一度促使朝廷決議攘夷但功敗垂成,此後手段激化積極暗殺佐幕派人士。山內容堂亦對武市逾越主從之分主導藩政一事極為不滿,在八月十八日政變後容堂重返藩主之位即下令搜捕勤王黨人並命令武市返回土佐藩。龍馬曾勸其脫藩但不被接受,認為自己一片忠心能夠說動容堂改變想法的武市回國後即被打入大牢監禁長達一年九個月。在岡田以藏等勤王黨同志自白後被按上「對主君不敬」的罪名下令切腹,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三文字切腹法壯烈走完一生,享年38歲。 同時代志士對武市評價甚高,認為其才能可與維新三傑並肩。不過因策劃多起「天誅」行動在各式創作中總給人一種幕後黑手的不良印象。 不是蘿莉控,只是喜歡小孩的女權主義者

高杉晉作 長州藩 領導長州藩倒幕運動的關鍵人物。曾經前往上海見識英法的影響力與太平天國之亂造成的毀滅,因而對西方列強的手段與日本可能的悲慘結局很有警惕心‎
其為人奔放、求新求變,打破階級之見建立了「奇兵隊」作為長州藩的一支混成部隊。在禁門之變後被軟禁,但在下關戰爭與英法荷美四國的談判中重新出山,成功避免了租界、割地賠款等最糟糕的結局‎
第一次長州征伐後,長州藩的佐幕派抬頭,而晉作在功山寺舉兵,以較小的軍事力量成功壓制了佐幕派,使長州藩可以上下一心決意倒幕。在第二次長州征伐時擔任海軍總督、擊退幕府艦隊,此次勝利重創了幕府的權威‎,但未見到大政奉還前就因肺結核而在27歲早逝
吉田松陰 幕末的重要思想家,本表上許多重要的長州藩人物如高杉晉作、久坂玄瑞、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鴉片戰爭後急於了解列強實力,因此試圖登上黑船隨培里到美國見識。培里雖欣賞其志氣,卻因為剛與幕府簽訂契約、不想協助日本人偷渡而婉拒。松陰上岸後自首,受到囚禁、軟禁處分,因而開始在自家講學中國、日本經典與他的尊王論點
在井伊直弼無視天皇簽訂條約後,他公然要求長州藩反對直弼,因而在後來的安政大獄中被處死,得年29歲
久坂玄瑞
伊藤博文 今太閣[24]、伊藤一千元[25] 本為農民出身,14歲時因為父親被長州藩官僚收為養子而獲姓伊藤,年輕時曾就讀松下村塾,之後更前往英國留學‎
維新後入閣輔佐大久保,在政府高層相繼過世後於明治14年發動政變奪權,成為日本首屆總理大臣並主導帝國憲法制定,日後也代表日本與中國簽署馬關條約並帶給李鴻章一生無法抹去的陰影[26]
一生多次組閣拜相,為日本的霸權與擴張做了不少努力,最後於明治42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車站遭韓國獨立志士安重根暗殺,享年69歲
跟稱號「今太閣」所指的那隻猴子一樣執著於征服朝鮮半島,但不同的是豐太閣賠上畢生的一切也未能拿下朝鮮,伊藤博文雖然在最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也卻替其大業打好基礎了。
山縣有朋 在木戶孝允死後成為長州派的首領。被譽為「國軍之父」
曾想支持孫文以在日後換取中國東南利益作為回報,但因為內閣阻攔未果。
木戶孝允/桂小五郎 維新三傑、逃跑的小五郎、假髮 長州派的首領。維新後娶了藝妓出身的松子為妻。最終在1877年5月26日因腦溢血而病逝。
因心胸狹窄導致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等原本長州藩出身的人才最終選擇追隨大久保利通。
西鄉隆盛 維新三傑 薩摩藩 維新後趁大久保等人旅外時一度掌握政權,但在遠遊組[27]歸國後的鬥爭敗北中而失意歸鄉,最後因無法抑止士族對於改革的不滿而發動西南戰爭,兵敗後自殺,享年51歲。
由於悲劇英雄的色彩濃厚,今日上野公園立有他的塑像留念。
大久保利通 維新三傑、日本的俾斯麥 維新後成為日本史上首名內務卿[28],最終在紀尾井坂被刺殺,享年48歲。
死後家產只剩下500日圓;此外為了彌補公費的不足,曾以個人名義向外國銀行借了6000日圓。
雖然同是薩摩出身但卻鬥垮並驅除了西鄉一派,因此掌權後被不滿人士譏諷為獨裁者
  • 幕末四大人斬:河上彥齋、中村半次郎、岡田以藏、田中新兵衛
    • 四人皆為倒幕派的刺客。他們因其刺殺行動而著名。
    • 不過,實際上導致他們成名的並非劍法,而是刺殺對象本身就具備名氣因而其行動可以震撼人心。
    • 另一方面,四位刺客間的刺殺數量也相差很大。如河上彥齋確實刺殺的紀錄只有佐久間象山一位,岡田以藏與田中新兵衛則合作完成了多次暗殺。

地方勢力

諸藩
名稱 解說
薩摩藩 位處九州的邊諈地帶,大致包含了今天的鹿兒島與宮崎,初代藩主為島津忠恆[29]
長州藩 位於現今的山口縣,初代藩主為毛利輝元的長子毛利秀就。本來毛利家版圖包含島根、山口、廣島,以及部份的岡山和鳥取縣,但由於關原會戰時輝元擔任西軍總大將[30]而被改易到只剩山口縣。
明明毛利家與相關人士在關原都拼命扯西軍後腿,結果還是被清算,也難怪他們會那麼賭爛江戶幕府
土佐藩 位於現今四國島南部的太平洋側的高知縣,前任統治者長宗我部盛親因加入西軍而被清算,洗牌後的初代藩主為先後侍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山內一豐。
統治者換手也導致當地形成嚴苛身分階級制度,武士階層被分為山內一派的上士與隸屬長宗我部舊臣的鄉士[31],上士階級就如同海賊王中的天龍人般高高在上且不可侵犯
佐賀藩 位於現今佐賀縣及長崎縣一部份。初代藩主為鍋島勝茂。
諸隊
名稱 解說
海援隊 坂本龍馬在龜山社中經營不順後另起爐灶的新組織,跟龜山社中一樣是借鑒了英國的民間武裝商船,平時以為商業為主要業務,必要時也能搭載武裝參戰的兩刀船隊。
大政奉還後龍馬試圖在現有的基礎上壯大勢力,建立起與英國比肩、縱橫七大洋的「世界的海援隊」,但隨著龍馬在近江屋被暗殺,失去領導的海援隊也隨之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中
奇兵隊 長州藩高杉晉作在下關戰爭之後創設的混成部隊,主張「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戊辰戰爭結束後被迫裁撤解散,僅有少部分士兵被編入正規軍。
雖然在出道的下關戰爭輸得一塌糊塗,但不久後便捲土重來,在長州內戰與第二次長州征伐中都大放異彩,即便後來統帥高杉病逝也未受動搖,一路活躍到相館戰爭為止。然後就鳥盡弓藏了
赤報隊 王政復古大號令後成立的民間武裝部隊,隊長為相樂總三。隊名有「膽忠心以國恩」之意,但最後卻被明治政府當成棄子而滅團。跟樓上真是難兄難弟
《神劍闖江湖》主角之一的相樂左之助為赤報隊出身,在回憶中也提及了赤報隊最後的悲劇。

其他知名人物、西方列強的人物等

姓名 解說
馬修·卡爾布萊斯·培里 美國蒸汽軍艦之父,曾於1837年監督建造了美國第一艘蒸汽船並擔任艦長,為蒸汽船的實戰應用做出相當大的貢獻。
雖然其應用之一是以船堅炮利打開了遠東某國的封閉大門,帶有侵略色彩的列強人物,但相對溫和的態度讓日本有機會完成大政奉還/西化等維新運動且國家未陷入長期分裂,達成脫亞入歐,因此在近代日本的評價不壞,現今橫濱還有培里紀念館與銅像某國史棍:沒骨氣的小日本
其父親與兄長也是美國海軍的名人,兄長奧利弗曾於1812年的美英戰爭重創英軍,美軍的派里級巡防艦[32]正是取自其名。
儒勒·布呂奈 協助幕府訓練近代化砲兵隊的法國軍官,新政府成立後被要求返國,但本人仍留在日本參與戊辰戰爭,相館戰爭結束後才回國。
返回法國後繼續擔任砲術指導,之後也因多次協助日本留學生而收到明治政府的贈禮。
薩道義 本名佐藤、砂糖Ernest Mason Satow,負責翻譯的英國外交官,也是在英國政界打開日本研究的先驅。
哈日族的先驅,不僅以自己的名字發音為基底取了日本姓名,更娶了日本女子武田兼為妻[33]並育有三名子女[34],退休後原定赴日與家人共度晚年,但卻因病逝而未能實現。

影響

  • 幕末的政治局勢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明治、大正時代。
  • 薩摩藩的政治、軍事力量成為了海軍的基礎,長州藩則形成了陸軍的基礎。日軍在二戰期間,兩軍種的不和與競爭實際可以追溯至幕末結構。
  • 甚至到今天也有許多日本政治人物出身前薩摩、長州藩領地,或是其家族來自於這些領地。這也是幕末政治結構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導致的結果。
  • 由於同樣受到歐美殖民列強叩關,但卻能銳意西化改造國家各大層面,甚至還反過來加入了殖民列強的行列,幕末的許多事件演變也成為中國史學家/政棍們用於意淫、類比、歸咎的題材。

其他幕末相關事物

  • 妖刀村正風潮
    • 傳說德川家康其祖上及一族郎黨,都有傷在知名刀匠品牌『村正』的紀錄,等得天下建立幕府後,家康也下令禁止持有『村正』一系的刀具。(主要發源自作者軼名的《三河後風土記》)
      • 事實上村正此一品牌就是因為其高品質而廣受愛用,村正的原產地又很接近德川家的根據地三河國,因此德川家系接觸村正的機會很大,用刀誤傷身的機率也更大,德川家對村正也有收藏,並無禁忌。
      • 真正的催化因素是德川幕府對前朝各地藩侯與嫡系的恩庇/威壓,難免遺留仇恨,於是姑妄言之的『村正刀滅德川家』成為各地藩士、浪人排遣鬱憤的都市傳說題材,各種扯上村正、德川的異話以瓦版(印刷小傳單)/浮世繪/歌舞伎形式在民間不脛而走,越編越多…
      • 原村正系的刀匠家系在各地發展之下改名為『正重』、『正真』、『三品広房』、『村雨』等,其實只是『村正』品牌的開枝散葉,並非德川幕府的鐵腕導致。
    • 妖刀村正傳說經過江戶時代兩百餘年醞釀,列強叩關後德川幕府終於大廈將傾,許多倒幕派的浪士、志士紛紛收集村正系出品,或是直接將自己的佩刀銘刻為『村正』用以集氣許願明志。
  • ええじゃないか
    • 穿著奇裝異服、一邊喊著「ええじゃないか」的口號一邊跳舞的民眾運動,通常被解讀為民眾對於黑船來航後的一連串動盪所做出的不合作運動日本版。
    • 除了跳舞外,也有人會在群體狂熱的刺激下做出各種奇葩甚至脫序的行徑,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倒幕派鼓動民眾四處搗亂所致。
    • 在中文圈的翻譯有「這樣不好嗎」、「有什麼關係」、「不亦善哉」、「有何不可」等不同版本,但就是指同一件事。

以幕末為主題或大量引用的ACG作品

作品/作品系列名稱 作品原名 主題或引用之元素人物/場景 備註
神劍闖江湖 るろうに剣心 -明治剣客浪漫譚- 描寫維新派劍客緋村劍心[35]在維新完成後的故事,儘管故事開始的時間點是明治10年左右,但主角跟身邊的不少人都與幕末有關。 雖然主角是維新志士,但作者是新撰組迷
銀魂 以幕末為藍本的架空時空搞笑漫畫,角色的名字大多改自幕末名人 讓幕末相關元素被大眾誤解的元兇,本條目上高達八成的刪除線也都跟其有關
月華劍士I、II 幕末浪漫 月華の剣士 人物設計參考著名人物以及上者漫畫,劇情為眾多角色為關閉地獄之門而冒險、爭奪的群像劇
人中之龍 維新 龍が如く 維新! 坂本龍馬齋藤一[36]為主角的人龍歷史劇 內容大概只有三成左右是史實,請勿當歷史遊戲來看
憂世之志士(浪士) 憂世ノ志士(浪士) 以浮世繪師+尊王派/新撰組人物為主
Way of the Samurai 4 侍道4 以黑船來航後的架空海港阿彌濱為舞台體驗幕末武士生涯冒險
遙遠時空5 遙かなる時空の中で5 依舊是主人公穿越到類似幕末的異世界討伐怨靈。
但本作的八葉配置可謂相當複雜,除一同穿越的青梅竹馬的瞬外,坂本龍馬、チナミ[37]、沖田総司、小松帶刀、福地櫻智、埃内斯特薩托、高杉晉作可謂一個人一個立場
這個角色配置基本上連一般向都難以調和更不要提乙女ゲー了
FD《風花記》則是把重點放在了主人公的使命和命運以及德川慶喜上,淡化了八葉之間的立場衝突
薄櫻鬼 オトメイト最知名的乙女ゲーIP沒有之一。
以平凡少女雪村千鶴與新選組的衆人邂逅的命運展開,見證新選組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由於故事氣氛相當沉重,劇本大受好評。FD番外出了一個又一個
動畫化是擴大乙女ゲー概念知名度的契機(無誤)
但動畫化時腐女居多,迄今女主角雪村千鶴還在慘遭酸民攻擊
機関幕末異聞 ラストキャバリエ 科幻類美少女遊戲,除了主角沖田外的幕末名人基本上都被性轉為女性
仁者俠醫 JIN-仁- 現代醫師南方仁穿越至幕末,結識坂本龍馬等歷史人物的經過。 由於影劇化廣為人知。
鋼彈前哨戰 ガンダムセンチネル 部分角色、地點與勢力的名稱皆取自幕末,敵對勢力的名號「新迪賽斯」即化用新選組。
浪人崛起 Rise of the Rōnin 主角為虛構的東北浪人與龍馬,以不屬任何一方的獨特立場見證幕末動盪的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 因為是光榮的遊戲,人物與事件都有相當詳細的考證,但為了遊戲仍有部分事件沒有按照史實演出
在茜色世界與君詠唱 茜さすセカイでキミと詠う(アカセカ) GCREST出品的乙女ゲー之一,本作以日本歷史一個時代作為一個國家的部分,而幕末則代表「幕之國」
以高杉晉作為第一男主,而幕之國登場的角色也多為新選組的成員
曾和上面的薄櫻鬼有過連動活動

備註

  1. 從水戶藩產生的學問研究及其意識形態,如儒學(理學)、國學(漢文)、尊重天皇的思想等。
  2. 荷蘭傳來的西洋科學知識,實則包括當時歐洲列強各國科技學識
  3. 起初列強不清楚鎖國後日本的政治體制,以為『幕府將軍』即等於歐洲人觀念的世系帝王,實則於戰國時代至江戶幕府期間『日本國王』、『日本國大君』的自稱屢經改動,後來列強在知道大將軍之上還有天皇後,也將『大君TaiKun』音譯為Tycoon,Tycoon一詞流入近代英文成為『(業界)巨魁、鉅子』的代稱。
  4. 『中』是『統管群體者』的稱呼格式(其他有:家中、氏子中、連中、惣中、村中),原先是『御年寄衆、宿老、家老』,後來將『宿老』+『~中』組合為『老中』,字面意義即為『老總管』,德川幕府開始的內政官職,選自2萬5千石以上的譜代大名,通常為四至五人編制。其上還有『大老』為輔佐將軍執政的幕府最高官職,然而並非常設。與對岸的宦官不同,免閹
  5. 按培里的紀錄來對照到今天的醫學知識,家定可能是腦性麻痺患者。
  6. 謹慎並非字面意義形容心態,而是『在自家軟禁』,期間僅可由自家佣人代辦起居雜務,不可離開自宅
  7. 在先前薩摩藩內部的政治鬥爭中,島津齊興被逐出權力核心而隱居。齊彬的養子(原姪子)忠義年紀尚幼,因此其生父久光、祖父齊興理所當然地掌握了實權。
  8. 早期在薩長史觀的影響下,較少人將江戶幕府與一會桑政權分開來談。但近期的歷史研究強調此時政治的中心已逐步轉移到京都,有天皇支持的一會桑政權事實上半獨立於德川幕府,甚至可以強烈影響後者的政治決定。
  9. 也有史家認為船中八策是龍馬傳記的戲劇化描寫,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完整清晰的八點方針。
  10. 因此兩藩也被部分史學家認為是龍馬暗殺事件的幕後兇手
  11. 目前史料研究對於御錦旗的正當性仍有相當疑慮,除了有認為是造假的說法外,也有人認為是用逼迫等非法手段取得
  12. 當時會津已經到了全民皆兵的狀態,但是卻缺乏適當的編制而導致許多士兵白白送命,而之後進入籠城戰時還有士族為了「不要浪費城中糧食」而攜家帶眷自殺
  13. 從宣布建國這點來看,榎本應該是打算以民主自決的口號爭取歐美列強介入就跟甲午戰爭後的台灣民主國一樣
  14. 雖然號稱選舉,但擁有投票權的只有士官階級以上的人,很明顯就是個假共和政權就跟甲午戰爭後的台灣(ry
  15. 現瑞穗銀行(みずほ銀行)的前身之一,同時是日本最老的銀行、日本第一間股份公司與第一間在東京證交所上市的公司
  16. 第一代(第一代萬元鈔)是聖德太子,而第二代(第二、三代萬元鈔)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福澤諭吉
  17. 慶勝與容保都是尾張支藩高須藩第十代藩主的子嗣,慶勝為次子,容保則是七子
  18. 尾張藩石高近62萬石,紀伊藩也有55萬,水戶藩卻只有35萬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19. 在1668年時寫下了「會津家訓十五箇條」,其中載明「會津藩是為了守護將軍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則家臣不可跟隨」,後來的藩主與藩士們都遵守這些條規,一直到末代藩主松平容保也持續遵守這項遺訓,因此後來幕末時會津藩成為佐幕派的中心
  20. 因此容保本人也是是新選組與見廻組的最大後台,會津戰役投降後還保護了原新撰組的隊長齋藤一並替他證婚
  21. 又名肥前藩
  22. 齊彬本人也是日本第一張人像照片的模特兒雖然非常模糊
  23. 雖然擁有北辰一刀流的免許皆傳,但本身更傾向使用左輪手槍,人中之龍維新的龍馬更是一手左輪一手拿刀跟人幹架不過那時的槍確實已經比刀好用了
  24. 太閣本為日本古代的官位,但因為前朝某猴子太過有名,不少人都把太閣當成他的專用稱號,而今太閣就是指跟秀吉一樣從一介平民爬到位極人臣之位的人
  25. 1963年發行的第三代日幣千鈔上印的人像就是他,由於現在日本仍接受使用2~4代的千鈔,因此會用鈔票上的人像來稱呼該款式的鈔票
  26. 馬關條約後李鴻章誓言終生不履日土,那怕是晚年出訪回國要在日本港口換船時,也只肯從兩船之間搭的木板上爬過,而不願上岸換船
  27. 維新政府中主張全面西化的派系,在新政府成立後組團參訪歐美各國學習
  28. 當時政府的實質最高官職,日後總理大臣的前身
  29. 島津義弘的三子
  30. 掛名,實際主導者還是石田三成
  31. 另有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白札郷士,地位雖然等於上士但若出包就會被貶為郷士
  32. 美軍自用的派里級已經全數除役,但也有一部分艦隻在美軍序列除役後移交他國海軍、新造外銷或透過技術轉移由海外客戶國的造船廠自行建造。中華民國海軍的成功級巡防艦便是派里級的衍生
  33. 但礙於當時跨國婚姻的種種困難,正式資料上他是未婚莫非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原型?
  34. 江戶幕府早期的方針是所有混血兒一率視作日本人,例如母親為日本人的國姓爺Koxinga鄭成功。開國後由於案例激增,幕府開始研議讓混血兒歸化父親國籍的政策,時逢幕末的動盪而未完善。明治時代後開始整頓戶籍,明確定下了「若混血兒未受父方認養,則由母親收養歸屬日本國籍」的規定。
  35. 人設原型為四大人斬之一的河上彥齋
  36. 人物設定是真實身分是龍馬,齋藤一是化名,但是做的事情八成都是齋藤一在做的事(不過船中八策、大政奉還等事件還是他做的)
  37. 史實著名學者藤田東湖之子,其思想和立場為尊王攘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