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修訂間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WILLIAM0708(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小無編輯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h0|日本語(にほんご)/Nihongo/Japanese}} | {{h0|日本語(にほんご)/Nihongo/Japanese}} | ||
== 解說 == | == 解說 == | ||
第112行: | 第111行: | ||
== 備註 == | == 備註 ==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分類:語言]] |
於 2024年3月13日 (三) 22:46 的最新修訂
日本語(にほんご)/Nihongo/Japanese
解說
- 日本國內使用的語言與文字,伴隨著各年代不同的傳播載體,滲透於亞洲的漢字圈族群。
- 起源相當的模糊,目前學界有許多的假說,有日韓語同源的扶餘語系說,日猶同源的亞非語系說,達羅毗荼語系說等等。
- 目前學術界大部分會把日語和類似的琉球語歸類為「日本-琉球語系」。
- 文字系統中包含了漢辭、固有字,發展至近世已有相當複雜的詞彙構成,乃至於近代與西歐接軌後,更演化出和譯蘭學等漢辭,甚至是新創漢辭,反在清朝末年傳播回漢字圈。
- 部分單詞也傳播入西歐文化圈以羅馬字拼音形式保留下來
- Tycoon——大君[3],現在英語圈對應商業大亨/鉅子
- Tsunami——津波(即海嘯)
- 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文字混寫的語言[4][5],也因為要同時學習漢字和日語獨有的音節文字——平片假名,日語對除了華人、朝鮮人以外的外國人來說學習難度頗大,除了漢語系[6]、朝鮮語系[7]國家外能講一口流利日語的外國人更是相當少見。
- 以識字率(這裡是指漢字而不是平假名,很多人都把識字率解作懂文字,但在日本明治之前所謂識字是指漢字)而言日本算是相當高的,即使是十三世紀連日本農民最少也能寫自己的名字,雖然離真的懂寫漢字還有距離但簡單的寫一下名字沒問題、懂平假名的也相當高。而明治維新後推得義務教育,真的懂寫日語的比率大幅提高,在二戰前後日本人的識字率可說是亞洲前列。
- 過往曾有打算將漢字廢除,連近代曾軍事托管的美國也有此打算,但最後因漢字辨識率比很多拉丁字母國家的基礎識字率還高而不了了之
,所以真正厲害的是日本政府對於國民基礎教育的積極程度。 - 日文中同音字現象的嚴重程度和中文不相上下[8],但中文至少可以藉由語素文字的特殊性,利用不同的文字區分含意,但是表音文字一旦發音相同就很容易寫成同樣的文字,因此如果完全不使用漢字而僅用表音的假名字母書寫,文章的可讀性會大大下降。[9]
- 但日本仍有限制漢字字數的政策,但執行面沒有很嚴格,漢字在日語仍有其主導地位。
- 起源相當的模糊,目前學界有許多的假說,有日韓語同源的扶餘語系說,日猶同源的亞非語系說,達羅毗荼語系說等等。
- 語言方面,一般人所指的日本語是日本政府在二戰後訂立的日語,即所謂官方日語(關東為主的語系),在日本大部份地區都通用。
- 但就像中國語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日本各地也有自己的獨特日語,最有名的就是關西語(流行於大阪一帶),而相近語系則是京都語,但因為兩地的文化不同[10],所演化出不同的語系。
- 至於其他較有名的如博多語,熊本語,和歌山語,紀伊語,東北語,富山語,薩摩語。
- 在東北語系中津輕語(流行於弘前及津輕半島一帶)由於出了不少名人[11],而且津輕三味線相當有名,所以津輕語在一眾方言中特別有名。
但同是青森方言的下北語卻很少人留意,真是同語不同命。
- 在東北語系中津輕語(流行於弘前及津輕半島一帶)由於出了不少名人[11],而且津輕三味線相當有名,所以津輕語在一眾方言中特別有名。
- 北海道語比較特殊,因為滲入大量阿伊努族的土語,所以北海道的地名的發音和漢字的關係相當奇怪,本州人會一頭霧水。
- 但居住在北海道城市的日本人不認為北海道有方言的大有人在。
- 沖繩則在併入日本領土前曾為獨立的琉球國,語言先後受到中國明清兩大帝國影響,其語言比起日本本土差異性更大,漢字地名有時非本地人完全讀不出來,對於沖繩語是否為日本方言或是獨立的琉球語爭議性更大。
文字主要構成
- 假名
- 由於日本進入文字時代時本土的文字標記並不規範與統一,所以當時的政府將已經成熟的文字系統:中原漢字,引入當作官方文字使用
- 這也是為何日本很多古籍可以直接當作中原的文言文來閱讀
- 關於漢字傳入日本前有沒有其自創的文字目前是有爭議的
- 但是中原漢字畢竟主要配合中原本土的語言在使用的,因此造成日語與漢字在各種匹配上常有出入,因此借用中原漢字的書寫結構發展出連結中原文字與日語發音的特殊標記,這就是假名的前身
- 由於該標記與日語匹配度高,大幅降低了語言跟文字連結的差異性,差不多西元800年後逐漸成為社會中下階層直接拿來使用的文字[12],最後就成為日本自己專屬的文字系統
以上這段同樣適用於朝鮮語所使用的諺文(差別在於諺文到了15世紀才確立完成),只是韓國人不願意承認[13]- 假名分為兩大類:平假名、片假名
- 平假名從漢字草書結構發展出來的,為目前日文中主要的假名書寫格式
- 片假名從漢字楷書結構發展出來的,目前主要是配合漢字或是外來語的發音標記使用
- 假名也是世界上少數源頭不是由腓尼基字母延伸出來的拼音文字
- 由於日本進入文字時代時本土的文字標記並不規範與統一,所以當時的政府將已經成熟的文字系統:中原漢字,引入當作官方文字使用
- 漢字
- 漢字雖為古日本的官方文字,但是畢竟是源自於中原的文字系統,因此在與日語的發音匹配上會有出入,所以漢字發音會有下面的規則
- 訓讀:以日本本身古語言中固有詞彙的讀音
- 音讀:以漢字引入時的讀音為準而轉變的讀法
- 由於同一漢字在中原與日本地區演變程度差有極大差異,因此現今可在日文漢字上見到中原早已棄用或是改掉的古體字、異體字。
- 當然演變至今也有日本自己創出來的專用漢字。
- 外來語:借用英文等歐美語言的讀法
- 20世紀後來自英文的外來語比重大為上升,連帶影響日本人的英文發音
- 在假名的使用上多半直接使用片假名書寫
- 有用童謠來學助動詞的歌,也有五十音構成的「いろは歌」
- 艦隊Collection的深海棲艦基本單位命名即源自於此,VOCALOID的鏡音鈴也唱過以此為題材的歌
- 此外還有常用的發音練習文,譬如北原白秋的《五十音》詩在LoveLive!、BanG Dream!等作都出現過:
あめんぼ赤いなあいうえお 浮き藻に小エビも泳いでる 柿の木栗の木かきくけこ きつつきこつこつ枯れけやき ささげに酢をかけさしすせそ その魚浅瀬でさしました たちましょラッパでたちつてと とてとてたったと飛び立った なめくじのろのろなにぬねの なんどにぬめってなに粘る はとぽっぽほろほろはひふへほ 日向のお部屋にゃ笛を吹く まいまいねじ巻きまみむめも 梅の実落ちても見もしまい 焼き栗ゆで栗やいゆえよ 山田に火のつく宵の家 雷鳥寒かろらりるれろ 蓮花が咲いたら瑠璃の鳥 わいわいわっしょいわいうえを うえきや井戸替えお祭りだ
日本語及文化相關子條目介紹
借字(当て字/あてじ)
- 解釋一:先有音,再選對應的音譯漢字,並從漢字的組合中選出一種獨特的結果。
- 簡單的說,是將漢字當成拼音工具的特殊用法。由於兼具有漢字內容,組合量龐大;但還要考慮到獨特性。以下例:
- 這在古文中也很常見,畢竟古時候的日本只有漢字沒有假名,所以像是古事記、日本書記中的很多神靈或是古人名雖然都是由漢字寫成,但是實際上是在利用漢字發音來描述人名的
- 解釋二:反過來先有漢字,再依照使用狀況給發音
- 比較常見於動漫畫裡的人物絕招或特殊名詞,例如
- 也常見於日文歌詞中,將有原意的日文詞彙按照歌詞意境來標記另外的讀音
- 外來語配上漢字標記
- 當然比較正統的用法會用在中文名詞的發音標記上
- 解釋三:也可以亂搭,跟解釋二比較起來使用時機相對隨興
空耳
- 算是借字的高階應用,聽過整首歌曲後直接從所聽到的音選出同音字,並整合成與原曲搭不上邊、但富有特色、甚至前後文能相通的歌
- 詳見上面條目
四字熟語
- 亦即中文的四字成語,很多用法自然也和中文大同小異
- 隨著文化演進也有不少自創熟語出現,最代表性的即是一期一會、風林火山
- 梅とら的部分歌曲即以熟語命名
- 名曲「生僻字」的日文版即將原本生僻字的歌詞改為四字熟語
反應學漢字的困難(無誤)
對日語的印象與辯誤討論
- 日語沒有髒話粗口?
- 視乎於髒話粗口的定義,若把標準設為『挑釁』、『冒犯』、『粗暴/低俗的內容』,則牽涉到市井俚俗與黑社會、軍國主義時代、族群內鬥歧視的日本文化,自然也包含髒話粗口。
- 舉凡最簡單泛用的動詞-句尾+『する』/『やる』的格式,將『やる』改為『やがる/しやがる』串接在任何動作後面,都可以變成『_____啦,幹!』的句尾補個幹字的意涵
- 承上,因為中文圈媒體對於髒話的河蟹自有一套標準,因此很多日文環境下的髒話在中文翻譯本內往往被省去,或是因為古本小說譯者選擇不使用口語的表現而無法照樣轉譯出來
- 但相反地,在講究開放直接的英語圈與同人英化組,由於不受輸入官方的媒體管制標準所限,許多日文環境內可算是髒話的詞組都能重現到比漢化組的手筆更粗野…
- 至於日文中的生殖器或者性交用語等他國髒話常見成份,在葷腥不忌的情境中就能發現,看過成人漫畫或是黑社會背景題材作品幾乎就能學會絕大部份的罵人語句(無誤)。
- 也會伴隨著發行年份或作品年代而有逐漸刪去的現象。
留言
Loading comments...
備註
- ↑ 辜鴻銘表示:都已經良了還要改什麼,是要改良為娼嗎!?
- ↑ 「課」在中文內本身就可以當作收取的意思使用,但多半只在稅收相關的詞彙上用,像是「課稅」,平時的商業收取行為鮮少使用課作為動詞
- ↑ 幕府時期的將軍可使用此稱號
- ↑ 其實朝鮮語過去也有將諺文跟漢字混寫,但現今除了漢字拼記外,混寫的情況已經相當少見,另外台灣使用的注音雖然也是一種半音節文字,但只是拿來寫在旁邊當讀音輔助學習 移至↑ 這裡是指正式的文書書寫格式,網路文化上的各種奇形怪狀的網路用語(例如注音文、圖形文)並不在此範疇中
- ↑ 這裡是指正式的文書書寫格式,網路文化上的各種奇形怪狀的網路用語(例如注音文、圖形文)並不在此範疇中
- ↑ 華人學習門檻低是因為日文中除了大多數的漢字本身就互通外,詞彙中本身也有不少發音和意義跟中文相近,難度上主要表現在雙方語句結構順序不同,在對譯上需另外思考語言文字根據文法的重組順序;中文和朝鮮語也有差不多的狀況,只是近代諺文廢除漢字使用後讓雙方隔閡加大,提升了學習難度
- ↑ 日語與朝鮮語在賓主語法等語言結構上十分接近,加上也有大量源自於中原地區且發音相似詞彙,所以就算現在的韓文幾乎完全去漢字化,對於日本與朝鮮雙方來說還算是相當容易學習的語言之一,而且現代朝鮮雖然去漢字化,但絕大多數的韓國人多少都還是有學習跟使用漢字的機會(因為韓國人絕大多數都有漢字名字)
- ↑ 這點在西歐文字系統上也常見,所以西歐文字中為表同音不同字,在文字發音上會延伸出許多不同拼字內容卻有相同發音的規則(例如bear、bare),或是插入不發音的子音(例如night、knight)用來區別
- ↑
隔壁的韓國就嘗到同音字現象的苦果了 - ↑ 大阪是商人城巿,所以語言直接了當,發音激烈。京都是王都,所以話從不直說,發音平坦少變化
另一方面,京都人普遍認為自己的方言跟大阪是不同水平討厭兩者混為一談。不熟悉的人較難同文字上分辨,但一聽即知 - ↑ 代表當然是津輕人太宰治
- ↑ 古日本只有貴族能受教育,所以能完整學習中原漢字的也只有貴族,但是貴族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漢字,像是女性貴族在書寫時只能用假名標記替代漢字使用
- ↑ 諺文的書寫方式有傳是從元朝時期的蒙古文「八思八字」(元朝從梵文與吐蕃文延創出來的文字,同時也作為解讀漢字用的音標系統)延伸出來的,但同樣不被韓國人認同
- ↑ 古音:中原先秦時代的發音;吳音:中原兩漢~南北朝的發音;漢音:隋唐時期日本進行大化革新時引入的發音;唐音、宋音:宋元時期引入的發音
- ↑ 這種發音在各式語言中很常見,廣義上方言都可歸類成慣用音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