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Reko Wiki
通知
user-interface-preferences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搜尋
開啟主選單
4833
篇文章
Reko Wiki
導覽
首頁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可用模板
使用須知
暗色模式
常用分類
成句
動畫
漫畫
遊戲
角色
聲優
TCG
所有頁面
所有頁面
近期變更
所有變更
Sidebar
外部連結
Facebook專頁
Camiko
檢視 3D射擊遊戲 的原始碼
出自Reko Wiki
←
3D射擊遊戲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變體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在編輯此頁之前您必須確認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請透過
偏好設定
設定並驗證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h0|3D射擊遊戲 / 戰術射擊遊戲(Tactical Shooter)<br>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 First Person Shooter(FPS)<br>第三人稱射擊遊戲 / Third Person Shooter(TPS)}} == 概要 == * [[射擊遊戲]]的其中一項主要分支。 * 與2D射擊遊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玩家可以操作角色在三維空間進行移動,並依照情況使用槍械戰鬥。 * 依照主視角的不同可以分為第一人稱(FPS)與第三人稱(TPS)兩種。 * 其中FPS迄今仍然是電競類型遊戲的主流,在遊戲市場的營銷量更是將近全部種類的30%。 == 代表作品 == === 德軍總部 === * 由id Software(目前為ZeniMax Media旗下子公司)開發。 * 主角為二戰時期擁有猶太人血統的美軍特務中士「B.J. Blazkowicz」,描寫他在身陷敵營之際突破包圍的傳奇故事。 ** <s>基本上每一代的序章不是被納粹關就是被納粹包圍,但最後的結果都是Blazkowicz無雙掉納粹後成功脫離。</s> * 前兩作為主打潛行匿蹤的2D動作射擊遊戲,第三作起正式加入FPS要素,被認為是使FPS普及化的元老級作品。 * 原製作組id Software被ZeniMax Media併購後製作組改為MachineGames,同時劇情也重啟,變更成軸心國打贏二戰的架空戰記。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astle Wolfenstein |德軍總部 |1981 | | |- |Beyond Castle Wolfenstein |超越德軍總部 |1984 | | |- |Wolfenstein 3D |德軍總部3D |1992 |正式FPS化。 | |- |Wolfenstein 3D: Spear of Destiny |德軍總部3D:命運之矛 |1992 |上者的資料片,追加了新的戰役地圖。 | |- |Return to Castle Wolfenstein |重返德軍總部 |2001 | | |- |Wolfenstein: Enemy Territory |德軍總部:深入敵後 |2001 |上者的資料片,純多人模式。 | |- |Wolfenstein RPG |德軍總部RPG |2008 | | |- |Wolfenstein |德軍總部:黑曜陰謀 |2009 | | |- |Wolfenstein: The New Order |德軍總部:新秩序 |2014 |重啟第一作。 | |- |Wolfenstein: The Old Blood |德軍總部:舊血脈 |2015 |上者的前傳作品。 | |- |Wolfenstein II: The New Colossus |德軍總部II:新巨像 |2017 | | |- |Wolfenstein: Cyberpilot |德軍總部:機甲駕駛 |2019 |VR向作品。 | |- |Wolfenstein: Youngblood |德軍總部:血氣方剛 |2019 |重啟系列的後日談,主角為Blazkowicz的雙胞胎女兒。 | |} === 毀滅戰士 === * 與《德軍總部》系列同為id Software開發。 * 描寫一名代號「Doomguy」的超級士兵<ref>官方最早設定為《德軍總部》系列主角Blazkowicz的子孫,但隨著雙方系列各自重啟後二者血統的聯繫等設定也被去除了。</ref>在火星上獨自一人對抗大量異星怪物。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Doom |毀滅戰士 |1993 | | |- |Doom II: Hell on Earth |毀滅戰士II:人間地獄 |1994 | | |- |Final Doom |最終毀滅戰士 |1996 | | |- |Doom 64 |毀滅戰士64 |1997 |最早僅在N64平台獨佔推出,睽違23年後才推出PC等其他平台的版本。 | |- |Doom 3 |毀滅戰士3 |2004 |首次披露id Tech 4引擎,劇情與前幾作較無關聯,反而更接近外傳性質的作品。 | |- |Doom 3: Resurrection of Evil |毀滅戰士3:邪惡復甦 |2005 |上者的資料片。 | |- |Doom 3: BFG Edition |毀滅戰士3:BFG版 |2012 |上者包含資料片的完全版。 | |- |Doom |毀滅戰士 |2016 |重啟第一作。 | |- |Doom Eternal |毀滅戰士:永恆 |2020 | |<s>發售日正好與某[[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繳房貸遊戲]]同一天,也因此衍生出許多相關惡搞</s> |} === 毀滅公爵 === * 由3D Realms開發,Apogee Software發行。 * 與《德軍總部》的情況類似,在系列第三作才轉型成FPS。 * 本系列最大的特色是有著相當多的場景互動以及大量的腥羶色彩蛋。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Duke Nukem |毀滅公爵 |1991 | | |- |Duke Nukem II |毀滅公爵II |1993 | | |- |Duke Nukem 3D |毀滅公爵3D |1996 | | |- |Duke Nukem Forever |永遠的毀滅公爵 |2011 |前者時隔十餘年才推出的官方續作,腥羶色段子與前作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ref>比方說一開始在廁所馬桶可以撿起一坨大便,在正式出擊前還能隨便亂扔之外大便,扔過已經留下痕跡的大便還能繼續撿起來扔<s>如此操作足以讓提倡質量守恆的拉瓦節氣到把頭接回來</s>,甚至還能將戰略會議的白板用板擦擦光上面內容後丟大便上去,或著讓旁邊等待公爵的小兵也當一回老八吃粑粑(無誤)。</ref>。 |<s>永遠的[[PS3大學長|大學長]]、永遠的[[黑歷史]]</s> |} === 雷神之錘 === * 與《德軍總部》&《毀滅戰士》系列同為id Software開發。 * 引入了全新遊戲引擎「雷神之錘引擎(Quake engine)」,使得人物場景不再是2D貼圖而是真正的3D模組,也使FPS遊戲第一次真正進入三維空間。 ** 後續Valve的戰慄時空系列也是使用該引擎開發。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Quake |雷神之鎚 |1996 |首次披露雷神之錘引擎,讓FPS成為真3D。 | |- |Quake II |雷神之鎚II |1997 | | |- |Quake III Arena |雷神之鎚III:競技場 |1999 |主打PvE或PvP的多人對戰模式,首次披露id Tech 3引擎。 | |- |Quake III: Team Arena |雷神之鎚III:團隊競技場 |2000 |上者的資料片,追加新地圖與對戰規則。 | |- |Quake 4 |雷神之錘4 |2005 | | |- |Enemy Territory: Quake Wars |雷神之戰:深入敵境 |2007 | | |- |Quake Live |雷神之錘Live |2010 | | |} === 影子武士 === * 最早是3D Realms開發,GT Interactive Software發行的遊戲。 ** 相較於以往的槍械熱兵器,本作主打特色為武士刀與手裡劍等冷兵器的使用。 ** 男主角「王洛(Lo Wang)」的設定也是一名受雇於日本黑幫頭目「齊拉大蛇(Orochi Zilla)」的忍者大師。 ** <s>然而隨著遊戲的進度主角還是能拿到各種槍械當外鄉人或葦名劍聖。</s> * 後來經過版權轉移後,由Flying Wild Hog重啟作品並發展成系列作,發行方為Gathering of Developers,在人物與劇情設定上也有明顯改變。 ** 最大的區別在於舊版扮演大魔王的齊拉在重製版成為了主角好敵手般的存在,在三代甚至與主角聯手阻止巨龍復活。 * <s>舊版王洛還是個看起來四五十歲的光頭大叔,新版直接變成年僅二三十歲的嘻哈潮男(雖然還是光頭),三代雖然有頭髮了但莫名其妙的被整成大餅國字臉orz<ref>實際上是二三代的演員更換所致,可能是為了讓王洛的形象更像亞洲人的關係,三代王洛的演員從Jason Liebrecht變更成了亞裔的Mike Moh<s>,可是找韓裔演華裔不怕中國人翻桌嗎</s>。</ref></s>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Shadow Warrior |影子武士 |1997 | | |- |Shadow Warrior |影子武士 |2013 |重啟第一作,過去的設定砍掉重練之外,也追加了強化點數等角色扮演的要素。 | |- |Shadow Warrior 2 |影子武士2 |2016 | | |- |Shadow Warrior 3 |影子武士3 |2021 | | |} === 湯姆克蘭西 === * 由Ubisoft開發,改編自湯姆·克蘭西的同名小說出版的一系列作品。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olspan="5"|'''虹彩六號系列'''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虹彩六號:除暴戰警隊 |1998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Rogue Spear |虹彩六號:精兵悍將 |1999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Take-Down – Missions in Korea |虹彩六號:朝鮮任務 |2001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3: Raven Shield |虹彩六號3:鷲之盾 |2003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3: Athena Sword |虹彩六號3:雅典娜之劍 |2003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Lockdown |虹彩六號:禁錮法則 |2006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Critical Hour |虹彩六號:關鍵時刻 |2006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Vegas |虹彩六號:拉斯維加斯 |2006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Vegas 2 |虹彩六號:拉斯維加斯2 |2008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2015 | |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Extraction |虹彩六號:撤離禁區 |2022 | | |- !colspan="5"|'''火線獵殺系列'''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火線獵殺 |2001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Desert Siege |火線獵殺:荒漠危城 |2002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Island Thunder |火線獵殺:古巴風雲 |2003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Jungle Storm |火線獵殺:叢林風暴 |2004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2 |火線獵殺2 |2004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2: Summit Strike |火線獵殺2:絕頂衝擊 |2005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Advanced Warfighter |火線獵殺:先進戰士 |2006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Advanced Warfighter 2 |火線獵殺:先進戰士2 |2007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Shadow Wars |火線獵殺:暗影戰爭 |2011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Future Soldier |火線獵殺:未來戰士 |2012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Phantoms |火線獵殺:魅影 |2012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Wildlands |火線獵殺:野境 |2017 | | |- |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 |火線獵殺:絕境 |2019 | | |- !colspan="5"|'''縱橫諜海系列'''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縱橫諜海 |2002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Team Stealth Action |縱橫諜海:隊伍秘密行動 |2003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Pandora Tomorrow |縱橫諜海:潘朵拉計劃 |2004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Chaos Theory |縱橫諜海:混沌理論 |2005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Essentials |縱橫諜海:間諜本色 |2006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Double Agent |縱橫諜海:雙重間諜 |2006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Conviction |縱橫諜海:斷罪 |2010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3D |縱橫諜海:3D |2011 | | |-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blacklist |縱橫諜海:黑名單 |2013 | | |- !colspan="5"|'''全境封鎖系列''' |-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016 | | |-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 |2019 | | |} === 戰慄時空 === * 由Valve開發,包含主系列以及一大堆旁枝系列<s>,然而不管是主支系列就是死活不出三代</s>。 ** 這可能是因為Valve有著戰慄時空系列只要出本家正統續作就必須包含至少一項最新技術展示的包袱,由於暫時想不出要在三代放入什麼突破性的更新內容,只好先擱著了。 ** Valve早期作品在台灣是由松崗代理引進,但松崗2010年後退出代理業務後在台灣就沒有代理商了。 * 主系列的主角為物理學家「高登·弗里曼(Gordon Freeman)」,因為所屬實驗室「黑色高地(Black Mesa)」的傳送實驗導致外星怪物入侵地球,身為倖存者的高登只好展開逃亡劇。 ** 後來有開發團隊Crowbar Collective在取得Valve授權後開發了標題《黑色高地(Black Mesa)》的初代重製版。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olspan="5"|'''本篇-戰慄時空系列''' |- |Half-Life |戰慄時空 |1998 | | style="text-align:left;" | * 奠定兩項劃時代的里程碑:加入沈浸式劇情的FPS遊戲首作、以及較當時業界先進許多的單人遊戲 AI。 * 有玩家團隊自行以Source引擎製作的重製版《Black Mesa》。<ref>原標題為Black Mesa Source,但V社因某些原因{{censored|<s>八成是因為做出了HL:S這破玩意結果拉不下臉</s>}}不願承認或收購本作成為官方重製版,因此希望團隊不要在作品內加入任何與V社本家產品有關的字眼。不過V社也提出若遵守這個條件就允許開發團隊以此作品營利販售。</ref> |- |Half-Life: Opposing Force |戰慄時空:正面交鋒 |1999 | style="text-align:left;" | 資料片,劇情時間軸與本篇同步進行,由第三方團隊製作並交由V社發行。主角為事故發生後,奉命前往黑色高地執行封口任務的陸戰隊特種部隊 HECU 成員薛佛下士(Cpl. Shephard)。 | style="text-align:left;" | 有玩家團隊自行以Source引擎製作重製版《Operation: Black Mesa》,仍在開發當中。 |- |Half-Life: Blue Shift |戰慄時空:關鍵時刻 |2001 | style="text-align:left;" | 資料片,劇情時間軸與(ry。主角為高登的好友,<s>欠高登一杯啤酒卻再也沒機會還的</s>黑色高地保全人員巴尼.卡洪(Barney Calhoun)。 | style="text-align:left;" | 有玩家團隊自行以Source引擎製作重製版《Guard Duty》,仍在開發當中。 |- |Half-Life: Decay |戰慄時空:衰變 |2001 | style="text-align:left;" | 資料片,劇(ry。主角為研究助理 Dr. Gina Cross 與 Dr. Colette Green。 | style="text-align:left;" | 系列作首創雙主角合作通關模式。PS2 獨占作品,官方雖有移植PC的計畫但隨後取消,多年後才由社群團隊以模組的方式移植到PC上。 |- |Half-Life: Source |戰慄時空:次世代 |2004 | | style="text-align:left;" | 以Source引擎重製本篇的作品,但移植內容真的如字面上僅有「套用」Source引擎的物理效果,其餘如貼圖紋理或模型精細度幾乎都照搬無印一代,沒誠意到有如詐欺的一作。本節標題提及的 Black Mesa 才真正有重製版的樣子。 |- |Half-Life 2 |戰慄時空2 |2004 | style="text-align:left;" | 正統續作,劇情敘述因一代實驗所開啟的時空裂縫,引起了龐大外星帝國—合成人帝國(The Combine) 的大舉入侵,高登被視為反抗象徵並將帶領人類殘部進行反攻。 | style="text-align:left;" | * 套用了當時模擬物理效果(重力、慣性等)、光影粒子特效與人物面部表情處理技術頂峰的Source引擎處女作,隨後成為業界標竿。遊戲過程也充分利用這些特色,加入了許多物理謎題(如利用浮力或槓桿原理造橋)以及更進一步的沈浸式劇情表現。 * 本作首創的武器「零點能量力場操縱裝置(簡稱重力槍)」允許玩家與散落在地圖上的小型物件互動,吸取物品並禁錮在力場內攜帶、或是用力推出利用慣性造成傷害,是為射擊遊戲史上標誌性的武器之一。 |- |Half-Life 2: Deathmatch |戰慄時空2:死鬥模式 |2004 | style="text-align:left;" | PVP模式,精華在於重力槍大戰。<s>電暖器OP、馬桶砸人、重力槍+手榴彈=XM25</s> | |- |Half-Life 2: Lost Coast |戰慄時空2:消失的海岸線 |2005 | style="text-align:left;" | 純技術展示作,可視為平行世界外傳。劇情敘述高登如何解放一個被合成人佔領控制的小漁村。 | style="text-align:left;" | Valve於該年度在Source引擎中加入HDR技術,因此關卡流程中有許多明暗交替的場景,模擬呈現人眼在遭逢光線變化時對環境明暗度的感知情形。 |- |Half-Life 2: Episode One |戰慄時空2:首部曲 |2006 | style="text-align:left;" | 二代資料片,劇情直接承接二代結尾,敘述高登與女主艾莉斯如何在合成人總部爆炸並摧毀城市前逃出生天。 | style="text-align:left;" | 本作加強了艾莉斯的AI<s>還有她的體術</s>,讓她更有並肩作戰的戰友的感覺。此外也首度在系列作中加入完全沒有光線的純黑環境探索橋段,除給予玩家壓迫感外,亦變相增加玩家需要艾莉斯輔助作戰的場合。 |- |Half-Life 2: Episode Two |戰慄時空2:二部曲 |2007 | style="text-align:left;" | 二代資料片,劇情直接承接首部曲結尾,敘述高登與艾莉斯逃出城市後前往一大型反抗軍基地,協助進行將地球上的合成人孤立並阻止它們求援的行動。 | style="text-align:left;" | * 本作首次加入大型野外場景。Source引擎推出以來,在構築戶外場景的尺度與細節程度偶遭開發商詬病,因此本作便造出了許多視野遼闊且植被豐富的森林場景以革除這個印象。 ** 可以與無印二代的海岸線關卡比對,同樣都是野外場景,但細緻程度差了整整一大階。 * 本作起戰慄時空系列取消華語普通話配音。 |- |Half-Life: Alyx |戰慄時空:艾莉克絲 |2020 | style="text-align:left;" | * 二代資料片,性質應可歸類為前傳<s>,沒錯睽違13年推出的不是三代而依舊是二代資料片</s>。 * 主角為艾莉斯,劇情時間軸拉回到合成人剛佔領地球沒多久,反抗軍網路剛有雛型的時期。艾莉斯攔截到情報指出合成人在城內嚴密保衛著一項大規模毀滅武器,決定出發前往搶奪該項武器來對付合成人。 * 以下可能劇透:{{censored|本作結局可能暗示劇情直接承接了二部曲,但考慮到遊戲後期與「那個人」 的遭遇,也有可能只是平行世界劇情而已}} | style="text-align:left;" | * 系列作的VR首作,有著教科書等級的各類關卡設計與美術視覺風格,在VR遊戲領域獲得廣泛好評,甫推出便奠定了VR標竿作的地位。 * 與Valve自家的VR設備Index捆綁贈送。由於本作的好口碑加上適逢 COVID 疫情造成的室內娛樂需求暴增,等同直接帶起了Index的銷量,堪稱[[救機神作]]。 |- !colspan="5"|'''派生-絕對武力系列''' |- |Half-Life: Counter-Strike |戰慄時空:絕對武力 |1999 | style="text-align:left;" | 最初作為戰慄時空的模組推出,以現實世界反恐作戰為主題的背景在當時科幻主題天下的FPS界一枝獨秀。目前最終更新版本為 1.6。 | |- |Counter-Strike: Condition Zero |絕對武力:一觸即發 |2004 | style="text-align:left;" | 以CS 1.6為基礎的加強版,畫質提昇,單機部份導入類似虹彩六號的副本模式(徵召電腦隊員在不同的地圖對抗歹徒,每張地圖都有額外任務目標)。隨後以本作為基礎推出了純單機劇情模式《一觸即發:刪除片段(Condition Zero: Deleted Scenes)》,但整體表現沒有同期的榮譽勳章和決勝時刻亮眼。 | |- |Counter-Strike: Source |絕對武力:次世代 |2005 | style="text-align:left;" | 套用Source引擎的CS,<s>與HL:S那個沒誠意的玩意不同,</s>所有的地圖和模型都以HL2的材質製作。 | |- |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 |絕對武力:全球攻勢 |2012 | style="text-align:left;" | 原先作為Xbox無印版的獨占作品,但不久後官方便移植回PC。此作開始奠定CS專心往電競方向發展的路線<s>以及萬惡的抽skin系統</s>。推出時為買斷制作品,2018年起改為免費遊玩。 | |- |Counter-Strike 2 |絕對武力2 |2023 | style="text-align:left;" | CSGO的Source 2升級版,預計於2023 Q3進行升級。 | |- !colspan="5"|'''派生-絕地要塞系列''' |- |Team Fortress Classic |絕地要塞 |1999 | PVP模組,玩家從九種專精不同領域的特工擇一扮演,分為兩隊進行對戰。 | 首創專職分工團隊對戰玩法。 |- |Team Fortress 2 |絕地要塞2 |2007 |與前作不同,本作採用了歐美卡通風格;但核心玩法基本上差異不大。 |目前為GMOD及SFM圈之間最人氣的FPS作品<s>,造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meme</s><br>原為付費,後來改為基本免費遊玩 |- !colspan="5"|'''派生-決勝之日系列''' |- |Day of Defeat |決勝之日 |2003 | PVP模組,二戰主題。 | |- |Day of Defeat: Source |決勝之日:次世代 |2005 | | |- !colspan="5"|'''派生-傳送門系列''' |- |Portal |傳送門 |2007 | style="text-align:left;" | 單機劇情遊戲。玩家扮演光圈科學公司(Aperture Science) 的實驗對象雀兒(Chell),利用手中的傳送門槍設置兩道互通的傳送門,解開一連串測試實驗室中的謎題。 | style="text-align:left;" | 解謎過程多數會運用到許多物理常識:慣性、動量、重力加速度、拋物線、入射角反射角等。<s>VR遊戲不算的話,是全V社最容易3D暈的作品</s> |- |Portal 2 |傳送門2 |2011 | style="text-align:left;" | 正統續作,劇情承接一代。除進行實驗外,Chell也要一邊留意如何離開實驗設施。 | style="text-align:left;" | 較前作加入更多實驗機關,並大幅拓展了Portal的劇情世界觀。此外也加入了雙人合作模式,可以與另一名玩家一同利用最多兩組的成對傳送門連線解謎闖關。 |- |The Lab |實驗室 |2016 | VR作品,內含許多小品遊戲,偏技術展示作,可以當作VR入門教學軟體。因遊戲背景套用光圈科學世界觀而歸類於此(下二作同)。 | |- |Aperture Hand Lab |光圈人手實驗室 |2019 | VR作品,內容著重在VR手把的手指追蹤操作,偏 Valve Index 的硬體展示作。 | |- |Aperture Desk Job |光圈科學檢驗員 |2022 | 著重在Steam Deck主機的操作,偏硬體展示作。 | |- !colspan="5"|'''派生-惡靈勢力系列''' |- |Left 4 Dead |惡靈勢力 |2008 | style="text-align:left;" | 殭屍末日主題,敘述在殭屍病毒感染異變末世下,四名具有免疫體質的倖存者逃離重重殭屍海尋找庇護或逃出生天。 | style="text-align:left;" | 遊戲創意發想源自開發團隊打了幾場3人對十幾隻小刀限定BOT的CS PK場(無誤)。 |- |Left 4 Dead 2 |惡靈勢力2 |2009 | style="text-align:left;" | 正統續作,劇情承接一代的兩週後,主角更換為另一個四人組。 | style="text-align:left;" | 由於僅新增戰役地圖、倖存者角色、幾項武器與幾種新感染者外,本作內容幾乎可說是只有資料片程度而已<s>而且剛出時中文字幕是機翻等級的爛翻譯<ref><s>舉兩個筆者覺得最廢到笑的例子:</s><br/>Fire in the hole! → 炸了這個洞! (正確應為「小心爆炸」之類的詞語)<br/>Adrenaline shot here! → 我要爆發了!(正確應為「這裡有腎上腺素針劑!」)</ref></s>,角色移動操作手感與部份武器模組精細度甚至劣於一代,加上與前作僅相隔一年就推出,一度遭遇到玩家猛烈的杯葛。但在開放突變模式(在常規模式的規則下做出一些細節更動的特殊模式)以及工作坊允許玩家自訂內容後不滿聲量便降低許多。 |} === 榮譽勳章 === * 由Danger Close開發(初代為DreamWorks),Electronic Arts發行。 * 系列概念起源是史蒂芬·史匹柏在執導其代表作《搶救雷恩大兵》時構思出來的,也因此系列多以二戰為背景主題。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Medal of Honor |榮譽勳章 |1999 | | |- |Medal of Honor: Underground |榮譽勳章:地下戰場 |2000 | | |-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榮譽勳章:反攻諾曼第 |2003 | | |-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Spearhead |榮譽勳章:諾曼第大空降 |2002 | | |-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Breakthrough |榮譽勳章:突出重圍 |2003 | | |- |Medal of Honor: Frontline |榮譽勳章:前線 |2002 | | |- |Medal of Honor: Rising Sun |榮譽勳章:昇陽 |2003 | | |- |Medal of Honor: Infiltrator |榮譽勳章:滲入者 |2003 | | |- |Medal of Honor: Pacific Assault |榮譽勳章:太平洋之戰 |2004 | | |- |Medal of Honor: European Assault |榮譽勳章:血戰歐洲 |2005 | | |- |Medal of Honor: Heroes |榮譽勳章:鐵膽英豪 |2006 | | |- |Medal of Honor: Vanguard |榮譽勳章:先鋒部隊 |2007 | | |- |Medal of Honor: Airborne |榮譽勳章:空降神兵 |2007 | | |- |Medal of Honor: Heroes 2 |榮譽勳章:鐵膽英豪2 |2007 | | |- |Medal of Honor |榮譽勳章 |2010 | | |- |Medal of Honor: Warfighter |榮譽勳章:鐵血悍將 |2012 | | |- |Medal of Honor: Above and Beyond |榮譽勳章:超越巔峰 |2020 | | |} === 重裝武力 === * 由Croteam開發,Gathering of Developers發行。 * 系列主角為超級士兵「山姆·史東(Sam Stone)」,描寫其與邪惡侵略者「瘋牛(Mental)」之間爆發的一連串血戰。 * <s>自爆兵: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s>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Serious Sam: The First Encounter |重裝武力:首度出擊 |2001 | | |- |Serious Sam: The Second Encounter |重裝武力:二度出擊 |2001 | | |- |Serious Sam: Gold Edition |重裝武力:黃金版 |2003 | | |- |Serious Sam: Next Encounter |重裝武力:再度出擊 |2004 | | |- |Serious Sam II |重裝武力II |2005 | | |- |Serious Sam 3: BFE |重裝武力3:BFE |2011 | | |- |Serious Sam 3: Jewel of the Nile |重裝武力3:尼羅河寶藏 |2012 | | |- |Serious Sam 4 |重裝武力4 |2020 | | |- |Serious Sam: Siberian Mayhem |重裝武力:西伯利亞大騷亂 |2022 | | |} === 武裝突襲 === * 由Bohemia Interactive Studio開發。 * 系列最大的特色是對於模擬戰場地貌環境的真實性,因此與其說是槍戰遊戲,更加接近「戰爭模擬遊戲」。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ARMA: Cold War Assault |武裝突襲:冷戰突擊 |2001 | | |- |ARMA: Armed Assault |武裝突襲 |2006 | | |- |ARMA 2 |武裝突襲2 |2009 | | |- |ARMA 3 |武裝突襲3 |2013 | | |} === 最後一戰 === * 由Bungie開發,Microsoft發行。 * 主打科幻宇宙題材,描寫斯巴達戰士「士官長約翰-117("Master Chief" John-117)」對抗企圖征服宇宙的星盟軍團。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Halo: Combat Evolved |最後一戰:戰鬥進化 |2001 | | |- |Halo 2 |最後一戰2 |2004 | | |- |Halo 3 |最後一戰3 |2007 | | |- |Halo 3: ODST |最後一戰3:ODST |2009 | | |- |Halo: Reach |最後一戰:瑞曲之戰 |2010 | | |- |Halo 4 |最後一戰4 |2012 | | |- |Halo 5: Guardians |最後一戰5:守護者 |2015 | | |- |Halo Infinite |最後一戰:無限 |2021 | | |} === 戰地風雲 === * 由Digital Illusions CE開發,Electronic Arts發行。 * 主打戰爭題材與多種載具的使用,與主打二戰的《榮譽勳章》相比更加多元,除二戰外一戰跟越戰,甚至架空戰役都有拿來當作題材。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Battlefield 1942 |戰地風雲1942 |2002 | | |- |Battlefield: Vietnam |戰地風雲:越南 |2004 | | |- |Battlefield 2 |戰地風雲2 |2005 | | |- |Battlefield 2: Modern Combat |戰地風雲2:現代戰爭 |2005 | | |- |Battlefield 2142 |戰地風雲2142 |2006 | | |- |Battlefield: Bad Company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 |2008 | | |- |Battlefield: Heroes |戰地風雲:英雄 |2009 | | |- |Battlefield 1943 |戰地風雲1943 |2009 | | |- |Battlefield:Bad Company 2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 |2010 | | |- |Battlefield 3 |戰地風雲3 |2011 | | |- |Battlefield 4 |戰地風雲4 |2013 | | |- |Battlefield Hardline |戰地風雲:強硬路線 |2015 | | |- |Battlefield 1 |戰地風雲1 |2016 | | |- |Battlefield V |戰地風雲5 |2018 | | |- |Battlefield 2042 |戰地風雲2042 |2021 | | |} === 決勝時刻 === * 由Infinity Ward與Treyarch等工作室開發,Activision Publishing發行。 * 與《戰地風雲》分庭抗禮般的同樣主打各種歷史或架空戰爭。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olspan="5"|'''二戰系列''' |- |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 |2003 | | |- |Call of Duty 2 |決勝時刻2 |2005 | | |- |Call of Duty 3 |決勝時刻3 |2006 | | |- |Call of Duty: WWII |決勝時刻:二戰 |2017 | | |- |Call of Duty: Vanguard |決勝時刻:先鋒 |2021 | | |- !colspan="5"|'''舊現代戰爭系列''' |- |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 |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 |2007 |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2009 |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3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 |2011 | | |- !colspan="5"|'''黑色行動系列'''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決勝時刻:戰爭世界 |2008 |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 |2010 |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 |2012 |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I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I |2015 |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4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4 |2018 |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Cold War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 |2020 | | |- !colspan="5"|'''新現代戰爭系列'''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 |2019 |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II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 | | |- !colspan="5"|'''獨立作品''' |- |Call of Duty: Ghosts |決勝時刻:魅影 |2013 | | |- |Call of Duty: Advanced Warfare |決勝時刻:先進戰爭 |2014 | | |- |Call of Duty: Infinite Warfare |決勝時刻:無盡戰爭 |2016 | | |} === 極地戰嚎 === * 由Crytek開發,Ubisoft發行。 * 系列皆主打開放世界般的巨大地圖與自由度。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Far Cry |極地戰嚎 |2004 | | |- |Far Cry 2 |極地戰嚎2 |2008 | | |- |Far Cry 3 |極地戰嚎3 |2012 | | |- |Far Cry 3: Blood Dragon |極地戰嚎3:血龍 |2013 | | |- |Far Cry 4 |極地戰嚎4 |2014 | | |- |Far Cry Primal |極地戰嚎:野蠻紀源 |2016 | | |- |Far Cry 5 |極地戰嚎5 |2018 | | |- |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 |2019 | | |- |Far Cry 6 |極地戰嚎6 |2021 | | |} === 狙擊精英 === * 由Rebellion開發。 * 以二戰為舞台,描寫同盟國狙擊手「卡爾·費爾伯恩(Karl Fairburne)」在各大戰場對抗納粹的經歷。 ** 也因為主打狙擊的緣故,系列都相當強調狙擊槍的彈道,以及狙殺成功時的X光特寫。 * 二代另有資料片《殭屍部隊》系列,描寫希特勒掌握了生化技術將納粹改造成不死軍隊。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olspan="5"|'''本篇-狙擊精英系列''' |- |Sniper Elite |狙擊精英 |2005 | | |- |Sniper Elite V2 |狙擊精英V2 |2012 |首出X光擊殺特寫。 | |- |Sniper Elite III |狙擊精英III |2014 | | |- |Sniper Elite 4 |狙擊精英4 |2017 | | |- |Sniper Elite 5 |狙擊精英5 |2022 | | |- !colspan="5"|'''派生-殭屍部隊系列''' |- |Nazi Zombie Army |納粹殭屍部隊 |2013 | | |- |Nazi Zombie Army 2 |納粹殭屍部隊2 |2013 | | |- |Zombie Army Trilogy |殭屍部隊三部曲 |2015 |前兩作的重製版,並追加新關卡與《惡靈勢力》的角色。 | |- |Zombie Army 4: Dead War |殭屍部隊4:死亡戰爭 |2020 | | |} === 狂野西部 === * 由Techland開發。 * 主打西部開拓時代的大小戰爭,主角的標準武器也不是現代的自動手槍而是左輪手槍。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all of Juarez |狂野西部 |2006 | | |- |Call of Juarez: Bound in Blood |狂野西部:血之羈絆 |2009 | | |- |Call of Juarez: The Cartel |狂野西部:毒梟 |2011 | | |- |Call of Juarez: Gunslinger |狂野西部:槍神 |2013 | | |} === 生化奇兵 === * 由2K工作室開發。 * 以二十世紀的虛構城市為舞台,描寫誤入城市的主角和發狂市民之間的戰鬥與逃亡劇。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BioShock |生化奇兵 |2007 | | |- |BioShock 2 |生化奇兵2 |2010 | | |- |BioShock Infinite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 |2013 | | |} === 末日之戰 === * 由Crytek開發,Electronic Arts發行。 * 描寫裝備生化奈米服裝的美軍士兵和外星種族Ceph展開戰鬥。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Crysis |末日之戰 |2007 | | |- |Crysis 2 |末日之戰2 |2011 | | |- |Crysis 3 |末日之戰3 |2013 | | |} === 狙擊之王 === * 由CI Games開發。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Sniper: Art of Victor |狙擊之王:勝利的藝術 |2008 | | |- |Sniper: Ghost Warrior |狙擊之王:幽靈戰士 |2010 | | |- |Sniper: Ghost Warrior 2 |狙擊之王:幽靈戰士2 |2013 | | |- |Sniper Ghost Warrior 3 |狙擊之王:幽靈戰士3 |2017 | | |- |Sniper Ghost Warrior Contracts |狙擊之王:幽靈戰士契約 |2019 | | |- |Sniper Ghost Warrior Contracts 2 |狙擊之王:幽靈戰士契約2 |2021 | | |} === 邊緣禁地 === * 由Gearbox開發,2K發行。 * 以異星拓荒為主題,除了槍戰外還有包含等級成長等RPG要素。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Borderlands |邊緣禁地 |2009 | | |- |Borderlands 2 |邊緣禁地2 |2012 | | |- |Borderlands: The Pre-Sequel |邊緣禁地:前傳 |2014 | | |- |Borderlands 3 |邊緣禁地3 |2019 | | |} === 戰慄深隧 === * 由4A Games開發,Deep Silver發行。 * 改編自迪米崔·格魯克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描寫核戰爆發後,青年「阿爾喬姆(Артём)」與同伴離開地鐵被捲入各方勢力糾紛的冒險。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Metro 2033 |戰慄深隧 |2010 | | |- |Metro: Last Light |戰慄深隧:最後曙光 |2013 | | |- |Metro Exodus |戰慄深隧:流亡 |2019 | | |} === 劫薪日 === * 由Overkill Software開發,505 Games發行。 * 主打<s>唯一死罪</s>多人合作的<s>劫火</s>結夥搶劫,在起事前須先進行地形探勘,規畫好路線後戴上面具展開行動。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PAYDAY: The Heist |劫薪日 |2011 | | |- |PAYDAY 2 |劫薪日2 |2013 | | |- |PAYDAY 3 |劫薪日3 |2023 | | |} === 鬥陣特攻 === * 由Blizzard Entertainment開發,詳見[[Overwatch]]條目。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Overwatch |鬥陣特攻 |2016 | | |- |Overwatch 2 |鬥陣特攻2 |2022 | | |} === Apex英雄 === * 由Respawn Entertainment開發,Electronic Arts發行。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Apex Legends |Apex英雄 |2019 | | |} === 特戰英豪 === * 由Riot Games開發。 * 作品列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原標題''' !'''通用翻譯標題''' !'''上市年份''' !'''說明''' !'''備註''' |- |Valorant |特戰英豪 |2020 | | |} == 相關 == * [[射擊遊戲]] == 回應 == {{pcomment|talkpage}} == 備註 == <references/> [[分類:電子遊戲分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Censore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H0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Pcomment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uby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3D射擊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