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DLC 的原始碼
←
DLC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在編輯此頁之前您必須確認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請透過
偏好設定
設定並驗證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h0|追加騙錢下載內容(ダウンロードコンテンツ/Downloadable Contents(DLC))}} == 解說 == * 追加下載內容(以後DLC)是指一些遊戲或電子程式利用線上購物的形式,以下載方式提供的追加內容服務。 * DLC通常可分作兩類:收費和免費。通常在系統上的更新、除bug、遊戲試玩及宣傳影片的DLC都會以免費形式提供給用者,而收費內容多數為額外程式、遊戲、甚至是遊戲中的一些追加內容。 * 最早的DLC可追朔至Atari 2600的Gameline,它允許用戶僅通過一根電話線就可以下載到自己需要的遊戲。與之相似的服務是世嘉公司的Sega Channel,它允許用戶通過網線將遊戲下載到Sega Genesis(Mega Drive)上。 * 隨著網際網路及線上購物的普及,DLC服務已經深深植根於電視遊樂器(例如Xbox360、Wii、PS3等)裡,很多遊戲也會藉著DLC服務以便令已發售遊戲變得更完善,或藉此加入更多內容(新角色、新關卡等)。也有一些小品遊戲會以DLC形式發售。 ** 電視遊樂器的DLC通常以其專用電子貨幣為DLC價錢的貨幣單位,通常都可以直接以信用卡付款或在商店中購買點數卡再於網上兌換。 ** 軒轅劍三開始的隨更新檔附贈的新支線任務也是這種類似的免費DLC。 * 還有一些討論指出,DLC的出現扼殺了模組的生存(模組,MOD,基本上雷神之槌就是因他而活,直到現今還是有人願意開發UT的模組就可以見得),不過實際上有待討論 * 法國的電玩遊戲Trackmania就是少數不推DLC的遊戲,由社群完全決定遊戲的走向,該遊戲鼓吹使用虛擬貨幣Copper來購買其他玩家創造的內容(要獲得Copper就得自己設計一張地圖或者是每天至少開遊戲),不過這遊戲在早年受詬病的是他的光碟驗證機制(Starforce)。 == DLC的特徵 == * '''長處''' ** 令遊戲能長時間保持新鮮感:DLC的追加內容能夠讓遊戲在發售後能繼續有新的內容出現,避免讓玩家玩遍所有遊戲中的固有內容後感到厭倦。 ** 彌補程式的先天缺陷:很多時候遊戲在所難免也會出現bug或誤植,利用DLC提供更新即有亡羊補牢之效。此舉亦可以給遊戲追加更多為玩家帶來方便的系統或改變。 ** 防盜版:因為DLC需要連線網路才能享用,DLC服務的出現亦能令電視遊樂器的開發商更方便打擊盜版遊戲及改機行為,因為開發商可以利用打擊非法改機的更新令此等缺德玩家無法利用上線服務,間接令玩家要以正版遊戲片才能享用全部遊戲。 ** 為遊戲開發商帶來額外的商機:收費DLC能讓遊戲開發商在發售遊戲以外得到額外的收入,或直接以DLC方式發售遊戲,省下製作遊戲片及包裝的成本,甚至可以藉此稍為降低遊戲價格。 ** 能夠要求購買二手貨的玩家,必須購買線上通行證而通過認證後才能遊玩,而降低一物多賣而無法從中得到利潤的情形。 * '''短處''' ** 容易造成廠商先推出半成品的遊戲來搶市場,然後依序開放收費DLC而迫使玩家不斷購買將其內容補充完成。 ** 使遊戲內容量化並標價,顯得市儈: *** 一片主程式收費XXXX,一包任務DLC收費XXX,一套服裝DLC收費XX…,雖說有標價是明刀明槍,但在價位取捨與變動時,會讓玩家對廠商的印象惡化。 ** 更惡劣的情況是當遊戲後來移植到其他平台上,或者'''再'''推出特別版本時會把之前的DLC統統打包(然後再加上專屬內容)卻只以與舊版相若的價格推出<s>,完全把之前購入初版並付費買DLC的玩家當作獃子</s> *** 甚至曾有玩家破解遊戲光碟內容,發現DLC內容早已存在於光碟裡;DLC變成了廠商用作隱藏遊戲應有內容再壓搾玩家的口號。<s>當發現DLC檔只有數十KB時你便知道自己中了廠商的解鎖商法</s> *** 但隨著遊戲線上化,當有特定玩家沒購入相關DLC容易造成問題。為了因應這個狀況,廠商普遍以更新檔搭配解鎖DLC。<s>其實是卡普空商法變體</s> ** 事實上過多的DLC下載包容易造成讀取上的延誤等問題。 ** 經常推出'''對遊戲進行沒有任何實際幫助'''的造型包,甚至是只充粉飾畫面用途的桌布介面,使作品的忠實粉絲為了補完角色造型而經常荷包大出血。<s>不想看到一堆布偶裝吉祥物造型的話也可以不買</s> ** 將作為初版遊戲特典的內容變成DLC供人下載,而且多會以免費下載的方式放出,容易造成衝首發特典的玩家的不滿 *** '''先買先享受,後買有折扣''',部分廠商會在初版遊戲特典推出實體商品<s>但實體商品也可以存起來拍賣</s> ** 強迫合法購買二手貨的玩家另外支出線上通行證的費用,平白無故被多坑一筆錢 ** 使電腦PC版與私家MOD被扼殺: *** 是電腦版常有的事,PC允許玩家在機內再對主程式做編譯,高端玩家會改出與DLC功能相若甚至更強大的補完功能,而且又是免費開放,使其他玩家唾棄廠商的製作低劣 *** 為防堵這種情況,廠商往往被動性選擇最後才出PC版,放任MOD以收割最後一筆 *** 或者就是死都不出PC版 早期DLC和現在的區別:主程式+資料片→切開部分內容→預先鎖起/拆散賣→預先拆散成幾集和分別的DLC == 惡德DLC商法 == {| class="wikitable" !開發商 !DLC遊戲 !罪狀 |- |East Technology |雙截龍III(海外大型電玩版) |Technos Japan為減少員工的負擔而把大型電玩版《雙截龍III》的開發工作外判給East Technology,結果這間外判商除了把這個遊戲的世界觀搞垮之外,還加入了一個相當之「先進」的商店系統;店內的各個強化項目(加台、補充體力、武器等)均需要玩家額外投幣去購買<s>還要遊戲完結後就消失</s>。日後岸本良久也笑稱此作恐怕是世界上第一個課金遊戲。 因為此系統讓當時的玩家難以接受加上有可能會觸法,日版刪除了此系統。 |- | rowspan="7" |Bandai Namco Games |アイドルマスター |各種新造型之類的收費DLC五花八門 |- |第五世代機種上的《テイルズオブ》系列 |當你以為DLC只有追加角色造型和章節可以賣時,NBGI推出了以錢買錢和經驗值的DLC… 更誇張的是之後通常會在別的平台上面出個再加料的「完全版」,讓買DLC的玩家覺得被坑錢了, 最近更誇張,為了賣DLC,把遊戲中對人物塑造的重點劇情砍掉大半 |- |Tales of Zestria |雖然從TOV開始的傳奇系列DLC就已經出的十分多樣化,但多半都還只是裝飾、宣傳、服務玩家的性質或者是補完劇情等基本上不損及主線內容的程度,然而這部卻把<s>實為次要女角色的</s>女主角劇情獨立成一片要價1300日圓的DLC,還讓這個'''從最初就公開並一直是宣傳重心'''的女主角在劇情中段就'''永久離隊''',終於徹底惹怒了所有傳奇系列的支持者,逼得官方只好在消息還沒正式發布之前就先改口說首兩週免費下載。 |- |劍魂(4、5代) |遊戲的內容不搞好,出一大堆自訂音樂、服裝的DLC |- |Ridge Racer(實感賽車 PSV版) |一開始的車和場地少得可憐,如果要得到新車、新場地的話,一定要付錢下載DLC |- |JOJO的奇妙冒險All Star Battle |初版的角色選單上明顯地預留DLC追加的空間,此外遊戲中還有不少物品也要購買,甚至還有走手機遊戲系統的行動力副本模式,定位錯誤。 偏偏遊戲性本身只能當做原作再現的動畫運作,格鬥遊戲講究的角色特性與打擊感也不強、崩壞的遊戲平衡度、簡陋的故事模式、還有緩慢且不穩定的連線模式… 此作品可是FAMI通評為40分的白金殿堂作啊! |- |2010後的鋼彈遊戲 |最代表的是Gundam Versus,把機體和BGM砍大半後作成DLC來販賣,被戲稱DLC Versus。 而且除了兩代激戰任務還有三代創壞者以外,萬代推出的鋼彈遊戲幾乎都在遊戲性上得到負評<s>開發經費是都拿去請建模師了嗎</s> |- | rowspan="6" |Koei Tecmo Games |真‧三國無雙5以後的系列 | rowspan="2" |出不完的追加劇本、角色服裝、武器、關卡…不過光榮比較有良心的是,對於某些服裝都有開放免費下載或是後續出電腦版都有完整包 |- |無雙OROCHI2 |- |生死格鬥5 |利用大量的女角服裝DLC賣錢,全部DLC買下去可以買五片遊戲 |- |生死格鬥5LR |慣例的服裝DLC還不夠,還重新定義了季票的概念 |- |靜籟之空 |遊戲本體只有前兩章是免費,之後的章節要價500JPY,還每個月更新一次<s>把遊戲當連載來賣幹你光榮</s> |- |生死格鬥極限3 |我們沒有DLC,但我們會賣遊戲中的限定通貨,而且追加衣服只能靠限定通貨購入 |- | rowspan="4" |CAPCOM |快打旋風4 |惡名昭彰的服裝收費DLC,而且不是下載而是解鎖 |- |快打旋風3(PSN/XBLA高畫質版) |比上面的更惡質,只是稍改角色的色板就當作DLC |- |魔物獵人Frontier |與日本當地的商號合作推出連動DLC,玩家要購買得先在那些商號消費以得到序號再到遊戲裡換取<s>,擺明欺負海外玩家</s> |- |快打旋風×鐵拳 |PS3版中已內建有十二名隱藏角色,但CAPCOM的回答是「之所以把12位角色資料預放在實體光碟裡是為了節省玩家主機容量,也是為了當DLC可以解開時,確保DLC能夠順利運作。而且一再強調這是為了節省玩家遊戲主機的硬碟空間」。問題是這十二名角色都會直接出現在PSV版,而且PS3的BD跟硬碟容量是PSV的數倍甚至10倍以上,CAPCOM竟然要幫PS3省硬碟容量<s>,真的很無恥</s>! 更恐怖的是有海外玩家購入XBox360版的遊戲片後破解出內容,發現不但收錄了理應是PS3和PSV版獨家的角色,所有角色的特殊服裝(每人11套,全是DLC)都早已收錄在裡面… 此外能夠有條件地強化角色性能/追加機能的寶石主要是以DLC型式發售,而且性能足以影響戰局,有些玩家更會以「LOSER DON'T USE GEMS」揶喻省錢不使用寶石的玩家<s>哪時變成不買DLC的帳也是罪了</s> PSV版更創立新DLC「買連技」 |- |Arc System Works |BLAZBLUE CROSS TAG BATTLE |遊戲本身是把既有格鬥遊戲來個跨界大合作,參戰人數多達40個,即使角色大多數都是舊作兼用卡,還是有20個角色被拿來當作收費DLC角色。 當中在本作初次格鬥遊戲化的作品RWBY裡的主角RWBY小隊四人組裡在發售前也有兩個(布蕾克、楊小龍)被拿來定作DLC賣錢,當初布蕾克收費DLC化的消息公開後令RWBY粉絲發出不少怨言,逼使Arc臨時將她和初公開的楊小龍改為免費DLC。 |- |グリー(GREE) |所有旗下的SNS遊戲、Avatar做型等 |在日本很有名的SNS服務供應商,其推出的遊戲均以「免費(笑)」為招倈;實際上遊戲內的DLC道具收費都十分昂貴,而且遊戲內容絕大部份都必須利用DLC道具來通關。有玩家因為買DLC在不知不覺間累積了數百萬日元的帳單,甚至曾發生過小孩子盜用父母的信用卡帳號購買DLC的案件。 |- | rowspan="2" |SEGA |PS3/PS4上的Project DIVA |除了服裝連人氣曲都要付費解鎖<s>這樣還不如去打Arcade</s> |- |Project DIVA Mega 39s |追加了十首新曲,然後...一半的既有曲目改成付費DLC還沒補完? |- |UBISOFT |Assassin's Creed II(刺客教條II) |半成品遊戲代表作之一,故事劇情的12章和13章在遊戲推出時根本還未做好,要玩家分別額外花3.99和4.99美元補完。半年後開賣的PC版卻是完整版,而遊戲推出一年後廠商又推出包含所有DLC的家用機Game Of The Year版<s>再騙一次錢</s>。 |- |Bethesda Softworks |The Elder's Scroll IV: Oblivion(上古卷軸 4) |200MS幣買來一套很好看但幾乎毫無用處的馬匹護甲。 |- |Epic Games |Gears of War 3(戰爭機器 3) |首創「Season Pass」這種預先花費大量資金購買未來會推出的DLC內容的元凶。 |- | rowspan="5" |Square Enix |Duodecim Dissidia Final Fantasy 012 |一件DLC服裝就要300日元,一個只有三、四首曲子的戰鬥背景音樂包也是300日元。重點是遊戲本身已經賣很貴了。 |- |Threatrhythm Final Fantasy (iOS版) |遊戲本身免費但只有兩首曲子,其他所有的曲子與初始13人以外的所有角色全部都是付費DLC |- |Final Fantasy XIII-2 |一開始就擺明劇情用DLC補完嚴重招致玩家不滿,另有大量其他各種服裝、道具等。 但實際上真正惹火玩家的是就算後續劇情用DLC補完,也仍舊無法阻止那個極端悲劇且婊人的結局…… |- |Final Fantasy XV |耗了10年作出的遊戲,劇情和演出混亂還留下一堆沒做完的東西讓玩家怒罵這遊戲是半成品,接下來的各種DLC補洞更是讓人吃不消,2018推出整合之前的DLC的皇家版後更說DLC還沒完結,這遊戲的DLC旅程將要繼續下去,然而隨著製作人田畑端的出走這趟DLC旅程也戛然而止。 |- |ラブライブ!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フェスティバル ~after school ACTIVITY~ わいわい!Home Meeting!! |SIFAC的PS4移植版,遊戲本身免費但只有八首曲子(μ's和Aqours各四首)和三種服裝,其他所有的曲子和服裝全部都是付費DLC'''包含解鎖聖雪在內''' 有人算過全部DLC買下去都可以買一台PS5 |- | rowspan="2" |大宇資訊 |軒轅劍外傳:雲之遙 |一樣是一開始擺明劇情用DLC補完,雖然理由不少玩家覺得頗扼腕(上市前來不及做完,因此將後續劇情拆成DLC補完),連帶導致本篇一部分劇情被迫替換成無關的支線劇情來充當主線劇情 |- |明星志願 甜蜜樂章 |推出了需要付費的「虛擬寶物」,所有的虛擬寶物除了自身有一些功效之外,還能觸發一些<s>乏善可陳的</s>劇情<s>以及醜到爆</s> 但其中最惡劣的是「誘惑女神晨袍」不包括在當前的版本內,需要額外購買(而且還過時不候),而且這件衣服涉及到一個攻略對象 |- |Konami |職棒野球魂 2012 |5月10日推出付費下載內容「追加選手組合」,收錄八名追加選手,價格800日圓,不過如果對日本職棒遊戲完全沒興趣或從不接觸日本職棒的,其實也不壞 |- |絕大部份網路遊戲營運商<s>以遊戲橘子為甚</s> |絕大部份標榜「終生免費」的網路遊戲 |萬惡商城系統,幾乎所有遊戲中需要的道具都需要以現金購買;某部份網遊更加入抽獎系統以珍貴道具裝備<s>配以讀心晶片</s>坑人,直接助長所謂「台幣戰士」的誕生 |- |Relic Entertainment |英雄連隊2 |初出時母片是美金59.99,這在北美算是一般大手新番遊戲的標準價,但馬上在Steam上面叫賣塗裝,圖像介面,指揮官技能樹等等DLC,而一次全買所謂的完全版叫價美金99.99(不含稅),相對普通遊戲中的指導原則(bulletin)要隨遊戲進展去獲得,就算刻意開對電腦戰去刷,所要花費的遊戲時間也不會低於五十小時。 |- |Microsoft |Adera |Windows 8上<s>似乎是示範使用APP模式開發的冒險遊戲</s>,雖然免費但是只有第一章,後面的章節不僅短(有的甚至只有第一章的四分之一不到,跑幾個場景就結束了)而且分別要付60~120元台幣不等的價錢下載<s>,等到遊戲終於把所有章節推出完畢時可能會需要花上兩三千塊才能買齊所有章節</s>。 這個到底算不算是惡德DLC商法倒是有待商榷就是了。 |- | rowspan="4" |Paradox Interactive |Hearts of Iron系列 | rowspan="4" |瑞典遊戲製造商,很受歡迎的電腦戰略遊戲大手,但近年來的DLC商法越來越嫺熟,BGM幾首包成一個DLC,兵模每個國家/文化圈一個DLC,人物頭像風格每個文化圈一個DLC,幾個事件打包起來又是一個DLC,轉檔器有DLC,器也有DLC...連大地圖上一些特色地標模型也可以包成DLC賣,還能分成兩個賣(Europa Universalis系列)。至於大型DLC(相當於資料片級別)也越出越多,以致最終版的遊戲體驗和初版的可以完全不同(某程度雖然是好事,不過這些DLC有越來越貴的趨勢),在一些玩家群中也有"p社初版的遊戲其實就是beta版"的笑談。 |- |Crusader Kings系列 |- |Europa Universalis系列 |- |Victoria系列 |- |<s>萬代</s> |<s>Premium Bandai的鋼普拉</s> |一開始只有改色還有追加配件,最後<s>玩上癮到</s>連一堆新開模零件的Z鋼彈3號機還有TR-6都放限定商店, 不過大家也已經習慣<s>被坑運費還有排隊</s>了。 |- |Game Freak |神奇寶貝劍盾擴充票 鎧之孤島·冠之雪原 |數個世代前就有玩家抱怨GF的技術力和看起來像半成品的內容,最終在第八世代首次發售DLC <s>將同一個遊戲分版本發售比DLC更過分吧!</s> |- |Polyphony Digital |跑車浪漫旅7 |要玩家刷卡的不是車而是有上限的錢,甚至在更新中幾乎把所有賽事的收益打對折<s>自然引來一堆死對頭極限競速的粉絲嘲諷</s> |} == 備註 == # ↑ 不過由於有一定數量的DLC被破解,所以成效似乎不是十分有效 # ↑ 明顯的例子出現在光榮特庫摩的各遊戲上 # ↑ 此說法有一定爭議,因為也有不少遊戲較少或沒有由玩家開發出來的MOD,而也有人在主機遊戲開發出MOD來(但數量和規模多不如在PC版開發的)。亦有部分人認為不出PC版是因PC盜版較主機泛濫令廠商卻步<s>當然這也可能只是主機廚婊PC玩家的籍口而已</s> # ↑ 製作人馬場表示這作沒有強調誰是女主角的,而是讓買家去猜測和決定,造成誤會十分抱歉……有誰會為了一個路人買DLC? # ↑ 公開不過數天Amazon評價掉到1.6顆星,且1星負評將近800筆,是5星評比的十倍以上,而部分給五星的人是留言吐嘈或不建議購入;更不幸的是,受罪的不是製作人馬場,而是那位被尊稱為「真の仲間」的真女主角其角色設計藤島和配音員小松未可子被掃到颱風尾。前者推特被轟炸還宣佈暫時離開推特,後者在NICO被用這四個字奚落之餘還被加上枕聲優的不雅稱號。而原因竟只是因為製作人馬場表明自己非常喜歡這位女角色…… # ↑ 還好5代有大量捏它設定集+小說,補充5代沒有提到的劇情等相關資料,和4代相比已經好很多了 # ↑ Ridge Racer從五代之後爛掉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了 # ↑ 事實上看遊戲的角色動作<s>和JOJO立</s>與對白的原作再現度,開發此遊戲的CyberConnectTwo(CC2)其實放了許多誠意和心力下去作,只是偏偏選了格鬥遊戲這種難度極高的遊戲品種,且據傳NBGI給予CC2的契約金並不足夠要CC2倒貼作遊戲…<s>NBGI果然滿腦子DLC撈錢鬼主意懶得照顧遊戲質素</s> # ↑ 但只有六代PC版這樣幹過,目前無雙系列無論是究極版或猛將傳皆不會包含DLC # ↑ 順帶一提,這間公司的信條是「有遊戲(ACG)很流行就做一個很像的來跟風<s>抄襲</s>」被害對象有Wacky Motors(瑪莉歐賽車)、ヒメこい(ラブプラス)、ともだち☆ドッグス(任天狗)、いもこい(けいおん)、契約魔法少女(這不用解釋了吧?)等 # ↑ 家用機限定 # ↑ 以下有捏:中段有個為主角的鄰居尋找未來方向的劇情,由於這個劇情加的十分之突兀,又和主線幾乎無關係,不少玩家玩到這一頭霧水;而根據一些消息表示,這個部分其實本來是芝茵向蘭茵逼問關於「任務」的事,但這段劇情也卻因為要防止破梗而硬生生移除挪到DLC內,於是就將支線劇情升格為主線劇情來補時間了 # ↑ 福岡軟體銀行鷹隊的岡島秀樹、布拉德.佩尼(Bradley Penny),東北樂天金鷲隊的下柳剛,歐力士野牛隊的井川慶,中日龍隊的玻利瓦爾.索沙(Bolivar Sosa)、維克特.迪亞茲(Víctor Díaz),讀賣巨人隊的真田裕貴以及橫濱 DeNA 灣星隊的奧斯卡.恩瑞克(Oscar Enrique) # ↑ 更諷刺的是由德國玩家自行開發的英雄連隊1「東線戰場」模組的完整度相當高(欠缺的是單人劇情),而且蘇軍和東線德軍是由俄國人和德國人以俄語和德語配音,而這模組更是免費和不斷出更新檔更新,誠意比英雄連隊2還要高 [[分類:未整理條目]]
返回到「
DLC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可用模板
使用須知
暗色模式
常用分類
成句
動畫
漫畫
遊戲
角色
聲優
TCG
所有頁面
所有頁面
近期變更
所有變更
Sidebar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外部連結
Facebook專頁
Cam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