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Konami」:修訂間差異

Harman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Joshuayuu留言 | 貢獻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1 次修訂)
第4行: 第4行:
* 1969年上月景正成立,1973年成立會社,名稱為コナミ工業株式會社。從事自動唱片機的維修,日後轉型為大型娛樂機台。
* 1969年上月景正成立,1973年成立會社,名稱為コナミ工業株式會社。從事自動唱片機的維修,日後轉型為大型娛樂機台。
** 據上月景正所述,KONAMI的意義是'''大波より小波をかぶるほうがマシだから'''
** 據上月景正所述,KONAMI的意義是'''大波より小波をかぶるほうがマシだから'''
** 但更廣為人知的說法是,KONAMI是採用創社人的字頭上月景正('''KO'''uzuki)、仲真良信('''NA'''kama)、宮迫龍雄('''MI'''yasako)<ref>>MI另一說是松田拡('''M'''atsuda)、石原祥吉('''I'''shihara)</ref><s>因為大人的原因,被列為黑歷史</s>
** 但更廣為人知的說法是,KONAMI是採用創社人的字頭上月景正('''KO'''uzuki)、仲真良信('''NA'''kama)、宮迫龍雄('''MI'''yasako)<ref>MI另一說是松田拡('''M'''atsuda)、石原祥吉('''I'''shihara)</ref><s>因為大人的原因,被列為黑歷史</s>


* 1985年隨著FC上市開始參入遊戲市場、1997年進入賭場事業。2001年收購ピープ進入健身與體育事業。
* 1985年隨著FC上市開始參入遊戲市場、1997年進入賭場事業。2001年收購ピープ進入健身與體育事業。
第10行: 第10行:
* 2001年買入部分Hudson股份,2011買入全部股份,2012完全吸收合併
* 2001年買入部分Hudson股份,2011買入全部股份,2012完全吸收合併
* <s>自從買了遊戲王的版權後,變成賣卡片為主要生意</s>
* <s>自從買了遊戲王的版權後,變成賣卡片為主要生意</s>
* 除了製作遊戲以外,有一段時間也有投入動畫製作,目前已知的原創動畫IP有《Sky Girls》、《童話槍手小紅帽》


== 代表性遊戲列表 ==
== 代表性遊戲列表 ==
第19行: 第20行:
=== [[惡魔城系列]] ===
=== [[惡魔城系列]] ===


=== [[魂斗羅系列]] ===
=== [[魂斗羅|魂斗羅系列]] ===


=== [[GRADIUS系列|宇宙巡航艦系列]] ===
=== [[GRADIUS系列|宇宙巡航艦系列]] ===
* 大型電玩界有名的射擊遊戲系列
* 大型電玩界有名的射擊遊戲系列
* 強化膠囊並非單純取得即強化,而是每取一個畫面下方的走馬燈便會向右走一格,按下B鈕就會取得對應的機體強化
* 強化膠囊並非單純取得即強化,而是每取一個畫面下方的走馬燈便會向右走一格,按下B鈕就會取得對應的機體強化
* 有派生出《沙羅曼蛇》系列、模擬駕駛戰機的3D遊戲《ソーラーアサルト》系列、走搞笑風格的跨界大合作射擊遊戲《パロディウス》(瘋狂大射擊)系列、與及把各遊戲的機體給機娘化再聚首一堂的《オトメディウス》(少女巡航機)系列
* 有派生出《沙羅曼蛇》系列、模擬駕駛戰機的3D遊戲《ソーラーアサルト》系列、走搞笑風格的跨界大合作射擊遊戲《パロディウス》(瘋狂大射擊)系列、與及把各遊戲的機體給機娘化再聚首一堂的《オトメディウス》(少女巡航機)系列


=== ツインビー(兵蜂)系列 ===
=== [[兵蜂系列|ツインビー(兵蜂)]]系列 ===


* 走可愛卡通風格的縱STG
* 走可愛卡通風格的縱STG
第36行: 第36行:
* 為了跟[[Capcom|隔壁棚]]的[[惡靈古堡系列]]打對臺而誕生的3D恐怖遊戲
* 為了跟[[Capcom|隔壁棚]]的[[惡靈古堡系列]]打對臺而誕生的3D恐怖遊戲
* 和隔壁棚的惡靈古堡不同的是,沉默之丘作品系列主打的是迷霧、邪教、異世界、畸形怪物、黑暗心理以及超現實主義等[[超常現象 (現實事物)|超自然]]要素作為恐怖主題,因此沉默之丘的遊戲氛圍整體顯得較為壓抑許多。
* 和隔壁棚的惡靈古堡不同的是,沉默之丘作品系列主打的是迷霧、邪教、異世界、畸形怪物、黑暗心理以及超現實主義等[[超常現象 (現實事物)|超自然]]要素作為恐怖主題,因此沉默之丘的遊戲氛圍整體顯得較為壓抑許多。
* 沉寂多年直到2023年宣布推出一系列新作,包括短篇遊戲「The Short Message」、「沉默之丘2」重製版及完全新作「沉默之丘f」{{ref|開發標題,非正式題名}}。


=== がんばれゴエモン(大盜五右衛門)系列 ===
=== がんばれゴエモン(加油!五右衛門)系列 ===


* 走惡搞風格的江戶龐克風動作遊戲
* 走惡搞風格的江戶龐克風動作遊戲
* 以使用鐵煙斗的怪盜忍者「五右衛門」當主角,隨著系列推進加入了胖子忍者<s>小偷</s>「惠比壽丸」、機巧忍者「佐助」及紅一點「八重」組成四人組
* 以使用鐵煙斗的怪盜忍者「五右衛門」當主角,隨著系列推進加入了胖子忍者<s>小偷</s>「惠比壽丸」、機巧忍者「佐助」及紅一點「八重」組成四人組
* 不少作品都有驚駛巨型機器人「五右衛門衝擊號」去打巨大頭目的情節,開打前多半都需要'''破壞城市去收集油(體力)和金(金錢鏢)'''。
* 不少作品都有驚駛巨型機器人「五右衛門衝擊號」去打巨大頭目的情節,開打前多半都需要'''破壞城市去收集油(體力)和金(金錢鏢)'''。
* <s>原本其中一作惠比壽丸的設定是個女兒身,後來被官方當作黑歷史吃書了</s>
* 因為後來於PS平台推出的《がんばれゴエモン ~来るなら恋!綾繁一家の黒い影~》的大失敗導致人氣一蹶不振,更導致推出NDS上的最後一作後就再無新作
* 本作的領銜製作人梅崎重治與蛭子悦延後來另起爐灶成立了GOOD FEEL遊戲公司,更在2023年推出了本作的精神續作《羽袈流(御伽活劇 豆狸のバケル ~オラクル祭太郎の祭難!!~)》
=== 月風魔傳 ===
* 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但卻是未來的西元14672年,扮演月氏一族的月風魔,為替兩名哥哥復仇而潛入狂鬼島奪回三把波動劍,並展開討伐龍骨鬼之旅,平時採鳥瞰方式展現的大地圖模式,無野外隨機戰鬥,只要碰到「赤鬼」「骸骨」等符號會進入2D橫向卷軸戰鬥。
* 遊戲破關就需要三把波動劍,地下迷宮在其他三座島,一進入會切換成3D視點戰鬥,取得波動劍途中經過特定場所遭遇敵人進行戰鬥的場景。另外與敵人一樣,在特定場所會配備先人的亡靈(武者,修行者等),遇到時會有給予提示等輔助,也會有像是福神撒錢做為獎賞關卡的迷宮。
** 最後進入迷宮最深處則切換2D橫向卷軸,擊敗守在迷宮最深處的頭目就能獲得波動劍。
* 月風魔傳於少女瘋狂大射擊X客串登場,但分別是月風魔的妹妹月士華風魔與龍骨鬼的女兒龍骨姫。
* 於PS2年代預定發行續作「真 月風魔傳」但成未發售作品,直到2022年正式發行續作「月風魔傳:不朽之月」,也追加可操作女主角月蓮華。


=== ライトニングレジェンド 大悟の大冒険(閃電傳說 大悟的大冒險) ===
=== ライトニングレジェンド 大悟の大冒険(閃電傳說 大悟的大冒險) ===


* 自家推出的PS機平台格鬥遊戲,請長澤由利香主唱主題曲「蜃気楼」與片尾曲「愛が永遠を止めてゆく」
* PS機3D格鬥遊戲,請長澤由利香主唱主題曲「蜃気楼」與片尾曲「愛が永遠を止めてゆく」
* 故事背景走異世界冒險風格,但仔細看地圖會發現是現實的日本
* 故事背景走異世界冒險風格,但仔細看地圖會發現是現實的日本
* 8位角色有不同故事,於故事模式打贏最終頭目並迎接8位角色各自結局,也解鎖其隱藏模式等其他要素
* 8位角色有不同故事,於故事模式打贏最終頭目並迎接8位角色各自結局,也解鎖其隱藏模式等其他要素
** 其中“收藏模式”是以對戰形式並達成特殊條件能拿到隱藏服裝、隱藏場地、各角色相關設定資料等共208種解鎖道具,但有一部分道具的取得條件很嚴苛,要全收集完畢可是非常困難的事
** 其中“收藏模式”是以對戰形式並達成特殊條件能拿到隱藏服裝、隱藏場地、各角色相關設定資料等共208種解鎖道具,但有一部分道具的取得條件很嚴苛,要全收集完畢可是非常困難的事
=== ガスプ!! ファイターズ ネクストリーム(G.A.S.P!! Fighters’NEXTream)<ref>G.A.S.P全稱:「GENERATION OF ARTS SPEED AND POWER」,GASP是「Go away silly person」的英文縮寫,意為「出發吧 愚蠢的人們」</ref> ===
* 非常冷門的N64主機3D格鬥遊戲
* 無超必殺技,各角色有各武術流派,有正式漢字名(除蘇是日印混血,後面的名字以片假名表記外),說明書有交代開頭故事簡介,並請配音員配音,可是N64硬體性能不足,只能聽到角色們喊聲以及2句泛用勝利台詞,無各角色的個人結局。
** 有自創角色模式,可自由創作,也能使用原作角色各武術的招式。
* 最終頭目大神靈爾有第二型態且有兩種不同外表與名稱,依據對決時有達成特殊條件後大神靈爾會突然變身。
** <s>穿丁字褲也幾乎赤裸的變態壯漢</s>黃泉(YAMI):第一局沒贏且秒數到45秒時自動變身;<s>全裸的三眼變態巨人</s>光(MIKARI):贏第一局,到第二局時自動變身。
** 為何大神靈爾有兩種不同外表的型態?劇中未說明也不得而知。


=== コナミワイワイワールド系列 ===
=== コナミワイワイワールド系列 ===
第61行: 第82行:
* 續作改以機器人「リックル」作為主角,遊戲形式改為普通的過關式動作遊戲,改用卡通可愛風格圖像和降低難度,以低年齡層為目標
* 續作改以機器人「リックル」作為主角,遊戲形式改為普通的過關式動作遊戲,改用卡通可愛風格圖像和降低難度,以低年齡層為目標
** リックル能夠以變身能力變成五右衛門、烏帕、西蒙(不是吉斯特而是西蒙本人)、月風魔或比爾(魂斗羅)戰鬥
** リックル能夠以變身能力變成五右衛門、烏帕、西蒙(不是吉斯特而是西蒙本人)、月風魔或比爾(魂斗羅)戰鬥
*** 因為各Konami角色只是主角變身而成並非本人(缺乏與一眾角色共鬥的感覺)且角色選擇不自由<ref>需要在遊戲開始前選擇可變身角色而且角色組合限制於4種予設組合(雙打時不能兩邊都選同一個組合),主角需要取得指定道具才能變身而且變身時間有限</ref>,玩家都不太滿意此設定。加上本集的難度降低且取消了探索要素,令喜歡上集的硬核玩家不滿。
*** 因為各Konami角色只是主角變身而非本人(缺乏與一眾角色共鬥的感覺)且角色選擇不自由<ref>需要在遊戲開始前選擇可變身角色而且角色組合限制於4種予設組合(雙打時不能兩邊都選同一個組合),主角需要取得指定道具才能變身而且變身時間有限</ref>,玩家都不太滿意此設定。加上本集的難度降低且取消了探索要素,令喜歡上集的硬核玩家不滿。
** 有關卡分歧,也有多種特別關卡,例如第3關的縱向射擊關卡<ref>擊倒頭目後的獎勵關卡採用《Falsion》那種第三人稱視點的立體射擊遊戲風格</ref>(自機為雙子蜂和贏蜂(兵蜂)),第8關的橫向射擊關卡(自機為VIC VIPER和美塔利昂(宇宙巡航艦2)),拼圖關卡,賽車關卡和最終城堡前類似《Fogger》的關卡。
** 有關卡分歧,也有多種特別關卡,例如第3關的縱向射擊關卡<ref>擊倒頭目後的獎勵關卡採用《Falsion》那種第三人稱視點的立體射擊遊戲風格</ref>(自機為雙子蜂和贏蜂(兵蜂)),第8關的橫向射擊關卡(自機為VIC VIPER和美塔利昂(宇宙巡航艦2)),拼圖關卡,賽車關卡和最終城堡前類似《Fogger》的關卡。
** 此外還有密碼輸入畫面的砲台(QUARTH),另外選擇關卡分歧時的畫面是模擬《Metal Gear》的通信機對話
** 此外還有密碼輸入畫面的砲台(QUARTH),另外選擇關卡分歧時的畫面是模擬《Metal Gear》的通信機對話
第73行: 第94行:
* 日本長青的棒球作品。基本上是每年一款<s>但不代表只發行一次</s>
* 日本長青的棒球作品。基本上是每年一款<s>但不代表只發行一次</s>
* <s>史上最惡商法,</s>早期會依照球季修正球員數據,並發行兩套不同的版本。
* <s>史上最惡商法,</s>早期會依照球季修正球員數據,並發行兩套不同的版本。
** 在網路普及後已商法
** 在網路普及後已沒這商法


=== プロ野球スピリッツ(職棒野球魂) ===
=== プロ野球スピリッツ(職棒野球魂) ===
第89行: 第110行:
** 但因為遊戲整體水準令人跌破眼鏡,被玩家給予壓倒性負評,甚至「榮獲」Hall of Shame第一名,也甚至在日本方面被玩家提議將本作「提名」至KOTY
** 但因為遊戲整體水準令人跌破眼鏡,被玩家給予壓倒性負評,甚至「榮獲」Hall of Shame第一名,也甚至在日本方面被玩家提議將本作「提名」至KOTY


=== 幻想水滸傳系列 ===
=== [[幻想水滸傳系列]] ===


* 於1995年推出的PS平台的RPG遊戲,以中國古典《水滸傳》為藍本,結合西方劍與魔法的幻想題材。收集108星是該系列最顯著特徵。
* 於1995年推出的PS平台的RPG遊戲,以中國古典《水滸傳》為藍本,結合西方劍與魔法的幻想題材。收集108星是該系列最顯著特徵。
第95行: 第116行:
* 雖然在日式RPG中屬於二線作品,但獨樹一幟的龐大世界觀、豐富的人物和厚重的歷史感,多年來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忠實粉絲。
* 雖然在日式RPG中屬於二線作品,但獨樹一幟的龐大世界觀、豐富的人物和厚重的歷史感,多年來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忠實粉絲。
* <s>被遺忘的PS3大學長</s>
* <s>被遺忘的PS3大學長</s>
* 系列前領銜製作人村山吉隆已於2024年2月6日逝世,R.I.P


=== [[純愛手札|純愛手札系列]] ===
=== [[純愛手札]]系列 ===


* 1994年出品第一作的日式戀愛模擬養成遊戲,可謂同類遊戲中的經典。
* 1994年出品第一作的日式戀愛模擬養成遊戲,可謂同類遊戲中的經典。
第108行: 第130行:
** 下面的LOVE PLUS也算是亞種。
** 下面的LOVE PLUS也算是亞種。


=== ときめきメモリアル Girl's Side(純愛手札GS)系列 ===
=== ときめきメモリアル Girl's Side([[純愛手札GS]])系列 ===


* 2002年<s>疑似為了收回3代慘敗的老本</s>開拓女性向市場推出了女性向的GS初代。
* 2002年<s>疑似為了收回3代慘敗的老本</s><ref>其實3和GS1是同時開發的,3的成敗與否和GS1是否推出關係不大</ref>開拓女性向市場推出了女性向的GS初代。
* 角色清一色採用知名度極高的聲優,主題曲也由B'z演唱,人物設定也趨於公式化。
* 角色清一色採用知名度極高的聲優,主題曲也由B'z演唱,人物設定也趨於公式化。
* 但實際上把3代的優點吸收了,缺點摒棄了,加上注重對角色的深度挖掘,讓原訂只用來救火的GS維持了長達10年的高人氣,從而使純愛手札GS系列成為從男性向進軍女性向的品牌中極少的成功例子之一。
* 但實際上把3代的優點吸收了,缺點摒棄了,加上注重對角色的深度挖掘,讓原訂只用來救火的GS維持了長達10年的高人氣,從而使純愛手札GS系列成為從男性向進軍女性向的品牌中極少的成功例子之一。
** 近10年後的GS4則是再度獲得巨大成功,對促進系列復活起到了很大作用。


=== ビシバシチャンプ(手忙腳亂)系列 ===
=== [[BISHI BASHI CHAMP|ビシバシチャンプ]](手忙腳亂)系列 ===
* KONAMI的競技類小遊戲代表系列
* 操作方式非常簡單:只須跟著說明並以機台上的3顆按鈕進行遊戲
** 除了3顆按鈕,一部分衍生作會以方向盤+油門、雙搖桿、踏板來進行遊戲,甚至最新作是以2顆按鈕+一顆大轉盤按鈕進行
* 遊戲雖以歡樂惡搞取向,但遊戲難度會隨著玩家的實力作增減


=== 対戦ぱずるだま系列 ===
=== 対戦ぱずるだま系列 ===
第127行: 第154行:
* 有一個派生作品《対戦とっかえだま》,遊玩方法改為控制一個游標,按下按鈕直接把陣地內的圓珠與游標上的圓珠交換,陣地內的圓珠會持續慢慢上升,消除、連鎖和攻擊的方法不變。
* 有一個派生作品《対戦とっかえだま》,遊玩方法改為控制一個游標,按下按鈕直接把陣地內的圓珠與游標上的圓珠交換,陣地內的圓珠會持續慢慢上升,消除、連鎖和攻擊的方法不變。
** N64遊戲《進め!対戦ぱずるだま 闘魂!まるたま町》甚至可以透過輸入秘技實現ぱずるだま與とっかえだま兩個糸統混起來對戰。
** N64遊戲《進め!対戦ぱずるだま 闘魂!まるたま町》甚至可以透過輸入秘技實現ぱずるだま與とっかえだま兩個糸統混起來對戰。
* 本系列也有自己的故事和人設(偏向日本搞笑漫畫風格),但也有作品會改用其他作品的世界觀,例如《純愛手札》、《兵蜂》、漫畫《櫻桃小丸子》、《新網球王子》。
* 本系列也有自己的故事和人設(偏向日本搞笑漫畫風格),但也有作品會改用其他作品的世界觀,例如《純愛手札》、《兵蜂》、《櫻桃小丸子》、《新網球王子》、《魔法咪路咪路》。
** 也有部份Konami作品會把此作品收錄為小遊戲。
** 也有部份Konami作品會把此作品收錄為小遊戲。


第142行: 第169行:
** 操控裝置為1P和2P各自5個按鈕+1個轉盤型裝置,2DX把按鈕增至7個
** 操控裝置為1P和2P各自5個按鈕+1個轉盤型裝置,2DX把按鈕增至7個
** 目前仍持續推出新作的為Beatmania IIDX系列,初代與3代均已完結
** 目前仍持續推出新作的為Beatmania IIDX系列,初代與3代均已完結
** 因其受歡迎程度,仿作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尤其韓國的《EZ2DJ(EZ2AC)》
*** 而EZ2DJ因為玩法太像加上機台疑似流用Beatmania機台,因此受到Konami控告


* Beatmania IIDX
* Beatmania IIDX
第149行: 第178行:
** 由於發狂譜很多,被玩家公認為目前最難入門音樂遊戲之一。
** 由於發狂譜很多,被玩家公認為目前最難入門音樂遊戲之一。
** 有粉絲為此製作了給電腦專用的模擬引擎
** 有粉絲為此製作了給電腦專用的模擬引擎
** 而後推出PC端的コナステ版本《INFINITAS》


* Dance Dance Revolution系列
* Dance Dance Revolution系列
第154行: 第184行:
*** 曾經推出過有6個踏板的《Dance Dance Revolution Solo》系列
*** 曾經推出過有6個踏板的《Dance Dance Revolution Solo》系列
** 注意此遊戲是以'''遊戲為型的有氧運動''',遊玩時請穿著合適的衣服和鞋子及先做熱身運動,並注意體力消耗,體力不支時絕對不要勉強玩下去。
** 注意此遊戲是以'''遊戲為型的有氧運動''',遊玩時請穿著合適的衣服和鞋子及先做熱身運動,並注意體力消耗,體力不支時絕對不要勉強玩下去。
** 隨著時間變遷,遊戲系統亦跟著改變,尤其分數計算、判定、背景(包括跳舞娃娃)
** 由於本作的熱門,當時也掀起了一大波DDR熱潮,甚至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仿作
** 由於本作的熱門,當時也掀起了一大波DDR熱潮,甚至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仿作
*** 例如Jaleco的《Stepping Stage》系列、美國Roxor的《In The Groove》甚至韓國AmuseWorld的《EZ2Dance》和Andamiro的《Pump It Up》系列,但都有被Konami告過的紀錄,其中前二者是中止系列作的開發<ref>JALECO至少有在PS2推出合輯性質的《Stepping selection》</ref>
*** 例如Jaleco的《Stepping Stage》系列、美國Roxor的《In The Groove》甚至韓國AmuseWorld的《EZ2Dance》和Andamiro的《Pump It Up》系列,但都有被Konami告過的紀錄,其中前二者是中止系列作的開發<ref>JALECO至少有在PS2推出合輯性質的《Stepping selection》</ref>
*** 承上,當年台港澳甚至中國也有不少地下廠商也為了趕上這股風潮,製作了不少的山寨版本<s>而且大都是用FC的開發引擎下去製作,而且都相當劣質加上大多版本的音樂跟譜面都完全不對拍</s>
*** 承上,當年台中國也有不少地下廠商也為了趕上這股風潮,製作了不少的山寨版本<s>而且大都是用FC的開發引擎下去製作,當然相當劣質加上大多版本的音樂跟譜面都完全不對拍</s>
** 與上面的IIDX一樣也有粉絲製作了模擬引擎「Stepmania」,上面的《In The Groove》以及前者作再度出山製作的《StepmaniaX》也是基於此模擬引擎製作及改良
**** 連台灣IGS也有推出過街機仿作《CRAZY DANCING》
** <s>名為「舞蹈」,主流玩法卻是雙手抓緊背後的扶手然後雙腳不停踏踏踏,Step Step Revolution<ref>《3rdMix》的高難度譜為主的隱藏模式就是用此名稱</ref></s>
** 與上面的IIDX一樣也有粉絲製作了模擬引擎「Stepmania」,上面的《In The Groove》以及前者團隊改組並再度出山製作的《StepmaniaX》<ref>而後成為自由人的前田尚紀也有提供音樂給《StepmaniaX》</ref>也是基於此模擬引擎製作及改良
** <s>然而最近譜面有愈來愈鬼畜的趨勢,令本作間接成為體能測試機(他廠仿作亦然)</s>
*** 之後Stepmania更衍生出另一個新DDR模擬引擎「Project Outfox」
** <s>名為「舞蹈」,主流玩法卻是雙手抓緊背後的扶手然後雙腳不停踏踏踏,Step Step Revolution<ref>《3rdMix》的以MANIAC高難度譜為主的隱藏模式就是用此名稱</ref></s>
** <s>然而最近譜面有愈來愈鬼畜的趨勢,令本作間接成為體能測試機+離心機(他廠仿作亦然)</s>
** 而後推出PC端的コナステ版本《Dance Dance Revolution GRAND PRIX》
** 2024年9月27日推出迷你街機《Dance Dance Revolution Classic Mini》,日本製造商瑞起(ZUIKI)製作,機台囊括1~3代
*** 但一部分版權曲因為版權問題<ref>特別是一部分來自Dancemania的版權曲</ref>而沒有音源,形同無法遊玩,同時會標示「Sorry This song cannot be played」,亦因此Nonstop模式收錄的歌單有做些更動
*** 1代因為收錄的是最初版本,因此踩到音符沒有判定特效
*** 此外還有一些不同點包括:此機收錄的3代無歌詞顯示、Dynamite Rave採用歐版《Dance Dance Revolution X》之後的新編音源、Afronova沒有背景圖片
*** 此機台可以直接用隨附的鍵盤來玩以外,也可用HDMI連上螢幕並外接跳舞墊來玩
*** 隨附的鍵盤也可以插到PC上使用,尤其是拿來玩《Dance Dance Revolution GRAND PRIX》<s>或是Stepmania</s>


* Pop'n Music系列
* Pop'n Music系列
第195行: 第235行:
*** 絕大部分歌曲為V家、同人及原創曲,沒有任何動畫歌曲
*** 絕大部分歌曲為V家、同人及原創曲,沒有任何動畫歌曲
**** 五代打破規矩引進動畫歌曲
**** 五代打破規矩引進動畫歌曲
** 而後推出PC端的コナステ版本


* BeatStream
* BeatStream
第242行: 第283行:
** MAMBO A GO GO(用手拍打康加鼓的作品)
** MAMBO A GO GO(用手拍打康加鼓的作品)
** Dance Evolution
** Dance Evolution
*** 利用Kinect捕捉玩家動作的蹈遊戲,家用版先出
*** 利用Kinect捕捉玩家動作的蹈遊戲,家用版先
*** 同樣也有掀起一股風潮,不過因為譜面新增頻率太慢加上後期活動毫無新意而流失不少人潮,最後結束線上服務<s>反而是隔仿作活較久</s>
*** 街機版推出後同樣也有掀起一股風潮,不過因為譜面新增頻率太慢加上後期活動毫無新意而流失不少人潮,最後結束線上服務<s>反而是隔壁IGS的仿作《DANZ BASE 舞力特區》活較久</s>
*** 前田尚紀於Konami最後參與的一款音樂遊戲作品,之後就離開Konami並向外發展<ref>有段時間移籍至CAPCOM並製作《CROSS×BEATS》,離開CAPCOM之後成為自由人並在サイバーエージェント旗下創立自家的工作室UNLIMITED STUDiO製作了《SEVEN'S CODE》,及後也有參與《CHUNITHM》、《オンゲキ》以及《StepmaniaX》等音樂遊戲的樂曲製作</ref>
** ミライダガッキ(鼓+Kinect的混合體,會播出玩家的映像,雙打時會向玩家發問題測試友好度)
** ミライダガッキ(鼓+Kinect的混合體,會播出玩家的映像,雙打時會向玩家發問題測試友好度)


=== {{ruby|麻雀格闘倶楽|マージャンファイトクラブ}} ===
=== 麻雀格鬥俱樂系列 ===


* 四人麻將遊戲,最初在大型電玩登場,其後有移植往各種家用機及掌機,也有智慧型手機版
*四人麻將遊戲,最初在大型電玩登場,其後有移植往各種家用機及掌機,也有智慧型手機版
** 當時遊戲商開發麻將遊戲的風行(特別是大型電玩的)大都傾向於二人對局的色情麻將,而且講求作弊。然而本作卻反而講求「真實」,不單止排除各種作弊手段及程式內裡的運氣操作,畫面風格也顯得既正派又瑰麗堂皇。
** 當時遊戲商開發麻將遊戲的風行(特別是大型電玩的)大都傾向於二人對局的色情麻將,而且講求作弊。然而本作卻反而講求「真實」,不單止排除各種作弊手段及程式內裡的運氣操作,畫面風格也顯得既正派又瑰麗堂皇。
*** 而且更採用記憶卡系統(以當時來說不單是麻將遊戲,更是所有大型電玩遊戲裡的先驅),能記錄玩家的戰績及引入段位系統明辨玩家們的實力,務求做到「重視玩家的真正實力」。
*** 而且更採用記憶卡系統(以當時來說不單是麻將遊戲,更是所有大型電玩遊戲裡的先驅),能記錄玩家的戰績及引入段位系統明辨玩家們的實力,務求做到「重視玩家的真正實力」。
** 此遊戲推出後立即大熱,遊戲的影響力甚至能夠把上述的麻將遊戲風行扭轉,往後的麻將遊戲有不少都走真實路線。
** 此遊戲推出後立即大熱,遊戲的影響力甚至能夠把上述的麻將遊戲風行扭轉,往後的麻將遊戲有不少都走真實路線。
** 2代開始和日本職業麻雀連盟達成長期契約,讓玩家能夠和模擬該社的職業牌手的AI對戰,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牌手本人參戰。
** 2代開始和日本職業麻雀連盟達成長期契約,讓玩家能夠和模擬該社的職業牌手的AI對戰,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牌手本人參戰。
** 至今共營運超過15年,和QMA並列的大型電玩長壽系列作。
** 至今共營運超過15年,和QMA並列的大型電玩長壽系列作。
** 注意的是本遊戲的音效相當響亮(尤其胡出滿貫以上時突如其來的的打雷聲可是名副其實的「如雷貫耳」),可能會把玩家嚇倒。
** 注意的是本遊戲的音效相當響亮(尤其胡出滿貫以上時突如其來的的打雷聲可是名副其實的「如雷貫耳」),可能會把玩家嚇倒。


=== QMA問答魔法學園系列 ===
=== [[麻雀ファイトガール|麻雀格鬥少女]]系列 ===
* 麻雀格鬥俱樂部衍生作,於2023年3月22日稼働
** 同樣是麻將遊戲,除四人對局模式外另有三人對局、二人對局可選,規則與麻雀格鬥俱樂部有些許差異
* 登場女角們的名字出自日本麻將的主要役種,女角們有正式漢字名,ボンバーガール的パイン、純愛手札的藤崎詩織客串登場。
 
=== [[QMA問答魔法學院|QMA問答魔法學園]]系列 ===


=== ラブプラス(LOVE PLUS/愛相隨<ref>對岸譯名</ref>)系列 ===
=== ラブプラス(LOVE PLUS/愛相隨<ref>對岸譯名</ref>)系列 ===
第269行: 第316行:
*** 官方宣佈本遊戲於2020年8月5日結束營運,營運總時間(連同停服維修時間)不足一年。
*** 官方宣佈本遊戲於2020年8月5日結束營運,營運總時間(連同停服維修時間)不足一年。


=== 轟炸超人系列 ===
=== [[轟炸超人]]系列 ===


* 因現在版權就在K社手上故併入此章節,詳見條目
* 因現在版權就在K社手上故併入此章節,詳見條目
* 最近主打是《ボンバーガール》<s>,意圖使人忘記原本不是K社的作品</s>
* 最近主打是《[[轟炸少女|ボンバーガール]]》<s>,意圖使人忘記原本不是K社的作品</s>
** 一樣有直接兼用上一款機台框體的習慣,意味著某款遊戲要終止稼動了
** 一樣有直接兼用上一款機台框體的習慣,意味著某款遊戲要終止稼動了
=== チェイスチェイスジョーカーズ系列 ===
* 3對3隊伍制鬼抓人遊戲,於2022年12月21日稼働
* 角色們皆有人類與鬼型態,角色們轉化為鬼型態時平時性格會變得十分極端
** ボンバーガール的パイン、SOUND VOLTEX的紅刃‎‎、QMA問答魔法學園的マラリヤ客串登場


=== [[武裝神姬]]系列 ===
=== [[武裝神姬]]系列 ===
第284行: 第336行:
* 不出大家所料手機遊戲《武裝神姬R》因為開發進度緩慢而難產,而後來原本計畫要跟[[女神裝置]]合作的第二彈角色柴郡貓型也因此擱置
* 不出大家所料手機遊戲《武裝神姬R》因為開發進度緩慢而難產,而後來原本計畫要跟[[女神裝置]]合作的第二彈角色柴郡貓型也因此擱置
* 除了手機遊戲外Konami也<s>私底下</s>開發了機台遊戲《武裝神姬RMORED PRINCESS BATTLE CONDUCT》(神姬BC),至少手機遊戲難產但是還有機台遊戲可以選擇<s>,只是[[成句/海外無人權|海外無人權]]</s>
* 除了手機遊戲外Konami也<s>私底下</s>開發了機台遊戲《武裝神姬RMORED PRINCESS BATTLE CONDUCT》(神姬BC),至少手機遊戲難產但是還有機台遊戲可以選擇<s>,只是[[成句/海外無人權|海外無人權]]</s>
=== 其他 ===
* '''《我們的太陽(ボクらの太陽)》系列'''
** 由小島秀夫開發的GBA遊戲系列作品,以卡帶備有太陽光感應器{{ref|實際上是紫外線感應器}},接收真實太陽光遊玩的特殊玩法而聞名。
** 本作推出3集GBA作品《我們的太陽(ボクらの太陽)》、《續.我們的太陽 太陽少年強戈(続・ボクらの太陽 太陽少年ジャンゴ)》、《新・我們的太陽 薩巴塔的逆襲(新・ボクらの太陽 逆襲のサバタ)》及1集DS重啟作品《我們的太陽DS(ボクらの太陽 Django & Sabata)》。
*** 小島秀夫僅參與開發第一作,往後僅負責監修。
** 第一作如同小島的另一部作品《潛龍諜影系列》強調潛行的玩法,往後作品則更貼近RPG升級玩法。
** 由於《我們的太陽Django & Sabata》重啟系列、畫風大改且因為NDS使用卡帶而刪除了遊戲特色的太陽光感應器,使遊戲評價一落千丈,往後<s>加上FYK杯葛小島</s>再沒有推出續作。
*** 雖然也有粉絲希望推出新作,但由於其特殊玩法難以再現<s>而且也不太可能找小島回來</s>而非常渺茫。
** 除了第一部以外,本系列皆與[[CAPCOM]]的[[洛克人EXE系列]]進行連動(我們的太陽DS則是和流星洛克人進行連動)。


== 相關工作人員 ==
== 相關工作人員 ==
第304行: 第366行:
** 2015年12月正式離開KONAMI,帶領前小島工作室成員創立遊戲開發公司「Kojima Productions」,並成為Sony的第三方協力廠商。
** 2015年12月正式離開KONAMI,帶領前小島工作室成員創立遊戲開發公司「Kojima Productions」,並成為Sony的第三方協力廠商。
*** 首款新作《死亡擱淺》已於2019年11月8日發售
*** 首款新作《死亡擱淺》已於2019年11月8日發售
** 豆知識:《純愛手札<ref>GS2的PS2版起才昇格為系列製作人,不過之後GS移植作品GS1st Love的製作人也是內P沒錯</ref>劇場篇三部曲》是他製作的
** 豆知識:《純愛手札劇場篇三部曲》是他製作的


* 內田明理
* 內田明理
** 《純愛手札GS》和《LOVE PLUS》系列的製作人
** 《純愛手札GS》<ref>GS2的PS2版起才昇格為系列製作人,不過之後GS移植作品GS1st Love的製作人也是內P沒錯</ref>和《LOVE PLUS》系列的製作人
** 通稱內P/岳父。光看名字可能會讓人誤會,但本尊是個略微禿頭的工科男性沒錯。
** 通稱內P/岳父。光看名字可能會讓人誤會,但本尊是個略微禿頭的工科男性沒錯。
** 本身是程序員出身,所以講究遊戲的耐玩度。
** 本身是程序員出身,所以講究遊戲的耐玩度。
** 會在GS系列中玩自己其他負責製作的遊戲的梗。
** 會在GS系列中玩自己其他負責製作的遊戲的梗。
*** 其他擔當製作的遊戲有尖頂帽魔法系列、摔角玫瑰。
*** 其他擔當製作的遊戲有尖頂帽魔法系列、摔角玫瑰。
** 現已離開KONAMI
** 2015年離開KONAMI


* 五十嵐孝司
* 五十嵐孝司
第338行: 第400行:
** 而KONAMI的做法往往要遊戲流程有一定進展後才會出現,例如到了後段的關卡過關後跳到初期的關卡,最終Boss會無限補血。
** 而KONAMI的做法往往要遊戲流程有一定進展後才會出現,例如到了後段的關卡過關後跳到初期的關卡,最終Boss會無限補血。


* 2015年伴隨著內田退社、|MGS小島組商標事件,讓人注意起KONAMI社內騷動。
* 2015年伴隨著內田退社、MGS小島組商標事件,讓人注意起KONAMI社內騷動。
** 雖然沒什麼人注意到,但早在2014年就有端倪。
** 雖然沒什麼人注意到,但早在2014年就有端倪。
*** 原KDE田中社長在七月與榎本副社長(PES系列製作人之一)被左遷到新設立的<s>解雇部門</s>第四事業部<ref>遊戲王系列的負責人花元真一也在左遷第四事業部後離職</ref>
*** 原KDE田中社長在七月與榎本副社長(PES系列製作人之一)被左遷到新設立的<s>解雇部門</s>第四事業部<ref>遊戲王系列的負責人花元真一也在左遷第四事業部後離職</ref>
第366行: 第428行:
* [https://www.konami.com/en/ 官方網站]
* [https://www.konami.com/en/ 官方網站]
* [[電子遊戲公司]]
* [[電子遊戲公司]]
* [[遊☆戯☆王]]


== 回應 ==
== 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