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修訂間差異
出自Reko Wiki
JoedanWong(留言 | 貢獻) |
Fire knight(留言 | 貢獻) |
||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1 次修訂) | |||
第58行: | 第58行: | ||
** 在2017年,日本一個名為酒井響希的失明小學生去信任天堂表示自己能夠玩的電子遊戲只有《節奏天國》系列,道出了自己對該系列的愛(如把全系列全關卡玩至全Perfect)之餘更希望任天堂能繼續製作讓視障人士玩的遊戲。結果8天後響希[http://nlab.itmedia.co.jp/nl/articles/1705/20/news038.html 就收到任天堂的回覆](有附上失明人士用的點字信件)而成為佳話。 | ** 在2017年,日本一個名為酒井響希的失明小學生去信任天堂表示自己能夠玩的電子遊戲只有《節奏天國》系列,道出了自己對該系列的愛(如把全系列全關卡玩至全Perfect)之餘更希望任天堂能繼續製作讓視障人士玩的遊戲。結果8天後響希[http://nlab.itmedia.co.jp/nl/articles/1705/20/news038.html 就收到任天堂的回覆](有附上失明人士用的點字信件)而成為佳話。 | ||
** 一位老婆婆在七十歲時愛上Gameboy的俄羅斯方塊,不管什麼時候遊戲機都在身邊,也玩壞了兩台,到95歲時第三台也壞了,手寫一封信連主機寄回給任天堂,由於已沒有零件可修理,任天堂在貨倉找到一部新的寄給老婆婆,並祝她長命百歲。這故事直到老婆婆99歲升天後由她的女兒在報紙上公開,感謝遊戲讓她媽媽沒有患上失智症。 | ** 一位老婆婆在七十歲時愛上Gameboy的俄羅斯方塊,不管什麼時候遊戲機都在身邊,也玩壞了兩台,到95歲時第三台也壞了,手寫一封信連主機寄回給任天堂,由於已沒有零件可修理,任天堂在貨倉找到一部新的寄給老婆婆,並祝她長命百歲。這故事直到老婆婆99歲升天後由她的女兒在報紙上公開,感謝遊戲讓她媽媽沒有患上失智症。 | ||
** 2024年1月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地震及海嘯之後,任天堂也開始對該地區的受災戶實施無償維修服務至同年7月 | |||
* 擁有公認最強的法律團隊,相傳任天堂要控告任何公司和人都是戰無不勝。 | * 擁有公認最強的法律團隊,相傳任天堂要控告任何公司和人都是戰無不勝。 | ||
** 需注意的是除了法律部外,一般專利相關訟案是由知識產權部門負責,不少網民口中的戰績其實是來自後者 | |||
** 經典一役是當任天堂推出遊戲《Donkey Kong》時,美國的電影公司控告任天堂侵犯他們的電影《King Kong》的版權,但在法庭上任天堂的律師團以電影公司並沒擁有版權(金剛的原作已超過版權年限成了公眾材),反而控告電影公司的遊戲侵害任天堂版權,結果反而是電影公司要賠錢給任天堂。 | ** 經典一役是當任天堂推出遊戲《Donkey Kong》時,美國的電影公司控告任天堂侵犯他們的電影《King Kong》的版權,但在法庭上任天堂的律師團以電影公司並沒擁有版權(金剛的原作已超過版權年限成了公眾材),反而控告電影公司的遊戲侵害任天堂版權,結果反而是電影公司要賠錢給任天堂。 | ||
** 任天堂的法律 | ** 任天堂的法律團隊一戰成名,雖然任天堂並不常採用法律手段,但只要動手幾乎都是有必勝的把握。因此2017年《[[白猫プロジェクト|白貓Project]]》的Colopl被任天堂控告侵害其技術專利時,業界一致看衰Colopl<ref>最終以33億日圓賠償金和解</ref>。 | ||
** 雖然任天堂的法律 | ** 雖然任天堂的法律團隊公認強悍,但甚少對同人出手,最多也只是出聲警告<ref>很多遊戲公司都會私下向同人組提示不能畫某些作品,如KOEI TECMO就要同人組別踫DOA,多數作品的18禁同人突然大量減少就可能是遊戲公司有動作了,而這種做法是任天堂開始的</ref> ,相比起為了《心跳回憶》跑去告同人組而鬧得天怒人怨的konami,任天堂對於同人組都是盡可能避免訴諸法律,可以私下解決都盡量私下解決。 | ||
*** 當然在無法以和解情況下解決仍然是會任稟法庭。 | |||
* 由於'''任'''字在中文圈是姓氏之一,又有多年與玩家相伴的親近感,因此在中文圈的暱稱就是'''老任''',以擬人般的形象在玩家之間口耳流傳 | * 由於'''任'''字在中文圈是姓氏之一,又有多年與玩家相伴的親近感,因此在中文圈的暱稱就是'''老任''',以擬人般的形象在玩家之間口耳流傳 | ||
第81行: | 第84行: | ||
|Game & Watch||G&W||掌上||1980||橫井軍平主導的項目,遊戲為內建不可更換<ref>[[:file:img11119.jpg|此為G&W第一款遊戲機]]</ref>,其中數款遊戲設計為折疊式收納與雙畫面,成為DS設計的來源<ref>[[:file:img11117.jpg|圖為大金剛2的遊戲機]],也有{{wp|File:Mario_Bros._-_Game%26Watch_-_Nintendo.jpg|左右雙畫面}}的遊戲</ref><br>在FC引入2P對戰概念後,也有發售可以[[:file:Game&watch-donkey-kong-3.jpg|2人對戰的遊戲機種]]<br>因為是公司經典產品,2020及2021年為慶祝瑪莉歐及薩爾達35周年紀念,推出Game & Watch外觀的紀念機<ref>採用全彩單螢幕,瑪莉歐版內建FC初代及二代及角色變成瑪莉歐的Game & Watch接球,薩爾達版內建FC薩爾達傳說、FC林克的冒險、GB織夢島及角色變成林克的Game & Watch打地鼠,還附加桌面時鐘功能</ref>||首次出現十字鍵。<br><s>順便幫忙消SHARP用剩的液晶</s><ref>G&W問世前,任天堂因之前的多角投資失敗而累積了可觀的債務,橫井軍平利用G&W成功的將當時小型電子計算機市場因競爭過頭而產能過剩的零組件轉移到遊戲市場上(當年CASIO跟SHARP正在競爭商用桌上型電子計算機),不僅創造出穩定且快速的遊戲機,並且使得任天堂一口氣賺進大量的盈餘</ref><br>有數款採用反光照明與彩色薄膜來製造出彩色畫面<ref>一般液晶設置上未通訊號時螢幕全亮白,有訊號時反黑,而這系列Game & Watch則採用反向顯示(不會增加耗電,因為是將液晶螢幕中的偏光片反向置放),未通訊號時螢幕全黑,有訊號時亮白,所以貼上彩色薄膜後亮白部分即為彩色</ref>,成為最早期的彩色掌上機<br>此外本系列在GB和GBC上也有重製版,除了收錄Game & Watch系列遊戲懷舊,也製作了風格玩法升級的變動版。 | |Game & Watch||G&W||掌上||1980||橫井軍平主導的項目,遊戲為內建不可更換<ref>[[:file:img11119.jpg|此為G&W第一款遊戲機]]</ref>,其中數款遊戲設計為折疊式收納與雙畫面,成為DS設計的來源<ref>[[:file:img11117.jpg|圖為大金剛2的遊戲機]],也有{{wp|File:Mario_Bros._-_Game%26Watch_-_Nintendo.jpg|左右雙畫面}}的遊戲</ref><br>在FC引入2P對戰概念後,也有發售可以[[:file:Game&watch-donkey-kong-3.jpg|2人對戰的遊戲機種]]<br>因為是公司經典產品,2020及2021年為慶祝瑪莉歐及薩爾達35周年紀念,推出Game & Watch外觀的紀念機<ref>採用全彩單螢幕,瑪莉歐版內建FC初代及二代及角色變成瑪莉歐的Game & Watch接球,薩爾達版內建FC薩爾達傳說、FC林克的冒險、GB織夢島及角色變成林克的Game & Watch打地鼠,還附加桌面時鐘功能</ref>||首次出現十字鍵。<br><s>順便幫忙消SHARP用剩的液晶</s><ref>G&W問世前,任天堂因之前的多角投資失敗而累積了可觀的債務,橫井軍平利用G&W成功的將當時小型電子計算機市場因競爭過頭而產能過剩的零組件轉移到遊戲市場上(當年CASIO跟SHARP正在競爭商用桌上型電子計算機),不僅創造出穩定且快速的遊戲機,並且使得任天堂一口氣賺進大量的盈餘</ref><br>有數款採用反光照明與彩色薄膜來製造出彩色畫面<ref>一般液晶設置上未通訊號時螢幕全亮白,有訊號時反黑,而這系列Game & Watch則採用反向顯示(不會增加耗電,因為是將液晶螢幕中的偏光片反向置放),未通訊號時螢幕全黑,有訊號時亮白,所以貼上彩色薄膜後亮白部分即為彩色</ref>,成為最早期的彩色掌上機<br>此外本系列在GB和GBC上也有重製版,除了收錄Game & Watch系列遊戲懷舊,也製作了風格玩法升級的變動版。 | ||
|- | |- | ||
|Family Computer<ref>歐美版名稱為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ref>||FC(日)<br>NES(歐美)||家用||1983||俗稱紅白機(FC)/灰機(NES)<ref>因[[:file:img11121.jpg|日版主機]]以紅白色系為主,亞洲的華人市場多半是使用日版主機;而[[:File:img11120.jpg|歐美版]]的顏色以灰白色系為主,但因鮮少出現在亞洲市場內所以較不為人所知</ref>。<br>1986年推出一款日本本土專屬的週邊:FC磁碟機(FC Disc System),銷售熱度並不高,詳於下述。<br>官方宣布的產品週期雖然比GB短,但是在全世界各種非授權產品的影響下,造成實際產品週期為電子遊戲機史上最長的主機,導致任天堂官方的生產與維修期限延續了20多年<ref>FC於2003年才宣布停產,同時宣布一起停產的還有SFC、N64、GB系列,而FC的維修到了2007年才宣布停止服務。</ref><br>2016年推出紀念作品:迷你FC,遊戲為內建不可更換。||將以往多到複雜的旋扭與按鈕簡化。<br>十字鍵成為基本配備。<br>同時引進了2P的概念<ref>同世代的主機幾乎都只有1P,雖然第一世代的時候就有2P的概念了。</ref><br>勇者鬥惡龍(ドラゴンクエスト)III為首次將遊戲記憶功能交由硬體內置的遊戲 | |Family Computer<ref>歐美版名稱為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ref>||FC(日)<br>NES(歐美)||家用||1983||俗稱紅白機(FC)/灰機(NES)<ref>因[[:file:img11121.jpg|日版主機]]以紅白色系為主,亞洲的華人市場多半是使用日版主機;而[[:File:img11120.jpg|歐美版]]的顏色以灰白色系為主,但因鮮少出現在亞洲市場內所以較不為人所知</ref>。<br>1986年推出一款日本本土專屬的週邊:FC磁碟機(FC Disc System),銷售熱度並不高,詳於下述。<br>官方宣布的產品週期雖然比GB短,但是在全世界各種非授權產品的影響下,造成實際產品週期為電子遊戲機史上最長的主機,導致任天堂官方的生產與維修期限延續了20多年<ref>FC於2003年才宣布停產,同時宣布一起停產的還有SFC、N64、GB系列,而FC的維修到了2007年才宣布停止服務。</ref><br>2016年推出紀念作品:迷你FC,遊戲為內建不可更換。||將以往多到複雜的旋扭與按鈕簡化。<br>十字鍵成為基本配備。<br>同時引進了2P的概念<ref>同世代的主機幾乎都只有1P,雖然第一世代的時候就有2P的概念了。</ref><br>勇者鬥惡龍(ドラゴンクエスト)III為首次將遊戲記憶功能交由硬體內置的遊戲,成為日後利用卡匣、記憶卡或主機記憶體記錄的先例。<ref>以前的遊戲要嘛不能記憶得一次過關,要不就是得記住冗長的記憶碼等到下次遊玩,為了減少麻煩,因此遊戲設計的遊玩時間都不長,所以動作遊戲當道,對於需要長時間的RPG相當不利。勇三將可複寫的RAM內置於卡匣中協助記憶,成為日後所有遊戲記憶的發端,同時也讓廠商樂於開發需要長時間遊玩的遊戲,開始了日系遊戲RPG當道的開端</ref><ref>另外這款遊戲讓NEC在一年後開發了PC-E的儲存套件,讓PC-E也能玩需要長時間遊玩的遊戲〈因為PC-E的遊戲販售媒介是程式卡或是光碟〉</ref><br><s>CV阿澄佳奈</s> | ||
|- | |- | ||
|Gameboy||GB||掌上||1989||為任天堂最長壽的作品(1989~2003)<br>其後還有推出發光螢幕版(GameBoy Light)及小型化機種(GameBoy Pocket)<br>全系列(連同GBP、GBL、GBC)的總銷量為電子遊戲機史上第三名,攜帶機中的第二名||讓後來開發掌機的廠商將續航力作為第一優先目標<ref>SEGA跟NEC都在這之後發行掌機,並採用彩色液晶螢幕(SEGA使用背光STN液晶。NEC使用TFT,當年算是尖端科技),但是耗電量非常驚人,像是SEGA的Game Gear使用6個碳鋅AA電池,在音效與螢幕亮度全開的狀況下僅能持續不到60分鐘的時間,相較於GB在功能全開下使用4個碳鋅AA電池卻能進行8小時以上的遊戲時間(使用鹼性電池皆可延長大約1.5~2倍時間),顯得十分的遜色</ref> | |Gameboy||GB||掌上||1989||為任天堂最長壽的作品(1989~2003)<br>其後還有推出發光螢幕版(GameBoy Light)及小型化機種(GameBoy Pocket)<br>全系列(連同GBP、GBL、GBC)的總銷量為電子遊戲機史上第三名,攜帶機中的第二名||讓後來開發掌機的廠商將續航力作為第一優先目標<ref>SEGA跟NEC都在這之後發行掌機,並採用彩色液晶螢幕(SEGA使用背光STN液晶。NEC使用TFT,當年算是尖端科技),但是耗電量非常驚人,像是SEGA的Game Gear使用6個碳鋅AA電池,在音效與螢幕亮度全開的狀況下僅能持續不到60分鐘的時間,相較於GB在功能全開下使用4個碳鋅AA電池卻能進行8小時以上的遊戲時間(使用鹼性電池皆可延長大約1.5~2倍時間),顯得十分的遜色</ref> | ||
第113行: | 第116行: | ||
|Nintendo 3DS||3DS||掌上||2011||導入裸眼3D視覺效果、Street Pass與Spot Pass<s>,萬惡[[追加下載內容|DLC]]及[[台幣戰士|課金]]</s><br>其後推出機身和螢幕大型化的「Nintendo 3DSLL」<ref>日本以外名為Nintendo 3DSXL</ref>,及取消主機折疊、3D裸視等機能的孩童向廉價版「Nintendo 2DS」<ref>2013年於美澳、歐洲(10月12日)與南韓(12月7日)推出。主機外型配合上不能折疊兩點,在主機剛發表的時候曾被不少網友批評。</ref><br><s>[[成句/不○○○的話不就只能去死了嗎!|3DS不推出黃色機身版的話不就只有死嗎?]]</s>||裸視3D螢幕、擦身而過(すれちがい)<br>不知不覺(いつのまに) | |Nintendo 3DS||3DS||掌上||2011||導入裸眼3D視覺效果、Street Pass與Spot Pass<s>,萬惡[[追加下載內容|DLC]]及[[台幣戰士|課金]]</s><br>其後推出機身和螢幕大型化的「Nintendo 3DSLL」<ref>日本以外名為Nintendo 3DSXL</ref>,及取消主機折疊、3D裸視等機能的孩童向廉價版「Nintendo 2DS」<ref>2013年於美澳、歐洲(10月12日)與南韓(12月7日)推出。主機外型配合上不能折疊兩點,在主機剛發表的時候曾被不少網友批評。</ref><br><s>[[成句/不○○○的話不就只能去死了嗎!|3DS不推出黃色機身版的話不就只有死嗎?]]</s>||裸視3D螢幕、擦身而過(すれちがい)<br>不知不覺(いつのまに) | ||
|- | |- | ||
|Wii U||-||家用||2012||附加有輕觸小螢幕的特殊手把wiiugamepad,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在電視螢幕以外的地方玩。<br>由於一開始打算依靠Wii的名氣銷售導致大眾誤以為小螢幕手把只不過是Wii的附加周邊,結果成為目前任天堂主機中繼VB之後銷量最糟糕、壽命最短的家用機,不過後來經驗回饋到NS上。<br>值得一提的部分除了作為[[魔兵驚天錄]]2、[[零系列#零~濡鴉之巫女~|濡鴉之巫女]]等作品一度獨佔的平台大概就是日K功能了……||螺 | |Wii U||-||家用||2012||附加有輕觸小螢幕的特殊手把wiiugamepad,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在電視螢幕以外的地方玩。<br>由於一開始打算依靠Wii的名氣銷售導致大眾誤以為小螢幕手把只不過是Wii的附加周邊,結果成為目前任天堂主機中繼VB之後銷量最糟糕、壽命最短的家用機,不過後來經驗回饋到NS上。<br>值得一提的部分除了作為[[魔兵驚天錄]]2、[[零系列#零~濡鴉之巫女~|濡鴉之巫女]]等作品一度獨佔的平台大概就是日K功能了……||陀螺儀操控 | ||
|- | |- | ||
|New Nintendo 3DS||New3DS||掌上||2014||追加右類比、ZL及ZR鍵、強化裸視3D功能、主機能自動調節畫面光暗、ABXY鍵塗上了和SFC相同的顏色<br>另有機身較大的New Nintendo 3DSLL(機殼不能替換&ABXY鈕只有字母塗上色彩)||NFC讀取器(能以此直接讀取信用卡及專屬周邊「Amiibo」)<br>無線LAN<br>可替換式機殼 | |New Nintendo 3DS||New3DS||掌上||2014||追加右類比、ZL及ZR鍵、強化裸視3D功能、主機能自動調節畫面光暗、ABXY鍵塗上了和SFC相同的顏色<br>另有機身較大的New Nintendo 3DSLL(機殼不能替換&ABXY鈕只有字母塗上色彩)||NFC讀取器(能以此直接讀取信用卡及專屬周邊「Amiibo」)<br>無線LAN<br>可替換式機殼 | ||
第120行: | 第123行: | ||
|- | |- | ||
|Nintendo Switch Lite||NSL||掌上||2019||NS的輕量版,砍掉了USB3.2 Gen2的控制器,手把也與機體一體成形無法分離,且無HD震動、動感IR照相機以及內置動作感應器功能,當遊戲需要這些功能支援或是想多人遊戲時則要另外買NS的手把。<br>以控制成本、降低售價、擴大市場為目的的廉價機型<br>視頻輸出的主控被砍,不能進行“switch”<s>不能“switch”的switch</s><br>也因為手把不能分離,所以按鈕配置跟NS不同,恢復了十字鍵設計。|| | |Nintendo Switch Lite||NSL||掌上||2019||NS的輕量版,砍掉了USB3.2 Gen2的控制器,手把也與機體一體成形無法分離,且無HD震動、動感IR照相機以及內置動作感應器功能,當遊戲需要這些功能支援或是想多人遊戲時則要另外買NS的手把。<br>以控制成本、降低售價、擴大市場為目的的廉價機型<br>視頻輸出的主控被砍,不能進行“switch”<s>不能“switch”的switch</s><br>也因為手把不能分離,所以按鈕配置跟NS不同,恢復了十字鍵設計。|| | ||
|- | |||
|Nintendo Switch 2||NS2||兩棲||2025||"joy-con"手把改為磁吸式,可以當成滑鼠使用,此外機型也稍微改大<br>新增能多人實時聊天的C鍵,螢幕畫質提升到1080P,最大支援120 FPS,並向下相容NS遊戲<br>這一次有分爲日文版和多國語言版,價錢相差130美元已讓人譁然,'''但被川普胡亂加關稅影響下,北美任天堂暫停NS2預購'''<br>''這下得罪全美國的任豚,小編敬請索狗或手遊戰士即使只看熱鬧也不要落井下石''|| | |||
|} | |} | ||
第127行: | 第132行: | ||
!名稱!!使用對象!!發售年份!!備註 | !名稱!!使用對象!!發售年份!!備註 | ||
|- | |- | ||
| | |ガン<br>NES Zapper||FC||1984||FC第一款周邊,為自家光線槍射擊遊戲專用的周邊<br>歐美版因應法規而改成玩具雷射槍造型<br>至於任天堂推出的光線槍射擊遊戲請詳見[[光線槍射擊遊戲列表]]的任天堂一欄 | ||
|- | |- | ||
|Disk System||FC||1986||用3.5吋磁片作為遊戲載體,但是銷售狀況卻不佳<ref>因為積體電路與晶片技術的提升之後,卡匣的價格與容量反而比3.5吋磁片優。而當時磁碟片的容量又小(1MB),使得遊戲必須分裝成數片磁片,在開始遊戲前的讀取時間成為了玩家相當難以忍受的一點</ref>。<br>傳入華人市場後卻引發了連串效應,此效應在SFC時期正式發揚光大。<ref>FC時期因華人市場對於卡帶ROM的破解與製造技術相當成熟,再加上必須另外購入磁碟機與當時磁碟片的容量和價格都不夠親切,以至於FC時期的盜版以破解的多合一卡帶為主,直到SFC出現後才步入磁碟盜版的時代,雖然讀取磁片的缺點仍存在,但是與正版卡帶上千台幣的價格相比(就算是盜版跟二手的卡帶也要數百的台幣),只需不到50台幣的盜版磁片在價格上形成了強大的優勢</ref><ref>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卡匣都可以磁碟化,到後期SFC的卡匣都有搭載特殊晶片,那些晶片都是可以強化SFC的運算能力,磁碟機本身並不具有那些能力,所以有些遊戲只能買卡匣來玩</ref> | |ファミリーコンピュータ ロボット(海外名稱:R.O.B)||FC||1985||橫井君平開發的小型機器人周邊,可說是當時最前衛的周邊<br>先將機器人與對應遊戲的套件組好,之後再將另一支手把(2P手把)裝在機器人上面,最後再給機器人做匹配之後即可開始操作<br><s>雖然操作上一開始是有點麻煩,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才能上手</s><ref>就以ジャイロセット為例子:解謎時還得利用機器人抓正在轉的陀螺到按鍵上面以讓畫面裡的管子移動,在陀螺快停止轉動的時候還要把陀螺放回轉陀螺的支架上以防掉落,光是這種操作方式已經算是很麻煩了<s>,至於可以直接拿2P手把直接按來作弊過關又是另一回事了</s></ref><br>共推出2款對應該周邊的遊戲:ジャイロセット和ブロックセット<br>雖然說因為前述提到的操作性問題而得到相當兩極的評價,但因為作為任天堂的前衛產品加上令人討喜的外觀,而得以在日後的任天堂遊戲客串,甚至成為玩家角色<br>也曾在[[AVGN]]第100話中客串演出<s>還差點毀滅世界</s> | ||
|- | |||
|Disk System||FC||1986||用3.5吋磁片作為遊戲載體,但是銷售狀況卻不佳<ref>因為積體電路與晶片技術的提升之後,卡匣的價格與容量反而比3.5吋磁片優。而當時磁碟片的容量又小(1MB),使得遊戲必須分裝成數片磁片,此外在開始遊戲前的讀取時間加上需要翻轉讀取面成為了玩家相當難以忍受的一點</ref>,因此北美任天堂未跟進此周邊,原本已推出以及預定推出在磁碟機的遊戲也都推出卡匣版。<br>傳入華人市場後卻引發了連串效應,此效應在SFC時期正式發揚光大。<ref>FC時期因華人市場對於卡帶ROM的破解與製造技術相當成熟,再加上必須另外購入磁碟機與當時磁碟片的容量和價格都不夠親切,以至於FC時期的盜版以破解的多合一卡帶為主,直到SFC出現後才步入磁碟盜版的時代,雖然讀取磁片的缺點仍存在,但是與正版卡帶上千台幣的價格相比(就算是盜版跟二手的卡帶也要數百的台幣),只需不到50台幣的盜版磁片在價格上形成了強大的優勢</ref><ref>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卡匣都可以磁碟化,到後期SFC的卡匣都有搭載特殊晶片,那些晶片都是可以強化SFC的運算能力,磁碟機本身並不具有那些能力,所以有些遊戲只能買卡匣來玩</ref> | |||
|- | |- | ||
|威力手套<br>(パワーグローブ/Power Glove)||FC||1989||任天堂推出的一款支援FC的控制器,為體感控制器的先驅。<br>雖然是FC的周邊,但是並非由任天堂自己開發,是由第三方開發並獲得任天堂授權<ref>提出設計概念與開發的皆是美國設計公司,其中出力最大的是Mattel</ref>,製造方面也是透過Mattel(北美)/PAX(日本)進行製作的。<br>上市時曾經轟動一時<ref>任天堂的廣告甚至置入了當年由任天堂出資的好萊塢電影《小鬼翹家/The Wizard》中</ref>,然而因為威力手套沒有和遊戲組合銷售,加上其難以操控且操作準確度極差,所支援的遊戲也僅僅只有的兩款(遊戲銷售額也頗差),於是威力手套也逐漸沒落,發售一年後便即停產。<br><s>只花八個星期設計的產品會有此下場並不意外</s><br><br>'''It's so bad'''<s>(字面上亦然)</s> | |威力手套<br>(パワーグローブ/Power Glove)||FC||1989||任天堂推出的一款支援FC的控制器,為體感控制器的先驅。<br>雖然是FC的周邊,但是並非由任天堂自己開發,是由第三方開發並獲得任天堂授權<ref>提出設計概念與開發的皆是美國設計公司,其中出力最大的是Mattel</ref>,製造方面也是透過Mattel(北美)/PAX(日本)進行製作的。<br>上市時曾經轟動一時<ref>任天堂的廣告甚至置入了當年由任天堂出資的好萊塢電影《小鬼翹家/The Wizard》中</ref>,然而因為威力手套沒有和遊戲組合銷售,加上其難以操控且操作準確度極差,所支援的遊戲也僅僅只有的兩款(遊戲銷售額也頗差),於是威力手套也逐漸沒落,發售一年後便即停產。<br><s>只花八個星期設計的產品會有此下場並不意外</s><br><br>'''It's so bad'''<s>(字面上亦然)</s> | ||
第201行: | 第208行: | ||
** 成功抗告的原因是因為任天堂發現環球影業其實沒有金剛的版權,而且在另一宗官司已證明金剛是公共產 | ** 成功抗告的原因是因為任天堂發現環球影業其實沒有金剛的版權,而且在另一宗官司已證明金剛是公共產 | ||
** 也因此上述版權緣故,任天堂中文官譯才會翻譯為「森喜剛」與「咚奇剛」,不過中文圈玩家更多還是習慣叫他「大金剛」 | ** 也因此上述版權緣故,任天堂中文官譯才會翻譯為「森喜剛」與「咚奇剛」,不過中文圈玩家更多還是習慣叫他「大金剛」 | ||
* | * 不知為何在Switch平台上都沒有推出新作,在該平台上發行的皆是舊作的移植或重制版本。到了Switch2才終於有新作,也是系列第一作3D動作遊戲《咚奇剛 蕉力全開》 | ||
===URBAN CHAMPION(アーバンチャンピオン)=== | ===URBAN CHAMPION(アーバンチャンピオン)=== | ||
第207行: | 第214行: | ||
* 任天堂第一款對戰格鬥遊戲 | * 任天堂第一款對戰格鬥遊戲 | ||
* 玩法相當簡單:A、B鍵分別為弱、強攻擊,左右為前進和迴避、上下為調整自身攻擊及防禦位置 | * 玩法相當簡單:A、B鍵分別為弱、強攻擊,左右為前進和迴避、上下為調整自身攻擊及防禦位置 | ||
** 只要其中一方將另一方打出邊界就算勝利,為5戰3勝制( | ** 只要玩家揮拳或是被對方擊中會消耗體力值,體力值會依玩家自己的揮拳輕重以及受到對方的攻擊的輕重而判定,體力愈低,攻擊速度會愈慢且愈容易被擊倒 | ||
** 經過一定遊戲時間後警車會出現,此時雙方會退回各自邊界<s>然後裝傻</s>,之後才繼續遊戲;若遊戲時間結束之後只要其中一方離邊界最近就判輸(單人模式則是時間到直接判玩家輸), | ** 只要其中一方將另一方打出邊界就算勝利(其中一方快勝利一輪時另一方的邊界會多出施工中的水溝),為5戰3勝制(街機版可調整),單人模式為純粹的生存戰,途中會有住戶丟花盆鬧場,被花盆擊中會暈眩一段時間 | ||
** 經過一定遊戲時間後警車會出現,此時雙方會退回各自邊界<s>然後裝傻</s>,之後才繼續遊戲;若遊戲時間結束之後只要其中一方離邊界最近就判輸然後被警察抓走(單人模式則是時間到直接判玩家輸) | |||
* 也有推出VS.街機版,但除了追加排行榜以外其餘都與家用機一樣 | |||
===PUNCH OUT!!系列/拳無須發<ref>神遊科技官方翻譯</ref>系列(パンチアウト)=== | ===PUNCH OUT!!系列/拳無須發<ref>神遊科技官方翻譯</ref>系列(パンチアウト)=== | ||
第218行: | 第227行: | ||
** 若對方在施展特定攻擊時,玩家剛好以特定方式擊中對手,會累積K.O氣條(FC和Wii版則是星星),之後可消耗氣條(或星星)使出更強力的攻擊 | ** 若對方在施展特定攻擊時,玩家剛好以特定方式擊中對手,會累積K.O氣條(FC和Wii版則是星星),之後可消耗氣條(或星星)使出更強力的攻擊 | ||
** 第一位對手例行是那位戰績1勝99敗1KO的Glass Joe,弱得連初心者要打贏他也絕非難事<s>,究竟是哪位敗給這個弱角了</s>。 | ** 第一位對手例行是那位戰績1勝99敗1KO的Glass Joe,弱得連初心者要打贏他也絕非難事<s>,究竟是哪位敗給這個弱角了</s>。 | ||
** FC版曾經推出以現實中的重量級拳擊冠軍麥克·泰森(Mike Tyson)擔任最終頭目的改版版本《Mike Tyson's Punch-Out!!》<ref>其實就只是把最終頭 | ** FC版曾經推出以現實中的重量級拳擊冠軍麥克·泰森(Mike Tyson)擔任最終頭目的改版版本《Mike Tyson's Punch-Out!!》<ref>其實就只是把最終頭目Mr.Sandman換掉而已</ref>。 | ||
*** 與泰森合作的合約結束後發行的版本則是換成Mr.Dream,中場台詞還是沿用泰森的 | *** 與泰森合作的合約結束後發行的版本則是換成Mr.Dream,中場台詞還是沿用泰森的 | ||
* 關於本作主角:小麥克的體型 | * 關於本作主角:小麥克的體型 | ||
** | ** 原本在街機版的小麥克視角是採用部分1對1搏擊類對戰遊戲相似的偽3D骨架視點(wire frame)呈現,但移植到FC上時因為技術問題加上主機性能上的限制無法重現原本的縮放及半透明等特效,於是只好採用把小麥克改成比對手還要小的折衷設計<s>名副其實的{{ruby|「小」麥克|<s>"Little" Mac</s>}}</s>,直到SFC之後因為主機性能的進步才改成類似街機版的畫面<ref>差在於SFC用的並非骨架視點而是類似第三人稱俯視的視點</ref> | ||
* 自SFC的スーパーパンチアウト(Super Punch Out)的十一年後在Wii平台上推出續作,並加入了體感操作而成為體感拳擊遊戲,但遊戲風格依舊並非正常的拳擊,演出上甚至隨著機能提昇而進化。 | * 自SFC的スーパーパンチアウト(Super Punch Out)的十一年後在Wii平台上推出續作,並加入了體感操作而成為體感拳擊遊戲,但遊戲風格依舊並非正常的拳擊,演出上甚至隨著機能提昇而進化。 | ||
** 同時也有推出北美Club Nintendo會員限定的WiiWare特別版本:Doc Louis's Punch-Out!!,如同其名,內容就是Doc Louis教練訓練小麥克的情景,對手當然就是Doc Louis教練。 | ** 同時也有推出北美Club Nintendo會員限定的WiiWare特別版本:Doc Louis's Punch-Out!!,如同其名,內容就是Doc Louis教練訓練小麥克的情景,對手當然就是Doc Louis教練。 | ||
** 本作在歐美地區大受歡迎,結果令本作品的主角:小麥克得以在後來大亂鬥3DS/WiiU中成為參戰角色。 | ** 本作在歐美地區大受歡迎,結果令本作品的主角:小麥克得以在後來大亂鬥3DS/WiiU中成為參戰角色。 | ||
* 瑪利歐和咚奇剛曾在此系列友情客串出演。 | * 瑪利歐和咚奇剛曾在此系列友情客串出演。 | ||
** | ** 街機版:兩者皆為觀眾。 | ||
* FC版:瑪利歐擔當拳擊裁判。 | * FC版:瑪利歐擔當拳擊裁判。 | ||
** Wii版:{{censored|咚奇剛於冠軍腰帶防衛戰(二周目)成為追加對手。}} | ** Wii版:{{censored|咚奇剛於冠軍腰帶防衛戰(二周目)成為追加對手。}} | ||
* {{censored|該作對手:Bald Bull 後來跑去另一款同為自家開發的 | * {{censored|該作對手:Bald Bull 後來跑去另一款同為自家開發的街機遊戲:Arm Wrestling 以Mask X身分[[兼差]]<s>然後被玩家脫掉面具比輸後又跑回去幹老本行</s>}} | ||
=== Clu Clu Land(クルクルランド) === | === Clu Clu Land(クルクルランド) === | ||
第236行: | 第245行: | ||
* 玩家須操作グルッピー來將版圖中的金塊亮出來,全部亮完即可過關 | * 玩家須操作グルッピー來將版圖中的金塊亮出來,全部亮完即可過關 | ||
** 基本上グルッピー會不斷往直線移動,碰到牆壁會反彈,玩家須按十字鍵讓グルッピー伸出手來抓住竿子來轉彎 | ** 基本上グルッピー會不斷往直線移動,碰到牆壁會反彈,玩家須按十字鍵讓グルッピー伸出手來抓住竿子來轉彎 | ||
** 途中會出現海膽形雜魚ウニラ妨礙グルッピー的去路,需要對ウニラ射出衝擊波讓其暈眩然後將其擠向牆壁 | ** 途中會出現海膽形雜魚ウニラ妨礙グルッピー的去路,需要對ウニラ射出衝擊波讓其暈眩然後將其擠向牆壁以將其消滅 | ||
** | ** 關卡中的一部分竿子中間也會突然出現橡皮牆把グルッピー彈走,產生出橡皮牆的竿子就不能讓グルッピー抓 | ||
* 由於其操作性及玩法,甚至グルッピー的速度會隨著關卡逐漸加快,而有一定難度 | * 由於其操作性及玩法,甚至グルッピー的速度會隨著關卡逐漸加快,而有一定難度 | ||
* 後來グルッピー有在咚奇剛的攀爬動作遊戲《ぶらぶらドンキー(DK: King of Swing)》 客串並作為對戰模式的隱藏角色 | |||
=== 翻越冰山者(アイスクライマー/Ice Climber)=== | === 翻越冰山者(アイスクライマー/Ice Climber)=== | ||
第249行: | 第259行: | ||
**** トッピー在海外版及Vs.版則是[[河蟹|改成雪怪]] | **** トッピー在海外版及Vs.版則是[[河蟹|改成雪怪]] | ||
*** 大鳥ニットピッカー會向玩家飛過來,比海豹トッピー較有威脅,同時會隨著關卡的推進而加快飛行速度 | *** 大鳥ニットピッカー會向玩家飛過來,比海豹トッピー較有威脅,同時會隨著關卡的推進而加快飛行速度 | ||
*** 大白熊ホワイトベア會在經過一定時間(約1分鐘)之後直接出現,雖然可以 | *** 大白熊ホワイトベア會在經過一定時間(約1分鐘)之後直接出現且會不斷妨害玩家,雖然可以攻擊但無法擊退,是本作的防過久機制向敵人 | ||
*** Vs.版新增敵方角色:蜜蜂,會朝玩家高速前進 | *** Vs.版新增敵方角色:蜜蜂,會朝玩家高速前進 | ||
** 通過第8層後會進入 | ** 通過第8層後會進入獎勵階段,若在時間內成功攻頂並抓住在山頂上盤旋的禿鷹即算真正過關,結算畫面可看見PoPo或Nana拿著旗子歡呼。 | ||
*** | *** 獎勵階段失敗也算過關,但不會有過關的獎勵分數,同時PoPo或Nana會在結算畫面內揉著臉哭哭。 | ||
*** 獎勵階段有數個加分道具可以蒐集<s>,但請注意不要因為為了拿加分道具而不小心跳下山直接結束關卡</s> | |||
===[[薩爾達傳說]]系列(ゼルダの伝説/The Legend of Zelda)=== | ===[[薩爾達傳說]]系列(ゼルダの伝説/The Legend of Zelda)=== | ||
第269行: | 第280行: | ||
** {{censored|薩姆斯的素顏外型初期並不統一,直到GBA的メトロイド ゼロミッション定為金髮單[[馬尾|{{censored|馬尾}}]]+身穿水藍色緊身衣的外型。<ref>在任天堂明星大亂鬥X開始命名為「零裝甲薩姆斯(ゼロスーツサムス)」。</ref>}} | ** {{censored|薩姆斯的素顏外型初期並不統一,直到GBA的メトロイド ゼロミッション定為金髮單[[馬尾|{{censored|馬尾}}]]+身穿水藍色緊身衣的外型。<ref>在任天堂明星大亂鬥X開始命名為「零裝甲薩姆斯(ゼロスーツサムス)」。</ref>}} | ||
** 人氣方面在日本雖受歡迎但並非一線級,在歐美地區卻非常受歡迎。 | ** 人氣方面在日本雖受歡迎但並非一線級,在歐美地區卻非常受歡迎。 | ||
===Famicom偵探俱樂部系列(ファミコン探偵俱樂部/Famicom Detective Club)=== | |||
* 首出年份:1988年 | |||
* 任天堂於FC紅白機上發行的文字冒險類遊戲,玩家需要操控身為偵探的少年主角通過各式選項偵破該作所發生的懸疑案件。 | |||
* 於1988年以《消失的繼承人(消えた後継者)》作為系列首發作品,並在隔年發行前傳《站在身後的少女(うしろに立つ少女)》。 | |||
** 後者則在1998年時在Super Famicom發行重製版,除去畫面演出的更新外,也增加了配音,但仍然只在日本地區發行。 | |||
** 直至2021年雙作品在Switch平台上發行的重製版才正式支援其他地區的語言文本,但配音方面仍然只有日文。 | |||
* 實際上在1997年此系列有另外於Satellaview平台發行廣義而言的第三作《BS偵探俱樂部 消失在雪中的過去(BS探偵倶楽部 ~雪に消えた過去~)》,但不被任天堂承認為正傳作品,而該作品也有違兩部正傳,是以系列女主角橘步美(橘あゆみ)的視角進行遊戲。 | |||
* 由於文字冒險類遊戲本來受眾就不高,再加上此系列直到Switch重製版發售前都沒有在海外地區發售過,因此被不少玩家認為此系列會有新作品的可能性不高。然而... | |||
** 於2024年7月10日,任天堂無預警在各任天堂平台上發布了標題為「誰是笑臉男」<ref>西方地區的標題則只是「Emio」,並在簡介中標籤#WhoIsEmio?</ref>的影片,雖然只有短短20秒,但因內容有違任天堂自古以來老少咸宜的情況<ref>該預告需要玩家登錄並確認年齡才可觀看,'''遊戲分級為M'''、{{censored|且在澳洲的分級中更提到了'''含有暴力、虐待以及自殺'''等議題}}。</ref>而引發熱烈的討論,當中更有不少玩家認為笑臉男會是類似《[[惡靈古堡]]》的探索式恐怖遊戲。 | |||
** 於同年7月17日,任天堂通過發布與系列主要製作人坂本賀勇的訪談正式確認笑臉男實為此系列第三部正傳作品——《笑臉男EMIO》。 | |||
** 基於上述情形,笑臉男在確認為此系列作品後反而在西方地區產生了兩極化的反應,部分玩家認為預告有誤導之意;不過有更多的玩家認為任天堂的行銷策略很好地帶動了此系列的熱度及討論度<ref>再者,任天堂由頭至尾都沒有正式確認笑臉男會是新IP,因此只能說是玩家過度腦補而導致的結果。</ref>。 | |||
* 撇除旁支作品及重製版不計,此系列是繼1989年發行的《站在身後的少女》以後,'''睽違35年'''再度有新作品推出,也是遊戲間隔推出時間最久的作品之一。 | |||
===任天堂戰爭系列(ファミコンウォーズ/Famicom Wars)=== | ===任天堂戰爭系列(ファミコンウォーズ/Famicom Wars)=== | ||
第280行: | 第304行: | ||
** 而在2008年《毀滅之日》後此系列即再無新作消息,直到2022年任天堂無預警宣佈1+2重製版將在Switch平台上推出,然而作爲睽違'''14年'''的復出作,卻再因烏俄戰爭而無限期延遲發售。 | ** 而在2008年《毀滅之日》後此系列即再無新作消息,直到2022年任天堂無預警宣佈1+2重製版將在Switch平台上推出,然而作爲睽違'''14年'''的復出作,卻再因烏俄戰爭而無限期延遲發售。 | ||
===地球冒險系列(MOTHER/EarthBound)=== | ===[[地球冒險系列]](MOTHER/EarthBound)=== | ||
* 首出年份:1989年 | * 首出年份:1989年 | ||
* [[RPG]],歷代主角都是小孩,主要劇情是主角跟他的夥伴們一同拯救世界。 | * [[RPG]],歷代主角都是小孩,主要劇情是主角跟他的夥伴們一同拯救世界。 | ||
第288行: | 第312行: | ||
* <s>神奇寶貝的小智是抄mother2的尼斯的</s> | * <s>神奇寶貝的小智是抄mother2的尼斯的</s> | ||
* 從大亂鬥開始,mother2的尼斯皆由大本真基子負責獻聲<s>所以在遊戲中也有與粉紅惡魔相比的強度也是理所當然的</s> | * 從大亂鬥開始,mother2的尼斯皆由大本真基子負責獻聲<s>所以在遊戲中也有與粉紅惡魔相比的強度也是理所當然的</s> | ||
* 相對大部分遊戲系列因反響欠佳而慘遭雪藏,此系列之所以未再推出新作的原因是基於系列指導糸井重里透露他已將故事內容寫完,並表達自己已無力再去構思新的故事內容,進而宣布此系列已『完結』並不會再有新作品。 | |||
** 也因上述原因,即使玩家對於新作品的呼聲極高,糸井本人則多次在訪談中否決會有新作品的謠言<s>讓不少玩家哀鴻遍野</s>。 | |||
* 而此系列也因獨有的暗黑風采,而啟發了不少遊戲開發者創作出與之相類型的遊戲,當作較著名的便有Toby Fox製作的《[[Undertale]]》。 | |||
** 值得一提的是,Toby Fox曾在見到糸井本人時曾想對他提問對於製作新作的看法並願意協助他製作,但在糸井對《Undertale》的認可下而作罷。 | |||
===[[聖火降魔錄]]系列(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Fire Emblem)=== | ===[[聖火降魔錄]]系列(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Fire Emblem)=== | ||
第295行: | 第323行: | ||
* 與1991年Banpresto製作的スーパーロボット大戦系列成為家用機S‧RPG的始祖,並使得戰棋式SLG類型遊戲蓬勃發展 | * 與1991年Banpresto製作的スーパーロボット大戦系列成為家用機S‧RPG的始祖,並使得戰棋式SLG類型遊戲蓬勃發展 | ||
* 系列作之父:加賀昭三因為對於遊戲設計上的堅持,屢屢與任天堂高層衝突<ref>追求高難度與複雜度,與公司要求的全年齡層有違,再加上開發上往往因故延遲無法如期發行</ref>,於1999年辭職離開任天堂公司 | * 系列作之父:加賀昭三因為對於遊戲設計上的堅持,屢屢與任天堂高層衝突<ref>追求高難度與複雜度,與公司要求的全年齡層有違,再加上開發上往往因故延遲無法如期發行</ref>,於1999年辭職離開任天堂公司 | ||
* 加賀昭三離開任天堂後製作PS平台的新遊戲:ティアリングサーガ‧ユトナ英雄戦記,不僅系統、風格與聖火降魔錄相同,更在劇情上影射與聖火降魔錄有關,遭任天堂公司控告侵權,任天堂公司雖贏得了賠償金的訴訟,但是阻止其發售的官司卻敗訴,因而讓加賀昭三得以在PS2上發行續作:ベルウィックサーガ,加入更多要素與遊戲自由度成為一款與聖火降魔錄系列不同的遊戲。而任天堂也用新的系統去製作聖火降魔錄系列,讓加賀昭三的影子走出系列作之中 | * 加賀昭三離開任天堂後製作PS平台的新遊戲:ティアリングサーガ‧ユトナ英雄戦記,不僅系統、風格與聖火降魔錄相同,更在劇情上影射與聖火降魔錄有關,遭任天堂公司控告侵權,任天堂公司雖贏得了賠償金的訴訟,但是阻止其發售的官司卻敗訴,因而讓加賀昭三得以在PS2上發行續作:ベルウィックサーガ,加入更多要素與遊戲自由度成為一款與聖火降魔錄系列不同的遊戲。而任天堂也用新的系統去製作聖火降魔錄系列,讓加賀昭三的影子走出系列作之中。 | ||
===F-ZERO系列=== | ===F-ZERO系列=== | ||
第307行: | 第335行: | ||
** <s>同時本作的撞牆加速BUG也是大家的印象,[[TAS]]遊玩本作時很常使用</s> | ** <s>同時本作的撞牆加速BUG也是大家的印象,[[TAS]]遊玩本作時很常使用</s> | ||
* 雖然是賽車遊戲,但主角Falcon飛隼隊長參戰大亂鬥時被設定成攻擊力和速度均強的肉彈戰角色而吸引了不少大亂鬥粉絲的目光,人氣比起在原有系列裡更高,甚至連[[必殺技]]「ファルコンパンチ」都[[逆流]]往{{sm|146280|F-ZERO動畫版}}裡去了... | * 雖然是賽車遊戲,但主角Falcon飛隼隊長參戰大亂鬥時被設定成攻擊力和速度均強的肉彈戰角色而吸引了不少大亂鬥粉絲的目光,人氣比起在原有系列裡更高,甚至連[[必殺技]]「ファルコンパンチ」都[[逆流]]往{{sm|146280|F-ZERO動畫版}}裡去了... | ||
* 而此系列也自《F-ZERO CLIMAX》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新作的消息。 | |||
** 雖然在歐美任系玩家中此系列有著非常高的回歸呼聲,但基於多種原因而導致此系列難以回歸<ref>除了比較直觀的銷量每況愈下以及瑪利歐賽車系列崛起的因素,其操作玩法也需要一定的技術與磨練,相較前述遊戲更難吸引新玩家</ref>,也因而導致回歸傳聞層出不窮<ref>比較知名的流言有任天堂委託製作《橫衝直撞(Burnout)》的Criterion製作新作,但後來被Criterion否認</ref>。 | |||
** 後來更有一名玩家花費超過將近4萬美金買下 | ** 後來更有一名玩家花費超過將近4萬美金買下任天堂的股份,並在股東會議上詢問此系列的未來發展,而任天堂則表示沒有相關計劃。 | ||
** 而任天堂也終於在2023年9月的直面會上推出大逃殺類型衍生作品《F-ZERO 99》於NSO平台並開放會員免費下載,然而作為系列自2004年睽違'''將近20年'''沒有新作卻只推出非正傳作品,而導致玩家反應兩極化。 | |||
* <s>{{censored|怨!怨!怨!}}</s>{{ref|因為有《[[仲夏夜之淫夢]]》的派生MAD影片拿本系列裡Big Blue賽道的BGM來搞MAD,結果成為在此A片的超人氣下搞出的著名[[風評被害]]曲之一;只要影片內播出了Big Blue,就會有此字幕。<s>廚廚請自重</s>}} | * <s>{{censored|怨!怨!怨!}}</s>{{ref|因為有《[[仲夏夜之淫夢]]》的派生MAD影片拿本系列裡Big Blue賽道的BGM來搞MAD,結果成為在此A片的超人氣下搞出的著名[[風評被害]]曲之一;只要影片內播出了Big Blue,就會有此字幕。<s>廚廚請自重</s>}} | ||
第339行: | 第368行: | ||
* 3D畫面射擊遊戲系列。 | * 3D畫面射擊遊戲系列。 | ||
* 為模擬戰機駕駛遊戲,主要內容為駕駛新銳戰機「Arwing」在在行星上或宇宙空間中執行作戰任務。 | * 為模擬戰機駕駛遊戲,主要內容為駕駛新銳戰機「Arwing」在在行星上或宇宙空間中執行作戰任務。 | ||
** 後 | ** 在早期該遊戲類型相當流行的情況下具有相當的人氣,但隨著該遊戲類型退燒而導致風光不再。 | ||
** 實際上任天堂為了復興此系列,也有在後續的作品中添加不同的遊戲機制與系統,像是駕駛戰車、以血肉之軀進行地面探索、操控小型機器人等不同的任務,然而卻因成果未達理想而評價微妙。 | |||
** 而也因為後續作品的玩法差異甚大,導致玩家間對於各個作品的評價不一。 | |||
** 而在2016年發行的《星際火狐 零》更是因遊戲操作過於複雜而重創系列評價,成為了系列在此之後都未有新作發行於Switch平台上的主因。 | |||
* 此外在SFC時期曾經有一個被[[腰斬|中止推出]]的作品《Star Fox 2》,於約20年後在復古紀念遊戲機:迷你SFC裡被奇蹟的收錄,{{ref|初期不能選擇,需要完成初代的第1關解禁。}}更在之後的Switch Online服務附送的SFC遊戲遊玩服務中收錄<s>,算是唯一一部有在Switch上發行的正統系列遊戲吧</s>。 | |||
* 為方便玩家辨認角色,不論是主角群還是敵人都是[[ケモノ|獸人]]。 | * 為方便玩家辨認角色,不論是主角群還是敵人都是[[ケモノ|獸人]]。 | ||
=== Joy Mech Fight(ジョイメカファイト) === | === Joy Mech Fight(ジョイメカファイト) === | ||
第358行: | 第388行: | ||
* 由Intelligent System開發的方塊遊戲 | * 由Intelligent System開發的方塊遊戲 | ||
* 遊戲玩法: | * 遊戲玩法: | ||
** 十字鍵為移動游標,A和B鍵分別為互換游標中的方塊和即時上升陣地中的方塊,只要3個 | ** 十字鍵為移動游標,A和B鍵分別為互換游標中的方塊和即時上升陣地中的方塊,只要3個(或以上)相同圖案的方塊相連成一組即可消除 | ||
*** 若是一組4塊(或以上)相同圖案的方塊、兩組不同圖案的方塊同時消除或是構成連段的話,陣地會停止上升一定時間 | *** 若是一組4塊(或以上)相同圖案的方塊、兩組不同圖案的方塊同時消除或是構成連段的話,陣地會停止上升一定時間 | ||
*** 另外連段方式是採用'''即時制''',只要一組方塊成功消除的同時,得必須趕快把另一組可能會形成連段的方塊排好即可構成連段,因此本作也很吃重玩家的思考時間及反應神經 | *** 另外連段方式是採用'''即時制''',只要一組方塊成功消除的同時,得必須趕快把另一組可能會形成連段的方塊排好即可構成連段,因此本作也很吃重玩家的思考時間及反應神經 | ||
***當然,在對戰模式中,只要成功連鎖消除、兩組同時消除或是4塊 | ***當然,在對戰模式中,只要成功連鎖消除、兩組同時消除或是4塊(或以上)一組消除之後,可將妨害方塊送給對手,當然,只要消除妨害方塊相鄰的一組方塊即可讓妨害方塊變成數個一般方塊(但一部分還是會保留) | ||
*** 對戰模式中有一定機率出現驚嘆號圖樣的鐵方塊,只要連成一組消除可將鐵妨害方塊送給對手,需要注意的是,鐵妨害方塊是不能跟一般的妨害方塊消除 | *** 對戰模式中有一定機率出現驚嘆號圖樣的鐵方塊,只要連成一組消除可將鐵妨害方塊送給對手,需要注意的是,鐵妨害方塊是不能跟一般的妨害方塊消除 | ||
** 對戰模式的故事很簡單,玩家扮演花仙子リップ去阻止其他花仙子的紛爭並打倒魔王サナトス和其手下來維護世界和平{{censored|但事後會發現其實是リップ的媽媽:女神コーデリア為了給女兒試煉而設計出來的考驗}} | ** 對戰模式的故事很簡單,玩家扮演花仙子リップ去阻止其他花仙子的紛爭並打倒魔王サナトス和其手下來維護世界和平{{censored|但事後會發現其實是リップ的媽媽:女神コーデリア為了給女兒試煉而設計出來的考驗}} | ||
** 海外版因為考量到以リップ等花仙子的世界觀可能無法吸引大量海外玩家,而換皮成耀西島的版本在海外發行,同時也發行GB版,之後GB版逆流回日本並以《ヨッシーのパネポン》名義發行 | ** 海外版因為考量到以リップ等花仙子的世界觀可能無法吸引大量海外玩家,而換皮成耀西島的版本在海外發行,同時也發行GB版,之後GB版逆流回日本並以《ヨッシーのパネポン》名義發行 | ||
** 日後也有推出寶可夢的版本 | ** 日後也有推出寶可夢的版本,分別為GB的《ポケモンでパネポン》以及僅在海外發行、以無印動畫版+超夢的逆襲為主題的N64遊戲《Pokémon Puzzle League》 | ||
*** 後者系統及新玩法更是沿用到GC的合輯《NINTENDOパズルコレクション》 | |||
** 因為其獨特的玩法,也吸引了不少的高手去嚐鮮,更有一些海外玩家也開始去接觸日版原本的世界觀,當然也有熱心的粉絲開發本作的同人遊戲<s>[https://youtu.be/z6BTuqvcvCs 甚至有粉絲製作以リップ闖蕩大亂鬥世界的同人動畫],遊戲畫面則是用前者的同人遊戲下去改</s> | ** 因為其獨特的玩法,也吸引了不少的高手去嚐鮮,更有一些海外玩家也開始去接觸日版原本的世界觀,當然也有熱心的粉絲開發本作的同人遊戲<s>[https://youtu.be/z6BTuqvcvCs 甚至有粉絲製作以リップ闖蕩大亂鬥世界的同人動畫],遊戲畫面則是用前者的同人遊戲下去改</s> | ||
第395行: | 第426行: | ||
** for 3DS/WiiU再追加洛克人([[洛克人系列]])、Wii Fit女教練(Wii Fit)<ref>使用Wii的體感功能製作的健身遊戲《Wii Fit》中登場的女性教練,2P色是另外一名<s>人氣比較低的</s>男教練</ref>、村民(動物之森)、[[角色/Rosetta|蘿潔塔]]&奇可(超級瑪利歐銀河,二人一體出戰)、小麥克(Punch out)、<s>偽超夢夢</s>甲賀忍蛙(神奇寶貝X/Y)、帕爾提娜(光神話‧帕爾提娜之鏡)、Mii戰士(主機系統)、小精靈(小精靈)、路弗雷(聖火降魔錄‧覺醒)<ref>預設為男性,可以改使用女性模組。</ref>、露琪娜(聖火降魔錄‧覺醒)、修爾克(異域神劍)、庫巴 Jr.(瑪利歐系列)、Duck Hunt Dog(打鴨子)。 | ** for 3DS/WiiU再追加洛克人([[洛克人系列]])、Wii Fit女教練(Wii Fit)<ref>使用Wii的體感功能製作的健身遊戲《Wii Fit》中登場的女性教練,2P色是另外一名<s>人氣比較低的</s>男教練</ref>、村民(動物之森)、[[角色/Rosetta|蘿潔塔]]&奇可(超級瑪利歐銀河,二人一體出戰)、小麥克(Punch out)、<s>偽超夢夢</s>甲賀忍蛙(神奇寶貝X/Y)、帕爾提娜(光神話‧帕爾提娜之鏡)、Mii戰士(主機系統)、小精靈(小精靈)、路弗雷(聖火降魔錄‧覺醒)<ref>預設為男性,可以改使用女性模組。</ref>、露琪娜(聖火降魔錄‧覺醒)、修爾克(異域神劍)、庫巴 Jr.(瑪利歐系列)、Duck Hunt Dog(打鴨子)。 | ||
*** <s>據說是老馬坐在車上看到洛克人落魄的樣子,就打電話向櫻井反映(誤)</s><ref>[[:File:img16202.jpg|此圖]]乃事情的經過</ref> | *** <s>據說是老馬坐在車上看到洛克人落魄的樣子,就打電話向櫻井反映(誤)</s><ref>[[:File:img16202.jpg|此圖]]乃事情的經過</ref> | ||
*** 洛克人登場更讓歐美人士興奮到翻天(洛克人在歐美很受歡迎),奧義還讓歷代洛克人(元祖、X、EXE、DASH、流星)全體出場(2014 E3時還加強了演出),<s>讓歐美人士咒罵起CAPCOM來(因為CAPCOM近年幾乎沒有洛克人的正統續作)</s>。 | *** 洛克人登場更讓歐美人士興奮到翻天(洛克人在歐美很受歡迎), 奧義還讓歷代洛克人(元祖、X、EXE、DASH、流星)全體出場(2014 E3時還加強了演出),<s>讓歐美人士咒罵起CAPCOM來(因為CAPCOM近年幾乎沒有洛克人的正統續作)</s>。 | ||
*** Wii Fit女教練的參戰讓許多玩家都嚇了一大跳,不僅是Wii Fit女教練的許多招式都十分暴力,必殺技居然是以殘影對畫面上所有角色做無差別攻擊<s>,官方介紹她的時候還一直用「以對健康有益的招式進行攻擊」當宣傳,公式が健康</s> | *** Wii Fit女教練的參戰讓許多玩家都嚇了一大跳,不僅是Wii Fit女教練的許多招式都十分暴力,必殺技居然是以殘影對畫面上所有角色做無差別攻擊<s>,官方介紹她的時候還一直用「以對健康有益的招式進行攻擊」當宣傳,公式が健康</s> | ||
*** 帕爾提娜主要是採用「新光神話」的設定<s>(腹黑女神)</s>,招式幾乎都是遊戲中的「奇蹟」變化而來,登場PV是シャフト製作。 | *** 帕爾提娜主要是採用「新光神話」的設定<s>(腹黑女神)</s>,招式幾乎都是遊戲中的「奇蹟」變化而來,登場PV是シャフト製作。 | ||
第419行: | 第450行: | ||
* 本系列作登錄NS平台時因為適逢武漢肺炎瘟疫蔓延全球,人們對家用遊戲需求變高之下此作非常大賣{{ref|那邊廂要使用專屬控制器的《RingFit Adventure》也有成為話題,不過本身已經供不應求的此作的話題卻在於疫情在中國開始爆發後生產線受影響及人民對室內運動設施需求增加,令缺貨問題進一步惡化而造成全球嚴重炒賣。<s>不過動森火紅也令到NS缺貨和被炒賣</s>}},玩家們都用此作代替現實的社交去避疫(包括在遊戲內舉行畢業典禮、婚禮等活動),令本作成為當時的現象級遊戲。 | * 本系列作登錄NS平台時因為適逢武漢肺炎瘟疫蔓延全球,人們對家用遊戲需求變高之下此作非常大賣{{ref|那邊廂要使用專屬控制器的《RingFit Adventure》也有成為話題,不過本身已經供不應求的此作的話題卻在於疫情在中國開始爆發後生產線受影響及人民對室內運動設施需求增加,令缺貨問題進一步惡化而造成全球嚴重炒賣。<s>不過動森火紅也令到NS缺貨和被炒賣</s>}},玩家們都用此作代替現實的社交去避疫(包括在遊戲內舉行畢業典禮、婚禮等活動),令本作成為當時的現象級遊戲。 | ||
** <s>結果卻出現了一堆衝進度的玩家,部份會調主機時間甚至在網上真金買轉售道具</s> | ** <s>結果卻出現了一堆衝進度的玩家,部份會調主機時間甚至在網上真金買轉售道具</s> | ||
===黃金太陽系列(黄金の太陽/Golden Sun)=== | ===黃金太陽系列(黄金の太陽/Golden Sun)=== | ||
* 首出年份:2001年 | * 首出年份:2001年 | ||
第428行: | 第459行: | ||
* 然而於2010年發售的第三作《漆黑黎明》因故事劇情不佳、玩法上不夠前作來的有趣而備受玩家詬病,再加上發售時間正處於DS末期的因素而導致銷量大受打擊。 | * 然而於2010年發售的第三作《漆黑黎明》因故事劇情不佳、玩法上不夠前作來的有趣而備受玩家詬病,再加上發售時間正處於DS末期的因素而導致銷量大受打擊。 | ||
** 雖然高橋兄弟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透露如果足夠玩家要求的話,將會製作第4部,<s>不過很顯然因爲玩家數量不達標</s>至此之後便再無新作的消息。 | ** 雖然高橋兄弟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透露如果足夠玩家要求的話,將會製作第4部,<s>不過很顯然因爲玩家數量不達標</s>至此之後便再無新作的消息。 | ||
===皮克敏系列(ピクミン/Pikmin)=== | ===[[皮克敏]]系列(ピクミン/Pikmin)=== | ||
* 首出年份:2001年 | * 首出年份:2001年 | ||
* <s>宮本茂現役的親兒子(其實也無誤)。</s> | |||
** 雖然並非是一線級遊戲,但宮本茂曾表達對此系列的喜愛,同時也表示此系列會持續製作下去。 | |||
* 也因為並非是一線級遊戲,因此在發行新作的速度上相對其他任系作品都來得更長<s>,雖然有宮本的愛但還是無法改變其冗長的發行速度</s>。 | |||
** 而最顯著的例子即是《皮克敏4》,宮本曾在2015年時宣布開發進度已趨於完成,卻直到2022年才有更進一步的消息。 | |||
* 玩家為一個3cm高的小人,因意外令飛船墜落在一個異域星球{{censored|(人類滅亡後的地球)}},玩家需要依賴該星球上的小型生物「皮克敏(ピクミン)」去尋找飛船零件及食物。 | * 玩家為一個3cm高的小人,因意外令飛船墜落在一個異域星球{{censored|(人類滅亡後的地球)}},玩家需要依賴該星球上的小型生物「皮克敏(ピクミン)」去尋找飛船零件及食物。 | ||
** 不過過程中會有巨大怪獸(對於主角來說)阻攔,而皮克敏的戰力非常弱容易被殺,玩家需要以物量作戰並善用不同顏色的皮克敏的特性去克敵求勝。 | ** 不過過程中會有巨大怪獸(對於主角來說)阻攔,而皮克敏的戰力非常弱容易被殺,玩家需要以物量作戰並善用不同顏色的皮克敏的特性去克敵求勝。 | ||
第444行: | 第479行: | ||
* 獨特的世界觀與美術設計也相當矚目。 | * 獨特的世界觀與美術設計也相當矚目。 | ||
* 淳君在2014年因患上喉癌而切除聲帶{{ref|現時淳君正逐步學習透過食道發聲來唱歌}},本系列也在2015年推出了大合集《節奏天國The Best+》後便無沒有新作,然而曾擔任節奏天國系列製作人的阪本賀勇在2017年在某次訪問裡對此的回應是「在有機會、有動力和有需要的時候,任天堂會考慮重啟節奏天國這個遊戲」。 | * 淳君在2014年因患上喉癌而切除聲帶{{ref|現時淳君正逐步學習透過食道發聲來唱歌}},本系列也在2015年推出了大合集《節奏天國The Best+》後便無沒有新作,然而曾擔任節奏天國系列製作人的阪本賀勇在2017年在某次訪問裡對此的回應是「在有機會、有動力和有需要的時候,任天堂會考慮重啟節奏天國這個遊戲」。 | ||
* 而此系列也終於在2025年宣布推出全新作品《節奏天國 奇蹟之星》,並預計於2026年發售。 | |||
===[[異域神劍]]系列 (ゼノブレイド/Xenoblade)=== | ===[[異域神劍]]系列 (ゼノブレイド/Xenoblade)=== | ||
* 首出年份:2010年 | |||
*《異域神劍》是由Monolith Soft製作,由[[任天堂]]發行在Wii平台上推出的[[RPG]],和《異域神兵》及《異域傳說》一樣,《異域神劍》的內容基本上是由高橋哲哉所創作。 | *《異域神劍》是由Monolith Soft製作,由[[任天堂]]發行在Wii平台上推出的[[RPG]],和《異域神兵》及《異域傳說》一樣,《異域神劍》的內容基本上是由高橋哲哉所創作。 | ||
===滾滾西部系列(ザ‧ローリング‧ウエスタン/The Rolling western)=== | ===滾滾西部系列(ザ‧ローリング‧ウエスタン/The Rolling western)=== | ||
* 首出年份:2012年 | * 首出年份:2012年 | ||
第459行: | 第496行: | ||
* 因為遊戲大受好評,所以於2013年4月10日推出了續作──滾滾西部 最後的保鑣(ザ・ローリング・ウエスタン 最後の用心棒) | * 因為遊戲大受好評,所以於2013年4月10日推出了續作──滾滾西部 最後的保鑣(ザ・ローリング・ウエスタン 最後の用心棒) | ||
** 售價2000日圓<s>變貴了</s> | ** 售價2000日圓<s>變貴了</s> | ||
===[[Splatoon]]系列=== | ===[[Splatoon]]系列=== | ||
* 首出年份:2015年 | * 首出年份:2015年 | ||
第468行: | 第505行: | ||
** 續作《Splatoon 2》移植往NS,NS第一波宣傳影片裡也有加入Splatoon 2的遊戲畫面,明顯是官方看好此遊戲而用作替NS「護航」。 | ** 續作《Splatoon 2》移植往NS,NS第一波宣傳影片裡也有加入Splatoon 2的遊戲畫面,明顯是官方看好此遊戲而用作替NS「護航」。 | ||
*** 第三作預定在2022年發行,中文名稱確定為「斯普拉遁」 | *** 第三作預定在2022年發行,中文名稱確定為「斯普拉遁」 | ||
=== [[バッジとれ~るセンター]] === | === [[バッジとれ~るセンター]] === | ||
* 任天堂於2014年12月推出的3DS遊戲。 | * 任天堂於2014年12月推出的3DS遊戲。 | ||
第480行: | 第517行: | ||
** 不過因為徽章越加越多,快要迫爆本遊戲的容量限界,最終於2017年5月26日作出最後一次更新。 | ** 不過因為徽章越加越多,快要迫爆本遊戲的容量限界,最終於2017年5月26日作出最後一次更新。 | ||
* <s>店主三大親女兒:西施惠(動物森友會)、妮琪(不知不覺交換日記)、阿什莉(瓦利歐製造)</s> | * <s>店主三大親女兒:西施惠(動物森友會)、妮琪(不知不覺交換日記)、阿什莉(瓦利歐製造)</s> | ||
=== [[ARMS(任天堂)|ARMS]] === | === [[ARMS (任天堂)|ARMS]] === | ||
* 《ARMS》為任天堂開發的第三人稱動作對戰遊戲,遊戲平台為Nintendo Switch(NS)。 | * 《ARMS》為任天堂開發的第三人稱動作對戰遊戲,遊戲平台為Nintendo Switch(NS)。 | ||
** 遊戲活用NS的Joy-Con(手把)的陀螺儀機能,雙手各握一個Joy-con(官方稱為「比讚握法」),以體感配以按鈕操控角色移動和攻擊。 | ** 遊戲活用NS的Joy-Con(手把)的陀螺儀機能,雙手各握一個Joy-con(官方稱為「比讚握法」),以體感配以按鈕操控角色移動和攻擊。 | ||
第487行: | 第524行: | ||
** 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基本性能和獨特的能力,加上拳套可以自由切換(左手和右手可裝備不同的拳套),能組合出多種不同的風格。 | ** 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基本性能和獨特的能力,加上拳套可以自由切換(左手和右手可裝備不同的拳套),能組合出多種不同的風格。 | ||
** <s>所有角色都是塔爾錫的[[快打旋風]]</s> | ** <s>所有角色都是塔爾錫的[[快打旋風]]</s> | ||
=== WiiSports/WiiFit=== | === WiiSports/WiiFit=== | ||
* Wii進軍台灣市場的代表作品,為家庭同樂之作 | * Wii進軍台灣市場的代表作品,為家庭同樂之作 | ||
=== 押忍!闘え!応援団 === | === 押忍!闘え!応援団 === | ||
* iNiS製作,任天堂發行的音樂遊戲,也是任天堂所有遊戲中很少見的遊戲類型 | * iNiS製作,任天堂發行的音樂遊戲,也是任天堂所有遊戲中很少見的遊戲類型 | ||
第496行: | 第533行: | ||
* 故事大致上為玩家扮演應援團來幫助陷入困難的人,上班族、學生之類的無所不能,{{censored|就連<s>系列作定番</s>地球即將發生災難甚至被外星人統治也難不倒}} | * 故事大致上為玩家扮演應援團來幫助陷入困難的人,上班族、學生之類的無所不能,{{censored|就連<s>系列作定番</s>地球即將發生災難甚至被外星人統治也難不倒}} | ||
* 因為其嶄新的音樂遊戲玩法,讓粉絲以此為基底製作了同人模擬程式《osu!》<s>也因此誕生出不少比原作還要鬼畜的譜面</s> | * 因為其嶄新的音樂遊戲玩法,讓粉絲以此為基底製作了同人模擬程式《osu!》<s>也因此誕生出不少比原作還要鬼畜的譜面</s> | ||
** 雖然是以應援團為基底,但後來的版本甚至還加入《[[太鼓の達人]]》、落下式音樂遊戲等玩法 | ** 雖然是以應援團為基底,但後來的版本甚至還加入《[[太鼓の達人]]》、落下式音樂遊戲等玩法。 | ||
==關連用語== | ==關連用語== | ||
第512行: | 第549行: | ||
* 後來不知從何開始這些名詞流入了K島,成為主機[[廚]]們對敵對信者們的篾稱。 | * 後來不知從何開始這些名詞流入了K島,成為主機[[廚]]們對敵對信者們的篾稱。 | ||
* 一般來說在普通的遊戲板不大有人會使用這些名詞,而在K島的遊戲速報板就較為常見,通常使用這些名詞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來釣魚討戰的,遇到請無視之。 | * 一般來說在普通的遊戲板不大有人會使用這些名詞,而在K島的遊戲速報板就較為常見,通常使用這些名詞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來釣魚討戰的,遇到請無視之。 | ||
* <s>不過同樣隨著時間變遷,現在已經成為任系玩家的自嘲用語</s> | * <s>不過同樣隨著時間變遷,除了此詞現在已經成為任系玩家的自嘲用語以外,戰主機這件事也已逐漸消失</s> | ||
===[[黒い任天堂]]=== | ===[[黒い任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