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的原始碼
←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在編輯此頁之前您必須確認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請透過
偏好設定
設定並驗證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h0|反社會型人格異常/[http://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Main/TheSociopath The Sociopath]}} {{Saitama}} {{ReviseNeeded}} == 簡介 == *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是病態人格的一種,必須超過18歲才能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由名詞本身即可推斷出反社會人格即是跟社會人格「相反」,跟社會普世價值背道而馳的人格。 * 反社會傾向在學齡前、青春期即已出現,隨著成長越來越明顯。 * 反社會人格者的內心世界跟一般人截然不同,主要他們並不愛別人。無感情、無道德約束、一心想操縱他人,人生目標是用盡方法打敗他們眼中的優秀強者贏得勝利,手法則是慣性說謊、以偽飾的言行擺佈、用各種手法操控算計他人的反應是典型特徵。 * 反社會人格者早早就學會了如何流露虛假的情感和假意的關懷,但實際上他們對別人的痛苦和感受是漠不關心的。也因此,他們能在刻意製造傷害的同時表現得很理性,又在事情曝光後裝可憐博取同情。 * 他們只喜歡控制,只喜歡贏。患者一方面想控制操作他人,另一方面害怕他人的成長和強大,所以發言內容幾乎只有伺探蒐集各種資訊情報、以道德要求洗腦他人對自己付出、挑撥離間製造仇恨分裂、請求支援,或看似正面、道德而有利於正向形象塑造的訊息傳遞。 * 反社會人格的另一個名詞是「冰人」,冷血冷酷,對他人的痛苦和情緒無感。他們幾乎沒有情緒和焦慮,這些他們會解釋作自己的正向與理性、比較能容忍包容,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什麼情感足以受傷害。你只要仔細回想,所有關於你流露情感面的東西,他們幾乎都是面無表情無法回應,也漠不關心。 * 在初識時,往往予人好相處、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自私、冷酷,缺乏情感,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矯飾推諉,更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對自己的親善及信任,以達到他們的目的。受到被利用過的人指責時,非但不會感到內疚和不安,更會憤怒、反駁及責罵他們。對媒體犯罪的內容標語比他人易受到影響引發模仿形成負面效應。 * 此種人格傾向常見於狡猾的政客、詐欺犯、奸商等之中。<ref>不過在現實上,「超然」是政治領袖最重要的特質之一,而反社會人格者冷酷無情的特質,讓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做到這點,而這可能是為何政治人物甚至企業領袖中有較常人來的高比例的反社會人格者的原因。[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he/history/台灣日報---細看蔣經國的真面目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乃德.htm 「細看蔣經國的真面目」]一文裡提到說「政治領袖為了應付隨時在變化中的政治情勢,或許必須對朋友、同志、和敵人保持超然」,有興趣的可以仔細閱讀此文,以了解保持「超然」到了冷酷的程度這點,如何塑造了蔣經國的一些行為。</ref><ref>[https://medium.com/eoiss/台灣的未來戰略-7-問題分析-政治面-7d316c694002 有其他的文章也提到說「政治上冷酷與理性計算,其實更可以符合多數人利益」],也就是說,正是因為要替所有人爭取最大利益,所以政治人物才得保持超然甚至冷酷的。</ref><ref>除了「超然」外,政治系統當中對精密算計、合縱連橫的需求,也都給了反社會人格者發揮的空間。</ref> * 具有人格病態的[[連環殺手/殺人狂|連續殺人犯]]有一些共同的特質:自視甚高、說服力強、具吸引力、無情、缺乏悔意而且擅於操弄他人。而政客和[[世界]]領袖也擁有這些特質。很不幸地,由於擅操弄人心,這種人的自視甚高往往掩飾在虛矯假意的謙卑底下。換句話說,這種人不會躲避警察,但是往往會爭取有權力的位置,例如公職。這類形象讓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可以為所欲為,行為不受社會、道德及法律所約束。 * 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關係只是他們謀利的道具,因而,為求利益,只要他們相信對自己無後遺症,就會不惜一再損害或出賣自己的雇主、合作夥伴、所謂的朋友或家人。 * 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盡管反社會型人格異常人士經常幹壞事,許多甚至絕大多數的壞事也確實是反社會人格者做出的,而社會上許多甚至絕大多數壞事做盡的人也都有反社會型人格異常;但現實是'''只要有正確的情境,我們每個人都會主動幹壞事,尤其在牽涉到真實利害的情境當中更是如此。'''<ref>[https://case.ntu.edu.tw/blog/?p=8508 一項研究指出,在存在真實的經濟誘因的情境下,幾乎所有(96%)的人都會為了拿錢而不惜傷害別人;而在假設性的情境下,多數(64%)的人都認為自己絕對不會為了拿錢而傷害別人。]</ref>也就是說,在牽涉到現實利害的狀況下,任何人都可能表現得像是有反社會型人格異常一般。 **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撒謊好逃避責任或換取自身利益,反社會人格者只是經常使用這類手段、遠比多數人更常使用這類的手段,以致撒謊變成反社會人格者的核心標誌之一而已。 ** 換句話說,不是把反社會人格者消滅,社會就會變得和平,甚至有理由認為,就算每個人都是好人且有充足的同理心,社會還是一樣會充滿謊言、歧視、不平等、濫用權力、推諉卸責、人際衝突、派系鬥爭、犯罪、裙帶關係、剝削和[[SJW]]。不能把社會亂象的肇因和持續,全推到反社會人格者身上,更別提這種「[[成句/一切都是時臣的錯|一切都是<s>時臣</s>反社會人格者的錯]]」的心態,和反社會人格者其實沒甚麼兩樣。 ** 我們應該認為,好人和壞人的區別,不是在於會不會主動做壞事,而是在於會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會做壞事、主動做壞事的頻率,以及在事後會不會後悔並設法補救。<ref>不過也正是因為有良心的多數人會後悔,也就是會質疑自己是否做得太過火、自己是否誤會他人、自己是否做出違背良知傷害他人的舉動、自己是否在推諉卸責等等,因此這給了反社會人格者操縱、算計他人的空間。</ref><ref>另外不是每個有良心的人在做壞事後都一定會後悔,一些人做壞事不後悔,不是因為缺乏良心,而是因為他打從心底認為這麼做是對的。</ref> ** 不過有鑑於反社會人格者在一般社會情境下做壞事的頻率遠超過多數人,因此討論反社會型人格違常是有意義的,至少這樣可以讓人對於哪些人因為幹壞事的機率高所以應該多加提防和迴避有所認識。 * 盡管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領袖[[希特勒]]因為下令屠殺六百萬猶太人之故<ref>證據顯示,希特勒對猶太人大屠殺知情,而且親自下達了屠殺猶太人的命令。</ref>,而成為現代社會邪惡的代表,一些人因而認為希特勒可能有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或甚至人格病態(Psychopathy),所以才會幹下如此的壞事;但希特勒也有可能'''並沒有'''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或其他任何的心理問題。<ref>[https://medium.com/eoiss/快速擴張的危險-266304581a44 也有人認為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希特勒其實是個很正常的政治人物,會精密計算利益得失,合縱連橫以獲得權力;甚至猶太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要殺的,而是在失去被割韭菜和當廉價勞工的利用價值後才被屠殺的];但從政治系統的本質來看,希特勒是正常政客的事實,其實和他有反社會人格異常這點,並不相互排斥。</ref><ref>關於希特勒的心理狀態,有興趣的人可參閱英語維基百科的「Psychopathography of Adolf Hitler」一文</ref><ref>實際上1940年代時,歐美很多國家的人,包括左派和右派的知識份子和社會菁英,都有著各種就現代的人權標準來看無法接受的反動觀點,像例如當時英國的首相邱吉爾其實也非常歧視猶太人和印度人,美國則更是系統性地排斥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尤其華人),更不要說當時美國和絕大多數的新教歐洲國家都有智能不足者必須強制絕育的規定。考慮到這幾點,以及希特勒可能其實是個非常正常的政治人物的事實,希特勒會下令屠殺猶太人,可能其實不是希特勒心理扭曲,而只是當時非常普遍的一些社會觀點、國家客觀局勢的變化,和政治領袖應有的「超然」相結合後的結果。所以考慮到希特勒的時代背景以及他身為政治領袖的事實,就算希特勒沒有反社會型人格違常,也沒有其他的心理異常,[[成句/現在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若是如此,那希特勒及其領導的納粹政權的惡行,就是社會的種種邪惡不能全推給反社會人格的另一實例。</ref><ref>就算希特勒沒有反社會型人格違常,也沒有其他的心理異常,也不能否認或減弱希特勒下令屠殺六百萬猶太人這個行為的邪惡性,甚至在希特勒沒有反社會型人格違常,也沒有其他的心理異常的狀況下,希特勒下令屠殺六百萬猶太人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漢娜‧鄂蘭所謂的「邪惡的平庸性」的最佳例證,以及官僚殺人的最極端範例。</ref> * 另外反社會人格者並非對社會毫無用處,在政治系統中,反社會人格者冷酷、精於算計的特質,可能反而能讓他們成為傑出的政治領袖;另外在向外擴張的社會中,反社會人格者無情、富侵略性的特質,也能讓他們成為良好的士兵,因為他們能對無辜者毫不猶豫地開槍、並把他們的財產奪走,而不會有心理壓力、出現心理創傷。<ref>對於多數有良心的人而言,殺人本身是一項會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的經驗,甚至自己殺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還比自己可能被殺掉的經驗更加嚴重、更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ref> ** 所以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本身可能不是問題,問題可能在於,就一個要長期穩定存在的社會而言,反社會人格者的數量太多,以致供過於求,進而給社會造成了問題。 == 臨床現象 == === 常見行為特徵 === * 這些人格病態行為特徵在學齡前、青春期即已出現,隨著成長越來越明顯。 *為達到操縱他人感受以利用人脈資源的效果,喜歡隱藏真面目,而常故意唱反調和欺騙他人,所以當他們聽聞心理學說反社會人格者不讚美人,他們反而會故意高調讚美給人看。說他們缺乏感情,他們就會刻意口述自己內心的焦慮、緊張甚至害怕擔憂等,或者開始把愛掛在嘴上給予他人各種明示暗示的錯覺。當有人說反社會人格者無法想像、模擬他人感受,他們就去參考別人都是如何表達所謂的想像,或是直接照樣造句抄襲整篇受歡迎人物的敍事手法,模擬作者的各種邏輯和立場。若其為了掩飾自己的冷漠無情,就尤其會強調自己的各種心路歷程、想像及情緒。但那都是虛構的,主要是用以塑造他們想給人的形象。 *把別人都認同的真理和自己想陳述的邏輯交叉表達,是他們用以加強說服力和可信度的作法。而保持人際關係,是他們賴以獲得各種實際需求被滿足的生存之道。 === 缺乏良知 === * 以個人利益出發的他們無法了解道德的價值,嚴重缺乏良心譴責,所以不會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有罪惡感,更不會事後悔恨或愧疚。 * 對他們而言,說謊或偽裝無涉於道德或人格,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 他們從不認為自己對惹出來的事有責任。他們的邏輯是,被他們騙或偷是對方不夠聰明,而自己騙得偷到的則是自己付出心血時間換來的成果,可不是不勞而獲。 === 利用關係達到目的 === * 由於缺乏良知,對任何關係人都能滿不在乎地加以利用,沒關係就攀關係再利用,他們甚至在內心輕視那些被他們利用的人。 === 急功近利、投機取巧 === * 他們很少為未來長期的利益考量,所以傾向於尋求立即的滿足,他們也較難忍受例行性的事物。 * 急於求取眼前近利,故時常衝動。 * 投機取巧,可以毫無良心負擔地藉由偷、拐、搶、騙等不勞而獲的手法從他人身上侵佔或毀壞他人的感情對象、身家財產、朋友交際圈或創作概念、思想成就等。 * 他們在侵佔他人財物損失後能理所當然地說如果要得到補償則必須先付給他們其他他們要的,否則已經被侵佔的就視同被害人自己甘願放棄的。 === 慣性偽裝、言行不一 === * 說謊和偽飾是他們搏取他人信任和認同、藉此操弄以達到目的的手段,所以他們也喜歡刻意表現出與自己相反的一面,於是若不是假助人之名,行害人之實,就是說法上全為他人著想,實際做的都為自己營求,順便欺騙利用相信自己的盟友。 ** 例如,視道德為假清高和不知變通,卻喜歡說自己應該要知恩圖報-但只要不受檢視,行為上不會真正去回饋,一旦他們認定後果對自己無後遺症甚至有利,更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對恩人過河拆橋。 ** 或者,明明經常說謊,卻喜歡表現直率和坦誠;喜歡集結群眾捉弄欺負他人或剷除異己,名義卻是替人打抱不平或維護公平正義。一旦真面目和謊言掩飾不了,就轉移焦點,或找出似是而非的說法裝可憐。 * 他們形象良好,樂於練習、揣摩任何討人喜歡的面貌,有時看來正向、幽默、樂天,甚至純樸、親切、溫和、無害,只要能解除別人的武裝以建立關係從中獲利,他們願意扮演各種不是真實的自己。 * 假使他們發現真誠能受歡迎,他們會去親近窺伺真誠的人再練習表現得像真誠的人給你看,以防你發現他常說謊。 * 他們對別人的需要和弱點有敏銳的觀察力,加以迎合或操弄。 * 他們也擅長辯解與說服別人,甚至在欺騙誣陷他人之後對所有知情人信誓旦旦地裝笨、裝無辜,彷彿完全不知道行為的輕重和後果。 * 言行常不一致,比如滿口仁義道德,做的事卻不道德,但他們也能為不道德的行為說出一套似是而非、振振有詞的說詞。 === 唯利是圖 === *他們一切言行出發點都建基在自己能回收利益的角度出發。 *沒有真正的悔意,所以認錯或說出自己的錯誤不等於他們會改過,除非他們發現這些動作對自己有具體的好處。 *他們無心投入無具體利益的人際關係。雖然他們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誼,但因為他們的'''自我中心與不負責任''',假如對方不能甘於單方面受其擺佈利用而停止付出,或使他們不能再藉由關係獲得情感外的實質利益,則終究會讓他們不願意再投入經營。 * 由於'''缺乏情感反應而無心經營純粹情感交流而無法獲得實質利益的關係'''。換言之,他們如能持續一段長遠關係,必須建立在對方樂於不平等的付出或能夠給予他們足夠具體好處的立基點。 === 缺乏感情 === * 反社會人格者會有高興、憤怒、見不得人好、佔有欲等情緒,卻無深沉的感情。他們絲毫不能在自身身上領受愛、依戀、信任如何具體實現。 === 不具備同情心、感激、悔意、慚愧、心疼或羞恥等情緒或情感 === * 出於對同情心、感激和後悔等情緒的不理解,以及慣於欺騙的習性,反社會人格者有時比常人更喜歡口說自己「真的很感謝」等台詞,卻矛盾地在同時做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甚至是過河拆橋的舉動。 * 描述令常人痛苦難忍的事時會發現他們對別人的不幸、焦慮和悲傷幾乎是從眼神到表情都面不改色,毫無表情、麻木不仁、缺乏反應。他們就是無感,無同理心。 * 他們沒有後悔、慚愧、心疼、過意不去、羞恥心等的感知。當他們說心疼誰只是想讓他人相信他們懂得心疼這情緒,你對照此人前後文敍述和反應就會發現他只是在唸台詞,根本沒有那個真實的情緒和感受。 * 由於他們只注意個人的利益,你會發現他們可以對他人提出種種毫不羞慚的請求。比如陷害了一個人卻不彌補而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不以為意把自己當親人看,或並非無家可歸卻請求不熟悉的有錢人讓自己無條件去他家裡住。基本上你可以從他們敢提出的要求中發現,無論他們如何包裝自己的請求或巧言描述自己的為人,他們並不知道羞恥是什麼感受。 * 據臨床診斷發現有相當大的比例男性反社會人格者有暴力傾向。 * 通常是不忠實和不負責的[[配對|伴侶]]。同時追求其他對象或介入破壞他人關係毫無罪惡感,但隱藏得很好。 === 善於偵測目標加以利用 === * 掠食者般的本能,對他人細微的情緒變化非常敏銳,能夠辨別出弱者與否。 * 不僅限於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大部分病態人格者都有此能力。 * 在一個實驗中,30個大學生要從5個嫌疑犯中找出罪犯。人格病態自陳量表獲得高分的受試者有超過70%的人成功辨別出罪犯,量表獲得低分的受試者只有30%的人成功。 === 善於表面功夫和戲劇化的障眼法 === *外表具親和力,初次相識給人好印象,給人感覺能幫助別人消除煩憂,事實上他們常開支票,先騙得對方的信任或好處卻未必會兌現自己的承諾,除非約定雙方作利益交換。 *因了解人性擅於操弄因此往往能表現得善解人意,形象溫文合宜,實質上卻無為人著想的心思。表達都很正向、自愛或為人著想,卻一直在行為上侵犯他人的權利、財產或隱私。 *很會表演和推諉責任。在佔人便宜或誣陷無辜者的同時,還能哭哭啼啼、義正言詞或楚楚可憐地陳述不曾發生的委屈、指控對方不夠體諒或具備人格缺陷,把自己行為的責任推卸給對方。 *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一般是他們身邊被他們針對的人才會產生崩潰或各種失常反應。 === 損人利己 === *喜歡表現親和、無私與無害,但本質上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没有愛和依戀能力。 *價值觀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也理所當然。但別忘了他們通常把自己表現得很君子。 *除非本身具體遭受損失,否則他們不會對自己的言行有反思、後悔慚愧,或試圖改變。 * 他們所有行為及付出的目的都是為了最終能圖利自己。 * 對他人坦承是為了搏取同情或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需求。 * 即使道歉、解釋或示弱也是對他們有利可圖才願意做。例如,說我錯了是為了停止對方的責備,並誘使對方接受自己接下來的說服。 *心裡對自己凌虐、愚弄、欺騙、陷害他人的手段能達到目的非常自豪而沾沾自喜。 *由於內心的冷漠和無感,為了圖利自己,他們可以挑撥離間引人互相仇視而再三破壞多個和睦團體、無中生有地誣陷毀謗清白者的名譽、自導自演又技巧性地吹捧自己、踐踏對他有恩的人,依然毫無良心譴責也不引以為恥地,就是振振有詞地替自己辯解。 *反社會人格者因缺乏良知與內心情感的制約,行事以利為依歸,於己無益的事不樂意做,於己有損也可能去改變,因此也見過一個反社會人格者為利己而損人到底,最終卻害怕遭報應而改做好人。 *由於他們的邏輯全然自我中心,他們若願意做好人或好事只會是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做對自己有利,或做惡對自己有害。 === 無焦慮反應、無情、無感、冷血 === * 如果你從未見過某人情緒失控,而且未曾焦慮、絕不神經質、對於會引起情緒反應的事物顯得十分冷酷、能在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情境下保持冷靜判斷,就有可能是反社會人格者。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Joshua Greene觀察到人格病態者如何解開道德難題。<ref>在Kevin Dutton 2011年出版的《'''Split-Second Persuasion'''》中有描寫這個有趣的結果。</ref> ** 例一是已故哲學家Phillippa Foot首先提出的有名的電車問題:<br/>軌道上有一輛快速行進的列車,在它即將通過的軌道上有五個人被困住無法逃脫。幸好(?),你可以按下一個按鈕讓電車轉向另一條岔道,不會撞上這五人;但那岔道上也有一個人被困住,一旦電車轉向就會輾死它。你該不該按下[[開關]]? ** 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會猶豫,但不難做決定。雖然按下開關會得到不好的結果,但至少不是最差的。 ** 例二是由哲學家Judith Jarvis Thomson提出的變化題:<br/>同上,軌道上有一輛失速的電車駛向五個被困住的人。不過這次你站在軌道上方的一座橋上,你的前面有一個非常高大的陌生人。唯一能救那五個人的方法是把這個陌生人推下橋。他摔下後一定會死,但他的身體會卡住輪子阻擋列車行進,拯救那五個人。你該推他嗎? ** 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個「真正的」難題。雖然[[便當|死亡]]及獲救的人數和上題一樣都是死一個人救五個人,但這個難題卻讓我們覺得必須謹慎並且感到緊張。為什麼? ** Greene認為答案在於兩者做決定的腦區不同。<br/>例一是非個人的道德難題,相關的腦區是前額葉皮質與後頂葉皮質<ref>尤其是前旁扣帶皮質、顳葉端以及顳上溝。</ref>,主要影響的是冷同情心的客觀經驗:推理和理性思考。<br/>相較之下,例二是一種個人的道德難題,它刺激了腦中的情感中樞:杏仁體,這是腦中的熱同情心迴路,掌管與他人的感同身受。 ** 人格病態者和多數正常人一樣,很快就回答了例一。但和正常人不同的是,他們也很快就回答了例二。<ref>又有一說,其實例二決定的不同,是來自於一般人具有反社會者所缺失的生存本能判斷:一般人感測得到想推一個高大的陌生人下橋,自己很可能反被對方推下去。因此也有人推論人格病態者缺乏了一些生存的本能,例如人際互動的直覺判斷力。</ref><br/>人格病態者毫不眨眼,很樂意把陌生人推下去。 == 成因 == * 人格病態者<ref>不僅限於反社會型人格異常。</ref>在觀看殘忍場面或抉擇道德難題時,杏仁體<ref>情感中樞,腦中的「熱同情心(個人的道德難題)」迴路。</ref>及鏡像神經區<ref>包含杏仁體及前額葉、後頂葉、上顳葉,掌管與他人的感同身受。</ref>不受刺激,活性明顯弱於常人,甚至完全沒有反應。可見,反社會型人格的內心冷酷、不負責任、撒謊欺騙,但又泰然而無動于衷的行為,與生理缺陷有重要的關係。 * 由於反社會人格者非常重視自身利益,有機會因宗教信仰(例如,他們因某些事證導致真切相信報應的存在)或為避免喪失個人名譽導致的損失,迫使他們在外在形象和行為上符合社會規範或道德要求,但無法改變其缺乏感情的大腦結構。 == 治療和效果 == * 最好是在孩子尚小時,就能觀察並發現這些特質,善加誘導,並且請益專業人員。若只是嚴加管教,並無法調整其叛逆行為。 * 一旦發現孩子具有這種特別的行為取向,家長和[[老師]]首先必須由日常生活中教導,此外還必須引導孩子多做融入社會規範的練習。 * 對生活失序及反社會性特質的部分,自我節制及自我練習的功效可能有限,必需求助於專家,及早介入輔導及治療。 * 對於父母有暴力傾向、工作不穩定等不利因素的高危險群家庭若出現有這些個性的孩子,最好做最壞的打算假設此孩子具有體質上的特性,在不良環境中可能朝有害的方向發展;照顧者必須及早介入處理,提供良好的環境、做預防性的處置、加強家暴防治工作,並由社工人員、兒童福利聯盟、家扶中心這種團隊通力合作。 * 一般而言,這需要在尚小時父母、師長、鄰居、治療者密切合作,共同進行矯治性的工作。 * 因為反社會人格不像一般心理[[疾病]]會有心理上的異常行為,也能正常的生活,所以他們通常不會求助於醫院或輔導中心。而已經因為觸犯法律而接受監獄的心理治療,效果也是相當不樂觀。一般的治療方法在他們身上成效不彰,這應該歸因於他們本身的欠缺焦慮和罪惡感、無法相信他人、難以學到教訓等的人格特質。 *有資訊宣稱反社會人格者到40歲以後會改善,但這種謠傳不具備資料來源、任何學理或科學依據。 == 資料出處 == * [[WikiPedia:zh:反社会人格障碍|維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 [http://www.amazon.com/Snakes-Suits-When-Psychopaths-Work/dp/0060837721 Snakes in Suits] == 相關== * [[成句/粉紅切開來裡面都是黑的]] * [[腹黑]] {{vote|section=1|vote-page=討論: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 評論 == {{pcomment|section=3}} == 備註 == <references/> [[category:現實事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H0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Iumb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Pcomment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b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eviseNeede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t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Saitama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V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可用模板
使用須知
暗色模式
常用分類
成句
動畫
漫畫
遊戲
角色
聲優
TCG
所有頁面
所有頁面
近期變更
所有變更
Sidebar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外部連結
Facebook專頁
Cam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