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
支那
請注意: |
本條目的中立性、客觀性[1]有爭議,也無非常嚴謹的典籍考究與研究,內容、語調帶有明顯的個人或地方色彩。 |
本條目所闡述的內容僅供參考,其可靠性還請觀者自己判斷。 |
解說
詞語源來
- 詞語來源自梵語,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cīna”。
- 一說源自「瓷器」的其中一個英文名、一說源自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秦」的讀音
- 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與《羅摩衍那》,都有着對中國“cīna”的稱呼
- 唐代僧人慧苑認為“cīna”有思慮的意思[2]。
- “中國”,意為“中央之國”。"中原","平原之中",本意指代黃河中下游地區。古代華夏族在黃河流域一帶建國,自居處於天下之中,故稱中國。"中國"最早用於指代"中原",後用作華夏族與承繼中華文明的國家的稱呼。
- 據說在古代典籍中,中國有指「我國」、「本國」之意
- 參見中國條目
- 唐代僧人義淨所修纂的佛教史传《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有用”支那”一詞。《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且如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意」
忌諱
- 今天中國人、中華民族主義者或政治正確者所忌諱的禁語。
- 不想徒增事端被浸水桶的話不要亂用,在如2ch等某些戰火隆隆的論壇常見。
- 2ch等匿名討論版常有以「支那人」、「支那工作員」稱呼刻意挑起チュン日爭端的討論者。
- 而「支那狗」、「支那豬」等明顯侮辱中國人的詞語請各位尤其不要使用。
學者黃興濤對“支那”一詞的考究
- 中國當代歷史學者黃興濤,在《話"支那":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二》一文中,對“支那”一詞的在中日兩國的使用歷史進行了相當詳盡的考究。
- 另文
“支那そば"
- 「支那蕎麥麵(支那そば,俗稱拉麵ラーメン)」。在日本語中,中華風事物,為避免爭議,基本上已經用日語也有的「中華」來取代「支那」,「支那蕎麥麵」通常已經改叫「中華蕎麥麵(中華そば)」。
對"「支那」一詞是否含貶義"編者們的觀點
從詞源本意出發、並加以歷史考究論證的反方觀點
- 認同"詞按本意",不應因為後日使用者對詞語附加貶意而扭曲詞意。
- 日本在江戶時代中期到二次大戰結束為止,用作中國的代稱,早年的留日學生也用支那人自稱。
- 日本原本以朝代名稱呼,並不使用「中國」這個辭,因為與之相對的是名稱具有貶義的「四夷」。
- 因為「支那」是日本侵華時對中國的稱呼。在甲午戰爭起至八年抗戰期間,日本人經常稱中國為「支那」,所以「支那」被部分人認定為有侮辱成份。簡單的來說,就是隨著中日關係的惡化,此詞的意思開始變成帶有貶意,其演變主要在於日方對這個詞以及其指涉對像的汙名化使用。
- 自古以來"中國"屬於一個相對的概念,。各朝代人士對外一般自稱"唐國"、"宋國"、"清國",只有國力強盛時,才自稱大唐、大明、大宋、大清。
- 甚至在清末留學生的國籍問題上,名稱也不統一,使用"清國"、"華夏"的都比"中國"多。
- 除此之外,嫌中的日本人會稱呼中國人為「チュン」或是「チャンコロ(清国奴)」,但是支那反而是正常的中性用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才認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要求日本政府不得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使用該詞,日本隨後宣布不會在正式場合使用這個詞,詳見日本外務省於昭和21年(1946年)向全國發出的《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支那の呼稱を避けることに關する件)。
- 以「朝鮮」的情況為例,日本用此詞稱呼韓國(南韓),會被認為帶有貶意,但朝鮮這個字本身無此涵義。[3]
- 同樣的問題也可見於"黑鬼"(Nigger,來源是葡萄亞語的黑(negro))這類的詞彙。其侮辱性意涵產生於歷史上的使用情境而不是其原本的意涵。[4]
從語言使用習慣出發的論述,“認為不用支那的漢字只是差別待遇"的觀點
- 英文的拼音 china 跟支那音那麼像,從來沒成為禁語。但西方語言稱為China,並不是漢音(日語發音)的Zhong Guo。至於China會音譯為「支那」,應為過去的日本江戶時代也有以「支那」直呼「中國」,舊說是「秦」字的音轉;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台灣人,也習慣用「秦仔」稱呼「中國」人。
- 實際上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所使用的辭彙開始西化的緣故,像是支那(China)[5],露西亞(Russia)[6],米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比律賓(Philippines),伊太利(Italy),獨逸(Deutschland[7]),原本並非真是貶化中國的詞彙[8]
- 順帶一提,日本本州西部的山陽道、山陰道,在平安時代起已被統稱為「中國(中国)」。為免與簡稱「中國」的中華民國產生混淆,通常會以「中國地方(中国地方)」稱呼之。
認同詞語意思的演變,認為詞語應按現今常用意來解釋的觀點
- 我們今天用的詞彙未必會是當初使用的意思,但我們很少看到有非堅持原出處使用情境不可的現象。
- 例如「朝三暮四」,原意為「用詐欺之法欺騙人」[9],到現在則變成「心志不一,主張不定」,甚至變成花心的代名詞。
- 比較可笑的反而是為了故意使用支那詞彙而硬要考證語源說本來沒有歧視意涵的舉動。
認為“在一般的中文語境下,"支那"一詞的確含有貶意”的觀點
- 在一般的中文語境下,"支那"一詞的確含有貶意,要好好的注意使用情景
- 語言本身是被用來解釋事物、交流互動的工具。某個特定的音詞,被用於表示某種事物、概念,賦予意義,用於交流,產生語言;詞語的意義由使用者賦予,而非先天帶有某種特定的含義,其含義會隨環境的變遷、人們對詞語的認知而演變。
- 在近代中國,"支那"這一詞語被侵華日軍、日本軍國主義者賦予了針對中國人[10]的歧視意,其大致意為"中國人,既沒文化又沒教養、窮不拉機、邋遢無能還沒吊用的傢伙",並被中國人廣泛認知,"支那"一詞已含有貶意。
- 與此類似,"nigger"一詞在現今一般語境下就是"黑鬼"之意,非籍友人間互調"nigger"屬於特殊語境下的貶詞戲用
- 在非中文交流的情形下,具體的情景判斷舉例
- 日本人之間的習慣性稱呼當然不含貶意與攻擊意
- 不同語種(其一語種為中文)人士間的交流,在不帶惡意的情況下,屬於無攻擊意的貶詞使用,類似於粵語對歐美人"鬼佬"的稱呼,被稱呼者無須過激、理清說明既可,非漢語人士也請注意詞語的使用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國族認知與文化認同,但還請理清詞意與保持教養,不要用貶意詞肆意攻擊
- 以上為komicawiki編者們的觀點,實際情況如何、要相信何種觀點,還請觀者自己判斷。[11]
補充資料
有關“China”
- 英文“China”如果c小寫作“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
- 另,1999年,中國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劉興詩在論文《CHINA釋義新探》中論述了“'China'意指絲國”的觀點。
拉丁文中對中國的稱呼
“Sinica”
- 中央研究院英文名“Academia Sinica”中的“Sinica”
- “Sinica”意近“中華的、中華文明”;而“Chinese”大致意近“中國的、中國文明”。
- 在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所作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中,有有關“Sinica”“中華文明”的敘述[14]
協和語
- 20世紀初於滿州國領域內使用的混合語言,以較簡易的日文語尾搭配多種漢辭日語拼音組成
- 或許是因為這種人工語言相對於標準中文容易書寫與學習,後來在創作中常被套用於各種中華風模板的角色
- 但近年來中華風角色也不再使用這類模板語彙,出身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台灣的角色講話也都變得普通很多了。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1995年中華書局出版,王邦維校注
- 黃興濤《話"支那":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二》,載於《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
回應
Loading comments...
備註
- ↑
雖說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絕對中立、客觀的條目,每個條目的中立性、客觀性都受到編者們認知與敘述的影響就是了 - ↑ 轉引自維基百科編者的考究,《一切經音義》卷22援引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震旦國,或曰支那,亦雲真丹,此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詐,故以為名,即今此漢國是也。”
- ↑ 該貶義為韓戰所致,另外稱呼朝鮮為「北韓」也會被當地人認為帶有貶義。
- ↑ 另外順便一提,黑人自己說彼此Nigger不在此限,但身為黃種人的我們不在可以被接納的範圍,所以還是避免為上
- ↑ 部分西方國家因為沒有ch的音,所以會使用Sina來稱中國,例如拉丁文。
- ↑ 中文的俄羅斯式來自清朝的叫法,而清朝的命名實際上又是來自蒙古的叫法,而蒙古因為自古以來詞語不能以L和R等流音開頭,因此會多放一個元音在詞首以迴避這個問題,因此羅斯帝國的Rus就變成了Oros,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
- ↑ 德國的德語名稱,漢譯「德意志」;英文的 Germany 實際上起源自羅馬人對他們的稱呼「日耳曼」
- ↑ 目前日文仍然有使用這些漢字代稱國家的習慣,不過通常用在單名簡稱,如美日同盟(日米同盟)、德語(独語)等詞彙上
- ↑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 此處的"中國人",意為被近代日本人認知為中國人的人,段同
- ↑ 話又說回來,實際情況也不由編者與觀者們的想法而決定就是
- ↑ 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Sino-?ref=etymonline_crossreference
- ↑ 上方鏈接中對詞源的考究,建議僅供參考
- ↑ “Sinic. All scholars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either a single distinct Chinese civilization dating back at least to 1500 B.C. and perhaps to a thousand years earlier, or of two Chinese civilizations one succeeding the other in the early centuries of the Christian epoch. In my Foreign Affairs article, I labeled this civilization Confucian. It is more accurate, however, to use the term Sinic. Whil e Confucianism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more than Confucianism and also transcends China as a political entity. The term "Sinic," which has been used by many scholars, appropriately describes the commo n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Chines 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elsewhere outside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related cultures of Vietnam and Kor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