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

出自Reko Wiki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槍械

概述

  • 槍械是熱兵器的一種,主要是指可以單人攜帶、利用管狀結構發射物體以進行殺傷的兵器。
    • 但火箭發射器等可以單人攜帶的重武裝不會歸類成槍械,因其發射和作用原理與傳統槍械不同。
    • 動力源可以是彈簧、火藥或電磁力,被投出的物體也可以有從實物彈頭到微觀粒子的各種選擇。現代最常見的槍械是火藥動力+實體彈頭的搭配,而科幻作品中的未來槍械則會選擇電磁動力、發射電漿團塊或雷射光缐之類。
    • 與相同發射原理的火砲相比,槍械除了口徑較小之外,彈頭中通常也沒有炸藥、無法引爆,但大口徑的槍彈亦有具備爆炸功用者。
  • 本條目除了描述一般意義上的「槍」外,亦涉及較小口徑、動作機理相同的「砲」。

起源與發展

  • 宋朝時,有人將碎石陶片等物與火藥混合,裝入竹管後點火將之射出,名曰突火槍,算是槍砲類武器的始祖。
    • 雖然簡陋,但卻奠定了現代槍械動作的基本原理:點燃火藥以產生大量能量,用來推動物體沿具有導向作用的管狀容器飛出,以動能碰撞進行殺傷。
    • 這種「竹筒散彈槍」只能使用幾次,威力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便在戰場上使用,所以在其基礎上發展出金屬製槍管與火繩等裝置。
  • 蒙古西征將火藥傳到歐洲後,在風起雲湧的中世紀晚期取代弓弩以及傳統攻城器,不論是火藥成分、槍枝構造、戰術編制上都得到充分發展,並永遠改變了戰爭的面貌。
    • 穿著全身板甲的騎士赫然發現火器的殺傷力與刀劍箭矢完全不是同一個次元,雖然也有人試著打造出加厚的斜面裝甲來抵禦長槍的火力,但日後的護甲大抵都以保護要害、減緩小型火器與破片傷害的頭盔跟胸甲為主。
    • 當法提赫蘇丹用烏爾班巨炮轟開君士坦丁堡那聳立了一千年的城牆時,也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高聳的城堡成為廢墟、景點或童話故事,而士兵被迫龜縮在矮胖的土牆築成的星形要塞中。
      • 鄂圖曼、薩法維和蒙兀兒三個伊斯蘭帝國甚至被史學家以「火藥帝國」稱之,他們是近代早期的歐亞強權。
  • 近代早期16世紀隨著槍械機構的進步,單手擊發成為可能,手槍於焉誕生,列隊射擊戰術也在此時出現;冶金技術也讓各國能製造威力更強、重量更輕的火砲,並搬到風帆戰艦上。
    • 在東方,後膛裝填的「佛朗機砲」傳入明朝後蔚為主流,但手持火器仍以火繩槍為主。
      • 其子母砲設計也成為中文「子彈」的由來。
  • 17世紀刺刀、紙包、膛線與燧發槍出現,但中國與日本都繼續使用火繩槍,燧發槍僅有少量生產;同時間能搭載一百門大砲的戰艦也進入大海。
    • 刺刀的發明提高了火槍兵的肉搏能力,甚至能面對輕騎兵的衝鋒,因此百兵之王的長矛也終於走下歷史舞台。
    • 此時的膛線受限於鍛造技術與黑火藥殘渣的問題,因此滑膛槍仍是主流
  • 18世紀中國進入康雍乾盛世,但由於重視騎射與冷兵器操練,火器的發展仍停滯在火繩槍。
    • 在西方,經過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戰火洗禮後,趨於成熟的燧發機構被徹底應用在各種火器上,最後的弓騎兵亦讓位給手槍與卡賓槍騎兵。
    • 同時印度人發明最早的鐵殼火箭射向英國侵略者,後來被英國人偷學去對付丹麥人。
  • 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帶來新一輪的發明,槍械也隨著科技突飛猛進。雷管槍、後膛槍砲、改良膛線、錐形彈頭、無煙火藥、金屬彈殼、高爆彈、各種連發機構紛紛出爐,在被稱為「第一場現代戰爭」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充份發揮。
    • 鴉片戰爭就別提了,英國根本是清理庫存來著
    • 轉輪式、加特林、馬克沁、泵動式、槓桿式與栓式槍械都在此時出現。
  • 20世紀諸如後座式、氣動式機構完善了自動槍械的基礎。
    • 同時也有像迫擊砲、反裝甲火箭、榴彈發射器、火焰噴射器等新型發明出世,與其他武器如坦克、飛機、長程火砲、飛彈一同組成現代戰爭的圖景,直到今日。

槍械部件

  • 舉凡槍械,必有三個必備的基本部件:擊發裝置、槍管與彈藥。此外尚有瞄準裝置、容彈供彈裝置等部件,均是隨槍械不斷演進而出現的。以下對現代的火藥槍械進行解說。

擊發裝置

  • 擊發裝置用於引發火藥反應,令其釋放動力以將子彈發射出去。
引火裝置 說明
明火(導火索)/火門(Touch Hole) 射手手持明火、或用事先燒成紅熱的金屬針點燃火藥或導火索。想要發射成功基本上完全是靠天吃飯。
火繩(Matchlock) 利用燃燒中的火繩或是炭條點燃火藥,跟明火不同的是將這些裝置固定在槍械的擊發機構上而非射手親自點燃,這樣就能讓射手雙手把持火器,有利於瞄準與穩定射擊。

因火繩跟炭條會因持續燃燒造成長度變化,因此必須不斷調整其位置降低了連續射擊頻率。同時火藥和火繩也暴露在外界環境下,仍然不利於在雨雪大風等惡劣天氣中使用。

簧輪(Wheellock) 以彈簧高速旋轉鋼輪,摩擦黃鐵礦石發火,基本上就是個大型打火機。

因為使用機械裝置自行發火,不但擊發率比火繩槍來的高,能事先上緊發條待發讓使用彈性大增,且能單手操作而造就了最初的手槍。但結構複雜使得造價昂貴,因此多為權貴使用。

燧發(Flintlock) 彈簧揮動夾有燧石的旋臂,摩擦鐵片發火,鐵片同時作為火藥的蓋子,在發射時才向後打開,從而確保火藥狀態。

與簧輪相比結構簡單、造價便宜,因此更為普及,雖然兩者的發火率與安全性以現代標準而言仍有待加強,但相比最早的手砲已是極大的進步。

雷管(Caplock) 將少量高敏感火藥分裝在金屬小管(雷管)中,裝在槍械的點火口上,再用跟燧發機構類似的旋臂(擊錘)敲擊令其發火,火焰從點火口鑽入、引燃彈丸的主發射藥。

因不再使用黑火藥點火而擺脫了天氣的影響,隨著精密製造技術演進成為連接前裝與後裝槍的橋樑。

底火(Primer) 將一直以來都是分散開的彈頭、火藥和雷管以金屬彈殼結合在一起,作為整體的彈藥。由於雷管通常裝在彈藥底部,故漢語譯作「底火」。

子彈預先製造帶來的精確度、安全性與方便性讓其成為現今槍械的主流,從此以後槍械的演進基本上都是改良子彈與連發機構。

電子擊發(Electric Firing) 以電子脈衝裝置擊發電敏性底火彈藥,可視為將普通雷管換為電雷管的產物。

由於電子元件的操作速度比起機械裝置的運動快上許多,因此這種裝置多用在機載的轉管機槍/機砲這類需要超高速射擊的武器上。

  • 自火繩槍起便有人設計單獨的機關,用以夾持火繩並移至點火擊發位置,令射手可以專注於瞄準,雖然以火繩槍的準頭而言瞄不瞄都沒差
    • 這套機關後來發展成扳機組(trigger group),包含扳機(trigger)、阻鐵(sear)、保險(safety)&快慢機(selector)、彈簧、杠桿、擊錘(hammer)、擊針(firing pin)等組件,用於擊發子彈的底火。而現代槍械的自動擊發過程也由扳機組完成。
    • 扣動扳機使槍擊發所需的力稱為扳機扣力。較大的扣力有利於安全、不致在槍械跌落時意外發射(走火),而較小的扣力則適合射擊比賽、長程狙擊等精密射擊的場合,避免射手在用力扣壓扳機時手抖影響射擊精準度。
    • 快慢機通過阻鐵阻礙或允許擊錘往復運動,例如禁止擊錘自動擊打擊針、僅允許其回到蓄力位置時為半自動(semi-automatic,簡寫semi-auto),允許擊打若干固定次數n時為n發點射(n-rounds burst),允許無限制運動時為全自動(full-auto)。注意快慢機不會影響子彈是否上膛。
      • 由於動作原理相同,許多槍械的快慢機也會兼顧保險的作用。
    • 擊錘通過擊針擊打子彈的底火,使之發射。由於擊錘有「擊發前揚起為彈簧蓄力」(cocked)和「擊發後落下」兩個狀態,故可按照扳機一次扣壓是否能將落下狀態的擊錘揚起而將扳機組分為單動(single action)和雙動(double action)兩種。即,扣下扳機時可自動揚起擊錘並擊發的槍械為雙動槍械,否則為單動槍械。
      • 所以單動板機操作上是:拉動擊錘→扣壓扳機發射→拉動擊錘…;雙動扳機則是只需扣壓扳機發射就好
        • 在自動手槍上因可利用自動上彈機構同時進行擊錘拉動,在替第一發子彈上膛時槍械機構亦會藉此完成拉動擊錘,所以單雙動扳機在自動手槍上的表現並不明顯
      • 此分類在手槍上常用,而別種槍械上一般不會提及。
      • 奪下指著自己的手槍時,若是M1911等擊錘外露的手槍,則可用大拇指卡住擊錘令其無法擊發;而對於Glock等擊錘內藏的款式就只能抓住滑套了。
      • 另外對於轉輪式的槍械,擊錘揚起時亦會通過杠桿或彈簧帶動彈巢旋轉,所以雙動扳機可以藉著連續扣壓板機連射,而單動扳機則可利用扣住扳機不放、另一手不斷撥動擊錘以快速連射。

槍管

  • 槍管(barrel)在發射時容納彈丸及火藥,限制火藥燃氣的擴散方向令其推動彈丸前進,且賦予彈丸初速及方向。
  • 早期的槍管以金屬鑄造,僅僅是一條管子。
    • 由於後方要承受發射時的燃氣壓力,這時的槍械由槍口先後裝入火藥跟彈頭的,稱前裝槍(muzzleloader,即從槍口裝填之意)。
    • 為了子彈能順利裝入與射出,槍管內壁通常做成光滑的。具有光滑內膛槍管的槍稱滑膛槍(smoothbore gun)。
    • 而且早期的火藥亦含有較多雜質,發射後會留下殘渣堵塞槍管。為了避免堵死,槍管與子彈的直徑不能太過接近;其代價就是在發射時出現漏氣,浪費火藥推進力,同時彈道的穩定度也差。
  • 因為前裝需要把整隻槍倒轉過來,操作繁瑣且耗時,故把槍管後端也打通,從後面裝填彈藥,是為後裝槍(breechloader)。
    • 後裝槍因為裝入的位置不在子彈的行經路徑上,所以槍管與子彈的密合度可以大幅提升,從而提高了彈道穩定度。
  • 同時人們發現旋轉的物體比不旋轉者飛行更穩定,因而在槍管內壁刻出膛缐,迫使彈丸在通過槍管時開始旋轉。
    • 時至今日,缐膛槍與後裝槍幾乎占據了所有步兵槍械的主流,甚至缐膛槍/來復槍(rifled gun,簡化為rifle)這個詞也已經與步槍畫上等號。
    • 而散彈槍由於需要有彈托的設計,所以反而是不會產生旋轉的滑膛槍管為主;當然發射獨頭彈時仍然是有膛缐比較好。
    • 至於大口徑的砲(如戰車砲),在發射動能穿甲彈時為避免旋轉分散能量,也會選擇滑膛式設計。
  • 若槍管受損、被異物堵塞或材料品質較差,會承受不住火藥燃氣壓力而破裂,稱炸膛。炸膛輕則整槍報廢,重則傷及射手、甚至「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情形也不少見。
    • 相反,若你的槍沒子彈了、又不想被追兵撿來射你自己,那就找個泥水坑把槍管插進去,這樣會讓試圖發射這把槍的人死於炸膛。
  • 槍管的厚度越厚,越能經受長時間連射而不損壞,稱為重槍管(heavy barrel)。
    • 重槍管的另一個好處是慣性大,有助於吸收後坐力能量,從而可以提高後續射擊精度。例如XM8,原計劃是長管的狙擊型和重管的輕機槍型分開,但在第二批原型槍的階段就合並為單一的重槍管型。
    • 此外,為了減輕磨損,槍管内壁也會鍍上鉻等硬質材料。
  • 若槍管只在後端與槍械機匣接觸、前面沒有支撐,則稱自由浮動式(free-floating)槍管,用於狙擊步槍等射擊要求非常精準的槍械。
    • 由於護木的熱脹冷縮等性質會影響其形狀、從而令槍管產生微小變形、影響射擊精度。
    • 同時接觸也會影響槍管在射擊時的自由震動,影響後續的射擊。
    • 不過有一利必有一弊,自由浮動式設計令槍管的重力全都落在槍管與機匣的連接處、而且還是個扭轉力矩,再加上射擊時的高溫高壓強震動,對物料的機械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使得槍械整體造價也隨之上升。
    • 順帶一提,雖是現代衝鋒槍的代表,MP5卻採用了自由浮動式槍管,與衝鋒槍常見的追求低廉造價做法背道而馳。

膛室

  • 膛室(chamber)是彈藥在準備發射時所在的地方,通常是把槍管尾端擴大出喇叭口形而成。
    • 但轉輪手槍(revolver)是個著名的例外,其膛室是轉輪的那幾個孔。
    • 對於前裝槍,膛室就是槍管後端封口的那部分;但後裝槍的槍管因為是兩頭開口,故一般需要另一個可活動的零件來把彈藥堵在膛室裡,就是後述的槍機。
  • 膛室的另一個作用是承受擊發瞬間的火藥燃氣壓力。如果子彈不裝入膛室、直接擊發的話,火藥燃氣會直接把彈殼炸開。
  • 而根據膛室結構的不同,又可把槍械分為固定膛室(由槍機推動子彈進入並閉鎖)、撅開膛室(現代奧運會的飛碟射擊用槍)與活動/轉動膛室(轉輪手槍)等款式。

膛缐

  • 膛缐(rifling)是刻在槍管內壁的凸(land)凹(groove)缐條,從後端(但並非最後、而是有一段空白區)螺旋向前延伸。當彈頭經過時,膛缐擠壓彈頭而迫使其開始旋轉,從而獲得足以在飛行過程中穩定姿態的角動量。
  • 通常一根槍管不會只刻一根膛缐、而會旋轉對稱地刻出多條,就如一個齒輪一邊自轉一邊沿槍管軸缐滑過一樣。事實上這也是流行的膛缐刻法之一,即以特殊形狀的專用拉刀從槍管中旋轉拉過、一次成型。
  • 也有所謂多邊形膛缐,這種膛缐的槍管其橫截面會呈圓內接正多邊形,可以想成是把上面的齒輪換成一個正多邊形。好處是對槍管的機械強度損傷較小。
  • 膛缐的品質直接影響射擊的精準度;甚至即使是口徑相同的子彈,不同重量的彈頭也要對應不同疏密程度的膛缐才能打出最佳彈道。膛缐的疏密用纏距(twist)表示,為螺距除以口徑的比值。
    • 用於射擊比賽、或客戶定製等高級槍管的膛缐則會採用徑向冷鍛技術,即將刻有膛缐反紋路的硬質軸穿入常溫(故稱「冷」)槍管毛坯内、從外面沿徑向不斷擠壓敲打而在槍管内壁上壓出膛缐。好處是對槍管的機械性能損傷較小。

槍口

  • 槍管前端的彈頭出口則是槍口(muzzle)
  • 由於擊發時火藥通常來不及完全燃燒,故子彈出膛後會有火藥燃氣隨之噴出,是槍械的後坐力(recoil)、槍口上跳(muzzle rise)和噪聲等大部分問題的來源
    • 順帶一提,射擊時若槍口距離目標或其他物體較近,火藥燃氣(以至於未來得及燃燒的火藥顆粒)會噴到物體上留下痕跡,司法檢驗時可用這個痕跡來判斷射擊位置。
  • 利用各種裝置將原本向前的火藥燃氣引導向其他方向流動,即可達到各種效果,是為槍口裝置(muzzle device):
槍口裝置 原理 效果及解說
制退器/補償器

(Muzzle brake/compensator)

令火藥燃氣向後或向上噴射 減小後坐力和/或槍口上跳
消焰器

(Flash hider)

令火藥燃氣降溫及充分燃燒 消除槍口火光
抑制器/消聲器

(Suppressor/silencer)

降低火藥燃氣的噴射速度 降低槍口噪音

事實上不能完全消除聲音,影視作品裡那種只有「噗」一聲的演出效果都是虛構的

空包彈助退器

(Blank-firing adaptor/muzzle booster)

攔截外泄的火藥燃氣 使得更多火藥燃氣參與做功,利於槍械完成擊發循環

亦能阻擋被誤射的實彈,使之不致射出傷人

槍榴彈適配器

(Grenade adapter)

容納待發射的槍榴彈 早期的槍榴彈需直接插在槍口上、並用專門的空包彈為動力源彈射出去

見「槍榴彈&榴彈發射器」項

刺刀座

(Bayonet socket)

可上刺刀 白刃戰必備,有直接插入槍口、套在槍口外圍及插入槍口側面插座等不同形式

\天皇陛下バンザイ!/

喉縮

(Choke)

縮減槍管直徑 散彈槍專有,控制彈丸發散程度。

彈藥

  • 彈藥一詞事實上是兩者的統稱:丸(bullet,或彈頭)和發射(propellant,或火藥/gunpowder)。
  • 早期的子彈是鉛鑄的圓球,故稱ball。這個詞一直用到現代,指稱不具備曳光、穿甲等特殊性能的普通子彈。
  • 而發射藥則是散裝的黑火藥。射擊前要先把火藥從槍口倒入,用通條壓實後再塞入彈丸、同樣一路捅到底,最後再點火發射。
    • 由於配方中碳和硫含量較多,射擊後產生大量白烟,所謂「硝烟彌漫」就是說的這個現象,雖然事實上白烟中的固體顆粒並非「硝」而是碳酸鉀等不含氮的物質
    • 而現代無烟火藥的基本原理就是去除不利於產生氣體的硫和鉀、並提升硝(事實上是氮和氧)的含量。
  • 為了避免射手每次倒入火藥量不同而影響射擊性能,開始有用紙包裝一定量的火藥,用時撕開倒入槍管。
    • 然後發展成直接整個紙包塞入槍膛,反正擊發時火藥也會把紙燒掉。再然後就出現把彈頭也直接固定在紙質火藥包前頭的紙殼彈藥,是為定裝彈(cartridge),即預先裝有一定量發射藥的子彈。
    • 紙殼因為是消耗品、用一個少一個,而且製造也不方便,故改用黃銅製造彈殼,從此出現現代的定裝子彈。
  • 現代的槍彈已成為大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全世界每年生產的槍彈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是數以十億計。
  • 根據用途不同,槍彈分為手槍/衝鋒槍彈、步槍彈、散彈(shotgun shell)等不同種類。
  • 現代槍彈主要有四個部分:彈殼、彈頭、發射藥和底火。
  • 而對於散彈槍的子彈,由於彈丸太小不易承受火藥氣體推力,故會在彈丸和發射藥之間加入彈托(sabot)的設計,就如活塞一樣推動彈丸加速。

彈殼

  • 彈殼(case)是其餘三者的容器,通常以金屬(銅或鋼)或塑膠製造,形狀呈筒型、錐型或瓶型:
    • 前端開口處塞入彈頭,並將開口壓緊密合以防掉出,也可防止濕氣進入。
    • 中間填滿火藥(發射藥)。
    • 尾部則置入一個迷你的雷管,是為底火,以供槍械的擊針打擊。
  • 現代自動槍械會設計抛殼鈎(extractor),用於抓著彈殼尾部將其拉出膛室,因此需要在彈殼尾部設計凸緣(rim)或凹溝(extractor groove)給抛殼鈎抓。根據彈底的形狀不同,可分為有凸緣彈殼(rimmed)、半凸緣彈殼(semi-rimmed)、無(凸)緣彈殼(rimless)和縮緣彈殼(rebated rim)。具體來說就是彈殼在底部會先縮細為較細的直徑b,再脹粗為直徑a。兩者與彈殼主體的直徑c相比較:
   A
  / \
  /  \   ←彈頭
 /_____\
 |..e..|
 |.....|
 |..c..|  ←彈殼(內裝發射藥)
 |..d..|
 \...../
┌ |..b.|   ←凹溝
│[___a__]  ←凸緣(a字位置裝有底火)
│       ←抛殼鈎
  • 若c<a,且a明顯大於c,為有凸緣。注意有些此種彈殼的b等於c(即沒有凹溝),例如.22LR。
  • 若b<c<a、但a只比c大一點點,為半凸緣。
  • 若c=a>b,為無緣。此為目前大多數彈殼的種類。注意不是完全直筒形(a=b=c)的彈殼才叫無緣。
  • 若c>a>b,為縮緣。
  • 另有在凹溝上方(圖中d處)凸起一圈者,稱belted,用於防止子彈被推進太深處。
  • 若在彈頭根部(e處)將彈殼直徑突然收細、即彈殼直徑大於彈頭直徑且出現階梯狀結構,則稱瓶頸式(bottleneck)彈殼,例如現代多數步槍彈均是瓶頸式、擴大彈殼容積以容納更多發射藥,而手槍彈則因製造較困難而多為無明顯瓶頸結構的錐型(tapered)或直筒型(straight)。
  • 為了避免退殼麻煩及減少材料消耗,現代有用易燃物料製造的可燃彈殼槍彈、也有將發射藥直接製造為子彈形狀的無殼(caseless)彈,但都有遇熱意外引燃的安全性問題。
  • 發射過的空彈殼可以回收再用,經過清洗乾净、矯正變形、重裝底火(repriming)及發射藥等工序後再接上彈頭做好密封就可以了。這樣一套過程(複裝,reloading)下來的價格只有直接買新子彈的幾分之一,故在民間槍械玩家與獵人之間是很常見的做法。
  • 若彈頭尺寸與另一子彈相同或相近,但彈殼加大,則可稱為馬格南(magnum)彈藥。語源是拉丁語的「大」之意。例如.308 WM。

彈頭

  • 彈頭(warhead、bullet)是發射時飛出去的部分。
  • 最早也是最普通的彈頭用鉛鑄造,從圓球發展到流缐型,再到現代的被甲(jacketed)、空尖(hollow point)等特殊形狀與設計。
  • 特殊用途的彈頭則各有不同設計,例如用鋼、鎢等硬質材料鑄造的穿甲彈頭、表面塗抹發光藥劑的曳光彈頭等。詳見熱兵器頁面。
  • 彈頭的直徑需要與槍管內徑匹配,這個數字稱為槍械/子彈的口徑(caliber);而若有多種子彈的彈頭口徑相同或相近,則通常會在後面加上彈殼長度(可再加上名稱)區分,即寫成AA×BB形式、前面口徑後面彈殼長,例如9×19mm。
    • 對於缐膛槍而言,槍管內徑至少有三個度量標準,即相對膛缐的凸—凹處、凸—凸處或凸—凹處的距離。殘念的是每種子彈的度量標準都不一樣,造成製造與理解上的混亂。
  • 若彈頭整體縮入彈殼(或無殼彈的火藥體)內,則稱埋頭彈(case telescoped,彈殼延伸之意)。
  • 彈頭的重量單位使用格令(grain),簡寫gr,1gr=64.79891mg。
  • 而對於鹿彈、鳥彈等噴射許多小彈丸(shot)的散彈,除了彈體的直徑和長度以外,也要以小彈丸的大小來區分。判斷標準是以一磅的鉛能鑄成多少個相同的小彈丸,稱為散彈的口徑或號數(gauge)。
    • 獨頭彈(slug)判斷口徑的規則則與散彈相同。

發射藥

  • 發射藥(propellant)被底火引燃,產生高溫高壓的火藥燃氣、膨脹推動彈頭飛出。
  • 早期的槍械使用黑火藥,現代則以硝化棉等高性能的火藥代替,特點是產生氣體多、燃燒快、固體殘渣少。
    • 品質差的發射藥會留下較多呈酸性的殘渣、侵蝕槍管等組件,且不充分燃燒所殘留的碳質也容易在導氣系統中纍積,造成槍械故障。
  • 由於要迅速燃燒,彈殼內充填的火藥不會是一整塊,而是許多細小顆粒以增加燃燒表面積。
  • 發射藥量直接決定彈頭初速。若藥量少、配以較重彈頭,則可將彈頭初速限制在音速以下,是為亞音速(subsonic)彈藥,搭配消聲器以降低槍聲。
    • 反之裝藥量多則彈頭初速快,對槍管的壓力也較高,稱超壓(overpressure)彈,用+P或+P+(特高壓者)標識。
    • 比超壓彈裝藥更多、壓力更高的專用測試彈藥(proof round)則用於工廠測試槍械質量。
    • 而例如.22 CB等超小型的槍彈,由於彈頭實在太輕、彈殼容積也很小,故會不裝發射藥、純靠底火作為發射動力。

底火

  • 底火(primer)就是個迷你型的雷管,位於彈殼底部,被擊針擊打而發生爆燃、引燃主發射藥。
名稱 結構 解說
針式底火

(Pinfire)

底火裝在彈殼底部的一側,相對側有擊針,用時以槍械上的擊錘擊打擊針。 安全性極差、非常容易誤觸擊針導致走火,且無法將多顆子彈並排裝入槍中,故很快就被淘汰了。

其擊針後來轉移到槍上。

唇式底火

(lipfire)

底火裝在彈殼底部的一側,裝置底火的部位向外凸出,使用時槍械上的擊錘擊打該凸出部位。 算是針式與邊緣式底火的中間型,同針式底火也因為子彈形狀不對稱以及擊發時有部位限制所以無法用於彈匣之中,因而被淘汰。

凸出的部位就像一個嘴唇的形狀,故名為唇式底火。

邊緣式底火

(Rimfire)

彈底以及底部凸緣裝有底火,使用擊錘擊打凸緣引發底火進行點火。 彈殼不能太厚,否則擊針力道會不足以擊發;但太薄的彈殼又無法承受火藥燃氣壓力,故現今只有小口徑低威力的手槍彈會採用此種底火。.22LR是個著名的例子。
杯式底火

(cupfire)

彈殼底部內縮成一個杯狀,底火則安裝在杯狀結構的周圍,使用時同邊緣式一樣擊打彈殼底部邊緣或是直接打擊整個杯狀部位。 由於底火裝填量較少且在填充底火時不容易平均裝入造成點火效率差,所以被淘汰。
乳頭式底火

(teatfire)

彈殼底部中間向外凸出,在凸出的部位安裝底火,使用時槍械上的擊錘擊打該凸出部位。 由於彈底向外凸出,造成擊發時若撞針、擊錘角度有所偏差時會滑開而無法擊發,所以被淘汰。

凸出的部位就象一個乳頭,有的彈藥甚至會將整個底部作成外凸的半圓形然後於頂部再向外凸出看起來就像歐派,故名為乳頭式底火。

拳師式底火

(Boxer primer)

彈殼底部鑽出「凸」形的階梯通孔,細部為傳火孔、粗部鑲嵌一個扁形小圓柱體的雷管。 只需用小棒經傳火孔將擊發過的底火頂掉即可換上一個新的,方便複裝,故目前大多數的民用子彈均使用該種底火。
伯丹式底火

(Berdan primer)

彈殼底部鑽出「凹」形的盲孔,中心凸起部位配合擊針「夾擊」底火雷管,而凹入的外圈鑽有兩個傳火孔。 必須以專用的針從傳火孔伸入才能頂掉舊底火、不便複裝,故現代較少在民間使用,多是用於花公家錢采購新子彈不必花心思複裝的軍用和警用子彈。
  • 後兩者(拳師式和伯丹式)由於底火安裝在彈底中心,故統稱中央式底火(centerfire)。
  • 拳師式底火起源於歐洲,但在射擊文化盛行的美國非常流行;而美國人發明的伯丹式底火則反過來在歐洲大行其道,德國等歐洲國家軍隊的子彈都是伯丹式底火。
  • 已淘汰的底火結構並非完全停止生產,而是大多配合槍械收藏者使用古董槍械而進行少量生產,故多半產自於民間小型的槍械改造工坊,也多屬於特別訂製品。

瞄準裝置

  • 瞄準裝置(瞄具,sight)用於射手控制槍械指向
  • 最早的、也是最簡單可靠的瞄具稱機械瞄具(Iron sights),由槍口附近的準星(front sight)和槍托附近的照門(rear sight)組成。射擊時首先令眼睛和目標處於準星與照門連缐(稱瞄準基缐)上,再扣動扳機射擊
    • 準星與照門離得越遠,瞄準基缐越長,越有利於精確瞄準。
    • 即使現代發展出各種瞄準設備,機械瞄具仍然可作為最後的備用瞄準手段
  • 光學瞄具(Optic sights)則利用光沿直缐傳播的原理:
名稱 解說
白光瞄準鏡/狙擊鏡

(Telescopic sight)

實質就是裝在槍上的單眼望遠鏡,利用可見光(白光)進行瞄準

由於狙擊手通常使用此種瞄準鏡進行長程精確射擊而得名

雷射瞄準器

(Laser sight)

固定在槍口前端的雷射發射器,發出光缐落在目標上,若彈道已調整為與光缐一致則可命中

由於通常使用紅色雷射、且光點在槍械範圍之外,故又稱外紅點 缺點是會暴露射手方位,故近年來有發射紅外線、可用於夜視儀的種類

反射鏡/紅點鏡

(Reflex sight/Red dot sight)

以光源投射到特殊形狀的鏡片上,令其反射光缐平行於從鏡片另一側(目標)透射過來的光缐,人眼通過透鏡看去即有一個圖案落在目標上

由於通常使用紅色發光二極體作為光源、且圖案為一個(僅在鏡片範圍內可見的)圓點,故名(內)紅點 事實上並不是什麽尖端科技,早在一戰中即有應用 近年來戰機上的HUD、以及演講的提詞器亦是利用此原理

全息鏡

(Holographic sight)

以雷射光照射全息衍射光柵,發生干涉的光經透鏡折射與目標光缐平行進入人眼

雖然外觀效果與紅點鏡一樣,但瞄準圖案產生的機理不同

ACOG

(Advanced Combat Optical Gunsight)

以放射性同位素(氚)加螢光粉、或從外界採光作光源,照亮裝在透鏡組中的分劃板形成瞄準圖案
準直式瞄具

(Collimator sight)

以一根導光的棒置於眼前,一眼看棒尾端的光點、另一眼看目標,人腦會將雙眼所見組合產生重合的錯覺

缺點是必須雙眼瞄準

熱成像瞄具

(Thermal sight)

以紅外缐成像進行觀察與瞄準
夜視儀

(Night vision sight)

接收夜間的月光、星光等微弱光缐,增強其亮度並在螢幕上顯示,故又稱微光夜視儀
  • 由於重力及空氣阻力,彈頭在飛行過程中會下墜,也會受橫向風力影響發生偏轉,故在機瞄的照門處引入表尺與風偏裝置來進行修正
    • 表尺上刻有距離,負責調整照門高度而令瞄準缐發生垂直偏轉,從而調整子彈初始射角
    • 風偏則橫向調整照門位置
  • 對於光學瞄具的場合,一般是通過調整透鏡偏轉與偏移來達成修正
  • 光學瞄具特有的優點是可以任意描畫準星圖案,因此有在準星旁邊加入輔助的準星(如ACOG)、固定間隔的網格(如PSO)或密位點(狙擊鏡)等不同圖案以輔助瞄準的做法
  • 另一種做法是把剩餘彈量數字等資訊也顯示在準星旁邊,如XM25的瞄準鏡除了供射手瞄準以外也是整把槍的操作面板,連選單列都有
  • 順帶一提,各式瞄準鏡不局限於熱兵器使用,也可裝在現代同為投射類武器的弓弩乃至彈弓上使用

容彈&供彈裝置

  • 為了減少重新裝填的次數,現代槍械都會有容納多枚子彈的設計
種類 解說
彈倉 最簡單的構造,即是將單膛槍械的槍膛擴大挖深、成為可並排容納多枚子彈的彈倉,裝入彈簧和托彈板(follower)以向上頂起子彈。

見於莫辛納甘等早期的連發槍械。

管式彈倉/容彈管 差別在於彈藥排列方式不是並排而是前後串聯,如同乾電池一樣。

因為有後面子彈頂到前面子彈底火而發生走火的問題,多見於使用平頭/鈍頭彈藥的散彈槍和連發榴彈發射器。

可拆式彈匣

(Detachable magazine)

將彈倉獨立出來,是現代槍械最常見的設計

因為一般是盒狀,故稱box magazine;另有彈鼓、彈盤等變種 現代以盒式彈匣和彈鼓為大宗

橋筴

(Stripper clip)

以凹形橫截面的金屬夾扣住彈殼後端的抛殼溝,從而夾住若干發子彈。

將橋夾插入裝彈口,即可將其中彈藥一次性壓入彈倉或盒式彈匣,而橋夾本身隨即丟棄(或回收再用)。

漏筴

(En bloc clip)

跟橋筴相似,但會隨子彈一起壓入槍械,當最後一發子彈上膛或擊發後再彈出

經典例子為M1格蘭德步槍,擊發完一組彈藥後漏筴彈出時會發出超響亮的一聲「叮~」,然後敵人就會抓住這個時機衝出來開槍

彈板

(Feed tray)

一張長條的金屬板,上面固定安放一排子彈

用於早期的機槍,例如二戰期間日軍的92式重機槍

彈鏈

(Belt)

將彈藥橫向排列,用布或金屬物料加以固定成為一條長鏈槍械射擊後側向抓住下一發子彈進彈

常見於現代機槍 又有按照射擊後是否散開而分為可散(disintegrating)和不可散(non-disintegrating)彈鏈,前者可以任意接長,而後者方便回收再用 由於彈鏈太長不便携帶,故有將其裝入長方體或圓柱體盒子、偽裝成彈盒或彈鼓的做法

無鏈供彈系統

(Linkless feeding system)

用柔性的中空滑槽從容器接到槍械的進彈口,從而代替彈鏈的導向與牽引作用

用於機載的機槍機砲,以避免可散彈鏈的鏈節被吸入引擎引發意外。亦有在叢林地區避免彈鏈鈎掛雜物的作用

金屬風暴

(Metal Storm)

管式彈倉+電子擊發,以槍械的電子系統從前往後依次擊發管中前後排列的彈藥

該種槍械的彈倉也兼用作槍管,可提供無比的火力(光是每秒射速就已超過其他槍械的每分鐘射速);但彈藥必須在生產工廠中預裝,且每次更換槍管也意味著無法保證精準度 目前處於試驗與推廣階段,有各式的原型槍械但還沒有大規模的量產

自動裝置&動作原理

槍機

  • 後裝槍由於要在發射時把彈體堵在膛室內、發射後又要可以取出空彈殼,故用一個可以往復運動的部件來當作塞子,是為槍機(bolt),即槍械中往復運動的零件,是現代槍械得以自動擊發的核心:
  1. 槍機向前運動(復進,forwarding)時從彈倉或彈匣中推出一發子彈,推入膛室,稱為上膛(chambering);上膛後槍機需要鎖定位置、避免被發射的反衝力衝開,是為閉鎖(locking)。上膛的動作若由人手動完成,則為手動(裝填)式槍械,否則稱自動槍械。
    • 現代所謂的「自動」手槍就是指可以自動上膛,而不是指可以自動擊發下一發子彈。
    • 復進&上膛&閉鎖過程可以發生在扣動扳機前,也可以發生在扣扳機後。若子彈先上膛閉鎖、再扣動扳機擊發,則稱槍械是閉膛待擊(closed bolt);否則直到射手扣扳機時再填彈上膛閉鎖最後擊發,稱為開膛待擊(open bolt)
      • 閉膛待擊的槍械可實現裝彈數比彈匣容量多一發,即已上膛等待擊發的那一發。一些射擊遊戲中會有這種+1的設定
      • 而開膛待擊則有助於散熱,不過容易影響射擊精度。
    • 對於閉膛待擊的槍械,若彈倉/彈匣中無彈,槍機可被托彈板掛在後面無法前進,是為空倉掛機(last round bolt catch)。裝入新彈匣後射手需要手動解鎖槍機、重新復進填彈上膛。
    • 而因應管式彈倉的操作,除了設置槍機之外也有使用杠桿機構填彈的,有旋轉搖動杠桿和前後拉動兩種,分別稱為杠桿式(lever action)和泵浦式(pump action)。州長大人在電影裡拿前者耍帥,而後者即使在現代的散彈槍上也是常用的設計。
    • 至於手槍,因為體積所限無法設計大型的槍機,故將其改為套在槍管外圍的長形套,稱滑套(slide),作用與槍機相同。
    • 變種是槍機不真正閉鎖、僅僅依靠慣性在擊發瞬間維持原位,是為自由式槍機。由於這樣的槍機無法承受太大的後坐力(否則會「閉鎖」失敗),無法配用威力太大的彈藥。
      • 當然這個威力大小是相對於槍機質量而言,例如20mm級別的小口徑速射機砲,其砲閂(與槍機的作用相同)足夠沉重、故可以採用自由式設計。
  2. 閉鎖完成後彈藥的底火即被擋住,因此將槍機設計為空心,其中以一根細長的棒穿過去、代替擊錘去擊發底火,稱為擊針(firing pin)。
    • 有些槍械的擊針設計/製造品質不良、容易發生斷裂,搞到士兵怨聲載道,例如英軍的L85/86。
  3. 擊發後槍機開鎖(unlocking),離開槍管令空彈殼可以退出膛室。但由於熱脹冷縮,彈殼會緊貼膛室內壁難於取出,故在槍機上設置一個抛殼鈎(extractor)以將彈殼拉出,配合設置在另一方向的凸起將彈殼彈出(extracting)。
    • 抛殼的方向有不同設計,如手槍因難於安排複雜機構而向斜上方抛殼,較短的衝鋒槍、步槍和散彈槍為避免在抵肩射擊時燙傷射手故向右前方抛殼,側向彈鏈供彈的機槍向另一側或向下抛殼等。
      • 值得一提的是犢牛式槍械,因其槍械機構、尤其是抛殼裝置非常靠近射手臉部,造成左撇子使用者被迫要使用右撇子的持槍方式、或是從掩蔽物左側進行攻擊時被迫使用右手持槍(從而不得不把大半身體冒險暴露出來),才能避免被拋出的高熱彈殼燙傷。因此,這些槍械的抛殼裝置會採用特殊設計,例如向下抛殼、或允許用戶自行調整抛殼方向等。例如:
        • P90的拋殼口採用向右下拋殼的設計燙蘿莉的大腿
        • FN F2000的彈殼不會在射完子彈第一時間就拋出,而是採用前置式拋殼口。彈殼退出槍膛後由一段經機匣內部、槍管上方的彈殼槽導引至槍口附近的拋殼口並向右自然排出,所以首發彈殼會留在彈殼槽內,直至射擊至第三、四發後首發彈殼才會被頂排出。
        • QBZ-95的改進型95-1則是把抛殼方向調整到偏前方向。
        • 反例仍然是英國的L85/86,雖是犢牛式但抛殼方式完全沒有特殊設計、只能向右抛,原因是英軍規定所有人都必須用右手持槍,即便是左撇子也不例外。
          • 其實這槍本來就不怎麽著,再加個可調式抛殼裝置只怕根本開不了火了。
      • 至於不是犢牛式的例子,如M2重機槍可以改變供彈位置、連帶著抛殼方向也能一起調整。
    • 若由於潤滑不良等因素導致槍機無法自力後移,則需要射手拉動拉機柄(charging handle)以輔助槍機移動。
  4. 槍機再向後移動時壓迫已扣下的擊錘,使其回到蓄力位置(cocking)。
  5. 槍機後移到盡頭,在復進彈簧的作用下回頭向前移動,除了推動下一發子彈上膛以外亦釋放擊錘。但擊錘被另一阻鐵阻擋,無法自動扣下擊發,直到槍機完成復進並閉鎖後才得以釋放;此時若無其他阻鐵(扳機阻鐵、快慢機阻鐵等)再行阻擋,則槍械會自動擊發下一發子彈,是為全自動射擊;否則射手需要鬆開扳機再次扣壓方可釋放擊錘進行擊發,是為半自動或手動射擊。
    • 懶人包:手動射擊=擊發→手動裝填→手動擊發、半自動射擊=擊發→自動裝填→手動擊發、全自動射擊=擊發→自動裝填→自動擊發
    • 一些國家的法律允許公民個人持有手動與半自動槍械,而全自動槍械則被禁止。同樣,將半自動槍械改裝為全自動也通常是違法行為,請勿嘗試
      • 因應這種法律,槍械廠商會把半自動槍械的扳機組設計成不可輕易改裝的樣式。
    • 但配合裝有彈簧的特製槍托進行撞火(bumpfire)射擊則可合法變相達成全自動。
    • 若自動槍械的槍機無法自力前移閉鎖,則需射手推動復進助推器(forward assist)進行輔助。
      • 有些槍械的拉機柄是固定在槍機上的,隨槍機一同前後運動,故可以兼作復進助推器用;但諸如AR15/M16系列的槍械,其拉機柄(槍托根部的T字形手柄)是單向咬合在槍機上的,射擊時不會隨動,因此需要單獨設計復進助推器(槍身右側斜向插入的圓形按鈕)。
      • 而隨動式拉機柄的缺點便是容易打到持槍的手,例如FN SCAR系列,當中最短的SCAR-H CQC在使用時甚至必須安裝垂直前握把使用。現實中美軍寧願忍受M16的高故障率,也不願換裝人機工效、可靠性、可維護性等各方面都明顯較優的SCAR-L,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拉機柄打手的問題。
      • 至於單獨的復進助推器,雖然有利於應急,但AR-15的設計者Eugene Stoner認為若槍機無法復進、應首先排除故障而不是勉强繼續射擊,堅決不同意設置復進助推器,因此與美國陸軍鬧掰。而時至今日美國空軍也仍然在使用沒有復進助推器的型號。
  • 上述推彈上膛→閉鎖→擊發→開鎖→抛殼→擊錘蓄力→復進的過程,就是現代槍械的射擊循環原理。

動作方式

  • 槍械運作、即其中彈藥及各部件運動的動力源可以是射手的人力,也可以是子彈發射時的後座力、火藥燃氣壓力等內部能源,更可以是電動馬達等外部動力。
  • 在前裝槍上稱Lock,手動後裝槍稱Action,自動後裝槍稱Operation。
種類 典型配用槍械 原理 備注及變種 例子
單管單膛
折開式

(Break action)

散彈槍

左輪手槍

槍械可從中間折開,露出膛室以手動填入新彈藥。 最為古老且可靠的動作方式。 飛碟射擊運動槍械

獵槍

栓式

(Bolt action)

步槍 以射手人力推拉槍機。 又可分為旋轉式(rotating bolt)和直拉式(straight pull),區別是閉鎖/開鎖時是否旋轉。

由於運動零件少,易於保證射擊精度和可靠性,多在狙擊步槍上使用。

旋轉式:毛瑟Kar 98k

直拉式:布拉塞爾R8

杠桿式

(Lever action)

步槍

散彈槍

擺動杠桿驅動槍機。 州長大人耍帥專用。 溫徹斯特1873
泵浦式

(Pump action)

散彈槍

榴彈發射器

前後推拉護木以驅動槍機,並令托彈板從管式彈倉中取出下一發彈藥。 「喀嚓!砰!」

有設計允許射手扣住扳機、推拉護木以不間斷速射,稱「slamfire」。 若有設計星光迴路彈倉遮斷器則允許射手臨時塞入一發別種子彈。

雷明頓870
反衝式

(Blowback operation)

手槍

衝鋒槍

槍機不閉鎖,僅用彈簧的力量抵住,利用火藥爆炸時向後方那部分的力量,即由彈殼推動槍機。 後來為了避免影響子彈的射出,在衝鋒槍或大威力手槍的設計上會盡量讓槍機的動作時間有延遲,即所謂延遲反衝(delayed blowback)。 H&K MP5
前衝式

(Blowforward operation)

手槍

榴彈發射器

由彈頭前行時的摩擦力帶動槍管前移。 不常見的設計,但裝置的體積是最小的。 豐和96式自動榴彈發射器
後坐式

(Recoil operation)

手槍

衝鋒槍 散彈槍 步槍 重機槍

當彈藥出膛時後坐力推動槍管及槍機後座。

與反衝式的區別是槍管可動。

按照槍管後座行程是否接近槍機長度,又可分為長後坐與短後坐,現代已很少見長後座的設計。 長後坐:紹沙輕機槍

短後坐:科特M1911、白朗寧M2HB

慣性式

(Inertia operation)

散彈槍 槍機分為頭尾兩部分,以彈簧相連;當槍管推動槍機頭後坐時、槍機尾由於慣性而尚未後坐,進而壓縮彈簧收集能量。 此結構是後坐結構的另一變種。

若槍機尾與槍身連為一體,則這種設計無法在槍不能正常後坐(如槍托頂在牆上、或槍身上掛載了太多附件使重量大幅改變)時正常運作。

伯奈利M3
導氣式

(Gas operation)

散彈槍

步槍 輕機槍

在槍口處設計導引氣管,利用火藥燃氣推動活塞,後者推動槍機運動。 又可分為長行程活塞(long-stroke piston,活塞行程長於活塞直徑、通常與槍機為一體)、短行程活塞(short-stroke piston,活塞行程較短、與槍機分離)和直接氣吹式(direct impingement,高壓氣體直接吹動槍機)。

因設計上可輕易避免子彈與槍機同時動作,所以為目前槍械的主要作動方式。 但因必須有導引氣管的設計,所以在小型槍械上難以容入,目前的手槍仍以反衝跟後坐兩種設計為主;而大型槍械也因火藥燃氣能量難以驅動沉重的運動部件而少有採用氣動式原理。 寒冷環境槍械運作動力不足、或要調整槍械射速時只需調節導氣裝置的開閉大小即可,操作方便。

長行程活塞:AK-47

短行程活塞:FN SCAR 直接氣吹:M16/M4

鏈式

(Chain gun)

機槍

機砲

以外界動力經鏈條驅動槍機往復運動。 由於機砲的槍機沉重,故採用外力驅動。

可輕易調節槍械射速。

M242巨蝮
單管多膛
轉膛式

(Revolver)

手槍

機砲 榴彈發射器

旋轉令下一個填有新彈藥的膛室對準槍管,原膛室則移到一邊退彈裝彈。 此種槍械沒有前後運動的槍機,而自動進彈退彈則由撞錘(rammer,區別於擊錘hammer)等單獨部件負責。 左輪手槍

米爾科MGL(彈巢為發條動力) LSAT輕機槍(彈膛為擺動而非轉動)

多管
手搖式(Crank handle) 機槍

榴彈發射器

搖動曲柄驅動槍械。 古老設計,目前已被淘汰。 格林機槍
格林式/轉管式

(Gatling gun/Rotary-barreled)

機槍

機砲

多個槍管&膛室&槍機組件,圍繞中心軸排成一圈,選擇一固定角度作為發射位置,槍管在輪轉的過程中依序完成射擊循環。 因各槍管獨立,每一根槍管的進退彈動作不影響其他槍管的擊發,所以能達到驚人的射速。

但多槍管與輪轉機構使得結構複雜、龐大、沉重,在中小型槍械上無法採用這種設計。像州長大人那樣能單兵擕行的格林機槍更是天方夜譚。 大多數採外能源(電動/液壓/外源氣動)設計,而蘇聯/俄羅斯的設計則是內能源(火藥燃氣驅動)居多。 雖然最近才出風頭,但格林機槍乃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的機槍,雖然在那時候除了因繁雜結構造成的高故障率之外,也很難養得起這種燒子彈的怪獸。 嚴格來講最早的格林機槍不是自動武器,而是手搖驅動的,真正的「射手只管扣扳機」的自動武器則是後來發明的馬克沁機槍。

M61火神砲

M134迷你砲

加斯特式

(Gast gun)

機砲 多根(一般是兩根)槍管上的火藥燃氣互相驅動另一邊的槍機。 射速較格林式低,但動作機構要輕巧得多,以子彈的火藥燃氣即足以驅動,省去外接電動馬達的麻煩。

因為子彈有多個發射位置,瞄準與校正較為困難。

GSh-23

機匣

  • 機匣(receiver)提供容納槍械各零部件的空間,認為是槍身外殼的另一種說法就好。
    • 「Receive」的語源是把槍管插在上面的結構,看起來就像把槍管「接受」進去一樣。
    • 現代的槍械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機匣(upper receiver)容納槍管、槍機組件和導氣組件,前端則通常向前延長形成護木;而下機匣(lower receiver)則容納扳機組、快慢機等,且具有彈匣插座/彈匣井(magazine well)以容許彈匣插入,而後端也有用於裝置槍托的機構。
      • 對於相容的槍械,可以透過更換機匣而快速組合成新槍,例如M16/M4系列和H&K的HK416就可以。
    • 一些國家(如美國)的法律是把機匣和其中包含的零件看作槍械。

其餘部件&附件

  • 槍托(stock)提供射手抵肩的支點。
    • 按照安裝方式不同,分為固定(fixed)槍托、摺曡(folding)槍托和伸縮(retractable)槍托,其中後兩者可提高便携性,並便於在車輛、室内等狹窄空間操作,而固定槍托可提供射擊穩定性。
    • 整體的槍托可提供置放瞄準鏡電池、槍刷等小物體的空間,而以鐵絲彎折成的骨架槍托則輕便易於擕行。
    • 所謂無托槍/犢牛式(bullpup)是將部分的槍械機構置入槍托之中,配合人體工學將扳機移至彈匣之前、以鋼絲繩等機構控制擊發,這樣一來可將部分槍械結構安放到射手的手臂長度空間内,從而大幅減短槍枝的長度,並非真的不裝槍托
      • 因犢牛式槍械的抛殼機構靠近射手臉部,為避免彈殼打到射手故會採取特殊設計,見上文槍機部分。
      • 另外,犢牛式槍械因槍身縮短,連帶瞄準基線也跟著變短造成準度下降,所以通常會加裝額外的瞄準裝置以提供更精確的射擊;例如AUG標配光學瞄準鏡(1.5倍狙擊鏡)。
    • 有一種特殊的槍托(及握把)允許機匣前後滑動,稱為撞火(bumpfire)槍托:射擊手的扳機指固定原位不動、再以非射擊手抓住護木向前拉,護木會帶動整槍扳機向前移動、碰到手指而被扣發;扣發的後坐力又令槍身後移、從而把扳機移離手指,這樣周而復始可達成快速射擊。因為本質上並不是全自動射擊,故是合法行為。
  • 握把(grip)是手所握持的部分。
    • 後握把(rear grip/back grip)是借力扣動扳機所用,有與槍托連成一體者,也有單獨如同手槍一樣的手槍握把(pistol grip)
    • 前握把(front grip/foregrip)則掛裝在槍管(護木)下方,供非射擊手握持、提供額外的支點。
      • 前握把有多種形狀,如垂直槍管向下的垂直握把(vertical foregrip)、傾斜向後(向射手方向)的直角握把(angled foregrip)、向非射擊手外側傾斜的突擊握把(assault foregrip)等。
  • 腳架(pod)提供垂直方向的支撐或固定。
    • 輕機槍和狙擊步槍多配有兩腳架(bipod),架在合適高度的物體上,用來提供橫向(左右)的穩定性;槍口上揚的現象則依靠槍身自重來抑制。
      • 近年來有廠商推出把兩腳架與垂直前握把結合的產品(grippod),配用於M27 IAR等作為輕機槍使用的重管自動步槍。
    • 重機槍則配有三腳架(tripod),除提供更結實的固定(水平的前後左右)外,亦附帶控制機槍仰角與方位的機構。
    • 另有裝在槍托後部的單腳架(monopod),為狙擊槍的射手提供支撐輔助,且不致干擾瞄準動作。
  • 導軌(rail)提供一個統一的界面以供安裝瞄準鏡、前握把等各種附件,最著名者當屬北約的MIL-STD-1913 Picatinny導軌。
    • 作用相似的還有瞄準鏡架,專用於在AK等機匣頂部形狀不規則的槍械上安裝光學瞄具。
    • XM8則採用安裝點的設計,比導軌更能保證安裝精度,但隨著該槍停止研發、該設計也無人問津。
  • 護木(handguard)包圍在槍管周圍,令射手可以握持槍械前部而不被灼熱的槍管燙傷。
    • 護木四周可加裝導軌條,是為導軌界面系統(rail interface system),提供靈活性同時也帶來了額外重量。
    • 在早期沒發明導軌之前,護木是在槍上安裝附件的常用方法,例如M203就是通過換裝專用護木而掛在槍上。
  • 下掛榴彈發射器(underslung grenade launcher)令點殺傷的步槍射手可以發射榴彈進行面殺傷或攻堅。
  • 另一個可下掛的附件是小型的散彈槍,用於破門或極近距離作戰
  • 其他附件如戰術燈(小型手電筒)、雷射標定器等,族繁不及備載

分類

手槍

  • 手槍(handgun)是從火繩槍時期就已經發展出來的槍枝。短槍管的設計使其攜帶方便,成為良好的防護與近距離刺殺工具。
    • 不過在射擊的精密度和射距表現較差。但大口徑手槍在短距離內仍有相當的貫穿力。
  • 常見的手槍種類:
    • 轉輪手槍(revolver):為最早使用單槍管並可進行連續射擊的槍枝,利用一個轉輪容納4~8發子彈然後依序擊發,目前以6發為主流。
      • 按轉輪上彈方式分:
        1. 預裝式:轉輪本身不可重裝彈,在製造時即已填滿彈藥,打空後需返回工廠裝填。而對於槍械而言只需要換個轉輪即可。
          • 該種方式目前已被淘汰。實際運用的例子有Jackhammer散彈槍,不過該槍也只造了僅僅3隻就沒下文了。
        2. 擺出式:將轉輪向一側擺出進行換彈,因通常向左側擺出故名左輪。
        3. 折開式:將槍枝如獵槍一樣從中折開,露出轉輪底部進行裝填。
          • 例如Metal Slug中兩個女性主角(Eri和Fio)的手槍就是這種。
          • 由於槍體非一體,組合處對於衝擊力的承受能力較差,因此無法使用馬格南(magnum)這類高壓彈藥。
          • 擺出和折開這兩種方式都可以使用快速裝彈器。
        4. 固定轉膛式:在槍管後面供彈的位置安裝一具圓柱體外殼、內有一旋轉支架可夾持數枚子彈,而在外殼的側面或後面某一位置設計裝彈口。掀開裝彈口的保護蓋可填入一發子彈,之後拉動擊錘或撥動機關可轉動內部支架、向其他位置填彈。
          • 因為結構更簡易,所以精度很高且很堅固;但擊錘可能在裝彈途中撞擊而引起走火,且無法使用快速裝彈器。
          • 而且若沒有設計退殼裝置,則裝填會更加耗時。
          • 例子有同樣是散彈槍的Armsel Striker。
        • 於19世紀後期發展出一種變體「口風琴手槍」(Harmonica Pistol),從圓柱形轉動彈膛改為長方體形滑動彈膛,後來演變為彈匣式供彈。
        • 由於子彈一發一發裝填太慢,有專門的快速裝彈器(speedloader)可一次填裝所有子彈;後來則發展出給各式彈匣彈鼓裝彈的快速裝彈器。
      • 早期的左輪手槍仍使用雷管引信,後改用定裝彈。
      • 因無自動上彈機構所以槍機結構簡單可靠,故障率低、排除故障簡單快速。
      • 轉輪與槍管之間的間隙會造成火藥燃氣的浪費,若是兩者偏差率大時還會炸膛;也因燃氣必然會外洩,所以無法配合消音裝置。
        • 也有設計成氣密式的轉輪手槍:納甘M1895,然而複雜的氣密結構以及為保持氣密設計採用特殊設計的子彈,加上為了氣密採用固定轉膛型,所以故障排除難度較大、槍彈成本較高、裝彈速度慢,不過氣密設計帶來的好處是精度與威力上升和可以配合消音裝置,因此在非戰場上受到不少族群喜愛。
      • 由於轉輪設計是首個可連發裝置,所以在早期也曾設計出轉輪步槍,但因轉輪處的火藥燃氣外漏會造成射手在瞄準射擊時受傷,所以在定裝彈與步槍容彈&供彈裝置逐一問世後就被淘汰了。
      • 因容彈量小、裝填麻煩且射擊精度不高,已逐漸被軍警系統淘汰,目前大多為民間收藏、以及特殊目的下使用。
    • 自動手槍(pistol):採用彈匣式供彈、自動裝填的手槍。
      • 為目前最主流的手槍種類,廣受軍、警、民等各類用戶的歡迎。
      • 能進行自動連發射擊者則特別明示「全自動」手槍,或稱衝鋒手槍/機關手槍(machine pistol),例如Beretta 93R、Glock 18。
        • 因槍管長度有限、且槍身較小難以握持,自動連射的精度較差。
    • 單發手槍(single-shot pistol):單一槍管一次只能射擊一發子彈,發射完成後需再手動上彈。
      • 雖然在戰鬥或自衛上不方便,可是其簡單堅固和較高的精度,使其在暗殺等一些特殊用途上比其他種手槍為優。
      • 因為其構造最為簡單所以能做得比使用同級火力的其他手槍更為小巧,成為暗殺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法國的掌心雷手槍。
      • 為了提升連發及一擊不中時的補射能力,會採用多槍管設計,但是整體的連發速度還是不如其他種類的手槍。

衝鋒槍

  • 衝鋒槍(submachine gun)是發射手槍彈、槍管較長的自動連射槍械。
    • 由於槍管加長、連帶著槍械體積增大,有利於射手穩固握持,故射擊精度較同口徑的手槍高得多。
    • 兩次世界大戰中從可全自動射擊的衝鋒手槍發展而來,用於塹壕戰中提供短時全自動火力,故射速較高。
    • 現代的定位是司機、飛行員等非直接戰鬥軍人的自衛火器、或尖兵摸哨(亞音速彈藥且加裝消聲器)用之便携武器,或警用全自動火力。亦有加裝三腳架當作近距離狙擊用的例子。

步槍

  • 步槍(infantry firearm)曾是「步兵所用槍械」的統稱,到現代則指發射中到大口徑子彈、具有較長槍管的槍械。
    • 因槍管較長的關係,對於彈道的穩定跟精確性都十分優秀,其中特別設計來進行長距離攻擊的狙擊步槍甚至能進行1000碼以上的精密射擊。
  • 近代的分類:
    • 戰鬥步槍(battle rifle):發射全威力步槍彈的長管步槍。
      • 原本指一切「用於戰鬥的步槍」,後因獨立發展出突擊步槍故轉為專指大威力的步槍,例如M14系列。
      • 槍管長度可達20吋,子彈威力較大,且射擊較準確。
      • 射擊時後坐力較強,所以當進行自動射擊時難以掌控。
      • 現代有將長槍管的戰鬥步槍截短、利用其大口徑大噪聲的優勢進行近身戰鬥的做法。
      • 由於其射擊準確,現代也有用來改裝成狙擊步槍、提供中距離精準火力的例子。
    • 突擊步槍(assault rifle):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步槍。
      • 所謂中間威力,是指裝藥量不如全威力的大、但又強於手槍和衝鋒槍彈,不能只看口徑來判斷
        • 像是最具代表的M16與AK-47,M16是直接採用比原先標準步槍彈7.62×51mm小一圈的5.56×45mm,而AK-47則是將原標準步槍彈7.62×54mmR的發射藥量大減變為7.62×39mm。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壕溝、地型掩護、火砲支援等原因,雙方的駁火距離縮短,所以軍方不再要求步槍可精確射擊三、四百碼以上,轉而追求如何能在一兩百碼內快速投射較精確的火力,因此結合衝鋒槍連射性能與步槍彈火力表現的突擊步槍由此誕生。
      • 因槍管、彈藥等材料和技術上的改良,現代突擊步槍在三四百碼上的射擊表現可與舊式步槍相比,所以突擊步槍漸漸成為主要的軍用步槍設計。
    • 狙擊步槍(Sniper rifle):射擊特別精準的步槍。
      • Sniper的語源是一種名叫snipe的小型鳥類,其性格警惕、稍有風吹草動即會飛逃,且體型較小故不易擊中,而能披掛偽裝、以高明槍法射中這種snipe的射手就叫做sniper。
      • 漢語中則是以靈敏善爬的狙(音同居,獼猴)引申潛伏窺伺之意,稱狙擊。
        • 因此狙擊手和Sniper都含有隱蔽的意思,若單指神射手則用Sharpshooter或Marksman。
      • 早期的狙擊手都是拿一般的步槍進行射擊,頂多是精挑細選貨比三家挑出那些射擊更準一些的步槍來用,後來才發展出專門的狙擊步槍。
      • 為了減少槍內部件運動的震動干擾以及增加射擊穩定度,狙擊步槍多設計為手動/半自動射擊,並搭配兩腳架、瞄準鏡以及特殊的狙擊專用子彈以提升射擊表現,而長程狙擊槍更基本上是手動步槍的天下。
      • 雖然同是狙擊步槍,軍用和警用的要求卻大不一樣:
        • 軍用狙擊步槍强調耐用度與射程,以減少使用環境限制與被敵人反制,而對於精準度並沒有太高要求,只要能讓目標喪失戰鬥力即可。
        • 除了自成一個單位對付高價值目標、或是兼任斥候的狙擊手/狙擊小組,也有在步兵班裡負責解決遠處敵人的精確射手(Designated Marksman),精確射手步槍一般以加裝狙擊鏡、半自動模式的戰鬥步槍為主,以保留正面交火的火力。
        • 而警用的則是要求精準度避免誤傷,同時也要追求能儘快擊發第二槍、以期一擊不中時可以快速補射,至於射程則因為與歹徒交手時鮮少會出現超長距離射擊故不太要求。
      • 另有發射大口徑(12.7mm以上為大宗)高威力(穿甲、高爆或燃燒)子彈、破壞機電器材及物資的狙擊步槍,稱為反器材/反物資步槍(anti-material rifle),可穿透一定程度的掩體或是癱瘓載具,主要目標是雷達、野戰油庫/彈藥庫、多人操作重兵器的瞄準/定位設備、地面/水面輕裝甲載具、以及低飛的飛機或直升機等低高度輕裝甲較大目標。
        • 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所使用的反坦克步槍,在裝甲車輛的防護性能進一步提升後因效用不足,被破甲彈/高爆反戰車彈等新式武器取代,但是這些新式武器的彈藥體積較大且對於輕型裝甲目標的破壞力又顯多餘,所以將反坦克步槍口徑縮小提升精準度後成為現代反物資步槍。
        • 雖然反器材步槍的火力強大、擊中人體輕則斷肢腰斬重則不成人形,但並沒有反器材步槍不可射擊人類的規定,畢竟口徑相同甚至更大的重機槍一直有在用來打人也沒人說什麽,雖然以反器材步槍的精度來講不易達成遠程射殺。
        • 反器材步槍不等於大口徑長程狙擊步槍,區別是精度不同。例如使用.50 BMG子彈的Barrett M82/M107是典型的反器材步槍,但想要打出長程狙殺卻必須換用McMillan TAC-50等專用的狙擊槍。
      • 近年來軍用狙擊槍的設計有逐漸向大口徑靠攏的趨勢,因為配合逐漸成熟的輔助電子儀器調整射擊參數可更容易達成遠距離的精密射擊,而大口徑的大型彈藥在提升射擊距離上有著比小口徑子彈更好的優勢。
        • 畢竟射擊距離與狙擊手所要冒的風險成反比,甚至敵軍被觀測到不具有射程可匹敵的武器時,持有長射距的狙擊槍的射手可以說在開火前連找掩體穿吉利服的功夫都省了。
        • 大口徑子彈方面,最著名的一槍就是下文中在越戰利用M2重機槍發射.50 BMG子彈(12.7×99mm)達成的2460碼擊殺,這一槍直接開了大口徑子彈用作狙擊的先河,連帶.50 BMG子彈也入圍長程狙擊專用彈藥之一;而目前(2018年時點)的最遠狙殺記錄也是2017年在伊拉克戰場上同樣用.50 BMG子彈達成的3871碼擊殺。
        • 另外,由於超音速物體在飛行過程中會有壓力波伴隨其後、物體越大影響範圍越大,使得大口徑彈頭光是從附近高速飛過就可以嚴重毀傷目標,變相降低了對槍械精準度和射手射擊技術的要求。有例子是用.50 BMG射擊鹿,雖然子彈只是橫向飛過鹿的眼前、沒有直接命中,但子彈飛過後的短暫真空直接將其雙眼扯出眼眶而令鹿當場斃命。
        • 至於中口徑,美軍在2009年發起的PSR(precision sniper rifle,精確狙擊步槍)項目招標中規定要能在1500公尺上打進1MOA,導致所有廠商都選擇大於現役7.62×51mm(.308 Winchester)的.338口徑(8.58×70mm)槍械來投標,口徑增大的優勢在此也可見一斑。

卡賓槍

  • 卡賓槍/卡柄槍(carbine)是槍管較短、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較輕型槍械。事實上就是短步槍的別名。
    • 卡賓槍比突擊步槍更早問世,在騎兵還在軍隊編制內的年代,卡賓槍就是設計給騎兵使用的(故又稱騎槍),可讓騎兵單手持槍射擊、並能在下馬後擁有可與長步槍較量的火力。
    • 突擊步槍問世後,卡賓槍的輕量化設計依然受到歡迎;但因威力稍弱於突擊步槍,所以現今逐漸轉變為警用。
    • 與衝鋒槍的區別是彈藥種類不同,卡賓槍發射步槍彈,而衝鋒槍發射手槍彈。
    • 現今由於步兵作戰風格轉向摩托化/機械化,為了方便在狹窄的載具內操作,手中的步槍長度也逐漸減短、向卡賓槍的長度靠攏,故現代已不太單獨提出卡賓槍這個說法。例如美軍的M4卡賓槍,事實上說是突擊步槍也可以。

個人防衛武器

  • 個人防衛武器(personal defense weapon、PDW)是近年來新發展出的武器,具有與衝鋒槍及卡賓槍相仿的小尺寸,但發射專門設計、略強於手槍彈的彈藥;不過也有使用降低威力的步槍彈者。
    • 設計是用來替換非直接戰鬥軍人的自衛武器,也可用於近距離戰鬥。
    • 防禦性武器是預設目標有簡易防護,要盡可能在不誤傷其他人的狀況下造成最大的目標阻滯力,以快速消除目標的作戰能力。
    • 由於一般的突擊步槍與卡賓槍的火力仍舊強大容易造成誤傷,衝鋒槍對於簡易防具的效果有限,所以要尋找介於衝鋒槍與突擊步槍間的火力作為防禦性武器。
    • 子彈概念上是提高穿透力並降低終端彈道的貫穿力。
      • 由於手槍子彈的穿透力較差,遇到一些簡易防具就會殺傷力大減;而步槍彈穿透力雖強,但是很容易貫穿目標誤傷他人,所以強化手槍子彈或是弱化步槍彈都是設計方向。
      • 目前特製型的強化手槍彈都不約而同採用了類似設計,利用輕質且堅硬的穿芯彈設計替代傳統的純銅鉛彈頭。重量減輕可以提高槍口初速配合硬質穿芯彈能夠提高穿透力,而因為重量低動能較小所以進入終端彈道後能快速停止減少貫穿,且一旦射空飛出設計射程也會因為動能低的關係減少流彈誤傷。
    • 典型的例子是H&K的MP7,以及FN的P90。
  • 不過對於特種部隊而言,具備良好便携性及較衝鋒槍更強威力的PDW也是進攻性作戰的好選擇。
    • 例如美軍把本就是卡賓槍的M4改得更短、成為Mk18 CQBR,專用於在近身戰鬥中提供步槍等級的火力;而且特種部隊的行動一般都是深入敵後,也不用太擔心誤傷友軍。
    • 優點是子彈、槍械零件和附件等可以與普通步槍通用,省去後勤部門採購運輸的麻煩;不過因為實在太短(槍管長僅有10吋),射手幾乎必須用消聲器和降噪耳機來保護聽力。

散彈槍

  • 散彈槍/霰彈槍(shotgun)一次射出許多細小彈丸,形成殺傷範圍。可謂是最古老的槍械種類。
    • 由於近距離內殺傷力恐怖、而且即使(中距離上)瞄準有些許偏差亦能命中,故在個人/居家防衛、鎮壓暴徒、打靶/狩獵等方面是很受歡迎的槍。
    • 而專用於進攻的戰鬥散彈槍(combat shotgun)起源於一戰期間的戰壕槍(trench gun),與衝鋒槍一樣用於士兵在戰壕內狹路相逢時迅速投射大量火力。
      • 不過當時的散彈使用紙質外殼,在潮濕的戰壕中很快就受潮變形、無法上膛發射,故於二戰期間發展出全銅質彈殼;而戰後由於金屬物資緊缺、加之石油化工技術迅速發展而演化出塑膠彈殼,一路沿用至今。
      • 由於其巨大威力,德國甚至提出外交抗議說這種武器太過殘暴、威脅將處決每一個被抓到的散彈槍射手。
        • 不過美國人不吃這套,反過來威脅要拿德軍俘虜給每一個因為拿散彈槍而被處決的美國士兵償命,這事最後便不了了之了。
    • 由於槍管越短、射出的彈丸越分散,故有將普通散彈槍(多數是雙管結構)截短槍管(和槍托)的做法,稱鋸短(sawed-off)散彈槍,以追求殺傷範圍。
      • 但這樣也會違反關於槍械最短長度的法律法規,改裝前請三思。
  • 按照結構分類:
    • 單管散彈槍:裝一發打一發的簡單結構,例如折開式。
      • 完全無法快速連射,故即便是不追求連射速度的獵槍也很少有這種設計。
    • 雙管散彈槍:兩套槍管&膛室&擊錘(扳機是一個還是兩個則依槍械本身而定),先後擊發。
      • 同樣是手動裝填,但因為是雙管、多了一次射擊機會;且槍械的動作零件少,結構可靠,故廣受獵人採用。
      • 兩根槍管有上下排列(over and under、簡寫O/U)、橫向左右並排(side-by-side、簡寫SxS)等安置方式,前者由於瞄準誤差較小故常用於現代奧運會的飛碟射擊項目。
    • 杠桿式/泵浦式散彈槍:可容納多枚子彈,旋轉杠桿或推拉護木進行裝填。
      • 尤其是泵浦式,已成為散彈槍的標志,在槍戰電影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配備。
      • 結構可靠性不遜色於雙管散彈槍,但缺點是在交戰中容易出於射手緊張、疲勞等因素而發生動作不到位的情況,例如泵浦式的護木拉不到位則無法正常上膛。
    • 自動散彈槍:具備自動裝填機構的散彈槍,可進行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半自動的例子有Benelli M1014,而最廣為人知的全自動散彈槍則要數AA-12。
      • 動作機理主要有後坐式和導氣式兩種,一般是給軍方使用,而民間個人持有則通常會觸犯全自動武器的禁令。
      • 由於射速提高、彈藥消耗更快,故有從裝填較慢的管式彈倉改為可拆式彈匣(例如Saiga-12)或彈鼓的設計。
  • 按照用途分類:
    • 獵槍、個人/居家防衛用槍、運動用槍:民用,連射性能中等,發射的子彈也多是鹿彈等阻滯力較大的散彈。當然對於獵槍而言也有鳥彈等選擇。
      • 結構則偏向簡單輕便的雙管或泵浦式。
    • 戰鬥散彈槍:軍用,較強調連射性能與可靠性。
      • 泵浦式與半自動的設計均有。
      • 槍身上亦可加掛各式軍用附件。
      • 變種是下掛式散彈槍,掛於普通步槍的槍管/護木之下,可增強士兵近戰火力,例如M26 SASS(但這是個手動槍機的結構)。
      • 另有破門散彈槍的變種(可為獨立或下掛式),專用於射破門鎖或門軸。
        • 在城市作戰時會遇到關閉的房門,搭配專門的易碎破門散彈可射毀門鎖或門軸,從而提前觸發門後的機關陷阱。
        • 由於這種散彈槍的戰術定位就是替代鑰匙來開門,故當KAC公司研製這種武器時便起了個「萬能鑰匙(Masterkey)」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把Remington 870截短掛在M16上。
    • 鎮暴散彈槍:警用,裝填豆袋/海綿棍、染色漆彈、催淚瓦斯等低致命性彈藥,用於鎮壓暴民
      • 當然在近距離被射中要害還是會死人的

機槍

  • 機槍(machine gun)是強調連射性能、發射步槍彈的槍械。
    • 連射時槍管升溫很快,因此要求重型槍管,且通常搭配彈鏈等大容量供彈具使用。
    • 現代的機槍戰術並不是直接瞄準敵方步兵等有生目標進行單個殺傷,而是以其威力逼迫對方人員尋找堅固掩體、剝奪其機動力(即所謂壓制),實際的殺傷多數是由榴彈、火砲、航空炸彈乃至戰術飛彈等面殺傷武器進行。
      • 尤其是只要架設少數機槍進行交叉火力佈置,就能對相當大的區域進行壓制、形成強大的嚇阻力並製造大片無人區(no man's land),是騎兵和人海戰術徹底落幕、以及披掛裝甲可防禦子彈的戰車開始稱霸戰場的最主要原因。
        • 一戰的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Somme)可說是機槍的成名之戰。德軍使用數挺重機槍構成交叉火網,搭配鐵絲網、坑道等攔阻措施令英軍在頭一天(1916年7月1日)的傷亡數字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7470人,而持續4個多月的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總傷亡是80萬人,可見當天所造成的震撼。
        • 之後的同年9月,英軍於世界戰爭史上首次投入水櫃坦克作戰,反過來給了德軍士兵不小的驚嚇。
      • 由於這樣的戰術定位,機槍的設計也不會太強調準頭,很多時候只要能打到目標附近就是賺到了,近現代戰爭中平均數萬、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的數字就是這樣來的。
      • 但對於運兵車、直升機等具備輕裝甲的目標就要採用大口徑機槍直射的方式進行打擊。
  • 按照重量威力分類:
    • 重機槍(heavy machine gun):大口徑、高威力的機槍,一般固定架設或裝在載具上,用於提供長程壓制火力。「重」字指具有強大火力和壓制力,而非其重量,雖然大多數確實很重
      • 是最初發展的機槍類型,起源於格林機槍和馬克沁機槍,後者發展為現代單管自動火器,而前者也在戰機上重獲採用。
        • 早期的槍管受材料所限,容易過熱,需要以水冷卻,故可在古早的機槍上看到一個相當粗的水冷套筒;後來則使用風冷替代,且發展出更換槍管的方式。
      • 由於子彈較重、受重力影響彈道下墜明顯,故可如迫擊砲般進行抛射、以從後方陣地提供超越射擊支援。
      • 也正因為是固定架設、不便隨時移動射擊,無法在步兵衝鋒時隨隊前進提供一缐直射支援火力,故後來發展出下述的輕機槍。
      • 題外話,韓戰及越戰期間美軍有人精心挑選出彈道一致、射擊準確的M2HB,調至半自動模式並加裝望遠鏡作為狙「機」槍使用,且曾由海軍陸戰隊的Carlos Hathcock在越戰創下2460碼的對人射殺記錄,直到2002年才在阿富汗被打破。普通的狙擊手用狙擊步槍殺人,真正的狙擊手用重機槍殺人
    • 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由單兵(可有副手協助)擕行、並可在行進間射擊的機槍,重量較輕,口徑也較小,用於一缐火力壓制。
      • 從重槍管的自動步槍發展而來。最開始是把自動步槍換裝重型槍管、強化連射能力,即所謂的「機關步槍」(machine rifle),至今美軍的軍事術語中「自動步槍手」(automatic rifleman)仍是指普通步兵班組的機槍手。
        • 美軍的M1918 BAR(白朗寧自動步槍)便是典型的重管自動步槍。
      • 在大多數軍隊的步兵戰術中,機槍射手都是班組的核心,也是敵方狙擊手重點關照的目標。
        • 由於這樣的戰術定位,輕機槍一般也會被稱為班組自動武器(squad automatic weapon)或輕型支援武器(light support weapon),例如美軍的M249、以及英軍的L86。
      • 彈藥有與本方的常規步槍相同者,如M249發射與M16/M4一樣的5.56×45mm NATO;也有發射高一級別子彈者,如俄軍的PKP發射7.62×54mmR、而普通士兵的AK則發射7.62×39mm(47系列)或5.45×39mm(74系列)子彈。
    • 通用機槍(general purpose machine gun):口徑、威力、尺寸等各方面都介於輕重機槍之間的機槍。
      • 原稱中型機槍(medium machine gun),具有強於輕機槍的火力、又比重機槍便於携行,能裝兩脚架由步兵端著衝鋒、也能在缺乏重機槍時裝上三脚架填補支援火力的空缺,是一種萬金油式的武器,以其「通用」的戰術定位而被稱為通用機槍。
      • 近現代的例子包括美軍的M60→M240,以及俄軍的PK→PKP。
  • 按照用途分類:
    • 班用機槍:歸屬到步兵班組的輕機槍。參見上文。
    • 步兵支援機槍: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的重機槍。
      • 由於配屬數量較少,通常是與迫擊砲、無坐力砲、小口徑野戰砲等武器一起歸屬到營、連、排等比班組為高的建制級別,提供較強且反應迅速的支援火力,統稱步兵支援武器(infantry support weapon)。但隨著步兵機械化的興起,該戰術定位目前正被車載武器所取代。
      • 由於通常需要射手、觀測手、副射手、彈藥手等數人(即一個班組)來操作,故又稱班組武器(crew-served weapon)。
    • 高射機槍(anti-air machine gun):設計用於從地面/海面射擊空中目標的機槍,一般也發射大口徑子彈。
      • 空中目標運動迅速,故高射機槍的射速也相應較高。亦有多隻機槍聯裝以成倍提高射速的設計。
      • 但也如同中小口徑高砲一樣,可以平射以打擊地面/海面目標,而且效果一般都不差。
    • 空用機槍/機砲(airborne machine gun):搭載於航空器上的機槍。
      • 和同樣是打空中目標的高射機槍一樣,射速很快,快到不行
        • 雖然射速快,但不太需要考慮冷卻問題,因為飛機需要一定空速才飛得起來、單靠風力已經足夠了。
      • 另有將機槍/機砲裝入單獨的吊艙、吊掛在飛機機翼下的做法,稱機槍/機砲吊艙(gun pod)。例如越戰中早期的F-4沒有内建機砲,故臨時加掛吊艙以應付近距離狗鬥場合。
      • 射擊方向與飛機飛航方向相同的機槍稱航向機槍,而對於舊式的轟炸機、水上飛機等大型幾種亦有在機身別處設置的單獨砲塔,以專門的機槍射手操作機槍作為自衛火力。
    • 同軸機槍(coaxial machine gun):與戰車主砲平行安置的機槍。
      • 準確來說應該叫「近軸」或「平行軸」機槍。
      • 作用是在主砲正在裝填無法發射、或為了節約主砲砲彈時用來射擊人員等軟目標。也可用於為主砲校正彈道。
    • 車載機槍(vehicle mounted machine gun):由戰車(或小型水面船舶)搭載的機槍,例如坦克的車長機槍、裝步/騎戰車的砲塔機槍等。
      • 雖然同軸機槍也是裝載在戰車上,但一般討論中的車載機槍僅指需要單獨一個射手上去握持操控射擊的。
      • 坦克的車長機槍一般裝在砲塔頂部,車長可以探出上半身來握持機槍向任意方向射擊。極端一點的例子是美軍的M1坦克,除了車長機槍是.50口徑的M2重機槍之外,也給裝填手配了一具M240。
        • 大口徑的坦克車長機槍除了隨機應變射擊零散軟目標、節約主砲砲彈以外,亦能當作對空自衛武器。
      • 砲塔機槍則指裝在可動式砲塔(turret)或武器站(weapon station)上的機槍。機槍本身相對砲塔不可運動,需要砲塔旋轉方可瞄準。例子有轟炸機的自衛砲塔、以及裝甲車的無人遙控武器站。
    • 艙門機槍(door machine gun):裝置在直升機的側門或尾門的機槍。
      • 用於提供對地面軟目標的火力。

槍榴彈&榴彈發射器

  • 由於槍榴彈(rifle grenade)與榴彈發射器(grenade launcher)和槍械具有密切關聯,故在此一並說明。
  • 早期是將手榴彈裝在槍口上,用空包彈提供火藥燃氣發射出去,故名「步槍用榴彈」。射程較普通手榴彈為長,且火藥動力亦允許榴彈中裝載較多的炸藥,但後坐力也會相應上升。
    • 因發射時需要先清空槍膛、退出可能有的實彈,在實戰中延誤時間,故發展出裝有彈頭捕捉器(bullet trap)以攔截實彈彈頭的設計,或直接設計成空心允許彈頭穿過的結構,這兩種都可直接用實彈發射。
  • 現代流行的下掛式(underslung)榴彈發射器則可追溯到二戰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Type 89 Grenade Discharger),該武器發射的是普通的步兵用九一式手榴彈,但事先在彈底擰入一個發射藥包,就如迫擊砲的底火一樣。順帶一提,九一式手榴彈也可由裝置在槍口的百式發射器發射,結構則是從側面收集逸出槍口之火藥燃氣作為發射動力的直接氣吹式。
    • 直到現在,美軍的40毫米榴彈仍然採取這種結構:普通手榴彈結構、加上底端一個事先壓進去的空包彈,發射時以榴彈發射器的撞針擊發空包彈底火,產生火藥氣體經調整壓力後將主彈體彈射出去。
  • 不過老式的槍口發射設計也仍然有在用。
  • 近年來隨著電子電氣工藝技術發展,有將電子引信小型化置入榴彈的做法,可實現飛抵目標上空後凌空爆炸、以擴大破片飛散殺傷區域,是為空爆(air-burst)榴彈。
    • 一般的做法是採用可編程延時電子引信,需要在發射器的槍口附近置入電子感應缐路。
  • 榴彈的分類:
    • 外力發射式:該種榴彈由專用的空包彈(或普通實彈)提供動力,發射時需要先後將榴彈本身及發射彈分別填裝。
      • 插入槍口式(rod type):此種榴彈的尾部有一根棒,發射時從槍口插入,提供定位及導向。
        • 對於槍管的摩擦損害巨大,故早在一戰時期即已被淘汰。
        • 不過現代也有套式(spigot type)的變種,在榴彈尾部設置一根管、包覆在槍口(一般配用消焰器)外側。好處是降低槍管的損耗,但需要在榴彈上設計彈頭捕捉器或空心結構。
      • 槍口適配器式/槍口杯式(cup type):槍口裝上一個杯(故名)狀物、以容納一顆榴彈。
        • 可發射結構未經改裝的普通步兵手榴彈,但跟插入式一樣需要換用空包彈發射,除非榴彈彈體有上述的特殊設計。
        • 變種為氣吹式,利用逸出槍口的火藥燃氣提供發射動力,例如上文的百式發射器。可用實彈發射。
    • 自力發射式:該種榴彈自身帶有動力源,裝填後便可直接擊發,例如美軍的40毫米榴彈。但需要單獨一隻合適口徑的發射器。
  • 發射器的分類:
    • 槍口裝置:用於發射上述的外力發射式榴彈。
    • 單兵獨立使用式(standalone):發射器本身是單獨一件武器。
      • 結構與槍械相同,有折開式(例如M79)、泵浦式(例如中國湖)和轉輪式(例如Milkor MGL)等。
        • 共同點是因為榴彈體積、重量和殺傷範圍都比槍彈高很多,故會選擇裝填上面這些裝填較慢的方式。
      • 在編組上需要單獨占用一個人員名額、且該人也需要單獨携帶手槍等另一件武器用於自衛,但工作可靠是其最大優點。
      • 變種是長程狙擊用的狙擊榴彈發射器,結構與狙擊步槍/反器材步槍一樣,但發射榴彈或小口徑(20mm左右)機砲彈,例如Barrett XM109。
        • 因為彈頭中可以裝載炸藥,威力比普通的大口徑步槍大,但後坐力也大到難以忍受。例如上面的XM109,其後坐力能量有60ft·lbf,比起發射.50 BMG之M82/M107的37ft·lbf增加了高達六成。
    • 附掛式(attached):發射器掛裝在步槍等單兵武器上,且不占用槍口空間。
      • 由於通常是掛在槍管下方,故又稱下掛(underslung)式。代表當然是美國的M203。
        • 具體而言有需要換裝專用護木的設計,也有適合導軌安裝的款式。
      • 相反也有裝置在別的地方的,例如(設計中)裝在槍體上方的XM25,但可惜的是因為安全原因被腰斬了
      • 而諸如H&K M320(發展自每掛一款槍就改一個名的H&K AG36)和FN Mk13 EGLM(配用於SCAR)之類的附掛式發射器,亦可通過安裝專用槍托握把等配件的方式轉換為獨立使用形態。
    • 全自動式(full-auto):又稱榴彈機槍,即把重機槍的結構放大成發射榴彈。例如美國的Mk19。
      • 由彈鏈或彈箱供彈,用於提供比重機槍還要猛烈的持續轟炸火力,可對輕裝甲目標造成嚴重殺傷。
      • 但重量也是是水漲船高,一般是車載使用,且至少要配用三腳架。
    • (車載)固定陣列式(fixed array):固定在車輛外殼上、以不同的角度安裝若干個單發的發射器。
      • 内裝發烟榴彈、或熱焰誘餌彈/干擾箔條等,用於提供自衛掩護手段;也可裝填散彈以應對近身敵方步兵及來襲火箭彈/飛彈。但發射器通常沒有自動裝填裝置,打過後就要依靠人手動裝填。
      • 通常是在車内人員視野有限的坦克、裝甲車等陸地車輛上配用,而水面艦船則以近防砲(CIWS)等更強大的火力代替。

其他槍砲

  • 彈著觀測槍/測距槍(spotting rifle/ranging gun)是在單兵無坐力砲、單兵火箭發射器、戰車主砲等武器旁邊同軸安裝的槍械,以特製曳光彈指示彈道,供射手修正主武器的射擊角度之用
    • 因並非用來殺傷,這種槍械的結構通常極度簡單,甚至只能發射一次、無法再次裝填
    • 但配用的彈藥有特殊要求,必須把彈道調整至與主體武器一致
    • 也有些無坐力砲或火箭發射器(例如AT4)因為實體彈藥過於昂貴、不適合進行日常實彈射擊訓練,故有發展出訓練型,發射可多次填裝、小口徑但彈道相同的專用子彈,跟上面的做法類似
  • 信號槍(flare gun):專門發射信號彈的單發手槍
  • 射纜槍(rope throwing gun):遠距離精準投射繩索用
    • 海上兩船近距離作業或是靠港固定船隻時,需先把導引繩索投射到對面以利於主纜繩、軟性管道提供定位與連接。
    • 也可以拋射鈎繩,用於攀爬高山或是牆壁
    • 由於拋射物體積較大,通常採用槍口杯式榴彈發射器的結構
  • 電擊槍(tazer):發射出一對連接導缐的電極,刺到人身上後經導缐放出高壓電
  • 發令槍(starting pistol):發射空包彈的單發手槍,用於體育比賽中打出開始信號
    • 有的甚至不具備槍管,只用擊錘敲打火藥片發出聲響而已。
  • 射釘槍(nail gun):利用彈簧、壓縮空氣、可燃氣體或是火藥(特製空包彈)等動力將釘子高速彈射出去、釘入物料
    • 市面上的射釘槍都會設計安全裝置,只有當槍口被硬物(工件)頂住時方可發射,否則即成為法律管制的槍械。私自解除該安全裝置是違法行為
      • 當然在爆發喪屍危機時還是可以一試的
  • 氣槍(air gun):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發射小型BB彈的槍械
    • 有用電動活塞壓縮空氣的設計,也有把預裝的壓縮氣體(通常是惰性的二氧化碳)瓶像彈匣一樣裝入使用的
    • 現代奧運會中,除了飛碟之外的射擊比賽項目(X公尺氣步槍/手槍等)所使用的槍械就是這種
  • 雷射(laser)/光束(beam)/粒子(particle)/電漿(plasma)槍/砲:科幻作品常客之一,主要發射高能量物質攻擊
    • 現實中目前雖有在進行相關研究但還沒能到實用小型化階段,所以看看就好
    • 其中雷射武器的相關技術發展最為成熟。比如已有在實際運用的戰車車載雷射致盲系統,就是用雷射光照射敵方武器的觀瞄光學/光電系統鏡頭、或直接照射敵軍人眼,使得對方無法以光學手段觀測己方。
      • 而直接殺傷性的雷射武器則受制於供能手段而未能小型化。目前僅有的有攻擊力系統是用大型波音客機搭載的機載版,而且主要是用來反飛彈,攻擊方式是持續照射產生高熱破壞,不像科幻作品一樣一發就能擊毀。
  • 電磁/磁軌砲(railgun):科幻作品常客之二,利用電磁力將彈頭經過電磁場加速後射出
    • 原理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洛倫兹力(F=IL×B)而被加速射出
      • 磁軌砲在發射過程中,彈頭為整個電路的一部份(沒有彈頭就無法構成電流迴路),彈頭是透過通電來感應電磁場中的作用力,所以彈頭必需是導電材質才能使用
        • 好比利用一個大磁鐵(砲身磁場)從後面彈射較小的通電導體(彈頭)
        • 磁場方向與發射方向垂直
        • 為避免彈頭本身的磁性干擾電磁場,通常都是用非鐵磁材料的金屬來製作彈頭
        • 因為只要是導電物都能被磁場加速,所以即便是液狀的水銀、電解質溶液、高溫電漿物質也都能利用磁軌砲發射,雖然這些物質的物理特性讓它們不適合當作彈頭使用
    • 電磁場加速比起傳統的火藥推進可讓彈頭達到更高的初速,高初速有助於提高射距、精準度、穿透力等槍砲性能指標
    • 由於無需使用火藥,因此彈藥的儲存與運送上更為安全,也能大幅提高彈藥的攜帶量
    • 比起其他種槍械的槍管除了槍口端以外的地方必須閉鎖,磁軌砲最簡可以簡化到只用兩片平行的導板即可,能大幅減少槍管的成本與重量
    • 相比於雷射槍,此兵器則已經進入試驗階段,比起目前雷射槍的機構來說磁軌砲的裝置小上許多,但裝置仍然大到無法作為單兵武器,且磁軌砲連續射擊時的大量耗能問題也有待解決
  • 線圈/高斯砲(coilgun/Gauss gun):科幻作品常客之三,利用磁場對導磁物體產生作用力的原理發射彈頭
    • 線圈砲的電磁場迴路只存在於槍管上,所以彈頭必需鐵磁材質才能接受到電磁場的作用力
      • 好比利用電磁鐵(砲身缐圈)以引力來加速較小的磁性物質(彈頭),而在吸引到附近時關掉電流、令彈頭自由飛出
      • 磁場方向與發射方向平行
      • 由於適合製造彈丸的鐵磁材料選擇不如導電材料多,故通常會在砲身上設計鐵磁質的載體(carrier)來承受推進力,如同活塞一樣將子彈彈射出去、並回到原位準備下一次彈射;又或是把子彈設計成主體材質包覆鐵磁材料的結構(如鋼芯穿甲彈)
        • 但鐵磁性物質在製造、搬運與操作過程中會受地球或人造外界磁場影響、撤去後產生剩磁(即被磁化),反過來亦會干擾到槍械的電磁場,故要考慮消磁的設計。
    • 相較於磁軌砲,電磁砲能設計出多段加速,即將槍管上的電磁場迴路拆分成多段、根據需求啟動所需要的推進段
    • 由於推進效率比磁軌砲低,磁軌砲亦能用通電的強弱來變更推進力,故線圈砲沒有成為目前電磁動力兵器的主流
    • 磁軌砲、線圈砲這類電磁動力兵器在原理上比較接近冷兵器,屬於純物理力量的兵器,只是將動力源從傳統的機械力改為電力。
  • 電熱砲(electrothermal gun):利用電能產生熱量,令惰性推進劑膨脹(直熱式)或點燃化學推進劑(電熱化學式)以發射砲彈
    • 直熱式電熱砲的能量轉化效率較低,故沒有成為電熱砲的主流
    • 電熱化學式的砲彈不必安裝傳統的撞擊式底火,且電熱點火也能令發射藥更快更均匀燃燒
      • 可以兼容現有的砲彈結構與技術,但缺點是性能不如同等耗電量的磁軌砲
      • 已經在使用的電子擊發底火裝置理論上也能勉強算是電熱化學式的一種,但燃燒效率還是全看底火跟發射藥而不受電子裝置的控制所以沒被列入

其他相關用語

MOA

  • MOA的數學含意是角分、弧分(minute of arc/angle),套用在槍械上就是以射程為半徑、散布圓直徑為弦長的圓弧所對的圓心角大小,或曰分別連結發射點與相距最遠之兩個子彈落點的兩條直缐夾角大小,以角分為度量單位。
  • MOA數值越小、子彈落點越接近、精準度越高。
  • 直觀來說,1MOA要求全彈數或三發彈組「在100米距離散布範圍直徑2.9厘米」或「在100碼距離散布範圍直徑1.047英寸(通常省略為1英寸)」。

彈道

  • 彈頭在從擊發到失去動能的全過程中,所走過的軌跡稱彈道(ballistics)。
    1. 擊發後在槍管内的運動稱內(internal)彈道。
      • 對發射藥的改良可提升內彈道的性能。
    2. 離開槍口後彈頭迅速失去推動力,從有推力前進到自由飛行之間的「過渡」過程稱過渡(transitional)彈道。
      • 這是槍口裝置的設計研究重點,不良的設計會嚴重影響過渡彈道、令彈頭失準。
    3. 剩下大部分的路程在真空、空氣或水等介質中運動,稱外(external)彈道。
      • 彈頭的外形設計就是要優化彈頭的外彈道表現,如降低空氣阻力導致的速度衰減、降低側向風力導致的偏移等。
    4. 擊中目標後,由於動能尚未消散,彈體會在目標物體内部繼續運動一段,稱終端(terminal)彈道。
      • 此時彈體的動能傳遞給目標做功。當然爆炸性的彈頭就沒有這一段了。
  • 另外,由於製造過程不可能完全一致,每一把槍械射出的子彈彈道(包括膛缐在子彈頭上的刻劃痕跡、以及飛出槍口後的運動軌跡等各個方面)都唯一,而令其可以作為法律證據判斷每一發子彈是否由某一槍械發射。這種用於司法的彈道及檢測的學問稱為司法彈道學(forensic ballistics)。
  • 由於彈道是指稱物體運動的術語,故有一種可彈出刀刃的刀械即稱「彈道刀」。

槍口初速

  • 彈頭剛離開槍口時的速度稱為槍口初速(muzzle velocity),單位通常以米/秒(m/s)或英尺/秒(ft/s或fps)來表示。
    • 此時也正好是火藥推進力結束的時候,這時候的彈頭擁有最大的速度與動能。
    • 結合彈頭質量可用來計算槍口動能(muzzle energy)。
  • 是衡量射擊武器技術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相同的彈頭,初速越大、飛行距離越遠、動能越大、而飛達目標的時間則越短。
  • 影響初速的因素有:槍械的倍徑、彈頭的質量、發射藥的質量、微粒大小或形狀、彈頭與槍管或砲管之間的摩擦力。

射速

  • 射速(Rate of Fire、ROF)是指槍械能以多快的頻率發射子彈,或曰一定時間內發射子彈數量的多少;注意與彈頭的飛行速度相區分。
  • 度量標準是每分鐘發射彈藥數量(Rounds per Minute、RPM)。通常所稱的射速是指如下兩種射速之一:
    1. 循環射速(Cyclic ROF):槍械的理論射速,即在彈藥數量無限,且所有零部件都不會因熱脹冷縮、金屬疲勞等意外原因而失效的假設前提下所能打出的最高射速。
      • 循環射速完全取決於機械的設計,即由槍械的各個零部件運動速度決定,是槍械在實際射擊中所能達到的速度上限。
    2. 持續射速/有效射速(Sustained/Effective ROF):在不會導致零部件失效或損壞的前提下,槍械在實戰中經常採用的射速。
      • 這個數字考慮了擊發前的瞄準、彈藥打空而重新裝填、槍管過熱時冷卻或更換等實際耗時因素,比較具有現實意義,亦可作為後勤部門安排補給的依據。
  • 對比而言,一款槍械的循環射速往往可以達到成百(突擊步槍)上千(機槍和衝鋒槍)、甚至上萬(格林機槍)RPM;但持續/有效射速才僅僅十幾二十多RPM,還是要熟練射手才能打出這個水平。
  • 循環射速雖然是理想條件下的結果,然而數字大比較有看頭測量比較容易,故通常提到射速仍然是指循環射速

彈藥基數

  • 基數是一隻軍隊對所耗用之物資的計量單位,度量彈藥的基數是彈藥基數(Ammunition Allowance),度量醫藥品、燃油、便携口糧等別種物資的基數則可相應稱作某某基數。
    • 廣義來講,不僅槍械和火砲、任何耗用抛射性彈藥的武器都有基數的概念,例如對於弓弩等也可以說箭矢的基數。但現代一般所稱的彈藥基數就是指槍械(和火砲)的彈藥。
  • 由於自動火器的廣汎使用,現代戰爭大量消耗彈藥,因此通常不以一枚、一發等最基本的單位來計算彈藥,而是對每種彈藥規定一個數量、作為一個「基數」以利計算。
    • 換言之,某種彈藥的一個基數就是指特定數量的該種彈藥,而這個數量究竟是多少則由每一隻軍隊自己決定。
  • 決定一個基數對應數量多少的因素包括後勤生產、運輸能力,士兵的平均體能,武器的運用方式,以及使用方的戰術原則等等。通常是以該單位進行一場中等烈度的戰鬥所消耗的某種彈藥量作為該種彈藥的一個基數。
    • 舉例而言,普通步兵的單兵彈藥基數可能是手榴彈4個、步槍彈180發(30發彈匣×6個),而班組輕機槍小組(射手加副手)則携帶機槍彈1000發(100發彈鏈箱×4+200發彈鏈箱×3)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基數。
    • 因為機槍的使用方式就是大量連射以求壓制敵軍,故彈藥基數是跟步槍分開計算、而非簡單合在一起算成多少發,即使步槍和機槍使用完全相同的子彈也是如此。
    • 欲知詳情請去玩COD或BF,撿一把槍再把子彈數量補滿,就差不多是現實中的一個基數了。
  • 另一個使用基數作為單位的原因是方便保密,令敵方即便竊取到情報也不易獲知具體的彈藥數量。
  • 要注意基數並不嚴格等於彈藥携帶量。例如,步兵在非交戰行軍時一般會携帶多於一個基數的彈藥,而在投入戰鬥時則會只携帶一個、甚至半個基數的彈藥,以減輕負重利於在戰場上行進。

槍砲廠商

  • 此處記載現實存在的著名槍砲生產廠商。
    • 已破產倒閉的也算。
原文全名(拉丁轉寫) 常用簡稱/中譯名 所在國 著名產品舉例 備注
Accurate International AI/精密國際 英國 AW系列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中家喻戶曉的狙擊槍,已經被現役的AX系列繼承。

CS中的AWP使用.338彈藥,加上其綠色造型,所以應是AWM而非AWP。

Royal Arsenal, Woolwich Arsenal/阿森納 英國 綜合性軍火業務 17世紀成立後原先為英國皇家軍隊的兵工廠,後改為國營兵工廠,最後於1967年關閉

19世紀晚期由工廠工人組成的足球俱樂部就是現今鼎鼎大名的兵工廠(阿森納)足球俱樂部(Arsenal Football Club)。

Barrett Firearms Manufacturing, Inc. Barrett/巴雷特 美國 M82/M107、M95、M98B 搶先吃到.50 BMG反器材步槍的肉的公司。
Benelli Armi SpA Benelli/伯奈利 義大利 M4 Super 90/M1014、M3 Super 90 1967年建立的霰彈槍名家。
Fabbrica d'Armi Pietro Beretta SpA Beretta/被雷打貝瑞塔 義大利 92FS/M9 1526年成立,全世界最古老的軍械企業之一,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且仍然在經營的公司

母公司把持著Benelli、Franchi,還是FN的合夥人。 雖然公司廣涉於各類槍械,最出名的還是被美軍採用的M9。

Colt's Manufacturing Company, LLC Colt/柯爾特 美國 M1911、M16/M4 百年老廠,創始人Samuel Colt也是轉輪手槍的發明者。
Fabrique Nationale Herstal FN 比利時 FAL、P90、SCAR、Minimi/M249/Mk46/Mk48、MAG/M240 獨具慧眼,武器設計領先的國營武器公司。

研製的5.56公釐(SS109)被北約選作標準槍彈,5.7公釐因德國反對而沒被選上。 FN感激二戰中聯軍解放比利時,不跟北約國家收取FAL的專利費,FAL因此成為「自由世界的右手」。

Glock Ges.m.b.H. Glock/格洛克 奧地利 Glock 17/18 公司在發明Glock 17之前可以說跟槍械毫無瓜葛。

因為大量使用塑膠材質,為消除公眾疑慮故特意加入染料以供X光機辨識。

Heckler & Koch GmbH HK、H&K 德國 G3、MP5、G36、HK416/417/M27、XM8/XM29 HK416/417和HK45是公司聘請三角洲部隊的退役成員Larry Vickers來協助開發。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令SAS手中的MP5一戰成名。 推出的4.6公釐子彈在測試中被5.7公釐打敗,最後北約決定成員國自己選擇,4.6公釐與使用它的MP7因此能繼續發光發熱。

Knight's Armament Company

Knight's Manufacturing Company

KAC/KMC 美國 SR-25/Mk11/M110 同一家公司注冊的兩個名字,KAC負責軍用武器、KMC負責民用武器。
Mauser Jagdwaffen GmbH Mauser/毛瑟 德國 C96、Kar98k 1874年誕生的步槍著名品牌。

大部分栓動式步槍幾乎都是根據98k的閉鎖機構設計改良而成。

Remington Arms Company, LLC Remington/雷明頓 美國 M870、M700 870和700都是名列前茅的美國槍。

.223 Remington子彈由其設計,5.56公釐就是此彈藥的改進型。

Smith & Wesson S&W 美國 M500 百年老廠,產品以手槍為主,與柯爾特同為現代轉輪手槍的大廠。

同時也有多種彈藥以其為名,為黃銅殼定裝彈的創始廠商。

SIG Sauer

Swiss Arms AG

SIG 德國

瑞士

P226、SG552、MCX SIG於2000年前後將槍械製造業務出售。
Steyr Mannlicher AG Steyr/斯太爾 奧地利 AUG、TMP 由於TMP銷量不佳,公司把TMP的設計賣給Brugger & Thomet,B&T改進後推出了MP9。
Carl Walther GmbH Sportwaffen Walther/瓦爾特 德國 P99、WA2000 WA2000設計優異,精度極高。但由於品質優先而不計成本,價格也高得嚇人。
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 Company Winchester/溫徹斯特 美國 M1887散彈槍

槓桿式步槍如1866、1873、1895等

就是州長耍帥用的散彈槍。

安撫槍下亡靈的溫徹斯特大宅也是加州當地有名的景點之一。

Springfield Armory Springfield/春田 美國 M1 Garand、M14 已於1968年倒閉,遺址現為國家公園。
Концерн Калашникова(JSC Kalashnikov Concern)

ИЖМАШ(IZHMASH)

卡拉什尼科夫集團

伊茨瑪什機器製造廠

俄國 AK、SVD、RPK、PKM、Saiga-12 卡拉什尼科夫集團是綜合性軍火業務的母公司,伊茨瑪什機器製造廠則是旗下生產輕武器的子公司。

冷戰結束後俄國政府因各式輕武器規格逐漸與北約組織接軌,造成使用自製武器的比例下降,使得伊茨瑪什機器製造廠一度傳出將要破產的訊息,所以AK的設計者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曾跳出來呼籲政府保護輕武器的自製,才使製造廠轉危為安。

中國北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Co. Ltd.) 蘿莉控Norinco/北方工業 中國大陸 95式/QBZ-95 公司有出口仿造的外國武器,比如AR-15、M14、SKS,甚至還有使用俄國7.62×39公釐的M14。
Parker Brothers 美國 各式Nerf玩具槍 nerf在網路上被賦予了「把遊戲中的某項物品進行削弱」的意思,相對的就是buff。

起源是玩家在射擊遊戲中吐槽槍械威力太低,跟玩具槍一樣殺不死敵人。

Kalashnikov USA 美國 KR-103、KR-9 本公司與上面那位本家毫無關係,也不是分公司。民用武器公司,生產AK類型的武器,產品質量可圈可點甚至能以假亂真。
Zastava Arms 扎斯塔瓦 塞爾維亞 M93 Black Arrow 1853年就成立,2000年改組的老牌公司,在美國有分部。

因為本國原是蘇聯的一份子,加上科索沃戰爭後受到西方國家圍堵,公司產品主要是是俄國風格。

槍砲名人

  • 此處記載(ry)與槍砲相關的著名人物。
  • 歡迎各位補充資料。
大名(中譯名/拉丁轉寫) 生卒年月日 國籍 身份 關聯槍械 事跡與備注
Samuel Colt

(塞繆爾·柯爾特)

1814年7月19日~

1862年1月10日

美國 設計師 轉輪手槍 發明實用的轉輪手槍技術,開啟了槍械可以連續發射的時代。

「上帝創造世人,柯爾特使人人平等。」 也利用收益創立了軍火企業Colt's Manufacturing Company, LLC。

Richard Jordan Gatling

(理查·加特林)

1818年12月12日~

1903年2月26日

美國 設計師 格林機槍 有感於戰爭中因疾病而死的士兵遠遠多過被槍械射殺的人數,故發明了轉管式自動槍械、意圖藉由令單一士兵擁有足可匹敵百人的戰力來減少參與戰爭的人數。

雖然當年因為各種問題造成故障率過高,手搖式發射的射速也沒比馬克沁機槍高多少,以至於風頭被馬克沁機槍給蓋過,但進入現代後其設計原理非常適合於高射速的槍械所以被重新採用。 南無加特林菩薩,六根清净貧鈾彈,一秒三千六百轉,大慈大悲渡世人!

Hiram Stevens Maxim

(海勒姆·馬克沁)

1840年2月5日~

1916年11月24日

美國 設計師 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

由小時被槍械後坐力擊倒的經歷中得到啓發,於1884設計出史上第一款後坐式全自動機槍,開啟了射手只需要扣扳機的時代。
John Moses Browning

(約翰·白朗寧)

1855年1月23日~

1926年11月26日

美國 設計師 M2 Browning

M1919 Browning M1911 Pistol Browning Hi-Power Pistol Winchester M1887 Winchester M1895

「-而白朗寧使人人自由。」

生涯期間設計出多款著名的槍械,至今仍有數款在製造與服役。 其設計經久耐用,如M2、M1911等槍械百年來仍未有人能對其基本原理作出重大改進。

Михаил Тимофеевич Калашников

(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Mikhail Timofeyevich Kalashnikov)

1919年11月10日~

2013年12月23日

蘇聯/俄國 設計師 AK系列、PK系列 AK系的設計者,同時也發明了其他眾多的槍械

他的設計以可靠耐用、結構簡單、便於生產的特點聞名於世,影響了多個國家的槍械設計風格,被譽為「世界槍王」,雖然一文錢專利費都沒賺到

Eugene Morrison Stoner

(尤金·M·斯通納)

1922年11月22日~

1996年4月24日

美國 設計師 AR-15及其軍用型M16 美蘇之間的立場和M16系和AK系相對的設計理念(比如鋁合金和塑膠組成的槍身、繁雜的結構和設計工藝、貌似高科技的外觀),讓AK系和M16系總是槍迷間相互比較的對象

M16在越戰初次服役時因為當地的惡劣環境及沒有妥善的保養導致的驚人故障率讓它得到「美泰兒」的渾名,不過在適當的工具和漫畫式的養護說明書配發下來後,容易故障的惡名得到改善。

Simo Häyhä

(席摩·海赫)

1905年12月17日~

2002年4月1日

芬蘭 狙擊手 SAKOM/28-30步槍、Suomi KP/-31衝鋒槍 號稱「白色死神」,軍事史上個人最多次的有效擊殺紀錄(包含狙擊紀錄和參與部隊突擊的紀錄共705人)。

若單論狙擊紀錄也是史上最多的505人。

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

(瓦西里·柴契夫/Vasily Grigoryevich Zaytsev)

1915年3月23日~

1991年12月15日

蘇聯 狙擊手 狙擊型Mosin–Nagant M1891 他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期間共擊殺225名德國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士兵與軍官(含11名狙擊手)而一戰成名。

他的姓氏「Zaytsev」意為「野兔」。

Heinrich Severloh

(海恩·塞弗羅)

1923年6月23日~

2006年1月14日

納粹德國 機槍手 MG42 1944年6月6日盟軍於諾曼地登陸當天,在他藏身的WN62碉堡前共有4184名美國士兵中彈倒下,而其中至少一半死亡人數都應該由他的MG42機關槍來負責,戰後更讓他得到「奧馬哈海灘之獸」之名。
Carlos Norman Hathcock II

(卡羅斯·海斯卡克)

1942年5月20日~

1999年2月22日

美國 狙擊手 Winchester M70、M2 Browning-HB 越戰中著名的狙擊手,確認擊殺93人,非官方統計更達300人以上。

生涯最著名的事跡之一是在1967年使用M2HB重機槍達成了2460碼的驚世擊殺紀錄,此紀錄高懸35年才被人打破。 同樣是在越戰,此人一槍從正在瞄準他的越共狙擊手的瞄準鏡中射入、將其爆頭。 由於他的名聲實在太過於顯赫,使得日後美國研發的M25狙擊槍系統使用他的暱稱「白羽毛戰士」來命名為「白羽步槍」。

Ian McCollum 1983年~ 美國 實況主、作家 網站和YouTube頻道「Forgotten Weapons」的主人,槍械知識十分淵博,人稱「Gun Jesus」。

甚至H&K都為他出了一個Gun Jesus海報。

Larry Allen Vickers 1963年6月~ 美國 退役軍人、導師、作家 HK416/417、HK45 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退役成員,現為YouTube實況主和武器作家,擁有自己的武器公司。

和上面的Ian有合作。 HK416/417與HK45是H&K聘請他參與開發。

現實中的彈藥/槍械之最

  • 此處(ry)彈藥或槍械中「最xx」的記錄
    • 歡迎各位隨時更新
最? 彈藥或槍械 製造廠商或記錄達成人 製造時間或記錄達成時間 原產地或記錄達成地點 解說
最小的轉輪手槍 瑞士迷你手槍

(Swiss mini gun)

SwissMiniGun 2011年 瑞士 全長5.5cm、重19.8g,但同樣有著殺人的威力
最小的中央底火式子彈 2.7×9mm Kolibri Kolibri 1914年 奧匈帝國 其配用手槍(同名)也是最小的自動手槍

遊戲《戰地風雲1》中亦有出場

威力最大的批量生產左輪手槍 Smith & Wesson Model 500 Smith & Wesson 2003年 美國 還有一些手槍的威力皆大於此槍(像是Pfeifer Zeliska .600 Nitro Express revolver),但是多為試驗型、特別訂製品或是沒被市場接受的失敗品而沒有大量生產過
生產數量最多的槍械 AK-47 全球 仍在刷新中 蘇聯 AK-47與其延伸的各種型號為世上生產數量最多的槍械,已經生產破億。

由於仿製簡單以及前蘇聯為扶持親共產政權而放任仿製,以至於從原廠生產出來的數量只有總產量的10%而已。 前蘇聯大量輸出支援紅色革命的時候,坊間也常開玩笑的說著:「美國輸出可口可樂、日本輸出Sony電器、而蘇聯則是輸出AK」 2004年牛津大學提出一份統計指出「世界上約有五億把槍械,其中一億屬於AK槍族,而其中又有四分之三都是AK-47」。

最暢銷的彈藥 .22 LR 全球 仍在刷新中 美國 因其極小的後坐力而廣受打靶等射擊運動歡迎,估計年產量高達20-25億,購買時常以500甚至5000為計量單位購入,可見其暢銷程度。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偶有供應緊缺的情形出現,例如2008-2013年間在美國本土即發生過這種情況。

作品中的槍械

  • 由於槍械在影視和遊戲作品中比比皆是,以下只列出動畫和漫畫(以及有改編成這兩者的小說)作品
名稱 作品 作品中槍械地位 使用人 解說
各式光束槍 機動戰士鋼彈系列 主要(?) 各式型號的蘿蔔 與光束劍和盾牌並稱鋼彈三神器
各式現實槍械 軍火女王 重頭戲 所有人
各式現實槍械 學園默示錄 主要(福利擔當) 主角眾、人類反派等 乳搖躲子彈
各式現實槍械 軍火少女吼呣啦魔法少女小圓 不太重要(?) 曉美焰(現代槍械、手榴彈、迫擊砲等)

巴麻美(火繩槍)

各式現實槍械 神槍少女 主要 所有人
各式現實槍械 奇諾之旅 主要 奇諾 作者跟樓下是同一位,然而這部早多了。
各式現實槍械+虛構能量武裝 刀劍神域外傳Gun Gale Online 主要 所有人 設定上可分為現實中有出現的實彈槍械與虛構的能量槍械這兩大類,在遊戲中的占比可說是對等的。由於玩家防具設定上有特別針對能量槍械作出抑制,造成PvP以實彈槍械為主、PvM才以能量槍械為主,因此以玩家之間互動的故事為主軸的情節上鮮少出虛構的能量武器,某人能用光劍砍子彈是特例

比起原作注重人物與事件的劇情發展,本作則是著重於玩家間的競技較量,所以提及武器設定的情況更為明顯 作者時雨澤惠一本身是槍械宅,遇到這種主題自然就會超常發揮

各式現實槍械 Little Armory 主要 所有人 TOMYTEC推廣figma/創彩庭園用1/12槍械模型的多媒體企劃,舞台為女子高校生獲准使用槍械應對未知威脅的日本。
Desert Eagle、AK-47等 零之使魔 行使主角威能用 平賀才人 別小看地球了,幻想世界!
現實槍械(擬人) 槍械少女少女前線 主角(無誤) 所有人 有其物必有其娘化。

備註

  1. ↑ 降低火藥遺漏可利用塞入一些破布、碎紙稍作改善,但是子彈因間隙造成的不規則碰撞所降低的穩定度則仍舊難以避免。
  2. ↑ 螺旋缐旋轉一整圈時前進或後退的距離。
  3. ↑ 由於槍械抵肩位置低於槍管,作用在槍管軸缐上的後坐力在高低差下獲得一個力矩、使得槍管向上旋轉的現象
  4. ↑ 到後來「Banzai charge」一詞也進入英文詞典,專指這種大呼萬歲口號後發起的自殺式衝鋒,欲知詳情可以去玩CoD
  5. ↑ KNO3+C+S,硝酸鉀提供氧化劑(硝酸根中的+5價氮,氧原子只輔助產生氣體),碳燃燒提供熱量,硫則是在提供另一部分熱量的同時降低混合物的燃點。
  6. ↑ 原因是與鋼鐵的槍管之間摩擦力小,容易進彈退彈。
  7. ↑ 如同小船一樣前尖後平,故又名艇尾型(boat-tail)彈頭。
  8. ↑ 因金屬元素不利於產生氣體而在配方中含量較少。
  9. ↑ 彈鼓的彈藥軸缐平行於彈鼓圓柱體的軸缐,而彈盤中則平行於半徑放射狀排列,例如DP輕機槍
  10. ↑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有美國老兵故意往地上扔空漏筴誘騙敵軍
  11. ↑ 也是將該種技術商用化的公司名稱
  12. ↑ SA80槍族,L85是突擊步槍、L86是輕機槍。
  13. ↑ 因為世上右撇子多,所以大規模量產的槍械設計上鮮少會考慮到左撇子。
  14. ↑ 從上往下俯視槍械,若槍管在12點鐘方向,則彈殼會往1點鐘的方向抛出。
  15. ↑ 氣體從槍口處進入導氣裝置時子彈已幾乎離開槍口。
  16. ↑ 其他種設計的擊發速度在1000~1500rpm已是極限,格林機槍卻可輕易達到6000~10000rpm以上的速度。
  17. ↑ 重到幾乎搬不動不說,高射速下的強大後座力不是人體能承受的,而單兵能帶的那點子彈以格林機槍的射速幾秒鐘就打沒了,而要是調低射速的話又會失去超高射速這個格林機槍的買點。
  18. ↑ 從M61小型化而來,故名mini。
  19. ↑ 格林式只有在槍管轉到發射位置時才擊發。
  20. ↑ 傳統設計上槍托內部並不含槍械的主要結構;但M4是個例外,其槍托內含有槍機後坐緩衝彈簧(故亦無法改用摺曡槍托)。
  21. ↑ 槍管的長度並未縮減,只是跟著槍械結構一起縮進槍托之中了。
  22. ↑ 因外形為一斜邊扣在護木下的直角三角形而得名。
  23. ↑ 這種方式很受影視業歡迎,因為可以作出帥氣的甩槍動作。
  24. ↑ 欲知詳情請去玩COD: MW2,No Russian其中一名成員手上就是這把,除了從泵浦式改成那個拉動開關之外基本算是符合事實。
  25. ↑ 步槍進行瞄準時射手頭部會貼近槍身,所以槍械機構在設計上要盡可能避免傷害到射手。
  26. ↑ 美國海豹部隊的切身體驗:在屋裏開一槍,光是噪聲就可以把無防護的人耳朵震出血,連震撼彈都省了。
  27. ↑ 《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秦皇帝東游,(張)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裴駰《集解》:服虔曰:「狙:伺候也。」應劭曰:「狙,七預反,伺也。」徐廣曰:「伺候也,音千恕反。」 司馬貞《索隱》:「按:應劭云「狙,伺也」。一曰狙,伏伺也,音七豫反。謂狙之伺物,必伏而候之,故今云「狙候」是也。
  28. ↑ 不過這個職位只在美軍等西方軍隊中有特殊設置,在奉行不同步兵軍事理論的蘇/俄軍、中國(大陸)等軍隊裏只是統稱狙擊手。
  29. ↑ 以美國的設計例,軍用狙擊槍的精準度通常為1MOA,但是警用狙擊槍在同等射距下的精準度可達0.6MOA。
  30. ↑ 口徑越大彈頭越重,空氣阻力和風力所能造成的影響(加速度a=F/m)就越少,經過長時間飛行速度下降後,重量高的大口徑子彈還能保有足夠的動能進行殺傷。
  31. ↑ 準確來說.308 Win誕生兩年後被北約採用,經細微修改後變成7.62×51mm NATO、用作標準軍用子彈,兩種子彈有膛壓、裝藥等細微區別,但外形幾乎完全相同、基本可以在質量較好的槍上互換使用。可以不嚴格地認為.308是民用稱呼、7.62×51是軍用稱呼。情況相似的一對是.223 Remington(.223 Rem)和5.56×45mm NATO。
  32. ↑ 因突擊步槍的穿透性仍然較強,在與嫌犯駁火時容易誤傷周圍民衆。
  33. ↑ 原本是Close Quarters Battle Receiver的縮寫,因最初只是單獨的短管上機匣組件、不是完整槍械;後來則配裝下機匣作為完整槍械列裝,R也可以認為是Rifle的意思。
  34. ↑ 當然,並不一定是真正把原本長管的散彈槍鋸短,而是直接製造成短管的款式、避免影響槍管的機械性能。
  35. ↑ 為了避免跳彈傷及旁邊隊友。
  36. ↑ 是指彈藥口徑等尺寸規格與步槍同一級別,並不是要求必須與普通步槍完全通用彈藥。
  37. ↑ 這點跟彈道下墜明顯並不矛盾。只要每一發子彈能打出一樣的彈道、下墜程度相同的話就可以說是射擊準確。
  38. ↑ 約合2250公尺。
  39. ↑ 例:陸軍型的M2HB射速僅為450~600rpm,而陸航/空軍裝在戰機機翼上的AN/M2和後來的改型AN/M3則可分別達到750~850rpm、甚至(M3)1200~1300rpm。
  40. ↑ 該武器是在中國湖(China lake,美國加州的一處已乾涸湖泊)海軍航空武器站(Naval Air Weapons Station China Lake)研發的,未有正式代號,故以研發單位而命名,跟中國一點關係都沒有
  41. ↑ 這種槍管的作用效率不是最高的,所以實際上的槍管不會如此簡易。而且基於這種設計原理,槍管能設計成可調整間距,依據需求發射不同口徑的彈頭。
  42. ↑ 雷射裝置目前還是在艦載、機載階段,而磁軌砲可達車載尺寸
  43. ↑ 車載尺寸的磁軌砲依照現行車輛的動力與儲能能力,也無法進行多次的連續射擊
  44. ↑ 可被磁場強烈吸引,是受磁場影響最強的磁性性質
  45. ↑ 例如小口徑子彈彈頭的鉛芯和銅被甲是抗磁性,即被磁場微弱排斥;而用於製造戰車砲穿甲彈的鎢及貧鈾則是順磁性,即被磁場微弱吸引;這兩種都不如鋼鐵的鐵磁性效率高
  46. ↑ 僅限該產品的品牌所有權屬於該公司,即不含授權特許生產(例如FN的美國分公司FNMI由美國政府授權生產M16,而後者是Colt的產品)
  47. ↑ 即與槍械的關聯。
  48. ↑ 轉輪技術並非柯爾特首創,但在他改進前的轉輪技術問題多,難以作為槍械的主要結構。
  49. ↑ 蘇聯沒有專利制度,不過蘇聯還是有給他勳章和一筆獎金,用以感謝他的發明;蘇聯瓦解後的俄國政府也有頒予他勳章以示感謝。
  50. ↑ 美泰兒是美國一家著名的玩具廠商,著名的芭比娃娃玩偶就是該公司商品。
  51. ↑ 紀錄源自於戰後的個人自傳,所以是否真實至今仍存疑。
  52. ↑ 由於此事太過匪夷所思,《流言終結者》還專門做過試驗以求證真偽,最後結論是對於鏡片較少的老式狙擊鏡而言確有可能。
  53. ↑ 名字源自紫爾蜂鳥屬的拉丁文「colib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