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員」:修訂間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17行: | 第17行: | ||
== 創作方面的解說員 == | == 創作方面的解說員 == | ||
* 如上所述,除了以旁觀角色存在的『旁白』外,在競技類作品則可能以現場觀眾之一存在 | * 如上所述,除了以旁觀角色存在的『旁白』外,在競技類作品則可能以現場觀眾之一存在 | ||
* 成龍電影《玻璃樽》中的反派頭目-<b>盧乃華</b>對此類角色有相當精闢的心得: | * 成龍電影《玻璃樽》中的反派頭目-<b>盧乃華</b>(周華健飾演)對此類角色有相當精闢的心得: | ||
** <b>「講呢,我就天下無敵。打呢,我跟你們一樣:無能為力…」</b> | ** <b>「講呢,我就天下無敵。打呢,我跟你們一樣:無能為力…」</b><s>雜兵之一的盧惠光表示:…</s> | ||
* 當然,不是每個解說員都像上例一般弱,但即使如此,這類角色發揮職能時多半有以下幾點誇張,令觀眾覺得不合理: | * 當然,不是每個解說員都像上例一般弱,但即使如此,這類角色發揮職能時多半有以下幾點誇張,令觀眾覺得不合理: | ||
** 即使 | ** 即使缺乏戰鬥能力,卻對現場狀況觀察清晰。 | ||
** 承上, | ** 承上,不熟悉對戰角色的資訊,卻對場上戰鬥者的後招、變招、壓箱密技瞭若指掌,甚至批評其運用策略是否得宜。 | ||
** 驚人的語速,一頁說近百字不是問題。 | ** 驚人的語速,一頁說近百字不是問題。 | ||
** | ** (通常)安全無虞、不怕被波及。 | ||
** 多人觀戰同時解說也能夠順利接龍。(見下述) | ** 多人觀戰同時解說也能夠順利接龍。(見下述) | ||
** 由於以上數點對觀眾/讀者理解劇情有幫助但實際執行有困難的職能,解說員也被觀眾視為一種『非主角威能的威能』。 | ** 由於以上數點對觀眾/讀者理解劇情有幫助但實際執行有困難的職能,解說員也被觀眾視為一種『非主角威能的威能』。 | ||
** <b>兩軍交戰,不砍解說,加害解說者,必遭天譴</b> | ** <b>『兩軍交戰,不砍解說,加害解說者,必遭天譴』</b> | ||
* | * 若是不以固定大會演出戰鬥的動作冒險作品,由於『參戰人數有限』的前提,為了分配戲份,可能讓某些角色在旁<b>聊天、鼓譟</b>論戰、解說。 | ||
* 若是這類戲份分配不平均,就 | * 若是這類戲份分配不平均,就容易導致該角色被冠上解說員的定位,也是觀眾對於角色不能上陣發揮的一種抗議。 | ||
* 另一類較拙劣的做法則是 | * 另一類較拙劣的做法則是<b>演不出對戰的張力和強度</b>,只好讓解說員<b>用說的哄抬氣勢或是解釋技能原理</b> | ||
** 為發揮角色特性與差異,還有些角色會發布預測演說、 | ** 為發揮角色特性與觀點/認知差異,還有些角色會發布預測演說、互相對賭結果,以營造觀眾/讀者的懸念,甚至還出現[[反指標]]型的解說員 | ||
* 黑田洋介的劇本常出現<b>「多重解說役」</b>的現象 | * 黑田洋介的劇本常出現<b>「多重解說役」</b>的現象 | ||
** 在他負責劇本的《鋼彈創鬥者》系列中,經常出現周圍的觀眾沒有互相對話,其解說台詞卻能串成一篇<b>同一視點、同一思維</b>的敘述,甚至可能文法與口癖都沒有差異 | ** 在他負責劇本的《鋼彈創鬥者》系列中,經常出現周圍的觀眾沒有互相對話,其解說台詞卻能串成一篇<b>同一視點、同一思維</b>的敘述,甚至可能文法與口癖都沒有差異 | ||
** 實際上在故事中是多人同時間<s>唸同一份稿</s>解說同一件事,分鏡上將不同人的解說交錯呈現而已,但現實中哪有如此巧合? | ** 實際上在故事中是多人同時間<s>唸同一份稿</s>解說同一件事,分鏡上將不同人的解說交錯排列呈現而已,但現實中哪有如此巧合? | ||
==知名的解說員角色列表== | ==知名的解說員角色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