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Formula 1」:修訂間差異

Naikhara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Pixis留言 | 貢獻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第184行: 第184行:
| rowspan="2"|{{ruby|Red Bull|<s>Honda</s>}}{{ref|為接收日本本田動力的產品,因2021賽季結束後本田退出動力單元供給相關技術由紅牛動力買下、並成立「紅牛動力總成有限公司(Red Bull Powertrains Limited)」負責管理引擎等事務,不過礙於賽事引擎規則限制本田仍需繼續提供引擎技術到2025年為止|name=Honda-Redbull}}-RBPT{{ref|'''R'''ed '''B'''ull '''P'''ower'''T'''rains|name=RBPT}}
| rowspan="2"|{{ruby|Red Bull|<s>Honda</s>}}{{ref|為接收日本本田動力的產品,因2021賽季結束後本田退出動力單元供給相關技術由紅牛動力買下、並成立「紅牛動力總成有限公司(Red Bull Powertrains Limited)」負責管理引擎等事務,不過礙於賽事引擎規則限制本田仍需繼續提供引擎技術到2025年為止|name=Honda-Redbull}}-RBPT{{ref|'''R'''ed '''B'''ull '''P'''ower'''T'''rains|name=RBPT}}
| Max Verstappen
| Max Verstappen
| rowspan="2"|前身可追溯到由三屆世界冠軍車手Jackie Stewart在1997年創立的Stewart車隊,後來車隊被福特收購、並於2000年賽季改名為Jaguar車隊,2004年再被能量飲料品牌紅牛收購改成現名。<br>由於主打年輕人市埸,紅牛採用以投資機械競技及極限運動作為推廣宣傳品牌的商法。<br><br>在F1除了擁有兩支車隊,也擁有最大的賽車手青訓體系-紅牛少年車隊(Red Bull Junior Team):例如在2022年的20名正選車手中有七人就是來自紅牛少年車隊。<br><br>車手Sebastian Vettel在2010-2013年連續4年為車隊奪得車手及車隊冠軍,2021-2024年再由Max Verstappen拿下車手冠軍,為近十多年間唯一能與賓士匹敵的車隊。<br><br>有著<s>如給車胎雙翼般</s>超高速換胎時間而知名<ref>2019年巴西站Verstappen進站時創下的1.82秒曾是F1史上最快進站紀錄(後被Norris在2023年卡達站的1.80秒打破),目前F1進站的最快紀錄前5位裡有4個都由紅牛創下</ref><br>另外車隊在2020年的匈牙利站也展現出了相當強大的後勤能力,在賽道上將一般需要至少1小時才能完成的修復工作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最後車子還拿到了第2名,類似的事件在2021年的匈牙利站又重演了一次…<br><br><s>能量飲品只是噱頭而已,Adrian Newey設計的車身才是本體←2024年當Newey宣佈離隊後賽車實力馬上下滑似乎能引證這點,而RB19後歷任二號車手與Verstappen的表現落差讓粉絲質疑車輛基本是以Max特供規格去設計</s><br><br>2026年對應大改例將會使用福特的動力單元。
| rowspan="2"|前身可追溯到由三屆世界冠軍車手Jackie Stewart在1997年創立的Stewart車隊,後來車隊被福特收購、並於2000年賽季改名為Jaguar車隊,2004年再被能量飲料品牌紅牛收購改成現名。<br>由於主打年輕人市埸,紅牛採用以投資機械競技及極限運動作為推廣宣傳品牌的商法。<br><br>在F1除了擁有兩支車隊,也擁有最大的賽車手青訓體系-紅牛少年車隊(Red Bull Junior Team):例如在2022年的20名正選車手中有七人就是來自紅牛少年車隊。<br><br>車手Sebastian Vettel在2010-2013年連續4年為車隊奪得車手及車隊冠軍,2021-2024年再由Max Verstappen拿下車手冠軍,為近十多年間唯一能與賓士匹敵的車隊。<br><br>有著<s>如給車胎雙翼般</s>超高速換胎時間而知名<ref>2019年巴西站Verstappen進站時創下的1.82秒曾是F1史上最快進站紀錄(後被Norris在2023年卡達站的1.80秒打破),目前F1進站的最快紀錄前5位裡有4個都由紅牛創下</ref><br>另外車隊在2020年的匈牙利站也展現出了相當強大的後勤能力,在賽道上將一般需要至少1小時才能完成的修復工作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最後車子還拿到了第2名,類似的事件在2021年的匈牙利站又重演了一次…<br><br><s>能量飲品只是噱頭而已,Adrian Newey設計的車身才是本體←2024年當Newey宣佈離隊後賽車實力馬上下滑似乎能引證這點,而RB19後歷任二號車手與Verstappen的表現落差讓粉絲質疑車輛基本是以Max特供規格去設計</s><br><br>2023賽季的戰車RB19以「屠殺」等級的絕對統治力以全年22場分站賽中僅一場敗北<ref>在新加坡站敗給法拉利</ref>、95.45%的勝率,打破了由麥拉倫MP4/4在1988年賽季創下的93.8%勝率紀錄。<ref><s>但若是以論勝場數/總場數的方式去評比的話其實算是並列第一,但由於2023賽季的分站數量多很多的關係導致勝率百分比「灌水」了</s></ref><s>也讓該賽季成為了近年來最無聊、最沒有懸念的賽季。荷蘭國歌仿佛成了F1的官方指定ED曲,許多車迷表示追完整個賽季後荷蘭國歌記得比自家的國歌還要熟</s><br><br>2026年對應全新的技術規章將會使用福特合作研發的動力單元。
|-
|-
| Liam Lawson→角田裕毅
| Liam Lawson<br>→角田裕毅
|-
|-
| rowspan="2"|梅賽德斯(賓士)<br>Mercedes-AMG PETRONAS Formula One Team
| rowspan="2"|梅賽德斯(賓士)<br>Mercedes-AMG PETRONAS Formula One Team
第193行: 第193行:
| rowspan="2"|Mercedes
| rowspan="2"|Mercedes
| Andrea Kimi Antonelli
| Andrea Kimi Antonelli
| rowspan="2"|簡稱MGP,F1自從改用V6混能引擎以來的長期霸主。<br>2009賽季結束後買下布朗GP車隊後改名參戰至今,截至2021賽季結束為止已取得車隊8連霸戰績。<br>車手Hamilton自2013年加入後已替車隊贏得6次車手冠軍,個人生涯紀錄為與Michael Schumacher並列7次車手冠軍的最高紀錄。<br><br>2022年F1賽車改制後因海豚跳問題而跌下神台(不過仍然是龍頭競爭分子),到2023年設計終於解決海豚跳但賽車戰鬥力卻不升反退,賽季初期成績甚至會被顧客隊伍Aston Martin比下去,最終從摩納哥站起正式放棄無側箱的車身設計。<br>以為問題終於修好了到2024年卻在此消彼長下雪上加霜,許多時候連競逐前列的力氣也欠奉、直接被顧客隊伍二號麥拉倫騎在頭上<s>更別提Hamilton在賽季開始前已先一步用腳「投票」了</s>,所幸後來升級有成<s>跟前兩年一樣</s>漸漸回到爭冠行列
| rowspan="2"|簡稱MGP,F1自從改用V6混能引擎以來的長期霸主。<br>先是作為麥拉倫的引擎供應商,2009賽季結束後買下布朗GP車隊後改名參戰至今,截至2021賽季結束為止已取得車隊8連霸戰績。<br>車手Hamilton自2013年加入後已替車隊贏得6次車手冠軍,個人生涯紀錄為與Michael Schumacher並列7次車手冠軍的最高紀錄。<br><br>2022年F1賽車改制後因海豚跳問題而跌下神台(不過仍然是龍頭競爭分子),到2023年設計終於解決海豚跳但賽車戰鬥力卻不升反退,賽季初期成績甚至會被顧客隊伍Aston Martin比下去,最終從摩納哥站起正式放棄無側箱的車身設計。<br>以為問題終於修好了到2024年卻在此消彼長下雪上加霜,許多時候連競逐前列的力氣也欠奉、直接被顧客隊伍二號麥拉倫騎在頭上<s>更別提Hamilton在賽季開始前已先一步用腳「投票」了</s>,所幸後來升級有成<s>跟前兩年一樣</s>漸漸回到爭冠行列
|-
|-
| George Russell
| George Russell
第238行: 第238行:
| rowspan="2"|Mercedes
| rowspan="2"|Mercedes
| Alexander Albon
| Alexander Albon
| rowspan="2"|由傳奇領隊Sir Frank Williams與工程師Sir Patrick Head創立,現役車隊中歷史第三悠久的車隊,也是資歷最久且戰績最彪炳的私人車隊。<br>創立於1976年,四年就首次奪得車手車隊冠軍。曾於80-90年代以領先人一步的空力部件知識、[[黑科技]]般的主動懸掛戰車(FW14B/FW15C)、以及提拔出天才車身設計師如Frank Dernie及Adrian Newey叱吒風雲,其黄金年代一直持續至1997年最後一次奪冠。<br><br>1996年後Newey離隊後使車隊成績起伏不定但多數時間都有中上游的水準,只是由於堅持私人車隊的定位而難以得車廠支援,2010年起戰績每況愈下。<br>最終經歷2018-2019的賽車開發災難,2020年威廉斯家族賣盤離開後正在重建,持續於下游掙扎,2024年後半季才稍微好轉。
| rowspan="2"|由傳奇領隊Sir Frank Williams與工程師Sir Patrick Head於1976年創立,現役車隊中歷史第三悠久的車隊,也是資歷最久且戰績最彪炳的私人車隊。<br>不過此車隊實際上是Sir Williams創立的「第二代」車隊。他最早自1966年就創立了「Frank Williams Racing」車隊,從F3與F2開始一路拚到了F1賽場。然而在1976時由於車隊資金不足,於是找上了找到了加拿大石油大亨沃爾夫作為合作夥伴。不過沃爾夫在之後反手就把他掃地出門。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人整鍋捧走的Sir Williams便找來了自己當初挖來的Patrick Head另起爐灶成立了「威廉斯大獎賽工程有限公司」即延續至今的威廉斯車隊。<br>車隊起家第四年就首次奪得車手車隊冠軍。曾於80-90年代以領先人一步的空力部件知識、[[黑科技]]般的主動懸掛戰車(FW14B/FW15C)、以及提拔出天才車身設計師如Frank Dernie及Adrian Newey叱吒風雲,其黄金年代一直持續至1997年最後一次奪冠。<br>{{censored|然而1994年的戰車FW16由於設計上過於倚重主動式懸掛與電子輔助系統,再加上Newey也曾坦言因此幾乎沒有準備任何後備設計方案,導致FIA賽會出台相關禁令後使得車隊完全措手不及,而匆匆更改設計使用傳統的懸架系統。這也使得車輛的穩定性與空力效能一落千丈,埋下了日後車神殞落的禍根。而在之後為了紀念Senna與這次事故的慘痛教訓,日後威廉斯的所有賽車都會在車身某處(通常位於鼻錐前端的側面處)貼上Senna的個人標誌<ref>麥拉倫Senna使用的也是相同的標誌與字體,另外麥拉倫的一部分F1車輛也會有相似的紀念貼花</ref>以茲紀念,直到2022年才卸除。}}<br><br>1996年後Newey離隊後使車隊成績起伏不定但多數時間都有中上游的水準,只是由於堅持私人車隊的定位而難以得到BMW以及豐田外的車廠支援、多次傳出財務危機,2010年起除了吃到MGP引擎紅利的幾年戰績每況愈下。<br>最終經歷2018-2019的賽車開發災難,2020年威廉斯家族賣盤離開後正在重建,持續於下游掙扎,2024年後半季才稍微好轉。
|-
|-
| Carlos Sainz Jr.
| Carlos Sainz Jr.
第409行: 第409行:
|-
|-
|亞德里安.紐維<br>Adrian Newey
|亞德里安.紐維<br>Adrian Newey
|現任紅牛車隊的首席設計師。<br><br>被認為是F1最優秀的設計師,從1988年設計的第一個作品March 881開始,他設計的F1賽車至今總共拿下了超過150個分站冠軍和10個車隊冠軍,他也是唯一一位在三家不同車隊{{ref|威廉斯、麥拉倫跟紅牛}}拿下車隊冠軍的設計師。<br><br>相較於其他人都是使用軟體輔助進行賽車的設計,他至今還是堅持使用紙筆設計賽車。<br><br>除了F1賽車設計之外,2010和2011年為遊戲《GT5》設計了Red Bull X2010和Red Bull X2011兩部概念車。此外還率領了紅牛的賽車設計團隊與奧斯頓馬丁合作設計出了其目前最頂級的超跑Valkyrie<br><br>2024年5月宣佈將於2025年初離開紅牛並轉投奧斯頓馬丁,<s>基於得Newey得天下的定律許多人認為下季AM有機會衝擊WCC</s><br><br>與知名汽車節目主持人兼農場主Jeremy Clarkson<s>大猩猩</s>是中學同學
|現任紅牛車隊的首席設計師。<br><br>被認為是F1最優秀的設計師,從1988年設計的第一個作品March 881開始,他設計的F1賽車至今總共拿下了超過150個分站冠軍和10個車隊冠軍,他也是唯一一位在三家不同車隊{{ref|威廉斯、麥拉倫跟紅牛}}拿下車隊冠軍的設計師。<br><br>相較於其他人都是使用軟體輔助進行賽車的設計,他至今還是堅持使用紙筆設計賽車。<br><br>除了F1賽車設計之外,2010和2011年為遊戲《GT5》設計了Red Bull X2010和Red Bull X2011兩部概念車。此外還率領了紅牛的賽車設計團隊與奧斯頓馬丁合作設計出了其目前最頂級的超跑Valkyrie<br><br>2024年5月宣佈將於2025年初離開紅牛並轉投奧斯頓馬丁,<s>基於得Newey得天下的定律許多人認為他全盤接管局面的2026年AM有機會衝擊WCC</s><br><br>與知名汽車節目主持人兼農場主Jeremy Clarkson<s>大猩猩</s>是中學同學
|-
|-
|赫爾穆特.馬爾科博士<br>Dr. Helmut Marko
|赫爾穆特.馬爾科博士<br>Dr. Helmut Marko
第444行: 第444行:
|蓮花車隊(Lotus)
|蓮花車隊(Lotus)
|
|
|Jackie Stewart<br>Mario Andretti
|Jackie Stewart<br>Mario Andretti<br>Kimi Raikkonen<br>Romain Grosjean
|由傳奇領隊兼設計師Colin Chapman創立,以運用大量空氣動力學設計(如單體式車身、車翼應用、流線型佈局、地面效應、主動懸掛等)和名伯樂(如提拔冠軍車手Nigel Manssel和Aryton Senna)而知名,但80年代中期突然逝世後便開始衰落並90年代尾賣盤收場<br>2010年重返F1時<ref>同年還有HRT以及Virgin/Marussia二隊加入,但表現都是賽會[[黑歷史]]</ref>的以寶騰蓮花➝Catherham參戰<s>,但因為表現太雷</s>並不被承認為同一隊伍。<br>但2011年時卻又多另一個蓮花車隊(雷諾改名而成)重返F1而差點鬧了雙胞
|由傳奇領隊兼設計師Colin Chapman創立,以運用大量空氣動力學設計(如單體式車身、車翼應用、流線型佈局、地面效應、主動懸掛等)和名伯樂(如提拔冠軍車手Nigel Manssel和Aryton Senna)而知名,但80年代中期突然逝世後便開始衰落並90年代尾賣盤收場<br>2010年重返F1時<ref>同年還有HRT以及Virgin/Marussia二隊加入,但賽會開出的研發預算上限成為空頭支票,結果表現都是[[黑歷史]]</ref>的以寶騰蓮花➝Catherham參戰<s>,但因為表現太雷</s>並不被承認為同一隊伍。<br>但2011年時卻又多另一個蓮花車隊(雷諾改名而成)重返F1而差點鬧了雙胞
|-
|-
|布拉罕(Brabham)
|布拉罕(Brabham)
第455行: 第455行:
|1985-2005年
|1985-2005年
|
|
|作為F1<s>以窮酸聞名但又可以逃過DNQ/DNPQ</s>的新手農場車隊,儘管栽培了Alonso、Webber等一干名將,終其隊史未曾'''奪得桿位以及登上頒獎台''',2005年被紅牛收購而走入歷史,但其提拔新手<s>和窮酸</s>特性依舊乘傳下去
|Racing Bulls前身,作為F1<s>以窮酸聞名但又可以逃過DNQ/DNPQ</s>的新手農場車隊,儘管栽培了Alonso、Webber等一干名將,終其隊史未曾'''奪得桿位以及登上頒獎台''',2005年被紅牛收購而走入歷史,但其提拔新手<s>和窮酸</s>特性依舊乘傳下去
|-
|-
|班尼頓(Benetton)
|班尼頓(Benetton)
第476行: 第476行:
| Jarno Truli<br>Timo Glock
| Jarno Truli<br>Timo Glock
|號稱資金無上限,卻始終沒有WDC/WCC甚至分站冠軍<br>金融風暴後先是退居引擎供應商後完全撤出,直到2024年才以哈斯車隊技術合作夥伴的身分重回圍場
|號稱資金無上限,卻始終沒有WDC/WCC甚至分站冠軍<br>金融風暴後先是退居引擎供應商後完全撤出,直到2024年才以哈斯車隊技術合作夥伴的身分重回圍場
|-
|本田車隊
|1964-1968,2006-2008年(僅限本隊名義參賽,作為動力單元供應商至2021年)
|Jensen Button
|日本最初也是最長久參與F1的車廠,雖然造出一代名車RA272,更多時間與麥拉倫、紅牛等名家合作,實質上有6次WCC+WDC<br>作為紅牛車隊的金主之一具有話語權,除了角田裕毅,目前在Super Formula效力、Racing Bulls的測試車手岩佐步夢也是本田派系的人馬<br><s>雖然是廠隊,2010年代與麥拉倫合作的GP2 Engine堪稱災難</s><ref>實際上是麥拉倫方的溝通問題居多,之後轉而和紅牛合作的結果算是側面證明</ref>
|-
|-
|布朗GP(Brawn GP)
|布朗GP(Brawn GP)
第550行: 第555行:
|1971-1979年<br>1982-1985年
|1971-1979年<br>1982-1985年
|25/3
|25/3
|1975、1977、1984賽季冠軍,奧地利籍車手,本身具有相當專業的賽車車輛知識,能夠精準的提出車輛缺點與改善方案,所以有著「賽車場上的精密儀器」外號。<br>1976年賽事中曾發生嚴重事故:在第9站結束時積分已大幅領先對手James Hunt,但在第10站德國紐柏林大獎賽賽前雖然曾對FIA提出氣候惡劣以及紐柏林賽道安全上的問題{{ref|1976年F1使用的是紐柏林賽道北環路線,但北環路線不僅漫長且多數在森林環境中,造成路面保養不足且視野容易受森林環境影響而變差,是危險係數較高的賽道;所以在經歷多次事故後,從1983年起F1大多採用從路線較短且環境較好的南環路線改良而來的大獎賽賽道}}建議停賽但未被採納,結果就是在大雨中發生嚴重事故讓他毀容(頭部燒傷留下了大面積疤痕+右耳幾乎全失)和肺部嚴重灼傷<br>即使如此他在積極復健後很快的在6週後的第13站義大利蒙札大獎賽復歸,但畢竟傷勢纏身所以該年仍以1分之差飲恨亞軍,不過隔年馬上重新振作再度奪冠。<br>1979年曾暫時引退,但1982年即復出加入麥拉倫,並於1984年撃敗隊友兼對手Alain Prost三奪世界冠軍。<br>退役後除了曾擔任過多家車隊的顧問,其中作為賓士的顧問成功説服Hamilton加盟,還創立過兩家航空公司(不過皆已被併購結束營業)。<br><s>\ It's a Ferrari! It's a shitbox! /</s>
|1975、1977、1984賽季冠軍,奧地利籍車手,本身具有相當專業的賽車車輛知識,能夠精準的提出車輛缺點與改善方案,所以有著「賽車場上的精密儀器」外號。<br>1976年賽事中曾發生嚴重事故:在第9站結束時積分已大幅領先對手James Hunt,但在第10站德國紐柏林大獎賽賽前雖然曾對FIA提出氣候惡劣以及紐柏林賽道安全上的問題{{ref|1976年F1使用的是紐柏林賽道北環路線,但北環路線不僅漫長且多數在森林環境中,造成路面保養不足且視野容易受森林環境影響而變差,是危險係數較高的賽道;所以在經歷多次事故後,從1983年起F1大多採用從路線較短且環境較好的南環路線改良而來的大獎賽賽道}}建議停賽但未被採納,結果就是在大雨中發生嚴重事故讓他毀容(頭部燒傷留下了大面積疤痕+右耳幾乎全失)和肺部嚴重灼傷<br>即使如此他在積極復健後很快的在6週後的第13站義大利蒙札大獎賽復歸,但畢竟傷勢纏身所以該年仍以1分之差飲恨亞軍,不過隔年馬上重新振作再度奪冠。<br>1979年曾暫時引退,但1982年即復出加入麥拉倫,並於1984年撃敗隊友兼對手Alain Prost三奪世界冠軍。<br>退役後除了曾擔任過多家車隊的顧問,其中作為賓士的顧問成功説服Hamilton加盟,還創立過兩家航空公司(不過皆已被併購結束營業)。<br>為了紀念他對梅賽德斯車隊的貢獻,在2019年去世後,車隊的賽車車身上都會在某處(通常位於駕駛艙後方、進氣口下方周邊的區塊)貼上象徵他的紅色三芒星以茲紀念<br><s>\ It's a Ferrari! It's a shitbox! /</s>
|-
|-
|James Hunt
|James H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