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Formula 1」:修訂間差異

DReaper留言 | 貢獻
Wiki-Bot 同步更新
Naikhara留言 | 貢獻
內容與Komica Wiki同步
第1行: 第1行:
{{h0|Formula 1(One)/一級方程式(F1)賽車}}
{{h0|Formula 1(One)/一級方程式(F1)賽車}}
{{synchro|New Komica wiki (仮)|2023年02月13日 10:30}}
<!-- {{synchro|New Komica wiki (仮)|2023年02月13日 10:30}} -->
<gallery widths="500px" heights="500px">
<gallery widths="500px" heights="500px">
檔案:F1 logo new and old.png|F1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新舊兩款標誌。<br>左邊為1994~2017年使用的舊版,右邊為2018年至今採用的新版
檔案:F1 logo new and old.png|F1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新舊兩款標誌。<br>左邊為1994~2017年使用的舊版,右邊為2018年至今採用的新版
</gallery>
</gallery>
== 解說 ==
== 解說 ==
* F1 (一級方程式賽車),是由國際[[汽車]]聯盟(FIA)舉辦的最高等級的賽車比賽,正式的名稱為「國際汽車聯合會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 F1 (一級方程式賽車),是由國際[[汽車]]聯盟(FIA)舉辦的最高等級的賽車比賽,正式的名稱為「國際汽車聯合會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第27行: 第28行:
===預算上限(Budget Cap)===
===預算上限(Budget Cap)===
* F1官方在2019年10月公布的2021年技術規則<s>,避免有錢的車隊無限制砸錢輾壓他人</s>。{{ref|這種規則在眾多職業體育競賽都有,都是避免有錢的隊伍以金錢優勢強行取勝}}
* F1官方在2019年10月公布的2021年技術規則<s>,避免有錢的車隊無限制砸錢輾壓他人</s>。{{ref|這種規則在眾多職業體育競賽都有,都是避免有錢的隊伍以金錢優勢強行取勝}}
* 原定的各隊研發預算上限為1.75億美金{{ref|車手與部分車隊高層的薪資、旅費、行銷費、規費、稅金等項目不包含在內}},但因COVID-19疫情影響,最後FIA將預算上限下修為1.45億,2022, 2023年再逐年調整為1.40和1.35億。
* 原定的各隊研發預算上限為1.75億美金{{ref|車手與部分車隊高層的薪資、旅費、行銷費、規費、稅金等項目不包含在內}},但因COVID-19疫情影響,最後FIA將預算上限下修為1.45億,2022, 2023年再逐年調整為1.40和1.35億。
* 超出預算分為超支5%以上的重度(Material Overspend Breach)和5%以內的輕度(Minor Overspend Breach)兩種,但對於違規者並沒有定立一個明確的罰則。
* 超出預算分為超支5%以上的重度(Material Overspend Breach)和5%以內的輕度(Minor Overspend Breach)兩種,但對於違規者並沒有定立一個明確的罰則。
** 實施首年(2021年賽季)違規的是紅牛(超支約1.6%)跟奧斯頓馬丁車隊,在與FIA庭外和解後分別被罰款700萬和45萬歐元,另外紅牛被扣減2023年的風洞使用時數<s>人體風洞Newey表示:</s>。
** 實施首年(2021年賽季)違規的是紅牛(超支約1.6%)跟奧斯頓馬丁車隊,在與FIA庭外和解後分別被罰款700萬和45萬歐元,另外紅牛被扣減2023年的風洞使用時數<s>人體風洞Newey表示:</s>。
===薪資上限(Salary Cap)===
 
=== 薪資上限(Salary Cap)===
* 預定於2023年賽季推行的新規則,對於各車隊車手的薪資總和定立上限。
* 預定於2023年賽季推行的新規則,對於各車隊車手的薪資總和定立上限。


第67行: 第71行:
* 1980年代由於參賽車隊眾多,首年參賽新車隊與下游車隊得參加Pre-Qualify決定是否能在正賽排位賽出賽,後隨著Brabham車隊的退出取消。
* 1980年代由於參賽車隊眾多,首年參賽新車隊與下游車隊得參加Pre-Qualify決定是否能在正賽排位賽出賽,後隨著Brabham車隊的退出取消。
* 1960-2002年僅有前六名能取得積分,2003-09年追加第七、八名,2010年後再追加第九、十名。
* 1960-2002年僅有前六名能取得積分,2003-09年追加第七、八名,2010年後再追加第九、十名。
*獎勵分最初在1950-59賽制採用,而後取消多年直到2019年起回歸,目前的條件為該場比賽中拿下最速單圈並在前10完賽。
* 獎勵分最初在1950-59賽制採用,而後取消多年直到2019年起回歸,目前的條件為該場比賽中拿下最速單圈並在前10完賽。
<br>
<br>
*在2022年以前,當比賽進行不到一半卻'''被迫中止時'''{{ref|若果是延遲開賽而順利完賽,但未能完成約300km的距離(摩納哥則237km)則仍可給滿分(例子:2022年日本站)}}所得積分僅有一半。
*在2022年以前,當比賽進行不到一半卻'''被迫中止時'''{{ref|若果是延遲開賽而順利完賽,但未能完成約300km的距離(摩納哥則237km)則仍可給滿分(例子:2022年日本站)}}所得積分僅有一半。
**代表案例為2021年因為雨勢過大,而在三圈內被迫結束的比利時<s>安全車</s>GP
** 代表案例為2021年因為雨勢過大,而在三圈內被迫結束的比利時<s>安全車</s>GP
***原定進行44圈的比賽在推遲3小時後僅由安全車帶領了3圈便宣布完賽;由於規則下賽事結果僅計算紅旗前兩圈的成績,因此正式結果只計算了1圈的成績,成為F1史上比賽里程最短的分站賽。
*** 原定進行44圈的比賽在推遲3小時後僅由安全車帶領了3圈便宣布完賽;由於規則下賽事結果僅計算紅旗前兩圈的成績,因此正式結果只計算了1圈的成績,成為F1史上比賽里程最短的分站賽。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
第122行: 第126行:
|colspan="10" |視同正賽
|colspan="10" |視同正賽
|}
|}
*另外從2021年起,每年會在幾個特定賽道於正賽前額外舉辦衝刺比賽吸引觀眾,衝刺賽有另外的積分制度,因為是與年度車手、車隊冠軍無關的獨立計分,故不另行列出。
*另外從2021年起,每年會在幾個特定賽道於正賽前額外舉辦衝刺比賽吸引觀眾,衝刺賽有另外的積分制度,因為是與年度車手、車隊冠軍無關的獨立計分,故不另行列出。


==現役車隊==
== 現役車隊 ==
* 下列為參加2023年度賽事的車隊及車手。
* 下列為參加2023年度賽事的車隊及車手。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第135行: 第140行:
!備註
!備註
|-
|-
| rowspan="2" |賓士-AMG<br>Mercedes-AMG
| rowspan="2"|賓士-AMG<br>Mercedes-AMG
| rowspan="2"|Mercedes
| rowspan="2"|Mercedes
| rowspan="2"|W14
| rowspan="2"|W14
第144行: 第149行:
| George Russell
| George Russell
|-
|-
| rowspan="2" |甲骨文紅牛<br>Oracle Red Bull
| rowspan="2"|甲骨文紅牛<br>Oracle Red Bull
| rowspan="2" |Red Bull-RBPT{{ref|'''R'''ed '''B'''ull '''P'''ower'''T'''rains|name=RBPT}}
| rowspan="2"|Red Bull-RBPT{{ref|'''R'''ed '''B'''ull '''P'''ower'''T'''rains|name=RBPT}}
| rowspan="2"|RB19
| rowspan="2"|RB19
| rowspan="2" |{{ruby|Red Bull|<s>Honda</s>}}{{ref|為接收日本本田動力的產品,因2021賽季結束後本田動力退出動力單元供給相關技術由紅牛動力買下並成立紅牛動力總成有限公司(Red Bull Powertrains Limited)負責管理引擎等事務,不過礙於賽事引擎規則限制,本田仍需繼續提供引擎技術到2025年為止|name=Honda-Redbull}}
| rowspan="2"|{{ruby|Red Bull|<s>Honda</s>}}{{ref|為接收日本本田動力的產品,因2021賽季結束後本田動力退出動力單元供給相關技術由紅牛動力買下並成立紅牛動力總成有限公司(Red Bull Powertrains Limited)負責管理引擎等事務,不過礙於賽事引擎規則限制,本田仍需繼續提供引擎技術到2025年為止|name=Honda-Redbull}}
| Max Verstappen
| Max Verstappen
| rowspan="2" |前身可追溯到由三屆世界冠軍車手Jackie Stewart在1997年創立的Stewart車隊,後來車隊被福特收購、並於2000年賽季改名為Jaguar車隊,2004年再被能量飲料品牌紅牛收購改成現名。<br><br>由於主打年輕人市埸,紅牛採用以投資機械競技及極限運動作為推廣宣傳品牌的商法。在F1除了擁有兩支車隊,也擁有最大的賽車手青訓體系-紅牛少年車隊(Red Bull Junior Team)例如在2022年,F1的二十名正選車手中有七人就是來自紅牛少年車隊。<br><br>車手Sebastian Vettel在2010-2013年連續4年為車隊奪得車手及車隊冠軍,2021及2022年再由Max Verstappen拿下車手冠軍。為近十多年間唯一能與賓士匹敵的車隊。<br><br>有著<s>如給車胎雙翼般</s>超高速換胎時間而知名<ref>最快紀錄是在2019年巴西站Verstappen進站時創下的1.82秒,同時也是F1史上最快進站紀錄,目前F1進站的最快紀錄前5名都是由紅牛創下</ref><br>另外車隊在2020年的匈牙利站也展現出了相當強大的後勤能力,在賽道上將一般需要至少1小時才能完成的修復工作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最後車子還拿到了第2名,類似的事件在2021年的匈牙利站又重演了一次…<br><br><s>能量飲品只是噱頭而已,Adrian Newey設計的車身才是本體</s>
| rowspan="2" |前身可追溯到由三屆世界冠軍車手Jackie Stewart在1997年創立的Stewart車隊,後來車隊被福特收購、並於2000年賽季改名為Jaguar車隊,2004年再被能量飲料品牌紅牛收購改成現名。<br>由於主打年輕人市埸,紅牛採用以投資機械競技及極限運動作為推廣宣傳品牌的商法。<br><br>在F1除了擁有兩支車隊,也擁有最大的賽車手青訓體系-紅牛少年車隊(Red Bull Junior Team)例如在2022年,F1的二十名正選車手中有七人就是來自紅牛少年車隊。<br><br>車手Sebastian Vettel在2010-2013年連續4年為車隊奪得車手及車隊冠軍,2021及2022年再由Max Verstappen拿下車手冠軍。為近十多年間唯一能與賓士匹敵的車隊。<br><br>有著<s>如給車胎雙翼般</s>超高速換胎時間而知名<ref>最快紀錄是在2019年巴西站Verstappen進站時創下的1.82秒,同時也是F1史上最快進站紀錄,目前F1進站的最快紀錄前5名都是由紅牛創下</ref><br>另外車隊在2020年的匈牙利站也展現出了相當強大的後勤能力,在賽道上將一般需要至少1小時才能完成的修復工作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最後車子還拿到了第2名,類似的事件在2021年的匈牙利站又重演了一次…<br><br><s>能量飲品只是噱頭而已,Adrian Newey設計的車身才是本體</s>
|-
|-
| Sergio Perez
| Sergio Perez
|-
|-
| rowspan="2" |法拉利<br>Ferrari
| rowspan="2"|法拉利<br>Ferrari
| rowspan="2" |Ferrari
| rowspan="2"|Ferrari
| rowspan="2"|SF-23
| rowspan="2"|SF-23
| rowspan="2" |Ferrari
| rowspan="2"|Ferrari
| Charles Leclerc
| Charles Leclerc
| rowspan="2" |全名Scuderia Ferrari,通稱紅軍<s>窩法</s>。自1950年就開始參與F1比賽,是現役車隊中參賽資歷最久的。<br>曾奪得16次車隊世界冠軍和15次車手世界冠軍,而車隊最近一次拿到車隊冠軍是2008年,車手冠軍則是在2007年由Kimi Raikkonen拿下。<br><br>近年來車隊最為人所知也最成功的車手是車神Michael Schumacher,從1996年加入車隊到2006年離開為止總共贏得了5次車手冠軍(2000-2004年)和72次分站冠軍,同時也為車隊拿下了6個車隊冠軍(1999-2004年)<br>多數時間有衝擊冠軍的實力<s>但總是被莫名的失誤搞掉</s>,近年卻不上不下。<br><br><s>傳說中只要市售車表現很好在F1賽場上就會表現很垃圾,反之亦然。</s>
| rowspan="2"|全名Scuderia Ferrari,通稱紅軍<s>窩法</s>。自1950年就開始參與F1比賽,是現役車隊中參賽資歷最久的。<br>曾奪得16次車隊世界冠軍和15次車手世界冠軍,而車隊最近一次拿到車隊冠軍是2008年,車手冠軍則是在2007年由Kimi Raikkonen拿下。<br><br>近年來車隊最為人所知也最成功的車手是車神Michael Schumacher,從1996年加入車隊到2006年離開為止總共贏得了5次車手冠軍(2000-2004年)和72次分站冠軍,同時也為車隊拿下了6個車隊冠軍(1999-2004年)<br>多數時間有衝擊冠軍的實力<s>但總是被莫名的失誤搞掉</s>,近年卻不上不下。<br><br><s>傳說中只要市售車表現很好在F1賽場上就會表現很垃圾,反之亦然。</s>
|-
|-
| Carlos Sainz Jr.
| Carlos Sainz Jr.
|-
|-
| rowspan="2" |麥拉倫<br>Mclaren
| rowspan="2"|麥拉倫<br>Mclaren
| rowspan="2" |Mclaren-Mercedes
| rowspan="2"|Mclaren-Mercedes
| rowspan="2"|MCL60
| rowspan="2"|MCL60
| rowspan="2" |Mercedes
| rowspan="2"|Mercedes
| Lando Norris
| Lando Norris
| rowspan="2" |現役車隊中歷史第二悠久,從1963年參賽至今贏過12個車手冠軍+8個車隊冠軍。<br>車輛方面主攻車體製造,動力單元長久以來仰賴其他車廠提供。<br><br>雖然在F1賽事有長期的亮眼表現,卻遲遲未涉入市售車輛製造,直到1993年才第一次製造F1等級的跑車「Mclaren-F1」,到2010年正式成立麥拉倫汽車公司主攻超跑市場。<br><br>本田短暫重返F1期間的合作者,但雙方不歡而散,結果讓紅牛撿到開花結果的技術結晶。
| rowspan="2"|現役車隊中歷史第二悠久,從1963年參賽至今贏過12個車手冠軍+8個車隊冠軍。<br>車輛方面主攻車體製造,動力單元長久以來仰賴其他車廠提供。<br><br>雖然在F1賽事有長期的亮眼表現,卻遲遲未涉入市售車輛製造,直到1993年才第一次製造F1等級的跑車「Mclaren-F1」,到2010年正式成立麥拉倫汽車公司主攻超跑市場。<br><br>本田短暫重返F1期間的合作者,但雙方不歡而散,結果讓紅牛撿到開花結果的技術結晶。
|-
|-
| Oscar Piastri
| Oscar Piastri
|-
|-
| rowspan="2" |BWT阿爾派<br>BWT Alpine
| rowspan="2"|BWT阿爾派<br>BWT Alpine
| rowspan="2" |Alpine-Renault
| rowspan="2"|Alpine-Renault
| rowspan="2"|A523
| rowspan="2"|A523
| rowspan="2" |Renault
| rowspan="2"|Renault
| Pierre Gasly
| Pierre Gasly
| rowspan="2" |法國車廠雷諾的廠隊<s>雖然總部在英國Enstone</s>,[[起源]]為時裝世家Benneton家族建立的同名車隊,2003後被雷諾吸收而長期作為廠隊服務,在此以前即數度進出賽場、或是擔任<s>很慘的</s>動力單元的提供者。<br>2011-15年賽季{{censored|因為2008年撞車門相關的制裁而}}曾一度改名成蓮花車隊
| rowspan="2"|法國車廠雷諾的廠隊<s>雖然總部在英國Enstone</s>,[[起源]]為時裝世家Benneton家族建立的同名車隊,2003後被雷諾吸收而長期作為廠隊服務,在此以前即數度進出賽場、或是擔任<s>很慘的</s>動力單元的提供者。<br>2011-15年賽季{{censored|因為2008年撞車門相關的制裁而}}曾一度改名成蓮花車隊
|-
|-
| Esteban Ocon
| Esteban Ocon
|-
|-
| rowspan="2" |艾法托利<br>Scuderia AlphaTauri
| rowspan="2"|艾法托利<br>Scuderia AlphaTauri
| rowspan="2" |AlphaTauri-RBPT{{ref|name=RBPT}}
| rowspan="2"|AlphaTauri-RBPT{{ref|name=RBPT}}
| rowspan="2"|AT04
| rowspan="2"|AT04
| rowspan="2" |{{ruby|Red Bull|<s>Honda</s>}}{{ref|name=Honda-Redbull}}
| rowspan="2"|{{ruby|Red Bull|<s>Honda</s>}}{{ref|name=Honda-Redbull}}
| Nyck de Vries
| Nyck de Vries
| rowspan="2"|前身是義大利的Minardi車隊,2005年9月10號被紅牛收購以後改名為Toro Rosso<ref>義大利文的紅牛</ref>,因為紅牛已在先前收購Jaguar車隊,因此Toro Rosso被中文圈粉絲稱作小牛或紅牛二隊,而紅牛車隊則被稱為大牛,2020年為了宣傳紅牛旗下的時尚品牌而改名為現在的AlphaTauri。<br><br>作為紅牛的姊妹隊和青年隊主責為大牛培養優秀車手,表現好的車手有很大的機會被拉拔到大牛<ref>例如Vettel, Daniil Kvyat, Ricciardo和Verstappen</ref>,相反在大牛表現不好的車手也有可能會被下放過來<ref>例如<s>光子魚雷</s>Kvyat,<s>只會開小牛的</s>Gasly和Albon;當中Gasly曾在小牛數度登上頒獎台甚至奪得分站冠軍</ref>。
| rowspan="2"|前身是義大利的Minardi車隊,2005年9月10號被紅牛收購以後改名為Toro Rosso<ref>義大利文的紅牛</ref>,因為紅牛已在先前收購Jaguar車隊,因此Toro Rosso被中文圈粉絲稱作小牛或紅牛二隊,而紅牛車隊則被稱為大牛,2020年為了宣傳紅牛旗下的時尚品牌而改名為現在的AlphaTauri。<br><br>作為紅牛的姊妹隊和青年隊主責為大牛培養優秀車手,表現好的車手有很大的機會被拉拔到大牛<ref>例如Vettel, Daniil Kvyat, Ricciardo和Verstappen</ref>,相反在大牛表現不好的車手也有可能會被下放過來<ref>例如<s>光子魚雷</s>Kvyat,<s>只會開小牛的</s>Gasly和Albon;當中Gasly曾在小牛數度登上頒獎台甚至奪得分站冠軍</ref>。
第189行: 第194行:
| 角田裕毅
| 角田裕毅
|-
|-
| rowspan="2" |奧斯頓馬丁<br>Aston Martin
| rowspan="2"|奧斯頓馬丁<br>Aston Martin
| rowspan="2" |Aston Martin-Mercedes
| rowspan="2"|Aston Martin-Mercedes
| rowspan="2"|AMR23
| rowspan="2"|AMR23
| rowspan="2" |Mercedes
| rowspan="2"|Mercedes
| Fernando Alonso
| Fernando Alonso
| rowspan="2" |原Force India/Racing Point<s>粉紅賓士</s><ref>因為當時Racing Point的主贊助商為以粉紅色聞名的BWT,再加上2020年使用的車輛RP20的設計跟賓士在2019年時使用的車型W10[[成句/太相似的話就會有版權問題|太過相似而被懷疑]][[原創風行|根本是把去年的冠軍車換了塗裝自己拿來用]]而得名;事件甚至引來FIA調查,最終被罰款+扣分</ref>車隊,目前中游車隊的代表。<br><br>起源是1991年建立的Jordan車隊,成功提拔出Schumacher兄弟,並以比起其他車隊輕鬆的行事風格和別樹一風的仿動物塗鴉車身<ref>如蛇頭,黃蜂、鯊魚頭</ref><s>還有將煙草品牌大玩文字遊戲<ref>主要作用為避過部分國家禁止煙草廣告的政策,如將煙草贊助Benson & Hedges改成Bitten & Hisses(仿蛇頭),Fissssssi(Fisichella+仿蛇發聲)、ssssschuey(Ralf Schumacher+仿蛇發聲+俗稱Shoey的以鞋代酒杯的飲法)、Buzzin Hornet(仿黃蜂)、Bitten Heroes(仿鯊魚頭)、Be On Edge(拔掉一些字來重組句子<s>亦意味著財困中</s>)</ref></s>而知名<br><br>2005-09年賣盤後輾轉以Force India名義繼續出戰,但2018年主要投資者Vijay Mallya入獄使資金鏈斷裂險陷入即時清盤風險,後來靠著車手Sergio Perez作保證人及時進入破產保護、及得到時裝界富豪Lawrance Stroll及其兒子Lance Stroll作為白武士大舉入主得以生存下去,並於2021年大規模擴張成Aston Martin廠隊發展
| rowspan="2"|原Force India/Racing Point<s>粉紅賓士</s><ref>因為當時Racing Point的主贊助商為以粉紅色聞名的BWT,再加上2020年使用的車輛RP20的設計跟賓士在2019年時使用的車型W10[[成句/太相似的話就會有版權問題|太過相似而被懷疑]][[原創風行|根本是把去年的冠軍車換了塗裝自己拿來用]]而得名;事件甚至引來FIA調查,最終被罰款+扣分</ref>車隊,目前中游車隊的代表。<br><br>起源是1991年建立的Jordan車隊,成功提拔出Schumacher兄弟,並以比起其他車隊輕鬆的行事風格和別樹一風的仿動物塗鴉車身<ref>如蛇頭,黃蜂、鯊魚頭</ref><s>還有將煙草品牌大玩文字遊戲<ref>主要作用為避過部分國家禁止煙草廣告的政策,如將煙草贊助Benson & Hedges改成Bitten & Hisses(仿蛇頭),Fissssssi(Fisichella+仿蛇發聲)、ssssschuey(Ralf Schumacher+仿蛇發聲+俗稱Shoey的以鞋代酒杯的飲法)、Buzzin Hornet(仿黃蜂)、Bitten Heroes(仿鯊魚頭)、Be On Edge(拔掉一些字來重組句子<s>亦意味著財困中</s>)</ref></s>而知名<br><br>2005-09年賣盤後輾轉以Force India名義繼續出戰,但2018年主要投資者Vijay Mallya入獄使資金鏈斷裂險陷入即時清盤風險,後來靠著車手Sergio Perez作保證人及時進入破產保護、及得到時裝界富豪Lawrance Stroll及其兒子Lance Stroll作為白武士大舉入主得以生存下去,並於2021年大規模擴張成Aston Martin廠隊發展
|-
|-
| Lance Stroll
| Lance Stroll
|-
|-
| rowspan="2" |威廉斯<br>Williams
| rowspan="2"|威廉斯<br>Williams
| rowspan="2" |Williams-Mercedes
| rowspan="2"|Williams-Mercedes
| rowspan="2"|FW45
| rowspan="2"|FW45
| rowspan="2" |Mercedes
| rowspan="2"|Mercedes
| Logan Sargeant
| Logan Sargeant
| rowspan="2" |由傳奇領隊Sir Frank Williams舆工程師Sir Patrick Head創立,現役車隊中歷史第三悠久的車隊,也是資歷最久且戰績最彪炳的私人車隊。<br>創立於1976年,四年就首次奪得車手車隊冠軍。曾於80-90年代以領先人一步的空力部件知識、[[黑科技]]般的主動懸掛戰車(FW14B/FW15C)、以及提拔出天才車身設計師如Frank Dernie及Adrian Newey叱吒風雲,其黄金年代一直持續至1997年最後一次奪冠。<br>1996年後Newey離隊後使車隊成績起伏不定但多數時間都有中上游的水準,只是由於堅持私人車隊的定位而難以得到車廠支援,2010年起戰績每況愈下。最終經歷2018-2019的賽車發災難,2020年威廉斯家族賣盤離開後目前處於重建時期,持續於下游掙扎。
| rowspan="2"|由傳奇領隊Sir Frank Williams舆工程師Sir Patrick Head創立,現役車隊中歷史第三悠久的車隊,也是資歷最久且戰績最彪炳的私人車隊。<br>創立於1976年,四年就首次奪得車手車隊冠軍。曾於80-90年代以領先人一步的空力部件知識、[[黑科技]]般的主動懸掛戰車(FW14B/FW15C)、以及提拔出天才車身設計師如Frank Dernie及Adrian Newey叱吒風雲,其黄金年代一直持續至1997年最後一次奪冠。<br><br>1996年後Newey離隊後使車隊成績起伏不定但多數時間都有中上游的水準,只是由於堅持私人車隊的定位而難以得到車廠支援,2010年起戰績每況愈下。<br>最終經歷2018-2019的賽車發災難,2020年威廉斯家族賣盤離開後目前處於重建時期,持續於下游掙扎。
|-
|-
| Alexander Albon
| Alexander Albon
|-
|-
| rowspan="2" |愛快羅密歐<br>Alfa Romeo
| rowspan="2"|愛快羅密歐<br>Alfa Romeo
| rowspan="2" |Alfa Romeo-Ferrari
| rowspan="2"|Alfa Romeo-Ferrari
| rowspan="2"|C43
| rowspan="2"|C43
| rowspan="2" |Ferrari
| rowspan="2"|Ferrari
| Valtteri Bottas
| Valtteri Bottas
| rowspan="2" |與F1早期的Alfa車隊無直接的歷史淵源,本名Sauber車隊,Alfa只是提供冠名贊助和一部分技術支援<br>由Peter Sauber創立,以當初成功協助賓士重返F1、法拉利衛星車隊以及帶起不少強勁車手(如Kimi Raikkonen、Sebastian Vettel、Sergio Perez等)聞名<br><br>原本的Alfa曾經在1940年代前F1時期的大獎賽作為法拉利的母隊參戰,50年代F1草創期由Juan Manuel Fangio帶領下奪冠,以及於60-80年代以車隊和引擎供應商身分活躍
| rowspan="2"|與F1早期的Alfa車隊無直接的歷史淵源,本名Sauber車隊,Alfa只是提供冠名贊助和一部分技術支援<br>由Peter Sauber創立,以當初成功協助賓士重返F1、法拉利衛星車隊以及帶起不少強勁車手(如Kimi Raikkonen、Sebastian Vettel、Sergio Perez等)聞名<br><br>原本的Alfa曾經在1940年代前F1時期的大獎賽作為法拉利的母隊參戰,50年代F1草創期由Juan Manuel Fangio帶領下奪冠,以及於60-80年代以車隊和引擎供應商身分活躍
|-
|-
| 周冠宇
| 周冠宇
|-
|-
| rowspan="2" |哈斯<br>Haas
| rowspan="2"|哈斯<br>Haas
| rowspan="2" |Haas-Ferrari
| rowspan="2"|Haas-Ferrari
| rowspan="2"|VF-23
| rowspan="2"|VF-23
| rowspan="2" |Ferrari
| rowspan="2"|Ferrari
| Nico Hülkenberg
| Nico Hülkenberg
| rowspan="2" |由業務用CNC電控工具機大老闆Gene Haas創立的美國車隊,以法拉利B隊<s>、問題兒收容所以及找錯贊助商導致財困</s>而知名<br>2019年賽季期間冠名贊助的'''謎之'''能量飲料品牌Rich Energy突然撤手讓車隊陷入財困;2021年引入政治關係極差、與[[普京|普丁]]關係甚密的Mazepin家族旗下的俄羅斯化工公司Uralkali作冠名贊助結果翌年俄烏戰爭爆發,在2022年賽季開始前夕的3月5日即時宣佈中止與Uralkali的合作。<s>Haas還真是命途坎坷啊…</s>
| rowspan="2" |由業務用CNC電控工具機大老闆Gene Haas創立的美國車隊,以法拉利B隊<s>、問題兒收容所以及找錯贊助商導致財困</s>而知名<br>2019年賽季期間冠名贊助的'''謎之'''能量飲料品牌Rich Energy突然撤手讓車隊陷入財困;2021年引入政治關係極差、與[[普京|普丁]]關係甚密的Mazepin家族旗下的俄羅斯化工公司Uralkali作冠名贊助結果翌年俄烏戰爭爆發,在2022年賽季開始前夕的3月5日即時宣佈中止與Uralkali的合作。<s>Haas還真是命途坎坷啊…</s>
第226行: 第231行:
|}
|}


==現役車手==
== 現役車手 ==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
第240行: 第245行:
|HAM
|HAM
|2007-2022
|2007-2022
|rowspan="2" |賓士-AMG
|rowspan="2"|賓士-AMG
|<s>Sky Sports{{ref|英國星電視Sky的體育頻道,亦是目前F1中唯一英文旁述聲道擔當}}的至愛,</s>當代傳奇車手,目前已有多項車手世界紀錄並持續創造新紀錄中。<br>截至2021年賽季為止,目前生涯紀錄中擁有103個分站冠軍為世界之最,車手冠軍7次與Michael Schumacher並列世界紀錄,2017-2020年的4連勝為世界第二{{ref|與Juan Manuel Fangio和Sebastian Vettel並列第二}}。<br><br><s>擁有各種合法切西瓜{{ref|Cut chicane,違規穿越減速灣}}獲得優勢而不用受罰{{ref|著名事例有2016年的摩納哥和墨西哥站,以及2021年阿布達比站}}的密技,</s>在纏鬥時以頗為霸道而損人利己的內線過彎風格著名,有名的受害者計有Massa,Albon,Vettel和Maldonado等;但自己在面對對手以相同強度進行防守時經常在無線電裡抱怨對方危險駕駛{{Censored|,在DTS第四季的訪問中還相當厚顔的宣稱自己沒有與别人碰撞的紀錄。}}<br>2021年英國站「疑似」因轉向不足撞走最大對手Verstappen後幾乎不在意他安危{{ref|撞擊後第一時間還要説Verstappen自己阻擋他的行車線<s>明明他的POV影像以至大會攝錄機都清楚看見Verstappen一直有預留足夠空間給他過彎</s>}}、甚至很孜然地在勝出後舉國旗慶祝,還有Latifi阿布扎比事件處理問題等等令其他車迷以至局內人心底都對他抱有不滿<br>甚至有人認為他能連奪多屆車手冠軍只是靠著賓士2014年起就拋離其他隊伍的引擎性能+很有餘裕的空力開發進度+Bottas的犧牲護航故名不符實;另外由於他自出道以來幾乎沒開過慢車,所以其真正實力一直都是Anti眾質疑跟攻擊他的點<br><br>2020年開始不斷為社會問題發聲,但被指行事流於表面{{ref|如2020年因為美國BLM運動於是介入賓士車隊由典型德國銀改成黑色主調以示支持黑人權益<s>雖然車子很帥氣</s>,主推過分形式化兼過分面向BLM的#WeRaceAsOne開幕儀式,卻對最貼近賽車的女車手機遇及體育洗錢問題甚少著墨}}、迴力鏢{{ref|例如曾於路透社專訪中表示自己平日只開電動車,但在2021年比利時站前夕被人發現在摩納哥駕駛他專屬的Zonda 760LH超跑}}等問題為他招來更兩極化的評價被賽車耽誤的SJW<br><br><s>\ Bono, my tyres are gone. /{{ref|通常講完這句話沒多久就會開始爆氣連續刷圈速}}<br>\ At that speed it's so dangerous man! /{{ref|2021年匈牙利站在面對Alonso的防守時的發言,但對方從頭到尾都走在合法的線上}}<br>\ Argh my back is killing me! /</s>
|<s>Sky Sports{{ref|英國星電視Sky的體育頻道,亦是目前F1中唯一英文旁述聲道擔當}}的至愛,</s>當代傳奇車手,目前已有多項車手世界紀錄並持續創造新紀錄中。<br>截至2021年賽季為止,目前生涯紀錄中擁有103個分站冠軍為世界之最,車手冠軍7次與Michael Schumacher並列世界紀錄,2017-2020年的4連勝為世界第二{{ref|與Juan Manuel Fangio和Sebastian Vettel並列第二}}。<br>從2007年賽季出道開始保持了連續15個賽季至少都有一場勝場的記錄、與Michael Schumacher並列第一,不過記錄最後在2022年賽季中斷<br><br><br><br><s>擁有各種合法切西瓜{{ref|Cut chicane,違規穿越減速灣}}獲得優勢而不用受罰{{ref|著名事例有2016年的摩納哥和墨西哥站,以及2021年阿布達比站}}的密技,</s>在纏鬥時以頗為霸道而損人利己的內線過彎風格著名,有名的受害者計有Massa,Albon,Vettel和Maldonado等;但自己在面對對手以相同強度進行防守時經常在無線電裡抱怨對方危險駕駛{{Censored|,在DTS第四季的訪問中還相當厚顔的宣稱自己沒有與别人碰撞的紀錄。}}<br>2021年英國站「疑似」因轉向不足撞走最大對手Verstappen後幾乎不在意他安危{{ref|撞擊後第一時間還要説Verstappen自己阻擋他的行車線<s>明明他的POV影像以至大會攝錄機都清楚看見Verstappen一直有預留足夠空間給他過彎</s>}}、甚至很孜然地在勝出後舉國旗慶祝,還有Latifi阿布扎比事件處理問題等等令其他車迷以至局內人心底都對他抱有不滿<br>甚至有人認為他能連奪多屆車手冠軍只是靠著賓士2014年起就拋離其他隊伍的引擎性能+很有餘裕的空力開發進度+Bottas的犧牲護航故名不符實;另外由於他自出道以來幾乎沒開過慢車,所以其真正實力一直都是Anti眾質疑跟攻擊他的點<br><s>Alonso: \ What an idiot! He only knows how to drive from first! /</s><br><br>2020年開始[[政治正確|不斷為社會問題發聲]]{{censored|,但被指行事流於表面{{ref|如2020年因為美國BLM運動於是介入賓士車隊由典型德國銀改成黑色主調以示支持黑人權益<s>雖然車子很帥氣</s>,主推過分形式化兼過分面向BLM的#WeRaceAsOne開幕儀式,卻對最貼近賽車的女車手機遇及體育洗錢問題甚少著墨}}、迴力鏢{{ref|例如曾於[https://www.motor1.com/news/524655/lewis-hamilton-pagani-zonda-monaco/ 路透社專訪中表示自己平日只開電動車,但在2021年比利時站前夕被人發現在摩納哥駕駛他專屬的Zonda 760LH超跑]}}等問題為他招來更兩極化的評價。<s>被賽車耽誤的[[SJW]]</s>}}<br><br><s>\ Bono, my tyres are gone. /{{ref|通常講完這句話沒多久就會開始爆氣連續刷圈速}}<br>\ At that speed it's so dangerous man! /{{ref|2021年匈牙利站在面對Alonso的防守時的發言,但對方從頭到尾都走在合法的線上}}<br>\ Argh my back is killing me! /</s>
|-
|-
|喬治.拉塞爾<br>George Russell
|喬治.拉塞爾<br>George Russell
第247行: 第252行:
|RUS
|RUS
|2019-2022
|2019-2022
|英國籍車手,賓士青訓計畫出身,2018年F2年度車手冠軍。<br><br>2019年加入威廉斯車隊被視為受期待的新星車手,但受限於威廉斯賽車的性能一直到2021年才首次為車隊取得積分。<br>不過由於排位賽表現基本完勝隊友,且多次能把性能較弱的戰車送入Q2甚至Q3而有著「星期六先生(Mr. Saturday)」之稱。<br>2021年不但首次為車隊取得積分,更在比利時站幸運地以第二名首次登上頒獎台,終於如願在2022年成為賓士車手。<br><br>2022年賽季在賓士無法有效解決海豚跳問題而使戰車缺乏競爭力下多次把戰車帶入前列甚至偶然比Hamilton更前,直到英國站因意外退賽前保持於前5名內完賽的記錄,讓他又得到了「Mr. Consistency」的稱號。<br><br>與Albon為好友關係。<br><s>擁有一副好身材,時常動不動就脱衣秀肌肉。</s>
|英國籍車手,賓士青訓計畫出身,2018年F2年度車手冠軍。<br><br>2019年加入威廉斯車隊被視為受期待的新星車手,但受限於威廉斯賽車的性能一直到2021年才首次為車隊取得積分。<br>不過由於排位賽表現基本完勝隊友,且多次能把性能較弱的戰車送入Q2甚至Q3而有著「星期六先生(Mr. Saturday)」之稱。<br>2021年不但首次為車隊取得積分,更在比利時站[[幸運]]地以第二名首次登上頒獎台,終於如願在2022年成為賓士車手。<br><br>2022年賽季在賓士無法有效解決海豚跳問題而使戰車缺乏競爭力下多次把戰車帶入前列<s>甚至偶然比Hamilton更前</s>,直到英國站因意外退賽前保持於前5名內完賽的記錄,讓他又得到了「Mr. Consistency」的[[稱號]]。<br>到季末賓士賽車表現回升,終於在巴西站取得生涯首勝<br><s>但賽季中時常牵涉碰撞事故並多次口出怨言,令他添了不少黑粉。</s><br><br>與Albon為好友關係。<br><s>擁有一副好身材,時常動不動就脱衣秀肌肉。</s></s>
|-
|-
|麥克斯.維斯塔潘<br>Max Verstappen
|麥克斯.維斯塔潘<br>Max Verstappen
第254行: 第259行:
|2015-2022
|2015-2022
|rowspan="2" |紅牛
|rowspan="2" |紅牛
|荷蘭車手,2021-2022年車手冠軍。<br>2015年從F3跳級到F1,成為最年輕的F1參賽車手(17歲166天){{ref|對此FIA在2015年針對超級駕照制定被稱為「Verstappen條例」的新制度,除了嚴格化取得要件外其中一項條件就是車手年齡必須滿18歲,所以這個記錄就目前來說已經不可能被打破}}。<br>另外除了最年輕參賽車手以外,他同時也創下了許多最年輕車手的記錄:包括最年輕的得分車手(17歲180天)、最年輕的領跑、頒獎台和分站冠軍得主(18歲228天)、最年輕的單圈最快車手(19歲44天)、最年輕的大滿貫冠軍車手{{ref|桿位、分站冠軍、最快圈速及領跑每一圈}}(23歲277天)。<br>2021年以全年22場比賽18次頒獎台完賽創下單季最多頒獎台的記錄{{ref|不過以比例計算,最高的是2002年Michael Schumacher的17場17次頒獎台完賽(100%)}};2022年於第18站日本站賽後,以積分366領先第二名兼隊友Perez 253分在連他自己也感到錯愕的狀況下提前再度封冠。<br>2022年墨西哥站獲勝後以單一賽季14勝打破Michael Schumacher在2004年與Vettel在2013年創下的單一賽季最多勝場紀錄,阿布達比站更是刷新到15場。<br><br>出生在賽車家族父親Jos Verstappen也是前F1車手,母親是前卡丁車手,外祖父是前GT耐力賽車手,舅舅則是FIA GT錦標賽與利曼24小時耐力賽車手。<br><br>因為其激進的駕駛風格以及跟Hamilton的競爭關係讓DTS長期都將他設定為反派,加上節目為了戲劇效果長年捏造許多不實抓馬(見下)讓本人明確表示拒拍但是像他這種個性鮮明、車迷多、黑粉又恨之入骨還不接受訪問的角色,完全就是劇組最喜歡的最佳魔王素材{{ref|另一方面是Hamilton正在挑戰世界紀錄中,所以這種阻礙紀錄創造的人自然容易被黑,尤其在2021年得冠時讓Hamilton無法超越Schumacher的紀錄更是讓許多期待破紀錄的車迷們跳腳(特別是中止4連霸,以Hamilton目前的歲數來看大概已經沒機會挑戰Schumacher所創下的5連霸紀錄)}}<br><br><s>疑似人母控</s>{{ref|現任女友為Nelson Piquet之女Kelly Piquet,是同系車手Daniil Kyvat的前妻,已有一子}}
|荷蘭車手,2021-2022年車手冠軍。<br>2015年從F3跳級到F1,成為最年輕的F1參賽車手(17歲166天){{ref|對此FIA在2015年針對超級駕照制定被稱為「Verstappen條例」的新制度,除了嚴格化取得要件外其中一項條件就是車手年齡必須滿18歲,所以這個記錄就目前來說已經不可能被打破}}。<br>另外除了最年輕參賽車手以外,他同時也創下了許多最年輕車手的記錄:包括最年輕的得分車手(17歲180天)、最年輕的領跑、頒獎台和分站冠軍得主(18歲228天)、最年輕的單圈最快車手(19歲44天)、最年輕的大滿貫冠軍車手{{ref|桿位、分站冠軍、最快圈速及領跑每一圈}}(23歲277天)。<br>2021年以全年22場比賽18次頒獎台完賽創下單季最多頒獎台的記錄{{ref|不過以比例計算,最高的是2002年Michael Schumacher的17場17次頒獎台完賽(100%)}};2022年於第18站日本站賽後,以積分366領先第二名兼隊友Perez 253分在連他自己也感到錯愕的狀況下提前再度封冠。<br>2022年墨西哥站獲勝後以單一賽季14勝打破Michael Schumacher在2004年與Vettel在2013年創下的單一賽季最多勝場紀錄,阿布達比站更是刷新到15場。<br><br>出生在賽車家族父親Jos Verstappen{{censored|(某方面來說是個[[人渣]])}}也是前F1車手,母親是前卡丁車手,外祖父是前GT耐力賽車手,舅舅則是FIA GT錦標賽與利曼24小時耐力賽車手。<br><br>因為其激進的駕駛風格以及跟Hamilton的競爭關係讓DTS長期都將他設定為反派,加上節目為了戲劇效果長年捏造許多不實抓馬(見[[#一級方程式:飆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DTS)|]])讓本人一度表示拒拍,直到第五季才重新參與拍攝<s>但是像他這種個性鮮明、車迷多、黑粉又恨之入骨還不接受訪問的角色,完全就是劇組最喜歡的最佳魔王素材</s>{{ref|另一方面是Hamilton正在挑戰世界紀錄中,所以這種阻礙紀錄創造的人自然容易被黑,尤其在2021年得冠時讓Hamilton無法超越Schumacher的紀錄更是讓許多期待破紀錄的車迷們跳腳(特別是中止4連霸,以Hamilton目前的歲數來看大概已經沒機會挑戰Schumacher所創下的5連霸紀錄)}}<br><br><s>疑似人母控{{ref|現任女友為Nelson Piquet之女Kelly Piquet,是同系車手Daniil Kyvat的前妻,已有一子}}、本人曾在車手訪問中表示自己還是處男<br><br>\ I already told you last time, you guys don't ask that again to me, OK? Are we clear about that? I gave my reasons and I stand by it. / </s>
|-
|-
|塞吉奧.佩雷茲<br>Sergio Perez
|塞吉奧.佩雷茲<br>Sergio Perez
第260行: 第265行:
|PER
|PER
|2011-2022
|2011-2022
|墨西哥<s>國防部長</s>車手,暱稱為「Checo」。<br>有著眾車手中最強的車胎保養能力{{ref|由於F1當前正賽規則有著強制換胎(除了雨天)和禁止加油的義務,因此若能保養輪胎同時控制到每圈速度下,能打開更多戰術配置(如少有的延遲進站和相反輪胎使用策略),Perez在Force India/Racing Point都是憑著這種優勢成功趁上游車隊出事時登上頒獎台。}}<br><br>F1賽車生涯大起大落:初級方程式時類似Senna因為未能適應歐洲環境和語言不同而水土不服,後來成功大展拳腳並加入法拉利青訓體系,然後在2010年於Sauber車隊初次上陣一鳴驚人,但轉投中衰中的麥拉倫車隊後被貶低,只能隨之後的Force India/Racing Point徘徊在中游<br>自掏腰包挽救陷入財困的Force India,結果車隊改名Racing Point後於2020年末因營業方向大改被釋出、差點又失去F1車席,卻因而意外被紅牛招攬而重拾車手生涯第二春(?)<br><br><s>湯姆克魯斯的孿生兄弟<br>萌點是豐滿的翹臀<br><br>\ He's got so much rear end. /<br>\ He's not too clever this guy. /</s>
|墨西哥<s>國防部長</s>車手,暱稱為「Checo」。<br>有著眾車手中最強的車胎保養能力{{ref|由於F1當前正賽規則有著強制換胎(除了雨天)和禁止加油的義務,因此若能保養輪胎同時控制到每圈速度下,能打開更多戰術配置(如少有的延遲進站和相反輪胎使用策略),Perez在Force India/Racing Point都是憑著這種優勢成功趁上游車隊出事時登上頒獎台。}}<br><br>F1賽車生涯大起大落:初級方程式時類似Senna因為未能適應歐洲環境和語言不同而水土不服,後來成功大展拳腳並加入法拉利青訓體系,然後在2010年於Sauber車隊初次上陣一鳴驚人,但轉投中衰中的麥拉倫車隊後被貶低,只能隨之後的Force India/Racing Point徘徊在中游<br>自掏腰包挽救陷入財困的Force India,結果車隊改名Racing Point後於2020年末因營業方向大改被釋出、差點又失去F1車席,卻因而意外被紅牛招攬而重拾車手生涯第二春(?)<br>但到2022年賽季表現卻出現暗湧,巴西站末段與Verstappen的隔空口角也讓不少人擔心兩人的關係<br><br><s>湯姆克魯斯的孿生兄弟<br>萌點是豐滿的翹臀<br><br>\ He's got so much rear end. /<br>\ He's not too clever this guy. /<br>\ It shows who he really is. /</s>
|-
|-
|夏爾.勒克萊爾<br>Charles Leclerc
|夏爾.勒克萊爾<br>Charles Leclerc
第266行: 第271行:
|LEC
|LEC
|2018-2022
|2018-2022
|rowspan="2" |法拉利
|rowspan="2"|法拉利
|法國裔摩納哥籍車手,法拉利車手學院出身,2017年奪得F2年度車手冠軍。<br><br>2018年加入愛快羅密歐車隊,翌年便轉到法拉利得到長期合約、並在賽季中取得兩次分站冠軍,為新生代車手中較早出頭的一位<s>不過自2020年起便成為窩法堕落最大的受害者</s><br>加入法拉利後表現和地位很快便超越了隊友Vettel,因此在車迷中有「少主」之稱。<br><br>與Verstappen自卡丁車時期已為對手甚至有碰撞紀錄,圍場上的好友為同樣是法國裔的Gasly。另外已故F1車手Jules Bianchi為其教父。<br><br><s>在主場摩納哥站的霉運無人能敵,每次出賽不是DNS就是DNF,直到2022賽季才終於打破魔咒(可惜最終因窩法策略出錯而失落頒獎台)。<br><br>\ I am stupid. /</s>
|法國裔摩納哥籍車手,法拉利車手學院出身,2017年奪得F2年度車手冠軍。<br><br>2018年加入愛快羅密歐車隊,翌年便轉到法拉利得到長期合約、並在賽季中取得兩次分站冠軍,為新生代車手中較早出頭的一位<s>不過從2020年起便成為窩法堕落的受害者之一,2022年賽季從中段起更是各種花式被整。</s><br>加入法拉利後表現和地位很快便超越了隊友Vettel,因此在車迷中有「少主」之稱。<br><br>與Verstappen自卡丁車時期已為對手甚至有碰撞紀錄,圍場上的好友為同樣是法國裔的Gasly。另外已故F1車手Jules Bianchi為其教父。<br><br><s>在主場摩納哥站的霉運無人能敵,每次出賽不是DNS就是DNF,直到2022賽季才終於打破魔咒(可惜最終因窩法策略出錯而失落頒獎台)。<br><br>\ I am stupid. /<br>\ NOOOOOOOOOOOOOOOOOO!! /</s>
|-
|-
|小卡洛斯.賽恩斯<br>Carlos Sainz Jr.
|小卡洛斯.賽恩斯<br>Carlos Sainz Jr.
第273行: 第278行:
|SAI
|SAI
|2015-2022
|2015-2022
|西班牙車手<s>Smooth Operatoooooooooooor</s>,紅牛青訓出身,2015年接替升上大牛的Kyvat的位置成為小牛的正式車手。<br><br>2017年賽季中因為小牛提前和引擎供應商雷諾解約而被租借到雷諾車隊。2019-20年轉隊到麥拉倫,翌年再轉隊到法拉利。<br>相較於其他車手如Ricciardo轉隊後有長時間不適應新賽車的狀況,他加入法拉利以後適應不良的狀況很快就恢復了,2021年賽季還拿到了比隊友還高的年度第5名。<br><br>父親Carlos Sainz Sr.是1990, 1992 WRC年度冠軍,父子兩人曾經搭擋參加過Race of Champion(ROC)。
|西班牙車手<s>Smooth Operatoooooooooooor</s>,紅牛青訓出身,2015年接替升上大牛的Kyvat的位置成為小牛的正式車手。<br><br>2017年賽季中因為小牛提前和引擎供應商雷諾解約而被租借到雷諾車隊。2019-20年轉隊到麥拉倫,翌年再轉隊到法拉利。<br>相較於其他車手如Ricciardo轉隊後有長時間不適應新賽車的狀況,他加入法拉利以後適應不良的狀況很快就恢復了,2021年賽季還拿到了比隊友還高的年度第5名,到2022年英國站卒取得F1生涯首勝。<br><br>父親Carlos Sainz Sr.是1990, 1992 WRC年度冠軍,父子兩人曾經搭擋參加過Race of Champion(ROC)。
|-
|-
|蘭多.諾里斯<br><s>懶惰.羅禮士</s><br>Lando Norris
|蘭多.諾里斯<br><s>懶惰.羅禮士</s><br>Lando Norris
第280行: 第285行:
|2019-2022
|2019-2022
|rowspan="2" |麥拉倫
|rowspan="2" |麥拉倫
|英國車手,2017年歐洲F3冠軍、2018年F2亞軍,麥拉輪青訓車隊出身<br><br>身兼車手和Twitch實況主,其Twitch頻道擁有120萬粉絲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無法比賽的期間經常與Leclerc、Russell和Albon等人一起開直播<br><br>自從2017年升上F2開始,每年的第11站(除了2017年的Sprint Race拿到第13名以外)其他都沒有完賽
|英國車手,2017年歐洲F3冠軍、2018年F2亞軍,麥拉輪青訓車隊出身<br><br>身兼車手和Twitch實況主,其Twitch頻道擁有120萬粉絲<br>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無法比賽的期間經常與Leclerc、Russell和Albon等人一起開[[遊戲實況|直播]]<br><br>自從2017年升上F2開始,每年的第11站(除了2017年的Sprint Race拿到第13名以外)其他都沒有完賽,不過這個魔咒已在2022年賽季被打破。
|-
|-
|奧斯卡.皮亞斯特里<br>Oscar Piastri
|奧斯卡.皮亞斯特里<br>Oscar Piastri
第286行: 第291行:
|PIA
|PIA
|無 (本年新秀)
|無 (本年新秀)
|澳洲籍車手,雷諾體育學院出身。2019年雷諾方程式歐洲杯,2020年F3及2021年F2車手冠軍。<br><br>連續三年取得參加方程式錦標賽的冠軍,自然被視為天才年青車手及雷諾的秘密武器。但因為雷諾只能掌握阿爾派的兩個車席,2022年只能作為阿爾派的後備車手。<br>由於對在阿爾派的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决定接觸麥拉倫準備轉會。<br>但巧合地遇上Alonso突然宣佈轉投奧斯頓馬丁,阿爾派突公告他來年將升任正選車手,本人在數小時<s>睡醒</s>後卻{{twitter|OscarPiastri|1554527452231262210|發推}}否認、更表明來年不會為阿爾派駕駛。<br>事件最終讓雙方對簿公堂,最後以Piastri與麥拉倫車隊的合約被裁定有效,2023年將成為麥拉倫車手告終。<br><br><s>\ I understand that, without my agreement, Alpine F1 have put out a press release late this afternoon that I am driving for them next year. This is wrong and I have not signed a contract with Alpine for 2023. I will not be driving for Alpine next year. /</s>
|澳洲籍車手,雷諾體育學院出身。2019年雷諾方程式歐洲杯,2020年F3及2021年F2車手冠軍。<br><br>連續三年取得參加方程式錦標賽的冠軍,自然被視為天才年青車手及雷諾的秘密武器。但因為雷諾只能掌握阿爾派的兩個車席,2022年只能作為阿爾派的後備車手。<br>由於對在阿爾派的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决定接觸麥拉倫準備轉會。<br>但巧合地遇上Alonso突然宣佈轉投奧斯頓馬丁,阿爾派突公告他來年將升任正選車手,本人在數小時<s>睡醒</s>後卻{{twitter|OscarPiastri|1554527452231262210|發推}}否認、更表明來年不會為阿爾派駕駛。<br>事件最終讓雙方對簿公堂,最後以Piastri與麥拉倫車隊的合約被裁定有效,2023年將成為麥拉倫車手告終。<br><br><s>\ I understand that, without my agreement, Alpine F1 have put out a press release late this afternoon that I am driving for them next year. This is wrong and I have not signed a contract with Alpine for 2023. I will not be driving for Alpine next year. /</s>
|-
|-
|皮埃爾.加斯利<br>Pierre Gasly
|皮埃爾.加斯利<br>Pierre Gasly
第292行: 第297行:
|GAS
|GAS
|2017-2022
|2017-2022
|rowspan="2" |Alpine
|rowspan="2"|Alpine
|法國籍車手,2016年GP2冠軍,紅牛青訓車隊出身,2015年成為紅牛車隊的測試車手,之後在2017年下半季接替Kyvat的位置成為小牛的正式車手,並在2019年賽季代表紅牛出賽。<br><br>升上大牛後因為壓力和對賽車的適應問題<ref>其實近年來紅牛的二號車手都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主要是因為Adrian Newey設計的車十分吃重一號車手的駕駛能力導致各方面都十分敏感/極端,而二號車手往往需要與這種極端特性苦戰</ref>以至於表現完全跟不上隊友Verstappen<s>,在匈牙利站甚至被隊友套圈</s>,因此2019年下半季被下放回到小牛<s>可是與他交換的Albon表現也沒比較好…但是因為已經沒人可換所以Albon跑了超過一個賽季</s><br><br>回到小牛的第一場比賽-比利時站,在經歷了摯友Anthoine Hubert<ref>Anthoine Hubert(1996~2019),法國賽車手,2018年GP3冠軍。2019年8月31日在F2比利時站比賽中車禍身亡</ref>的死亡以後表現開始穩定下來,同年賽季的巴西站還擋住Hamilton的攻勢取得第2名並首度登上頒獎台。<br>2020年賽季在義大利站取得生涯第一個分站冠軍,成為1996年摩納哥站以後第一個拿到分站冠軍的法國車手、也是繼08年Vettel拿到分站冠軍以後小牛/Minardi的第1個頒獎台和分站冠軍,被車迷稱為「把小牛當大牛開的男人」。<br>由於已經無望重回紅牛正隊{{censored|據傳因為與紅牛首席設計師Adrian Newey交惡}},2022年中趁著車手市埸變動之際轉投阿爾派,2023年將與Ocon組成全法國班。<br><br>家族成員包括祖父母、父親跟兩個兄弟都是賽車手。與同樣是法國裔的Leclerc是青梅好友,和隊友角田裕毅同樣十分友好<s>甚至到了基情滿滿的地步</s>。但與同為法籍的Ocon卻關係惡劣,結果兩人卻陰差陽錯於阿爾派成為隊友<s>内鬥不可避</s><br><br>IG、推特等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s>狂讚士</s>,曾經有車迷在賽道邊將正在發推的Gasly拍下來發推,結果該推文馬上就被本人轉推<br><s>一般車手都會使用專業的設備來訓練反應,狂讚士Gasly是用4隻手機加上一臺筆電…</s>
|法國籍車手,2016年GP2冠軍,紅牛青訓車隊出身,2015年成為紅牛車隊的測試車手,之後在2017年下半季接替Kyvat的位置成為小牛的正式車手,並在2019年賽季代表紅牛出賽。<br><br>升上大牛後因為壓力和對賽車的適應問題<ref>其實近年來紅牛的二號車手都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主要是因為Adrian Newey設計的車十分吃重一號車手的駕駛能力導致各方面都十分敏感/極端,而二號車手往往需要與這種極端特性苦戰</ref>以至於表現完全跟不上隊友Verstappen<s>,在匈牙利站甚至被隊友套圈</s>,因此2019年下半季被下放回到小牛<s>可是與他交換的Albon表現也沒比較好…但是因為已經沒人可換所以Albon跑了超過一個賽季</s><br><br>回到小牛的第一場比賽-比利時站,在經歷了摯友Anthoine Hubert<ref>Anthoine Hubert(1996-2019),法國賽車手,2018年GP3冠軍。2019年8月31日在F2比利時站比賽中車禍身亡</ref>的死亡以後表現開始穩定下來,同年賽季的巴西站還擋住Hamilton的攻勢取得第2名並首度登上頒獎台。<br>2020年賽季在義大利站取得生涯第一個分站冠軍,成為1996年摩納哥站以後第一個拿到分站冠軍的法國車手、也是繼2008年Vettel拿到分站冠軍以後小牛/Minardi的第1個頒獎台和分站冠軍,被車迷稱為「把小牛當大牛開的男人」。<br>由於已經無望重回紅牛正隊{{censored|據傳因為與Adrian Newey交惡}},2022年中趁著車手市埸變動之際轉投阿爾派,2023年將與Ocon組成全法國班。<br><br>家族成員包括祖父母、父親跟兩個兄弟都是賽車手。與同樣是法國裔的Leclerc是青梅好友,和隊友角田裕毅同樣十分友好<s>甚至到了基情滿滿的地步</s>。<br>但與同為法籍的Ocon卻關係惡劣,結果兩人卻陰差陽錯於阿爾派成為隊友<s>内鬥不可避</s><br><br>IG、推特等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s>狂讚士</s>,曾經有車迷在賽道邊將正在發推的Gasly拍下來發推,結果該推文馬上就被本人轉推<br><s>一般車手都會使用專業的設備來訓練反應,狂讚士Gasly是用4隻手機加上一臺筆電…</s>
|-
|-
|埃斯塔班.奧康<br>Esteban Ocon
|埃斯塔班.奧康<br>Esteban Ocon
第306行: 第311行:
|無 (本年新秀)
|無 (本年新秀)
|rowspan="2"|Alpha Tauri
|rowspan="2"|Alpha Tauri
| 荷蘭籍車手,2019年F2年度車手冠軍及2020年電動方程式車手冠軍。<br><br>麥拉倫青訓計劃出身,早年已赢得卡丁車錦標賽及多個下級方程式比賽冠軍。<br>退出麥拉倫青訓計劃後雖然陸續勝出F2及電動方程式證明其實力,卻始终苦於車席短缺無法晉升F1,只能在賓士車隊擔任後備測試車手<s>和F1TV節目主持</s>。<br>到了2022年賽季終於等到機會:這年他同時為三支賓士系車隊任後備測試車手,在車手市場動盪之際抓住了Albon因盲腸炎缺陣意大利站的機會,首次代表威廉斯上陣就以第9名帶回積分。<br>自此成為不少車隊爭相延攬對象,最終確定2023年為艾法托利正選車手。<br><br>身材比較矮小(167cm),加入艾法托利後被戲稱與角田組成了「全F1最矮的車手組合」。<br><s>墨西哥站練習中Sainz與車隊通訊時誤將他的名字de Vries[[空耳|聽成了]]「Debris(碎片)」,自此Nyck Debris之綽號不脛而走。</s>
|荷蘭籍車手,2019年F2年度車手冠軍及2020年電動方程式車手冠軍。<br><br>麥拉倫青訓計劃出身,早年已赢得卡丁車錦標賽及多個下級方程式比賽冠軍。<br>退出麥拉倫青訓計劃後雖然陸續勝出F2及電動方程式證明其實力,卻始终苦於車席短缺無法晉升F1,只能在賓士車隊擔任後備測試車手<s>和F1TV節目主持</s>。<br>到了2022年賽季終於等到機會:這年他同時為三支賓士系車隊任後備測試車手,在車手市場動盪之際抓住了Albon因盲腸炎缺陣意大利站的機會,首次代表威廉斯上陣就以第9名帶回積分。<br>自此成為不少車隊爭相延攬對象,最終確定2023年為艾法托利正選車手。<br><br>身材比較矮小(167cm),加入艾法托利後被戲稱與角田組成了「全F1最矮的車手組合」。<br><s>墨西哥站練習中Sainz與車隊通訊時誤將他的名字de Vries[[空耳|聽成了]]「Debris(碎片)」,自此Nyck Debris之綽號不脛而走。</s>
|-
|-
|角田裕毅<br>Yuki Tsunoda
|角田裕毅<br>Yuki Tsunoda
第312行: 第317行:
|TSU
|TSU
|2021-2022
|2021-2022
|日本籍車手,本田夢想計畫和紅牛青訓出身,2020年F2年度季軍,目前F1場上唯一一位、也是F1歷史上第一位2000年以後出生的正式車手。<br><br>雖然在賽道上偶有佳作{{ref|最著名的是2021年土耳其站擋住後面的Hamilton整整8圈}},但是整體成績並不理想,又因為一直有聲音認為他是因為本田才能進入F1,再加上先前本田已經宣布會在2021年賽季結束後退出F1,綜合以上因素許多人都認為他會隨著本田的退出而離開F1,不過車隊在2021年9月宣布跟他續約一年,在知道這個消息時連自己都嚇了一跳。<br><br><s>身材比較矮小(160cm),時常被車迷及同儕車手拿來當梗開玩笑,連紅牛也在官方影片中讓他表演如何藏進汽車後備箱,2023年隨著De Vries轉投艾法托利有望組成F1最矮車手組合。<br>有路怒症,時常在無線電通訊裡口吐芬芳,車隊還特別為他請了心理醫生幫助他進行情緒管理。角田速人</s>
|日本籍車手,本田夢想計畫和紅牛青訓出身,2020年F2年度季軍,目前F1場上唯一一位、也是F1歷史上第一位2000年以後出生的正式車手。<br><br>雖然在賽道上偶有佳作{{ref|最著名的是2021年土耳其站擋住後面的Hamilton整整8圈}},但是整體成績並不理想,又因為一直有聲音認為他是因為本田才能進入F1,再加上先前本田已經宣布會在2021年賽季結束後退出F1,綜合以上因素許多人都認為他會隨著本田的退出而離開F1,不過車隊在2021年9月宣布跟他續約一年,在知道這個消息時連自己都嚇了一跳。<br><br><s>身材也是矮小一族[[一米六 (身高)|(160cm)]],時常被車迷及同儕車手拿來當梗開玩笑,連紅牛官方也在影片中讓他表演如何藏進汽車後備箱。<br>有路怒症,時常在無線電通訊裡口吐芬芳,車隊還特別為他請了心理醫生幫助他進行情緒管理。角田速人</s>
|-
|-
|費爾南多.阿隆索<br>Fernando Alonso
|費爾南多.阿隆索<br>Fernando Alonso
第318行: 第323行:
|ALO
|ALO
|2001-2018,2021-2022
|2001-2018,2021-2022
|rowspan="2" |奧斯頓馬丁
|rowspan="2"|奧斯頓馬丁
|西班牙車手,2005-06年年度冠軍,2018-19年利曼24小時總冠軍,2019年差點贏得Indy500成為第二位三冠王,2020年更跨界挑戰Dakhar Rally,2021年的新晉年輕車手{{ref|因為他已有2年沒駕F1,在2020年要強制參與F1季終年輕車手測試才能重返F1}}<br>在Kimi退役後成為了最年長的現役車手(40歲)<br><br>雷諾時期因有著過人的過彎能力及賽道智慧成功終結了Schumacher和法拉利王朝{{ref|另一原因為法拉利無法適應05-06年賽例及雷諾拱上了強大的V10和mass damper裝置強化過彎性能}}<br>但之後成為了有名的黑氣石{{ref|第一次麥拉倫年代捲入間諜門;第二次雷諾年代捲入撞車門;法拉利年代遇上紅色拖拉機;第二次麥拉倫年代就深受本田和麥拉倫本身合作程度不足導致的<s>GP2</s>引擎困擾<s>,但這反而造就了他將糞車化為神奇的驚人駕駛能力</s>}}和傳媒眼中的歹角車手代表{{ref|多半都是因為他説話毫無遮掩以不時隱約地對車隊作出一些施壓緣故,回歸後這種壞習慣收斂了點(?)}}<br><br>2022年在Vettel宣佈退休後不久閃電宣佈隔年將加盟奧斯頓馬丁,此事連Alpine高層也不知道,某程度上是導致Alpine人事大地震的主因<br>2022年賽季義大利站以350次起步超越Kimi Raikkonen的349次,成為F1歷史上起步次數最多的車手。<br><br>因為[[賽馬娘Pretty_Derby/登場人物介紹-3星賽馬娘#琵琶晨光(ビワハヤヒデ)|頭很大]]而被車迷稱作「頭哥」<br>最近開始經營自家輕裝品牌Kimoa<br><br><s>\ All the time you have to leave the space! /<br>\ Karma! /<br>\ GP2 Engine, GP2... ARGHHH! /<br>\ The engine feels good much slower than before... AMAZING. /<br>\ Trust El Plan /</s>
|西班牙車手,2005-06年年度冠軍,2018-19年利曼24小時總冠軍,2019年差點贏得Indy500成為第二位三冠王,2020年更跨界挑戰Dakhar Rally,2021年的新晉年輕車手{{ref|因為他已有2年沒駕F1,在2020年要強制參與F1季終年輕車手測試才能重返F1}}<br>在Kimi退役後成為了最年長的現役車手(40歲)<br><br>雷諾時期因有著過人的過彎能力及賽道智慧成功終結了Schumacher和法拉利王朝{{ref|另一原因為法拉利無法適應05-06年賽例及雷諾拱上了強大的V10和mass damper裝置強化過彎性能}}<br>但之後成為了有名的黑氣石{{ref|第一次麥拉倫年代捲入間諜門;第二次雷諾年代捲入撞車門;法拉利年代遇上紅色拖拉機;第二次麥拉倫年代就深受本田和麥拉倫本身合作程度不足導致的<s>GP2</s>引擎困擾<s>,但這反而造就了他將糞車化為神奇的驚人駕駛能力</s>}}和傳媒眼中的歹角車手代表{{ref|多半都是因為他説話毫無遮掩以不時隱約地對車隊作出一些施壓緣故,回歸後這種壞習慣收斂了點(?)}}<br><br>2022年在Vettel宣佈退休後不久閃電宣佈隔年將加盟奧斯頓馬丁,此事連Alpine高層也不知道,某程度上是導致Alpine人事大地震的主因<br>2022年賽季義大利站以350次起步超越Kimi Raikkonen的349次,成為F1歷史上起步次數最多的車手。<br><br>因為[[賽馬娘Pretty_Derby/登場人物介紹-3星賽馬娘#琵琶晨光(ビワハヤヒデ)|頭很大]]而被車迷稱作「頭哥」<br>最近開始經營自家輕裝品牌Kimoa<br><br><s>\ All the time you have to leave the space! /<br>\ Karma! /<br>\ GP2 Engine, GP2... ARGHHH! /<br>\ The engine feels good much slower than before... AMAZING. /<br>\ Trust El Plan /</s>
|-
|-
第325行: 第330行:
|STR
|STR
|2017-2021
|2017-2021
|比利時裔(有猶太人血統)加拿大車手,2016年歐洲F3年度冠軍,2017年加入威廉斯車隊開始F1生涯。2019年隨著父親Lawrence Stroll收購陷入財政危機的Force India車隊後轉入改名的Racing Point車隊<br><br>因為長年待在老爸經營的車隊而被部分車迷戲稱為天賦哥<s>,擁有[[鈔能力]]</s>{{Censored|;與同為富二代車手的Mazepin相比可謂白到不行}}<br>《[[閃電霹靂車]]》的蘭德爾真人版<br><b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Hbex2b6w 2021年摩納哥站在場上出現精彩超車鏡頭時,導播卻將畫面切到他失誤擦牆的慢動作重播],其亂入一時之間成為網路迷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QJNLB9Zo8 (範例)]
|比利時裔(有猶太人血統)加拿大車手,2016年歐洲F3年度冠軍,2017年加入威廉斯車隊開始F1生涯。2019年隨著父親Lawrence Stroll收購陷入財政危機的Force India車隊後轉入改名的Racing Point車隊<br><br>因為長年待在老爸經營的車隊而被部分車迷戲稱為天賦哥<s>,擁有[[鈔能力]]</s>{{Censored|;與同為富二代車手的Mazepin相比可謂白到不行}}<br>《[[閃電霹靂車]]》的蘭德爾真人版<br><br>{{youtube|KvpVJMDZVF8|2021年摩納哥站在場上出現精彩超車鏡頭時,導播卻將畫面切到他失誤擦牆的慢動作重播}},其[[亂入]]一時之間成為網路迷因。{{youtube|CsQJNLB9Zo8 |(範例)}}
|-
|-
|羅根.薩金特<br>Logan Sargeant
|羅根.薩金特<br>Logan Sargeant
第332行: 第337行:
|無 (本年新秀)
|無 (本年新秀)
|rowspan="2" |威廉斯
|rowspan="2" |威廉斯
|<s>F1賽場上極度罕有的</s>美國車手,2022年F2最佳新人車手<br><br>2021年加入威廉斯車手學院後得到替車隊測試戰車的機會,後於2022年賽季車隊領隊Jos Capito宣佈若他能取得足夠獲得超級駕照的分數便會讓他加入威廉斯,而他也不負眾望地成功達標晉升上F1。
|<s>F1賽場上極度罕有的</s>美國車手,2022年F2最佳新人車手<br><br>2021年加入威廉斯車手學院後得到替車隊測試戰車的機會,後於2022年賽季(當時的)車隊領隊Jos Capito宣佈若他能取得足夠獲得超級駕照的分數便會讓他加入威廉斯,而他也不負眾望地成功達標晉升上F1。
|-
|-
|亞歷山大.阿爾本<br>Alexander Albon
|亞歷山大.阿爾本<br>Alexander Albon
|23
|23
|ALB
|ALB
|2019-2022
|2019-2020, 2021-2022
|英泰混血,擁有英泰雙重國籍。<br><br>紅牛青訓計畫出身,2019年加入小牛,年中跟表現不佳被下放的Gasly交換而升上大牛。<br>2020年在托斯卡尼站拿下第3成為第一位登上頒獎台的泰國車手,但因為表現跟Verstappen差距過大不符車隊預期而在2020年賽季結束後被降為車隊儲備及測試車手。<br>2021年代表艾法托利跟法拉利共同營運的AF Corse車隊參加德國房車大師賽(DTM),非比賽時亦積極為大牛調試汽車和當角田的教練<br><br>2022年經由好友Russell牽線和紅牛允許下加入威廉斯車隊<s>所以大家會發現他即使在非紅牛系車隊頭盔還是有(泰國)紅牛的贊助</s><br><br><s>\ They race me so hard! /</s>
|英泰混血,擁有英泰雙重國籍。<br><br>紅牛青訓計畫出身,2019年加入小牛,年中跟表現不佳被下放的Gasly交換而升上大牛。<br>2020年在托斯卡尼站拿下第3成為第一位登上頒獎台的泰國車手,但因為表現跟Verstappen差距過大不符車隊預期而在2020年賽季結束後被降為車隊儲備及測試車手。<br>2021年代表艾法托利跟法拉利共同營運的AF Corse車隊參加德國房車大師賽(DTM),非比賽時亦積極為大牛調試汽車和當角田的教練<br><br>2022年經由好友Russell牽線和紅牛允許下加入威廉斯車隊<s>所以大家會發現他即使在非紅牛系車隊頭盔還是有(泰國)紅牛的贊助</s><br><br><s>\ They race me so hard! /</s>
|-
|-
|瓦爾特利.博塔斯<br>Valtteri Bottas
|瓦爾特利.博塔斯<br>Valtteri Bottas
第344行: 第349行:
|BOT
|BOT
|2013-2022
|2013-2022
|rowspan="2" |愛快羅密歐
|rowspan="2"|愛快羅密歐
|芬蘭車手<s>F1第一僚機</s>,2017-2021年間效力於賓士車隊<s>擔任Hamilton的副手兼太監</s>。<br><br>常為了確保車隊利益最大化{{Censored|(更準確說是為了確保Hamilton的冠軍地位)}}而被迫遵從車隊指令做出各種犧牲。與車隊策略師James Vowles的無線電{{Censored|「Valterri, It's James」}}堪稱經典。<br>本身作為車手的實力並不差<s>不算雨賽的話</s>,更可以說這些年的車隊連霸他才是最大功臣,但奈何頭上頂著一位當代車王才造就這樣的尷尬位置。<br><br><s>創下史上最久的換胎{{ref|2021年摩納哥站進站時因為右前胎螺母卡死無法卸下而被迫退賽,到車隊技師成功把輪胎卸下已是43小時15分鐘之後}},亦成功在Kimi退休後繼承了ICEman的稱號{{ref|因為2021年賓士為令Hamilton能夠在最後數場拋離紅牛性能讓Bottas當高輸出高損耗化引擎的白老鼠,讓他才5場就要打開第六副PU兼罰退發車位的古怪作戰而得名}}<br><br>\ To whom it may concern, fuck you. /</s>
|芬蘭車手<s>F1第一僚機</s>,2017-2021年間效力於賓士車隊<s>擔任Hamilton的副手兼太監</s>。<br><br>常為了確保車隊利益最大化{{Censored|(更準確說是為了確保Hamilton的冠軍地位)}}而被迫遵從車隊指令做出各種犧牲。與車隊策略師James Vowles的無線電{{Censored|「Valterri, It's James」}}堪稱經典。<br>本身作為車手的實力並不差<s>不算雨賽的話</s>,更可以說這些年的車隊連霸他才是最大功臣,但奈何頭上頂著一位當代車王才造就這樣的尷尬位置。<br><br><s>創下史上最久的換胎{{ref|2021年摩納哥站進站時因為右前胎螺母卡死無法卸下而被迫退賽,到車隊技師成功把輪胎卸下已是43小時15分鐘之後}},亦成功在Kimi退休後繼承了ICEman的稱號{{ref|因為2021年賓士為令Hamilton能夠在最後數場拋離紅牛性能讓Bottas當高輸出高損耗化引擎的白老鼠,讓他才5場就要打開第六副PU兼罰退發車位的古怪作戰而得名}}<br><br>\ To whom it may concern, fuck you. /</s>
|-
|-
第351行: 第356行:
|ZHO
|ZHO
|2022
|2022
|史上第一位中國出身的F1車手,Alpine青訓體系出身。<br>攜帶伊利牛奶(AMX酸奶名義)和(老爸的)恆吉集團贊助,自己亦有其名義的汽車銷售集團(當然也是老爸的)<br><br>苦戰F2 3年才有點好成績(最高成績為2021年的第三位,且第一位為同系的新晉車手Oscar Piastri),傳聞最後用3000萬歐元才能好好買下F1車席的富二代<br><br>測試車手時期的車號是37號,改為現在的24號據說是為了紀念Kobe Bryant<br>2022年賽季義大利站後宣布與車隊續約。
|史上第一位中國出身的F1車手,Alpine青訓體系出身。<br>攜帶伊利牛奶(AMX酸奶名義)和(老爸的)恆吉集團贊助,自己亦有其名義的汽車銷售集團(當然也是老爸的)<br><br>苦戰F2 3年才有點好成績(最高成績為2021年的第三位,且第一位為同系的新晉車手Oscar Piastri),傳聞最後用3000萬歐元才能好好買下F1車席的富二代<br><br>測試車手時期的車號是37號,改為現在的24號據說是為了紀念柯比.布萊恩<br>2022年賽季義大利站後宣布與車隊續約。
|-
|-
|尼可.賀根堡<br>Nico Hülkenberg  
|尼可.賀根堡<br>Nico Hülkenberg  
第357行: 第362行:
|HUL
|HUL
|2012-2019
|2012-2019
|rowspan="2" |哈斯
|rowspan="2"|哈斯
|傳奇王Michael Schumacher之長子法拉體系出身,2020年F2車手總冠軍。<br><br>公認的慢熱型在卡丁車初級方程式第一未有好成績但第二便有突飛猛進的表現<br>但在Haas逗留兩年表現依然平平最終在2022年賽季完結前確定被隊釋出<br><br><s>Vettel乾兒子,閒時一直和密切交流亦經常和他夥柏戰ROC</s>
|德國籍手,2008年F3及2009年GP2冠軍同時亦是2015年曼24小時耐力賽全場冠軍。<br><br>2009年於威廉斯隊開始F1之旅但很快就轉到印度力量索伯等下游車隊,然後在為雷諾征戰三後由2020起被Ocon取代失去正選位置。<br>但在COVID最嚴重的三季間作為後備車手替各隊救火5場、且多半進入積分圈作收到2023年賽季終於能重回正選手的位置。<br><br>雖然表現相當穩健但卻保持著一項頗為尷尬紀錄:是F1史上出出賽次數最多卻從未站上過頒獎台的車手(184次賽,181次起跑無領獎台),到底是運氣還是技術問題也是車迷討論的焦點。<br><s>\ Nico Huuuuuuulkenberg!/</s>
|-
|-
|凱文.馬格努森<br>Kevin Magnussen
|凱文.馬格努森<br>Kevin Magnussen
第367行: 第372行:
|}
|}


==車隊工作者==
== 車隊工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
第391行: 第396行:
|Mattia Binotto
|Mattia Binotto
|法拉利
|法拉利
|<s>通稱哈利波特,</s>法拉利車隊的領隊。<br><br>賽車工程師出身,2000年代初Schumacher皇朝時已為法拉利工程團隊一員。2016年升任車隊技術總監,2019年再升任為領隊。<br>被視為法拉利車隊於2020年表現大退步的元兇,遭到車迷各種嘲諷。不過當時他曾一度需同時兼任技術總監及領隊,法拉利管理層的人事管理窩法内鬥內行優良傳統亦有相當大的問題。<br><br><s>\ S🅱️innala /</s>
|<s>通稱哈利波特,</s>法拉利車隊的領隊。<br><br>賽車工程師出身,2000年代初Schumacher皇朝時已為法拉利工程團隊一員。2016年升任車隊技術總監,2019年再升任為領隊。<br>被視為法拉利車隊於2020年表現大退步的元兇,遭到車迷各種嘲諷。不過當時他曾一度需同時兼任技術總監及領隊,法拉利管理層的人事管理<s>窩法内鬥內行優良傳統</s>亦有相當大的問題。<br><br>2022年賽季法拉利的賽車實力足以奪冠且一度對紅牛佔極大優勢,但季中賽車可靠性和賽事中各種謎之策略導致一敗塗地、車手車隊均只以第二作收。賽季完結後最終卸任領隊並離開法拉利。<br><br><s>\ S🅱️innala /</s>
|-
|-
|Guenther Steiner
|Guenther Steiner
第398行: 第403行:
|}
|}


==曾經參賽過的知名車隊==
== 曾經參賽過的知名車隊 ==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
第513行: 第518行:
|John Surtees
|John Surtees
|Lotus, Cooper, Lola, Ferrari, Honda, BRM
|Lotus, Cooper, Lola, Ferrari, Honda, BRM
| 1960-1972年
|1960-1972年
|6/1
|6/1
|1964年F1世界冠軍,英國籍車手。<br>歷史上唯一一位同時囊括兩輪與四輪世界錦標賽冠軍的車手。除了1964年F1世界冠軍,亦贏得世界摩托車錦標賽350cc(1958、1959、1960年)及500cc(1956、1958、1959、1960年)組别世界冠軍。<br>曾經打算為法拉利在1966年F1及利曼24小時耐力賽出戰,結果因隊内政治鬥爭<s>窩法優良傳統</s>而離隊,令法拉利失去了爭奪這兩項比賽冠軍的機會。
|1964年F1世界冠軍,英國籍車手。<br>歷史上唯一一位同時囊括兩輪與四輪世界錦標賽冠軍的車手。除了1964年F1世界冠軍,亦贏得世界摩托車錦標賽350cc(1958、1959、1960年)及500cc(1956、1958、1959、1960年)組别世界冠軍。<br>曾經打算為法拉利在1966年F1及利曼24小時耐力賽出戰,結果因隊内政治鬥爭<s>窩法優良傳統</s>而離隊,令法拉利失去了爭奪這兩項比賽冠軍的機會。
第626行: 第631行:
|-
|-
|Nick Heidfeld
|Nick Heidfeld
| BMW-Sauber
|BMW-Sauber
|2000-2011年
|2000-2011年
|0/0
|0/0
第654行: 第659行:
|0/0
|0/0
|近年最具代表的日本選手,曾為了上場比賽甚至在自家的壽司店工作以籌措款項。<br>目前效力於其他耐久賽事。<br>曾經替[[Good Smile Company#Good_Smile_Racing|Good Smilie Racing]]上陣,也是這個條目裡唯一推出過[[黏土人]]與[[figma]]的人物
|近年最具代表的日本選手,曾為了上場比賽甚至在自家的壽司店工作以籌措款項。<br>目前效力於其他耐久賽事。<br>曾經替[[Good Smile Company#Good_Smile_Racing|Good Smilie Racing]]上陣,也是這個條目裡唯一推出過[[黏土人]]與[[figma]]的人物
|-
| Sebastian Vettel
| BMW-Sauber,Toro Rosso,Red Bull,Ferrari,Aston Martin
| 2008-2022年
| 53/4
| 2010-2013年F1世界冠軍,德國籍車手。<br>外號「德國金童」,紅牛車隊時代曾贏得四連霸,名氣大得遊戲《跑車浪漫旅》找他合作並設計X2010概念賽車的特別款。<ref>本人還在遊戲中的鈴鹿賽道創下比F1快20秒的賽道紀錄,堪稱5代最難解的隱藏獎項</ref><br>正賽確定前三的[[口頭禪|口癖]]是「YESYESYES」。<br><br>相較於在賽道上的形象私下非常低調,幾乎沒有使用任何社群軟體,雖然有使用智慧型手機但是最多只是拿來幫孩子拍照,連簡訊跟電郵都不太喜歡回,本人表示如果有人有重要的事會直接打電話給他。比起看影片更喜歡看報紙或看書,不喜歡使用網路。<br>堪稱F1歷史人肉百科全書,不但能說出各支冷僻F1車隊的名字,更能由尾到頭把全部F1歷代所有冠軍車手的名字全背出來<s>因此被Ricciardo取笑他很宅</s>。<br>近兩年的訪問更提到自己在疫情期間開始學著做料理跟種點東西,於是被部分車迷戲稱為「德國老農」<br>近年也開始關心環保事務,相較部分車手在歐洲賽事會開著自己的超跑到賽道,他曾被拍到騎腳踏車到賽道(後來同鄉Mick也加入了騎腳踏車的行列)<br><br>斜槓車手,在場上場下身兼數職,除了本業的賽車手以外目前已知的還有:工程師(修自己的車,幫別隊的Mick檢查故障的車子)、策略師(比賽中幫車隊想策略)、場邊工作人員(幫忙撿自己撞車後留在賽道上的碎片)、清潔隊員(比賽結束後撿觀眾席上的垃圾)、消防員(幫自己的車滅火<ref>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工作人員都只是志工,對於車輛的了解不多,為了避免工作人員拿滅火器亂噴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時候車手會自己滅火</ref>)、心靈導師(對Mick<ref>與和Mick的父親Michael Schumacher過去的關係相同,只是立場對調</ref>)、醫療車駕駛(2021比利時站排位賽,把車停在撞車的Norris旁邊,確認對方沒事後才把車開走)、歌手(2020年賽季末幫法拉利跑完最後一場比賽後唱了自己作詞的歌送給車隊工作人員)、間諜(比賽結束後利用各種方法接近觀察其他車隊的車)<br><br>2022年賽季中破例開設了社群軟體官帳。結果第一次發佈內容就公佈將於季末退役的影片。<br>退役後現仍有參加賽車活動。<br><br>'''現役車手中連續參賽場數最多者''',參加了從2007年匈牙利站到2021年阿布達比站的共計280場比賽,直到2022年巴林站因確診肺炎而破功。<ref>順道一提,目前該紀錄的第二名是Ricciardo,參加了從2011年英國站到2022年沙烏地阿拉伯站的共計212場比賽,持續更新中。</ref><br><br>有給每年開的賽車取名的習慣<ref>2008:Julie、2009:Kate/Kate's Dirty Sister、2010:Luscious Liz/Randy Mandy、2011:Kinky Kylie、2012:Abbey、2013:Hungry Heidi、2014:Suzie、2015:Eva、2016:Margherita、2017:Gina、2018:Loria、2019:Lina、2020:Lucilla</ref><br><br><s>\ MEIN GOTT MUSS DAS SEIN! /</s>
|-
| Daniel Ricciardo<ref>名字根據英文和義大利文的發音有「里卡多」和「里奇亞多」兩種。</ref>
| HRT,Toro Rosso,Red Bull,Renault,McLaren
| 2011-2022年
| 8/0
| 義大利裔澳洲籍車手。<br>紅牛青訓出身,先是在HRT車隊開始其F1生涯。加入紅牛體系後開始嶄露頭角,晉升正隊後表現甚至超越了Vettel成為紅牛的主力。然而Verstappen的出現令其地位動搖,不願成為二號車手故2019年轉投雷諾。<s>不過之後每次轉隊均須重新適應賽車。</s><br>轉隊到麥拉倫後雖然並取得一次分站冠軍,但卻始終無法完全適應表現低沉,最終於2022年季末因為Alpine羅生門事件在合約未完的狀況下被迫離隊,現回到紅牛任後備車手。<br><br>個性開朗總是笑臉迎人,因而成為DTS系列的主角,每季均戲份吃重。<br><br>受同鄉的MOTO GP車手Jack Miller的影響在上領獎台後都會做名為[[wikipedia:en:Drinking from shoes|「Shoey(將香檳倒進自己的鞋裡再喝下)」]]的儀式,有時候還會請其他上領獎台的車手和進行賽後訪問的主持人一起喝。
|-
|Nicholas Latifi
|Williams
|2020-2022年
|0/0
|伊朗+義大利家族背景的加拿大車手,2019年F2亞軍(冠軍為2021年FE冠軍Nyck De Vries)。<br><br>帶著(老爸的)凍肉公司Sofina及義大利咖啡Lavazza贊助於2020年首戰F1,算是讓威廉斯撐過該年財政困難<ref>適逢武漢肺炎,當時主要贊助商ROKiT臨時跑路不贊助導致財政極為緊張,Latifi家族為該車隊提供了一筆信託借貸才及時在賣盤前有足夠營運資金</ref>的男人。<br>但賽場上表現實在令人一言難盡,而且多次撞車並時常因而扭轉賽場上的戰局,故被車迷戲稱為「Goatifi」及「拉導」。<br><br>2021年阿布扎比站令Verstappen大逆轉奪冠的關鍵之一<ref>比賽後段與Mick纏鬥時因為發生碰撞而誤闖導致輪胎抓地力變差的區域,因此在之後的彎位失控撞牆引發安全車,導致最後一圈的爭議性綠旗程序</ref>因而[[風評被害]],事後遭受大量Hamilton/賓士粉絲騷擾甚至死亡恐嚇{{censored|,而作為當事人的Hamilton則是到翌年2月才發聲明袒護他但已經令他造成不必要的二次傷害}}<br><br>2022表現持續低迷且多次引起碰撞,甚至一度在積分榜上排在第21名。<br>最終2022年新加坡站前威廉斯車隊宣布不再續約,賽季完結後正式離隊。<br><br><s>前Alfa Romeo領隊(現法拉利領隊)Fred Vasseur:我們退過幾次賽,有時是技術問題、有時是引擎問題、有時是Latifi。</s>
|-
|Mick Schumacher
|Haas
|2021-2022年
|0/0
|德國籍車手,傳奇車王Michael Schumacher之長子,法拉利體系出身,2020年F2車手總冠軍。<br><br>公認的慢熱型車手,在卡丁車及初級方程式中第一年未有好成績但第二年便有突飛猛進的表現。<br>不過加入F1兩年表現平庸,而且多次導致令賽車全毁的車禍,使本來財政狀況就不寬裕的Hass大為頭痛。<br>到2022年其表現還被回歸的Magnussen比下去,最终導致季末被車隊宣布不獲續約。<br>現為賓士的後備車手,估計憑其父親的影響力仍有回歸正選的機會。<br><br><s>Vettel的乾兒子,閒時一直與他密切交流,亦經常和他夥柏出戰ROC</s>
|-
|-
|Nikita Mazepin
|Nikita Mazepin
第659行: 第688行:
|2021年
|2021年
|0/0
|0/0
|其駕駛風格使他在F2比賽時已就備受爭議,加盟哈斯後開季前又被爆出襲胸門的爭議事件引起全球車迷不滿,甚至群起希望FIA能吊銷他的超級駕照。<br>2021年賽季開幕站巴林開賽不到30秒就在3號彎<s>Maze🅱️in自撞退賽</s>,之後一整年下來幾乎都在底邊掙扎{{ref|一方面是為了因應2022年規則大改,哈斯開季前就表示要把所有資源都放在研發下一年的車,2021年的賽車只是稍微配合規則稍微修改底盤就直接上場}},就連同隊的Mick都贏他一大截。<br>賽季中還一度傳出會被徵召入伍(俄羅斯規定男性滿18歲要服一年義務役)。<br><br>因為父親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寡頭之一、兩人關係非常密切,2022年2月普丁出兵烏克蘭造成全世界抵制俄羅斯讓他與及Uralkali的立場非常尷尬<br>車隊先是在季前測試的最後一天撤掉了所有與Uralkali有關的商標和塗裝,到3月5日更被車隊連同Uralkali的合作案一起即時解僱
|其駕駛風格使他在F2比賽時已就備受爭議,加盟哈斯後開季前又被爆出襲胸門的爭議事件引起全球車迷不滿,甚至群起希望FIA能吊銷他的超級駕照。<br>2021年賽季開幕站巴林開賽不到30秒就在3號彎<s>Maze🅱️in自撞退賽</s>,之後一整年下來幾乎都在底邊掙扎{{ref|一方面是為了因應2022年規則大改,哈斯開季前就表示要把所有資源都放在研發下一年的車,2021年的賽車只是稍微配合規則稍微修改底盤就直接上場}},就連同隊的Mick都贏他一大截。<br>賽季中還一度傳出會被徵召入伍(俄羅斯規定男性滿18歲要服一年義務役)。<br><br>因為父親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寡頭之一、兩人關係非常密切,2022年2月普丁出兵烏克蘭造成全世界抵制俄羅斯讓他與及Uralkali的立場非常尷尬<br>車隊先是在季前測試的最後一天撤掉了所有與Uralkali有關的商標和塗裝,到3月5日更被車隊連同Uralkali的合作案一起即時解僱<br>同年3月中在歐盟公布的第一波對俄制裁名單上,他和父親Dmitry的名字都被列入其中
|}
|}


==歷史上重大及爭議性事件==
== 歷史上重大及爭議性事件 ==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auto;"
|-
|-
第669行: 第697行:
!涉事車隊
!涉事車隊
!涉事車手
!涉事車手
!事件簡述
!事後影響
!備註
!備註
|-
|-
第674行: 第704行:
|Jordan, Simtek, Williams
|Jordan, Simtek, Williams
|Ayrton Senna, Roland Ratzenberger, Rubens Barrichello  
|Ayrton Senna, Roland Ratzenberger, Rubens Barrichello  
|
|賽事從4/29的排位練習賽就蒙上陰影:先是Barrichello在4/29練習時受傷,4/30排位賽時Ratzenberger身亡,5/1正賽時則發生Senna死亡事故
|比賽的安全性收到了廣泛的關注,<s>因為老是跟FIA作對</s>已經解散12年的F1車手協會重新組建<br>FIA對所有賽道的設計重新評估與修正{{ref|許多賽道已成立數十年以上,隨著賽車技術的演進已有多處不合時宜的地方}}、賽場安全措施全面提升、車輛安全性升級以及對車速和車輛動力做出限制
|自此後F1將近20年再無死亡事故,直到2014年Jules Bianchi於日本站事故身亡
|-
|-
|{{wp|2005年美國大獎賽|2005年美國大獎賽<br>普利司通輪胎爭議事件}}
|{{wp|2005年美國大獎賽|2005年美國大獎賽<br>普利司通輪胎爭議事件}}
| All
|
|
|
|當年賽事指定輪胎供應商為米其林與普利司通,然而使用米其林的豐田車隊車手Ralf Schumacher在排位賽時於賽道的第13號轉彎處發生事故,之後使用米其林的7支車隊{{ref|英美、麥拉倫、紅牛、雷諾、豐田、薩伯和威廉斯}}均表示它們同樣於13號彎道發生車輛性能不佳的問題<br>米其林分析後寄信給FIA宣稱除非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賽車在13號彎減速,他們不能保證賽車10圈以上的安全性。<br>在隔日的第二封信中,米其林的代表提出將不會允許使用米其林輪胎的7家車隊使用排位賽時的輪胎參加比賽,除非對賽道進行改動。<br>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的3支車隊{{ref|法拉利、喬丹和米納爾迪}}參加了正賽
| FIA對於輪胎性能與品質的評估提升,同時為避免不公,自2007年起只會有一家供應商能夠得標<ref>發生事故時翌年2006的得標廠商已確定</ref>
|
|
|-
|-
|{{wp|2007年一級方程式間諜爭議|2007年一級方程式間諜爭議<br>「間諜門事件(Spygate)」}}
|{{wp|2007年一級方程式間諜爭議|2007年一級方程式間諜爭議<br>「間諜門事件(Spygate)」}}
|McLaren, Ferrari
|McLaren, Ferrari, Renault
|Fernando Alonso, Lewis Hamilton
|Fernando Alonso, Lewis Hamilton, Pedro de la Rosa<ref>McLaren車隊2007年時期的試車手,前一年2006時為正式車手</ref>
|2006年後半年法拉利車隊進行了大量人事變更,其中一位設計師兼機師Nigel Stepney因為不滿這些變更,進而於翌年引發事件<br>2007年法拉利車隊正式起訴Stepney,認為他涉及車輛技術洩密,同時也牽扯到多名2006年人事變更案的成員,而法拉利也控訴麥拉倫車隊工程師Michael Coughlan涉及此事<br>經調查發現2007年匈牙利龍時,時任麥拉倫車手的Hamilton未遵照車隊指令在排位賽時讓位給Alonso造成對方不滿引起爭議,車隊老闆Ronald Dennis亦與Alonso產生爭執,爭執期間Alonso威脅說要公開與試車手Rosa的往來信件,因此在FIA保證不影響車手之下對此三名車手進行調查<br>調查後裁定麥拉倫需罰款1億美金,同時取消2007年車隊成績(車手成績不影響),且該年度除了車手外禁止麥拉倫車隊任何成員出席於F1的任何慶祝儀式中<br><br>調查過程中麥拉倫也指雷諾車隊與此事有關,最後雷諾僅得到FIA認定有涉及此事但未做出處罰
|
|
|
|-
|-
|{{wp|雷諾一級方程式賽車撞車爭議|2008年新加坡大獎賽<br>「撞車門事件(Crashgate)」}}
|{{wp|雷諾一級方程式賽車撞車爭議|2008年新加坡大獎賽<br>「撞車門事件(Crashgate)」}}
|Renault
| Renault  
|Nelson Piquet Jr., Fernando Alonso
| Nelson Piquet Jr., Fernando Alonso
| 2008年由於雷諾車隊本身情況不佳,造成 Alonso 雖在排位賽有優良表現卻往往在正賽失利<br>同年新加坡大獎賽時,隊友Piquet Jr.在17號彎道發生事故退賽,因為該彎道沒有吊車能即時排除事故所以引發安全車出動確保比賽安全,安全車出動下引發一連串的各車隊駕駛與進站策略變更,最後讓Alonso順利奪冠<br><br>到2009年Piquet Jr.被雷諾解僱釋出,他後於巴台電台節目中爆料去年新加坡站的事故並非意外而是出於車隊指令,讓提前做好準備的Alonso能夠順利奪冠<br>最後時任雷諾車隊的負責人與工程部負責人離隊並禁止參與FIA有關的任何賽事,車隊也進入2年的觀察期緩刑,若於此期間再有任何的違規事項發生則會吊銷車隊執照<br>雷諾另Piquet Jr.也指控Alonso與此事有關但遭後者否認,指控原因是事故發生前Alonso曾做出不合常規的駕駛與進站策略、卻在事後得到最大的利益效應,不過最後的調查也摘除了這項對於Alonso的指控
|
|
|
|}
|}


==相關名詞==
== 相關名詞 ==
===車隊方面===
=== 車隊方面 ===
====廠隊====
 
*從車體設計製造到動力單元的研發組裝完全由自己包辦的隊伍,且通常以汽車品牌的名義參賽。
==== 廠隊 ====
*屬於這類型的計有賓士、紅牛{{ref|性質上其實相當於私人車隊,但自2022年起收購本田的動力單元技術並自組相關部門後也算正式符合廠隊之定義,也是目前唯一一支並非掛名汽車品牌的廠隊}}、法拉利和Alpine(雷諾)。
* 從車體設計製造到動力單元的研發組裝完全由自己包辦的隊伍,且通常以汽車品牌的名義參賽。
====準廠隊====
* 屬於這類型的計有賓士、紅牛{{ref|性質上其實相當於私人車隊,但自2022年起收購本田的動力單元技術並自組相關部門後也算正式符合廠隊之定義,也是目前唯一一支並非掛名汽車品牌的廠隊}}、法拉利和Alpine(雷諾)。
*本質上屬於下述幾類車隊,但動力單元供應商並沒有自轄的車隊,而是以純粹的供給商家身分投入賽事。且供給的車隊數量不多於三支。
 
*本田就是最著名的例子曾數次進退F1賽場,1988年時打造出傳說名車MP4/4的麥拉倫車隊就是使用本田提供的V6渦輪增壓引擎。
==== 準廠隊 ====
* 本質上屬於下述幾類車隊,但動力單元供應商並沒有自轄的車隊,而是以純粹的供給商家身分投入賽事。且供給的車隊數量不多於三支。
 
* 本田就是最著名的例子曾數次進退F1賽場,1988年時打造出傳說名車MP4/4的麥拉倫車隊就是使用本田提供的V6渦輪增壓引擎。
** 2018-2021年本田與紅牛/艾法托利的合作與再次宣布退出F1並以HRC{{ref|本田賽車公司,Honda Raing Corporation}}名義繼續支援RBPT直到2025年為止,也算是確立了紅牛就是本田的廠隊。
** 2018-2021年本田與紅牛/艾法托利的合作與再次宣布退出F1並以HRC{{ref|本田賽車公司,Honda Raing Corporation}}名義繼續支援RBPT直到2025年為止,也算是確立了紅牛就是本田的廠隊。
====偽廠隊====
*雖然隊伍掛名汽車品牌,但動力單元並非自力研發而是從其他廠商購買的隊伍,車隊班子亦並非完全和廠方有密切聯繫。
*奧斯頓馬丁(Force India/Racing Point)和愛快羅密歐(Sauber)都屬這類型。
====私人車隊====
*由非汽車品牌的個人或公司建立的車隊,動力單元當然也是買別人的。
**隨著新車隊加入成本不斷增加{{ref|目前新車隊必須從零開發自己的車輛、而非1980年代時還可以購買大型車隊的賽車參戰,意味著車隊除了車手和物流外亦額外花一段時間和大量金錢來招募人才來開發新車,而且未必可以回本}},加上獎金池緣故{{ref|每年整個賽季後所有車隊都會因應排名而獲得相應獎金,假如多一隊進場亦意味著會分薄,對於沒有大量財政支援的現有私人車隊將會更難盈利以作車輛開發/人才招募}},導致由1989年高峰時21支車隊變成17年開始只有10隊參賽(而且其中6隊是廠隊/偽廠隊)。
**因應加入資金上限規則與及2025年動力系統與車輛規則大改,私人車隊是否捲土重來亦將是未來F1發展的重要課題
*麥拉倫{{ref|麥拉倫是'''先有車隊才有汽車品牌''',故算在此類。}}和威廉斯都屬這類型。
====B隊/衛星車隊====
*指與大型車隊有著大量聯繫的車隊,小至車手供應、大至開發資源都有一定依賴性。
**在1990年代以前已經很常見「大型車隊靠賣車給小型車隊參戰來賺錢,而小型車隊靠著大型車隊的性能賺取獎金用來自行研發新車」這種互利模式(俗稱Customer Team/客户車隊)
**1990年代大幅收緊規例後到2000年代再次出現,如2007年小牛用大牛上一年的車和Super Aguri(本田的B隊)使用本田上一年的戰車,製造了不少是否變相容許B隊使用母隊車的爭議
**但自從FIA再收緊開發規例後,許多B隊研發通常集中在共用同體系車手,或提供開發人手和空力試驗資源來互相提升車輛實力、同時讓大型車隊在2021年後出現的風洞測試上限下提取多點數據
*艾法托利(母隊紅牛)和哈斯(母隊法拉利)都屬這類型。
**哈斯實質上還是更偏近於私人車隊,不過對法拉利有相當程度的依賴;而艾法托利就真的是由紅牛直轄的車隊。
====付費車手(Pay Driver)====
*指並非完全靠往年成績,而是主要藉由對車隊提供財政援助從而得到車手席位的車手
**不止F1、在其他大小型賽車比賽上都非常常見
**由純粹仗著巨額買車席圖興趣的紳士車手(Gentlemen Driver)以至贊助方要求車隊使用的車手都是付費車手,畢竟賽車就是資本主義的比賽嘛
*雖然這稱號通常都帶有貶意,但付費車手並不代表就是沒有實力:比如Niki Lauda和Michael Schumacher都是付費車手出身
**對於缺乏穩定財政來源的私人車隊來説是個很有效的苦肉計,因為一個帶有大量財政支援的車手可以招聘更多更好的人手協助營運以至開發更強的新車,比起花錢買起一個天才車手但要他駕一台連獎金也賺不到的弱車更有回本能力但當然也得看那個付費車手是否在幫倒忙
**但付費車手的存在也的確讓場上車手實力良莠不齊,有些小型車隊甚至為了滿足這班付費車手會將每個賽事的車席分配給各個車手出賽來賺一番
*FIA為杜絕此一情況自1990年代起逐步收緊F1進場門檻、避免實力太差的車手進入賽場,甚至在2015年發起了超級駕駛執照積分制度,幾乎杜絕了純粹靠錢出場的可能性
**不過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超級有錢少爺在F2買下車席角逐上F1,而資金沒有那麼雄厚的付費車手則轉向門檻較低的GT/耐力賽、或嘗試爭取成為F1測試車手來圓夢
====車隊指令(Team Order)====
*指車隊以使用無線電等方式指令個別車手達到車隊目標。同樣也常見於F1以外大小型賽車比賽之中
**目標除了給車手提供賽道即時路況、戰術選項、要求改變車輛設定、緊急故障排除、指令車手進站外,亦發展出要求讓位給主力車手、維持排位、甚至要求製造事故務求人為地對賽事製造變數等非競爭性行為
**甚至不僅止於干預車手,在車隊眾多的1980-90年代不少公司擁有2隊以上的車隊{{ref|現今的紅牛、法拉利也是擁有兩個車隊}},由於旗艦車隊的成績較為重要,因此在高層干預下要次級車隊整隊讓賽當刺客阻撓其他隊的情況屢見不鮮
*由於此行為某程度上有違比賽精神(尤其是製造事故),而且間接導致一位車手無法表現自己實力而備受爭議;但另一方面賽車是個車隊上下的團隊比賽,車隊競爭策略上比起車手個人之間競爭更重要
**著名事例有法拉利在2002年要求Barrichello慢駛讓Schumacher獲得分站冠軍、雷諾的撞車門事件、以及2013年紅牛的Multi 21事件
*FIA曾積極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禁止車隊使出讓位等非競爭行為的無線電指令外,亦針對該項行為進行懲罰
**但車隊還是有其他方法暗示車手執行指令,如2010年時法拉利對Massa以「Fernando is faster than you. Can you confirm you understood that message?」的暗示要他讓位給Alonso(當時Massa的速度亦並非明顯慢於Alonso)
**2016年甚至出現連非必要情況下不準使用無線電的古怪規例,但因為效果不彰{{ref|該措施甚至影響車手要自行擔當賽事工程師、在比賽中自行想辦法微調賽車設定或駕馭故障戰車等高難度動作,導致車手無法在車輛出現機件問題時有效解決,甚至車隊也索性無視禁令經無線電提供指示給車手解決}}結果在2017年後又打回原型,默認了車隊繼續對車手發出除了製造事故或傷害其他車手外的非競爭性指令。
====僚機(Wingman)/二號車手====


===賽車方面===
==== 偽廠隊 ====
====下壓力====
* 雖然隊伍掛名汽車品牌,但動力單元並非自力研發而是從其他廠商購買的隊伍,車隊班子亦並非完全和廠方有密切聯繫。
====地面效應====
 
====海豚跳====
* 奧斯頓馬丁(Force India/Racing Point)和愛快羅密歐(Sauber)都屬這類型。
====動力單元====
 
*F1動力來源規格始終是歷年來各車隊與FIA不斷角力的核心之一,FIA不斷的祭出各種手段以避免車隊無止無盡的攀升車輛馬力。
==== 私人車隊 ====
**最初的1950-1960允許自然進氣/機械增壓兩種引擎,不過排氣量則不斷下修。
* 由非汽車品牌的個人或公司建立的車隊,動力單元當然也是買別人的。
**1961-1965:只允許自然進氣、排氣量也限縮,成為F1史上馬力最低迷的時代。
** 隨著新車隊加入成本不斷增加{{ref|目前新車隊必須從零開發自己的車輛、而非1980年代時還可以購買大型車隊的賽車參戰,意味著車隊除了車手和物流外亦額外花一段時間和大量金錢來招募人才來開發新車,而且未必可以回本}},加上獎金池緣故{{ref|每年整個賽季後所有車隊都會因應排名而獲得相應獎金,假如多一隊進場亦意味著會分薄,對於沒有大量財政支援的現有私人車隊將會更難盈利以作車輛開發/人才招募}},導致由1989年高峰時21支車隊變成17年開始只有10隊參賽(而且其中6隊是廠隊/偽廠隊)。
**1966-1988:允許了渦輪增壓系統、同時排氣量大幅上修,成為了F1史上馬力最強盛的時代。
** 因應加入資金上限規則與及2025年動力系統與車輛規則大改,私人車隊是否捲土重來亦將是未來F1發展的重要課題
**1989-2013:又只允許自然進氣、排氣量也多次下修,同時也在汽缸數量、汽缸夾角、轉速等多方面限制。
 
***隨著混合動力技術的引入,2009年開始有車隊使用動能、熱能回收系統,但此時仍為選配選項,所以不是每個車隊都有採用。
* 麥拉倫{{ref|麥拉倫是'''先有車隊才有汽車品牌''',故算在此類。}}和威廉斯都屬這類型。
**2014-至今:混合動力成為標準、再度開放渦輪增壓,動力來源不再只單純的依靠內燃機引擎,因此整個動力套件便統稱為動力單元。
 
*動力單元簡稱PU('''P'''ower '''U'''nit)。自2014年進入混動時代後所演變成的動力總成,廣義上的「引擎」指的就是PU。
==== B隊/衛星車隊 ====
*共分為內燃機、渦輪增壓器、動能回收電機、熱能回收電機、能量儲存器、電控系統與變速箱:
* 指與大型車隊有著大量聯繫的車隊,小至車手供應、大至開發資源都有一定依賴性。
**內燃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簡稱ICE)就是狹義上的「引擎」部件,為一組1.6L的V6渦輪增壓發動機。
** 在1990年代以前已經很常見「大型車隊靠賣車給小型車隊參戰來賺錢,而小型車隊靠著大型車隊的性能賺取獎金用來自行研發新車」這種互利模式(俗稱Customer Team/客户車隊)
**動能回收電機('''M'''otor '''G'''enerator '''U'''nit–'''K'''inetic,簡稱MGU-K)是一套將剎車時的動能以電力的形式回收儲存至電池內的系統。
** 1990年代大幅收緊規例後到2000年代再次出現,如2007年小牛用大牛上一年的車和Super Aguri(本田的B隊)使用本田上一年的戰車,製造了不少是否變相容許B隊使用母隊車的爭議
** 但自從FIA再收緊開發規例後,許多B隊研發通常集中在共用同體系車手,或提供開發人手和空力試驗資源來互相提升車輛實力、同時讓大型車隊在2021年後出現的風洞測試上限下提取多點數據
 
* 艾法托利(母隊紅牛)和哈斯(母隊法拉利)都屬這類型。
** 哈斯實質上還是更偏近於私人車隊,不過對法拉利有相當程度的依賴;而艾法托利就真的是由紅牛直轄的車隊。
 
==== 付費車手(Pay Driver) ====
* 指並非完全靠往年成績,而是主要藉由對車隊提供財政援助從而得到車手席位的車手
** 不止F1、在其他大小型賽車比賽上都'''非常常見'''
** 由純粹仗著巨額買車席圖興趣的紳士車手(Gentlemen Driver)以至贊助方要求車隊使用的車手都是付費車手<s>,畢竟賽車就是資本主義的比賽嘛</s>
 
* 雖然這[[稱號]]通常都帶有貶意,但付費車手'''並不代表就是沒有實力''':比如Niki Lauda和Michael Schumacher都是付費車手出身
** 對於缺乏穩定財政來源的私人車隊來説是個很有效的苦肉計,因為一個帶有大量財政支援的車手可以招聘更多更好的人手協助營運以至開發更強的新車,比起花錢買起一個天才車手但要他駕一台連獎金也賺不到的弱車更有回本能力<s>但當然也得看那個付費車手是否在幫倒忙</s>
** 但付費車手的存在也的確讓場上車手實力良莠不齊,有些小型車隊甚至為了滿足這班付費車手會將每個賽事的車席分配給各個車手出賽來賺一番
 
* FIA為杜絕此一情況自1990年代起逐步收緊F1進場門檻、避免實力太差的車手進入賽場,甚至在2015年發起了超級駕駛執照積分制度,幾乎杜絕了純粹靠錢出場的可能性
** <s>不過取而代之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超級有錢少爺在F2買下車席角逐上F1,而資金沒有那麼雄厚的付費車手則轉向門檻較低的GT/耐力賽、或嘗試爭取成為F1測試車手來圓夢</s>
 
==== 車隊指令(Team Order) ====
* 指車隊以使用無線電等方式指令個別車手達到車隊目標。同樣也常見於F1以外大小型賽車比賽之中
** 目標除了給車手提供賽道即時路況、戰術選項、要求改變車輛設定、緊急故障排除、指令車手進站外,亦發展出要求讓位給主力車手、維持排位、甚至'''要求製造事故務求人為地對賽事製造變數'''等非競爭性行為
** 甚至不僅止於干預車手,在車隊眾多的1980-90年代不少公司擁有2隊以上的車隊{{ref|現今的紅牛、法拉利也是擁有兩個車隊}},由於旗艦車隊的成績較為重要,因此在高層干預下要次級車隊整隊讓賽當刺客阻撓其他隊的情況屢見不鮮
 
* 由於此行為某程度上有違比賽精神(尤其是製造事故),而且間接導致一位車手無法表現自己實力而備受爭議;但另一方面賽車是個'''車隊上下的團隊比賽''',車隊競爭策略上比起車手個人之間競爭更重要
** 著名事例有法拉利在2002年要求Barrichello慢駛讓Schumacher獲得分站冠軍、雷諾的撞車門事件、以及2013年紅牛的Multi 21事件
 
* FIA曾積極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禁止車隊使出讓位等非競爭行為的無線電指令外,亦針對該項行為進行懲罰
** 但車隊還是有其他方法暗示車手執行指令,如2010年時法拉利對Massa以「Fernando is faster than you. Can you confirm you understood that message?」的暗示要他讓位給Alonso(當時Massa的速度亦並非明顯慢於Alonso)
** 2016年甚至出現連非必要情況下不準使用無線電的古怪規例,但因為效果不彰{{ref|該措施甚至影響車手要自行擔當賽事工程師、在比賽中自行想辦法微調賽車設定或駕馭故障戰車等高難度動作,導致車手無法在車輛出現機件問題時有效解決,甚至車隊也索性無視禁令經無線電提供指示給車手解決}}結果在2017年後又打回原型,默認了車隊繼續對車手發出除了製造事故或傷害其他車手外的非競爭性指令。
 
==== 僚機(Wingman)/二號車手 ====
 
=== 賽車方面 ===
==== 下壓力 ====
==== 地面效應 ====
==== 海豚跳 ====
==== 動力單元 ====
* 簡稱PU('''P'''ower '''U'''nit)。自2014年進入混動時代後所演變成的動力總成,廣義上的「引擎」指的就是PU。
* F1動力來源規格始終是歷年來各車隊與FIA不斷角力的核心之一,FIA不斷的祭出各種手段以避免車隊無止無盡的攀升車輛馬力。
** 最初的1950-1960允許自然進氣/機械增壓兩種引擎,不過排氣量則不斷下修。
** 1961-1965:只允許自然進氣、排氣量也限縮,成為F1史上馬力最低迷的時代。
** 1966-1988:允許了渦輪增壓系統、同時排氣量大幅上修,成為了F1史上馬力最強盛的時代。
** 1989-2013:又只允許自然進氣、排氣量也多次下修,同時也在汽缸數量、汽缸夾角、轉速等多方面限制。
*** 隨著混合動力技術的引入,2009年開始有車隊使用動能、熱能回收系統,但此時仍為選配選項,所以不是每個車隊都有採用。
** 2014-至今:混合動力成為標準、再度開放渦輪增壓,動力來源不再只單純的依靠內燃機引擎,因此整個動力套件便統稱為動力單元。
 
* 共分為內燃機、渦輪增壓器、動能回收電機、熱能回收電機、能量儲存器、電控系統與變速箱:
** 內燃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簡稱ICE)就是狹義上的「引擎」部件,為一組1.6L的V6渦輪增壓發動機。
** 動能回收電機('''M'''otor '''G'''enerator '''U'''nit–'''K'''inetic,簡稱MGU-K)是一套將剎車時的動能以電力的形式回收儲存至電池內的系統。
**熱能回收電機('''M'''otor '''G'''enerator '''U'''nit–'''H'''eat,簡稱MGU-H)是一套將ICE排放的廢氣中的廢熱以電力的形式回收儲存至電池內的系統。
**熱能回收電機('''M'''otor '''G'''enerator '''U'''nit–'''H'''eat,簡稱MGU-H)是一套將ICE排放的廢氣中的廢熱以電力的形式回收儲存至電池內的系統。
**能量儲存器基本就是電池,在直道或超車時釋放儲存的能量能短時間內大幅提高PU的輸出動力。
**能量儲存器基本就是電池,在直道或超車時釋放儲存的能量能短時間內大幅提高PU的輸出動力。
*PU的組件方面每位車手最多擁有ICE、渦輪增壓器、MGU-K、MGU-H各三組(兩組備用),和能量儲存器、電控各兩組(一組備用)。在上述額度內可以自由更換,如果需要啟用超出額度的組件就需要接受發車位後退的懲罰。
*變速箱原本分為兩部分—練習賽(FP1與FP2)用與正賽(FP3、排位賽與正賽)用。練習賽用變速箱沒有限額,可以根據需求自由啟用新套件;而正賽用變速箱則必須連續完賽六場才可啟用新品,否則發車位罰退5位。
**2022年起變速箱規則改為最多四組(三組備用),其餘規則與其他PU組件相同。
====輪胎與相關策略====


* PU的組件方面每位車手最多擁有ICE、渦輪增壓器、MGU-K、MGU-H各三組(兩組備用),和能量儲存器、電控各兩組(一組備用)。在上述額度內可以自由更換,如果需要啟用超出額度的組件就需要接受發車位後退的懲罰。
* 變速箱原本分為兩部分—練習賽(FP1與FP2)用與正賽(FP3、排位賽與正賽)用。練習賽用變速箱沒有限額,可以根據需求自由啟用新套件;而正賽用變速箱則必須連續完賽六場才可啟用新品,否則發車位罰退5位。
** 2022年起變速箱規則改為最多四組(三組備用),其餘規則與其他PU組件相同。
==== 輪胎與相關策略 ====
[[檔案:F1 tyre symbol.jpg|縮圖|2019年後五種輪胎的代表符號]]
[[檔案:F1 tyre symbol.jpg|縮圖|2019年後五種輪胎的代表符號]]
*由於輪胎對於車輛性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力,F1自從創賽以來經歷過多次的輪胎標準變革
* 由於輪胎對於車輛性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力,F1自從創賽以來經歷過多次的輪胎標準變革
**F1初創的1950-1960年代,賽車的動力、氣動結構等性能與市售車輛性能差異有限,因此輪胎的設計仍與一般輪胎差不多
** F1初創的1950-1960年代,賽車的動力、氣動結構等性能與市售車輛性能差異有限,因此輪胎的設計仍與一般輪胎差不多
**但在1960年代晚期隨著賽車性能上升,輪胎需要更強的抓地力來配合,因此在1970年代出現了光頭胎設計
** 但在1960年代晚期隨著賽車性能上升,輪胎需要更強的抓地力來配合,因此在1970年代出現了光頭胎設計
***光頭胎無胎紋,在常溫下抓地力較差但是遇熱會軟化變黏,因此輪胎與路面摩擦變熱後會變得像膠布一般黏在路面上,而無胎紋幾乎不會讓空氣進入輪胎與路面之間產生浮力,從而產生強大的抓地力可讓車速大幅提升,但相對損耗也大
*** 光頭胎無胎紋,在常溫下抓地力較差但是遇熱會軟化變黏,因此輪胎與路面摩擦變熱後會變得像膠布一般''''''在路面上,而無胎紋幾乎不會讓空氣進入輪胎與路面之間產生浮力,從而產生強大的抓地力可讓車速大幅提升,但相對損耗也大
**隨著越來越強的車輛性能讓賽車速度不斷提升產生了各式事故,FIA在賽道、車輛等其他方面進行大量限制後仍遏止不住越來越快的車速,於是從1998年開始禁用光頭胎
** 隨著越來越強的車輛性能讓賽車速度不斷提升產生了各式事故,FIA在賽道、車輛等其他方面進行大量限制後仍遏止不住越來越快的車速,於是從1998年開始禁用光頭胎
**不過有胎紋的輪胎抓地力始終受限也造成不少事故,加上FIA在其他方面的限制已經能有效抑制車速,因此2009年以後又再度開放光頭胎使用
** 不過有胎紋的輪胎抓地力始終受限也造成不少事故,加上FIA在其他方面的限制已經能有效抑制車速,因此2009年以後又再度開放光頭胎使用
**而在2005年以前FIA會在每年選定數款不同廠家的輪胎讓車隊依據需求做出選擇,但在2005年美國大獎賽爆發輪胎爭議後,從2007年起FIA每年只讓一家廠商得標成為供應商。2022年賽事由倍耐力得標{{ref|倍耐力從2011年起已連續得標至今}}
** 而在2005年以前FIA會在每年選定數款不同廠家的輪胎讓車隊依據需求做出選擇,但在2005年美國大獎賽爆發輪胎爭議後,從2007年起FIA每年只讓一家廠商得標成為供應商。2022年賽事由倍耐力得標{{ref|倍耐力從2011年起已連續得標至今}}
*現在的F1輪胎分類是從2019年開始實行,共有五種乾胎(光頭胎)和兩種濕胎(有胎紋),輪胎類型由胎壁上的文字顏色做區分
 
**乾胎有C1~C5五種,號數越大越軟、反之則更硬。
* 現在的F1輪胎分類是從2019年開始實行,共有五種乾胎(光頭胎)和兩種濕胎(有胎紋),輪胎類型由胎壁上的文字顏色做區分
**每場比賽會使用五種乾胎的其中三種,分為{{ruby|軟胎|Soft}}(紅色)、{{ruby|中性胎|Medium}}(黃色)與{{ruby|硬胎|Hard}}(白色)。通常有C5、C4、C3(偏軟);C4、C3、C2(中等)與C3、C2、C1(偏硬)三種配置。
** 乾胎有C1-C5五種,號數越大越軟、反之則更硬。
** 每場比賽會使用五種乾胎的其中三種,分為{{ruby|軟胎|Soft}}(紅色)、{{ruby|中性胎|Medium}}(黃色)與{{ruby|硬胎|Hard}}(白色)。通常有C5、C4、C3(偏軟);C4、C3、C2(中等)與C3、C2、C1(偏硬)三種配置。
***不過也會有像是2022年澳洲站般採C2、C3、C5這種跳號的配置。
***不過也會有像是2022年澳洲站般採C2、C3、C5這種跳號的配置。
**軟胎抓地力較強、速度更快,但耗損也更快;硬胎抓地力較差,速度較慢,但耗損也更慢。中性胎則是兩者間的平衡。
** 軟胎抓地力較強、速度更快,但耗損也更快;硬胎抓地力較差,速度較慢,但耗損也更慢。中性胎則是兩者間的平衡。
***簡單說就是越軟越快、越硬越久(無誤)
*** 簡單說就是越軟越快、越硬越久(無誤)
**賽道一旦變濕抓地力就會急遽下滑{{ref|因為乾胎使用光頭胎,導致濕滑賽場下因為水面填平了凹凸不平的瀝青表面,加上路面低温下無法軟化,導致無法獲得應有的抓地力}},這時就要換上下面的濕胎。
** 賽道一旦變濕抓地力就會急遽下滑{{ref|因為乾胎使用光頭胎,導致濕滑賽場下因為水面填平了凹凸不平的瀝青表面,加上路面低温下無法軟化,導致無法獲得應有的抓地力}},這時就要換上下面的濕胎。
***濕胎有{{ruby|半雨胎|Intermediate}}(綠色)與{{ruby|全雨胎|Wet}}(藍色)兩種,顧名思義是在下雨或賽道濕滑時使用,比起乾胎在雨中更能抵抗打滑。
*** 濕胎有{{ruby|半雨胎|Intermediate}}(綠色)與{{ruby|全雨胎|Wet}}(藍色)兩種,顧名思義是在下雨或賽道濕滑時使用,比起乾胎在雨中更能抵抗打滑。
***半雨胎適合在賽道濕滑(但沒有積水)與賽道還未完全乾燥,乾胎還無法抓地的場合使用。
*** 半雨胎適合在賽道濕滑(但沒有積水)與賽道還未完全乾燥,乾胎還無法抓地的場合使用。
***全雨胎則是在賽道濕滑且有積水的場合才會使用,通常只有比賽時剛好在下大雨的場合才會看到。
*** 全雨胎則是在賽道濕滑且有積水的場合才會使用,通常只有比賽時剛好在下大雨的場合才會看到。
***半雨胎在有水的情況下耗損會較慢,全雨胎則必須保持濕潤才不會過熱。
*** 半雨胎在有水的情況下耗損會較慢,全雨胎則必須保持濕潤才不會過熱。
*每場比賽各車隊會配發13套乾胎(軟8中3硬2)與7套濕胎(半雨4全雨3),每節比賽結束都需要交還兩套。
 
*每場比賽的正賽都至少需要用到兩種輪胎,這代表所有車手都需要進站換胎至少一次。如果下雨使用濕胎則沒有硬性規定。
* 每場比賽各車隊會配發13套乾胎(軟8中3硬2)與7套濕胎(半雨4全雨3),每節比賽結束都需要交還兩套。
===旗幟===
* 每場比賽的正賽都至少需要用到兩種輪胎,這代表所有車手都需要進站換胎至少一次。如果下雨使用濕胎則沒有硬性規定。
==其他==
 
===一級方程式:飆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DTS)===
=== 旗幟 ===
*由Netflix和F1官方合作拍攝的紀錄片(笑)。2019年3月8日起播放,到目前為止總共4季(每季10集)。
== 其他 ==
*雖然作為記錄片吸引了不少新的F1車迷(尤其是在F1文化不發達的美國),但劇組為了戲劇效果長期捏造很多不實內容,使得很多透過DTS加入的新車迷受到誤導,就連F1車手以至車隊負責人也往往對此有微言
=== 一級方程式:飆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DTS) ===
**將不同比賽的畫面和車手的無線電通訊剪接在一起是基本款,到了第四季(跟拍2021年賽季)甚至連捏造賽果也出現了徹徹底底的亂源,明明真實的賽況比捏造的精采多了
* 由Netflix和F1官方合作拍攝的紀錄片(笑)。2019年3月8日起播放,到目前為止總共4季(每季10集)。
**連續多季被Netflix迫害的Ricciardo:
* 雖然作為記錄片吸引了不少新的F1車迷(尤其是在F1文化不發達的美國),但劇組為了戲劇效果長期捏造很多不實內容,使得很多透過DTS加入的新車迷受到誤導,就連F1車手以至車隊負責人也往往對此有微言
***第一季塑造出跟Verstappen關係很差的假象,但實際上兩人私下關係不錯、兩人常常玩在一起,Ricciardo有時候還會坐Verstappen的飛機到處跑
** 將不同比賽的畫面和車手的無線電通訊剪接在一起是基本款,到了第四季(跟拍2021年賽季)甚至連捏造賽果也出現了<s>徹徹底底的亂源</s>,明明真實的賽況比捏造的精采多了
***第四季將他和同隊的Norris兩人的競爭放大,把兩人的關係塑造成極度不合,播出後[https://www.gpfans.com/en/f1-news/77584/norris-warns-of-netflix-overdoing-it-with-drive-to-survive-stories/Norris 在受訪時對這件事作出批評]。
** 連續多季被Netflix迫害的Ricciardo:
****事實上是因為兩人年紀差了10歲,再加上Ricciardo剛轉隊、一開始兩人不熟,但是賽季後半兩人熟了以後關係就變好了。
*** 第一季塑造出跟Verstappen關係很差的假象,但實際上兩人私下關係不錯、兩人常常玩在一起,Ricciardo有時候還會坐Verstappen的飛機到處跑
***除了Norris以外,Perez在接受訪問時也[https://www.espn.com/f1/story/_/id/33525772/sergio-perez-f1-netflix-series-probably-gone-too-far-2021-season 批評第四季做得有點過火,所以之後會減少參與DTS的拍攝]。
*** 第四季將他和同隊的Norris兩人的競爭放大,把兩人的關係塑造成極度不合,播出後[https://www.gpfans.com/en/f1-news/77584/norris-warns-of-netflix-overdoing-it-with-drive-to-survive-stories/Norris 在受訪時對這件事作出批評]。
*在第四季播出後F1首席執行官Stefano Domenicali也提到[https://www.motorsport.com/f1/news/f1-plans-talks-netflix-drivers-dts-fake-drama/9245374/ 打算和Netflix討論一下他們的「假劇本」,確保未來的內容不會偏離事實太遠]。
**** 事實上是因為兩人年紀差了10歲,再加上Ricciardo剛轉隊、一開始兩人不熟,但是賽季後半兩人熟了以後關係就變好了。
*** 除了Norris以外,Perez在接受訪問時也[https://www.espn.com/f1/story/_/id/33525772/sergio-perez-f1-netflix-series-probably-gone-too-far-2021-season 批評第四季做得有點過火,所以之後會減少參與DTS的拍攝]。
 
* 在第四季播出後F1首席執行官Stefano Domenicali也提到[https://www.motorsport.com/f1/news/f1-plans-talks-netflix-drivers-dts-fake-drama/9245374/ 打算和Netflix討論一下他們的「假劇本」,確保未來的內容不會偏離事實太遠]。


==留言==
== 留言 ==
{{pcomment|talkpage}}
{{pcomment|talkpage}}


==備註==
== 備註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