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終結百選/人文歷史流言/漢末三國諸選觀點流言」:修訂間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WILLIAM0708(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小無編輯摘要 |
||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 |||
第8行: | 第8行: | ||
|} | |} | ||
== 演義文學與歷史文學流言 == | == 演義文學與歷史文學流言 == | ||
第454行: | 第448行: | ||
**[[流言終結百選/經典流言|經典流言]] | **[[流言終結百選/經典流言|經典流言]] | ||
**[[流言終結百選/超常現象流言|超常現象流言]] | **[[流言終結百選/超常現象流言|超常現象流言]] | ||
== 備註(未整理) == | |||
正史最早的涵義是正統的史書寫法,指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寫法,另外以編年體寫法是仿照春秋左傳因此稱作古史。至於變成二十四史疑似是某人自嗨 | |||
寫作「點評」,唸作「自嗨」。毛家父子所做的,就如同偉大的前輩金聖嘆所幹的事:對原作做我流修正,這個才是實際工作;點評只是個精美的包裝手段罷了。 | |||
現在市面上所謂「三國演義」書籍,內容幾乎都是取自毛宗崗本的修改版。而這些書也幾乎只列出原作者羅貫中的名字而已。羅貫中淚目。 | |||
代表作如: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SLG──《斬》系列。 | |||
原版跟超任版的副標就叫「三國志正史」。是個有台灣、有韓國、有光榮遊戲中難以比擬的城數,而且還採即時制的遊戲。但遊戲操控容易使人腦羞。 | |||
台版書名會這麼翻譯,可能是為了跟當時同公司代理的《水滸英雄傳》(原名:われら梁山泊の好漢 柴錬水滸伝,柴田鍊三郎著)相搭配。另外,台版翻譯似乎有自行加筆及修正的情形。 | |||
這是以毛宗崗本做對照的說法。吉川參考的《通俗三國志》,是譯自明末的李卓吾評本,跟毛宗崗本仍有差異。 | |||
例如初代登場的武將「陳嬉」、「劉延」(指劉度之子,後來的演義版本叫「劉賢」)、「梁紀」,二代出現的寶物(無誤)「芙蓉姬」、夏侯惇的日文發音「かこうじゅん」等。有一部份是吉川三國志承繼通俗三國志所遺留下來的。 | |||
長野剛負責歷史模擬系列的封面 | |||
本名張九四,原本是鹽商,不堪鹽官壓榨帶領弟兄與部下起義反叛,勢力北及徐州南至紹興,擁兵數十萬,甚至有以東瀛海商(俗稱倭寇)勢力支持(明朝實施海禁政策因素之一-防範制衡親張士誠餘黨),此外善待百姓甚得民心(明初蘇州百姓以明祭「地藏王」暗祭地張王」形式來紀念他)。 | |||
施耐庵寫作《水滸後傳》還未完成時病逝,羅貫中接手《水滸後傳》的補完工作使其完成 | |||
本名劉基(字伯溫),因智謀高超而有賽諸葛雅稱 | |||
透過兵魔林彪的讀書研究法來解構羅貫中融會貫通兵聖孫武伏擊用兵理論而創作的《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當中,總共鋪陳一百九十五場伏擊戰況兵例,講解十四套、共一百九十五個伏擊誘餌,等於傳授一百九十五次的伏擊兵法。《三國演義》可說是回回有埋伏,章章藏伏兵,篇篇都珍藏、包含絕妙的十四套伏擊兵法藝術。 | |||
14套伏擊戰法:01佯敗論﹝佯敗設伏﹞,02圍闕論﹝圍闕設伏﹞,03退伏論﹝撤退設伏﹞,04偽和論﹝偽和設伏﹞,05順敵論﹝順敵設伏﹞,06攻救論﹝攻救設伏﹞,07勝伏論﹝勝後設伏﹞,08用間論﹝用間設伏﹞,09死伏論﹝死後設伏﹞,10詐伏論﹝詐欺設伏﹞,11弱伏論﹝示弱設伏﹞,12情伏論﹝情報設伏﹞,13誤伏論﹝誤露設伏﹞,14習伏論﹝習懈設伏﹞ | |||
據傳祖先為蜀漢前期文臣習禎,與諸葛亮、徐庶、龐統、馬良等人是同學知己,舉止風雅而善談論,名亞於鳳雛,位在白眉之上。 | |||
而且大多是「某某人跟曹操/劉備到赤壁與劉備/曹操作戰」這樣子的內容而已,就連曹操、劉備、周瑜的傳也是差不多如此,赤壁之戰的詳細過程都是後世的補注追加的 | |||
又名諸葛弩或元戎弩,結合連弩與古戰車的移動式兵器,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發能連續發射十隻弩箭,對長於騎兵衝鋒作戰部隊殺傷效果極大,由蜀將王平統領的特殊部隊無當飛軍使用,曾以此兵器在野地多次重擊魏軍追兵,據說魏將張郃死在此兵器攻擊之下,令魏軍寧願堅城固守也不想遇到此兵器。 | |||
全文解釋 | |||
因而衍生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說法 | |||
原河內太守,反董聯盟響應參加,曾為表示反董決心,將作為董卓說客的妹夫胡母班下獄使其死於獄中,後來因在河內施政不佳與躲避兵鋒投靠張邈,為曹操以前述理由逮殺 | |||
龐統最初的官職是南郡功曹,歷仕主君(太守名)劉表(某)曹操(曹仁)孫權(周瑜),周瑜過世後以功曹職役隨行護送遺體往吳地,逗留吳地期間會見許多未來成為孫吳棟樑的江東子弟互動良好,南郡劃分給劉備後仕於麾下,劉備鑒於龐統歷仕多主經歷略疑忠誠度左遷耒陽令,龐統任耒陽令時因廢弛政務幾乎被免官,經魯肅及諸葛亮力薦轉任治中從事與軍師中郎將,成為劉備的謀主 | |||
即後來的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原屬漢中郡,曹操攻佔漢中後分置三郡,劉備北攻漢中時遣李嚴劉封孟達攻佔,李嚴調往益州後由劉封孟達治理,爾後孟達叛變仕曹魏並驅逐劉封,三郡轉屬曹魏 | |||
關羽此行戰略目標應是攻佔漢江水域,除了確保漢左三郡的穩定,若攻佔襄樊的話益州劉軍就能藉漢江水域調兵運給支援聯防荊州劉軍,此戰略部署可能考量將來與孫吳重議荊州治權劃分,以保有跨有荊州、益兩州原則的應變對策。 | |||
按217~219年時間點孫權最年長的兒子孫登才年約十歲以下且已婚配周瑜的女兒,次子以下兒子們尚年幼,此時來談婚配不免讓人起疑竇。 | |||
古代武裝軍閥在兵荒馬亂時期沒有足夠物資犒賞部屬時,會縱容部屬在當地劫掠任何民生物資以代替獎賞,但畢竟這種事有違私德通常不會明目張膽的進行這類行為。 | |||
蔡邕早期從政時因為得罪權貴被迫流亡吳郡避禍,184年應何進徵召詔令赴京入仕,但路途遙遠緣故,到達時已是董卓掌權的時候,董卓最初對他有所提防,但多次接觸後賞識其文才,董卓徵召蔡邕入仕,蔡邕最初不肯但董卓威脅若不從就滅族的脅迫下應仕,後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候,擔任董卓重要文膽負責擬定重要詔令等文書工作頗受重用,雖曾想過辭官但畏懼董卓脾氣而不敢提,董卓死後感慨董卓過往重用他的賞識提拔之情,王允知悉後將他下獄卒於地牢中。 | |||
很大遠因董卓出身隴西是漢羌諸族要衝之地,久習涼州剽悍民風,習氣自然與那些自視歷位顯要為傲的士族或以儒學為本的儒士們時常有理念不和的衝突問題 | |||
演義設定為夏侯淵之子,正史為夏侯惇次子。夏侯楙駐守長安時軍銜為安西將軍,非演義或光榮遊戲所述的征西將軍。 | |||
其妻為曹操之女.清河長公主,與曹丕頗有交情的美男子。 | |||
隴西太守游楚就是用這條法規說服守城將士堅城抵抗蜀軍攻城,導致諸葛亮未能及時完成攻占隴右戰略目標然後聚集足夠兵力馳援守備街亭的馬謖部隊擊退張郃所部5萬兵的作戰目標。 | |||
編按:這個楊慎的唬爛可是出了名的,甚至是如果是從他口中說出的奇特觀點一律可以當成是假的 | |||
然而他連年勞師動眾,都未能成功,大概臨機應變、作大將的策略,並非他所擅長的吧! | |||
他真可以稱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蕭何是同一類的人 | |||
第一次是馬謖不按照軍令布陣,造成運補路線被斷而退。第四次是李嚴運補延遲怕被罰,就假造劉禪詔書要諸葛亮退兵 | |||
允許其代行天子軍政職權的憑證與象徵 | |||
「庸奴!復能作惡不?」 | |||
[[分類:流言終結百選]] |
於 2023年4月1日 (六) 17:34 的最新修訂
流言終結百選/人文歷史流言(漢末三國諸選觀點流言)
這是一個永遠都有 |
演義文學與歷史文學流言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時代為創作背景歷史文學小說?
- 《三國演義》是根據流傳在南北朝的志傳《世語》、《八家後漢書》、唐代的傳奇文、宋代的說書《說三分》、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外加《三國志》(含裴注)等等文學素材基礎進行彙整改編的歷史文學小說,請注意這其實是一本二創小說,絕對不是史書,不要誤將小說當史書了。
-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書前有金華蔣大器(庸愚子)於弘治七年所作序文,明末由李卓吾將二百四十則彙整成一百二十回本。
- 明朝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出版了《續三國演義》刊本,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餘雜紀,西蜀酉陽野史編次」,共計二十卷約二百餘卷,該本從蜀漢後主歸降寫錄到東晉群英諸事。
- 元代的《三國志平話》是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內容起於天庭裁判官司馬仲相陽間斷獄,將向玉帝訴冤的韓信、彭越、黥布三人分別轉世成曹操、劉備、孫權三分漢末天下,將劉邦、呂后轉世成獻帝與伏后,蒯通則轉世成諸葛亮,司馬仲相則轉世成司馬懿完成三國統一。
因為古代沒有著作權的觀念,從明代發展下來了諸多版本,至今流傳最廣的120回本,係經由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點評過,差距又更大了(?)孫夫人怎麼會跳河,毛宗崗你死來吧- 正史到五丈原為止三國還有一半篇幅,但小說因英雄角色死光光而在之後草草爛尾。
- 早年民間話本與三國志平話明明偏離史實更遠、尊劉貶曹更嚴重,羅貫中努力拉回靠近歷史卻蒙上「竄改歷史、抹黑曹操」之千古罵名...
明明改最凶的是後輩那兩個姓毛的啊! - 清末民初的歷史文學作家蔡東藩在編撰《後漢通俗演義》雖增添漢末與魏晉歷史演進脈絡的史料敘述,但知名度不及《三國演義》較不為人所知。
- 但到三國演義爆紅之後跟風出版的一堆OO演義小說仍只有民間話本的歷史程度外加一堆二次改編,使三國演義一直到近代之前竟然是「相對」最貼近史實的章回小說。
羅貫中還是背著「抹黑曹操始作俑者」之罵名...
- 但到三國演義爆紅之後跟風出版的一堆OO演義小說仍只有民間話本的歷史程度外加一堆二次改編,使三國演義一直到近代之前竟然是「相對」最貼近史實的章回小說。
- 由於光榮特庫摩
暗榮脫褲魔(原光榮)的《三國志》等一干現代動畫遊戲皆以三國演義為本改編,故遊戲內的內容和真正的三國歷史有差距。- 以正史為基礎所設計的遊戲極少,狼組的《天舞》為一例。
- 至於光榮特庫摩從11代開始,遊戲的設計加大了武將傳記的空間,因而在這方面增加了些許史實方面的記述。
- 由於三國演義大為流行緣故,在研究探討三國史實論述史觀上不免夾雜演義與民間通俗傳說論述觀點。
- 不過由於三國志本身確實沒什麼好改編的,就連在製作小組訪談中說主要的歷史脈絡是根據三國志的《軒轅劍外傳:漢之雲》和《軒轅劍外傳:雲之遙》都還是參雜了三國演義的成分在裡面。
- 以正史為基礎所設計的遊戲極少,狼組的《天舞》為一例。
- 但是現代日本人的「三國志」,卻是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於1939-1943連載。遠流翻譯為三國英雄傳,台版已絕版),是吉川英治根據三國演義1-105回改編。
- 曾發生過日本作家立間祥介翻譯三國演義,卻被讀者來函罵這跟吉川英治三國志非常不一樣,應該更忠於原著。
當時日本人大概覺得三國志也是抄三國英雄傳的立間:咦,我翻的就是原著啊?
- 日本三國志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橫山光輝的靈感是來自吉川英治的三國志。吉川對曹操的改寫讓曹操在日本擁有廣大的粉絲。而光榮的三國志也曾受到吉川三國志的影響。
- 題外話。後來由日本漫畫家砂糖佐藤所推出的改編漫畫版,台版代理三采文化把「石森章太郎プロ」統統標示為當時已故的漫畫大師,人名的「石森章太郎」。而實際作畫的砂糖佐藤卻莫名其妙變成「插畫」。結果整套漫畫包含官方介紹一路錯到底。後來代理決定版的楓樹林,則標示為「石森章太郎工作室」。
- 封面、封底、扉頁的拉頁是由光榮SLG迷熟知的其中一位代表畫家──長野剛所繪製。
- 另外自從吉川英治之後,柴田鍊三郎、陳舜臣、北方謙三等都有針對三國志再進行改編,但影響力無法與吉川英治相比。
- 曾發生過日本作家立間祥介翻譯三國演義,卻被讀者來函罵這跟吉川英治三國志非常不一樣,應該更忠於原著。
- 三國演義卷首的臨江仙並不是羅貫中所做,為毛宗崗引自楊慎二十一史彈詞中的說秦漢臨江仙。
《三國演義》是一部教導兵學實踐理論的文學作品說?
- 《三國演義》表面上是演義小說,其實內容可被當做敘述如何出奇制勝的作戰參考。
- 原作者羅貫中原本是元末時代與朱元璋及陳友諒等並齊的大軍閥-張士誠麾下重要幕僚。
- 早年向元末著名學者趙寶豐拜師學習,學成後辭別趙寶豐,投奔當時雄踞徐淮江浙一帶的大軍閥張士誠的幕府作賓。
- 羅在張士誠麾下獻策擊敗朱元璋部下康茂才軍隊,後來張士誠接受降元廷招降以後貪圖享樂,元朝衰落之後不顧羅貫中等人暫緩稱王建議叛元自稱吳王,遂對張士誠失望而辭職歸鄉。
- 之後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為師,從事寫作演義小說,將過往未竟的兵法理念以及軍旅生涯的見聞構想投入《三國演義》作品寓兵於文學當中。
-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赤壁之戰。演義中曹軍用鐵鍊把船鍊在一起,結果慘遭火攻而大敗這段耳熟能詳的情節,簡直就跟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的的紀載如出一轍。
- 張士誠敗歿之後,奉朱元璋之令專注於演義小說寫作
洗腦教化民心。 -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兩部作品裡的一些主要角色形象會如此相似,在於原作者施耐庵與羅貫中兩人是師徒。
所以羅貫中是抄施耐庵的(誤)。
- 小說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形象原型,推測可能就是元末明初著名明朝軍師-劉伯溫,後人常將劉伯溫與諸葛亮之謀略形象相做比擬。
- 《原來,三國演義可以這樣讀》(作者:李菁豪),嘗試用純粹軍事戰略的角度去解構《三國演義》。點出隱藏在《三國演義》當中的戰略思想與戰術應用的要點導讀。
這樣一來就可以解釋為何正史上諸葛亮明明不擅長奇兵戰法,在演義裡卻經常將奇兵戰法應用得出神入化不斷婊敵方了
- 傳聞創建滿清的開國奠基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及滿清族人是「三國演義」的書迷,參考了內文中的作戰方式,從而建立八旗軍制,在作戰中屢次出奇制勝。
- 現在還能看出殘留來。比如滿清入關後說被俘太監偷聽到密談,使崇禎中計誤殺袁崇煥,簡直就是照抄演義。
既然《三國演義》相關歷史文學情節大多是虛構,那麼正史記載的三國歷史事蹟就是事實囉?
- 其實也不盡然,由於漢末以後戰亂頻繁,部分史書收錄的事蹟史料受到戰災影響而遺闕許多,使得後世史學家在重新編撰復原古史以及解讀古文為白話文過程中經常多有疏漏或足夠史籍進行考證。
- 而歷朝撰寫史書的史官基本上是以自身文化道德價值觀去對任何主觀認知做評斷撰寫,編撰時多少偏重自己偏好的認知去著作史書,例如《史記》作者司馬遷被質疑曾被漢武帝判宮刑之罪,撰寫史書時內容多少有對漢朝暗中批判的跡象。
- 加上歷經南北朝以降,歷代統治者為了強化自身統治合法性,會藉由帶有特定政治目的與立場進行撰寫史書來加以
洗腦美化,此外也會有人為了批判時局或是吹捧特定歷史人物假借撰史名義而編寫史籍等等,因此在研讀史料時要審慎辨明那些史料是正確那些史料是別人加油添醋竄改。- 例如晉朝時,晉室朝廷為了強化自身統治合法性,主張漢-魏-晉朝系是一脈相承的正統政權,蜀漢、江吳是偏霸偽政權,到了劉宋取代晉朝後,劉宋改朔蜀漢、孫吳是合法政權,魏晉朝系是偽政權。
- 例如現在最主要的三國志注本:裴松之注本,其中大量了引用魏略、江表傳的資料,但是這兩本著作在歷史文獻上的評價始終不高的原因就是謬誤太多,很多跨大
自high的內容。 -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本身主張蜀漢是正統曹魏是偽政權的論述史觀的主張者,也是尊劉貶曹史觀論述的始作俑者,也因而影響後世民間世俗對三國相關史觀。
- 這點同時反應在各代史書上,主要的史書二十四史中也有數本充斥著負面評價,像是晉書太多神怪之說、宋史太過繁亂複雜、元史過於倉促簡亂。而新、舊唐書也因成書時間點的關係有政治宗教觀點的介入造成各有優缺。新五代史反而因書中的志刪減過多,造成史學價值低於已經缺佚的舊五代史。
-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算是十分嚴謹,對於有疑慮的史料幾乎都捨棄了,雖然保留下來的可信度非常高,但也造成諸多史事過於簡短到看不出啥內容。
- 例如趙雲傳在三國志只有400多字的簡介,到了裴松之注時增加到1500多字去補闕。赤壁之戰在各章節加總不到百字在描述,到了裴松之注時才增添各種史料去詳述。
- 但是三國志真正令人頭痛的是缺乏表、書、志這類有關於當代各種制度、規範、統計的內容,以至於很多事物要從漢制與晉制的演變上去推,造成有很多誤差。
- 目前現今研究史學者大多僅能以片段不全的史料及自身理解範疇有限的文學邏輯論證力及假設性得證推理,得出自成一說的史述理論,讓不甚明瞭史實事蹟的大眾概略知曉一二。
蜀漢文臣猛將如雲為何不能統一三國最終被魏晉所滅?
- 由於劉備從草莽起步經歷許多艱辛終於稱帝建國的經歷,符合以漢儒文學價值觀為主的傳統社會文化,大幅以各種文學傳說粉飾蜀漢賢臣猛將形象美化,使得三國演義大為流行渲染影響後世深遠,令許多讀者以為蜀漢比魏、吳兩國還要威,但就領土範圍及人口戶數及經濟規模來論蜀國的國力其實最弱。
- 畢竟戰爭是最耗費糧秣及戰略資源的消耗戰,領土及人口資源最雄厚的魏國顯得較為耐戰。
- 不過相對的魏國要防衛的範圍也相當廣,北防塞外諸異族、南禦吳蜀二國、內鎮民變,軍需費經常要開源節流以應付鉅額開銷。
- 加上魏國運用律法及九品中正制攏絡制衡地方門閥,不易為吳蜀兩國策反大舉叛逆
,但總是自己人反叛,即使偶有戰況不利的時候仍有辦法扭轉劣勢而穩定戰局。 - 吳國兵源主要來自地方世族的私兵,所以與地方門閥間的關係惡化就可能導致兵力不足,同時也因世族為了鞏固兵力消極北伐,造成吳國北伐的困難度,加上當地大宗人口不少是因為北方戰亂避難的移民家族,北方局勢穩定後逐漸有人群遷居北方故里,導致吳國必須發展海上商貿與到外地捕抓外族人口與課重賦稅勉強維持人力與經濟需求。
- 蜀漢藉由徵兵來補充兵源,所以士兵的訓練與向心力決定作戰能力,藉由強化法治紀律觀念統御維繫文武兩臣的政略關係,雖然較少叛亂情況,但文武兩臣之間還是會因為戰略見解的相異而爭執,影響戰略成效難有突破性優勢。
- 在漢末三國時期,長江流域的開發程度遠不如中原地區也是原因。
- 州郡的劃分除了面積外也是依照稅收量來分的,所以偌大的荊州、揚州跟小上不少的豫州、兗州的行政層級一樣。
- 中國經濟中心移往江南則是歷經數個朝代的累積,江南的大規模發展正好始於漢末三國時期,直到南宋才發展成熟。
- 蜀漢國雖得益州山嶽天險之便,外敵難以攻進來,但相對的要出境外作戰也很困難。
- 自魏延擔任漢中太守以來,漢中防務便採取重兵防守各隘口的「實兵諸圍」戰略,王平接任後仍延續魏延的防衛戰略。
把巨人堵在城牆外- 姜維主掌軍事後,則採用將敵軍放入漢中後再封鎖隘口,撐到敵軍糧秣用盡時一一擊破。
把城門打開讓巨人進來- 為彌補兵力不及魏國的問題,相當著重研發軍事工業(古稱機關術),像是開發能造成範圍群傷打擊兼具打野地衛陣戰的連弩車,開發木牛流馬解決便於山道運輸效能的問題,蜀漢的軍械工藝精良連魏國知名工匠家馬鈞都讚佩(據說見過諸葛式連弩後認為能將之改良出效能優五倍的改良式連弩)。
- 三國當中就屬魏國境內最常發生地方民變或地方軍武裝叛變,經常需要遣兵鎮壓。
- 根源於曹操在北方進行的數十起屠戮百姓事件以及曹氏一族清除異己造成的。北方人口因屠戮造成的真空,迫使曹魏必需引入遊牧民族南遷以回復人力,是造成五胡亂華的遠因之一。
- 三國當中蜀國是唯一無專職史官(史官同時身兼數職)以至於史料混亂,《蜀志》是陳壽在蜀國滅亡後另外整理加上四處蒐集史料編撰成史書。
- 隨著劉備等明星級人物先後凋逝,蜀漢後期能支撐國力的人才與政經穩定已大不如鼎盛時期強盛,最終被魏晉所滅
想破解流言就去玩無雙吧,這個就很看武將個人強不強了
- 畢竟戰爭是最耗費糧秣及戰略資源的消耗戰,領土及人口資源最雄厚的魏國顯得較為耐戰。
周瑜跟程普兩位都督誰正誰副?
- 演義中稱周瑜為正都督程普為副都督,依漢朝時代周瑜與程普是同列左右都督,然而周瑜與程普所任都督職,應直屬孫權所領將軍銜軍府都督編制之下,左右都督應為同階軍職,沒特別說明誰正誰副。
- 若以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來解釋的話,禮儀場合的話以左為重、掌政事,作戰場合以右為重、掌兵事。
- 秦漢以前普遍尊尚『右』為上、『左』為下,晉宋以後改尊『左』為上、『右』為下,而資治通鑒成書於宋代,因而稱「左右都督」為正副都督。
- 漢代在稱讚某人物經常用無出其右為讚美詞,升職時稱為右遷,降職時稱作左遷,以『左』代表君王、『右』代表臣僕。
- 古代中國觀閱地圖是平放在桌台上,地圖的北方(象徵玄武)擺放在主位者近處,如此排列地圖南方(象徵朱雀)位在前方,地圖東方(象徵青龍)位在左方,地圖西方(象徵白虎)位在右方,歷朝漢學文化影響普遍較尊崇象徵左方的龍。
漢末任命太守為何有不能出任跟出身地同郡郡縣的規定?
- 東漢時期在派任太守級地方官銜似乎存在著成文規則:「避諱出任與出身地同郡縣的地方首長」的任官避諱情況,所以例如出身地豫州被派任到兗州擔任該地任官是很常有的事。
- 這項成規源自東漢桓帝時頒布制定的三互法令,三互法的核心宗旨是「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為官。」,主要防範姻戚宗黨或有交情關係之士閥交互干涉包庇朝廷人事任命薦舉或者結黨營私及凌上干預朝事。
- 作用目的除了為了治理地方所需方便調遣之外,也有考量地方豪杰為爭權奪利而引起搶官位紛爭,為求派任公平起見而定的潛規則,這情況直至東漢末年朝綱敗壞逐漸失去效用。
- 此條例不適用於縣令或僚屬或輔弼等官職,再加上漢末以後為了攏絡有力人士或政略需求,亦有讓當地出身的人擔任該地太守情形。
- 但並不是每個獲得某地官銜的士人接受此條例,被派任的地方環境不利於己時,也會找個各種方法理由推辭赴任,導致某地政務實際由做為太守輔佐官的都丞或都尉主事。
- 群雄割據時期許多官銜變成由各地有力勢閥首領自封或藉以上表朝廷奏請冊封形式封賞有力人士的攏絡工具。
- 依封賞情況分為實領(實際擔任職名並親自到任,實銜)跟遙領(只擔任職名不親往任職,虛銜)。
- 所封之處未必是勢力所掌握的地區稱為遙領。像是孫權得荊州後為了表示想入蜀的決心,將周泰封為漢中太守、將投降的劉璋封為益州牧,而此二地直到吳國滅亡前都不曾擁有過。
三國時代的人口數
- 現有考據編錄的三國時代人口數與兵力只是概略推測數據非實際數據僅供參考。
- 從西晉時人口數忽然暴增情況推測,部分有力豪族與地方大族是最能實際影響人力調動,不排除有隱匿實際人口數情況。
- 因為東漢賦稅規定一家族戶數人口比例達一定比例門檻就要繳納較多賦稅,許多豪門世族為節少支出或多或少有隱匿實際人口戶數,加上漢末戰亂與災禍造成大量流戶,難以確切紀錄人口戶數的實際數據。
- 最多只能當作官府有效掌控與紀錄在冊的人口戶數,或許實際人數應比冊錄要多。
- 東漢末年到三國期間經常發生戰亂與飢荒等各種天災人禍影響,期間人口數呈現負成長趨勢,直到災亂逐漸安穩後,人口數才逐漸正成長。
- 但官府要能夠調動足夠支持國力所需的人力與物力等資源還是仰賴地方大族配合程度仍是有所相對影響關係。
- 從西晉時人口數忽然暴增情況推測,部分有力豪族與地方大族是最能實際影響人力調動,不排除有隱匿實際人口數情況。
為何古代中國人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取字號?
- 主要受到儒學文化薰陶影響,許多受過儒學教育的士人都會取字號,而且字號的涵義要跟名的涵義相互對應
- 由於中國古代人名經常連名帶字或號稱呼,日本小說家又照抄成習,有不少三國題材的日本漫畫是以「1姓+1名+2字」作為人名的
- 一般的情況是「諸葛孔明」、「趙雲子龍」、「周瑜公瑾」、「曹操孟德」
- 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接近一般日本名的「2姓+2名」,實際上中國古人習慣只稱「姓+名」、「姓+字」
-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列舉建安七子時,就使用了「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這樣的「姓+名+字」的行序
- 但是遇上複姓或複名者如「夏侯惇」、「太史慈」,就無法這樣用了
但還是有蠢人照套不誤,例如一騎當千的太史慈子義
- 另外要注意的是「姓+名」是長輩或自稱,「姓+字」是同輩朋友禮貌稱呼,兩者絕對不可混淆。
所以不要說上面的姓+名+字,就連創作中趙雲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的英勇發言也是絕對不應該出現的。
- 一般的情況是「諸葛孔明」、「趙雲子龍」、「周瑜公瑾」、「曹操孟德」
曹操是個想要復興漢室的臣子?
- 近年來翻案文盛行,除了諸葛亮之外曹操亦是三國中知名的翻案人物。
- 常見的著眼點是曹操直到死都未篡漢自立為帝,因此一些翻案文認為曹操根本是想要興漢而非篡漢的臣子。
- 早年與荀彧合作時尚有匡扶漢廷之志,隨著國政發展漸盛與荀彧死後,不少大臣勸他代漢稱帝時或許有動念,總是以自許當個周文王回應,暗喻不希望自己做代漢稱帝之舉,讓兒子曹丕代他做代漢稱帝之舉。
- 從年輕時代初任洛陽北部尉時敢嚴行漢朝律法鞭死違反律法的權宦蹇碩的親戚,出任濟南令嚴格取締當地豪強濫立宗廟,漢靈帝心血來潮要閱兵時敢於冒著得罪權宦風險進言等等,曹操早期算是有心想在哪樣動盪時代裡做一番貢獻,但是要在那樣選錯選項隨時都有可能身死族滅的險峻環境,勢必不得不做些道德上而言為人詬病的兇惡手段來匡正動亂局勢。
- 常見的著眼點是曹操直到死都未篡漢自立為帝,因此一些翻案文認為曹操根本是想要興漢而非篡漢的臣子。
因為真實目標是收羅天下人妻在銅雀臺爽
陳宮是因為曹操殺害呂伯奢一家而離開曹操與之為敵嗎?
- 這一故事來自演義與民間戲曲編造的橋段,不是史實,陳宮背離曹操是為另一件事。
-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出逃洛陽,原定逃往徐州在卞氏娘家瑯琊郡避禍的父親曹嵩及親屬會合,到了兗州適逢兗州豪士組織發起反董聯盟,曹操應張邈邀請加入反董聯盟並提議讓發出檄文給各州郡群雄共襄加入反董聯盟,爾後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
- 最早反董聯盟發起人是東郡太守橋瑁,初期成員以兗州及徐州南部豪士為主,後來曹操提議下將反董聯盟成員擴大至各州郡。
- 陳宮本是兗州名士,與兗州當地士族交情深厚,推測陳宮也響應參與反董聯盟並與曹操有所交流。
光榮三國志取自三國演義創作影響,誤以曹操是君主而陳宮是曹操軍師,張邈等人是曹操部下,實際上曹操是寄寓官拜陳留太守張邈的麾下客將,張邈才是實質君主而陳宮是張邈的軍師,如果以日本戰國群雄的地位分級的話,張邈相當於中大名(守護代或國司=太守或國相)級的群雄,兗州刺史劉岱相當於大大名(守護或管領=州刺史或州牧)級的群雄,曹操當時連小大名(郡代=縣令)級都稱不上,只是聯盟軍的參軍。
-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出逃洛陽,原定逃往徐州在卞氏娘家瑯琊郡避禍的父親曹嵩及親屬會合,到了兗州適逢兗州豪士組織發起反董聯盟,曹操應張邈邀請加入反董聯盟並提議讓發出檄文給各州郡群雄共襄加入反董聯盟,爾後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
- 後來反董聯盟解散告終,群雄為割據州郡地盤相互征戰時期,時任兗州牧的劉岱與親信東郡太守王肱因為討伐危害兗州治安的青州黃巾兵時身亡,兗州群豪商議由誰接任兗州牧與東郡太守來搞定青州兵侵擾的治安問題,此時陳宮提議迎曹操就任東郡太守並主持討伐青州兵,讓濟北相鮑信代行兗州牧,於是就群豪接迎曹操就任東郡太守。
- 曹操剛就任東郡太守領兵視察前線戰況時太過深入,被青州兵襲擊包圍,與之同行的鮑信殿後讓曹操脫身後身亡,曹操哀悼鮑信殉亡後,一肩兼任兗州牧與東郡太守誓言討平青州兵
陳組長眉頭一皺警覺內情不單純。 - 經歷輾轉曹操終於平定青州兵後,加上袁紹上表背書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開始招募幕臣與培植親信建構屬於自己勢力,讓兗州群豪與士族漸漸對曹操所做所為感到不滿。
- 兗州士族私議嚴厲批判曹操的施政措施,結果遭曹操派人大肆逮捕嚴懲非議誹謗他的群士,不顧張邈與王匡的交情,將王匡以害死胡母班為由定罪受刑。
- 因為曹操種種施政措施明顯有排擠打壓兗州豪士行為,讓素與兗州士族交情深厚的陳宮認為曹操以不值得他繼續合作或效力。
- 爾後暗中聯繫以陳留太守張邈與廣陵太守張超(兩人是兄弟關係)為首對曹操不滿的群豪士族,迎接呂布入主兗州組成反曹聯盟陣線,趁曹操領兵攻打徐州後方空虛之際起兵反叛,讓曹操陷入僅剩三座縣城堅守的險境。
- 高柔預言曹操與張邈會反目,但時人以為曹操與張邈交情深厚不可能反目,後來事態發展如高柔所預料,而張邈之所反目是源於與袁紹的恩怨,張邈擔心曹操會依從袁紹指使謀害他,於是聽從陳宮謀劃參與反曹行動作戰。
- 在曹操費心討平奮戰之下將呂布擊退,平定反叛軍勢,陳宮與呂布東逃徐州(爾後奪取徐州),張邈張超兄弟一家在雍丘遭曹軍圍剿伏誅。
- 總體來說這是曹操鑒於過去參與反董聯盟時群雄並不積極進攻董卓後,意識到必須培植發展屬於自己勢力才能實現政治抱負,藉入主兗州機遇開始實施發展勢力基業,相對的曹操這樣作法勢必會面臨兗州士族群起反抗與衝突,爾後情況發展大致與史實所述。
- 曹操剛就任東郡太守領兵視察前線戰況時太過深入,被青州兵襲擊包圍,與之同行的鮑信殿後讓曹操脫身後身亡,曹操哀悼鮑信殉亡後,一肩兼任兗州牧與東郡太守誓言討平青州兵
- 而曹操逃亡途中確實曾投宿呂伯奢家,但事情經過有《世语》版及《雜记》版兩種說法,但是這兩種版本記載多有失真成份疑慮。
- 民間戲曲與演義文學參考《世语》及《雜记》杜撰稱,曹操誅殺呂伯奢一家後又在途中連呂伯奢一併誅殺,然後說出寧吾負人、毋人負吾的千古名言,但據《魏書》說法稱,呂伯奢當時外出不在,曹操和隨從們與呂伯奢的子弟門客起衝突殺傷數人後逃走。
從呂伯奢的籍貫出身地為河南成皋作聯想推敲,正好與漢末靈帝時以忠直清正聞名的廉宦呂強(漢盛)的出身籍貫河南成皋相仿,但缺乏具體事跡佐證呂強與呂伯奢是否同宗。
趙雲其實是女兒身?
- 會有這樣流言純粹由於對史學及演義誤導衍生的錯覺,以為趙雲多年未升任大位與多年仍無鬚又保衛過劉備家屬及不近女色等是因為女兒身緣故,但這純屬妄想臆測不是事實。
- 受到現代ACG動漫及影視娛樂文化影響,基於大眾普遍愛看美女的心態,開始流行將歷史人物女體化或者讓美少女扮演歷史人物的影視文學創作展示來吸引大眾消費娛樂。
- 唐三藏就是另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日本的ACG甚至戲劇中唐三藏幾乎都是女性
- 但這大概是受到一名已故日本女優的影響的出現的現象
說白了就是為了藉由賣弄色相讓觀眾甘願被騙錢
- 唐三藏就是另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日本的ACG甚至戲劇中唐三藏幾乎都是女性
想看女兒身版本就看霸LORD、一騎當千或戀姬無雙,都是滿滿的女兒身- 還有另一個例子就是戰國時代的大名上杉謙信
- 受到現代ACG動漫及影視娛樂文化影響,基於大眾普遍愛看美女的心態,開始流行將歷史人物女體化或者讓美少女扮演歷史人物的影視文學創作展示來吸引大眾消費娛樂。
案情事件的流言
孫劉聯盟破裂導致荊州失守,真是關羽之過嗎?
- 安照演義通說關羽因為輕視孫吳,未安照諸葛亮囑託和緩孫吳關係,導致孫吳毀盟攻陷荊州。
- 這項疑問要先回顧整理促成孫劉聯盟的前因與來龍去脈:
- 孫權在完成保境江東基業之後,採納周瑜魯肅等提議,趁曹操忙於定河北時機,攻佔劉表的荊州與劉璋的益州,最終完成全境長江之所極的勢力版圖,與北方的曹操鼎足抗衡的二分天下之策。
- 然而察覺到孫吳集團的意圖的曹操,藉由密使調唆反抗孫吳統治的山越族黨及不服從孫權領導而反叛的堂弟孫輔及故臣李術等,數度干擾孫吳西進作戰的進度。
- 至公元208年,好不容易藉由江夏作戰擒殺劉表宿將黃祖令戰果有較佳成效時,曹操已搞定河北並開始派兵攻佔與孫吳領土鄰近的九江郡與盧江郡北部,對孫吳有隨時進犯之勢,孫權不得已被迫暫停進攻劉表領地回軍防備曹軍的兵鋒壓力。
- 魯肅鑒於此時要完成全境長江的戰略目標難以實踐,向孫權提議聯劉抗曹之策,但是魯肅最初預設的劉是劉表不是劉備。
- 魯肅藉為劉表病逝為其弔喪名義,出使前往襄陽說服劉琮與孫權締結聯盟,但是在途中得知曹操已揮軍進犯荊州與劉琮在蔡蒯兩宗黨挾持下歸順曹操,此時要找劉琮談締結戰略聯盟已無意義。
- 後來魯肅得知劉備等人正往當陽撤退,於是前往當陽會見劉備,到達時是劉備一軍剛驚險擺脫曹操追兵襲擊的時候,魯肅先問劉備將來打算如何,劉備回答繼續逃往江陵或投奔在交州的吳巨,魯肅聽聞後力陳說服劉備應東逃夏口與孫權合作抗曹,劉備聽取意見委派諸葛亮與魯肅回到孫吳進行戰略聯盟的談判交涉,爾後才有赤壁之戰擊退曹操大軍一事。
- 此時還要提到荊州人民與領土的親近與歸屬問題
- 北方因黃巾賊動亂,大量人民南逃避禍,所以荊州算是較為平和的地區。但是從孫堅時代開始孫吳為全境長江的戰略屢屢進攻荊州,造成偏安荊州的人民本身的反感。
- 劉表死後劉琮在蔡蒯兩宗黨挾持下歸順曹操,曹操名正言順入主荊州,但是劉備也藉由扶持劉琦的名義而有了江夏郡拿到了荊州歸屬問題的話語權。
- 赤壁之戰期間雖然水上孫吳打得活靈活現,但是大量的陸戰主要還是依靠劉備的兵力抵擋,而從各歷史文獻大多都是描述曹操主要是跟劉備交戰,因此赤壁之戰聯軍的主從問題上並非是孫吳獨大。
- 赤壁戰後曹操撤回荊北,孫吳進攻南郡但久久無法攻克,而劉備藉著劉琦的名義跟自身的手段快速獲取荊南四郡,甚至還派兵至南郡與襄陽之間抵擋曹操的軍隊以免孫吳被兩面夾擊。
- 戰火稍歇之時荊州七郡中,曹操據有南陽郡、孫吳據有南郡,但是劉備的手上有江夏、長沙、武陵、桂陽、零陵共五郡,成為荊州勢力最大者。
- 因此孫吳在荊州的實力跟威望不如劉備也是日後的問題之一。
- 締結戰略聯盟對雙方所求初衷:
- 對孫權而言,是冀望與劉備形成戰略互助,在對抗曹操的同時也為自家集團獲取擴大領國勢力等戰略目標,亦即說這是在未能達成全境長江戰略以前的折衷方案。
- 對劉備而言是藉由與孫權合作對抗曹操同時,按照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之策,執行以橫跨據有荊州與益州戰略地勢,遣一上將襲擊宛洛與關中地區的戰略指導方針。
- 赤壁戰後因孫吳只據南郡一郡且被劉備所屬的荊南四郡與江夏郡隔開,此時又聞劉備有意按照戰前的原意南下交州,為防後門大開故利用南郡的借讓換取雙方戰略方向的轉變,讓劉備入蜀(南郡位於長江三峽出入口)與孫吳南取交州,算是兩方都有利的結果。
- 加之以孫策時代因陳登之建議取豐饒的徐州做為另一個選擇,所以聯劉後的戰略大向改為北進。
- 聯盟的矛盾與破綻:
- 對孫權而言,為防劉備坐大危及孫吳的發展,只需劉備能盡到抗曹助孫的效果即可,故將令妹孫夫人許婚於劉備與讓龐統出仕劉備擔任孫劉聯盟的中介人,暗中注意劉備動向。
- 劉備依照先據有荊州的戰略方針,趁赤壁戰後荊南權力紛亂之時快速吸收,建構起屬於未來戰略發展的基業,並且出使與孫權商談荊州治權與戰略發展表達己方戰略利益的構想與立場。
- 孫夫人嫁給劉備後,並未善盡維繫政略聯姻聯盟關係,常讓女侍隊備械或居所擺放兵器,或是放縱隨行吏兵搗亂治安,讓劉備相當頭疼只得委派趙雲管束。
- 期間孫吳方雖然收復廬江郡一帶領地,唯扼守九江郡要地的合肥一直久攻不下,北進作戰陷入瓶頸。
- 得知曹操開始西進攻佔關隴地區,唯恐益州可能為曹操所得,在劉備提議下派呂岱協助劉備明裡幫劉璋打張魯、實則伺機奪取益州的方略
- 爾後劉備找到適當理由與劉璋反目交戰進攻益州,期間受到劉璋方軍隊抵抗令戰況陷入膠著,作為孫劉聯盟中介人的龐統在益州戰役中身亡,協同劉軍作戰的吳將呂岱見戰況陷入膠著,適逢孫權傳達撤軍命令而返回吳地覆命並將所見告訴孫權。
- 孫權擔心劉備順利攻取益州後勢力大漲難以制約,唆使令妹孫夫人假稱返家探親實為挾持年幼的劉禪為人質,但遭張飛與趙雲所阻未能成功,
- 爾後劉備藉拉攏馬超令劉璋喪失戰意而投降順利入主益州,迎娶吳懿之妹為妻換取得當地士族們的支持,孫權鑒於連年北進作戰仍無明顯擴大領土進展,於是遣使向劉備要求重議南荊州治權,劉蜀方鑒於孫吳方先前涉嫌唆使令妹挾持劉禪為質與撤回呂岱所領吳兵一事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對南荊州治權劃分問題雙方反覆討價還價般交涉多次,雙方仍無法達成共識導致南荊州劃分一事延宕多時。
- 孫權認為劉備方無意劃分,決定採取武力威迫方式,派遣呂蒙孫皎領兵進攻長沙、桂陽、零陵,讓魯肅甘寧領兵向益陽與前來防備的關羽軍對峙(單刀赴會典故取自魯肅與關羽在此會談的交涉過程),孫權領軍進駐陸口隨時支援,劉備得知後遣令張飛在永安集結兵馬,劉備領親兵移屯公安注意軍情動向,雙方隨時有進一步軍事衝突。
- 由於劉備得知曹操已遣軍攻占漢中並隨時進犯益州,只好同意雙方以湘水為界(因此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屬孫吳,南郡、武陵、零陵歸劉蜀)平分停戰,回頭各自對抗曹操。
- 分治南荊州領土沒多久,發生駐守長沙的中郎將袁龍與安成令吳碭舉兵叛吳,孫權派魯肅與呂岱平叛,後查知關羽與袁龍及吳碭有私下聯繫嫌疑,諸葛亮得知此事派馬良出使吳國調停談和讓衝突暫時停止。
- 後來劉備擊退曹軍攻佔漢中與漢左三郡取得重大戰果,反之孫權仍跟之前一樣北進作戰仍無突破性進展,加上呂蒙建議可以轉頭打荊州來擴張,於是孫權遣使向曹操稱臣換取停戰。
- 如此一來孫權此時的規劃方針就是完成當初全境長江戰略目標,先將劉備據有的南荊州全數收下,委派呂蒙為大督規劃進攻南荊州作戰指揮。
- 關羽獲得劉備封賜前將軍及董督荊州軍事與襄陽太守等職權後,開始籌備領兵北攻襄樊地區的曹軍,此外關羽為提防孫吳可能背襲,多留預備兵力在駐守要地並駐留臨沮以防萬一,呂蒙為了讓關羽鬆懈防備佯稱患疾調回建業養病,讓當時武名不揚的陸遜代領都督事,陸遜遣使向關羽表示善意博取信任,讓關羽認為孫吳方面尚無背襲之疑慮,才傾兵赴前線督戰。
- 爾後關羽駐軍襄陽縣西方的漳鄉山地駐軍指揮作戰,因為忙於揮軍進攻襄陽、樊城的曹軍,無暇東顧注意孫吳動向,呂蒙以此為佳機,秘密進軍攻占江陵等駐守要地從而攻占南荊州,陸遜領別軍攻佔宜都、秭歸以防益州的劉軍,讓辯辭犀利的虞翻當說客勸服糜方與士仁獻城投降,關羽得知孫吳偷襲雖急忙領兵回援但為時已晚,在臨沮被吳軍包圍追擊,最終與兒子關平與諸將擒殺身亡。
- 奪取荊州後為表全境長江的決心,封給下屬許多蜀境官職(例如上面條目提到的周泰、劉璋)準備入蜀,後因劉備大舉進攻,與後來孫權拒絕向曹方獻出孫登作為人質而產生衝突,最後以孫劉雙方再度結盟而作收。
- 孫劉聯盟的破裂,是雙方當主皆有志雄踞問鼎天下的雄心英傑,雙方基於共同對抗曹操為前提結成聯盟陣線,但在孫吳的跨有揚、荊、益州與劉蜀的跨有荊、益州的戰略利害上便存在矛盾與較量,導致雙方最終為南荊州治權問題而讓矛盾激化至武裝衝突。
- 關羽雖受劉備委託鎮守南荊州,但應只限荊州方面軍政與戰略指揮,涉及外交戰略層面的聯盟事務是否能讓關羽全權裁決仍舊存疑,即便能最多僅能將孫吳方表達的意見傳達給劉備與幕臣商議後做定奪。
- 而關羽的婚事按照當時的習慣不可能由孫權直接向關羽交涉,而是必需透過跟劉備的溝通後再詢問當事人意見,故演義中孫權被關羽拒婚而怒之情節純屬虛設。
- 此外孫權曾就藉由讓孫賁之女許婚曹操兒子曹彰與四弟孫匡娶曹操姪女的政治聯姻,最後雙方仍然幾番抗衡相爭,因此以為締結聯姻孫權就不會背盟西攻並不靠譜。
- 曹軍襲擊益州時強制遷走大量人口,導致劉蜀方必須從荊州徵調部分人口填補人力與資源不足,多少也影響荊州駐軍兵力與資源調度與軍事佈署。
- 關羽北上作戰時,負責荊州防務落在南郡太守麋芳與駐守公安的士仁,關羽進攻襄樊地區時俘虜了因水患潰不成軍的魏將于禁為首的大量魏兵,關羽將這批俘虜交給麋芳看管安置,導致麋芳必須負責供應糧餉給北伐軍之外還要額外派兵看管大量俘虜又要負責荊州防務,導致糧草供應不濟及佈防兵力吃緊等問題。
- 過去有意見以為改派其他能貫徹東和孫吳戰略的將領大臣代替關羽駐守南荊州就不會讓孫吳背盟,在上述前提分析後可得知,除非劉蜀方有辦法能滿足孫吳方戰略需求,劉備無論派誰來守南荊州,孫吳方遲早都會為了收回南荊州治權而派兵武力奪取。
總結一句就是孫權北上卡關又眼紅劉備不斷擴張,當了牆頭草又要硬搶荊州地,關老爺怎麽樣做都有事
- 這項疑問要先回顧整理促成孫劉聯盟的前因與來龍去脈:
董卓為何被演義與歷史描寫成十惡不赦的「奸臣」?
- 董卓會被指責是惡貫滿盈的奸臣,主要與他入京掌握朝政專權擅政,例如不顧群臣反對強行廢立新帝、強行遷都與假借行政命令強奪吏民財富與縱容部屬劫掠民眾等等諸多事蹟。
- 董卓雖然被史書與演義定位為奸臣暴君,其實也做過為遭遇「黨錮之禍」迫害的名士平反冤屈與重用任官的正面事蹟。
- 所以名士蔡邕為董卓哭喪並不出奇,
王允此時反而十足十的反派。「謗我者死!」 - 董卓掌握朝政時採取軟硬兼施措施強迫各方賢臣豪杰臣服他,然而其性情粗暴作風慓悍的行為,對講究儒學倫理及政治利害的朝臣與地方豪傑對董卓的做法招來敵視與不滿,爾後才有地方豪傑發起反董卓聯盟聲討。
- 遷都長安後常常喜怒無常,大臣稍有不敬動輒嚴刑伺候,王允及呂布等群臣受不了董卓的脾氣及作為遂合謀矯詔誅董卓,並將董卓留在郿塢的親屬誅族。
- 所以名士蔡邕為董卓哭喪並不出奇,
- 董卓掌政後強硬廢立新帝與鐵腕鎮壓不滿他施政方略的儒臣的做法,對講求君臣倫理的後世而言不能苟同這樣的作法,因而將他名列「暴君奸臣」名單。
- 董卓雖然被史書與演義定位為奸臣暴君,其實也做過為遭遇「黨錮之禍」迫害的名士平反冤屈與重用任官的正面事蹟。
陶謙為何要讓徐州給劉備呢?
曹操的父親曹嵩會被殺害,是陶謙是有意謀害還是無辜牽連?
- 曹操的父親曹嵩帶領親屬自徐州前往兗州投奔曹操,途中經過陶謙領地勢力,遭到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得知後,認為陶謙涉嫌唆使張闓所為,以此事為由領兵攻打陶謙,血洗徐州以報殺父之仇,但是曹嵩為何會遭到殺害有幾個前因影響。
- 其一,在討董之戰後,漢末群雄各自為割據地盤相互攻伐,原來的群雄勢力分裂成以袁紹與袁術及立場中立三方為主,北盟以袁紹為主盤據冀州西部,南盟以袁術為主盤據豫州西部,曹操當時從屬北盟的盟友盤據兗州,陶謙在與袁術結盟後成為南盟的盟友後,開始遣兵攻打曹操領地,曹操基於反制陶謙也數度攻打陶謙的領地,交戰數次後,陶謙有感於曹操軍勢猛烈,加上考量與袁術結盟後造成徐州利益虧損,有意停戰求和,洽巧曹嵩人在瑯琊郡,陶謙希望藉親情牌與曹操談和停戰,曹操應允後,曹操派應劭到兗徐交界接應父親曹嵩,陶謙派張闓護送曹嵩到交界處。
- 其二,曹嵩自曹操當年決定反董後,自洛陽攜家帶眷逃往在徐州瑯琊郡的親家避難,但是曹嵩有個收集珍寶古器的嗜好,搬遷新居總是要隨行攜帶,而徐州又是盜匪賊寇盤據之地,出外還攜帶這批珍寶不免容易遭人覬覦。
- 其三,陶謙治徐州時,收編了一些原本是賊寇的兵將為屬下,而張闓是其中之一,護送途中張闓見曹嵩攜帶大批珍寶,藉機指揮賊兵殺害曹嵩洗劫財寶後投奔袁術,應劭到達時發現曹嵩已遭殺害,害怕曹操怪罪而逃往袁紹。
- 張闓後來還與袁術合謀殺害陳王劉寵及陳國相駱駿(駱統之父)。
- 曹操得知曹嵩身亡後,一方面憤慨也感嘆父親因為嗜好而送命,但曹操仍以此為由再度領兵猛攻徐州,逼得陶謙逃往劉繇處避難,留下部屬抵抗曹軍進攻,爾後曹操因兗州叛變而被迫退兵平叛,在平叛期間仍思考征討徐州但經荀彧以兗州兵患未除不可他圖而暫罷。
- 簡言之,不論曹嵩之死是否與陶謙用人不當有關,曹操都會征討徐州
,只是剛好老爸死在人家手上,師出有名。
- 簡言之,不論曹嵩之死是否與陶謙用人不當有關,曹操都會征討徐州
劉封是否因與關羽私怨而拒絕馳援,導致關羽為孫吳敗亡有關連
- 許多演義及二創通說關羽部下廖化受命前往上庸向劉封求救兵,因聽信孟達饞言拒絕派兵援救關羽,導致關羽勢敗為孫吳軍擒殺,這些都是常見熟知的通說,但是這是源自演義戲曲的故事並不是史實。
- 史實推演考證認為關羽是基於防範孫吳背襲之虞,在江陵、公安等要地駐防許多兵力以便防範時有充裕兵力因應,相對的會影響關羽領軍進攻襄樊鑿戰魏軍時面臨進攻主力的兵力不夠充裕,於是遣使駐防房陵的孟達、上庸的劉封能夠遣兵幫忙進攻襄樊,劉封、孟達以州郡初定不便遣兵助戰而婉拒;吳軍方面藉由情蒐得知蜀軍在荊州作戰佈署態勢後,利用關羽苦於進攻兵力不足,遣使假意會增兵進攻合肥的魏軍,分擔蜀軍的進攻壓力,將駐防荊州的吳軍兵力東調至廬江作預備進攻合肥,將荊州吳軍的都督由陸遜代替呂蒙主事(吳軍之目的是讓孫劉政略關係貌似和緩),讓關羽以為吳軍有按照理想方針行事,於是徵調原本防範吳軍的荊州蜀軍兵力用以進攻襄樊作戰之需。
- 等到關羽在襄樊投入大量荊州蜀軍鑿戰襄樊的魏軍時,吳軍藉此趁機襲擊蜀軍荊州領地,並且以偽情報迷惑蜀軍守將的抗戰意志,短時間內攻陷江陵、公安、秭歸等地,關羽得知吳軍背襲後雖急忙領兵回防但僅能守住臨沮縣一帶城寨頑強堅守。
- 此時關羽面臨吳軍包圍,而上庸位在南鄉郡西南(襄陽郡北方郡域),是當時對魏前線戰略要地之一,劉封受命劉備託付守備漢左三郡且兵力最多兩萬左右兵力(而大多兵力屬申耽兄弟所領,可能供調遣兵僅有萬餘左右),襄樊有曹仁、徐晃等魏軍將領駐衛,若貿然遣兵相救可能有為魏軍趁機襲擊風險,而駐紮房陵的孟達雖距離關羽的駐防地最近(房陵在襄陽郡西方,北側南鄉,南臨宜都、秭歸,南郡西北側向),東行路徑會經過襄樊魏軍可能出兵截擊範圍,南行路徑的秭歸也為吳軍攻陷,孟達所領兵力僅數千也沒把握能突破魏、吳軍防線援救關羽,最多只能傳達軍情告知在巴西的張飛跟蜀郡劉備設法馳援。
- 相對的關羽就算擺脫吳兵圍剿,也會面臨遭遇魏兵攔截阻擊的風險。
- 關羽能夠西逃益州路線;北路鄰近魏軍,西路為吳軍所封,依臨沮概略位置關羽如要逃亡只能冒險走荊山的山林小道遁走,。
- 而從永安通往荊州方向的宜都、秭歸為吳將陸遜攻陷據守,致使蜀漢無法確認關羽軍具體情勢狀況如何,再加上孫權藉擁立劉璋為益州牧策動益州內不滿劉備勢力統治的益州叛軍復起或躁動不安,導致東援作戰成效不彰,得知關羽已經兵敗身亡後被迫回防平叛安撫吏民。
簡單說來就是從魏、吳聯手圍攻荊州的那一刻起,關二哥就已經注定要便當了,劉封去了大概也只是白白送死
- 劉備從荊州逃回益州生還的殘兵屬吏報告得知,劉封、孟達未遣兵助攻襄樊,使得關羽不得不徵調原本防備孫吳的兵力,給了孫吳襲擊可趁之機會,孟達得知劉備獲知劉封、孟達未遣兵助攻襄樊導致大部荊州領土失守的影響非常生氣,劉封自認已盡責保住上庸未失而無所警覺,孟達擔憂會受到牽連責罰於是修書一封辯解之詞給劉備後叛投曹魏,爾後與魏將徐晃進攻上庸,策反申耽兄弟降魏,擊退劉封使之敗逃益州。
- 一說劉封是因為關羽反對劉封是義子不該能夠繼位之說應是妄說,劉封對於自身畢竟只是義子的身份應是有自知之明,即便孟達判蜀降魏而勸告劉封同降曹魏時仍堅信與劉備義父子之情誼而拒降抗戰。
- 但劉封最終還是因為蜀漢正式建國後,因為令漢左三郡失守的罪過觸犯蜀漢國法,成了蜀漢維護法治及政權統治穩定第一個犧牲者。
曹魏將領朱靈為何沒將劉備帶回許都呢?
- 劉備為了脫離曹操監控實現王霸志業,以截擊打算北上與袁紹合流的袁術,藉口為報答曹操關照恩情為由請願出戰阻止袁術北上,曹操為防範劉備去而不回,特意安排朱靈、路招隨行監控劉備行動,然而當劉備完成阻止袁術北上的任務後,朱靈卻沒有將劉備帶回許都,從而讓劉備有機會脫離曹操監控,斬殺徐州刺史車冑據有徐州宣示反曹,爾後曹操也因此事厭惡朱靈,功祿長年被曹操壓制,直到曹丕繼位之後功祿才得以升遷。
- 朱靈為何沒有將劉備帶回許都可能原因與理由大致如下:
- 第一因素, 就是朱靈沒把握在關羽、張飛跟隨劉備左右的情況下,強行將劉備帶回許都,關羽、張飛素來對劉備死忠又武藝高強,單論武力朱靈、路招根本不是關、張兩人的敵手,貿然強行帶回劉備可能會招致反擊。
- 第二因素,朱靈沒有足夠權限要求劉備配合返回許都,劉備當時是官拜位比上卿的左將軍,論地位不如劉備,且朱靈只是受曹操命令以友軍名義支援劉備截擊袁術,此時劉備與曹操也還未正式反目對立,朱靈沒有適當手段與名目對付劉備等人。
- 第三因素,劉備征伐袁術是以為朝廷討伐曾有稱帝之舉的逆臣名義帶兵出征,雖朝堂為曹操把持,但明面上曹操仍得尊奉漢獻帝,尚不能太露骨做出引起尊漢派朝臣反感的舉動。
- 種種顧忌因素之下朱靈只好以匯報軍情為由只帶走屬於曹操兵馬回到許都覆命,想必朱靈當面告訴曹操為何沒將劉備帶回許都的緣由亦如上述情況。
- 朱靈為何沒有將劉備帶回許都可能原因與理由大致如下:
馬謖失守街亭的觀點脈絡推演
- 熟讀三國文學無不知馬謖捨水上山將蜀軍扎營山上,讓魏將張郃截斷汲道圍困蜀軍,令蜀軍兵勢潰敗失守街亭,令諸葛亮割斷隴右戰略目標失敗,只能撤退減少損失,事後馬謖也因此被諸葛亮以違背軍事部暑為由以軍法處斬。
- 在諸葛亮以趙雲、鄧芝以疑兵迷惑魏將曹真,策反孟達令在荊州的司馬懿領兵奔襲,成功將魏軍主力往關中地區集中,弱化隴右兵力佈署,策反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民兵叛亂,諸葛亮率領主力奔襲隴右,令駐守隴右的魏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天水太守馬遵堅守冀縣不與蜀軍主力交戰。
- 諸葛亮違眾提拔參軍馬謖領兵往安定郡方向進郡欲與安定叛軍會師,魏將郭淮察覺馬謖所部蜀兵往安定方向進軍,唯恐若馬謖攻佔安定後,就能以諸葛亮部在西、趙雲部在南、馬謖部在北,對駐守扶風郿縣的曹真部三面夾擊之勢,遣斥候告知在郿城的曹真出兵防範馬謖部攻佔安定,得知軍情的曹真因尚需防範趙雲部,就讓剛受曹叡徵召進駐長安的張郃領兵前往阻止馬謖部攻佔安定的打算。
- 諸葛亮考量魏國行軍速度相當快速,恐馬謖部還未穿越隴山東口到達安定郡,魏軍就半道抵達隴山西口攔截馬謖部蜀軍,行前交代馬謖若是遇到魏軍已行軍渡過隴山西口,就駐守街亭路口安寨佈陣,阻擋魏軍使其一定時間內不能進入隴右核心要地。
- 對於演義中所述安道當寨是否妥當見解:古代行軍講究佈陣,考察傳說是街亭之戰主戰場發生地的地形,算是相當開闊的平地,並不是能易守難攻的谷口山地,但諸葛亮可能已研發出利於在平地佈陣間堅守退敵的戰法與兵器,即便戰況不利也能進行有序撤退殿後作戰。
- 然而馬謖在得悉魏軍已渡過隴山西口時,卻沒有按照諸葛亮交代在平地佈陣安營,將部隊布陣山地上,雖然有方便隨時觀察魏軍何時出兵時適時反擊應戰,但卻不利於當戰況不利時進行有序撤退。
- 馬謖將軍隊布陣山地上,可能想以心理戰術迷惑魏將張郃,同時蜀軍布陣地正好在能以投射兵器攻擊在魏軍出兵行動必定行走的路徑上,使魏軍顧忌不敢貿然衝鋒攻陣,但魏將張郃探查蜀軍各部駐軍位置後,想到辦法破解馬謖的佈陣。
- 諸葛亮可能的打算令馬謖在街亭阻擋張郃一段時間,為收攏三郡民戶遷入蜀漢境內充實人口,所以馬謖若能抵擋張郃多一天,就能收攏更多民戶內遷補充早前曹魏入侵益州時遷走三巴與漢中民戶的損失;馬謖則認為若能在街亭擊潰張郃,能達到震攝隴右尚處於堅城抵抗的魏軍,從而將隴右的領地與民戶全數盡歸蜀漢所據。
- 張郃派斥候走山間小路抵達在上邽的郭淮,讓郭淮領兵攻佔蜀軍用以最後堅守堡壘的列柳城,張郃將計就計將部隊駐紮在蜀軍看得到攻擊不到的位置做佯攻態勢,使馬謖不敢錯過魏軍何時出兵進行反擊戰。
- 王平可能看出張郃的打算勸馬謖退守列柳城固守,馬謖並不知道張郃已派斥候聯絡郭淮,以為郭淮會顧忌諸葛亮部不敢北上截擊,始終堅守山地不採納王平勸告。
- 而當郭淮已攻占蜀軍用以堅守的列柳城後,郭淮再報信通知張郃,張郃得悉後便放心衝鋒包圍駐守山地的馬謖部,馬謖沒料到郭淮敢北上截擊,頓時舉措混亂被張郃部打得難以招架,只能殘兵突圍狼狽地潰敗撤退。
- 諸葛亮得知馬謖部潰敗後,只能遷西縣居民與部份隴右叛軍撤回漢中,聯繫趙雲部後撤。
人物形象的流言
魏國的關中都督夏侯楙是否如魏延所說是個庸碌無能的弱將?
- 演義當中,駐守長安的魏將關中都督夏侯楙,被蜀漢重將魏延認為是個憑藉自身是曹操女婿身分當上該職的弱將,聲稱自己只要帶領一萬兵奇襲長安,夏侯楙見到就會嚇得棄城而逃。
- 就史料上來說,確實在軍事方面毫無顯著佳績,且好眷養伎妾從事營利產業,對軍事方略沒有積極建樹。
所以真的是個庸將無誤,流言破解- 事實上夏侯楙的關中都督之位充其量只是掛名的名譽象徵性,關中方面的軍事權是由軍銜高於夏侯楙的鎮西將軍曹真所主事,而曹真受過曹操栽培訓練,軍事本領相當優秀。
- 魏國法律對棄戰而逃是要處死的重罪,從曾經叱責違犯禮法的兩位弟弟的事蹟來看,尚能顧及法紀利害,未必會因為敵軍來襲就嚇得不戰而逃。
- 諸葛亮進行首次北伐時,軍事指揮權隨即改由曹真主導,夏侯楙亦為前來督戰的魏帝曹睿調職京畿當尚書,之後轉任鎮東將軍。
- 長安雖然曾因李郭亂政影響一度殘破,但是在漢魏重臣鍾繇的多年經營治理,城防穩固度與軍備完善度不下合肥堅城,子午谷路徑雖通達長安近處但路途險峻且有魏國戒哨盯防,要達到奇襲震撼效果有限。
- 鑒於主帥陣亡或能力不足會影響指揮作戰成效,魏國亦制定了主帥只負責名義上的監督,實際指揮作戰由麾下校尉統籌規劃的作戰模式,即使主帥陣亡或怯戰潰逃,仍然能夠維持軍隊指揮作戰的效能。
- 此外魏國律法規定未堅城抗戰一個月即降敵的縣城要處以重刑,而長安在魏軍經營之下城防工事相當完備堅固,再加上魏國京畿佈防相當規模的精銳禁軍部隊可隨時調度,蜀軍要拿下長安動員兵力預估至少要相當20~30萬兵力以上規模部隊,蜀國在夷陵之戰後兵員將士折損許多又喪失荊州經濟戰略要地,諸葛亮每次北伐作戰動員10萬以上兵力幾乎已是蜀國經濟能承受的極限了。
- 以兩則奇襲成功案例對照:呂蒙成功奇襲南荊州是利用製造孫劉政略關係和緩與將吳兵的軍船偽裝成頻繁往返長江的民間商船降低劉蜀方的警戒;鄧艾能成功奇襲陰平道攻進廣漢是賭陰平道蜀兵佈防戒哨鬆懈(事後證實鄧艾賭對了);魏國雖然在劉備死後對蜀國佈防兵力少於對吳國的佈防兵力,但對魏蜀之間的必經要道應該尚一定兵力有佈防戒哨以便通知關中駐防魏軍能及時因應佈防。
- 假如蜀漢主攻目標是長安方面戰區的話,考量蜀漢相當有限的國力與動員兵力,長安周圍有數個拱衛城寨及駐軍聯防,既很難短期內攻占全部城寨,亦會驚動魏國調防援軍協防,提升攻堅的難度,遠征時間一拖長對蜀漢方而言難以佔據作戰優勢。
- 若目標是攻占隴右,則需施行聲東擊西之策,使魏國以為蜀漢欲攻佔目標是上庸或關中而集中兵力佈防於此,弱化隴右方面軍力佈防警戒,事實上諸葛亮在進行首次北伐前,就已經在進行聲東擊西之策的政戰佈略,先聯絡孫吳策應進攻曹魏,次通信孟達聯絡策應使曹魏察覺異樣,三遣趙雲、鄧芝領兵走褒斜道佯攻關中引魏將曹真佈防,待前置計策完成後,諸葛亮領主力軍突襲隴右,並取得初獲相當作戰優勢,惜馬謖在街亭佈防失利緣故,導致前功盡數徒勞。
- 就史料上來說,確實在軍事方面毫無顯著佳績,且好眷養伎妾從事營利產業,對軍事方略沒有積極建樹。
文學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是真有其人還是杜撰出來的虛構人物?
- 熟知三國演義相關二創衍伸文學,普遍對貂蟬的身份與形象是一名能歌善舞的歌妓,為了報答義父王允養育之恩,參與設局美女連環計,周旋董卓與呂布之間挑撥對立,從而讓呂布為得抱得美人歸,參與誅殺董卓,迎回美人貂蟬。
- 然而貂蟬的真身翻遍漢末文史紀載,皆未尋獲貂蟬真身的史述,僅能從貂蟬這字義的衍伸詞義脈絡推演出了代表朝官冠飾、寵信閹宦、男寵、官婢雅稱、董卓侍妾、曹操使女、秦宜祿之妻、呂布之妾及貂蟬即赤兔等各種說法,但是版本太籠統緣故,被普遍認為貂蟬是虛構人物。
- 以引據《後漢書》及《三國志》及《英雄記》等內關於呂布及董卓傳記內文,編者提出以下假說:
- 呂布曾因某事令董卓惱火擲手戟投向呂布,呂布閃避後連忙低頭向董卓求饒,董卓才收斂怒火,爾後呂布因為常居董卓府閣保衛董卓在閣邸內安危,但因為董卓常與妻妾在閣房內燕爾,令在閣房外的呂布趁空檔找上董卓府邸一名婢女(傅婢)解悶,這段情事被改編成《鳳儀停呂布戲貂蟬》。
- 解悶後呂布害怕自己私通婢女一事被董卓發覺,於是呂布本想王允的政望向董卓求饒,然王允早暗謀除掉董卓,王允趁機勸誘呂布合謀除掉董卓,呂布最初以與董卓有義父子之情猶豫,王允以呂董不同姓與董卓先前怒而擲戟等勸諫下,答應合謀刺董,在經歷一番波折後,呂布成功將董卓誘導至宮門後,拿出預備好的詔令以奉詔討賊名義成功誅殺董卓,董卓主簿田儀(景)及隨從奴僕撲向董卓遺體悼哭,一併被呂布殺死。
- 檢視後以漢末三國為題材的演義及戲曲文學的諸多版本,能得出文學傳說必有所二創根據原理,綜觀演義小說內文虛實參雜交替現象,倘若真有名為貂蟬之女傑,那麼必有其參照人物原型的故事經歷,只是原說版本跟演義版本有略有差異。
- 追溯最早提及貂蟬的戲曲作品典出北金南宋時期金代院本的《刺董卓》與南戲的《貂蟬女》,然而此時貂蟬身份尚未說明王允義女、呂布髮妻,也沒有確切姓名。
- 到了元代雜劇《白門樓斬吕布》、《奪戟》、及戲文《王允連環說(記)》,才與王允、呂布有所關聯,身份也確立成為呂布髮妻、王允義女。
- 而在元刊《平話三國》及《錦雲堂美女連環計》、《關雲长單刀劈四寇》對貂蟬的追加身世設定,本名任紅昌,本任昂之女,出身忻州寒燕木耳村人氏,因漢靈帝選宮女而入宮,為漢靈帝賞賜給丁原,爾後以養女名義嫁給呂布,因兵寇作亂自臨洮府相失,輾轉流落王允司徒府內等設定。
- 貂蟬的歌妓形象始於《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作的形象變化,令貂蟬以歌妓形象魅惑董卓與呂布,刪去原為呂布髮妻的設定。
- 整體而言貂蟬的文學形象受到各朝代文學作家塑造而有不同形象風貌,大眾普遍將貂蟬解釋為絕色美女的代名詞,貂蟬在二創文學方面價值意義上是充當粉飾故事主角或整齣戲劇的花旦角色定位。
在現代二創衍生創作大為盛行時代,要怎麼設定理想角色人物任君憑空妄想創作都隨人高興。
呂布是漢末三國最強猛將?
- 猛將是泛指勇猛的將領之義,但是最強到底是指武藝、還是帶兵方面?
- 以正史記錄而言︰
- 如果是指武藝,《三國志》的確有「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的記載。
- 《三國志》中「轅門射戟」的記載,足見呂布箭術,臂力驚人。
- 董卓在長安被誅前,衣著下穿著厚重鎧甲,衛士們行刺董卓僅能傷及臂肉無法給予致命傷害,呂布出手行刺董卓時用矛戟刺穿董卓身上的鎧甲,才讓董卓造成致命傷害。
- 袁紹也曾派遣刺客追殺呂布,也被呂布所嚇怕不敢緊隨,足見呂布的武藝異於常人。
- 至於是否武藝最強,由於歷史沒有他跟其他武將單挑的記載,因此無從證實。
- 從《曹瞞傳》對呂布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評語反推,赤兔被視為戰馬中最傑出的象徵,應是譬喻呂布作為武將是最為傑出的象徵。
- 另外,當呂布被曹操打敗並被縛見後者時,向他聲稱「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也一時心動,可見呂布的勇猛確實是天下皆知的。
- 如果是指帶兵方面,呂布都是勝少敗多,對比曹操、司馬懿等戰績完全不能相比,自然算不上最強。
- 如果是指武藝,《三國志》的確有「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的記載。
- 各式遊戲中的設定標準是根據演義敘述所作出的一種比較結果。
- 演義中有較多單挑場景的武將主要是蜀將,尤以關羽的描述最多,故演義延伸作品就會把關羽的武藝設定的極高。
- 而在虎牢關時演義中有一段描寫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的橋段以突顯呂布的武藝過人,因此延伸作品就利用此橋段做出比較,把呂布的武藝能力設定的比關羽張飛都高。
- 但其實如果就史實評價而言,關羽和張飛更可能才是被公認的最強猛將,曹操的軍師程昱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兩人「皆萬人敵」,周瑜亦評兩人為「熊虎之將」。
- 史料對呂布的武勇評價最高只可比西漢名將李廣相提並論,但與史學公認最驍勇的西楚霸王項羽相比仍然差了一截,且呂布在演義戲曲中的文學形象敘述乃嫁借自項羽的文學形象。
- 在KOEI戰略遊戲《三國志》系列中,早期把武藝與統帥能力都合併成武力值時,就會顯得呂布帶兵、打架都是最強;然而隨著系統的細緻化把武藝跟統帥能力分開計算後,才能表現出呂布打架第一,但是帶兵不如其他以帶兵出名的武將或是儒將。
史實上他手下很有名的郝萌起兵叛亂時,是嚇的光屁股跟老婆一起從廁所的牆壁逃去高順那邊,郝萌後來是被高順跟曹性殺掉,因此推論應該不強
- 就據史創作的文學作品而言,為了突顯漢末猛將的強弱評比,將呂布強調為最強猛將來彰顯其勇猛形象,並且列出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等知名武將名單,並且安排各種襯托呂布勇猛的PK決鬥場面,二創文學或戲曲會藉由明星級演劇排場形式讓各種個性鮮明有特色的歷史知名人物登場演出,以便吸引觀眾或讀者觀閱或欣賞二創文學或戲劇演出。
- 簡單說純粹就是弄有噱頭的名將排位名表來吸引觀眾或讀者願意付錢看戲或買小說本閱讀的商業行銷公式,但並不能解釋在古代文學作家們為何公認呂布是漢末三國文學的武將們當中排行第一位。
- 若以呂布出身地并州九原,自兩漢以來便是抵禦北方胡虜的軍事重鎮之一,亦是拱衛東西兩漢朝京畿北方的前線要塞,在此出身的子弟大多自然練就弓馬嫻熟的傑出武藝,長年經歷險惡鑿戰也易建立凝聚向心極為穩固的同儕情感,呂布的驍勇為并州兵勇認可,自然只服膺出身背景相近的呂布為軍帥代表,但在東漢末年隨著漢廷能給予軍需逐漸匱乏之下,并州兵勇與呂布只得採取有違道德的手段維持并州兵所需的軍需。
- 從187~188年間發生南匈奴事變後,呂布與并州兵勇被迫攜家帶眷南逃避禍,爾後呂布與并州兵行事方針多以生存為主要考量。
- 整體來說呂布若是單論戰技層面軍事水平概約有90分以上水平,戰術層面軍事水平概約有70~80分水平,戰略層面軍事水平概約有60分水平,在面對敵我利弊抉擇方面呈現重私利輕公義的利己主義者傾向,呂布的武勇都用在保全麾下兵勇與自身親族的生存利益上,對於如曹操、劉備、袁紹、孫權等群雄講究結交門閥士族、經略霸業方面上缺乏高明之謀劃手腕,最終只能稱雄於一時,無力達成王霸之業。
三國人物的性格果真如演義一般嗎?
- 雖然有很多三國名人的刻板印象相當深入民心,但事實上有一部分的人的性格其實和民間傳說甚至演義所描述的都不大相同。
- 劉備:劉備本人其實算得上相當暴躁,在桃園結義後不久,求官拜訪上司時,可以因為那人不見他,不管任何原因就衝進去不由分說把那人揍了一頓。而可想而知,劉備的官當然做不成了。
- 而為什麼後面會變得那麼溫和,那主要是因為人在江湖,年少的脾氣磨沒了,變得習慣忍耐之故。
所以在麥城關張兩人橫死之後就再忍不住,崩潰黑化了
- 而為什麼後面會變得那麼溫和,那主要是因為人在江湖,年少的脾氣磨沒了,變得習慣忍耐之故。
- 關羽:雖然關羽以重義氣,正直見稱,但為人比較自負,心胸狹窄,很看重自己的功名,不喜歡自己的功勞比其他人少,陳壽也在史書中寫下了「羽剛愎自用」的評價。而最著名的事跡應該就是不欲跟黃忠這種老東西並肩作戰的事。
- 即大丈夫當不與老兵同列。
- 當時在赤壁之戰的同時,關羽就主動請纓要攻佔長沙。諸葛亮跟關羽講,雖然韓玄是個廢材,但是手下的一名老兵黃忠要萬夫不當之勇,要關羽多帶兵馬。關羽不爽,覺得只要五百名校刀手就能幹掉黃忠。
- 結果關羽果真沒佔到半點便宜,就連在單對單決鬥中,關羽也被黃忠壓住打,後期黃忠使出安息人戰術邊逃邊射箭,第三箭更命中其頭盔纓根以示箭術高明,實力高下立見。
- 不止如此,關羽和黃忠還是同一類人——超級自負,關羽和黃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關羽問來者是否黃忠後,黃忠回他一句「既然知道老夫的大名,還敢過來打我們!」來嗆他。以關羽的脾性,當然一萬個不服氣。最後黃忠見到劉備時才心甘情願投降,使關羽更加氣憤。
- 雖然他非常善待部屬或士兵,但是看有社會聲望地位的官員則不怎麼順眼,略有厚此薄彼之嫌。
- 劉備:劉備本人其實算得上相當暴躁,在桃園結義後不久,求官拜訪上司時,可以因為那人不見他,不管任何原因就衝進去不由分說把那人揍了一頓。而可想而知,劉備的官當然做不成了。
其實張飛是個有文化的高富帥儒將?
- 事實上這個流言絕大部分都是明朝人唬爛出來的。
- 明朝歷史界唬爛成風,所以其資料大多都可信度不高。偏偏所有追查張飛的文學修養的考證都在明朝或之後發生,因此很難相信得了。
- 以下轉載自《張飛豈是多才藝之俊秀文人?》:
- 東漢以來,文士地位漸趨崇高,魏晉南北朝以降,文學活動或批評等蔚為熱門。邇來所有提及張飛的文獻中,莫說無一字及於「善屬文」了,就連其是否能書能畫亦不著一字。名聲遠低於張益德的曹不興被稱能畫,惡名昭彰的吳末帝孫皓被承認善書,蜀中亦有陳壽認定名過其實的諸葛瞻「工書畫」,獨獨無人道及張飛張桓侯書畫之才,若張飛真為書家、畫家乃至能詩文,何獨見冷落如此?
- 《三國志》中提及蜀人善書畫者,僅一諸葛瞻。之後迄明初之各類書畫著錄,其重要而見諸《四庫》者,如《采古來能書人名》、《書品》、《文字志》、《書斷》、《述書賦》、《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墨藪》、《宣和書譜》、《書小史》、《圖繪寳鑒》、《書史會要》,凡此諸書中皆未見張飛。 而傳世諸法帖亦罕及張飛之作品。與張飛有關之所謂「立馬銘」、「與張遼書」、「真多山題名」等作品,更不見於《華陽國志》、《水經注》、《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等地理著述中,甚至金石類著述如《集古錄》、《金石錄》、《隸釋》、《隸續》、《寶刻叢編》、《金薤琳瑯》、《金石林時地考》等亦不之載,所謂「刁斗銘」同樣不見於明中葉以前各種金石著錄內。明中葉以前,張飛在此類文獻上完全缺席。
- 初步予張飛以「儒將」色彩,稱張飛能書,就存世文獻看來,不早於明朝嘉靖(1522 – 1566)前。嘉靖間,已有博學之名的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1488 – c.1562)陸續出版了他的各類作品。帶儒雅色彩乃至超世飄然之風的張飛描述,就首度出現在楊慎之作品中。
- 而後面亦有分析到所謂的張飛的作品似乎全部都是杜撰出來的,而且還錯漏百出,例如: 以新亭侯蜀帝大將作刀銘,問題是別說用字錯誤,或者無法證明是否張飛所刻,張飛當新亭侯的時候劉備根本尚未入蜀; 《立馬銘》也是明代出現,諸種典籍著錄出入不小,銘文中出現的戰地「八濛」亦與史料記載不符。 今存五種《張飛立馬銘》之字體各自皆有弱點,作偽風格明顯。似明清時期隸書風格。 今存的「張飛立馬銘」皆字樣清晰,未見殘缺痕跡,正常來說經過1400年後理應被風雨磨滅,即使當時真有其事,恐怕僅數百年後就已失傳。但現在竟然被挖出來,實在極為蹺蹊。
- 另外,就算張飛刻石記功,也不可能單憑「漢將軍張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將張郃於八濛山 立馬勒銘」等十多個字完成。
- 大凡意圖借紀功碑銘垂名後世者,其歷史意識當驅使作者注記下立功之時點或期間。其次則主事者官職爵號,或者還多出主事者之郡望。當事人既不願名堙滅而不稱,刻石紀功,本質就帶有炫耀心態。因此如果要認真刻石銘的話,肯定不只那麼簡單。
- 以可見的漢、魏、晉紀功碑銘作對比,即便有所殘缺,仍可曰幾皆作是例。而「立馬銘」中,凡此類內容全缺,更僅刻石不滿二十五字,又無韻無偶,要說他工於書畫也太超過了點。
- 以上只是少數有名例子,詳情亦可到該網站閱讀全文。因此,張飛其實並非真如網上文章所說的儒雅之人。
- 另外張飛家是否家財萬貫,非殺豬,種田的莽夫,這個史書則未有記載。此說實出自《三國志平話》,為《三國演義》所繼受。由於無法考證,姑且可當捏他一用。
- 而張飛的相貌,很奇特的,歷史上也沒有任何記載。黑臉、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就當然是出自民間渲染了。但斷不能定斷張飛為美男子,即使他的女兒的確是美女。
- 至此張飛的翻案計劃完全失敗,明代的唬爛大軍無法證明張飛是不是一個文化人,帥哥等,僅知道也許他家中很有錢。
不過對於有研究精神的我們來說,你敢造謠我們就敢玩,也許哪不知道個惡搞作品裡面張飛就是個高富帥,不過留了一大把鬍子想裝粗獷猛男之類的
- 至此張飛的翻案計劃完全失敗,明代的唬爛大軍無法證明張飛是不是一個文化人,帥哥等,僅知道也許他家中很有錢。
正史的諸葛亮軍事能力很糟?
- 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過度神話,讓現代的一些翻案文常將矛頭指向諸葛亮。
- 常見的是拿三國志作者陳壽給諸葛亮下的評語:「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從而認定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很糟。
- 但看這段話的前文:「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可見諸葛亮在治國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傑出的,可以跟古代的兩大治國名相相比。後面說軍事非其所長,只是說跟治國能力相比他的軍事能力比較沒有那麼突出,但不代表陳壽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很糟。
就像國文95分、數學70分,國文比數學來的優秀,但不代表數學成績就是爛到端不上檯面的地步
- 諸葛亮以一州之力對抗曹魏九州,在人口數與領土大小均是蜀漢數倍的戰略劣勢的情況下,打的曹魏在諸葛亮時代幾乎都處於被動狀態,甚至還讓魏將司馬懿榮獲"畏蜀如虎"的稱號、在四次北伐時斬了魏國名將張郃,其軍事能力還是有一定水準以上的。
- 諸葛亮的北伐從未因兵敗而退,多半是運糧問題而被迫撤返,而且其中還有兩次是因有人亂來造成的,最後一次則是因逝而退。
- 另外唐朝名將李靖亦相當推崇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並多次說明他的戰陣很多都有參考諸葛亮的用兵,若說諸葛亮軍事能力很糟的話,那又怎麼能獲得像李靖這樣的名將的青睞呢?
- 晉朝建國後也有另派專人蒐集並研究諸葛亮的用兵,這也顯示出在當時諸葛亮的用兵絕對是有獨到之處。
劉禪其實是明君、有智慧的人?
- 從蜀末年國內烏煙瘴氣來看,他絕對稱不上明君。
- 但從諸葛亮死後大權從未旁落他人來看,他也不是個笨蛋
,而且中國歷史上比他更糟更爛的皇帝多的是,說他是昏君只怕還不夠格。- 實際上與諸葛亮一樣,擅長的是內政。也許是因為擅長內政的關係所以幾乎沒甚麼在發展軍事
因為都是姜維在打,不過最擅長的大概還是跟黃皓一起吃喝玩樂。 - 另外有一派觀點認為,劉禪雖不算優秀,但至少頗有自知之明。或許是知道自身能力不夠,即位以來就將國家大事交由諸葛亮等人管理,自己並不隨意出手干涉。
- 雖然也不能排除劉禪只是懶或是笨蛋的可能性,但不論如何,蜀國在他當政的前半段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主政時還算穩定,到了後期因寵信弄臣陳祇與宦官黃皓後國情才急轉直下
- 而有智慧方面,從他在司馬昭前的此間樂不思蜀而消除其疑心,還有聽從郤正建議在司馬昭前表現得哀戚思鄉再自爆是郤正指示,以及投降而保住自己和蜀國人民,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他不想死或是真正的智障才如此- 但是在當代並無擅殺亡國之君的風氣,對亡國之君大開殺戒的習慣始於南朝宋武帝劉裕,魏晉時期被廢或是投降的君主都是自然亡卒的,而且都以公爵品秩待遇且能蔭肆給後代,所以樂不思蜀以避禍的論點有待商榷。
- 例如獻帝遜位後當他的山陽公一共當了十四年才自然亡卒,期間仍可行皇帝儀仗且不需向曹家行禮,而山陽公這個爵位一直傳祀到五胡亂華時才因後代死於戰亂而中止。
- 曹芳被廢後還活了20年至晉朝而亡,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時年15但一路活到58歲死於八王之亂中,退位後的待遇跟獻帝類似,並有大臣繼續以魏臣自稱(自稱為魏臣者為司馬孚,司馬懿的三弟,後世多認為是司馬家念於其功,不予追究),而所任的陳留王直到東晉時期仍由曹家繼任。
- 吳國皇帝孫皓投降後
敢當著司馬炎的面噹晉朝紅人賈充還有皇帝司馬炎本人(諷刺司馬家在跟曹髦的政爭時殺掉曹髦),做了以上的事情後照樣可以活到壽終正寢。
- 但是在當代並無擅殺亡國之君的風氣,對亡國之君大開殺戒的習慣始於南朝宋武帝劉裕,魏晉時期被廢或是投降的君主都是自然亡卒的,而且都以公爵品秩待遇且能蔭肆給後代,所以樂不思蜀以避禍的論點有待商榷。
- 實際上與諸葛亮一樣,擅長的是內政。也許是因為擅長內政的關係所以幾乎沒甚麼在發展軍事
- 基本上就是個很普通的庸君,不過蜀漢畢竟是在他手上亡國,所以就算他真的如三國演義一樣顧念百姓,他的評價也沒辦法好到哪裡去。
畢竟前面有一個也很智障的劉璋也做了一樣的事,但沒人替他做這樣的翻案過- 所以史書給與的評價就將他譬喻成齊桓公: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 簡單的說就是下面的大臣賢能他就能治理出好成績,下面的大臣亂來他就會弄出一團亂。
五個字:輸贏靠隊友
- 所以史書給與的評價就將他譬喻成齊桓公: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魏延是因為有反骨之相,被諸葛亮預言會謀反的叛將?
- 其實這是演義與後人為了襯托諸葛亮神通廣大而捏造的故事,而且魏延在劉備據新野就以部曲身份效力。
- 古代漢人受到儒道思想文化薰陶,依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觀念影響,男子普遍會蓄髮,除非有透視眼要從後腦勺看到反骨是不可能的。
- 另一觀點解釋為是指一個人精氣神表現出來的印象,面相學觀點認為反骨是貴骨,優點思想敏捷勇於開創,但在古代封建社會文化,常被誤解為叛逆之相。
- 魏延的反骨性質多與本身性格剛烈影響有關,而史料紀錄魏延確實因為脾氣火爆與許多同僚關係不睦。
- 魏延會被指控謀反的肇因,與統籌內軍之幕僚長楊儀,為爭奪諸葛亮死後的兵權而引發的政爭有關。
- 魏延與楊儀不和情況,在諸葛亮掌政時期就經常針鋒相對,每次開軍議只要魏楊兩人在場就會互相爭辯,一度嚴重到魏延拔劍刃恫嚇楊儀,楊儀因恐懼而痛哭流涕,每次要費禕充當勸架擋開兩人才罷休。
- 諸葛亮深知兩人性格如水火般互不相和,但深惜兩人是北伐作戰不可或缺的人才,不忍在兩人對待態度有所偏廢,諸葛亮在世時盡力制衡魏延與楊儀在職能上盡善所長。
- 魏延是在五虎將死後僅有豐厚實戰經驗的驍勇戰將,除卻李嚴自作孽被貶之外,論戰功及資歷蜀漢諸將皆不及魏延,諸葛亮許多難辦的硬仗與作戰方略都需要仰賴魏延的武勇才能執行。
- 楊儀是接替因街亭之敗而受刑而死的馬謖統籌內軍幕僚工作,諸葛亮一些規劃不周的策略需要楊儀來完善統籌。
- 魏楊兩人不和事蹟,連遠在吳國的孫權與吳臣們都聽聞知曉,在費禕出使拜訪吳國時,孫權就當面提醒魏延與楊儀的不和終會在諸葛亮死後,成為蜀漢的最大隱憂。
- 此外魏延也曾與時任中軍師車騎將軍的蜀漢建國元老之一劉琰鬧矛盾,令劉琰惱怒地向諸葛亮告狀指責魏延冒犯行為,最後諸葛亮考量魏延的驍勇之功而庇護,劉琰見諸葛亮態度如此只能以自謙不黯軍事為由辭退前線職務回到蜀郡成都遷任衛尉。
- 到了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按照通說諸葛亮遺令大軍撤退漢中,魏延因為不滿這一決定而反叛,最終因大喊誰敢殺我後被馬岱所殺,但這是演義戲曲版本不是史實。
- 推測真實因素魏延是堅定主張北伐戰略路線的支持者,而諸葛亮也是基於這個因素在許多北伐作戰都讓魏延隨軍作戰,並且讓魏延獲得假節與前軍師等能全權決定前線作戰的特殊榮譽,軍政地位相當於外軍諸將之首,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 諸葛亮死後,除卻相權須由後主劉禪決定這一因素之外,按當時魏延軍政地位應是將來執掌兵權的可能人選。
- 但是魏延有著素來性情衿高,除了在處事上不能像諸葛亮秉公對待諸將與同僚,使得如楊儀等跟魏延關係不佳的眾臣將領不願意服從魏延執掌兵權號令諸將,於是楊儀委託費禕傳達告知人在前軍的魏延,傳達丞相遺令撤軍與身為內軍之長身份要逼魏延聽從軍令,素來輕視楊儀的魏延當然不肯從命並主張繼續北伐作戰,費禕見魏延態度強硬編了理由唬弄魏延遁回內軍,包括楊儀為首的主撤派開始安排執行撤軍。
- 魏延察覺後方開始撤軍後極為憤怒,認為楊儀為首眾將既然不願意服從魏延號令,於是率前軍部隊搶先撤退,並且破壞棧道阻止大軍撤退,其用意是藉魏軍之手除掉楊儀為首的眾將兵馬,屆時蜀漢朝廷不得不重用魏延為蜀漢最高軍事統帥。
- 楊儀為首眾將發現魏延率前軍搶先撤退並燒毀棧道退路,軍中大為震驚,趕緊派人領兵搶修棧道,同時魏軍主帥司馬懿察覺魏延部隊不在蜀軍前線,認為蜀軍有異變,司馬懿親領大軍打算襲擊蜀軍,蜀軍方面察覺魏軍企圖襲擊,蜀將姜維親領精兵擂鼓作勢對魏軍作反攻勢態,司馬懿見蜀軍軍勢毫無懼色,以為蜀軍在魏軍進軍路線上設有伏兵,司馬懿急忙下令魏軍撤退(爾後才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歇後語),蜀軍見魏軍撤退後與得知棧道修復之後也趁機撤退。
- 蜀軍順利擺脫魏軍襲擊危機後,蜀漢眾將開始對魏延故意棄友軍陷入危險的行為極為憤怒,加上以往與魏延長年嫌隙積怨,蜀漢眾將決定聯兵合作擊殺魏延,蜀軍以流籠渡越山陵或重新修復沿途燒毀的棧道橋樑繼續撤軍,於此同時魏延亦領兵抵達南谷口關哨,在此阻擋蜀漢大軍南下,蜀軍與魏延部隊雙方在南谷口一帶對峙。
- 爾後魏楊兩人皆上奏朝廷指控對方謀反,後主劉禪閱讀兩方指控奏章,詢問蔣琬董允等大臣意見,蔣琬認為楊儀畢竟是文官且按照常規撤軍無可能謀反,對魏延是否謀反則保持存疑,於是後主派遣蔣琬帶親兵北上處理這場兵權紛爭。
- 魏延與王平對峙時,王平以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讓跟在魏延身旁的士卒認為魏延所做所為已觸犯法紀不願為其效命相助,魏延被迫帶著親信逃往南鄭,但還未到南鄭就被遭馬岱追擊擒殺,魏延首級送到楊儀面前後,藉機踩踏魏延首級一吐怨氣,並將魏延三族親屬全數誅殺。
- 蔣琬得知魏延已遭伏誅後便撤回成都回報後主,後主聽聞後念及魏延畢竟有功於蜀漢,下詔賜棺墩厚葬魏延一族。
- 此時魏延已因為涉嫌破壞棧道與攻擊友軍等行為,在蜀漢自諸葛亮貫徹法治治軍之下,即便本無謀反之心,但其所作所為已構成指控涉嫌謀反行為的罪證。
此時楊儀似乎觸犯了自諸葛亮掌政以來罪不及親族的潛規則,爾後沒如己所願接掌兵權,內軍之長地位也被架空,最後失意而卒
- 《三國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 事後觀點以為諸葛亮素知魏延與眾將不和,臨終前遺命之本意可能是讓魏延殿後完成護軍任務後,眾將或朝廷會念及魏延護軍有功,封賞有名無實的高位官職讓魏延頤養天年(代價是魏延從此無兵權),如果魏延不從,為了讓蜀漢將來有足夠抗衡曹魏的實力,只能犧牲魏延以保全兵力與國力。
- 然而魏延不僅是拒絕從命還做出阻斷友軍退路,涉嫌以軍事手段爭奪軍事主導權,但此舉亦招致素與魏延不和的眾將更為惱火一心只想致魏延於死以了宿怨,所以也有觀點認為魏延會落得身死族滅是魏延咎由自取。
- 楊戲在《季漢輔臣贊》史料當中,將魏延後事下場以「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始惜終,實惟厥性」論斷。
簡言之,擅自捨棄殿後任務將友軍退路全弄斷後搶先跑路,害友軍差點滅團,就算沒有諸葛亮遺令在,隊友也會氣到想宰了他。
其實就是名字的問題,「魏」「延」「魏」「延」,曹「魏」「延」續,不拿來做文章才有鬼。
劉備生前曾向諸葛亮告誡評斷馬謖是「言過其實」的人,所以劉備識人眼光比諸葛亮高明?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當中劉備與諸葛亮談論馬謖是甚麼樣的人時,諸葛亮稱讚馬謖是良材,而劉備聽聞後答謂「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後來街亭之戰馬謖因違背諸葛亮軍令捨水上山被張郃大敗,令首次北伐無功而返,使後世認為馬謖是言過其實只為紙上談兵的庸才,理所當然認為劉備識人高明精確。
- 劉備會這麼說是基於人生歷練積累的成敗經驗與蜀漢國政未來布局的立基下,知道諸葛亮相當器重馬謖,所以特意提點諸葛亮對馬謖應多加實務磨練提升經驗積累,在還未成才前不要將太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他,以免負擔不起重任鑄成大錯。
- 馬謖本身歷任綿竹令、成都令、越雋太守等官職,並在諸葛亮南征南蠻時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有所貢獻,蔣琬也稱讚馬謖是智計之士,從這些表現上馬謖稱得上是良才。
- 首次北伐時,諸葛亮成功以聲東擊西計策,孫吳進攻合肥、趙雲鄧芝領兵萬餘在褒斜谷當疑兵抵禦魏將曹真部, 策反隴右諸郡的忠漢士民起兵響應蜀漢,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進入隴右,但當時部分魏屬縣城仍堅守抵抗,考量魏廷會派兵援救,便任命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帶兵萬餘趕赴街亭佈防。
- 依目前考據街亭地形與當時街亭城寨概況,馬謖可能認為佈防籌備時間不夠充裕,放棄據守年久失修的舊城,改以佈防山林引誘魏兵進入伏擊圈,但王平告誡這樣有違諸葛亮囑咐的作戰部署,但馬謖堅持依照自己的部署方案,王平退而求其次要求留千名兵力守後路;待魏將張郃帶魏兵趕到街亭時,經由斥候探查識破馬謖的伏擊打算,將計就計故意以陽兵為餌不入伏擊圈內,以陰兵避開蜀兵偵查視界進行迂迴伏襲;王平見魏軍陽兵不動,恐有後招,勸馬謖變動佈防以防不測,馬謖因遲疑難決,遲未修改佈署,待蜀兵各隊遭魏軍陰兵伏襲,魏軍陽兵呼應突擊蜀兵,殺得街亭蜀軍措手不及,馬謖只得倉促下令撤退,王平領兵千餘蜀兵殿後掩護撤退,因倉促撤退許多作戰物資來不及帶走,部份蜀兵或戰死或受俘。
- 有論者認為馬謖會失街亭原因長期擔任幕僚或行政方面事務,或者鮮少遭遇需要自主判斷戰局變化的應變作戰能力,首次領兵作戰對手是歷戰良將及對關隴地形熟練的張郃,而諸葛亮統領的主力部隊忙於攻打魏將高剛駐守的祁山堡,此外還要分兵西攻隴西太守游楚駐守縣城及東防在上邽的魏雍州刺使郭淮,沒有多餘兵力戰將可以調度馳援馬謖部隊。
- 比照組:魏國明帝寵臣秦朗(字元明,曹操義子,秦宜祿遺子,演義被描寫成中了孔明陷阱的庸將)本身毫無實務作戰歷練,但因有自知之明因素領兵驍騎營征討異族驍將軻比能的時候沒有逞能,授權驍騎校尉的籌辦軍略作戰佈署,成功將軻比能十萬鐵騎部隊擊潰。
- 此戰也因此讓諸葛亮主導開發的元戎連弩流落到魏國名工匠馬鈞手上,見過後稱元戎連弩雖然做工精巧,但馬鈞自稱能改良城性能優於五倍的新連弩。
- 蜀臣李邈曾勸諫諸葛亮給馬謖待罪立功的機會,諸葛亮最終要懲處馬謖是基貫徹依法治國御軍及士卒違令主將當受其罪的信條,而馬謖身為前軍作戰主將,必須為作戰失利的責任受罪懲處以服軍士為蜀漢盡心效命。
(待補完)
其他流言終結百選連結
備註(未整理)
正史最早的涵義是正統的史書寫法,指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寫法,另外以編年體寫法是仿照春秋左傳因此稱作古史。至於變成二十四史疑似是某人自嗨 寫作「點評」,唸作「自嗨」。毛家父子所做的,就如同偉大的前輩金聖嘆所幹的事:對原作做我流修正,這個才是實際工作;點評只是個精美的包裝手段罷了。 現在市面上所謂「三國演義」書籍,內容幾乎都是取自毛宗崗本的修改版。而這些書也幾乎只列出原作者羅貫中的名字而已。羅貫中淚目。 代表作如: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SLG──《斬》系列。 原版跟超任版的副標就叫「三國志正史」。是個有台灣、有韓國、有光榮遊戲中難以比擬的城數,而且還採即時制的遊戲。但遊戲操控容易使人腦羞。 台版書名會這麼翻譯,可能是為了跟當時同公司代理的《水滸英雄傳》(原名:われら梁山泊の好漢 柴錬水滸伝,柴田鍊三郎著)相搭配。另外,台版翻譯似乎有自行加筆及修正的情形。 這是以毛宗崗本做對照的說法。吉川參考的《通俗三國志》,是譯自明末的李卓吾評本,跟毛宗崗本仍有差異。 例如初代登場的武將「陳嬉」、「劉延」(指劉度之子,後來的演義版本叫「劉賢」)、「梁紀」,二代出現的寶物(無誤)「芙蓉姬」、夏侯惇的日文發音「かこうじゅん」等。有一部份是吉川三國志承繼通俗三國志所遺留下來的。 長野剛負責歷史模擬系列的封面 本名張九四,原本是鹽商,不堪鹽官壓榨帶領弟兄與部下起義反叛,勢力北及徐州南至紹興,擁兵數十萬,甚至有以東瀛海商(俗稱倭寇)勢力支持(明朝實施海禁政策因素之一-防範制衡親張士誠餘黨),此外善待百姓甚得民心(明初蘇州百姓以明祭「地藏王」暗祭地張王」形式來紀念他)。 施耐庵寫作《水滸後傳》還未完成時病逝,羅貫中接手《水滸後傳》的補完工作使其完成 本名劉基(字伯溫),因智謀高超而有賽諸葛雅稱 透過兵魔林彪的讀書研究法來解構羅貫中融會貫通兵聖孫武伏擊用兵理論而創作的《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當中,總共鋪陳一百九十五場伏擊戰況兵例,講解十四套、共一百九十五個伏擊誘餌,等於傳授一百九十五次的伏擊兵法。《三國演義》可說是回回有埋伏,章章藏伏兵,篇篇都珍藏、包含絕妙的十四套伏擊兵法藝術。 14套伏擊戰法:01佯敗論﹝佯敗設伏﹞,02圍闕論﹝圍闕設伏﹞,03退伏論﹝撤退設伏﹞,04偽和論﹝偽和設伏﹞,05順敵論﹝順敵設伏﹞,06攻救論﹝攻救設伏﹞,07勝伏論﹝勝後設伏﹞,08用間論﹝用間設伏﹞,09死伏論﹝死後設伏﹞,10詐伏論﹝詐欺設伏﹞,11弱伏論﹝示弱設伏﹞,12情伏論﹝情報設伏﹞,13誤伏論﹝誤露設伏﹞,14習伏論﹝習懈設伏﹞ 據傳祖先為蜀漢前期文臣習禎,與諸葛亮、徐庶、龐統、馬良等人是同學知己,舉止風雅而善談論,名亞於鳳雛,位在白眉之上。 而且大多是「某某人跟曹操/劉備到赤壁與劉備/曹操作戰」這樣子的內容而已,就連曹操、劉備、周瑜的傳也是差不多如此,赤壁之戰的詳細過程都是後世的補注追加的 又名諸葛弩或元戎弩,結合連弩與古戰車的移動式兵器,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發能連續發射十隻弩箭,對長於騎兵衝鋒作戰部隊殺傷效果極大,由蜀將王平統領的特殊部隊無當飛軍使用,曾以此兵器在野地多次重擊魏軍追兵,據說魏將張郃死在此兵器攻擊之下,令魏軍寧願堅城固守也不想遇到此兵器。 全文解釋 因而衍生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說法 原河內太守,反董聯盟響應參加,曾為表示反董決心,將作為董卓說客的妹夫胡母班下獄使其死於獄中,後來因在河內施政不佳與躲避兵鋒投靠張邈,為曹操以前述理由逮殺 龐統最初的官職是南郡功曹,歷仕主君(太守名)劉表(某)曹操(曹仁)孫權(周瑜),周瑜過世後以功曹職役隨行護送遺體往吳地,逗留吳地期間會見許多未來成為孫吳棟樑的江東子弟互動良好,南郡劃分給劉備後仕於麾下,劉備鑒於龐統歷仕多主經歷略疑忠誠度左遷耒陽令,龐統任耒陽令時因廢弛政務幾乎被免官,經魯肅及諸葛亮力薦轉任治中從事與軍師中郎將,成為劉備的謀主 即後來的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原屬漢中郡,曹操攻佔漢中後分置三郡,劉備北攻漢中時遣李嚴劉封孟達攻佔,李嚴調往益州後由劉封孟達治理,爾後孟達叛變仕曹魏並驅逐劉封,三郡轉屬曹魏 關羽此行戰略目標應是攻佔漢江水域,除了確保漢左三郡的穩定,若攻佔襄樊的話益州劉軍就能藉漢江水域調兵運給支援聯防荊州劉軍,此戰略部署可能考量將來與孫吳重議荊州治權劃分,以保有跨有荊州、益兩州原則的應變對策。 按217~219年時間點孫權最年長的兒子孫登才年約十歲以下且已婚配周瑜的女兒,次子以下兒子們尚年幼,此時來談婚配不免讓人起疑竇。 古代武裝軍閥在兵荒馬亂時期沒有足夠物資犒賞部屬時,會縱容部屬在當地劫掠任何民生物資以代替獎賞,但畢竟這種事有違私德通常不會明目張膽的進行這類行為。 蔡邕早期從政時因為得罪權貴被迫流亡吳郡避禍,184年應何進徵召詔令赴京入仕,但路途遙遠緣故,到達時已是董卓掌權的時候,董卓最初對他有所提防,但多次接觸後賞識其文才,董卓徵召蔡邕入仕,蔡邕最初不肯但董卓威脅若不從就滅族的脅迫下應仕,後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候,擔任董卓重要文膽負責擬定重要詔令等文書工作頗受重用,雖曾想過辭官但畏懼董卓脾氣而不敢提,董卓死後感慨董卓過往重用他的賞識提拔之情,王允知悉後將他下獄卒於地牢中。 很大遠因董卓出身隴西是漢羌諸族要衝之地,久習涼州剽悍民風,習氣自然與那些自視歷位顯要為傲的士族或以儒學為本的儒士們時常有理念不和的衝突問題 演義設定為夏侯淵之子,正史為夏侯惇次子。夏侯楙駐守長安時軍銜為安西將軍,非演義或光榮遊戲所述的征西將軍。 其妻為曹操之女.清河長公主,與曹丕頗有交情的美男子。 隴西太守游楚就是用這條法規說服守城將士堅城抵抗蜀軍攻城,導致諸葛亮未能及時完成攻占隴右戰略目標然後聚集足夠兵力馳援守備街亭的馬謖部隊擊退張郃所部5萬兵的作戰目標。 編按:這個楊慎的唬爛可是出了名的,甚至是如果是從他口中說出的奇特觀點一律可以當成是假的 然而他連年勞師動眾,都未能成功,大概臨機應變、作大將的策略,並非他所擅長的吧! 他真可以稱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蕭何是同一類的人 第一次是馬謖不按照軍令布陣,造成運補路線被斷而退。第四次是李嚴運補延遲怕被罰,就假造劉禪詔書要諸葛亮退兵 允許其代行天子軍政職權的憑證與象徵 「庸奴!復能作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