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軍弱小列傳

出自Reko Wiki
於 2023年1月4日 (三) 23:05 由 DReaper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Wiki-Bot 同步更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舊日本軍弱小列傳
這是一個編輯中的詞條,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以補完、以及翻譯更多內容。

概要

  • 日本軍迷自行製作的網站,內容為吐槽舊日本帝國軍的裝備,以反駁「日本在二戰中擁有先進的技術與不屈的鬥志,只是輸給了美鬼英畜盟軍的物量攻勢[1]」這樣的思想。
  • 原網址一度關閉,近日有重開。
    • 以下備份由MDC軍武狂人夢的dasha,高仔等版眾翻譯並校正[2]


世界最低の中戦車チハ

MAKO:您好,我是MAKO。今天想要介紹的是,帝國陸軍的悲劇主戰車,97式ChiHa(以下簡稱97)。

MAKO:當你看到97的時候,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許多突出的鉚釘, 看起來好像裝甲有點薄,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不怎麼可靠的輕戰車。但是這種中戰車的實際性能, 可是比想像中的還要悲慘殘酷許多。

MAKO:對敵方的輕戰車來說,97的戰車砲攻擊力,就連破壞M3 Stuart(以下簡稱M3) 的後方裝甲也嫌困難,對敵方砲彈來說,這裡的防禦力不論任何距離都不算太難……

???:呼呼呼……不要太淘氣了,MAKO rin pen

MAKO:這是什麼?請你不要用MAKOrinpen來稱呼。

???:97哪裡差了?

MAKO:不要啊!!!變態!!!!

???:不是變態!我是天才!我是為了要來宣揚世界最強的中戰車97, 從其他次元的世界來到這裡的。

MAKO:怎麼辦!今天是偷跑出來的所以沒帶隨扈……

Amiba:Kenshirou……97是很棒的喔!!

MAKO:……然後你現在到底想說什麼?

Amiba:進入主題吧,就明講好了,日本是第二次大戰爆發前,僅次於德國跟蘇聯的戰車大國!!!

MAKO:喔

Amiba:呼哈哈哈,所以說中學生仍然對現實的理解力不足啊。 日本的主力戰車97,自從登場開始就是畫時代的中戰車啊!

MAKO:喔,然後呢?

Amiba:你是被左翼團體日協組的教育洗腦了,公主殿下。 跟同一開發時期其他各國的戰車比較。知道有最強戰車王國美名之稱,德國訓練用的二號戰車C?

MAKO:二號戰車的主砲不是戰車砲,是機關砲!

Amiba:說的沒錯。二號戰車的20mm與97的57mm相比, 再加上戰車大國蘇聯的BT7 45mm,裝備了超大口徑砲的我軍戰車,是壓倒性的!!!

Amiba:呼呼呼……97的引擎是使用汽油的氣冷柴油機。其他戰車全都是汽油引擎, 在這裡簡單的解說一下柴油機吧。 柴油機使用的燃料是輕油,便宜好用的優秀內燃機。 而且,輕油不那麼容易燃燒,減少了乘組員因為中彈燃燒的危險性。

MAKO:ㄝ……蠻先進的嘛。

Amiba:戰車的第三個要素,戰車的裝甲最厚的地方,97有25mm,相對於BT的22mm與二號戰車號稱的15mm。

MAKO:好厲害,壓倒性的嘛。

Amiba:嗚哇哈哈哈!你終於也理解帝國陸軍的偉大了吧! 可惜的是因為97實在太過優秀了,所以並沒有很認真的開發後續戰車。日本也實在是有些窮。

Amiba:%$#^&^*&^……97太棒了啊……#$!#$!$@#^#$

MAKO:那麼,我們來慢慢瞭解一下97的實際性能吧,料理軍要細火慢燉才會有好料。

MAKO:首先,是97主砲的實際貫通力。下面那張表,是表示距離與裝甲貫通力的關係, 裝甲傾斜角度0度,全部使用穿甲彈。

100m 200m 300m 400m 500m 600m 700m 800m
97式57mm戰車砲 30mm 28mm 27mm 25mm 23mm 22mm 20mm 18mm
二號戰車20mm機砲 40mm 38mm 36mm 33mm 31mm 29mm 27mm 24mm
BT7 45mm戰車砲 70mm 68mm 65mm 63mm 60mm 58mm 56mm 53mm

Amiba:……

MAKO:這張表看得很清楚了,97式的57mm戰車砲,跟訓練用的德國二號戰車的機關砲相比還要差! 為何57mm比20mm要差勁?關鍵在於彈頭的強度。 日本的冶金技術太爛了, 以致於製作出的穿甲彈打中目標後就會破散碎裂!裝甲薄的戰車裝甲板通常會作表面硬化處理, 若對上輕戰車,97的主砲要在近距離對側面進行擊破也是很困難的。

Amiba:等等等等等一下!!!97原本的設計就是步兵支援戰車! 這種設計得對戰車能力低下是不理自明的道理!

MAKO:沒有錯。裝備著對步兵用短砲,在那個時代點所開發出的主力戰車是三流的。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裝甲技術的成長是飛躍性的,而戰車在戰場上的威脅理所當然是戰車, 世界各國的主力戰車,想當然是要以加強對戰車能力為主。 蘇聯的BT,德國的三號戰車英國的巡航戰車以及法國的索米雅S35……跟97同一年代設計的戰車很多。 優秀的戰車都有大致的對戰車戰鬥預想。 無視近代戰車的必要, 用舊時代的思維認定戰場的主力是步兵,這就是近代皇軍問題的根源。

MAKO:不管怎麼說,那是步兵伴隨戰車戰鬥的年代,各國都是同時開發對戰車與對步兵兩種類的戰車。 德國的三號與四號,法國的騎兵戰車與步兵戰車,英國的巡航戰車與步兵戰車這樣的關係。 在德國的閃電戰歷史後,後者就已經漸漸消失了。那麼先進的97到底是屬於哪一種戰車?

Amiba:……多少我也承認97的主砲性能問題。但那也不過是一下子的事情。 換裝超強力「一式」砲的97改,對聯軍戰車兵的震撼,也可以抵銷掉之前的失敗了。

MAKO:那這樣子講,最初的這種玩具砲還是沒有最好,唉呀,玩具砲的作法都不知道嗎? 這樣吧,與97設計概念相同的時期,同樣裝備著對步兵用短砲的四號戰車,是真的同時期喔。

MAKO:戰車砲的口徑相同,砲身加長的話威力也會變大。德國與日本中戰車對戰車能力的低落, 改善的方法就是加長砲身。97跟升級後的97改,以及四號戰車對戰車有利的長砲身化後的比較。 結果就在下表,不過,97砲身加長後,口徑從57mm減少到47mm。


100m 200m 300m 400m 500m 600m 700m 800m
97式57mm短砲 30mm 28mm 27mm 25mm 23mm 22mm 20mm 18mm
四號D型75mm短砲 60mm 59mm 57mm 56mm 54mm 53mm 52mm 50mm

↓砲身加長後

100m 200m 300m 400m 500m 600m 700m 800m 900m 1000m
97式47mm長砲(穿甲彈) 60mm 58mm 55mm 53mm 50mm 48mm 45mm 43mm 40mm 38mm
四號F2 75mm長砲(穿甲彈) 130mm 127mm 124mm 121mm 118mm 116mm 113mm 110mm 107mm 104mm
同上(高速穿甲彈) 160mm 155mm 149mm 144mm 138mm 133mm 128mm 122mm 117mm 111mm

Amiba:喔喔!裝甲貫通力增加兩倍!

MAKO:……97的威力只增加兩倍也未免太低了吧?100m的距離,四號戰車增加了70~100mm, 但97只有30mm?這跟德國的敲門器37mmPak對戰車砲攻擊力相比是同等級的。 舊軍隊的開發能力真是一點都不值得褒揚。 也就是說,97的攻擊力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是徹底的不行。

Amiba:うわらば!(※斷末魔,原著中阿米巴死亡時的慘叫聲)

MAKO:うわらば?

Amiba:ㄝㄝㄝ,對日本戰車來說最重要的要素不是攻擊力!日本戰車的優秀是在其堅固的防禦力! 知道德國戰艦俾斯麥嗎?現在世界最大的日本戰艦大和比較,只搭載了較小口徑的38cm砲,為什麼? 因為他們對戰艦的防禦力有極高的自信!同樣的,97也可以把聯軍的所有砲彈都彈飛開來, 最終的勝利還是在我們手上!

MAKO:這跟軍艦是沒有關係的……

Amiba:跟97比較,BT7的裝甲就跟廢紙一樣。

MAKO:那麼,這麼優秀的對敵軍砲彈防禦的相關話題,完全都沒有聽過嗎?下面是一則故事。

千葉下志津原、戦車兵操典普及教育小林中佐
「……戰車對戰車的戰鬥,有最大影響的就是敵我戰車的戰鬥性能。推想敵方戰車BT而我方是97,敵方距離1500m就能貫通我方,我方則要在500m處,對敵方側面裝甲才可貫通。這時候的命中率是三發中一發,若在1000m處則大概是兩發中一發。BT的速度是97的1.5倍,而從數量來看,常常都是在敵方有1.5被數量的狀況下戰鬥……在這種逆境下如何獲得勝利……」

MAKO:97 的那種主砲就先別提了,就算跟同世代的戰車裝甲板比,品質也沒有什麼好提的。 在中國被德國製的37mm砲1000m處貫穿,時間往後一點,東南亞戰線上,97被全部的砲彈 像切奶油般的貫穿,在終戰時,最大裝甲居然只有2.5cm。這種笑話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程度。

Amiba:喀……這是故意的!故意把裝甲板作薄!這樣打過來的砲彈通通只會貫穿而不會爆炸! 就算打到戰車乘員也只會有一兩個人受傷而已!這是就現代合理主義作出的先進設計!

MAKO:你剛剛好像說對全部的砲彈……那麼當打過來的敵戰車與對戰車砲的砲彈, 不是穿甲彈而是榴彈時,你要怎麼說呢?

Amiba:(囧!!!)

MAKO:確實,對於乘組員來說,砲彈的攻擊的確都沒有事,但有乘組員表達過嗎? 這就叫做戰車的話,那還真是可悲。

MAKO:這就是被砲彈擊中的糟糕97

MAKO:知道97車體砲塔上面那突出的東西嗎,那叫做鉚釘,與用焊接連結起來的裝甲板不同, 當穿甲彈穿透97的時候,鉚釘就在車內咻咻的飛來飛去,殺傷乘組員。

MAKO:關於用鉚釘接合裝甲板的問題是,用鉚釘去釘當然是很簡單的,但這會增加不必要的重量。 現在我們都是用電銲接合鐵板,但在那個時代這種低技術接合法也是廣為使用。但強度問題跟重量 關係不大,接下來的戰車鎔接法是使用電弧鎔接。 雖然到大戰末期也沒有哪個國家能通通使用電銲 接法,但各國也在鉚釘與接合處儘量的鎔接組成強固的戰車裝甲。但是……我想這對日本的鎔接技術 也太殘酷了。為何,受到15cm程度的砲彈彈幕爆風掃到,車體就會嚴重受損到不能行動?

MAKO:因為接合技術的關係,日本的冶金技術太差以致裝甲的質量非常爛。 97的側面裝甲只有2cm,角度良好的話,連步槍彈都可以貫穿,就是如此的薄。 所以在南方戰線上,美軍的M4戰車對97的攻擊,用不到主砲,光用車載機槍(Browning .50 cal)就夠了。 在被打成蜂窩的97殘骸中就這樣躺著全滅的乘組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對戰車的攻擊方法?更扯的,美軍甚至還很慎重的研究,要不要使用鹽酸咕嚕咕嚕的溶解97的戰術。

Amiba:……剛剛說側面裝甲被步槍打穿?

MAKO:沒錯,側面裝甲。更進一步的說,當時的工人用盡心血考慮裝甲的 避彈構型……靠工匠流血流汗的努力,製成的前裝甲才能漂亮地彈開步槍彈!

MAKO:只能抵抗步槍彈的裝甲,考慮避彈構型根本沒有意義的說法可是很冷酷的, 尤其當時的工人可是非常認真的去作的。考慮砲彈的貫通力跟命中角度,實際上的 作法就是作傾斜裝甲。 代表傑作就是蘇聯的T34戰車,考慮到避彈構型而使用了傾斜裝甲,讓德國相當苦惱的戰車。但以97的場合來說,要以斜舉的厚紙板讓手槍子彈炸開嗎?我是這麼想的……

Amiba:呼呼呼……

MAKO:……又有什麼要說的嗎?

Amiba:呼呼呼,可笑萬分,攻擊力防禦力算什麼,97真正的實力在於機動力! 97中戰車的天命就是在中國的殺戮機器!打通大陸3000km的飛馳作戰,3500萬的殺戮!!!!

MAKO:3500萬……

Amiba:沒錯!跟其他聯軍相比也許97多少性能有點不足,但對虛弱的支那士兵來說卻是最強的戰車。

MAKO:好吧,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要使用柴油機嗎?二次大戰的各陸軍可都是採用汽油引擎的。

MAKO:97是為了在寒冷地區作戰而製造的,換言之假想敵國就是蘇聯,以此為構想完成的就是97。 拿97對剛打完內戰一團混亂,指揮體系無法整合的中國軍戰果說嘴,只能說是結果論,一點價值都沒有。

MAKO:那麼接下來,97之所以是最差的戰車的最大理由,我想把話題移到內燃機關上。

MAKO:首先,下表示大家熟悉的大戰前戰車,重量對引擎出力比。


引擎&馬力 車重 推重比 最高速度
97式 170hp柴油機 15t 11.3hp/t 38km/h
二號A型 140hp汽油機 8.9t 15.7hp/t 40km/h
BT-7 450hp汽油機 13.8t 32.6hp/t 52km/h(以路輪移動時可達72km/h)

MAKO:如上表所示,是大戰爆發前97的引擎跟其他戰車比較,看得出重量與出力比的不足是 很明顯的。大戰開始的時期,各國戰車的出力比在15馬力/噸,可已經是標準了,97的主砲 換裝了,但引擎卻完全沒換。 這是因為進口的工作機械,到大戰中期後已經被消耗了許多, 工作的精密度也不斷衰落,以致於達不到標準規格的出力標準,跟近代戰車每小時四十公里的 必要速度相比可是相差甚遠。

Amiba:但、但若跟大戰中德國陸軍所開發的鈍重重戰車相比也是有巨大的差別的! 若帝國陸軍有虎式戰車的話,在中國的初期戰爭中就不大可能取得快速的勝利。

MAKO:97跟德國虎式戰車相比比較輕快?果真是如此嗎

sturmtiger2.jpg

Amiba:果不其然,這就是德國有名的笨重重戰車虎式……

MAKO:這是虎式與97的重量出力比。

推重比
97式 11.3hp/t
六號虎式(前期型) 11.4hp/t
同上(後期型) 12.3hp/t

Amiba:ㄝ?

MAKO:97的引擎出力比可是跟重戰車同等程度的喔。當然,兩者的重量可完全不一樣, 越野能力跟信賴性也不能相比,兩者在平坦地上的最高速度比,是同一個程度的。

Amiba:怎……怎麼會有這種混帳事……

Amiba:呵……呵呵……但是,97在開發當初,可是採用前無古人的優秀柴油機引擎。

MAKO:我想,這個柴油機就是日本戰車最大的問題所在。

MAKO:那麼,接下來是把汽油引擎換裝成柴油機後的BT-7M,與97的比較。

引擎&馬力 車重 推重比 最高速度
97式 170hp氣冷柴油機 15.0t 11.3hp/t 38km/h
BT-7M 500hp水冷柴油機 14.7t 34.0hp/t 62km/h(以路輪移動時可達86km/h)

MAKO:97柴油機的單位出力與單位重量比可是非常大的失敗作。也就是說,單位容積的出力比 跟蘇聯與美國相比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低水準。 說來可悲,當時日本的工業技術,也只能做出大號但低出力的引擎。這就是97的其他性能,例如製造出薄薄的裝甲的原因。就像是零式戰鬥機,引擎的低出力限制了所有的性能。

MAKO:要談論舊日本軍的軍武,內燃機的爛可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戰前日本的精密工業水準, 不論是引擎的活塞等等都是需要高精度的零件。經過熟練工人的銼工以後,還要再加以研磨修整。 而且國內自產的工作機械精密度又太低了,工作機械消耗率是無情的高,美國製的工作機械只有 十幾分之一的消耗率。 結果就是,高精密度的齒輪只能在進口的機器上製作,還有像鋸床跟銑床等沒辦法仿造的高精度工作機器,在日本進駐中南半島,被美國經濟制裁後,像是石油跟工作機器的進口幾乎就斷絕了。機器的耗損高造成引擎出產的的低標準。結果不用說,小型高出力的戰車引擎,以及2000馬力以上的航空引擎,都是不可能製造出來的。

Amiba:所以只要增加多一點的熟練工人,就可以大量增產97來確保日本的勝利。

MAKO:去哪裡找啊,陸軍一次又一次的把這些工人徵兵走了,更加降低了生產能力,日本工業根本就沒有福特式的大量生產能力……而且在今天的日本無法想像的是,當時稱作職業工人的的日本工人是在無法想像的低薪環境工作的, 宿舍中的搶劫偷盜事件層出不窮,要用憲兵監視才可能進行工作。結果呢,就算跟蘇聯一樣強制女人小孩工作,也只能製造出2000台左右的97。

Amiba:強制勞動……

MAKO:順便提一下,大家知道自稱是幻想漫畫的《紺碧艦隊》嗎?那個漫畫用虛構的國家, 這國家的構成人員與要素不知打哪來的,高品質的鋼材跟工作機器的出處也完全不明。完全 是可以快樂無負擔的閱讀物。

Amiba:這是我的愛書。

MAKO:在海外,這本漫畫的評語是『日本軍像英雄般的痛擊盟軍,是一本充斥妄想 與滿足自尊心的漫畫,在日本大大的流行』。真是丟人現眼……

MAKO:回到主題上,那麼為何既然做不出小型又強力的引擎而不想辦法讓戰車能夠 承受更多的重量使裝甲能做得更堅固呢?這個疑問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日本的戰車 沒有一台在15噸以上。當時海上運輸的極限就是這樣。美國海軍可有30噸的運輸量。 所以為了運送量15噸的限制,也只好製作出力小的引擎……

Amiba:但是,在戰場上採用了柴油機的97本身就是大功一件!蘇聯的優秀引擎本身 就很少見到,戰車大國德國又為什麼使用汽油引擎到終戰?

MAKO:蘇聯的欠品不說,柴油機是拷貝德國的,也有異常的500馬力高性能。 那麼連德國自己都沒有在用柴油機,這個答案是……

Amiba:這是因為日本的內燃機技術凌駕在蘇聯與德國之上!

MAKO:……沒這回事吧,日本有,但德國卻沒有。不採用柴油機的理由,第一個是柴油機 引擎在停車的時候會發生震動。跟現在的戰車不一樣,當時的戰車要開砲,就一定要停車。 不然的話絕對打不到目標。

Amiba:但是這不合理。諾門漢的時候,蘇聯向我軍突擊的時候主砲可是轟來轟去的。(バカスカ?)

MAKO:這是因為蘇聯軍當時完全沒有人在動腦思考戰略。為何?因為那時候蘇聯正在紅軍 大肅清,流放跟槍斃了一堆高級將校官,是處在嚴重弱化的狀態。實際上,蘇聯裝甲部隊 行進射擊可是一發都沒打中。那時候的蘇聯戰車運用方法是,當指揮官吹響號角,全部的 戰車跟步兵一起突擊。即使有高於日本戰車的性能,單獨突入的結果,就是被步兵用燃燒瓶 與速射砲各個擊破。當然,不管全滅幾次還是用同樣的方法。這對日本來說是非常幸運。 蘇聯的指揮官若是有點頭腦,日本軍就變成被虐殺的對象了。

MAKO:繼續下去,只要戰車在停車的時候發生震動,主砲的命中率就會直線下降。 在戰車數量上不利的的德國,只能從質的方面補強,所以不採用有這種缺陷的柴油機。 相反的,蘇聯常常在對戰車戰中都保有數量優勢,並不太在乎這種主砲精度問題。 結局就是,即使對抗德軍的戰車交換比高達1:4,蘇聯還是佔領了柏林。 所以蘇聯並不是非常在乎這種對戰車戰的必要。

MAKO:從以上論點所想要表達的是,在二次大戰的時代,柴油引擎在各方面並不絕對是比汽油引擎優越的內燃機。

MAKO:但是,要談起日本的氣冷柴油引擎,很明顯的,我想還是汽油引擎這邊好多了。 例如柴油機的噪音問題。97的硬鋁製冷卻器的啟動音一點都不安靜,數公里外就可以聽到 嗡嗡作響的聲音。排煙起來就像是發煙筒,嚴重影響到乘組員。就算不看引擎,97履帶的 聲音可是很誇張的,在馬來西亞跟菲律賓的道路上,合成的聲音是嚇人的恐怖。日本在 諾門漢中的成功突擊,多半是在雷雨的夜晚,混雜著噪音進行的。

MAKO:其他的問題是冷卻問題。97的引擎原本是要設計在寒冷地帶使用的,所以在南方戰線上常常有長時間運轉而過熱的現象。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其啟動性能的不佳。 97的引擎想要一次啟動根本不可能,雖然有用電熱管先將引擎預熱再發動的方法,但臨時來到寒冷地區也派不上用場。這種狀況下想要發動引擎,可要用火或炭火,把戰車底板持續加熱一晚上到紅為止。

Amiba:不過,就算啟動性能不佳,97的信賴性與整備性可是超群的,啟動中的97, 邊發出爆音邊疾行的樣子可是能讓敵人膽寒的。

MAKO:暴走族嗎?無論如何,低馬力低出力的輕戰車,信賴度跟整備度高是當然的吧

MAKO:例如像是170馬力,15噸的97……

MAKO:700馬力,70噸的虎式……

MAKO:如果會這兩台會相同的信賴性跟整備性,才是最沒道理的事情……

Amiba:……為什麼把97的照片放的這麼小,而虎式這麼大?

MAKO:把人的大小以相同比例放大而已……

Amiba:什……什麼?那個巨大的怪物是戰車?

MAKO:虎二式的砲塔,有什麼不對嗎?

Amiba:但……但普通的戰車主砲應該短一點……

MAKO:難道……日本的軍廚對世界的其他戰車都完全沒概念嗎?

MAKO:那麼往後一點,讓我們比較一下大戰中期以後各國的主力中戰車。


100m上的穿深(穿甲彈) 同前(高速穿甲彈) 最大裝甲 重量 引擎馬力 最高速度 推重比 全系列產量
97式改(日本) 60mm - 25mm 15.0t 170hp 38km/h 11.3 2123輛
五號戰車豹式(德國) 180mm 250mm 110mm 45.0t 700hp 46km/h 15.4 5976輛
T-34/85(蘇聯) 120mm 160mm 90mm 32.0t 512hp 52km/h 16.0 約4萬輛
M4A3雪曼76mm砲型(美國) 130mm 230mm 107mm 33.7t 450hp 42km/h 13.4 49234輛


MAKO:根本看不出來是同樣冠上中戰車名號的戰車……

Amiba:呵,97看起來好可愛。

MAKO:知道了世界的廣大了嗎

Amiba:97就像拿破崙一世一樣短小精悍

MAKO:既然只做的出在中國使用的警察車輛, 你要拿什麼去打珍珠港?

Amiba:……是美國的關係,這是日本被逼到走投無路的自衛行動。

MAKO:對於乘坐97式的戰車兵來說,把他們逼到牆角的,與其說是美國,倒不如說是日本。

Amiba:夠了!皇軍的精神力是無限大的,從規格跟目錄上來比較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能破壞這樣可愛戰車的無情的士兵是不存在的! ……沒錯!97果然是無敵的!這樣天才的我說的肯定沒錯!

MAKO:那麼最後就來談談97實際戰鬥的相關部分吧。

MAKO:這就是在南方戰線上,97的主要敵手,M3史其亞特輕戰車。

Amiba:為什麼不是M4薛曼?同樣都是中戰車啊?

MAKO:……

Amiba:你怎麼說呢公主小姐?

MAKO:……你想讓高貴的我去描述那麼殘酷的景象嗎?你這死平民

Amiba:啊……啊……對不起……我說話會小心點的

MAKO:那麼只說一個97擊毀M4中戰車的例子。東南亞的戰場是在叢林中,日本軍等待突襲機會埋伏著,『在70公尺的側面超近距離,朝著M4的薄引擎蓋的側面鋼板打穿』,驚險的成功,很漂亮的擊毀中戰車。完畢!

MAKO:那麼回到M3輕戰車的話題上。首先是列出兩者標準規格,穿甲彈的裝甲貫穿力。

主砲口徑 100m上的穿深 800m上的穿深 最大裝甲厚度 重量 引擎馬力 最高速度 推重比
97式 57mm 30mm 18mm 25mm 15.0t 170hp 38km/h 11.3hp/t
M3斯圖亞特 37mm 70mm 52mm 51mm 12.7t 262hp 58km/h 20.6hp/t

Amiba:……哼!是在可以用精神力補強的範圍內。

MAKO:M3是輕戰車,結論出來了,97不要說與M4對抗了,連當M3的對手都沒資格。雖然在菲律賓初期獲得勝利,但是日本戰車隊受到了非常大的損害。97的主砲不管在什麼距離或任何角度都無法貫穿M3的裝甲,就算是在奇襲狀況下攻擊最薄弱的後方裝甲,也只能打斷履帶。 後來用捕獲到的M3來作57mm砲試射,正面裝甲在500與300公尺處只能把油漆轟掉,在300公尺處對側面裝甲試射,砲彈變成了四散的碎片。最後,在300公尺處用三台砲以榴彈集中射擊,據說終於成功的在裝甲上開了個洞。

MAKO:把地點換到緬甸,有唯一一次擊毀M3的紀錄,是偷襲正在休息的美國軍隊, 當時所有的戰車口都是打開的,榴彈正確的瞄準到開口,據說就這樣擊毀了。 只不過在主砲打斷履帶的時候,戰車乘組員一溜煙的跑光了。

MAKO:因為如此,被北非的英國兵稱做青銅戰車的M3,到了東洋就變成名副其實的最強戰車,美軍根本就不把擊毀97的紀錄當作「擊毀一輛戰車」來看。

MAKO: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吧,如果把擊毀四號戰車……

Panzer_IV_ii.jpg vehicle_type97chiha3.jpg

MAKO:……跟擊毀97的紀錄同樣當作擊毀一台戰車紀錄的話,那對德國戰車痛苦萬分的美軍其他士兵可是會生氣的。

Amiba:完……完全不把97當作戰車來看……

MAKO:就是如此,正面作戰就算不敗損害也會非常的大,所以日本軍的基本戰術都是奇襲,迴避掉直接的面對面戰鬥。而到了末期,只要遇上了M3跟M4就會馬上被作掉,所以夜襲就一直重複使用了。 只不過,當美軍習慣了日軍的夜襲戰術後,在大量的照明彈下現形的97,馬上就必成了反戰車砲、反戰車火箭以及M4的飼料……

Amiba:唔、唔啊啊啊啊啊

MAKO:完全無能的97,最後被改造成裝滿炸藥的特攻戰車,專門去撞擊薛曼坦克。 日本的兵器,最後的命運常常都是往這個方向發展……

Amiba:是海軍!全部都是海軍的責任!讓97戰車遭遇到這種困境!

Amiba:是吃掉預算的海軍,侵佔了陸軍發展戰車的費用!

MAKO:沒那麼大的影響吧,陸軍直到1943年為止,都佔有比海軍高的預算。

相對於海軍、陸軍所佔的預算分配比例[3]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陸軍所佔的比例 64.0% 56.0% 47.0% 35.0% 30.0%

MAKO:結果跟貧乏沒有什麼關係。日本的戰車會變成這種鳥樣,人為的因素還比較大。

MAKO:為什麼這麼弱小的戰車,陸軍卻沒有任何的改造紀錄?戰車在零距離射擊,以及裝滿炸藥的衝撞,會被認為是『善戰』的讚譽有加,一點反省的意思都沒有。陸軍仍舊高唱著精神的優勢,認為戰場的主角是上著刺刀,進行有如自殺攻擊般白刃戰的步兵。跟同盟國德國不一樣,在日本就連把戰爭當成買賣的軍人,也完全沒有認識到近代兵器的優勢。

MAKO:當時出身步兵的高級將校,討厭戰車獨自作戰,妨礙加裝加強對戰車能力的長砲管。 總之,對他們的派閥來說,妨礙97是比提高車性能來的重要……這類的事在每個國家都有發生,但不得不說舊軍隊做的太過分了。照戰車開發者的話,97主砲的性能之弱從一開始就知道了,為使大型砲塔能夠使用就必須擴大車體上半部。而步兵出身的將校又妨害了高性能47mm砲的生產……這就是日本戰車開發的全部故事。

MAKO:所以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乘坐97的戰車兵。到底有多少悲慘的士兵, 人生的最後是悲慘的在馬口鐵的棺材中度過的……如果是我的話,絕對不會允許的。上一代……

Amiba:嗚嗚嗚……天才的我所最愛的戰車……戰車……

Amiba:不!等一下……美軍沒有把97當作戰車看……那97就不一定非要是戰車嘛?

MAKO:……

Amiba:對、對了!日本本來就沒有戰車!!97是世界最強的裝甲車。

MAKO:……你,我說啊,你是不是出身自某半島……?

Amiba:最強裝甲車97萬歲!!!!!!

MAKO:這麼如此的堅決認為97是最強的裝甲車……那麼我們也來看看它是不是最強的裝甲車?

Amiba:呼……呼呼呼,好。還有什麼打算說97不是最強的。

MAKO:德國有Sd.Kfz.234(Puma),這個裝甲偵察車搭載了柴油機。

Amiba:柴油機!!很好很好。成為97的刀鏽吧!!!

MAKO:那麼來比較一下下。

sdkfz_234.jpg

Amiba:什……這個看來有點厲害的傢伙到底是?

MAKO:這是規格

主砲 100m上的穿深(穿甲彈) 100m上的穿深(高速穿甲彈) 最大裝甲厚度 引擎&馬力 最高速度 重量 推重比
97式改 一式47mm戰車砲 60mm - 25mm 170hp柴油機 38km/h 15.0t 11.3hp/t
Sd.Kfz.234/2 KWK39 50mm戰車砲 90mm 160mm 30mm 220hp柴油機 80km/h 11.7t 18.8hp/t

Amiba:唔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逆襲の三式中戰車

Amiba:你好!初次見面。我是阿米巴。加上敬稱叫我阿米巴大人吧!今天介紹的是帝國陸軍的主力中戰車,三式中戰車。

Amiba:咦?ChiHa車呢?……你在說甚?高傲的帝國陸軍哪有這種垃圾般的戰鬥用車?這都是左派寫的小說。

Amiba:不是嗎?敗於輕戰車的中戰車這種事情從常識來看怎麼可能存在呢?這些人的手段真是卑劣,不擇手段的要傷害大日本帝國的光榮。對ChiHa這種戰車是捏造產物此一說法有異議的人應該沒有吧。

Amiba:接下來概括一下三式中戰車優異的性能吧。首先是與M4中戰車比較火砲威力。喔,在這之前先為了初學者說明一下戰車砲的破壞力與初速的關係。不管哪種砲,砲彈重量一定的條件下,砲彈速度快的威力就大。也就是說,同口徑的砲則是越快的越強。 從這觀點來看,同口徑的話就是越快的越強。從這觀點比較日美雙方戰車砲的初速吧。

主砲口徑 主砲初速
日本:三式中戰車 75mm 668m/s
美國:M4雪曼 75mm 610m/s

Amiba:怎樣!三式中戰車方面的砲彈初速比較大吧!

Amiba:這個事實意味著日本中戰車的攻擊力凌駕於美國貨之上。不知道哪來被日協組洗腦的瘋公主說甚前帝國軍的火砲開發能力很差、人家放不在眼裡之類,這類說法請各位讀者要理解那全都是謊言。

Amiba:接著是裝甲防禦力面與M4的比較,下表是車身前方的裝甲厚度。

正面裝甲厚度
日本:三式中戰車 50mm
美國:M4雪曼 51mm

Amiba:是誰啊?誰說日本戰車是破爛棺材。實際上日本戰車的裝甲厚度與美軍的主力戰車差不多不是嗎?防禦力同等的話,攻擊力比較高的一方獲勝是自然的道理。 也就是說,結論是日本中戰車比美軍中戰車還強。哼哼。最近,以反日朝鮮人為中心,有著以不當方式批評前帝國軍優秀的各種武器的卑劣趨勢。讀者們能相信他們的說法嗎?對不對?日本的戰車開發能力絕對不比其他國家差。不,甚至是猶有過之。沒有必要再陷於自虐史觀中了。輸給憎恨我們的傢伙的計策是我們所……

Mako:……

Amiba:!!

Amiba:……啊,這個,殿下,今天的天氣真好……

Mako:你在幹嘛?

Amiba:不,這有些該做還沒做的事……

Mako:怎樣的事情呢?大戰末期生產而沒有參加過實戰的戰車哪一點可以說是帝國陸軍的主力中戰車?

Amiba:……可,可是也做了60輛……

Mako:而說ChiHa是左派捏造的不也太過份了嗎?不久前還那樣誇耀的。

Amiba:嗚、嗚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但實在是太悲慘了啊!我真的想替ChiHa說話啊,前線的ChiHa不過是為了被擊破而存在的單純破爛活靶!這不是美軍的玩具嗎!實在無法忍受啊!

Amiba:……在這種悲傷的絕頂時出現在我眼前的,就是移植了ChiHa魂與外型的長砲身三式中戰車。

Mako:三式的車體不過是比ChiHa大了一圈吧。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進步。

Amiba:就是這個,我感覺到了。這就是三式戰車是ChiHa改進的樣子。

Mako:……

Amiba:本土決戰發生的話,三式中戰車可以把那些半開玩笑的宰掉ChiHa的美軍戰車徹底粉碎。沒錯,一定可以成功的逆襲。

Mako:但是戰史與假設可不一樣。

Amiba:哼哈哈哈!以ChiHa為本的無敵ChiNu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Mako:……那為何與三式中戰車比較的是初期型的雪曼呢?

Amiba:……甚麼意思?

Mako:如果是日本本土決戰遭遇到的,雪曼已經裝76.2mm砲了,甚至有可能碰到重戰車潘興不是嗎?

Amiba:……

Mako:基本上來說,大戰末期75mm砲威力這麼低是哪種笑話?

Amiba:等、等一下!不要與同時代的比啊!

大戰中後期各國75mm級別戰車砲的穿深(單位:mm,裝甲傾角0°)

100m 200m 300m 400m 500m 600m 700m 800m 900m 1.0km 1.1km 1.2km 1.3km 1.4km 1.5km 1.6km 1.7km 1.8km
日本:三式 75mm 80 79 77 76 74 73 71 70 68 67 65 64 62 61 59 58 56 55
德國:KWK42 75mm 180 176 172 168 164 160 155 151 147 143 139 135 131 127 123 119 114 110
同上(高速穿甲彈) 250 244 237 231 224 218 211 205 198 192 185 179 172 166 159 153 146 140
英國:17磅砲 160 157 155 152 149 147 144 141 138 136 133 130 128 125 122 120 117 114
同上(特殊穿甲彈) 260 256 252 248 244 241 237 233 229 225 221 217 213 209 205 202 198 194
美國:M1 76mm 130 128 126 124 122 120 118 116 114 112 110 108 106 104 102 100 98 96
同上(高速穿甲彈) 230 224 219 213 208 202 196 191 185 180 174 169 163 157 152 146 141 135

Amiba: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Mako:即使以一般的穿甲彈來看,大戰末期只有德國或英國一半以下的穿甲力……以ChiHa改主砲的47mm相當於德國37mm砲來比較,三式中戰車的75mm砲還遠低於德國的50mm砲,這真的想打仗嗎?

Mako:又,這是大戰末期三式中戰車與大戰初期開發的M4的75mm戰車砲實際穿深。

100m 200m 300m 400m 500m 600m 700m 800m 900m 1000m 1100m 1200m 1300m 1400m 1500m 1600m 1700m 1800m
三式中戰車 80 79 77 76 74 73 71 70 68 67 65 64 62 61 59 58 56 55
75mm雪曼 100 98 96 95 93 91 89 87 86 84 82 80 79 77 75 73 71 70
同上(高速穿甲彈) 120 126 122 118 114 111 107 103 99 95 91 87 83 79 75 72 68 64

Amiba:啊?初速不是三式比較大嗎……

Mako:只有數據高砲彈卻不怎麼樣的關係。

Amiba:……是不是因為實際上日本的戰車砲有特殊砲彈,穿甲力可以到達200mm,的這種可能?

Mako:哪有。日本戰車砲穿甲力低的理由,是因為冶金技術太差導致彈頭撞上時就會破碎,不是講過了嗎?而且日本的砲彈也很容易滑開或彈開。但這是在彈頭上加軟鐵帽就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 海軍早知道這點了,就是被帽穿甲彈(APC)。這種程度的砲彈都沒辦法開發還講甚APCR或APDS(脫殼穿甲彈)?日本武器開發常常在外國援助消失後就不再進步了。日本被國際孤立時特殊砲彈還不存在。不過如此而已。

Amiba:哼……哼哼哼哼哼哼哼哼哼哼……

Mako:怎麼了……瘋了嗎?

Amiba:但是!但是!即使是大戰末期的砲,但短時內能與大國美利堅初期的戰車砲初速接近這件事不能說不是偉大的功績吧?實際上三式中戰車的主砲初速已經接近75mm等級砲的世界標準值啦!

Mako:思想越來越低層次了……

Amiba:砲彈不行確實是很可惜的問題。但,三式中戰車的主砲初速很高!開發出這種高初速砲的事實在日本兵器開發史上算是特別的光采!這點就夠日本人誇耀了!

Mako:……水準已經低到低不下去的問題實在是說不出甚可以自誇的話。

Mako:還有,聰明的讀者們沒有覺得哪邊不對勁嗎?三式中戰車的主砲,與75mm砲的M4砲管長度差不多,是最適合對照用的。在此,即便說是大戰末期的砲吧? 連APC彈都沒辦法開發的帝國陸軍的戰車砲,即使是與大戰初期的東西比較[4],比美國貨的初速還高這點,難道不能不在乎剛剛的話說得有點過分嗎?

Amiba:……這種想法的出發點真壞心啊……又我先前提到的戰車砲初速可不是捏造的喔!

Amiba:這就是事實!日本的科學不比其他列強還差!ChiHa一定是哪裡出錯了。

Mako:……不管怎樣,先看看這些的東西吧。這是雙方戰車砲藥室的容積……

藥室容積
日本:75mm/L38 3067cm3
美國:75mm/L40 2026cm3

Amiba:日本的大了不少哪。

Mako:沒錯,這是砲彈的重量。

砲彈重量
日本:75mm/L38 6.6kg
美國:75mm/L40 6.8kg

Amiba:?日本的比較輕。

Mako:這是為了讓紙面性能的初速能達到世界標準而刻意減低了砲彈重量。

Amiba:哈?怎麼回事?

Mako:這要說到開發歷程了。前帝國軍的兵器開發上,官僚方已經先決定好了應滿足的性能標準。當然,不太清楚本國基礎技術水準的職員們,卻要負責推行世界平均水準武器的開發計畫。因此,武器開發小組不能說自己做不出這個水準的東西。即使知道量產時不可能做出也是要研發。

Mako:頭痛的技術人員也只好試作,但要滿足這些參數終究是不可能。這時,長官就罵了:『沒辦法滿足需求是因為你們不夠努力!』有時甚至暴力相向。像零戰引擎沒有到達預定輸出功率時就發生了這種事。

Mako:害怕的技術群們最後只好用些平常根本不會做的方法。比方明知這會降低火砲性能,還是用減輕砲彈重量的方式,只讓砲彈的初速提高。

Amiba:……不過其他國家不也是用減輕砲彈重量的方式來提升性能嗎?

Mako:日本的狀況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術。砲彈的穿甲力與速度平方成正比、與質量成正比,因此一般國家為了快速提升火砲威力而以削減砲彈重量的方式實現……這就是所謂的HVAP(高速穿甲彈),就是戰前的日本。沒辦法製作硬的彈頭,就不減炸藥量搞出高速穿甲彈!

Mako:這種事情只能說是笑話。從日本的冶金技術來看,與其不合理的提升速度,不如用增加彈頭重量的方式加強質量效果比較合理,與ChiHa改用減低口徑的47mm主砲比起來,增加口徑的75mm砲是比較合理的,但穿深也不過增加了20mm而已。

Mako:戰前日本兵器的紙面性能這種東西,最好不要太認真看待比較好。當時日本兵器的紙面數據與他國相比,並不會比較差。但從常識面來說,不要這樣想比較好吧?因為當時日本的主要產業是絲織業與棉紡業,對美國輸出棉絲以換取工作機及石油的輸入,並向東亞其他地區輸出簡單的機械產品而已。

Mako:日本雖非殖民地,但卻是剛開始近代化的開發中國家。從產業構造來看,武器性能不可能超過美國。在比較戰前日本兵器性能時,不能單純比較數據,還必須進一步解釋才行。

Amiba:嗚嗚……但看看三式中戰車的巨大砲塔吧!看起來不是像虎王戰車一樣強嗎?

Mako:三式中戰車的砲塔確實很大,這只是單純拿龐大的90式拖弋火砲改造的結果。但這是平衡度很差的戰車。240馬力引擎裝上ChiHa的擴大型車體還有大得不像話的砲塔……機動性實在很差。而且大戰末期只有240馬力實在應掬同情之淚。

Mako:又,這是各國中戰車的馬力/重量比。

引擎馬力 推重比 最高速度
三式中戰車(日本) 240hp 12.8 39km/h
五號戰車豹式(德國) 700hp 15.4 46km/h
T-34/85(蘇聯) 512hp 16.0 52km/h
M4A3(美國) 450hp 13.4 42km/h

Mako:馬力/重量比是比ChiHa好了點。但還是與重戰車一樣低。

Amiba:……等等。到現在是沒問題啦。但三式的防禦力我還有自信。這可以抵消火力與機動力的問題。三式中戰車是日本第一輛遠高於日本海上運輸能力極限15噸的戰車。就如前述其最大裝甲厚度50mm可以與敵人主力戰車M4雪曼匹敵般的堅固!再說一次。三式中戰車在裝甲方面是最強等級的戰車!

Mako:這是與初期型雪曼比較吧?而且即使是與初期型M4車體前面裝甲同等,M4卻是傾斜裝甲,命中率最高的砲塔正面則是以初期型M4的76mm較高。

Amiba:……

Mako:這是三式中戰車與同時代的M4A3最大裝甲厚度的比較。

砲塔正面 車體正面上部 車體正面下部
三式中戰車 50mm(傾角78°) 50mm(傾角72°) 50mm(傾角75°)
M4A3 86mm(傾角45°) 64mm(傾角43°) 107mm

Mako:M4的64mm車體前裝甲有43度傾斜角,從有效防彈能力方面來看相當於90mm。

Amiba:至少給我一點夢吧!!

Mako:大致而言,三式中戰車的垂直裝甲是想學虎式嗎?

Mako:這樣裝甲不厚又沒有考慮提高有效裝甲厚度的戰車是做來幹嘛的?

Amiba:……我覺得裝甲至少比ChiHa強吧。

Mako:即使如此以裝甲厚度與三式中戰車比較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這戰車不是用裝甲板而是用軟鐵做的。看不出來吧。

Amiba:等一下!!!!司馬呢?司馬哪去了?司馬遼太郎說過銼刀的事情嗎!三式中戰車不是用表面硬化裝甲而是用均質延壓鋼板做的啊。[5]

Mako:在這說明一下裝甲板。表面硬化裝甲是在與砲彈衝撞的表層以加熱的方式加上一些碳,使得撞上的砲彈易碎,主要是用在薄裝甲的戰車上。ChiHa沒辦法打破M3輕戰車的理由,就是因為ChiHa的砲彈都碎了。銼刀當然沒有用。

Mako:另一方面,均質延壓裝甲是在碳化鋼內加入鎳與鉻等增加抗壓性,希望阻止砲彈穿透而做的裝甲。當然,從原理來說這種裝甲給厚皮的戰車用,所以三式中戰車用這種裝甲板,他們是這麼說的。

Amiba:喔。所以司馬的主張是不對的就很明顯了。

Mako:但,製作均質延壓鋼板時,需要量僅次於鐵的是戰略物資鎳。這是日本的鎳需求量與獲得率的變化……

鎳獲得率相對於需求量的變化

比例
1940年 60%
1941年 30%
1942年 20%
1943年 10%
1944年 10%

Mako:製作三式中戰車時鎳的取得率只有10%以下。當然,在飛機優先的狀況下,原型車製作時材料不足是這樣就好。接著,在提出均質延壓裝甲的抗議後,這次是製作的人們對三式中戰車因為材料不足而使用普通的鐵之類的再度反駁而進行決戰。沒錯。前帝國軍最後的戰車與煎鍋一樣,是用軟鐵做的。

Amiba:熊……熊磨(口齒不清)……煎鍋?

Mako:資源不足就沒辦法了,同樣資源不足的德國就發明了不用鎳的裝甲板製作方法,即高頻波表面硬化法,這就部份解除了裝甲板資源不足的問題。德國也缺資源,但有科學。德國Me262的噴射引擎也因耐熱合金不足而只能用24小時。這是資源不足的軸心國方面的悲劇。

Mako:接著,是二次大戰中各國最強戰車群的總比較。

主砲穿深

主砲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2500m 3000m
三式中戰車(日本) 75mm/L38 80mm 74mm 67mm 59mm - - -
六號戰車虎式II(德國) 88mm/L71 300mm 276mm 245mm 215mm 184mm 154mm 123mm
IS-2重戰車(蘇聯) 122mm/L43 200mm 200mm 200mm 200mm 200mm 200mm 200mm
M26潘興(美國) 90mm/L52.5 270mm 249mm 222mm 196mm 169mm 143mm -
最大裝甲厚度 重量 引擎馬力 最大速度 產量
三式中戰車(日本) 50mm軟鐡(笑) 18.8t 240hp 39km/h 60輛
六號戰車虎式II(德國) 180mm 68t 700hp 38km/h 489輛
IS-2重戰車(蘇聯) 160mm 46t 520hp 37km/h 3500輛
M26潘興(美國) 102mm 41.9t 500hp 48km/h 1436輛

Amiba:不……不公平。三式中戰車以外都是重戰車。日本的重戰車的話,有一個100噸重戰車……

Mako:說到幻想啦。這種根本沒有影子的東西當然不在比較範圍內。[6]大致而言三式中戰車是上面這些戰車群中唯一沒有實戰經驗的,這是因為生產數極少。而與德國的鼠式比較……

Mako:啊,錯啦。不,也沒錯啦。

Mako:這個才是。……與鼠式或JS3比起來不過如此而已。

Amiba:……這是甚?這……

Mako:混合驅動方式的超級重戰車鼠式。重量188噸。據說45年曾與蘇聯軍交戰過。

Amiba:……虎王或鼠式就不管它了,如果真的發生本土決戰的話三式中戰車應該會很活躍吧?事實上,比ChiHa稍強,日本戰車兵還有不屈的鬥志。準備好的話還可以有不少作為。

Mako:就算講到戰車兵上,但還是軟鐵製戰車……三式中戰車正面裝甲50mm,但側面的25mm與ChiHa的正面一樣。看來側面還是有被小口徑槍彈貫穿的可能性。因為是軟鐵嘛。當然是擋不住戰車砲了。與ChiHa大概沒甚差吧。

Mako:結果,本土決戰爆發的話,對美國戰車損害最大的大概不是反戰車砲,而是抱著炸彈的女學生吧。[7]

Amiba:哇啊啊啊……與中東相同……

Mako:又,抱著炸彈進行自殺攻擊的在二次大戰中除了日本以外也沒有吧?[8]

Amiba:……不過哪裏聽過……與日本一樣沒有人權的國家-對,縱使是蘇聯……

Mako:這是蘇聯的炸彈狗。不是人而是狗。

Amiba:公主認為當時日本人的尊嚴比狗還低,是吧。[9]

Amiba:算了,不說了。反戰車戰要讓老人與女學生帶炸彈的話,日本乾脆放棄旋轉砲塔,授權生產Hetzer反戰車自走砲好了。

Mako:……製作反戰車自走砲好嗎,就算不提裝甲那砲該怎麼辦?除非從德國輸入,否則也只有與ChiHa同水準的東西。

Amiba:那……那該怎麼辦?要怎樣勝過美軍的戰車?

Mako:……即使是講些幻想中的話,但最有效的反戰車戰方式在摸索之後,還是脅迫一般人民進行自殺炸彈攻擊。這樣就不需要步兵或戰車或突擊砲,成為帶炸彈的游擊戰了。當然前帝國軍一開始就不能與敵人正面交戰,這看來應該是最好的方法。現代來說與戰前日本一樣缺乏人權的第三世界國家用這種方法對付強大的敵人也頗為有效。

Amiba:但是對付戰車還是用戰車才最有效!也是為了後世的軍事御宅族必須做出真正的戰車才行!

Mako:哼。……還不懂嗎?結論來說,不過能紡絲的日本人突然能作強力戰車是絕對不可能的。這不是說不處理這問題。不可能的就是不可能。例如,現在流行的假想戰記中設定如何獲得資源或仔細加工之類,只要日本還是當時的日本這些就不過是無意義的妄想而已。沒辦法做高性能的主砲。沒辦法做硬的砲彈。沒辦法做小型高性能內燃機。為何,因為製作零件的外國製工作機沒辦法得到。與資源或數量的多少幾乎都無關。

Amiba:嗚……我們……

Mako:戰時的日本街道上的標語中,還有『擊潰我們的敵人英美,一億顆火球向前衝』之類的東西。看到這話的某人註解『英美逆襲我們的軍隊,被圍困的億兆人如同乘上燃燒之車一樣』然後貼在路旁的公共廁所。第二次大戰來說,去掉意識形態之類東西,日本實際上的戰爭可以用這句話概括。

Mako:最後轉載美國調查團隊日本戰車的報告書。

「比較日美的戰車,就像比較福特A型車(20世紀初的最早量產車)與最新的凱迪拉克差距一樣大。前一種車雖然具有汽車的一切必要能力。但與後者比卻是絕對落伍的型式,性能也不夠。特別是該注意的技術特徵,根本找不到。」

Amiba:哼……就這樣。結局ChiNu們與其說是戰爭用品不如說是和平使者。

空飛ぶ納屋の戸 零式艦上戦闘機

前編

?:唔噢噢噢噢噢噢!!太可嘆啦……實在太可嘆啦~~~公主~~~!!

Mako:這次又怎麼了?

豬:公主殿下被左翼分子矇騙了啊~!!!

Mako:呀啊啊啊啊啊啊啊!!!

豬:日本沒有像樣的科學技術?那是一派胡言!

Mako:哇……哇哇……豬居然說人話……

豬:我不是豬!

Mako:你哪一點像Homo sapiens[10]了啊?

豬:我是人類!

Mako:那你為何長得這麼面目猙獰呢……人類都有像我這樣美麗的女孩了。

豬:這……不要轉移話題!

豬:坦克做得爛又怎樣!仔細想想就知道怎麼回事啦! 勢必經常進行島嶼作戰的島國日本,根本不需要什麼坦克!

Mako:哼~

豬:單純拿島國日本造的坦克,和大陸國家造的重坦克比較,真是豈有此理! 我再重複一次,因為坦克對島國日本而言是無用的長物,自然不會造出什麼好貨。絕對不是缺乏技術而造不出來。

Mako:是這樣的嗎?那島國英國你要怎麼解釋?

豬:因……因為英國很有錢……

Mako:英國在大戰爆發前研發的坦克,有一種叫做瑪蒂達步兵坦克。

(步兵坦克瑪蒂達二型(全配重量27噸))

Mako:這種坦克在大戰很早期的法國戰場上,因為裝甲很厚而發揮了還不錯的效果。 北非戰場開打後,卻被德軍88mm砲和裝甲戰術打個稀巴爛,在阿拉敏戰役前就已經全部除役了。在哈勒法亞(Halfaya)隘口戰役中,巴哈(Bach)牧師僅以9台高射砲部隊,就擊毀64台瑪蒂達和27台巡航坦克的故事很有名呢。

Mako:簡單來說,瑪蒂達在對付德國時根本是被打好玩的。可是一送到遠東戰場,就立刻升級成無★敵★坦★克,因為日軍對這種坦克根本束手無策。

Mako:大戰末期,日軍以九四式山砲的75mm穿甲彈,零距離射擊澳洲軍的瑪蒂達。 結果瑪蒂達挨了一堆砲彈後甚至沒拋錨,輾平了整座陣地,造成日軍傷亡慘重。 日軍對這種坦克唯一的擊毀紀錄,是在1945年的巴里八班(Balikpapan)。 當時潛水艇配備了利用德軍技術少量生產,叫做『坦彈(ta彈)』的成型炸藥彈。 但卻缺乏適當的發射裝置,因此是以自殺炸彈的方式,好不容易在這種坦克的側面裝甲板上開了一個洞,成功讓坦克停了下來。

Mako:英軍將遠東戰線當成庫存老舊武器處理場是有點可氣。但是直到大戰末期,連大戰初期的老舊坦克,對日軍而言都猶如街道上的怪★物,就知道日軍的反坦克能力爛得有多扯了吧。綜觀前後,日軍擊毀瑪蒂達坦克的紀錄只有這一件而已。

Mako:另外在東南亞的森林地區之類,或是多山的島嶼上,說戰車派不上用場根本是幻想。 戰車是陸上最強的武器。大戰末期的英帕爾戰役中,一般作戰對英軍完全無可奈何的日軍,基本上都靠夜間突襲佔領陣地。可是等到隔天早上,就被以坦克打頭陣的英印軍殲滅而撤退,到了晚上又揮舞日本刀突襲陣地……就這樣不斷反覆。

Mako:難道日軍是山賊嗎?姑且不論這一點,白天的作戰要是日軍多少配備一些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不至於敵人一來就立刻潰敗。其實就算不配備以當時的日本技術很難打造的反坦克砲,更不用說坦克。當從德國學到成型炸藥彈的技術時,立刻研究開發的話,就不至於落得這麼悽慘了。一切都是當時的領導者怠慢所造成,以及其他人缺乏批判精神才會導致這種後果。

豬:……

Mako:就算多山的島嶼也一樣,坦克的運用並非像一般所想的那麼受限。 韓戰當時美軍起初就是這麼想,結果在戰場上吃了大虧,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豬:……的確,當時日本因為缺乏公共建設,因此難以建立強大的汽車產業,遑論足以媲美歐美的裝甲部隊。導致直到最後都疏於開發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裝備弱小的日本陸軍面對英美軍打得非常辛苦。 但是,這只限於陸助那幫人!(陸助:戰時日本海軍對陸軍的蔑稱。)

豬:您說日本光是連開發像樣坦克的技術力和科學力都沒有嗎? 這是謊言!!只是因為陸軍那幫人無能的關係!請您別將海軍和他們混為一談!

豬:更何況還將光榮的大日本帝國形容成開發中國家……不行!! 公主您什麼都不知道!完全不知情!!

豬:要彰顯皇軍的強盛,怎麼能少了日本人的驕傲,也就是象徵亞洲開放的 零式艦上戰鬥機,零戰呢!

Mako:亞……亞洲開……

(零式艦上戰鬥機)

豬:在日本可是家喻戶曉,您不可能不知道偉大的零戰吧! 性能,造型,一切都美不勝收,一切都完美無瑕的零戰,以名留青史的最強活塞引擎戰鬥機而流芳百世啊!

Mako:能不能打電話叫衛生所把這頭豬抓走啊。

豬:目前已經確定,凡是對舊日軍有關的負面評價,背後一定和某個組織有關。

豬:韓國人最嫉妒日本在二戰期間的重量級戰爭表現。其中對於日本能獨自開發零戰與大和號等艦艇等在當時堪稱世界一流的機械,並且大活躍的表現特別眼紅啊!

Mako:……是喔,韓國人眼紅嗎。

豬:沒錯!反過來說,對日本眼紅,為了否定日本的偉大而拼命、無時無刻詆毀。 甚至還將『什麼嘛,原來日本也沒什麼了不起』這種印象植入社會,以求內心的平安。沒錯!公主您被毒辣的朝鮮人矇騙了!

豬:俗話說見樹不見林。公主說的這些對大日本帝國的印象,無疑都肇因於他們只將壞的部分抽出來蓄意捏造,也就是對自虐史觀囫圇吞棗所造成的。

Mako:……

豬:面對有如雲霞般大舉進攻的美軍,日本軍與日本武器勇敢挺身迎戰。 即使寡不敵眾,敗局已定,依然勇往直前。 可想而知內心有多麼恐懼啊。 支持日軍的內心與驕傲,讓士兵寧死不屈的究竟是什麼? 美麗我日本國土、悠久歷史、對心愛之人的諸多愛情…… 零戰在她嬌小的機體當中寄宿了這一切。 民族的期望包含在雙翼當中。 正因為有零戰,駕駛員才能堅持到最後一刻不放棄。 她是支持士兵戰鬥氣概的一個象徵……零。

Mako:話說舊日軍廚真是多話呢,無聊透頂。

豬:一點都不無聊!雖然結局的確是日本輸了,但是成功帶給日本民族……不,全世界非白人種夢想與希望的大東亞戰爭,堪稱日本在實質上獲得勝利也不為過!

Mako:……難道崇拜舊日軍會讓人變成這種非人的豬嗎?

豬:又不是詛咒!

Mako:不,是魔法。這不是紅豬,而是青竹色的豬。

豬:……那顏色又不是我漆上去的。

Mako:對了,說到ZERO戰……

豬:等一下──────!!

Mako:驚!

豬:公主,那不叫ZERO戰,請念作『REISEN』。

豬:什麼ZERO啊,以外來語稱呼日本的驕傲.零式艦上戰鬥機,根本就是賣國賊!

Mako:……大戰當時,據說零戰駕駛員和維修員模仿美軍的『zero fighter』稱呼, 一般都將零戰稱為『ZERO戰』……難道零戰的駕駛員和維修員都是賣國賊嗎?

豬:……那、那不是敵國語[11]嗎……

Mako:是沒錯。不過當時英語遭到全面禁止其實是迷信,還是有一部份正常使用喔。

豬:……總之,看看零戰吧……多麼美麗的機體啊。

[12]

Mako:是嗎?我超討厭零戰的外觀。

豬:嗄?

Mako:矮胖的星形空冷式發動機,加上一片髒兮兮的綠色。 難道不能像英美德一樣漆上帥氣的迷彩塗裝嗎。

豬:那是個人喜好的問題吧!我喜歡零戰這樣!

Mako:可是珍珠港事件的零戰,卻是雪白機體加上鮮紅的日之丸喔?

豬:這樣哪裡不好啦!

Mako:由於實在醜到有剩,連電影『珍珠港』都無視史實,出現深綠色的零戰呢。

(遭到日本重砲抨擊)

豬:那種史上最爛的辱國好萊塢電影,怎麼可能了解零戰的崇高啊!

Mako:內容有那麼爛嗎?我覺得很有趣啊。

豬:您……您您您說什麼……

Mako:雖然與史實有一點不符,但會說那是史上最爛戰爭電影的,肯定只有自以為憂國憂民的軍事廚。

豬:哪裡有趣了啊!那種狗屎電影!

Mako:和艾芙琳之間的浪漫愛情,以及雷夫與丹尼駕駛的P-40戰鬥機也很帥呢。

豬:那……那種廉價的……更何況豈止一點不符,根本從頭到尾捏造史實吧! 日軍從來沒有用機槍對平民百姓掃射啊!

Mako:是嗎?誰說從來沒有呢?

(被日機射中的救護車。(據說紅十字是事件之後才加上去的))

豬:……算了啦,管他的。

豬:知道嗎?總之回到話題上,先別管外觀顏色怎樣,零戰當初登場時比歐美的 老爺戰鬥機更加洗練、精悍,同時呈現美麗的平面先進外型。您知道零戰的近未來造型對歐美造成多大的衝擊嗎?就像電視頻道從旋鈕式瞬間升級成按鍵式,唱片時代裡突然冒出CD一樣的衝擊啊。

Mako:……

豬:從前方角度捕捉到的零戰,低翼單翼上反角多美啊,這種美與性能有直接關係。

Mako:當時的戰鬥機通通都是低翼單翼吧?德國的Bf109早在零戰五年前成功試飛了。

(Bf109V1(1935年))

Mako:Bf109是完整參與大戰,連戰後都還有部分國家採用的長壽機種。 我一點都不覺得零戰哪裡先進了。

豬:總之當時零戰最強,是日本的驕傲。懷疑的人都不配叫日本人。

Mako:……小豬先生,你知道最強的涵義嗎?

豬:那您又為什麼一直要說零戰的壞話啊!

豬:零戰21型當初登場時,相較之下可是完全不輸給同時期歐美飛機的高速機喔。 如果純論身為戰鬥機的戰鬥能力,零戰具備高速機、強大武裝、高機動性、高加速性、強大瞬間爬升率、續航力、靈敏機體反應性與操控性。 同時還能配備在航母上,戰鬥力這麼優秀的優等生堪稱舉世無雙。 高性能機零戰能建立一個無敵時代並非奇蹟,而是必然啊。

Mako:……速度不是慢到離譜嗎?

豬:沒有!絕對沒這回事! 當初登場時,最高速度可是能和全世界的標準機並駕齊驅的一流戰鬥機呢!

Mako:又在提當初登場時……

豬:零戰最初生產型的21型,最高速度是速度533km/h。 同時期歐洲的第一線戰鬥機,德國的梅塞施密特Bf109E型是速度578km/h,英國的噴火式Mk.Ⅰ是速度582km/h,相較之下一點都不遜色。

Mako:這不是很奇怪嗎?說到1940年,零戰才配備了幾十架而已。 此外當時梅塞施密特和噴火式都進一步改良,雙方各自從E型升到F型,Mk.Ⅰ升到Mk.Ⅱ並開始配備囉。

1940年

最高速度
零戰21型 533km/h
Bf109F-2 595km/h
噴火式Mk.II 595km/h

Mako:零戰從當初登場時,最高速度就比世界一流的戰鬥機足足慢了60km/h喔。

豬:……

Mako:對了,所謂的戰鬥機,在登場後依然得持續改良。即使是戰前或大戰初期開發的機體,也必須隨著戰爭進行而不斷提升最高速度等基本性能。所謂名機的條件,最常列舉的也是持續改良,長時間穩坐第一線戰鬥機的位置。 相較之下,零戰那種遜砲速度性能隨著年代推進,與各國戰鬥機的差距愈拉愈大。

1940年速度差頂多60km/h,到了大戰中期的1942年卻超過100km/h。

豬:……

1942年

最高速度
零戰32型 544km/h
Bf109G-6 640km/h
噴火式Mk.IX 669km/h

Mako:到了大戰末期,速度差甚至拉到了150km/h呢。

豬:……!

1944年

最高速度
零戰52型丙 541km/h
Bf109K-4 710km/h
噴火式Mk.14 719km/h

Mako:發展性這麼差的低速戰鬥機,竟然還有臉說是世界最強呢。

豬:等一下!不能單純比較日本機和歐美機的紙面規格啊! 歐美機都是以沒武器、沒子彈、沒防彈板、燃料最低底限,加上調校過的專用引擎緊急功率所測出來的唬爛數值當作公式數值啊!

Mako:……無憑無據又在胡說八道……

豬:相較之下,日本機可是在裝子彈、裝滿燃料的戰鬥狀態下測量速度,因此必然導致重量增加、最高速度較慢。沒什麼大不了的。『日本機速度慢』之類的迷信,只不過是測量狀態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而已。

豬:所以說,裝滿燃料後還能飛出將近700km/h的大戰機體根本不存在。

Mako:……以下是RAF(英國皇家空軍)和NAS(美國國家科學院)嚴格測量過,全載狀態的各機速度性能。這你怎麼說?

暴風式V(最大配備狀態)
速度698km/h(高度6950m)
P-51D(裝滿燃料測量)
最高速度700km/h(高度7620m)
噴火式Mk.14(燃料裝載量95%)
最高速度719km/h(高度7800m)

豬:好……好快!

Mako:戰前美國外銷的戰鬥機當中,的確有一部分機體的紙面規格和實際性能差異頗大,這是事實。但總不能拿這一小部分例外,就說所有外國機的性能都名不副實吧。 畢竟這可是大戰中,本國也會在實戰中運用的重要機體, 要是性能和製造商發表的規格差異太大,可是嚴重問題呢。

Mako:更何況單憑重量變化,也不可能造成速度差異這麼大。 零戰之所以低速,是因為日本當時根本造不出高性能引擎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引擎性能愈好,飛機的速度就愈快,這是廢話。 但零戰當初登場時的引擎,連一千匹馬力都不到,才950匹馬力喔?

Mako:到了大戰末期,各國都配備了兩千匹馬力級的引擎,零戰卻卡在1130匹馬力。 靠這種低性能飛機根本不可能對抗盟軍的新型戰鬥機,這種史實無需爭論。

豬:……

豬:……哼……您真的什麼都不懂。根本什麼都不懂!

豬:速度性能又怎樣!零戰罕見的空戰性能在於她的纏鬥性能! 纏鬥戰!知道嗎?亦即零戰在dogfight當中是無敵的, 甚至連盟軍的戰鬥機都避免和零戰纏鬥呢!

Mako:該怎麼說呢……

豬:不管速度有多快,只會直線飛行的飛機根本沒資格叫做戰鬥機。 像零戰一樣窮極迴旋性能,才叫做一流的戰鬥機。

Mako:你這是違反飛機的進化潮流……

豬:戰鬥機的速度根本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纏鬥性能! 您可以看看實際的戰果。大東亞戰爭爆發後的初期戰場,零戰宰制了盟軍的戰鬥機,她以罕見的纏鬥性能在人類的航空史上留名呢。

Mako:在提到零戰的性能之前,好像還是先複習一下航空史比較好。

Mako:1903年,自從萊特兄弟首次讓載人飛機飛在空中,到短短十幾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在戰爭中不可或缺的空中武器有了大躍進。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只有12匹馬力,速度頂多在50km/h左右。可是大戰初期的戰鬥機速度性能已經有100km/h,接近終戰時則則提升到200km/h。之後飛機的進化依然一日千里,從布面機體到金屬製,主翼從複翼到單翼,連起落架都改良成可收縮式了。

Mako:30年代中期的實驗機速度已經超過400km/h,同時1934年,終於由義大利的Macchi M.C.72打破700km/h的速度之壁。到了1939年,德國的Me209V1飛出了749km/h的速度,之後由於螺旋槳機速度性能達到極限,噴射機才實用化。

(M.C.72(義))

Mako:所謂戰鬥機,為了逮住並擊落敵機而無時無刻不追求高速,任何先進的高速化技術都會立刻用在戰鬥機上。30年代中期,第一線戰鬥機的最高速度已經突破300km/h,30年代晚期的一流機則超越500km/h,大戰中期達到700km/h,末期的德國噴射戰鬥機Me262更達到860km/h,為實用機當中的最高速度。

Mako:戰後完全進入噴射機時代,基本上也依照這個潮流進行。現在連日本航空自衛隊都在用的F15,速度可達1650km/h。

Mako:隨著戰鬥機不斷高速化,戰術也跟著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機速度才一百多km/h,當時的空中戰術以纏鬥戰(dogfight)為基本,活用迴旋性能的低速機在空中不斷翻滾,找到有利射擊位置後用機槍掃射敵機,簡單來說就是吉卜力作品《紅豬》裡的世界。附帶一提,『dogfight』這個字的來源,是因為狗打架時會互相咬對方的尾巴,轉來轉去的模樣而來。

Mako:相較之下到了二次大戰,戰鬥機的速度超過500km/h,已經失去複翼機那種迴旋性能。雖然不是不可能,但是以特技飛行擊落敵機的戰術已經逐漸失效。 各國都對這個問題大傷腦筋,其中也有軍人開始懷舊,認為小迴旋性能良好的複翼機比高速單翼機性能優秀,甚至有國家正式採用複翼機為主力戰鬥機。

Mako:對於新時代的戰鬥機戰術,首次有明確答案的,是凡爾賽體制後沒多久誕生的德國空軍。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的實戰中,再度確認高速機一擊脫離戰術的有效性,因而設計出以兩架戰鬥機為一組的編隊空中戰術,叫做雙機編隊(Rotte)戰術。

Mako:用一句話形容打帶跑和一擊脫離戰術,就是能量空戰。具體而言,這是以位能,亦即高度優勢為基礎的俯衝機動戰術壓制敵人。這種空中戰術,飛機的速度性能自然不在話下,此外還有加速、俯衝、高空與爬升力等性能, 完全活用近代飛機性能的戰術。亦即不是比駕駛的空戰能力,而是機體性能。 無法使用這種戰術的戰鬥機,就會被用這種戰術的戰鬥機當活靶子打。

豬:然後現實就發生過這種自以為是的敵機以為零戰是活靶,結果卻被迴旋性能優異的零戰輕鬆閃過,背後遭到零戰的猛轟呢。

Mako:……戰鬥機一旦開始俯衝,雖然不同機種有差異,但速度都有700~900km/h。 以這種高速攻擊後,再維持速度直接脫離戰場。零戰只能以不到500km/h的速度來回亂竄,再怎麼拼命耍飛行特技翻滾,就算好運躲過以速度800km/h衝過來攻擊的P-38。翻滾一圈想反擊時,敵機早已飛到地平線的另一端了吧?

Mako:1943年,山本五十六長官搭乘的一式陸攻由六架零戰護航,在布干維爾島上空遭到美軍P-38攻擊時就是這樣。兩架P-38維持速度後急速爬升,隨即衝向一式陸攻。零戰完全追不上他們,長官機一下子就燒成火球,墜落到叢林裡。

(洛克希德P-38(美))

豬:……但是依照您纏鬥性能=落伍的說法,似乎有點太過極端了。 零戰的卓越性能之一,就是高速性與纏鬥性能兼而有之。 零戰可是同時具備還算高速的500km/h,以及迴旋性能的奇蹟戰鬥機。 速度僅比零戰快一點的盟軍軍機,一架架被零戰擊落的歷史事實, 就是活用此一特長的最好證據喔。

Mako:那是你在幻想。雖然剛才提到零戰只能以不到500km/h的速度來回亂竄, 其實零戰的飛行特性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因此雖然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實在 算不上同時兼具優異速度與纏鬥性能。

Mako:其實零戰在高速領域中,操縱桿的操控性爛到有剩。要說爛到甚麼程度呢, 一旦速度超過290km/h左右,操縱桿就會突然極為沉重,幾乎非得用雙手才能操縱。當然現實中更不存在速度達到500km/h還能纏鬥的零戰駕駛。 因為在這種速度之下,飛機只能直線飛行。實戰中通通只能在300km/h 以下的低速領域玩特技飛行而已喔?

Mako:零戰的這項缺陷,相較於以速度850km/h俯衝時,依然維持良好操縱性的 福克─沃爾夫Fw190就非常明顯。顯而易見,『零戰是速度與纏鬥性能兼具的戰鬥機』這句話根本就是鬼扯。

(福克─沃爾夫Fw190A(德))

Mako:此外在近代飛行性能中,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翻滾性能好壞。這項性能直接關係到飛行中的機動性。因此翻滾性能良好的戰鬥機就算進入敵機射線,遭受攻擊時也能輕易急速迴旋,甩掉敵機的追擊,堪稱戰鬥機的空戰必備性能。 Fw190在這項性能上十分優異,反觀日本不只零戰,所有日本機的翻滾性能在大戰機體中都是最爛的,爛到連駕駛都會哭呢。

豬:哎呀……

豬:不對!纏鬥戰依然是有效的戰術!請您看一下現實中的空戰! 零戰的必殺技,筋斗迴旋可是讓盟軍駕駛嚇得抱頭鼠竄呢! 零戰身為二戰最強纏鬥戰鬥機,擁有獲得世界一致認同的榮耀啊!

Mako:……就算以纏鬥戰鬥機而言,零戰也不是二戰中最優秀的吧。 義大利也是思想頑固的纏鬥戰至上主義者橫行的國家之一,他們正式採用的新銳戰鬥機當中有一種是CR42。在零戰前一年試飛成功的CR42可是複翼機喔。

(CR42 Falco(義))

Mako:如果以纏鬥性能作為戰鬥機優劣的標準,那麼CR42肯定是二戰最強的戰鬥機。

豬:不、不對……

Mako:況且要是這麼喜歡纏鬥性能,那何必採用一提高速度就動作不靈活的半調子單翼機,學義大利一樣正式採用複翼機不是更好嗎?

豬:複……複翼機根本不值一提!以日本的先進航空科技,怎能造這種落伍的複翼機!

Mako:落伍的是日本的戰術思想吧。

豬:義大利只是因為技術力不夠才造的吧!和日本不一樣!

Mako:義大利當時的航空技術可沒有那麼糟喔。綜觀大戰,速度超過700km/h的飛機,日本連試驗機都生不出來。義大利早在1934年就造出由FAI(國際航空聯盟)認定,創下速度709.2km/h世界紀錄的飛機了。『缺乏技術造不出來」和『有技術卻不肯造』是兩碼子事吧。

豬:零戰不只纏鬥性能強,一擊脫離也很優異!複翼機根本不值一提!

Mako:零戰的確有可能俯衝後一擊脫離。所謂二戰空中戰術,其實面對區分戰術的敵機,這是唯一有效的攻擊方式。像坂井三郎或岩本徹三等王牌零戰駕駛,基本上絕大多數擊落數都是靠一擊脫離賺到的,別國的王牌駕駛也一樣。 坂井甚至還說過『不會一擊脫離的駕駛員是無能』呢。

Mako:不過零戰除了一提高速度,操縱桿就不靈活的缺點以外,以近代戰鬥機而言, 還有好幾項致命的缺陷……

豬:什麼叫致命的缺陷?優秀的萬能機零戰, 以菁英駕駛為中心的一擊脫離機而言也很活躍吧?

Mako:是沒錯,但相較於他國機體,可是陷入絕對劣勢喔。 剛才有提過,將位能轉換成動能,也就是俯衝的時候,戰鬥機速度一般 都會飆到800km/h左右。這時候就必須充分確保機體強度才行。

Mako:話說零戰量產前的原型機是十二試艦上戰鬥機,這台十二試艦戰的二號機曾以擁有兩千小時飛行時數的菁英奧山益美進行俯衝實驗。當時他從大約1500m的高度,以五十度的俯衝角度開始俯衝……

Mako:突然,飛機場上空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所有人都見到這駭人的一幕。 二號機的機翼與機體瞬間飛散,發動機七零八落掉下來。其他部分則在空中粉碎。 沒錯,零戰原型機就這樣華麗地在空中解體了。

豬:空中解……

Mako:據說散落在跑道四周的無數機體碎片,一閃一閃反射太陽光,看起來美不勝收。 飛機分解動作,駕駛也當場殉職。由於找不到意外發生的真正原因,最後是以補強一部份機體的方式蒙混過關,從此零戰制式化成為海軍的艦上戰鬥機……

Mako:後來意外重演,駕駛零戰進行特技飛行的二階堂中尉,在俯衝中速度達到540km/h的時候,左翼產生皺褶,外板出現鬆弛。查覺危機的中尉輕輕將機體拉起來時,突然強烈震動來襲,一瞬間他差點暈過去。後來中尉恢復意識後,發現自機的左右輔助翼整個不見,右主翼的一部份上面外板也消失了。

Mako:當時他運氣好沒墜機,平安將飛機降落在機場。可是後來為了調查意外原因,駕駛零戰的下川大尉從高度4000m以55度左右的角度俯衝。突然機體的一部份剝落。直接失去控制的大尉機,就這樣墜毀在海上。

Mako:零戰三番兩次發生空中解體意外,都肇因於機體接近水平最高速度時發生異常。 連速度600km/h這種低速,都會造成空中解體,真是爛到有剩。雖然風洞實驗的計算錯誤,還有日本當時的基礎科學力不足,無法解決叫做『flutter』的機體震動現象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問題根源卻在於零戰機體強度太差。

(接近最高速度時,零戰主翼上出現的皺褶(出自NHK ETV特集「零戰的缺陷」))

Mako:結果因為這些意外,量產的零戰21型將俯衝速度限制在629km/h。

Mako:當時零戰是由三菱負責開發,以現代角度而言,就是車子跑一跑輪胎會突然分家。 但當時可是飛行中機體突然四分五裂,想客訴都沒辦法,爛到有剩的缺陷飛機。

豬:缺……缺缺缺缺陷飛機……

Mako:和他國飛機相比,零戰機體強度爛到不忍卒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以日本的 工業水準,根本造不出像樣的高性能引擎。也就是說,當時的軍部根本不了解本國的產業水準。設計零戰的堀越技師一如往例,為了輕易滿足軍部提出的 無理規格,以極端機體輕量化達成要求。這些用不著我再多說吧。 當時在機體骨架上開了一大堆叫做『傻子孔』的窟窿,結果只為了達成近代的飛行特性而犧牲機體強度,才導致俯衝速度限制得這麼低。

Mako: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軍方也開始認為零戰俯衝速度性能太低會造成問題。 因此之後的改良型,有逐漸改善機體強度或俯衝性能之類。從最初21型的 629km/h,增加到32型的660km/h,最後提升到52型的740.8km/h。

豬:噢噢……所以到最後,零戰終於改良成纏鬥與俯衝性能兼具的萬能戰鬥機了嗎。

Mako:……才不是這樣呢。增加機體強度和翼面加重,同時造成零戰纏鬥性能大幅下降。 而且即使是最終型,俯衝速度依然限制在740km/h左右。以德國的主力戰鬥機Bf109為例,大戰中期的G-6型可是960km/h,在實戰中甚至曾達到1100km/h。 結果零戰的改良,到最後等於是變成半吊子性能。

豬:愈改愈爛!

Mako:……

豬:纏鬥性能才是零戰的精髓!捨棄纏鬥而搞出這種半調子性能,堀越他瘋了嗎!?

Mako:為什麼零戰廚對纏鬥戰這麼死忠啊?零戰這一連串的改良都是實際和盟軍交戰過後,反映前線的意見而進行的耶?愚蠢的軍部一直拘泥於仰賴低速迴旋能力的纏鬥戰,這種落伍思想導致零戰無法跟上近代空戰。難道不是一開始的要求規格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嗎?

豬:12試艦上戰鬥機的使用要求,應該也是反映中國戰線的前線意見吧。 勘查日本駕駛的喜好所制定的性能要求,就是初代零戰的規格啊。

Mako:德國有種戰鬥機叫亨克爾He112。和Bf109的競爭測試中敗陣,因此這種戰鬥機沒有量產。不過較Bf109穩重的飛行特性,在複翼機時代的戰鬥機風潮中受到青睞,還外銷到日本。當時的日本駕駛還懷疑,為什麼德國制式戰鬥機不採用這一台,而是只會直線飛行的Bf109?

(亨克爾He112(德))

Mako:軍人原本就很保守,經常難以立即對應新時代的變化。Bf109在俯衝性能等飛行特性,以及量產性方面都比He112更加優秀。前線的意見固然重要,但也不應該將極端保守的軍人意見囫圇吞棗吧。否則就會變成制式採用複翼機的義大利了。

Mako:此外先提一下,零戰機體強度差,還造成作為艦上戰鬥機的收納性大大受限。 配備在航母上的艦載機,一般而言都希望能不占空間,而將機翼折小一點。 比方說美國海軍的艦上戰鬥機,就像這樣……

Mako:能從根部直接折起來,在運用、收納上都很靈活自如。」

Mako:另一方面,雖然照片是擄獲機,日本海軍的零戰卻是……」

Mako:只有尖端能折起來,做個樣子而已。」

Mako:因為零戰會卡到航母的升降梯,才會裝這種只有尖端能折疊的騙小孩結構。 但是這一部分只會妨害生產性,因此32型之後的機型就將這部份拿掉了。

(將翼尖切掉的零戰32型)

Mako:連只改造是陸上機的英國艦上戰鬥機海噴火(Seafire),都能從根部折起來。 Mako讓人懷疑零戰到底是不是艦上戰鬥機啊。

(艦上戰鬥機海噴火(英))

豬:……

豬:您對零戰的詆毀真是毫不留情啊。 零戰可不是光靠飛行性能和細膩的多功能,就成為戰鬥機的寵兒喔?

豬:零戰的代表就是20mm機砲! 當時配備20mm這種超大威力大口徑機砲的,只有零戰而已!

豬:如蝴蝶般飛舞,如蜜蜂般扎人!

Mako:……

豬:零式艦上戰鬥機由於優異的纏鬥性能,以及大威力20mm機砲的重武裝, 在太平洋上空驅逐盟軍的軍機,為亞洲帶來解放!

Mako:話說回來,為什麼日軍廚都這麼偏愛『大口徑』這幾個字呢…… 更何況第一架配備20mm機砲的才不是零戰呢。1930年代前半,法國的D.500系統就設計成在引擎下加裝20mm的戰鬥機。連實戰運用中,部份He112也在西班牙內戰時加裝了20mm,怎麼看都是日本學人家的吧。

(德瓦蒂納Dewoitine D.520(法))

Mako:而且零戰的20mm航空機槍是瑞士厄立康(Oerlikon)公司的授權生產品, 珍珠港事件爆發時已經很舊了。它的砲口初速太慢造成彈道特性差, 如果不是相當厲害的老鳥,要命中敵機是很困難的。 提到航空機槍的性能,除了可靠性和重量很重要以外,還包括子彈初速與發射速度。 初速愈快彈道就會愈直,也容易命中瞄準的敵機;初速慢的彈道反而會形成拋物線,導致菜鳥駕駛難以命中敵機。

Mako:此外,自由飛翔於三次元空間中的飛機,捕捉到敵機並開火的時機經常極為有限。 因此槍的發射速度相當重要,只要一開火就發射大量子彈,就足以提升命中率了。 我們看一下珍珠港事件前後,各國20mm機砲的紙面規格吧。


1941年各國20mm機砲

初速 射速
厄立康FF(日) 600m/s 500rpm
MG151/20(德) 800m/s 700rpm
Hispano Mk.II(英) 880m/s 600rpm
ShVAK(蘇) 860m/s 800rpm

Mako:零戰的20mm機砲,原本是為了迎擊大型機而決定配備的。 但是因為初速太低造成威力不足,對敵人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 幾乎一點效果都沒有。然而對小型又敏捷的戰鬥機,根本連打都打不中。

Mako:而且攜帶彈藥數太少,短短幾秒就打光所有子彈。20mm一打光,零戰就只能仰賴剩下的兩挺7.7mm機槍,和配備四到六挺12.7mm機槍的美軍機戰鬥了。

Mako:但話說回來……零戰的7.7mm機槍和別國同級的機槍相比,也沒好到哪裡去。 零戰駕駛真是可憐……

初速 射速
7.7mm九七式機槍(日) 723m/s 900rpm
7.92mm MG17(德) 840m/s 1000rpm
7.7mm白朗寧303(英) 811m/s 1200rpm

Mako:結果就像坂井三郎說的,完全派不上用場的20mm乾脆一開始就別裝比較好。

豬:這是存心找碴!20mm可不是完全無用的廢物!!

豬:零戰配備的厄立康機槍,記得在德國的梅塞施密特Bf-109上也有配備吧。 當時可沒有被批評的這麼一文不值!

(Bf-109E)

Mako:的確,1940年初期的Bf-109,也配備了和零戰相同的厄立康20mm機砲。 但還是因為彈道特性太差而立刻做了小改造,之後就改裝MG151/20之類。 不過零戰的厄立康20mm卻比梅塞施密特的20mm性能還要慘。 因為零戰的機體強度比不上穩固的Bf-109,導致零戰的20mm一開火, 主翼就會彎曲,造成彈道偏離。

Mako:原本初速就已經夠慢了,基座本身不穩更是雪上加霜,才會造成零戰20mm 最爛傳說的出現。德國的20mm和日本的20mm,在機槍品質上難以相提並論。 上面的初速表終究只是厄立康公司的紙面規格,日本製機槍因為工藝精度太爛,因此經常卡彈,甚至屢屢膛炸。

豬:但是這些缺陷也沒有維持太久吧?後來的零戰20mm將初速提升到750m/s, 改成九九式二型從1943年開始配備了。

Mako:的確,零戰的20mm在大戰後期,轉為生產砲身較長的厄立康FFL, 不過在43年還是一型的生產量較多。而且新的2型初速為750m/s, 發射速度則降為450rpm。

Mako:但重量與後座力增加的二型,被批成零戰每開火一輪,機翼就像快扭斷一樣。 當然子彈也跟著亂飛。胡亂開火的話,甚至比初速更低的一型還爛吧? 不知為何,日軍廚都愛大口徑砲愛的不得了,結果在脆弱的零戰上裝20mm,根本就是浪費。

豬:真是沒用的爛貨。只會在紙面規格上盲目追求媲美歐美機,代價就是機體強度不足,各方面都噴出一大堆問題。 光在這種與練習機沒兩樣的,軟弱機體上加裝武器,靠這種破爛戰鬥機要怎麼打仗啊。 像零戰之類軟趴趴的戰鬥機,稱其為日本滅亡的元兇之一也不為過。

豬:……

豬:哼,早就料到您會這麼說了。

Mako:什、什麼啊!……聽完我之前的解說,你想說的只有這句話嗎?

豬:管它速度慢也好,20mm機砲是廢物也好,這類戰術上的問題絲毫無法威脅零戰的優異。提到零戰,沒錯!在日本家喻戶曉,就是靠絕佳續航力稱霸太平洋的!

豬:她的續航距離達到3350km,可以達成其他國家完全無法比擬的長距離作戰。

豬:對了,公主有聽過不列顛戰役嗎?

Mako:英國上空的大戰吧……

豬:這長在1940年爆發的英國本土上空戰,被譽為史上空前的航空大戰。 納粹空軍和英國空軍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鬥,最後是由進攻方的德軍損失 1819架飛機而敗退。之後預定的登陸作戰因此受挫,讓西歐的的軍閃電戰 受到挫敗,在歷史上是相當重要的空戰。 噗嘻……噗嘻嘻嘻……

Mako:……怎麼了啊。

豬:您知道當時德軍敗退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嗎?

Mako:……

豬:就是因為德軍的主力戰鬥機,Bf109E的續航距離不夠的關係! 續航距離短的梅塞,從法國空軍基地起飛、組成編隊、來到英國上空時, 滯空時間只剩下三十分鐘。因此無法受到戰鬥機全程護航的轟炸機,被英軍的 戰鬥機打成蜂窩,傷亡慘重而無法繼續作戰。亦即德軍是敗在續航能力不足。

豬:Bf109E的續航距離才短短660km,而零戰的續航距離呢? 我們海軍的零式艦上戰鬥機,就算沒加裝副油箱,續航距離都有2200km喔!

當然這只是假設而已……

豬:如果德國空軍配備的戰鬥機是零戰的話,不列顛戰役將會是以德國的勝利告終。 這已經是定論了。

Mako:……我有點頭暈了……

豬:如果德國空軍有零戰的話,英國空軍肯定會被殲滅!

Mako:就說1940年那時候,零戰生產的數量少到數得出來……

豬:……看啊……我們零戰的高性能真是太可怕啦! 零戰的滯空時間竟然長達六小時!當時日本航空技術之高, 甚至超越了先進技術國德國啊!

Mako:……受不了,我不知道你被什麼莫名其妙的空想戰記洗腦。 但只因為零戰續航能力長,就天真的高興成這樣,真的很白癡耶。 戰鬥機的續航能力是依照戰場使用需求決定的,續航力長短與技術力 一點關係都沒有喔?

豬:少──來了,怎麼可能沒有。一切都是零戰所採用的低燃費技術所賜。

Mako:……那我接下來就解說那個什麼零戰的低燃費技術吧。 同時解說為什麼歐洲戰鬥機的續航距離不長。


中編

Mako:歐洲戰鬥機的續航能力短,一大原因在於沒有配備機翼油箱。 所謂機翼油箱,是連飛機機體中面積比例較大的機翼部分都設置油箱, 讓燃料裝載量有飛躍性的提升。

豬:噗……歐洲的戰鬥機開發者連這種事情都不知道,也好意思叫航空先進國? 大笨蛋~不過這樣更加凸顯了零戰的優秀,管他的。

Mako:……應該是因為沒有重大原因,讓他們不想增設機翼油箱吧。 對了豬男先生,戰鬥機中彈機率最高的部位是哪裡?

豬:……

Mako:是機翼吧。

Mako:當時歐洲的天空真是慘烈無比。飛機從機場起飛,在海峽上空一被雷達偵測到,敵機就立刻起飛迎擊,展開激烈的空中戰。英國空軍配備的颶風式和噴火式,機上裝了八到十二挺7.7mm機槍。雙翼發射的子彈,多得像西方婚禮的撒米浴一樣籠罩德機。結束一次作戰任務後,回到基地的德軍戰鬥機和轟炸機機身都是彈孔。英軍基本上也差不多。」

Mako:回到基地時機身都是彈孔,反而證明歐洲飛機的防禦力有多高。

Mako:換句話說,歐洲從一戰中學到的教訓是,在戰鬥機中彈率最高的機翼上裝滿燃料,根本就是毫無人性的行為。更離譜的是,日本的零戰在機翼內裝設機翼油箱後,居然完全沒有防彈措施和滅火裝置。

Mako:亦即打個比方,零戰就像一個裝滿汽油會飛的油箱。只要任何一發流彈命中機翼,立刻就會燒成火球後空中解體,簡直就是殺人飛機。戰後看過各國照相槍[13]的世界最強擊墜王,埃里希·哈特曼曾經留下這麼一句話:『日本軍機很容易著火,讓人印象深刻。』

豬:等一下!管它什麼子彈,沒打中就通通是個屁! 只要靠零戰的高運動性躲過所有敵彈就行啦!

Mako:什麼躲過就好……你以為在演駭客任務喔。躲過所有子彈從未失手,你覺得有可能嗎?所有飛行經驗尚淺的菜鳥駕駛,幾乎一定會中彈。 連老鳥都不例外。最重要的是飛機中彈後也不會燒成火球,讓駕駛活著回來。 要是仰賴這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根本無法阻止珍貴的人力資源在短時間消耗殆盡。

Mako:零戰根本沒有配備背面鋼板等任何保護駕駛員的裝甲。連7.7mm這種小口徑子彈都能打傷駕駛員,帶衰一點就直接喪命了。戰爭一爆發,各國就立刻在飛機上裝設這種背面鋼板。反觀日本海軍,直到大戰末期的44年都還不肯裝。 連日本陸軍都拖到42年才裝。真懷疑這些人是不是瘋了。

Mako:所以當年的不列顛戰役,如果德國空軍真的依照你說的無聊幻想戰記,配備日本海軍的零式艦上戰鬥機的話,結論就是:德國空軍早在1940年就完蛋了。

豬:騙人!您在說什麼啊!德國應該能靠罕見的纏鬥性能,與超長續航距離獲勝吧!

Mako:那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剛才提到的防禦裝甲。 由於出動次數過多,對駕駛員造成莫大的負擔,會造成德國空軍駕駛員接連陣亡,初期就耗盡了人力資源。

Mako:戰鬥機作為軍用機,防彈裝甲是極為重要的一項配備。 在慘烈的歐洲戰線,沒有防彈裝甲的戰鬥機連當軍用機都不配。

Mako:此外,確保駕駛員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零戰只能以低空低速與敵人纏鬥。 因為零戰機體強度太差,導致無法俯衝機動,之前提過的還記得吧? 問題就出在駕駛員的培養。

Mako:要培養一個能在空中纏鬥的駕駛,最少也需要兩三年期間的飛行訓練。 相較之下,不列顛戰役中的英國空軍駕駛員在基礎訓練後,只要進行短短三到六個月的飛行中隊訓練,很快就能實際上戰場了。

Mako:零戰的無線電爛到有剩也是一個不得了的大問題。雖然末期似乎多少有改善,但是以日本的破爛工業技術造出來的無線電,雜音太多根本不能用。 像坂井三郎等日本駕駛甚至留下笑話般的故事,就是用鋸子鋸掉根本不能用的零戰無線電天線支柱呢。

豬:……反正無線電根本用不到吧。只要靠駕駛員彼此的默契,用手勢就夠了。

Mako:還手勢咧……用這種原始的方法,要怎麼打近代的編隊空戰啊……

豬:不!只要有心就辦得到!日本駕駛能以心電感應、呼吸心法克服這個問題! 只要有心,再怎麼複雜的訊息溝通都有辦法解決!

Mako:……那我問你,假設有僚機從自機的反方向飛過來,你要怎麼用手勢告訴對方: 『危險!Adler 7!敵機咬在你後方,立刻左迴旋脫離!』呢?

豬:助、助個……

Mako:這樣一旦遭到奇襲,僚機就會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燒成火球。 高性能無線電可是近代編隊空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若是駕駛零戰的話,德國空軍在英國上空面對英國皇家空軍,不就沒有任何優勢了嗎?

豬:沒……沒讓王牌駕駛單機纏鬥,怎麼能顯示零戰的真正價值……

Mako:縱使德國空軍的王牌駕駛,多數人還是不擅長纏鬥戰這種上個世代的落伍戰法吧。 就算給他們一俯衝就會空中解體的零戰,也會因為無法確立有效戰術,變成敵方戰鬥機的可憐活靶子,葬身在多佛海峽。

豬:也……也不是沒有擅長纏鬥的德國空軍駕駛啊! 有名的擊墜王馬西里不就很喜歡纏鬥戰嗎?

Mako:那是極少數例外吧。非洲之星馬西里是脫韁野馬,他反對組織,偏好我流空戰。

(漢斯.約阿希.馬西里上尉總擊落數158架(只算西部戰線))

Mako:總之,因為原本負責護航轟炸機的零戰在眼前一一燒成火球墜毀,導致戰鬥機遭受比史實更慘烈的敵方戰鬥機砲火猛轟。另一方面駕駛員的數量愈來愈少,但短時間根本無法補充。結果初期就因為飛機數量低於能繼續作戰的最低機數,以及駕駛員大量犧牲而讓計畫受挫。繼續硬幹下去,德國空軍就完蛋啦。

Mako:如此一來,就算德國空軍沒有立刻將零戰丟去當練習機,也會立刻將原本的零戰魔改成堪用的飛機。這是理所當然的。

Mako:第一個就是先加裝防彈配備。機翼油箱肯定會拿掉,機內油箱也會改變位置,同時增加自封裝置而大幅減少容量。再裝上駕駛員用的防彈鋼板和防彈玻璃,並確保軍用機該有的機體強度以免空中分解,導致重量大增。另外還會安裝確實能用的無線電,或許航空機槍也會改成德製的吧。

Mako:如果有時間的話,為了改善空力結構與俯衝性能,最好也換成液冷式的戴姆勒賓士引擎──當然這樣已經不能算是零戰了──最後結構強化、實戰堪用的零戰因為重量增加與燃費惡化,失去超長續航距離的特徵,在倫敦上空頂多停留30分鐘左右。這種毫無特色的平庸機只會讓德軍在不列顛戰役遭受比史實還慘的大敗。

豬:等~一~下~增加重量和減少油箱容量才不會讓續航距離變得這麼差吧。 怎麼能忘記零戰的其他優秀低燃費技術呢。

Mako:什麼叫優秀的低燃費技術啊?只是根本連想都不想, 拆光飛機的裝甲後載了一大堆燃料而已吧?

豬:……就是榮引擎的低燃費性啊!您比比看零戰和梅塞施密特與噴火式的燃料裝載量。 就算燃料裝載量有差異,零戰也沒有裝載梅塞或噴火式的三、四倍燃料,但續航距離卻達到五、六倍!這完全就是拜日本的低燃費引擎製造技術之賜啊。

Mako:那只是因為零戰的引擎性能太差,和巡航速度太低的關係吧。

豬:問……問題沒那麼單純……

Mako:不用說,戰鬥機在滯空的時候,可不是以最高速度在飛行的。在抵達目的地之前,或是遭遇敵機之前,大致上是以巡航速度飛行,否則很容易消耗大量燃料。 以車子來比喻,比起加足馬力全力往前衝,以慢吞吞的低速度行駛能跑得比較遠。 所以巡航速度愈低,代表本身的燃費愈好。同時代的日本機與歐洲機,巡航速度大約差了100km/h左右。

Mako:諸如瓜達康納爾島的長距離進攻時,零戰的巡航速度是200km/h左右的超低速。 反觀歐洲上空,由於一起飛就會遭遇敵機,巡航速度不提高一點極為不利,因此通通設定成一樣高。如果駕駛零戰飛在歐洲上空,突然遭遇敵機的話,當下速度已經差了100km/h,只能等著挨宰啦。

Mako:結果,就算讓零戰參加不列顛等戰役,也會在各種因素下無法發揮超長續航距離。史實中,納粹德國空軍無法消滅英國皇家空軍的最大因素,其實不是包括續航距離在內的機體問題,而是高層的作戰指揮能力吧?

Mako:畢竟Bf109曾經壓制英軍戰鬥機,在戰役期間差一點消滅英國空軍。卻因為愚蠢的希特勒在一點陰錯陽差下,讓攻擊目標從航空設施變成轟炸倫敦。 結果給了英國空軍重建的喘息機會,最後導致德國無法再繼續作戰。

Mako:關於梅塞施密特Bf109的續航距離太短,當時還不是什麼很嚴重的問題。 不列顛戰役原先的作戰目標,其實根本沒有要轟炸倫敦。多佛海峽寬度頂多三四十公里,就算在海峽上空燃料耗盡,光靠滑行也足以讓飛機飛回機場了。

(飛越多佛海峽的Bf109E)

Mako:要增加單發戰鬥機續航距離最快的方法,倒是有個點子。就是在機體上安裝拋棄式副油箱,叫做可拋油箱。雖然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曾在He112上加裝應急用的副油箱,但是直到不列顛戰役末期,Bf109一直都沒裝。當然,基於陸軍的閃電戰構想,德國空軍的任務其實是戰術空軍。因此大言不慚,要在一個月殲滅英國空軍的空軍元帥戈林,他的話可能根本大錯特錯……

Mako:說到戰鬥機的續航能力和戰鬥能力,乍看之下可能會認為兩者是相反的要素。 不過以追求戰鬥能力為概念的Bf109,其設計者威利.梅塞施密特博士有這麼一個相關故事。

(威利.梅塞施密特博士)

Mako:Bf109從登場開始,將近十年內不斷改良,提高引擎馬力,一直提升速度性能。 不過續航距離相較當初卻沒增加多少,德國空軍技術局長對這一點很不滿。 Bf109G加了副油箱之後,續航距離大約增加1000km。

Mako:於是局長對梅塞施密特說:『Bf109G的確達成了速度性能的要求,但是德國空軍除了這種速度以外,還需要續航力更長、爬升力更大的戰鬥機。』 結果博士大為光火,嗆說『你要的到底是高速戰鬥機,還是普通的倉庫門板?』

Mako:Bf109的設計概念,是在不斷針對概念盡可能削減的機體中,配備高性能的引擎為基礎。就算續航距離再怎麼長,但毫無防彈能力、機體強度不堪一擊,速度也很慢的戰鬥機,充其量只是在空中翩翩飛舞的倉庫門板而已。

Mako:到頭來,當時他主張的倉庫門板,就是日本零式艦上戰鬥機這種破爛戰鬥機。

豬:破……破爛……

豬:零戰才不是普通的倉庫門板!更何況德國因為運用理念的問題,沒做出長距離單座戰鬥機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豬:零戰或許不是在各方面要素都No.1的戰鬥機,但她確實是Only One。 最後德國有沒有任何能長程飛行3000km的單座戰鬥機啊?

Mako:……

豬:不管您瞎扯多少歪理,德國就是不存在長距離單座戰鬥機。 如同梅塞施密特這番話,軍隊早就知道其重要性了喔,您知道這代表什麼嗎? 德國不是不肯造,而是造不出來。這就是事實。 我已經聽夠了部分德軍廚狡辯的藉口了!

Mako:為何你能斷定不存在呢……

豬:噗嘻,事實的確如此啊。Bf109的續航距離頂多才700km,不存在續航距離更長的型號。而光榮的零戰可是3000km呢,這就代表一切啦。 我再重複一次,不是他們不肯造,只是根本造不出來。

Mako:錯了,德國的主力機Bf109雖然在唯一的一點續航距離上,給了日機廚小小的優越感(?),但是的確有連機翼內都裝載燃料的型號。 那就是高高空戰鬥機型Bf109-H1。

Mako:Bf109-H1增設機翼油箱並延長主翼,就算沒有外掛副油箱,續航距離也達到1700km。同時雙翼還可以各增掛一個300公升的副油箱,雖然不清楚正確航程,但以裝載燃料的比例計算,至少也能飛2500km。在一般咸認為航距短的Bf109系列中,具備特異的高續航力。

Mako:怎麼樣?能飛2500km的Bf109。Bf109H-1在高度9000m的最高速度是 687km/h,巡航速度達到470km/h的高速,而且有防彈裝置。 在長航距機當中,也比零戰強太多了。

豬:嚎洨。梅塞施密特那種廉價戰鬥機怎麼可能飛這麼遠! 這種型號是崇拜德國的那幫人捏造出來的!

Mako:我可沒有捏造喔,H-1是從43年尾生產與配備實戰,44年用作英國本土的超高空偵察任務。在俯衝實驗中,速度超過800km的時候,左翼因為震動而發生撓曲的意外。此外由於性能不及Ta152出色,因此沒有進一步改良生產。

Mako:此外德國的輔助戰鬥機Fw190當中,連機翼都裝載燃料的Ta152,隨便都能飛個1500km。英國的噴火式也一樣,依照型號不同,加掛副油箱還能飛個2000km呢。

Mako:戰後,戰鬥機進化成噴射機,速度、武裝、機動性等基本性能都有飛躍性的進步,但是續航距離卻沒增加多少。換句話說,戰鬥機的續航距離是配合假想的戰場要求而決定的。像是巴黎到倫敦才300km的歐洲戰場,初期根本不需要多餘的超長續航距離。

Mako:美軍艦載機F4F當中,也有拆掉主翼折疊結構,連武裝和防彈裝甲都不要,在機翼裝滿燃料的長距離照相偵察機型。龐大燃料裝載量讓航程達到7310km喔。

(格魯曼F4F-7)

Mako:這台機體才應該受到酷愛超長續航距離的日機廚崇拜才對吧。可是這種機體能用來幹什麼呢?不管能飛得再遠,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一點都不實用。 這應該是一個好例子,說明續航距離不是愈長愈好吧。

豬:噗嘎……

Mako:到頭來,續航距離和其他性能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絕對不是因為日本技術特別優秀,而讓零戰的續航距離特別長。

Mako:對了,繼續說剛才梅塞施密特博士與空軍技術局長的小鬥嘴吧。之後過了兩年,這個技術局長和博士偶然在德國南部的奧格斯堡,遭到美軍P-47雷霆式戰鬥機空襲而躲進防空壕。這時候技術局長指著深入敵陣的P-47反嗆梅塞施密特: 『看,你說的倉庫門板在天上飛呀。』

Mako:以長距離機種技術自豪的才不是日本,而是美國。美國在中期之後的戰鬥機不僅速度性能和防禦力優秀,更有萬全防彈裝置的機翼油箱,續航性能也首屈一指。

Mako:剛才提到的P-47D,配備惠普公司製的2430匹馬力引擎,具備厚實的防禦力,最高速度為697km/h,搭載八挺白朗寧機槍和大量彈藥。巡航速度不僅匹敵零戰的最高速度563km/h,最大續航距離甚至達到3060km。

(共和飛機公司P-47雷霆式(總生產數15660架))

Mako:此外其他美機當中也有雙發單座戰鬥機。擊墜山本五十六的P-38,最高速度為666km/h,最大續航距離將近4200km。附帶一提,《小王子》的作者,知名作家聖埃克絮佩里在地中海失蹤時,搭乘的飛機也是本機的偵查機型。

(洛克希德P-38閃電式(生產數一萬架))

Mako:但不管怎麼說,都絕對不能忽略美國長距離戰鬥機的決定性存在P-51D。 二戰中量產的活塞引擎戰鬥機中,最優秀的當屬P-51D野馬式。 配備1700匹馬力的梅林V-1650引擎,最高速度703km/h,巡航速度約400~500km/h,安裝副油箱的最大續航距離達到3500km。

(北美航空公司P-51D野馬式(總生產數15600架))

Mako:P-51的速度非常優異,快到德國的Bf109G等,要是不啟動緊急增壓器就追不上。更何況日本機,或許是因為高空性能的差異,零戰連加掛副油箱,以巡航速度飛行的P-51D都追不上。

Mako:而且P-51的生產性也相當優秀,生產成本只需要P-47雷霆式的三分之二。 和絲毫不考慮量產性的零戰相比,又是天差地遠。

Mako:日本的零式艦上戰鬥機,大戰初期機種的續航距離還算長。但是如同前述,和日本技術先進與否完全無關。話說甚至連零戰21型的3500km續航距離,都讓我覺得該不會是一件糟糕到極點的事情吧。

豬:長就代表好啊!您連這一點都要吹毛求疵是怎樣啦!?

Mako:難道不是這樣嗎?姑且不論將戰鬥機的重要數值全部點到續航性能上,零戰的滯空時間依照飛行方式,甚至可以達到八小時喔。 難道你忘記了,操縱飛機的不是機械而是人類嗎?

豬:那又怎麼樣!零戰的駕駛才沒那麼軟弱! 況且瓜島等戰役,全仰賴這麼長的續航距離才打得下去的啊!

Mako:所以說這種蠻幹胡來的行動,就是因為零戰的續航距離長到離譜才決定的吧。

Mako:瓜達康納爾空戰,是1942年在瓜達康納爾島上空,日美戰機為了爭奪該島制空權的戰役。當時日軍最近的機場距離該島足足一千公里,位於新幾內亞的拉包爾。

(瓜達康納爾島)

Mako:一般而言,根本不可能強迫飛機從這麼遠的機場起飛,打完空戰再飛回來。 當時連美軍都相信,出現在瓜島上空的戰鬥機全都是從航母起飛的。 但是日軍高層只看到續航距離的數字許可,就算明知道有點亂來,還是要靠那一百零一招精神力量撐過去。

豬:的確,以日本人的精神力,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Mako:難道當時日本人的生理極限,都是超越一般人類的怪物嗎…… 要一邊注意節流閥,同時進行往返兩千公里的超長距離儀表飛行,甚至還得空戰。用車子來舉例吧,就像從東京衝到九州,中間完全不停車休息。 你認為有人會覺得這樣很輕鬆嗎?

Mako:結果一連串空戰下來,造成以笹井中尉為首的菁英駕駛大量死亡。連坂井三郎都錯將無畏式當成戰鬥機,導致受重傷住院。台南航空隊至此實質上滅亡。

Mako:正因為腦殘司令部腦袋裡只有紙面規格上的續航距離數字,才會擬定這種完全無視駕駛員生理極限的長距離作戰。而且零戰續航距離長,是因為巡航速度慢到根本在搞笑。因此一到瓜島上空進行空戰,就會立刻消耗大量燃料,導致為了確保回航的燃料,在島上的滯空時間侷限在短短十五分鐘。

Mako:沒錯,這比不列顛戰役中,Bf109在倫敦上空的滯空時間還要短。瞧不起Luftwaffe(納粹德國空軍)戰果的零戰廚們,知不知道自己講的話有多無恥啊?

Mako:像日本這種能飛行三千公里的長距離戰鬥機,純粹只是續航距離長而已。 根本就是無視駕駛員狀況,輕視人命的殺人飛機。與零戰幾乎同一時期設計的Fw190,還安裝了一種叫做kommandogerät(command-device)的機械式電腦,將渦輪壓力和油氣拉桿等大部分引擎管理自動化。 長距離進攻型的G型甚至裝了自動駕駛裝置,設法將駕駛的疲勞減至最低。 你知道長距離型的Fw190續航距離是幾公里嗎?

(Fw190G-3)

Mako:才短短一千公里而已耶。至於能飛三千公里的零戰,有安裝什麼嗎?

Mako:美軍的長距離機P-51等雖然沒有kommandogerät這麼好的東西,但至少有裝自動調節機械增壓器和渦輪壓力的裝置。光靠人力飛三千公里,這種行為簡直蠢到無可救藥。而且和P-51之類相比,零戰因為巡航速度慢,因此很難抵達目的地。

Mako:該怎麼說呢,難道對日軍而言,駕駛員是消耗品嗎?結果大戰中,零戰在海上損失的駕駛員,有三成是因為長距離飛行的疲勞,導致集中力和判斷力降低,飛行方式失當而墜毀。簡直就是慘不忍睹。

豬:有什麼辦法啊!太平洋戰線基本上就是島嶼戰和海上大戰吧?所以超長續航距離不可或缺啊。kommandogerät?戰前的日本工業技術生得出這種東西嗎?

豬:沒錯!日本機一旦被擊落,開降落傘逃生也會墜海。以陸戰為主的歐洲戰線, 還可以用兩隻腳走回本隊去,可是日本駕駛全都餵了鯊魚啦。反正零戰缺乏 防彈配備,摔飛機終究難逃一死,將所有能力集中在續航能力才是正解!

Mako:聽說駕駛員死因第一名是飛機起火……當然,在迫降前就陣亡的話也甭救了。 而且既然墜機死亡率很高,防彈裝備等提高生存率的裝備不就更加重要嗎?

Mako:此外就算駕駛開降落傘墜海,也不一定會喪命,救援體制完善與否的差別很大喔。 美軍會派潛水艇或飛機,積極救援迫降在海上的飛機駕駛。[14] 如果連B-29的機組員也算進去的話,獲救成功的比例高達50%呢。

Mako:反觀日本從頭消極到尾,有不少駕駛員連降落傘都沒有,大多數駕駛都隨著墜機而死在海裡。當然這和國力也有關係,但是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會努力救人,人力資源貧乏的國家卻如此輕忽人命,真的很諷刺。

豬:啊啊……但是海軍的空中勇士們還是熬過了嚴苛的任務,難道您不覺得很厲害嗎? 帝國的年輕航空兵,他們的精神力、體力和忠誠心真讓人誠心敬佩啊。 這些為了亞洲解放聖戰而奮鬥的英靈們,甚至讓人心生畏懼之念。 雖然不會要求現在的日本施行帝國主義,但至少想起當時那種肅然起敬的精神…… 隨著大日本帝國毀滅而失去靈魂的日本人,現在不就是起死回生的最好轉機嗎?

Mako:……這是什麼屁話啊。面對殘酷至極的殺人任務都只能逆來順受,或者該說不敢抱怨,唯有屈服於受盡壓迫的體制。你要日本人變得這麼精神貧瘠嗎? 的確有國家現在就是這種體制……

(北韓)

Mako:你要游過去嗎?日本海沒加蓋喔。

豬:別將戰前的日本人和那幫人混為一談!零戰駕駛是真的很優秀,只是這樣而已!

Mako:你對零戰駕駛員懷有憧憬對吧?

豬:那還用說!零戰可是當時海軍的最新銳戰鬥機。雖然國民並不清楚她的詳情,但這些光榮的銀翼駕駛必然都是菁英。從思緒馳騁在藍天中的少年時期,他們就是心中的憧憬啊。

Mako:真是天真。零戰駕駛員才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帥呢。

豬:就是有!少胡說八道了,不要對在下年少時期的憧憬雞蛋裡挑骨頭!

Mako:零戰的滯空時間可是長達半天呢。剛才已經說過,駕駛員在這麼長的時間下會累得暈頭轉向。不過這當中,又會產生另一個生理方面的問題……

豬:對啊,肚子會餓吧。他們一定有帶飯糰充飢。

Mako:不是啦……是那方面的問題。

豬:什麼啦?

Mako:……是上廁所。無論如何都會想上吧? 畢竟大半天都窩在機艙內,應該沒有人忍的住吧……

豬:呀……呀啊啊啊啊啊啊啊!!不要再說啦!

Mako:據說零戰駕駛每次都在機艙內便溺。零戰的續航能力毫無人性,當然會產生這種問題,真是髒死了。

豬:……啊啊啊啊……

Mako:當然啦,在高空低氣壓的情況下,據說也有駕駛員覺得沒那麼難受。 不過倒楣的就是維修員了。因為降落傘通常都塞在座位底下,導致布製傘面惡臭……哎呀我說溜嘴了嗎……

Mako:外國機當中也有像P-51這種續航距離比零戰長的單座戰鬥機,但他們的巡航速度原本就比零戰快很多。因此只要調整用餐量,就能勉強熬過去。

Mako:對了,在螢幕前面紅耳赤看著本文的零戰粉絲們。如果各位覺得零戰這種腦殘超長續航距離很值得炫耀的話,別忘記零戰駕駛員不僅一點都不帥氣,還是一群渾身散發惡臭的骯髒鬼喲♥

豬:說夠了沒!零戰或許的確在各項性能都遜於歐美機,就算超長續航距離是犧牲很多東西才換來的好了……但是您忘記了一項很重要的事情。

豬:在日本誕生的零戰,不只有日本技術,還包含了各種日本固有要素。 戰爭的哲學,其中完整集結了民族性格。重點在於日軍以日本的武器上戰場。 縱使假設日軍手邊有外國製武器,例如性能比P-51更強的機體好了, 難道日軍就能贏過美國了嗎?我可不這麼想,我認為反而會敗得更體無完膚吧。

Mako:如果有P-51的話,駕駛員的消耗也可以降到最低,或許能延緩敗戰的時間吧。

豬:不對!我不是這個意思!

豬:日本身為有色人種,首次誕生出能和世界一決雌雄的機體。 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卻在盡情無垠在太平洋的藍天中翱翔。 不是靠著借來的東西,而是日本自豪的武器。雖然這種氣概不是亞洲唯一達成此創舉的根源,但中國、朝鮮又怎樣?今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日本,短短五十年內就從世界最窮的國家爬上來。日本拚死拚活賭上一切,以免再度嘗到失敗的辛酸。零戰就是在這種精神當中誕生的。

Mako:零戰全機究竟有那裡是使用獨自的技術啊……?

豬:您在胡說什麼啊!?零戰從頭到尾都是日本獨自的技術所造出來的啊!

Mako:……

豬:日本的航空技術很優秀。就是因為這樣,美國才不只山寨日本的航空技術,戰後還因為害怕而對日本的航空開發施加壓力。真是卑劣的傢伙。

Mako:居然說美國山寨日本的航空技術…… 我不知道你為何會產生這種莫名其妙的想法……但你真的什麼都不懂呢。 接下來我就說明一下,所謂連美國都要山寨的零戰先進技術水準吧


零戰的航空機槍


豬:剛才我說零戰從頭到尾都是日本自己造出來的,不過實際上,零戰的九九式20mm機砲是瑞士厄立康FF的授權生產品。但是!像航空機槍之類,當時任何國家都有選擇授權生產品的例子,其實是很常見的。德國的梅塞施密特也曾配備厄立康FF一段時間。

Mako:但是九七式7.7mm機槍也是外國製的授權生產品喔。 這是將英國威格士公司(Vickers)的製品拿來當成國產品的。

豬:……

Mako:不過授權者的威格士E,本身就是一戰中1917年英國空軍採用的古董品。 小心翼翼持續使用這種東西到大戰末期的日本海軍,腦袋裡究竟裝了什麼啊。

Mako:零戰從1944年配備的三式13mm機槍,是美國傑作白朗寧M2的複製品。 其實不只海軍,日本的航空機槍幾乎全都是外國的複製品,或是授權生產品。 厄立康FF之類的授權生產品還算正規的,大部分仿造品連一毛錢授權費都沒付,完全山寨其他國家的製品。這就是毫無開發能力國家的慘況。

豬:就算您這麼說,當時所謂的機關槍開發,不是都競相山寨他國的優秀製品嗎?他們都這樣一邊共有多數技術,同時開發更優秀的製品。只說日本悽慘未免也太不厚道了吧!

Mako:沒錯。比如瑞士的厄立康FF,就是改良自一戰的德國貝克(Becker)機槍。 之後德國再取得授權生產……各國槍械的開發就像這樣彼此相關。另一方面,日本只會複製人家的東西,卻做不出更好的製品。從基本機械結構到獨自開發通通沒辦法,當然不能和他國相提並論啦。

Mako:至於日本工業基礎技術力低落的象徵,就要提到進口德國的毛瑟砲,也就是MG151/20 20mm口徑機砲。之前日本的劣化複製航空機槍,全是一堆經常故障卡彈、威力不夠,彈道直線性慘不忍睹的大爛貨。1943年在新幾內亞,利用潛水艇從德國運來了八百挺毛瑟砲,配備在陸軍的飛燕戰鬥機上運用。 完全電力操縱又不會故障的機砲,只要按一個按鈕,就會發出『嘰──』的馬達聲順暢運轉。實戰中連雙發轟炸機B-25的主翼都能一砲打斷,讓日本相關人員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MG151/20 20mm機砲)

Mako:日本當然想國產這麼優秀的機砲。讓技術人員看看能不能造出試作品,卻發現此機砲所使用的技術在日本別說量產,連職人都複製不了。

Mako:因為MG151/20的槍管本體是採沖壓加工,以一片鋼板加工製作外型的高度工藝技術製成。連電力同步裝置都完全無法模仿,而且更關鍵的是連子彈都以沖壓加工製成。一般而言,子彈的彈頭是將金屬塊削成子彈的形狀,但MG151/20卻是將一片薄鋼板敲打彎曲後加工成子彈形狀。比削出來的彈頭能填裝更多炸藥,大幅增加威力。堪稱金屬加工的藝術品,在日本連職人都做不出來。

豬:等……等一下……毛瑟砲不是聽說連美國都量產失敗嗎……

Mako:美國的確也著手量產與毛瑟砲同系列的MG151複製品。雖然生產了幾千支,卻因多數製造不良而整批廢棄。不過比起連複製都沒辦法的日本強太多了吧。 在德國連普通的小工廠都能生產,可見德國的金屬加工技術強到翻天。 總之日本在航空機槍方面的技術根本毫無可取之處,應該是事實了吧。


零戰的引擎


Mako:零戰的引擎叫『榮』。在說明這顆引擎前,先回顧一下日本航空用引擎開發史吧。 1925年,日本中島飛機公司向英國的布里斯托公司(Bristol)取得450匹馬力空冷引擎『木星』(Jupiter)的授權。1927年迎來兩位布里斯托的生產指導技術者,在國內開始製造引擎。

(布里斯托公司:木星(英))

Mako:中島在1930年,將美國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的空冷引擎『黃蜂』(Wasp)與這顆引擎結合,取木星的字首命名為『壽』引擎。 成為第一顆國產引擎,由海軍制式採用。

(普惠公司:黃蜂(美))

Mako:以這顆壽引擎的技術為基礎,複製美國普惠公司的雙黃蜂(twin wasp)引擎,就是零戰的940匹馬力引擎『榮』。

(普惠公司:雙黃蜂(美))

Mako:換句話說,包含零戰的引擎在內,所有日本航空用引擎都是外國製的仿製品。 所以戰爭一爆發,外國技術進口中斷後,就再也無法進行真正提升性能的改造。 各國在大戰末期都已經開發出配備兩千匹馬力級引擎的戰鬥機,結果零戰依然僅有1130匹馬力,相當於大戰初期的低性能引擎,因此完全被當成活靶子。

Mako:中島在狗急跳牆下,硬將榮引擎魔改成18汽缸,做出號稱兩千匹馬力級的『譽』。但是超過一千匹馬力,就已經無法達到紙面規格上的功率,加上日本工業技術太爛,不斷做出不良品。就算能順利運轉,也遠遠不及兩千匹馬力,根本就是缺陷引擎。

豬:除了日本以外,也有國家是複製他國的引擎,或是取得授權製造吧?

Mako:沒錯,二戰時有能力從無到有,自行設計製造引擎的,只有德、美、英、法這四個國家。其他生產飛機的國家,全都是向以上四國取得授權或複製,因此不是只有日本的引擎技術依賴他國。

Mako:可是問題在於,日本主力機的引擎完全仰賴敵國英美的技術,當然大戰爆發後就立刻失去了發展性。

Mako:另外中島的飛機關聯設施直到開戰之前,都還有普惠公司的技術人員駐留。 因此工廠的位置和設備完全被美國掌握得一清二楚,夠丟臉吧。

Mako:日本也曾經取得同盟國德國的引擎授權。但他們的引擎與利用空氣冷卻的空冷引擎不一樣,是利用乙二醇等液體冷卻的複雜引擎為主流,叫做液冷引擎,日本根本束手無策。加上工業技術力太低,導致大量生產了缺陷引擎。 配備這種引擎的陸軍飛燕戰鬥機,首次飛行渡運的27架中就有4架因為引擎故障而摔飛機,簡直爛到掉渣。

(戴姆勒賓士DB601A(德))

Mako:除了日本之外,義大利和瑞典在戰時也取得授權,生產德國的DB600系統引擎。這些國家幾乎沒聽過像日本一樣,在製造過程中出這麼多問題。 凸顯日本當時的工業技術遠遜於他國。

(各國配備DB600系統引擎的飛機)

(川崎三式戰飛燕(日)) (馬其MC205V Veltro(義)) (Saab 21(瑞典))

Mako:另外,零戰引擎使用的滾球軸承精度,據說比現在日本的柏青哥小鋼珠還差。


零戰的降落裝置


Mako:零戰的油壓式可收縮起落架,是仿照從美國參考進口的Vought V-143製作的。

(Vought V-143(美)購買價格$64800)

豬:……我知道您接下來要說什麼了。

Mako:嗯?

豬:您要說零戰山寨V-143對吧! 鬼扯零戰山寨V-143的,都是被零戰打得哇哇叫的亞米公[15] 心有不甘而到處胡說八道!單憑降落裝置相似就說整台機體山寨,簡直狗屁不通!!吹牛也該打個草稿吧!!!

Mako:我什麼都還沒說耶……

Mako:的確,因為零戰的起落架參考了進口的V-143,就有人雞蛋裡挑骨頭,說零戰整台機體山寨。這種人以美國人居多,不過這種意見只能說荒唐無稽。

豬:……噢噢……我還以為您又要鬼扯『零戰的機體完全山寨V-143。靠這種機體就說打贏打輸美軍機的零戰廚,老實說都是一群白癡~』之類的話呢……

Mako:……我可沒這樣說喔。零戰顯然不是山寨V-143的,因為零戰……


零戰的瞄準鏡


Mako:零戰的九八式射擊轟炸瞄準鏡,是1938年從德國進口的He112上配備的ReviC2複製品。日本複製Revi這種瞄準鏡時,在德國已經變成舊式。 但日本卻不管這一點,直到大戰末期都還在使用。零戰配備大戰初期開發的ReviC2複製品,也就是四式射爆瞄準鏡時已經是1944年了。至於陀螺儀式瞄準鏡,則是到最後都沒有配備。

Mako:此外,零戰最初配備的不是光學式瞄準鏡,而是叫做鏡筒式的望遠鏡型原始射擊用瞄準鏡。打個小岔,日本即使在海軍艦艇的分野,光學瞄準鏡似乎大多數都是德國卡爾·蔡司(Carl Zeiss)製的仿造品。

(Bf109的Revi瞄準鏡)


零戰的螺旋槳


Mako:關於螺旋槳,這是美國漢勝公司(Hamilton Standard)的授權生產品。 即使在戰時,日本對這種技術幾近乾涸的螺旋槳也從未改良過,一直用到終戰為止。戰後甚至還有一段逸聞,就是日本要支付給漢勝公司戰時沒有支付的授權金,結果對方卻開玩笑回答『付1美元就夠了』。 看到日本工業界這麼小心翼翼生產這種東西,真讓人淚如雨下啊。


零戰的無線裝置


Mako:無線返航裝置,是利用無線導引電波確認自機方向,返航基地或航母時使用的航行裝置。日本也沒有能力自行開發,因此是在對日經濟制裁之前,複製進口的費爾柴德公司Courcy式RC-4配備在零戰上。所以這也是相當有年份的老古董,一直用到終戰為止都做不出替代品。

Mako:零戰所配備的無線電話,雖然看不出來是直接仿製哪一國的製品,不過之前也提過,直到大戰末期都爛到有剩。但據說戰後在美國指導下,才發現居然只是因為地線接錯方向了。

Mako:此外當時的日本,電線外皮只是將布包在銅線外面再漆上塗料,用的是這種讓人難以置信的粗製濫造品。一般都是用橡膠之類當作絕緣體,用布包在電線外面,可知漏電有多嚴重。

Mako:不過在經濟制裁前,日本的無線電機和戰時不一樣,有確實可用的機器。那是因為使用美國製的高品質真空管。因此中斷進口後一換成國產品,就變成缺陷貨了。

Mako:一如所見,所謂零戰在戰前使用的日本航空技術製品,幾乎算不上國產品。 多半都是外國貨的仿製品,或是授權生產品。授權生產品雖然有正當的權利,但其他的就是擅自模仿,套現在的話就是低劣山寨貨。

Mako:如果這就是豬先生口中的日本驕傲,難道只有我不禁認為這種驕傲既悲慘又廉價嗎? 當時的日本根本沒有任何能向國外誇耀的技術,全都是他國的照抄、仿製品。

Mako:當然,從來沒有別國山寨或參考過日本的航空技術。應該說讓人意外的是,你究竟從哪裡冒出這種異想天開的幻想啊。難道是MMR[16]神秘調查班的調查結果嗎?


豬:……

豬:……三國人[17]通通去死一死吧。

Mako:你你……你突然說什麼啊?

豬:沒錯啊~您看看這些吧~

(日本T公司製汽車)(K國H公司製汽車)

(日本N公司製汽車)(K國H公司製汽車)

Mako:……

豬:噗嘻,怎麼樣?這就是對零戰找麻煩的那幫人現在的模樣。

Mako:找零戰麻煩的人是我吧……

豬:零戰或許的確有不少組成零件是仰賴外國技術。因為日本開國還過沒多久,會這樣做也是情非得已。

豬:但是機體設計本身是日本獨自完成的,這一點您沒忘記吧?這就是某個專門山寨別人的國家和日本本質上的差別。他們和日本的差別比日本海溝還深遠。

Mako:真的有那麼像嗎……?

豬:您在說什麼啊?根本一模一樣吧!?K國H公司關係者遭到質疑是否山寨時,他用來狡辯的藉口居然是『從遠處看來或許一樣,但近看會發現細部不一樣』!

豬:什麼狗屁東西啊?這些人?這些只會山寨日本製品的無能之徒,在自己國家居然拼命搞反日教育!明知道要是沒了日本,第一個煩惱的就是他們啊!」

豬:一群大白癡!拼命罵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保護者,這不是忘恩負義是什麼啊! 連狗都懂得知恩圖報,這下子他們反而證明自己是比狗還低劣的地球最下等生物! 這些人對日本而言根本是蠹蟲!

Mako:勸你別隨便亂罵其他國家比較好。因為世界上還有更自婊的實例,比方說……

(圖)

豬:哎……哎呀?零戰上面怎麼會有英國空軍的蛇眼……

Mako:這是在零戰出現一年多前,1937年製作的英國格洛斯特(Gloster)F.5/34。

豬:咦!?

Mako:一般認為零戰就是山寨這一台機體。

豬:想也知道根本是放屁!!!況且外型根本不像啊!

Mako:是嗎?我覺得根本一模一樣耶……?

豬:從……從從從從遠處看來或許一樣,但近看會發現細部不一樣。

Mako:配色不一樣的話,給人的印象也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剛才提到,零戰的降落裝置是複製美軍Vought V-143的。

Mako:所以將起落架換成美軍的Vought,顏色換成日本海軍,然後塗上日之丸吧!」

豬:塗個屁啊!

(格洛斯特F.5/34日本海軍版)

Mako:怎樣,很像吧?

豬:完全不像。

Mako:……是嗎?

豬:那根本就只是印象論而已!只是因為雙方都是單純的空冷機! Mako要說的話,F6F看起來也很像零戰啊!

Mako:……這是信仰造成的業嗎……這裡還有照片,要不要看看?

Mako:我們就修飾一下,將F.5/34的起降裝置換成Vought的吧。

(格洛斯特F.5/34(只修除起落架))(零戰(美軍擄獲機))

豬:不要再說啦────!!!

Mako:另外這是F.5/34原本的照片。

豬:象徵亞洲開放的零戰,必須是日本人原創設計的啊! 怎麼可能是白人想出來的!我說是印象論就是印象論!!!

Mako:……你說的也沒錯,外觀充其量只是印象論而已。 光靠外觀很難斷定零戰是參考格洛斯特戰鬥機。

Mako:話說回來,之前有提過零戰量產前的原型機,名叫十二試艦上戰鬥機。 十二試和F.5/34配備的引擎馬力幾乎相同,連最高速度都幾乎一樣。 由於最高速度和重量沒什麼關係,因此代表兩者的空力特性幾乎完全一樣。

引擎 馬力 最高速度
十二試艦上戰鬥機(1939年) 瑞星13型 875hp 509km/h
格洛斯特F.5/34(1937年) 布里斯托水星引擎IX 840hp 508km/h

Mako:當初開發零戰時,設計師有兩種引擎可以選擇。一顆是小型但性能低的瑞星引擎,另一顆是比瑞星大一號的金星引擎。雖然以後續發展性而言,應該選金星才對。 但是考量到F.5/34的整流罩大小,不使用瑞星反而不放心呢。

豬:噗……噗噗噗嘻,通通都在妄想。

豬:最重要的是,在相近的時代、相似的使用要求之下打造的機體, 性能當然會相似啊!外型就是因為這樣才相似的!

Mako:外型相似可就不是單純的印象論了。零戰與F.5/34連尺寸和翼面積都幾乎一樣喔。就算時期再怎麼接近,數值這麼相似總不會只是單純的偶然吧?

翼面積 翼展 全長
零戰21型 22.44m2 12m 9.06m
格洛斯特F.5/34 21.36m2 11.63m 9.76m

Mako:同時零戰在運用思想變更後的後期52型,幾乎連數值都一致了。

翼面積 翼展 全長 自重 翼面負載
零戰52型甲 21.30m2 11m 9.12m 1900kg 89kg/m2
格洛斯特F.5/34 21.36m2 11.63m 9.76m 1894kg 89kg/m2

Mako:這根本就是完全同樣的機種吧?尺寸竟然吻合到這種程度,硬要說是不同機種,以常理而言根本不可能。就算是同一機種的Bf109E型與F型,或是噴火式Ⅴ型與Ⅸ型,差距都天差地遠喔。

Mako:該怎麼說呢,當堀越將零戰從纏鬥戰機改成一擊脫離機時,難道因為原版這部分的性能較優秀,而變成隔代遺傳了嗎?

豬:零戰是堀越從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發展後打造出來的! 以九六式艦上戰鬥機而言,代表日本設計技術追上了世界。不,是凌駕! 況且是五年前的事情,根本沒必要到這時候還模仿英國的戰鬥機!!

Mako:零戰前一個世代的制式戰鬥機九六式,1937年開發時是原始的固定起落架機。 但當時各國都已經在開發像是Bf109、噴火式或F.5/34等,近代低翼單翼可收縮起落架戰鬥機了。說這台戰鬥機的設計技術凌駕世界,該不會是凌駕中國上空的複翼機吧?

(九六式艦上戰鬥機)

Mako:零戰開發還有一個啟人疑竇的地方,就是以幾乎不可能的神速開發出來的。 試著解析當時基礎科學力明顯落後的日本武器開發歷史,會發現一項特徵。 就是與模仿他國武器或技術不一樣。獨立開發武器非常耗時間。事實上,零戰後繼機種不僅開發時間非常長,而且最後均以失敗告終。直到終戰為止,零戰一直都是第一線戰機。

Mako:至於零戰的情況呢?三菱從交出計畫說明書到試做一號機,才短短十一個月,完成速度快到不可思議。而且還有餘力設計ki33……難道你不覺得很不對勁嗎?推測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三菱當時已經有現成的基礎設計了吧。

豬:基……基基基基基礎設計不就是九六式艦上戰鬥機嗎!?

Mako:的確,每次外國記者之類詢問零戰設計主任堀越二郎,零戰與F.5/34設計上的相似之處時,他總是避重就輕回答。日本設計技術從九六式艦載追上了世界…… 實際上零戰設計究竟有沒有參考過F.5/34,這一點他從來沒有回答過。

Mako:打造零戰的三菱,飛機開發歷史是從1921年,聘請英國Sopwith公司的Herbert Smith所設計的十式艦上戰鬥機為起點。

(十式艦上戰鬥機配備Hispano-Suiza的300匹馬力引擎)

Mako:附帶一提,同時還向Sopwith公司招聘駕駛。在日本第一艘航母鳳翔號上,首次駕駛本機降落成功的是Jordan上尉。

Mako:之後三菱開始量產1930年,英國布拉克本(Blackburn)公司設計的八九艦攻。同時向德國容克斯公司購買大型客機G38的授權,嘗試製作數台九二式重轟炸機。 1931年招聘法國技師Bernis,製造九二式偵察機。

Mako:日本發表自行設計的飛機試作計畫,是1932年之後的事了。當時堀越與三菱合作,1934年設計了七試艦上戰鬥機,但這是徹底的失敗作,所有製作的飛機都發生意外而墜毀。下一架設計的飛機是1937年的九試單座戰鬥機。由於這台戰鬥機與波音公司的P-29簡直如出一轍,滿足了要求的性能,因此由海軍制式採用為九六式艦上戰鬥機。

Mako:換句話說,三菱才剛有能力靠自己設計能飛的飛機,卻在短短兩年內就開發出零戰了喔。以他們的基礎科學力和設計資料為基礎,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出不遜於世界水準、空力性洗鍊的戰鬥機嗎?難道不是依照軍方要求的規格,努力對既有的飛機稍微動動手修改嗎?

豬:等一下!說他們拿不出實績!?那設計P-51的北美航空公司不也半斤八兩嗎!

豬:設計出號稱二戰最優秀活塞發動機P-51的北美航空公司,在設計戰鬥機方面根本沒有像樣的實績,卻在短短120天內完成了試作機耶!怎麼能說只有打造零戰的三菱例外呢!這個您該怎麼解釋!

Mako:沒錯,關於P-51的設計,一般的確有不少傳聞。設計P-51的Edgar Schmued是流亡德國人,原本在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設計機體的技師,設計速度才這麼快。 只是雖然北美航空公司也曾經從柯蒂斯萊特公司(Curtiss Wright)獲得戰鬥機的設計資料,但還是有人堅信P-51參考了德國梅塞施密特的Bf109。

(北美航空公司P-51)

(梅塞施密特Bf109V-1)

Mako:日本的某位知名設計師,對於P-51的設計也有以下意見:


「從本機(P-51)的型態與構造來看,根本無法想像是120天左右完成的。
非常優美的線條完美搭配液冷引擎,加上舵面平衡性。空力設計連小地方都不放過,
輕量而適合量產的結構──與其說北美航空公司或Schmued技師早有腹案,
更像是他們已經有現成的基礎設計。
可能是以此針對英國的設計要求進行若干修正,晝夜趕工描繪試作用的圖紙。
零件則是上來就畫出草圖,等圖紙一完成就開始製作吧。」

堀越二郎


豬:哎……哎呀?堀越二郎不是……

Mako:沒錯,這是零戰設計者堀越主任的文章。其實我很想反問他『那你自己呢?』 就像P-51在短短六個月就達成試飛一樣,原本技術力就弱到有剩的日本,某戰鬥機卻僅僅十五個月就開始試飛。難道不也是因為有現成的基礎設計嗎? 而這真的又是在日本誕生的嗎?

豬:……

Mako:但如果三菱Mako的山寨英國未制式採用的戰鬥機,那他們究竟如何得到設計圖,或是詳細情報的呢?這的確是一大疑點。

Mako: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零戰的機體設計和他國比起來,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特別優異,或是獨創性的部分。

Mako:二戰時,日本的飛機設計技術絲毫沒有任何了不起之處,這一點無庸置疑。

Mako:和零戰型態幾乎相同的F.5/34,開發商格洛斯特公司在設計上並未下太多工夫。 所以零戰的機體設計水平極為平庸。

Mako:之後F.5/34在競爭中敗給了颶風式和噴火式,未受到英國空軍制式採用。 不得已將國家命運託付在這麼悽慘的機體雙翼之上,知道當時日本的極限了吧。

Mako:對了,為什麼明明接受過不少指導,自己還不停山寨人家,卻還辱罵『鬼畜米英』呢?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忘恩負義的國家呀?你怎麼看,豬男先生?

豬:哈咿!

Mako:反正到頭來,古今中外的三流國家,都會抱持著相同的扭曲情感呢。

豬:三……三三三三流國家!?

Mako:沒錯,大日本帝國是三流的開發中國家。

Mako:當時的日本要是少了歐美,尤其少了美國就一事無成。戰前的日本根本是被美國養大的國家,這麼說一點都不為過。不只是物資,連科學技術等全方面領域都仰賴美國。結果卻無視這個事實與國際社會為敵,最後遭到經濟制裁,才有後來的珍珠港事件。

豬:那……那那那是因為只有石油供給被美國掐住而已,這樣說太過分了吧! 就像現在日本依賴中東的石油一樣。縱使當時的日本是從那些國家獲得石油,但總不可能聽他們的三言兩語就從中國撤兵吧!?

Mako:石油?石油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小問題。

Mako:就以零戰為例子吧。主要以美國與英國的技術所打造的零戰,實際上使用了美國的機床,並以美國的鐵屑和英國經濟圈的鋁土礦、稀有金屬為原料,加上美國的潤滑油和航空汽油才能運作。要是少了其中一項,零戰的運作就會出包。

Mako:舉個例子,因為戰前的日本無法自行生產高級機床,因此隨著戰前進口的外國製機床損耗,像曲軸等多數零件的工藝精度和持久性就不斷降低,最後甚至做不出能正常運轉的引擎。

Mako:零戰的構成要素中,要說真正日本原產的,就只有工作人員和駕駛員了。 其他全都要靠別國才能勉強搞定。

Mako: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換句話說,日本和美國的地位可不像今天這麼對等。 這種現象不只是武器,幾乎所有日本工業生產都是這樣。 當時的日本仰賴海外的不只石油而已,而是所有產業都靠海外。

豬:那那那戰後日本晉升為技術大國的原動力是什麼?究竟是什麼啊! 難道完全不是因為戰前……有零戰這項遺產的關係嗎?

Mako:雖然無法完全否認,但是戰後日本技術飛躍的直接原動力,韓戰還是佔了極大部分。 連工業規格都沒有,靠養蠶和紡織賺外匯的戰前日本,與戰後日本的關聯性,兩造關係應該不如你的想像。戰後日本在各領域吸收的外國技術不只遠遠超越戰前,更沾了朝鮮(韓戰)特需的光,由美國大量採購根本沒人要買的爛卡車。 同時為了提升品質,還請美國指導多項技術。不過關鍵技術與教育這方面,還是在悲慘的情況下拿缺陷品當作反覆嘗試錯誤的對象,或許不算是徒勞無功吧。

Mako:貿易關係也一樣。當時日本最大貿易輸出國是美國和英國,光這兩國就佔了日本海外貿易總額的一半。當時由美國購買日本的蠶絲,再以賺來的錢進口棉花和機床,加工棉花之後外銷給英國賴以為生呢。

Mako:這種貿易關係的結構根本就是一面倒,日本從這些國家進口的機床、石油、機械類、棉花等,對日本而言都是攸關生死的重要項目。可是對美國而言,蠶絲只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就算停止進口也不痛不癢。所以日本破壞中國市場,而且絲毫不打算撤退,美國才能毫不留情切斷與日本的貿易。

Mako:此外有人批評赫爾備忘錄傷害了日本的榮耀,罵得很難聽。可是日本真的有那種榮耀可以受傷嗎?就算有,也是美國製的榮耀吧?

Mako:有人主張日本在中國搗亂是日本的自由,但是停止對日進口原料和機床是不公平的。 像日本這樣無視國際社會規則,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破壞其他國家市場。 要不要提供自己的石油和援助給這種國家,才是美國的自由吧。

Mako:更扯的是後來還有人主張陰謀論。說日本在國際社會開始抬頭,其他國家因此心生妒忌,陰謀策畫打壓日本。打壓日本?日本的阿奇里斯之腱都掌握在人家手上,要是人家真的想打壓日本,根本就易如反掌,簡單到像吃飯一樣。

Mako:讓人忍不住懷疑,當時日本該不會根本還在叛逆期。覺得自己好強好了不起,絲毫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和斤兩,只會一味反抗大人說的話而已呢。

Mako:看到日本人如此幼稚無知,麥克阿瑟的評論是『日本人的精神年齡只有12歲』。 根本就是叛逆期的無敵小屁孩嘛。

Mako:然而美國應該也沒料到,原本只是想讓日本稍微明白自己的分寸,日本居然會惱羞成怒,拿金屬球棒朝自己這個後援者的背後一棒K下去吧。

Mako:少年內心的黑暗真是深不見底啊。

Mako:更白爛的是還狗急跳牆,嚎洨自己打的是聖戰。完全不顧自己有多蠢,怪罪社會不好。最後沉醉在年輕氣盛中,自我陶醉的情況下搞出特攻這種自己撞過去自殺的蠢事。而且騎的改造機車,還是在監護人協助下打造出來的呢。

Mako:結果經過六十年的歲月,居然還出現宣稱他們是為了解放亞洲,挺身而出的榮耀軍隊喔?歷史的流程真是有趣呢。(笑)

Mako:不過這年頭還有部份國家以實際行動,幹出類似的事情呢。 或許能對過去日本幹出的愚蠢行為提供些許慰藉(?)吧。

Mako:自己和痛恨的美國與日本關係,要是哪天突然消失了會怎麼樣呢?真希望他們能和援助自己的國家建立更友好的關係。別老是用飛彈威脅人家……

Mako:希望他們能多學學日本的正確歷史,當作反面題材借鏡。 如果他們不想踏上和日本相同道路的話。

豬: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Mako:之前對戰前日本所抱持的美麗幻想完全瓦解了吧。 看這些天天沉溺在自私幻想的零戰廚精神崩壞真是有趣呢(笑)。

豬:咦?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

豬:……

豬:日本超越本家了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Mako:……因為打擊過大,終於瘋掉了嗎──

豬:哪有!請您看看零戰創下的輝煌戰績吧!零戰在太平洋虐殺各種同盟國軍機啊!! 零戰真的是無敵的!

豬:就算日本的確相當仰賴歐美好了!但是零戰在太平洋上可是無敵戰鬥機, 將白人打的屁滾尿流啊!

豬:日本終於超越了美國和英國~!!證明黃色人種也是很強的啊!! 超越了猴子模仿的領域!日本是亞洲的英雄!!

Mako:後篇將會集中解說在實戰中,零戰究竟有多弱小,以及初期刻意塑造的虛構神話,尤其是零戰與美艦載機群的死鬥。

豬:啊、啊、啊、啊……零戰一點都不弱小啦──!!

後編

豬:零戰絕對不是完全模仿他國的爛飛機!實際戰果就是最好的證明!

Mako:是喔,零戰究竟有什麼戰果值得說嘴呢?

豬:值得說嘴?……噗嘻……噗嘻嘻嘻……您一定什麼都不懂,才拼命說零戰壞話。

豬:請您先看看榮耀的首陣吧!零戰第一次投入實戰,是在1940年中國的漢口上空。 當時近藤大尉率領13架零式艦上戰鬥機,與數量兩倍有餘的27架敵戰鬥機交戰, 取得了擊落全機、我軍零損傷的輝煌戰果啊!

(零戰11型)

豬:怎麼樣?對兼具超群纏鬥能力和超長續航距離的傑作機零戰而言,這項戰果名副 其實吧。看到中國軍機一端起火墜落!真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光景啊!

Mako:的確是很厲害的戰果。不過先稍微確認一下,這場戰鬥中正確的擊落數字吧。

豬:啊?這是什麼意思?

Mako:意思是,完全擊落27架敵機是日本單方面的主張吧?由於空中戰鬥難以確認, 因此不管是否出於惡意,但是戰果經常有誇大或捏造之嫌。所以這時候應該 比對一下兩軍的損失數字才公允。

Mako:讓我們看看中國空軍的紀錄,當時參加空戰的機數並非27架,而是33架; 損失並非27架,而是13架,只有日軍報告的一半左右而已。

Mako:當時日軍的損害依然是零沒變,不過有4架零戰中彈。結果如何雖然沒有定論, 但有1架零戰因為迫降失敗而大破,整台報銷。

豬:可是依然是零戰的輝煌戰果,這一點絲毫沒有動搖吧。

Mako:的確是很輝煌,但我不覺得有必要爽成這樣。

豬:怎樣啦!當時零戰可是面對兩倍以上的敵人,而且擊落了13架耶! 這樣不叫強的話,那什麼才叫強啊!

Mako:……你有沒有想過,當時中國空軍駕駛的機體是什麼呢?

豬:……

Mako:是蘇聯製的玻利卡爾波夫I-15bis,以及同款的I-16兩種。至於I-15bis…… 俗稱I-153海鷗的機體,其實是1933年原型機試飛的原始複翼戰鬥機。

(玻利卡爾波夫I-153(蘇聯))

Mako:零戰與I-153的速度差距足足有150km/h,因此連要瞄準這種飛機都很難。 1939年試飛成功的新型機體,要是被這種飛機咬住尾巴,甚至擊落的話, 那真的該打屁股……

Mako:雖然參加這場空戰的33架中國空軍中,有二十幾架是這種複翼機,但還有幾台 是稍微近代一點的全金屬製戰鬥機。不過也都是世界最早的近代戰鬥機。

(玻利卡爾波夫I-16(蘇聯))

Mako:I-16老鼠是世界第一台低翼單翼,配備可收縮起落架的近代戰鬥機。 在1933年原型機試飛,當時已經是暫時停產的落伍機種。機體矮胖的老鼠, 雖然同樣和零戰配備一千匹馬力級的引擎,可是卻因為基礎設計過時, 足足比零戰慢了40km/h。

零戰11型 I-153 I-16
原型機首飛 1939年 1933年 1933年
最高速度 533km/h 370km/h 489km/h
引擎 950hp 775hp 1000hp
武裝 20mm×2
7.7mm×2
7.62mm×4 7.62mm×4
航程 2500km 530km 600km

Mako:在漢口上空發生的空戰,零戰中隊對敵機的奇襲戰術完全成功,以高速度與1000m 左右的高度優勢單方面攻擊中國軍機。完全是戰術的模範,甚至沒打無用的纏鬥戰。 我覺得這反而再度證明戰鬥機的性能當中,速度有多麼重要……

豬:……

Mako:之後一連串在中國發生的空戰中,零戰對中國軍機都相當優勢。但那是因為相較於 形狀與1937年試飛的英國格洛斯特F.5/34幾乎一樣的近代機零戰而言, 中國軍機全都是向各國東拼西湊買來的三流飛機。

豬:您剛才說三流飛機是吧。

Mako:嗯?

豬:我已經知道您迷戀歐美飛機。 尤其是歐洲的一流飛機……拿噴火式和Bf109與零戰相比,您的批判真不留情啊。

Mako:……你到底想說什麼啊……

豬:但如果這些世界一流飛機,曾被零戰打得體無完膚的話呢……?

Mako:……

豬:1943年,在澳洲上演的達爾文攻防戰中,零戰將英國自豪的噴火式打得體無完膚! 從三月到九月間,總計九次空戰,零戰以損失3架換來擊落了38架噴火式! 完全由不列顛戰役的王牌,菁英駕駛所組成的部隊遭到零戰徹底虐殺, 幾個月就全滅了喔!

(超級馬林噴火式(英))

Mako:這個……

豬:等一下!……您又想說這紀錄是不是日本自己宣稱的呀? 不好意思,這是比對兩軍損傷紀錄後的正確戰果!

豬:況且那些英國空軍駕駛都是大白癡!以為在不列顛戰役中對Bf-109有利, 在太平洋也能輕鬆應付,才會用對付Bf-109的方式對付零戰!要是乖乖躲在 歐洲的話,就不會白白送命了!自以為在歐洲能當擊墜王,結果被零戰殺很大, 真是笑掉我的大牙啦!

豬:英軍隊長隊長Clive Caldwell真是無能到極點呀! 英國空軍比日中戰爭時的中國空軍還爛!跟這種超級垃圾軍團戰得昏天黑地 的德國空軍同樣也是雜魚。德國的轟炸機隊該不會是世界最爛的吧?

Mako:該怎麼說才好呢……

豬:我知道啦,沒有人能否定英國空軍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吧。 只會單純從紙面規格比較性能,千方百計詆毀自己討厭的零戰,說零戰性能差 並樂在其中。看到這些戰果有沒有羞得無地自容呀?

Mako:……首先,澳洲軍的隊長Clive Caldwell中校不是英國人,而是澳洲人。 他沒有參加過不列顛戰役,而是在北非,還是開P-40進行對地攻擊的駕駛, 之前從來沒有駕駛過噴火式。其他駕駛也一樣,大多數都是英軍徵召的澳洲人, 在北非有對地攻擊的經驗,而不是與戰鬥機對戰。

豬:……

Mako:1942年,日軍開始攻擊澳洲的達爾文。當時的澳洲政府光靠自家空軍和美國 陸軍機難以防禦,因此才會向邱吉爾首相要求三支噴火式飛行隊,以及前述的 澳洲人駕駛回國。當時英國提供的噴火式是一百架Mk.5c型。

(噴火式MkV(英))

Mako:與噴火式一同來到澳洲的駕駛們,經過五個月的訓練後,從1943年初開始負責 達爾文上空的防衛任務。二月六日Foster上尉擊落了進行偵察任務的日軍 百式司偵,因此他們十分自信與來襲的日機戰鬥……

Mako:以結果而言,開始發動攻擊的日軍從1943年3月到9月之間九次的空戰中, 澳洲軍擊落了3架零戰、2架一式陸攻,但代價卻和豬男先生說的一樣, 摔了38架噴火式。

豬:噗嘻!果然沒錯!零戰果然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Mako:在看實際的戰鬥情況之前,先來比較一下零戰與噴火5的紙面規格吧。

零戰22型 噴火式Mk.Vc
引擎&馬力 空冷1130hp 液冷1470hp
最高速度 541km/h 594km/h
爬升率 7分19秒(爬到6000m) 5.6~7分(爬到6096m)
最大航程 超過3000km 1826km
武器 20mm×2、7.7mm×2 20mm×4
首架完工 1942年秋 1941年1月

豬:哼……紙面規格多少有些差異,但在現實的戰鬥中根本微不足道,這就是好例子。 最高速度差了50km/h之類,在實戰中一點意義都沒有啦。

Mako:噴火5的首次試飛是1941年初,因此1943年已經算是落伍。和零戰22型 同世代的噴火式還有性能更好的9型,可是澳洲充其量只是殖民地,邱吉爾 只願意提供自家的舊型機種。而且好死不死,還是在北非使用的沙漠規格機體。

豬:沙漠規格又怎樣,外表和性能不是沒差多少嗎?

Mako:沙漠的最大特徵,就是滿天沙塵飛舞吧。在這種環境下駕駛飛機, 引擎若是吸入微米單位的細小塵埃,甚至有可能報銷。為了防止這一點, 通常必須在飛機的機頭裝上叫做Vokes filter的砂塵過濾器。

Mako:但是在戰鬥機上裝這個砂塵過濾器,若只是為了防塵的話,也大得太誇張了。 以下是裝了砂塵過濾器的噴火式與普通噴火式的比較……

(裝砂塵過濾器的噴火式)(普通的噴火式)

Mako:引擎底下突出的過濾器會造成空氣阻力大幅增,相較於沒裝的普通機體, 最高速度足足少了32km/h,還會消耗無謂的燃油。在沙漠以外的環境 直接使用的話,真的爛到有剩。

Mako:換句話說,以下才是正確的沙漠規格噴火式,與零戰的最高速度差距。

零戰22型 噴火式Mk.Vc
引擎&馬力 空冷1130hp 液冷1470hp
最高速度 541km/h 562km/h

Mako:更糟的是提供給澳洲空軍的噴火式,從英國運送到地球另一端的澳洲。在長期 海運的過程中造成引擎腐蝕,引擎的實際上能比紙面規格還要差。由於雙方在 最高速度域的高度都是6000m,結果造成噴火式和零戰的速度差不了多少。 雖然噴火式在翻滾性能、爬升率和高空性能都強過零戰,但也僅只於此。

Mako:而且達爾文的澳洲空軍,在運用層面上也挫敗連連霉運當頭,導致很難與敵人 進行對等的空戰。原因在於對噴火式而言,這是頭一次運用在高溫潮濕的熱帶。

豬:熱帶又有什麼問題?零戰可沒這麼多五四三喔。

Mako:……那可不能這麼說,這和零戰是不同次元的問題。在空戰中,高度優勢 可是和速度一樣重要的要素。因此不只是噴火式,歐洲戰機一從地上起飛, 大多都會一口氣急速爬升到高高度(離地七八千~一萬公尺之間的距離), 確保比敵機佔有更優勢的位置。不過要是在高溫潮濕的熱帶這樣做, 一到達極低溫的高高度,就會造成機體結冰。

Mako:具體來說,就是機槍會結冰,無法發射。螺旋槳定速裝置會故障, 乙二醇冷卻液結凍,導致引擎『噴火』。

Mako:就算噴火式沒有當場墜機,也得開著引擎冒煙的飛機迎擊零戰或攻擊機。 不過零戰駕駛員都是飛行時數超過一千小時的菁英,相較之下, 與戰鬥機交戰經驗不足的澳洲駕駛,就算被暴打也不足為奇。

Mako:此外在當地,完全沒有更換用零件也是一大災難。隨著時間經過, 機械的可靠度愈來愈低。事實就是這一連串的空戰中,完全損毀的噴火式 其實有七成是因為引擎故障造成迫降。另外還有燃料耗盡造成飛機墜毀, 被零戰擊落的機體少到數得出來。說38架噴火式被零戰擊落根本是唬爛。

Mako:怎樣?這樣你還敢堅持這是因為零戰機體比噴火式更優秀而達成的戰果嗎? 零戰與噴火式的性能,防衛廳防衛研修所在戰後編纂的戰史叢書中,有以下敘述:


Mako:噴火式是非常優秀的戰鬥機。和零戰相比,尤其是最高速度、高高度性能特別優秀。 最高速度遠比零戰快上許多,尤其衝入之後的速度更是快得驚人。 甚至能爬升到一萬公尺以上到一萬一千公尺。相較之下零戰頂多只能爬升到九千~ 一萬公尺,因此在高高度的空戰性能會大幅下降,幸好空戰都在八千公尺以下的 高度開打。對方的戰史叢書認為零戰的爬升率比較好,實際上幾乎 沒什麼差別。

「零戰的優異之處在於迴旋性能,因此敵人只要和零戰纏鬥,零戰就有自信擊落敵人。
不過敵人似乎也知道這一點,多半以打帶跑(一擊脫離)戰術迎擊。
我方在攻擊澳洲時,都只帶飛行時數超過一千小時的菁英去。」

出自戰史叢書

Mako:此外,對於機種落伍而在南方一籌莫展的Mk.5,從1944年起送來了許多台性能 比較好的噴火式Mk.8取而代之,以解決問題。不過這時候達爾文的威脅已經降低, 基本上沒有再發生過空戰了。

零戰52型 噴火式Mk.VIII
引擎&馬力 空冷1130hp 液冷1580hp
最高速度 565km/h 650km/h
最大航程 超過3000km 1062km
武器 20mm×2、7.7mm×2 20mm×4
首架完工 1943年夏 1942年11月

Mako:如果英國在東洋配備最新型的Mk.14的話,那不論條件再怎麼惡劣, 零戰肯定不是Mk.14的對手。因為零戰52型與噴火式Mk.14的速度差距 足足有150km。根本就是在中國戰線中,零戰對上複翼機的空戰不是嗎?

零戰52型丙 噴火式Mk.14
引擎&馬力 空冷1130hp 液冷2035hp
最高速度 541km/h 706km/h
爬升率 7分19秒(爬到6000m) 7分(爬到6100m)
實用升限 11050m 13572m
最大航程 超過3000km 1392km
武器 20mm×2、7.7mm×2 20mm×4
首架完工 1944年9月 1943年12月

豬:等一下!零戰可是海軍戰鬥機耶!雖然老是被當成陸上戰鬥機使用, 但零戰可是不折不扣的艦上戰鬥機啊!

豬:我老早就想抗議這一點了,您根本不知道單純將陸上機和艦載機拿來比較 的行為有多蠢!您不知道對吧~!!!哈哈~因為您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豬:什麼Mk.14啊!噴火式就算當艦載機,那種起降性能也沒三小『陸』用啦!

Mako:那你幹嘛吹噓零戰對噴火式的戰果啊……況且零戰本身真的是純粹的艦載機嗎?

豬:啊?您……您在說什麼?

Mako:配置到中國戰場的初期零戰,才不是什麼艦上戰鬥機,而是完全的陸上戰鬥機。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可不是沒有配備在航母上降落必需的尾鉤、導航系統或 主翼摺疊結構喔。文件上清楚記載零戰是攔截機(局地戰鬥機),也就是陸上機。

Mako:這種事情在別國可是前所未見。一開始設計作為艦上戰鬥機運用的機體, 只是配置到陸地上而已,怎麼可能連機種都改變。那為什麼零戰依照情況不同 會變成陸上機呢?零戰的外觀與從一開始就作為陸上機開發的英國格洛斯特 F.5/34幾乎一樣可見一斑。因為日本海軍對戰鬥機的設計要求,從九試單戰 (九六式艦戰試驗機)以後清楚定位為『以全世界的陸上戰鬥機為對手』。

Mako:或許有人會問,以全世界陸上機為對手的開發競爭,不是日本陸軍的主要任務嗎? 當然,一般國家的確是這樣,但我們討論的可是大日本帝國。

Mako:日本陸軍和海軍反目成仇,而且雙方的敵對還不是普通的激烈。舉個例子, 就算世界再大,但是明明本國就有海軍,陸軍卻依然獨立建造航航母艦和潛水艇。 你在別的國家有聽過這種事嗎?

(日本陸軍航母秋津丸) (註:這種航母只能起飛無法降落,速度太慢又難以當航母,比較像兩棲突擊艦)

Mako:武器授權問題也一樣。日本向德國購買DB601引擎的授權許可,德國當然向 日本收取一國應付的費用。可是陸軍和海軍卻故意分別付款……這些錢明明是向 同一國的國民徵稅的喲?連希特勒都嘲笑『難道日本陸軍和海軍是敵人嗎?』

Mako:陸軍在大陸的暴行,以及海軍的假想敵國好死不死,居然是最仰賴的美國。 諸如此類,追根究柢都是陸軍與海軍雙方的本位主義所造成。 在太平洋戰爭中殞命士兵的們如果知道這一點,應該會死不瞑目吧……

Mako:這些例子足以證明,為什麼著眼於對決陸上機的艦載機是由日本海軍研發。 毫無疑問,零戰是日本海軍以對抗各國的陸上機為目標所開發的機體。實際運用 也依照設計理念,零戰是日本生產最多的機種。這個事實不需要多費唇舌吧。

豬:但是無論如何,艦載機為了能在航母甲板上起降,比陸上機多了更多限制啊! 例如起飛速度、滑行距離……就算海軍的目標是能和陸上機對決的機體, 要是單純和陸上機比較的話,零戰設計者肯定很不是滋味吧!

Mako:但是有人說過『當初的競爭對象一直都是全世界的陸戰界』這句話喔……

豬:哪個白癡啊!哪個白癡講這種智障話的啊!?

Mako:就是零戰的設計主任堀越二郎。他在著作中就曾經說過, 要比的話希望能和陸上機做比較。尊重故人的意思有這麼困難嗎?

豬:噗……噗嘻!但……但是您之前不是說過,零戰和P-51D相比…… 連、連追都追不上嗎!?怎麼可以胡說八道!零戰和P51根本就是 不同世代的機體!P-51是大戰末期的機體!噴火式14也是啊!

豬:零戰在當初可是名機啊!一切的錯都是因為沒有開發後繼機! 只因為這樣而已,將開發時期完全不一樣的戰鬥機相提並論,根本就是瘋了!

Mako:先聲明一點,P-51和零戰的世代差距可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遠喔。 P-51是1941年設計的,僅比零戰晚了一年而已。當時配備引擎是美國製艾利森 1200匹馬力的液冷引擎,最高速度大約600km/h。和零戰相比沒有特別優秀。

Mako:可是隨時間經過,P-51不斷換裝更強的引擎。最後安裝了和噴火式相同的英國 傑作引擎『梅林』,成為二戰最棒戰鬥機,也就是速度超過700km/h的P-51D。

(勞斯萊斯梅林引擎(英))

Mako:真正的問題也不是『零戰的悲劇在於沒有後繼機登場』之類。任何國家都這樣, 一旦成為主力戰鬥機,開發之後當然必須不斷升級、繼續使用才行。國力不強的 國家就更甭提了,也不管還在打仗,卻持續開發新型戰鬥機,這樣才不合理吧。

Mako:1930年代中期以後的機體,基本上在空氣動力的洗鍊設計都接近完美。 比方說Bf109或是噴火式,都只有提升引擎馬力或是做些小改造,隨時保持 一流機體的優秀性能。而零戰也不例外。

Mako:堀越主任自己也說過,零戰應該和噴火式等機體一樣改良、使用到最後一刻。 無法換裝大馬力引擎、設法提升性能等問題,這理由聽起來真的很外行呢。 根據他的說法,實際上辦不到的原因據說是重點分配政策不確實。但事實真相 會不會是因為日本的工業技術,做不出可靠耐用的高功率引擎呢。

Mako:結果,相當於大戰後期P-51D、Bf109K、噴火式Mk14等機體的是零戰52型。 這是儼然的事實,緣木求魚也是白求。『因為日本開發不出來, 所以敵人用這種武器不公平』就是豬男先生的歪理。

豬:啊嘎……

豬:但……但是就算比不過陸上機,零戰基本上還是艦載機吧!? 管他當初設計方針是什麼,只要能壓倒敵人的艦載機,結局就是萬萬歲了啊!

Mako:這句話是真的,不過前提是真的能活躍的話。

豬:不是活躍的不得了嗎?還是超大活躍呢! 開戰的時候,零戰可是完全壓倒美國海軍艦載機F4F喔! 這才叫做徹底屌打,屌打之後再甩他幾個巴掌,屌炸天了啊!

Mako:真的是這樣嗎……那麼就將話題轉到零戰的主要敵人,也就是美軍艦載機吧。 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主力戰鬥機主要有格魯曼F4F野貓式、 格魯曼F6F地獄貓式[18],以及沃特F4U海盜式三種。

Mako:其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成功試飛的是F4U海盜式和F4F野貓式。 而F4U在1940年創下速度651.5km/h的紀錄而出名。但是在歐洲記取 英國空軍的教訓,將機翼油箱移到機體內時造成駕駛座後退, 導致前方視野差得要命。這讓F4U作為航母艦載機配置的過程並不順利。

(沃特F4U海盜式(美))

Mako:因此美國海軍一開始配備作為艦載機的,多為視零戰為對手的格魯曼公司 F4F野貓式。F4F的引擎馬力雖然比零戰多兩成左右,但是最高速度和低空 爬升率等紙面資料卻比零戰還差,因此經常被日機廚視為比零戰更爛。

零戰21型 F4F-4
引擎&馬力 空冷950hp 空冷1200hp
最高速度 533km/h 512km/h
最大航程 3350km 2050km
海面爬升率 1376m/min 668m/min
武器 20mm×2、7.7mm×2 12.7mm×6
重量 2410kg 3612kg
原型機首飛 1939年4月 1937年9月
系列總產量 10499架 1572架[19]

(格魯曼F4F野貓式(美))

豬:噗嘻!這就證明了零戰的基本設計比F4F還要優秀啊!

Mako:真的是這樣嗎?F4F設計上的最大特徵就是牢靠。可以說所有多餘的馬力, 都用來提升零戰缺乏的防彈裝備,以及機體強度了。

Mako:此外連零戰絲毫沒有考慮過的生產性,F4F都遠比零戰優秀喔。 比方說零戰為了降低空氣阻力,而使用平頭鉚釘(枕頭釘)這種表面不會 凸起來的鉚釘接合機體。但F4F除了風阻最大的主翼部分以外,為了不妨礙 生產性而使用普通鉚釘。反觀零戰連不太重要的地方,都用上了平頭鉚釘。

Mako:而且以航母艦載機而言,F4F的處理性也和零戰有天壤之別。收納時零戰的主翼 只有尖端能摺起來一點點,F4F和F6F都能從根部摺起來,徹底減少收納空間。

Mako:由於F4F與零戰從主翼外板的厚度等規格就不一樣,因此在俯衝等劇烈飛行時, 能承受的G力也是F4F大勝。零戰只要速度超過600多km/h就有空中解體 的危險,F4F甚至能承受8.5G狀態下的拉升。F4F的牢靠甚至還得到 『格魯曼製鐵工廠』的稱號。

豬:結果優點這麼多的F4F,一開戰就被他們眼中只會模仿的黃猴子, 而且是航空落後國的日本零戰痛宰而茫然自失吧?就算您再怎麼吹捧, 戰績就是慘不忍睹。別說您吹噓了這麼一大篇,連我都為您感到害臊呀。

Mako:……真是的。為了打破零戰完全凌駕F4F的根深蒂固迷信, 接下來就讓我詳細解說兩機在實戰中的交手吧。



威克島空戰


Mako:零戰和F4F初次交手,是珍珠港事變後沒多久的威克島戰役。駐紮在此地的美軍 航空隊在遭到奇襲後幾乎毀滅,開戰之前的轟炸炸毀了6架F4F,四名駕駛和所有 技師死傷,燃料設備也幾乎遭到破壞。但是在駕駛的努力之下,勉強修好四架F4F, 並且在飛機上裝了45kg炸彈攻擊日本海軍登陸部隊,同時還擊沉驅逐艦『如月』。

Mako:日軍部隊雖然暫時撤退,但從重整旗鼓後22日再度發動攻擊開始,零戰與F4F 正式交火。這時候還活著的F4F只剩兩架,卻勇敢迎擊兩支從日本航母起飛的 攻擊部隊。

Mako:當時其中一架與護航的零戰交手時失蹤,不過另一架由弗路勒上尉駕駛的F4F 突破了零戰機群,擊落了兩架日軍艦載機。雖然自機中彈,他本人也受了重傷, 但還是勉強成功降落機場。這場戰役中的F4F報告擊落戰果是8架,雖然兩架自機 都毀了,不過日軍的紀錄也是除了被防空砲擊落的1架以外,總共損失了9架, 看來是正確的戰果沒錯。

豬:哎……哎呀?還挺驍勇善戰的嘛。

Mako:之後過了幾個月,零戰和F4F幾乎沒有交火。不過在2月20日,列星頓號航母 上的F4F駕駛歐海爾上尉,短短四分鐘內就擊落了5架一式陸攻,締造優異的戰果。 這時期F4F部隊擊落了不少日本的攻擊機。根據日軍的紀錄,這時候發生的空戰, 據說從拉包爾起飛的兩個攻擊中隊,平安返航的只有區區2架而已。

(艾德華·H·歐海爾上尉(Edward H. 'Butch' O'Hare),最終擊落戰果12架)


珊瑚海海戰


Mako:零戰和F4F真正大規模交火,是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

豬:我知道!這場海戰中,零戰擊落了104架敵人艦載機,獲得了豐碩的戰果!

Mako:104架?總之海戰的經過是,起先由美軍搶得先機,從美軍航母上起飛的兩支 攻擊中隊逮到了日本航母祥鳳號。這時候飛在祥鳳號上空的艦載機只有2架 96式艦載機和3架零戰。由於敵眾我寡,航母祥鳳一下子就遭到擊沉, 2架96式艦戰都被F4F擊落了。

Mako:這時候,率領兩支F4F編隊,原本護航艦上攻擊機的貝克(Baker)中尉, 與2架零戰交火。零戰想引誘敵人一對一纏鬥,但貝克卻完全無視。不斷反覆 高速一擊脫離俯衝,然後擊落逼到低空的2架零戰。這是F4F首次擊落零戰的戰果。

Mako:另一方面,日軍的兩支航母艦隊到了下午,還是掌握不到敵軍艦隊的位置。 因此派遣毫無戰鬥機護航的27架艦攻與艦轟部隊起飛,結果此舉被美軍船艦的雷達 逮個正著。在F4F部隊迎擊之下,日軍損傷紀錄是9架,不過F4F也掉了2架。

Mako:隔天早上,美軍列星頓號與約克鎮號航航母艦為了攻擊日本艦隊, 包含15架F4F在內,總計75架攻擊隊從艦上起飛。迎擊的是13架零戰, 先發動攻擊的是約克鎮號的部隊。兩架離開F4F護航的艦轟雖然遭到零戰擊落, 不過兩顆450kg的炸彈卻命中了航母翔鶴,讓該艦無法起降。

Mako:之後晚了一步的列星頓號部隊在雲層中編隊散掉,能攻擊航母的只有4架F4F 與15架艦攻、艦轟而已。雖然擊落了1架零戰,4架F4F卻有3架遭到擊落, 攻擊行動以失敗告終。

Mako:最後發動攻擊的是日本艦隊方。日本的攻擊部隊是18架零戰與41架艦攻、 艦轟,迎擊的美軍為17架F4F,以及23架SBD無畏式。首先單機闖入, 擊落1架日本艦攻的F4F在數架零式的砲火中遭到擊落。這時候還有另一架 F4F被擊落。同時SBD無畏式擊落了2架日本艦攻,卻被零戰擊落4架, 最後有兩發魚雷命中了列星頓號。

Mako:之後6架F4F與6架零戰在混戰中居於守勢。雖然擊落了1架日本艦轟, 列星頓卻挨了兩顆炸彈。之後超過20架F4F追擊已經結束攻擊的日機, 日軍損傷紀錄是4架艦轟遭到擊墜,卻掉了4架F4F。無畏式也損失了5架, 換來擊落4架艦攻。這時候包含1架零戰在內的7架日機迫降在艦隊周邊。 挨了兩發魚雷而無法行動的列星頓號,後來被友軍的魚雷處分掉了。


中途島戰役


Mako:接下來兩機的交手,是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在中途島附近發生的 一連串空戰,有36架零戰、72架其他艦載機從日本艦隊的4艘航母起飛, 組成攻擊部隊對該島發動空襲。另一方面,美軍基地配備的是7架F4F, 以及21架F2A水牛戰鬥機。

豬:我知道!這時候零戰迎擊以物量取勝的敵方戰鬥機部隊,擊落了40架! 而且完全沒有讓美軍戰鬥機接近友軍的艦轟部隊!

Mako:……你有在聽我說話嗎? 為什麼只有28架飛機而已,卻能擊落超過40架飛機啊……

Mako:美軍起先派5架F4F和7架F2A,在海上迎擊顯示在雷達上的大批日機部隊。 F4F從高空對日機發動俯衝攻擊,讓2架日本艦轟起火,但隨即遭到零戰襲擊。 1架不幸被轟成蜂窩,駕駛員也受了傷,只好返回基地。之後總計22架美機與 日機大編隊展開激烈空戰,在一個小時左右的空戰中,日軍損失紀錄是包含2架 零戰在內損失10架,55架飛機損傷。美軍也損失了十幾架F2A與2架F4F, 返回的F4F與剩下的F2A也大多受到嚴重損傷。

Mako:之後美軍艦隊完全掌握了日軍艦隊的位置,日軍航母攻擊部隊從三艘航母起飛。 其中大黃蜂號航母的部隊是一群百分之百的菜鳥,花了超過40分鐘才全機起飛。 不但平白浪費燃料,連目標都沒找到,所有F4F飛回母艦。卻因為訓練不足, 造成10架中有8架在海上迫降,真是悽慘。

Mako:失去所有護航機的同部隊15架艦攻,之後雖然發現日本艦隊,卻悲劇到全數 遭零戰擊落。大黃蜂號幾乎什麼都沒做,除了艦轟以外的艦載機就這樣報銷了。

Mako:企業號航母的部隊也半斤八兩。護航的F4F沒能與艦轟會合,14架艦爆在 全裸狀態下衝入數量兩倍以上的零戰機群,有10架遭到擊落……

豬:美軍在搞什麼鬼啊?經驗值再低也不是這樣的好不好?

Mako:因為這時候,幾乎所有部隊都是首次參加實戰。反過來說,日軍都是從中國戰場 以來的老鳥駕駛員。連海上航法都不行的美軍駕駛,當然被玩弄於股掌之間

Mako:唯一的希望只剩下最晚讓艦載機起飛的約克鎮號航母部隊。可是起飛攻擊的 F4F只有6架。,剩下的都在護航母艦。得靠這麼少的F4F一邊護航29架 艦攻與艦轟,還得衝進零戰機群。不過這支部隊和其他航母駕駛不同, 至少沒搞錯航法,成功抵達日本艦隊。

Mako:可是一靠近敵人,6架F4F突然遭到超過15架零戰從背後襲擊,1架被擊落。 調頭的薩奇少校擊落3架零戰,其他雙機編隊也和多數零戰交火,擊落了2架。 卻因為無法護航艦攻,所有艦攻遭到擊落或是迫降,日本航母絲毫未損。

Mako:不過空戰後,所有護航的零戰群都集中在低空,導致慢一步趕來的美軍俯衝 轟炸機從中高度對航母群發動攻擊時,沒有受到日機阻饒,赤城、加賀、蒼龍 三艘航母全數遭到擊沉。

Mako:剩下的一艘日本航母飛龍,立刻派遣6架零戰與18架艦轟攻擊敵隊, 以約克鎮號為目標。這時候約克鎮號的F4F,與前來助陣的友機合計20架 在上空迎擊。與之交戰的日機是4架零戰與18架艦轟。 這次與剛才F4F對零戰的立場顛倒。根據日軍損傷紀錄,4架零戰中有3架遭到 F4F擊落,艦轟也損失11架。不過突破F4F的日本艦轟卻成功擊傷了約克鎮號。

Mako:飛龍號航母第二次派遣6架零戰與10架艦攻的攻擊部隊,攻擊約克鎮號。 迎戰的是16架F4F,其中2架遭到擊落。不過根據日軍損傷紀錄, 3架零戰被F4F擊落,艦攻也掉了5架。有幾架艦攻突破防禦,成功擊沉 約克鎮號。之後趕來的美軍艦轟擊沉了飛龍號,中途島海戰就此畫下句點。

Mako:純粹回顧之前這幾場戰役,會發現空戰中,F4F與零戰的損失比例都是 數量比較多的一方損失比較少。兩者之間的優劣差距並不大。

Mako:不過相較於在中國戰線累積實戰經驗的零戰駕駛,F4F的駕駛似乎大多是 頭一次參戰,因此很難斷定零戰的性能凌駕F4F。此外在中途島海戰中, 美軍的『薩奇剪(Thach Weave)』編隊空戰術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Mako:這個薩奇剪……據說是薩奇少校想出來的。是運用兩架戰鬥機編隊, 彼此守著對方尾巴的一擊脫離編隊空戰術。

豬:這……這個什麼煞氣剪,不就是單挑打不贏零戰,才用兩架攻擊的數量優勢嗎?

Mako:什麼煞氣剪啊,薩奇剪啦。看來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戰術吧。 如果是數量優勢這麼單純的話,別說2架了,3架4架一起攻擊不是更好嗎? 但是這樣不行,非得2架才辦得到。

Mako:不要一提到美軍就和數量優勢畫上等號,思想很狹隘耶。F4F或許單挑打不贏, 但以這種戰術2架組成編隊的話,甚至能打贏4架零戰,這就是一個好例子。

Mako:話說這個薩奇剪,有沒有在那裡聽過類似的戰術啊?沒錯,這和德國空軍的 雙機編隊(Rotte)戰術幾乎一樣。在Luftwaffe(納粹德國空軍)早就變成 常識的空戰法,美軍卻煞有其事特地命名採用。現在知道美軍航空部隊是個 多麼缺乏實戰經驗的菜鳥集團了吧。

Mako:其實最好笑的是英軍。明知道這種雙機編隊戰術有壓倒性優勢,卻還是有部隊 喊著『我不要模仿德國佬!』直到最後都堅持使用傳統的三機編隊戰術。 或許是意氣之爭的問題吧……

Mako:雙機編隊是二戰中各國的基本戰術,現代空戰也繼續採用這種戰術。

Mako:中途島戰役後,戰局焦點轉移到索羅門群島。從這時開始,美軍航空隊好不容易 從實戰中汲取經驗,確立對戰鬥機戰術等。此外珊瑚海與中途島戰役中, 戰鬥機彼此的戰鬥規模本身也不大。得知零戰和F4F的差異,並且正式爆發 重要的大規模空戰,是在接下來要介紹的瓜達康納爾島所發生的一連串空戰。


瓜達康納爾島空戰


Mako: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瓜達康納爾島,負責空中支援的3支 航母F4F部隊,在第一場空戰中擊落7架二式水戰。拉包爾的日本海軍航空部隊 為了消滅這幾艘航母,派遣27架一式陸攻與護航的17架零戰展開攻擊。

豬:噗嘻!身經百戰的台南海軍航空隊終於登場啦!

Mako:沒錯。拉包爾的台南航空隊有坂井一郎、笹井醇一、西澤廣義等著名零戰王牌駕駛, 是實戰經驗豐富的部隊。相較之下,美軍的航空部隊幾乎沒什麼實戰經驗, 連薩奇剪都沒訓練過的菜鳥集團。

豬:這一天台南航空隊的戰果為笹井隊長擊落5架,西澤6架,坂井3架等, 總計擊落42架敵機,這戰果夠驚人吧!讓那些幼稚的美軍徹底見識到, 零戰與優秀駕駛員強到翻天啊!

Mako:……直接從結論來看吧。美軍的紀錄是,當天有8架美軍飛機遭到擊落。 反過來從日軍損傷紀錄看美軍戰果,是15架陸攻與艦轟,以及2架零戰, 總計17架。雖然美軍都是菜鳥,不過還滿英勇的嘛?

豬:……

Mako:這時候美軍艦隊所在的位置,因為地形條件惡劣的關係,雷達無法有效發揮功能。 44架日機接近的時候,起飛迎擊的只有4架F4F。雖然無法阻止日軍陸攻編隊, 不過卻追上並擊落了4架脫隊的陸攻。接下來的空戰進一步擊落2架陸攻和 1架零戰,但4架F4F也全摔掉了。

Mako:下一波起飛迎擊的8架F4F雖然擊落了幾架陸攻,卻和多數零戰交手, 5架遭到擊落。之後日本再派9架艦轟前來攻擊,被4架F4F擊落了4架艦轟。

Mako:隔天8月8日,15架零戰與23架陸攻為了攻擊船艦而從拉包爾出擊。 起飛迎擊的是4架F4F,擊落了4架陸攻和1架零戰。此外還擊落了許多架陸攻, 根據日軍損傷紀錄,當天損失了18架陸攻和1架零戰。而美軍沒有飛機被擊落, 但有一艘驅逐艦被擊沉就是。

Mako:這兩天的空戰,調查兩軍的損傷紀錄。美軍有8架飛機在空戰中被擊落, 最後損失了18架F4F和艦轟。日軍總計有27架陸攻、艦轟遭到擊落,另有6架迫降、 大破;護航的零戰被擊落3架。現在知道了吧,即使面對身經百戰的台南航空隊, 美軍的菜鳥駕駛也不是完全束手無策。

Mako: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軍誤認戰果數量之多,灌水灌到五倍也實在太扯了。 這就是留給後世日機廚一大美夢的台南航空隊活躍……

豬:……

Mako:日本誤認戰果會這麼多,原因可能出在F4F的高防禦力吧。F4F的防禦力高到 就算以零戰的7.7mm機槍猛轟都不會冒煙。看到中彈被打成蜂窩的F4F 俯衝逃離戰場,零戰駕駛就誤以為自己擊落了敵機,回去之後多半豪不顧忌 宣稱自己『擊落了5架!』吧。

Mako:和毫無防禦力可言的零戰相比,美軍軍機就算中彈也不會立刻墜落喔。 就是這樣日積月累,才會形成零戰神話這種漏洞百出的童話故事。

Mako:8月20日,新的海軍部隊降落在美軍攻占的亨德森機場。這些駕駛當中, 有實戰經驗的只有參加過中途島戰役的卡爾上尉(Marion Eugene Carl) 和康菲爾中尉,剩下20幾人依然是菜鳥。這就是代號「仙人掌航空隊」、 美軍在瓜島上的航空戰力核心。

Mako:他們到達隔天,瓜島上空就出現了6架零戰,與4架F4F展開戰鬥。 這時候史密斯少校的F4F擊落了1架零戰,不過也有1架F4F中彈後迫降。 之後的三天,這支部隊以損失1架換來擊落5架敵機,大大鼓舞了士氣。

Mako:進入八月下旬後,日本為了派遣登陸部隊前往瓜島,因此以三艘航母為主力的 支援部隊準備攻擊亨德森機場。從龍驤號航母起飛的15架零戰與6架艦攻, 與在上空守株待兔的14架F4F交戰。至少有3架零戰和3架艦攻遭到擊落, 但F4F也損失了3名駕駛。

Mako:美軍為了反擊,從附近的兩艘航母派攻擊隊起飛,擊沉了龍驤號。但是掌握 美軍艦隊位置的日軍,則派了10架零戰和27架艦轟攻擊美軍航母。 美軍原本配備38架F4F,卻因為技術不精出包。只有11架起飛迎擊, 12架遭到零戰攔截,15架等日機攻擊結束後才參加空戰。這時日軍損傷紀錄 是6架零戰和18架艦轟被擊落。企業號雖然挨了三發炸彈,但日軍登陸作戰 最後以失敗告終。後來稱呼這次海戰為東索羅門海戰(第二次索羅門海戰)。

Mako:8月30日,Cactus航空隊迎擊出現在瓜島上空的18架零戰。根據日軍紀錄, 有8架遭到擊落,堪稱戰果豐碩。不過新增援的菜鳥部隊VMF-224首次出擊, 17架當中有3架遭到擊落,而且沒有任何戰果,留下慘敗紀錄。

Mako:日本海軍航空隊雖然持續激烈消耗,卻依然每隔幾天就攻擊瓜島,每次都爆發 激烈的空戰。8月20日以後的VMF-223所報告的擊落戰果,攀升到47架零戰、 53架陸上攻擊機。而這支部隊在戰鬥中的死傷人數是8人,也造就不少空戰王牌。 史密斯中校擊落19架,卡爾少校擊落15.5架。

豬:那……那是美軍自己亂報的戰果吧?

Mako:沒錯。所以雖然不是很嚴謹的數字,但可以大致上參考一下。 我現在就告訴你兩軍實際的損傷比例。

Mako:這是在台南航空隊放棄攻擊的11月左右時,仙人掌航空隊配備的F4F損失, 以及日本的損傷報告比較。


日機實際損傷=260架左右
F4F的戰鬥損傷=101架


Mako:比例大約為2.5:1,F4F擊落了2倍以上的日機。雖然不清楚日軍損傷的細目, 不過明顯看得出來,仙人掌航空隊比台南航空隊更有優勢吧。當然我以前也說過, 日軍是攻擊方,而且作戰本身就困難重重。不過零戰從頭到尾,連盧溝橋事變 爆發以來的空戰菁英集合的台南航空隊,都未曾壓勝幾乎同一世代機種的F4F。 反倒被確立戰術後的F4F壓著打呢。

豬:怎……怎麼會……F4F不是處處比零戰爛嗎……

Mako:F4F與零戰勝負的分水嶺,主因還是在於武裝、防彈與編隊空戰這三項吧。 提到瓜島空戰,原本就已經白爛到極點的長距離進攻作戰,再加上零戰的 防彈裝備爛到絕望。根本承受不了配備了六挺高初速、高射速12.7mm機槍的 F4F俯衝攻擊。一旦著火就絕對是死路一條。相較之下,零戰配備的20mm機砲除了 轟炸機以外幾乎打不中目標。加上兩挺7.7mm機槍又很難對F4F造成致命傷。 因此就算以駕駛的技術,還是難以彌補機體的性能差距。

Mako:零戰無法組織編隊空戰也是主因之一。零戰的無線電除非靠得非常近,否則根本 聯絡不到僚機,因此根本無法形成集團互相支援。連美軍駕駛都毫不客氣地批評說, 日軍駕駛每次都各自亂飛,有組織無紀律一點協調性都沒有。但那不是日軍不想,只是辦不到。 當時日本的工業力連一具好的無線電都做不出來,真是悲戚啊。

Mako:零戰已經贏不了F4F了,但美軍對F4F的性能感到不滿。因此1943年開始, 採用配備2000匹馬力引擎的新型戰鬥機F6F地獄貓,做為F4F的後繼機。


(格魯曼F6F地獄貓(美))


Mako:這架新型機登場之後,零戰與美國海軍機的差距已經大到無法彌補。 之後零戰只有被擊落的份,完全成了美軍的活靶子。當然這架F6F 是做為沃特F4U海盜式的保險所開發的……

豬:F6F是根據在荷蘭港近郊擄獲的零戰為基礎所開發的機體。

Mako:……別再鬧了行不行。我不是已經說過,日機根本沒有值得學習的技術嗎?

豬:少~來~了!! 美軍在荷蘭港擄獲幾乎無傷的零戰之後,簡直像撿到寶物一樣喜不自勝, 帶回本國去了啊!!然後從各種層面反覆徹底實驗過後,對零戰的先進技術 嚇得說不出話來啊!F6F就是利用實驗結果所打造的機體!

Mako:你想說F6F是『徹底研究零戰後所打造的戰鬥機,會贏是理所當然』對吧…… 很可惜,應該說這是廢話,F6F的設計方針與零戰毫無關係啦。 簡單來說,F6F就是換裝2000匹馬力的F4F擴大改良版,技術上的特長 和F4F一樣堅實、牢靠。美軍擄獲零戰的時候,F6F早就試飛成功了。

豬:可……可是美軍真的巨細靡遺研究零戰耶?美軍當然會計劃, 從擄獲的零戰上竊取優秀技術吧!

Mako:如果從敵方擄獲戰鬥機的話,當然會詳細調查性能啊,這還用說。 德國的Bf109和Fw190也像這樣被徹底調查過啦。

豬:之前一直半嘲笑日本人只會山寨自己的東西,結果日本人卻獨自開發出 驚異的新技術。讓美國人嚇得屁滾尿流呀。

Mako:……1942年6月,美軍在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擄獲到一架幾乎無傷的 零戰21型。送回美國本土,在技術人員詳細調查過後,發現果然不出所料。 零戰的組成零件,幾乎都是山寨戰前美國等國家提供的技術所打造出來的。

Mako:也就是說,引擎是普惠公司的衍生品,機槍和螺旋槳是各國授權生產品, 各種儀表零件也是從各國蒐集而來的。絲毫沒有任何特別的技術。

Mako:不過零戰憑日本工業力所打造的引擎馬力,在爬升力等性能表現還算不錯, 是因為機體上鑽了一大堆傻子孔,而且還改造成一片防彈鋼板都沒有的 自殺機規格。得知這一點也算是不小的收穫吧。

Mako:唯有升降舵的操縱系統會輕飄飄這一點,不是自己教日本人的技術,倒是讓他們 吃了一驚。想不到日本人也會稍微動動腦嘛,這樣說會不會太侮辱人啦?

豬:當然是侮辱人啊!開什麼玩笑啊!

Mako:其實在阿留申群島之前,盟軍也在中國擄獲過零戰。不過當時盟軍早就知道 日本的技術水準沒什麼了不起,因此忽視了這一項戰果。

Mako:原先預測機體技術沒什麼了不起,這一點是對的,因此沒什麼問題。唯有一點, 美國人對日本機的最大誤算是,他們一直以為日本人不可能駕駛戰鬥機。

Mako:當時日本的道路鋪設率不到1%,連有汽車駕照的人都少之又少。 美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是與機械文明幾乎無緣的未開發國家。相較於連鄉下農民 都會開車的汽車化國家美國,以及運動滑翔翼人氣爆紅的歐洲,歐美會以為 日本人根本不可能這麼快學會駕駛飛機這麼複雜的機械,其實也不能說錯。

Mako:不過接受良好訓練,實戰經驗也豐富的日本駕駛,甚至能贏過盟軍那些缺乏 實戰經驗的菜鳥駕駛,這些史實已經不需贅述了吧。

Mako:就算是開發中國家,如果無視其他項目,將資源集中在單一目的,未必不會成功。 事實上,日本會開飛機的駕駛員數量,就增加到和汽車駕駛人數一樣多呢。 在戰前的日本,還看得到以牛車將飛機拖到機場去的不協調景象。 對歐美人而言一樣感到難以置信吧。

豬:等一下!等一下!不只內部設計而已!請您看一下零戰的空力特長啊!

Mako:還在強辯……

豬:F8F熊貓式就是參考零戰所打造的機體。

豬:本機的小型輕量化與洗鍊空力設計方針,就是參考零戰的最有力證據。 格魯曼公司為了報開戰時,被打得落花流水的一箭之仇,這股執念讓他們打造的 『Anti Zero Fighter』就是這架F8F。

(格魯曼F8F熊貓式(美))

Mako:為什麼非得模仿零戰的空力特長啊……同盟國明明就有幾乎一樣的機體耶。

Mako:而且當作F6F的後繼機,從1943年開始研發的F8F,開發契機是源自於 老闆格魯曼看了在英國擄獲的福克─沃爾夫Fw190試乘報告喔。

Mako:德國飛機的設計方針是在極盡可能縮小的機體中塞大馬力引擎,以高性能為目標。 因此Fw190的整流罩小到幾乎沒空間,初期型號為了引擎過熱問題而傷透腦筋。 知道這一點的英國技術人員看到F8F的相同設計,甚至立刻指出引擎過熱問題呢。

Mako:另一方面,零戰的設計概念是在配備低馬力引擎的相對大型機體上,鑽出一大堆 傻子孔以求徹底輕量化,並且想辦法多裝一些燃料。顯然和F8F的設計完全不同。

Mako:雖然F8F參考零戰設計的說法帶給人不少夢想,但是除了日本人的著述以外, 從來沒有別人寫過F8F參考零戰這種鬼話。大概只有日本人自己這麼想吧……

豬:啊啊啊……

Mako:話題扯遠了,回到F6F地獄貓的設計上來。F6F原本就是作為沃特公司的F4U 艦上戰鬥機的保險,技術上也以牢靠為第一優先,其實根本就是配備2000匹 馬力引擎的F4F改良版。所以依照時間順序,和零戰的發展一起比較的話……

零戰21型 F4F
引擎馬力 950hp 1200hp
首飛 1939年4月 1937年9月

零戰52型 F6F
引擎馬力 1130hp 2000hp
首飛 1943年夏 1942年夏

Mako:相較於零戰的改良只提升了180匹馬力,F6F比F4F多出了800匹馬力。 以下是兩機的紙面規格比較。


零戰52型 F6F-3
引擎&馬力 空冷1130hp 空冷2000hp
最高速度 565km/h 605km/h
最大航程 1920km 2560km
海面爬升率 1372m/min 1067m/min
武器 20mm×2、7.7mm×2 12.7mm×6
其他裝備 60kg×2 454kg×1、或
5in火箭彈×6
重量 2733kg 5643kg
原型機首飛 1943年夏 1942年夏
系列總產量 10449架 12275架

Mako:相較1130匹馬力的零戰52型,會覺得2000匹馬力的F6F最高速度特別慢。 但是很明顯,F6F的重量是零戰的兩倍以上。比F4F更加強化的機體結構, 以及總計98kg的防彈裝甲等,機體上滿是零戰望塵莫及的基本性能。

Mako:水平速度的確只比零戰快個40~50km/h,不過一旦開始俯衝, 速度卻能達到900km/h,零戰連追都追不上。

Mako:F6F的防彈裝備堅固到不論日機怎麼轟,油箱都不會起火,連駕駛都不會受傷。 這讓日本駕駛望機興嘆。這代表即使是菜鳥F6F駕駛,被老鳥駕駛的零戰機槍 轟成蜂窩都能生還。然後該駕駛下一次再面對零戰時,就已經不再是菜鳥了。

Mako:巨大面積的主翼不只有利於運用在船艦上,更進一步,連纏鬥戰都能壓過零戰。 對日軍而言已經是無力回天的絕境了。

Mako:有了F6F等性能上完全壓倒零戰的新型戰鬥機,之後面對日本海軍,在空戰中始終 保持優勢。其中F6F活躍的最高峰之一,當屬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了。

Mako:這場海戰在19日的戰況中,為了殲滅試圖佔領馬里亞納群島的美軍機動部隊, 日本攻擊部隊接連派出了480架飛機朝美軍航母飛去。有300多架飛機遭到 F6F迎擊與航母的防空砲火攔截,其中275架遭到擊落,還被擊沉兩艘航母。 日軍完全遭到美軍痛宰。戰役中美軍僅僅損失23架F6F而已。

Mako:馬里亞納海戰中,美軍陣亡人數還不到40人。而三艘航母遭到擊沉的日軍卻有 700多名駕駛陣亡。這種形同屠宰的空戰,被美軍戲稱為『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 在F6F眼中,擊落零戰就像拿地上慢吞吞走路的火雞玩打靶遊戲一樣簡單。

豬:什麼獵火雞大賽啊!當時美軍艦艇可是配備了附有VT信管的超高性能新型砲彈 對空射擊啊!大多數日機只是被防空砲火擊落,F6F打下來的零戰根本沒幾架!

Mako:當時美軍的確在實戰中使用配備新型信管,叫做VT信管的劃時代砲彈。 一旦感應到附近有敵機,就會自動爆炸。可是艦艇上固定砲台的對空砲火, 命中率本來就超級低。就算原本的1%命中率提升到3%,光靠這些裝備也是 不可能擊落大量來襲的敵機的。這場海戰中擊落敵機的,絕大多數都是直接 援護艦隊的F6F戰鬥機,遭到防空砲火擊落的日機根本寥寥無幾。

(在船艦上注視空戰的艦艇乘員們)

Mako:當天F6F部隊的報告擊落戰果為:包含裝備250kg炸彈的零戰總計210架, 加上其他148架飛機,總計356架。和日軍損傷紀錄的275架差異並不大。 美軍駕駛的一句話『好像傳統的獵火雞大賽』成為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的起源。 將VT信管捧上天,只是因為你死不認輸,不肯承認零戰輸F6F的藉口之一吧。

Mako:結果縱觀大戰,F6F地獄貓的日機擊落戰果達到5156架,為單一機種擊落日機的 最高紀錄。另一方面,大戰中損失的F6F為270架,擊落比例達到19:1。 當然這個數字是美軍發表的,可能有部分重複,不過這個數字真是驚人呢♥

豬:……

Mako:進一步比較一下美國國防部所發表,太平洋戰爭整體日軍與美軍的飛機擊落、 被擊落數目吧。從1941年末開戰到1942年的早期戰場, 美國海軍被擊落266架,日軍機被擊落858架,比例為1:3.2。

Mako:到了1943年,美國海軍233架對比日軍機1239架,比例為1:5.4。

Mako:至於1944年,美國海軍261架對比日軍機4024架,比例為1:15.5。

Mako:1945年到終戰,美國海軍146架對比日軍機3161架,比例為1:21.6……

美國海軍機與日軍機的擊落比例

美國海軍機被擊落數 日軍機被擊落數 比例
從開戰到1942年 266 858 1:3.2
1943年 233 1239 1:5.3
1944年 261 4024 1:15.5
1945年到終戰 146 3161 1:21.6
總計 906 9282 1:10.2

出自美方公開史

Mako:美國海軍機和日軍機在大戰中的最終成果為906架:9282架。 另外注意這個數字不包含在地上被擊毀的飛機喔。

豬:這種數字當然通篇鬼扯啊!說美國人擊落一萬架飛機,只是因為數字這樣寫而已!

Mako:的確,這數字不算完全正確。此外接近終戰的大量成果,其實是擊落大量特攻機 賺來的。可是就算在戰爭初期,日本也付出了大量犧牲,只要比較兩軍損傷報告 就一目瞭然。就和從前日本人相信的一樣,零戰其實並沒有單方面特別活躍, 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Mako:結果,零戰在偷襲美國之後,以駕駛員的豐富經驗與數量優勢壓著盟軍的舊式 飛機打,但是和菜鳥駕駛開的F4F頂多只有拚個不相上下。而且還讓要護航的 己方飛機大量遭到擊落……

Mako:美軍駕駛一旦學會怎麼對付零戰,馬上就變成自己被壓著打。等到F6F登場之後, 零戰正式退化成在天空飛的火雞。這就是零戰在實戰中大為活躍那番鬼話的真相。

豬:呀啊啊啊啊啊!!

豬:但、但是美軍曾經流傳過『要躲開零戰與積雨雲』這樣的話耶?難道連這句話 都是假的嗎?!不就是因為白人害怕日本做的零戰,才會下這種命令嗎!!

Mako:德國的Fw190登場時,英國空軍內不是也下達了完全一樣的命令嗎? 還不清楚真面目的新型機種出現在戰場上時,命令不要積極進攻很正常吧?

Mako:更何況Fw190登場時的性能之高,現實中甚至還派遣特種部隊硬搶。 反觀零戰,只要不是舊式機種,絲毫沒有面對零戰束手無策的情況。 相較於Fw190,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豬:就算您這麼說,當時可是有美國人稱讚零戰的優越耶?! 反觀身為日本人的您卻拼命詆毀零戰,是哪門子歪理啊!!

Mako:這麼說或許有點難聽,但如果美國人過度吹捧零戰,那些發言多半另有所圖。 也就是『零戰很厲害,因此能打下零戰的我們更了不起』這種理論。 尤其特別強調日本海軍是強敵的傢伙,絕對都是繞著彎子自誇。

Mako:英美兩國經常稱讚敵人,因為那是勝利者的特權。日本人竟然把這種話當真, 而且沾沾自喜,聽了真的讓人好想哭。尤其日本人特別容易被這種謊言哄騙……

Mako:稍微想想就知道零戰根本不是什麼名機。很簡單,如果今天讓你開的話, 零戰和F4F你要選哪一台?自己想想就知道。

豬:我……我當然會選零戰啊!就算我是菜鳥也一樣!

Mako:愛好家或許會這麼說。因為零戰操縱很輕鬆這種單純的原因。

Mako:但如果選擇只有起降和低速運動性能優秀的零戰,只要一上戰場保證你會沒命。 實戰可沒那麼美好。缺乏防彈配備,無線電不通無法聯絡僚機,能正常使用的 只有兩挺7.7mm機槍,情勢不利時還無法俯衝逃脫……完全就是會飛的倉庫門板, 慘到不行。當然啦,如果你想開零戰當神風特攻隊的話,以上就當我沒說過。

Mako:反觀F4F呢?稍微被敵機轟成蜂窩,活著回去的機率也很高。只要能活著回去, 就能累積經驗,下次交手時多少會有利一些。戰爭中能達到反覆提升經驗的一方, 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Mako:有不少人從工藝品的角度喜歡零戰。但是從戰爭,也就是武器的角度來看, 敢大言不慚說零戰是名機,甚至還誇口零戰最強的人,就只是單純的白痴。 也可以說他們過於瞧不起戰爭。

Mako:擅長一發表演的特技飛機,或許看起來很華麗,短時間給人很厲害的錯覺。 但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看,絕對不可能贏過牢靠的機體。或許是因為這項真理隱含在 格魯曼的戰鬥機中,F4F和F6F在日本才這麼顧人怨吧。

豬:就算是這樣好了,當時的日本又有什麼辦法啊!工業力已經差到造不出堪用的 引擎了,卻還是得對抗英美啊!就是沒辦法兼顧防彈性能與機體強度啊! 零戰或許不是最強的機體,但是按照一般標準,卻是最適合日本的機體吧!

Mako:如果日本不存在牢靠設計的飛機,就不會這麼說了。日本有另一種主力戰鬥機, 是陸軍的一式戰鬥機『隼』。

(一式戰鬥機隼(日本陸軍))

Mako:隼戰鬥機在早期和零戰一樣,因為機體強度太低而發生空中解體意外。 此外雖然用相同引擎,卻因為紙面規格比零戰差,日本人經常以為隼比零戰爛。 可是隼和零戰不一樣,記取戰爭教訓後很早就配備了自封油箱和背面鋼板等 防彈配備,而且還考慮到生產性的問題。

Mako:大戰中不斷改良的隼,最後紙面規格終於超越零戰。零戰到了大戰後期, 被盟軍譏笑成只會在天空飛的火雞。可是盟軍對隼的評價可沒這麼低, 還說『直到最後都不可小覷』喔。雖然隼實在不算厲害的戰鬥機, 卻也不像零戰敗得這麼悽慘,這才是量身訂做符合日本的戰鬥機吧。

豬:可是您這樣說,當時哪知道戰爭會拖這麼久啊!!應該不用造太多零戰就結束啦! 這麼一來,零戰短暫發揮超越日本工業力的性能,就能靠老鳥駕駛壓過盟軍了啊!

Mako:……你以為戰爭會依照計畫發生,然後依照計畫結束喔?而且日本更扯, 連個確實的停戰時機都沒有。一砲炸下去的確激怒了對手,但接下來不是逃亡 就是等著被殲滅。這連艦隊決戰思想都不算,根本就是恐怖行動吧。

豬:哇啊啊啊啊!!但是當時大家已經很努力了啊!日本是逼不得已的啊! 在既定的狀況內竭盡自己的全力啊!後人有什麼資格指責啊!

Mako:哪來的努力啊。拿民用練習機加個武器的缺陷飛機,只能靠駕駛技術彌補, 被迫去執行自殺任務。結果必然造成絕大多數駕駛員死光,最後還搞出不負責任的 自爆攻擊。後人的評價當然只有兩個字『悽慘』啊,有什麼問題嗎?

豬:……等……等等等等一下!

Mako:等什麼等一下?

豬:這是陰謀!

Mako:……

豬:絕對是陰謀!!

Mako:……還是問一下好了,什麼陰謀?

豬:朝鮮人啊!因為大日本帝國和大東亞解放戰爭太偉大了, 那些蟑螂民族想否定,才會搞出這種國家分裂戰術!!

Mako:什……什麼蟑螂啊……你還真是學不乖呢。 為什麼明明在談過去的日本,卻硬要牽扯到現在的別國?

Mako:不知道哪個國家有這種軍部,對自己國家產業的水平一點認知都沒有, 硬要設計師做出不可能的設計要求啊?哪個國家的設計師們明知會造成這種結果, 卻只知道草草滿足設計要求啊?完全無視人類生理極限,強硬進行無謀的作戰計畫, 最後甚至還搞出自爆攻擊這種領導的邪門歪道,又是哪一群白爛將軍參謀啊?

Mako:我對戰前日本的坦率感想就是『悲慘至極』。偶爾會有將這個時代當成神國之類崇拜 的傢伙,若是老人懷念過去也就算了。那些戰後才出生的人,是在搞新興邪教嗎?

Mako:不惜辱罵現在的別國,也要吹捧戰前日本的人,肯定是找不到任何可以說嘴之處, 才會被迫狗急跳牆吧。

豬:……

豬:總、總之換個話題吧。早已是飛彈全盛時期的最近,戰鬥機的纏鬥性能再度受到矚目, 這點您知道嗎?

Mako:……

豬:日本航空自衛隊也在使用的F-15,是同時擅長纏鬥戰的超一流戰鬥機! 真要說的話,F-15就是零戰脫胎換骨!

豬:復活啦!真的復活啦!零戰在平成的年代復活啦!!! 零戰的設計思想果然沒有錯!!

Mako:……真是的。像這種纏鬥戰萬能主義銘印[20]在腦海裡,活像花嘴小鴨的的日機廚, 我懶得再進一步說明纏鬥性能了。不過提到當今的戰鬥機,因為引擎馬力變強, 使戰鬥機就算超過大致的速度標準2馬赫,依然有剩餘推進力。

Mako:像美國的高水準戰鬥機F-15之類,登場當時的功率重量比是世界最棒的。 即使沒有機翼,也可以像火箭一樣垂直上升喔?就算是衝著飛彈而設計的運動性, 也還有這麼多剩餘推進力,根本不是基於纏鬥戰第一主義。當然,更和從一開始 就拼命削減其他性能,將所有資源投注在纏鬥性能的零戰設計方針天差地遠。

豬:那完蛋啦!就此完蛋啦!沒有零戰榮光的日本會沉沒哇!

Mako:為什麼日本會因為這種無聊事情沉沒啊……

豬:什麼為什麼!?……什麼叫為什麼啊! 不只我而已……只要是日本人,都一直相信零戰是世界最強戰鬥機的神話至今啊!

Mako:之所以叫神話,是因為並非事實才叫神話吧。

豬:如果完全是謊言的話,那有誰會相信啊!?

Mako:不只日本人而已,人類是心中有榮耀才活得下去的生物。

豬:怎……怎麼突然這麼說?

Mako:如果是暗無天日的社會氛圍,更是追求這樣的榮耀。 有件事情不可忘記,所謂的零戰神話,全都是戰後刻意塑造出來的。 戰時,零戰的存在一直向國民保密,在報章雜誌上,零戰只有海軍的『新型戰鬥機』 等稱呼。反倒是陸軍的隼式戰鬥機廣為國民所知。

Mako:日本敗戰後,國民受到極大的衝擊。其實這也難怪,因為以往深信不疑的價值觀 全盤遭到否定,自尊心貶低得一文不值。即使付出了這麼大的努力, 最後只剩下寸草不生的焦土。真的太慘了。

Mako:這時候,有如一絲光明般出現的,就是無敵零戰神話。

Mako:或許自己的確是做錯了……但是過去曾經有過一段榮光。雖然最後敗得體無完膚, 但的確曾經將盟軍打得抱頭鼠竄。充斥這種妄想的漫畫、動畫和電影廣為流傳。

(0戰隼人) (週刊少年King(1963年7月8日~1988年12月)創刊號連載到1964年)

(零戰Red) (週刊少年King連載,與0戰隼人同一時期的漫畫,確切年份不明。)

Mako:對了,請各位稍微回憶一下。最近不是出現與當年零戰風潮類似的現象嗎? 就是被形容成第二次敗戰的平成泡沫經濟崩壞,以及之後持續的長期不景氣。

Mako:戰後國家方針180度大轉變,完全專注在發展經濟上。晉升為強大經濟大國後, 理應在國際享有名聲,權威卻因此一敗塗地。不只軍事潰敗, 連經濟都再度遭逢挫敗的辛酸,讓國民自信心再度受到極大打擊。 搭上這股社會氛圍的順風車,以日本解放過亞洲等論調為主旨的 『歷史修正主義』,諸如此類莫名其妙的潮流也趁機抬頭。

Mako:難道戰前的日本人是小丑之類的嗎?今後每當日本碰到什麼挫敗, 都得一直拿這個時代的日本來說嘴,恢復悲慘的自尊心嗎?

Mako:至於零戰神話的優點,或許可以視為高度經濟成長的一部份原動力。 但是解放神話可就對日本絲毫沒有任何好處了。如果真的要說的話, 大概就是在網路上量產新納粹主義份子吧?

Mako:零戰是戰前日本悽慘的山寨文化象徵,繼續崇拜零戰對現在的日本已經毫無意義。 戰後高度成長的日本,在外銷機床給蘇聯時,還讓蘇聯核子潛艇的水中雜音降低, 導致無法探測,甚至被美國罵呢。造就如此技術革新的日本,能做出舉世聞名的 工業製品。這是曾為粗製濫造代名詞的戰前日本,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呢。

Mako:那些漏洞百出的神話,只會讓人對史實犯下的錯誤盲目,百害而無一利。 不能飛的豬就只是豬而已。國粹主義者或是狂熱零戰信徒應該認清楚, 真正能獲得名譽與榮耀的,只有腳踏實地,在現實中付出努力的人而已。

Mako:理解到這一點時,施加在豬男先生,以及一部分讀者們的魔法或許也會解除喔!

豬:……

豬:仔細想想,或許是我搞錯了。……

Mako:……你剛才說什麼?

豬:我一直深信零戰是世界最強,絲毫未曾懷疑。以前我真心愛著零戰。 但是因為愛得太深,而將否定零戰神話的人全部打成抱有反日情結的別國間諜。 更甚者……

Mako:……

紅豬:……更甚者,還毫無根據地相信零戰是亞洲殖民地統治的解放象徵。 但是仔細想想,會發現根本不是這樣。

Mako:!

豬:沒錯,亞洲解放象徵與帝國海軍的真正榮光才不是零戰!而是戰艦大和號啊!!

豬:提到大日本帝國,怎麼能不提到世界最大、最強的戰艦呢? 零戰連屁也不是,根本只是普通的工業製品!

Mako:是眼睛的錯覺吧……我看你一輩子當豬算了……

備註

  1. 史實上,一來當時對德國這種軍事科技力超強的國家,確實需要使用大量的人物力去強攻。二來對付完德國後,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也是用了相當多的人物力去對付日本。所以基本上物量攻勢這點敘述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只是在於日本的科技力是否可以抵擋經過德軍這種科技力洗禮的盟軍先去戰翻大魔王練到滿級的勇者回頭去打新手村村長罷了。
  2. 零戰則為ptt的makoto888翻譯
  3. 這裏應該是陸軍佔全軍總體軍費的比例。
  4. 譯註:其實這簡直是與1897年法國開發的75mm砲比較……
  5. 譯注:對不知道狀況的讀者說點事情經過。大戰中當戰車兵的司馬先生在某短篇中說,相對於97式中戰車ChiHa的裝甲用銼刀完全無效,三式中戰車可以用銼刀磨,那為何我們不能不用不是裝甲板而只是普通的鐵做的戰車作戰,曾經引起一陣風波。戰車設計者提出反駁,說像三式中戰車裝甲這麼厚(笑)的戰車適用有彈性而可為銼刀刮的均質延壓鋼板,與ChiHa這種薄裝甲戰車用的表面硬化裝甲不同等等。
  6. 譯註:德國還有1500噸戰車設計兩種,蘇聯有1000噸戰車,都與日本的100噸戰車一樣不見影。
  7. 譯註:脫光的或許更有效……不過當時不流行這套。
  8. 譯註:中國也有……
  9. 譯註:這其實與網頁一開始那個說日本人的反應是拿自己人當「家畜」的發言呼應。
  10. 人類的學名,即智人。
  11. 1940年向英美宣戰後,對英文的蔑稱。
  12. 註:以下為求版面統一,因此以「零戰」代替Mako所說的「ZERO戰」
  13. 為了方便戰鬥過後證明擊殺數,在戰鬥機上安裝的照相機。其鏡頭調整到與機槍相同的朝向,機槍開始發射時一同開始拍攝。
  14. 當時美軍的規定是救起艦載機飛行員就能得到霜淇淋等獎勵,對於條件艱苦的驅逐艦和潛艇等小型船隻而言自然是誘惑力滿滿。
  15. 對美國人的蔑稱。
  16. 1990~1999年石垣雄規所畫的不定期連載漫畫。
  17. 居留日本卻無日本國籍的朝鮮等舊外地人之蔑稱。
  18. 又譯潑婦式、惡婦式。
  19. 原注:不含FM-1、FM-2。
  20. 銘印:生物在由基因決定的時期裡,環境刺激會長久植入個體的行為。 就像剛出生的小雞小鴨,會將第一眼見到的東西當成自己媽媽一樣。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