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

出自Reko Wiki
於 2023年1月15日 (日) 16:01 由 立花未來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h0|大劍}}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 1.5em auto;" |- |本條目是介紹ACG世界中的「大型刀劍」,關於同名動畫,請參照CLAYMORE。 |} 400px|thump|right 400px|thump|right *顧名思義,就是比一般劍還要大隻的劍。 *通常都是雙手使用、與使用者同高甚至更高。 *在史實中的大劍刃身不厚,但ACG中的大劍多半厚重,甚…」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由於營運Reko Wiki的Cross將有一段時間失業,所以現時會開放Buy Me A Coffee的連結以作收款用途。
所得收入主要用作維持伺服器運作以及域名年費,希望各位能夠多多少少支持。
捐款額最高為400新台幣/100港幣/2000日圓,量力而為。
大劍
本條目是介紹ACG世界中的「大型刀劍」,關於同名動畫,請參照CLAYMORE
thump
thump
thump
thump
  • 顧名思義,就是比一般劍還要大隻的劍。
  • 通常都是雙手使用、與使用者同高甚至更高。
  • 在史實中的大劍刃身不厚,但ACG中的大劍多半厚重,甚至寬大,足以稱為「巨劍」。
  • 在現實中,受過一定訓練,正常體格的人就能自然揮舞;在ACG中大劍長度、重量都誇張的驚人,要揮動必須有技巧或力氣。
  • 通常越重越長的兵器,柄也要加長加粗才能維持住刃部的重量,不致斷裂。
    • 但ACG中只有刃身變粗,沒有柄變長的,不然就變成長槍了。不過也有柄變長反而易斷的講法。
  • 認真就輸了ACG中,單手拿大劍、甚至雙手各拿一隻大劍也是有可能的事。
  • 在Q版人物圖或遊戲設計中,兵器必須畫大才能顯眼,因此也有越來越多比例失衡的大劍出現了。
  • 大劍使用者的常見姿勢就是如扛鋤頭一般,將劍靠在肩膀上,映出劍的長度以彰顯角色的臂力。
  • 部分類型作品中,幼兒體型或看似弱氣者有偏好大劍的趨勢,可能是反差萌的應用。
  • 美軍研發製作的定向人員殺傷地雷也以此為命名(M18A1 Claymore)。

史實的大劍

  • 嚴格說起來,所謂的「雙手劍」有兩種,一種是可以掛在腰上的兩手握劍,在歐洲通稱為長劍Longsword,全長約120cm,重量約1.2~1.5kg出頭,也可以用單手拿;另一種是無法掛在腰上,必須要扛在肩上或用車載的巨型劍,才是一般人通稱的雙手劍/大劍/巨劍。
  • 歐洲的雙手大劍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歐洲都有大量使用,各語系中有不同名稱。例如Great Sword、Two Handed sword[1](英),Claymore(蘇格蘭)[2]、Zweihänder(德),Montante(西班牙、葡萄牙)、spadone(義大利),基本上都是指同一類兵器,但形制不一而足。
    • 平均來中歐以北的雙手大劍比南歐和蘇格蘭大劍長,例如Zweihander比Claymore更長、更重。全長可達180cm(甚至有破200cm的極端款式),重量可達3~4kg。
    • 現在史實歐洲武術界(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中,為了避免溝通問題,普遍用Great Sword或Montante來稱呼這類兵器[3];而在大眾文化中,由於Claymore好唸又簡短,則是流行用這個字代稱所有雙手大劍。
    • 一般電影、小說裡歐洲武士拿的雙手劍是Longsword或Bastardsword。
    • 較為豪華的設計有火焰型劍身+中段護手+叉刃的Flamberge。
      • 嚴格說來,Flamberge是指火焰型的劍身,也有單手劍或長劍是火焰型劍身。不過火焰型大劍太知名,一般使用Flamberge通常是指火焰型大劍。
  • 另一種相對較為粗大的劍則是處刑時用於斬首的行刑劍(Executioner's Sword),由於沒有實戰需求(目標已縛緊),因此幾乎沒有劍尖;呈方形/圓形,更為了產生威嚇效果而有許多誇張、厚重的裝飾,雖然不是戰場上的實用武器,但卻逐漸被運用在虛構作品的美術設計上從而影響了今日的大劍造型設計概念。
  • 長劍和大劍的劍技有相通之處,但是定位不同。
    • 長劍是一種隨身武器(side arm),特點是可以隨身攜帶,作為戰場上的備用兵器,戰場外的主要護身兵器[4][5]一般來說刀劍都是隨身兵器,長劍則是side arm類兵器最長的類型。
    • 雙手劍有非常多樣化的劍法,例如握住劍身中段,將劍當成短矛來推刺的半劍「The half-sword」;以及反握劍身,用劍柄、護手敲擊的殺擊「murder strike」。
      • 半劍和殺擊原則上都是用於裝甲格鬥的技巧,因為斬擊無法有效斬開裝甲,只能刺擊很難找的縫隙或製造衝擊。半劍可以增加刺擊準確度,殺擊則能讓長劍變成一把小型雙手鎚。不過這兩種技巧都會讓攻擊距離變短,因此不太適合無甲格鬥。[6]
      • 這兩種握住劍刃的技巧並不是因為「劍是鈍的」,歐洲劍一直都是以開鋒利劍為主流。這是利用物理原理達成的效果:劍刃要斬傷人須要有高速動能,割傷人則要靠拖動劍刃,因此完全捏緊劍刃也不會受傷,穿著皮手套或護手就更沒這問題。[7]
      • 加拿大劍術家用開鋒利劍真人示範Half-sword和murder strike。
      • 現實中的歐洲劍術教練揮雙手大劍。這位大叔頭髮都白了劍還是快得要命。
    • 長劍正鋒和背鋒都會用於格鬥,並不如一般人想的背鋒是裝飾品。快速的交替使用正背鋒可以讓長劍有非常多樣化的攻擊路線。很多歐洲長劍的技術還「必須」用背鋒才能施展的出來(因為人體結構和角度的原故)。
    • 大劍和一般刀劍有很大不同,大劍同時具備「長柄武器」和「刀劍」這兩個特質。大劍無法作為隨身武器掛在腰間,必然是主手武器,扛在肩上或由車輛運送。在戰陣與戰場外各有其運用。
      • 長柄的特性允許讓大劍有更長的槓桿,發揮更強的揮擊效果,以及與槍戟同級的攻擊距離。
      • 刀劍類開長刃的特性,讓大劍可以在揮擊時造成大範圍的威脅,同一個揮擊也能做到大面積的防禦。
      • 結合這兩種特性,大劍非常適合用於驅散大量輕裝士兵、或是在特定環境如橋頭、要塞出入口等戰略據點,保護軍官、物資和軍旗等,但是需要密集的防禦隊形則不適合。
  • 大劍在文藝復興戰場上的定位,通常是由精銳部隊作為突擊破陣驅散槍兵(Pikeman)[8]、要點防守時使用的裝備。
    • 文藝復興戰場上留下的百人斬傳奇,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橋頭爭奪[9],由斷後的雙手大劍戰士締造的。[10]
      • 與想像相反,大劍要求非常快速的連續、不間斷的揮擊[11],這些不間斷的揮擊會在身邊構成大大小小、正的、斜的圓,這些圓同時是攻擊的切線也是防禦的路徑。技術好的大劍手可以不停變換這些圓的軌跡,突然由斬擊轉為刺擊也是大劍常用的技術。
      • 簡單來說就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 葡萄牙的的雙手大劍技示範
    • 戰場外的雙手大劍有出乎一般人意料的運用:傭兵保鏢的武器。大劍保鏢的做法大體分兩種,僱主的敵人從一面來時,用大劍揮砍防禦整條路,讓雇主逃脫;如果敵人四面圍上,則先推/踢倒僱主在地,迅速四面迴轉揮掃,擊殺攻擊者。
      • 對應到現代,大概就像看到雇主威脅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散彈槍轟殺一樣。
    • 雙手大劍由於破壞力太強,就算是鈍的被沾到也會斷骨,因此無法以雙人對練,只能單練。學習雙手大劍的戰士必須先練習長劍,熟悉攻防技巧後再進階練大劍。
    • 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想要當戰場上的大劍雙酬傭兵、大劍保鏢,得考執照證明資格你看那年代就知道專業證照的重要性了,由聖馬可兄弟會獨佔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劍執照認證。
  • 其他:
    • 有個誤解,大劍是用「劍尖刺擊,不斬擊」。事實上不論長劍或大劍技都是斬刺並用,尤其大劍更是以斬擊為主。
    • 這是來自於對這一句話的誤解:「大劍、長劍是用劍尖攻擊,劍身用於格擋」。
    • 歐洲長劍術和大劍術的名詞定義和一般華人認知不同,歐洲長劍和大劍所謂的劍尖(tip/point)其實指劍的「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不是華人認知的「最前面那一小尖點」。
      • 因此,正確的理解是「長劍和大劍都是用前三分之一進行斬擊跟刺擊,而後三分之二則是格擋」
      • 用同一個動作、同一支劍的後2/3格擋並用前1/3攻擊是長劍術和大劍術的核心技術。
    • 雖然長劍和雙手大劍非常靈活快速,通常在戰場上還是會搭配重甲。
      • 長劍通常是裝甲兵(man-at-arm)的隨身武器,裝甲兵的主手則是長柄斧槌一類的武器。定位是對抗其他裝甲兵,或是穿著裝甲拿長劍虐輕裝步兵。
      • 大劍兵的情況則通常是大劍主手武器,重甲,隨身武器有長劍或單手劍,定位則是驅散輕裝步兵的密集陣型。
      • 同時從中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教範表示,平衡劍刃重量的柄頭pommel本身也十分有份量,決鬥中取下來可以當作臨時暗器。即便無法傷及頭盔底下的人也能造成震盪與混淆,達到出其不意、先發制人的奇襲效果
        • 拆下來所花的功夫或是拆下後來不及裝回去之類的就不要在意了。
    • 西方還有單手半劍(Hand-and-a-half sword),柄比單手劍長又比雙手劍短,可以單手或雙手使用的劍種,亦可被稱為Bastard Sword[12]
      • 不過以史實歐洲武術的角度來分類,通常單手半劍會被視為長劍的過渡型,因為兩者的劍技是同一套,握柄的長度影響不大。
    • 日本刀也有必須雙手才能拿得起的「大太刀/野太刀/斬馬刀」,刃身約在150~300cm,刃身寬度厚度與一般太刀相同,不會太重,但要撐持起來還是需要很強的臂力。
    • 另一種型制則是長卷,與一般太刀的長度相同,但柄長佔全長的1/2,是介於薙刀與太刀間的武器
    • 中國古代有稱「橫磨劍」的兵器(秦士錄),應該就是大劍,但可能只是初級冶金的闊刃劍,若要實際成立兵團,全裝配大劍的成本應該是相當高昂的,因此在文書中常用以借指各種武裝兵團,未必真是大劍兵團。
    • 一般共識的長度相對比較列:
      巨劍/大劍>複合劍>長劍>闊劍>短劍>小刀。
    • 一般奇幻作品裡描述的刀劍名稱和史實往往有出入,以TRPG龍與地下城為例,列表示之:
史實名稱 龍與地下城系列 備註
Arming sword
Knight's sword
Longsword 騎士或士兵拿的單手長劍,可搭配盾牌使用。
隨身武器
Longsword
Bastard sword
Bastard sword 一般用雙手,但也可用單手持用的長劍。
隨身武器
Zweihänder
Claymore
Great Sword
Montante
spadone
Two-handed sword 雙手持用的大劍。
主武器
  • 有時相同武器在不同語言裡可能有不同表示法,翻譯成英文後卻不一樣,容易混淆。

神話傳說的大劍

  • 史詩《貝歐武夫(貝武夫/Beowulf)》中登場的巨人之劍(Giant Sword)。
  • 蘇格蘭歷史傳說威廉華勒斯[13]所持有的大劍(Claymore),劍身長132cm,含握柄總長168cm,重2.7Kg,這把劍目前在蘇格蘭的威廉華勒斯記念館展示中。
    • 但是不少專家認為這把劍不完全是真正的威廉華勒斯配劍。[14]
  • 北歐神話中有一把由火巨人使用的炎之魔劍Lævateinn[15],又名毀滅之枝,《驚爆危機》中亦曾使用此名字作為主角宗介的機體名。
  • 日本神話中的神代三劍之一「靈劍布都御魂(布津御魂)」為全長超過三米的日本刀[16],部份神社中仍存有類似的祭儀用劍,多分成四段打造再合拼。

ACG及虛構作品的大劍

  • 現代小說中最早出現的大劍首推金庸《神鵰俠侶》主角楊過所使用的玄鐵重劍。
    • 不過小說中玄鐵劍只是一把三尺多長且未開鋒的「長劍」,劍身不寬,劍尖是圓弧型,但因為整把都由玄鐵製成,所以重量相當重。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意謂在使用時不能再著重於招式變化[17],而必須回歸最基本的砍、挑、刺等等,其實是回歸最原始的以力制勝,大隻就是強
    • 隨著電影電視劇、漫畫化後,劍身逐漸增肥終於變成巨劍,乃至於約定成俗。[18]
  • ACG中最早出現的大劍可能是伏妖小蛟龍的主角庫德所用的「大地之劍」(可以變大)。
  • 三浦健太郎《烙印勇士》的主角凱茲可能是首個獨臂巨劍客,並與楊過同樣有以水練劍的經歷
  • 機動戰士鋼彈SEED》裡,攻擊鋼彈與脈衝、命運鋼彈都有搭配保麗龍切割器光束大刀,非一般傳統的手電筒型光束劍。
  • 隨著光束劍的開發,材質由鋼鐵變為能量,新一代的巨劍正突破現有的尺寸紀錄。
  • 魔法少女奈葉》中,菲特所持的斬艦刀己非一般常識能形容,大絕發動時劍長無法推算…打破了魔法少女武器是杖的傳統。
  • 演變至今,許多角色在持大劍時根本就是拿一般普通劍的拿法,除了武器巨大之外使用方法完全沒有大劍應有的樣子。
  • Capcom遊戲《魔物獵人》系列中分為四種:
    大劍,為對付巨大怪獸而製的巨刀,單是刀刃部分長度已經等於獵人身高,且劍刃多異常寬大。
    太刀,類似日本的野太刀。
    斬擊斧,名字是斧可是能夠切換成大劍型態攻擊對方。
    充能斧,雖然多數情況下為可合體為長柄雙刃斧的短劍大盾組合,但其在充能與使用各种屬性解放斬的時候會化為前半段無鋒的大劍。
  • 歐美系RPG中,針對大劍等雙手兵器設計的技能也有不同,例如雙手持(雙手共拿一隻),雙手分持(雙手各拿一隻大劍)。

大劍兵器譜

  • 本條目因應各國文化中刀劍並稱的情況,一併收錄巨刀與大劍的相關資料。

人用

刀劍名 兵主 相關資料 備註 出處
玄鐵重劍 獨孤求敗、楊過 劍身重64斤[19],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以大質量和大動能傷敵,但老實講這應該算鈍器。 有斷臂有加分的最早實例。
如上面所述,其實是一把有大劍重量的長劍。
神鵰俠侶
屠龍刀 郭靖、黃蓉、謝遜 由玄鐵重劍加上亞德曼鋼西方精金合鑄。 除了讓人搶來搶去外並沒有多大表現。
原著的插畫就只是一把青龍刀
倚天屠龍記
倚天劍 郭靖、黃蓉、滅絕、周芷若 由玄鐵劍分鑄成屠龍刀倚天劍[20] 以材料來看,新版反而比玄鐵劍弱些,另外由於補述為何能夠耐燒熔並保護藏在其中的蟬翼紙片不毀而將紙片改為前往桃花島的路標圖鑄鐵片。
大地之劍 庫德 從匕首到巨劍都是同一支 ピグマリオ/伏妖小蛟龍(七海遊龍)
屠龍劍 凱茲 劍匠高特應領主的要求製作出「可以殺死龍」的大劍,但因為成品超越一般人能用的範疇讓他險些要被問吊,直到凱茲拿去用前都擺放在自家兵器庫裡。 旁白對它的評價一律是「巨大,笨重,粗製濫造,好像鐵塊一樣」,但其實應該比較像鐵板。順帶一提在傭兵團裡長大的凱茲自小便已習慣用比自己身高更長的大劍;另外凱茲最初與使徒對戰時有用過普通劍,但因為不是用來砍非人之物所以砍幾下就斷了。 烙印勇士
君子意 傲笑紅塵 充氣後就會變長、最後一集無視物理巨大化。 參考越王劍的設計。 港漫《大霹靂》
傲笑紅塵劍 劍背起來比人還高…… 真正的用途是滑板。 霹靂布袋戲系列
獅頭寶刀 亂世狂刀 必須先插進去才能拔出來 特攝片的道具,後來就越做越小了。
疾風斬 一劍萬生 霹靂最古早的巨劍 還剃過秦假仙的陰毛。
擎天神劍 半駝廢、後來在四境戰爭間不斷易手 霹靂早中期的第二把光束劍[21] 高出力模式時刃長無法預估,能力不足的話無法發揮它的威力。
撼宇神劍 黃帝、素還真、傲笑紅塵、魔魁 設定與上者成對,但設定年代卻更早
較粗大、中身有一容納擎天神劍的小槽。
魔魁篇的情節推進器之一,爭奪時偷搶拐騙千辛萬苦,但運用時卻掩面不忍屢屢失威,還會被一北域小部族的護族神器斬斷……
港漫《漫畫大霹靂》則改設定為罕世神劍,卻依然是憾事連連,倒也是劍如其名了
漩流劍 不二做 用背帶背,霹靂史上劍刃最寬的劍 不二做拿來壓抑自身威能,成名技是將劍踏在腳下當滑板後旋轉的"人劍合一旋風流"。
破壞劍(Buster Sword) 克勞德、札克、安傑羅 克勞德的初始武器,攻擊+18、命中+98、魔力+2,一組連通魔石槽 嚴格來說以形狀而言其實更接近刀。 最終幻想Ⅶ
正宗 賽菲羅斯 攻擊+99、命中+255、AP無成長,三組連通魔石槽,另附帶100%擊出會心一擊效果 克勞德回憶中與賽菲羅斯同隊時可以看見其長度隨著年份推移逐漸加長,從FF7無印的等身高至今日的DISSIDIA已超過身高一大截
(無正式名稱;有六合劍、合體之劍等網友命名) 克勞德 放下遊戲本傳中的破壞劍當作札克的墓碑,改拿起了以名為「First劍」為中心主劍,結合另外5把副劍而成為的一把巨劍。可依戰鬥型態和戰力需要裝卸各副劍。既然這樣一開始拿全組好的不就好了? 其他關於製造者、名稱等詳細資料官方均未公佈。可整把或各自收納於克勞德的重機車中,這就是騎車放大鎖以備不時之需的最高境界,影片最後使出的極限技為「超究武神霸斬ver.5」。
另外在本作發行3年前的遊戲《王國之心》中則出現用繃帶纏住的版本,可隱約看出大致輪廓,算是透露了一些消息給FF7迷。
最終幻想Ⅶ:降臨神子
魔劍 龍陽、重樓、景天 古姜國國君龍陽所鑄。劍為成而國已破,其龍葵跳入鑄劍爐令此劍天成。 仙劍奇俠傳三
伏羲劍 伏羲、姜雲凡、姜世離 三神器之一,可以破除任何結界。 仙劍奇俠傳五
鎮魂歌 齊格菲 標準的重劍無鋒。 其實他本人只有165,但劍身長達180以上。 刀魂、劍魂系列
刀魂 夢魘 齊格菲的意志被刀魂所奪走後產生,與齊格菲的差別是手很大 因為有盔甲,身高達到168。
驚寂 神鋒、皇影 七式刀意 自稱就連刀柄也是利可斷金,名為東瀛第一刀但根本不像日本刀。 天下畫集第二、三部
鐮倉太刀 紫氣宗 與驚寂一樣,根本沒有武士刀的感覺。
巨缺刀 藍武 刀身長達九尺。 要特別高壯的人來負責運送。 天下畫集第三部
大刀、白愁、克豹、白武男 刀中有刀,藏有另一柄刀「世界」 曾出現過三把,第二版是黃金製,第三版是大刀武神自己化成,最後由武男聚合瘋狂巨鯊與邪惡宇宙成為「悟·狂·邪」。 武神
瘋狂巨鯊 巨鯊天王、白武男 寬大的刀刃,刀背是金色 巨鯊天王融合被白愁與剎亞刺入體內的天下刀與天王劍而成。
天王劍 剎嚴、剎亞天王 藍國第一神兵,劍身約與剎亞天王同高 曾被風暴刀弄至生鏽。
風暴 狂風 源於同社腰斬作《風暴十三》 會使被斬者遭遇各種霉運:包括染上愛滋、被基佬糾纏、吃屎、褲襠破裂、被沾血衛生巾打頭等。



回應

Loading comments...

備註

  1. 被小白世紀惡搞成有兩隻手的劍。
  2. Claymore其實也有兩種,一種是一般雙手用大劍,而另一種則是有籃狀護手的寛刃劍,長若95公分,現代後面這種通稱為籃狀護手劍/Basket-hilted sword。
  3. 因為現存的雙手大劍劍譜只有三套,其中兩套是葡萄牙Montante,一套義大利spadone,最有名的德國大劍Zweihänder劍譜反而沒傳下來……
  4. 戰場上主兵器通常是長柄或投射武器,長兵對短兵有極大優勢,但是長柄武器也難免損壞、加上投射武器無法近戰,攜帶備用兵器在冷兵器戰場有絕對的必要性。
  5. 很多人無法想像為什麼戰場外要戴護身兵器,其實原因就是古代的惡劣治安——碰到暴力事件,政府基本只能趕來幫你收屍。而長兵器或盾基本上不可能天天帶著走,除非你的職業是大門守衛或保鏢。
  6. 順道一提,現實中的戰場鈍器不會像ACG一樣超重,因為現實中鈍器的重心在前,太重會難以操控。現實的戰場鈍器重量大多跟同級利器相近,只是重心不同,一個在前一個近手而已。反轉敲擊的長劍破壞力道不輸Mace或Warhammer。另外雖然鈍器是對盔甲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傷害效果還是多少要看機率和角度,因為盔甲都會做各種弧面和降低衝擊的設計來防護鈍器破壞。
  7. 當然,如果沒握好還是有割傷風險,但是用這兩招的時候是面對裝甲敵人的生死關頭,割傷手實在是微不足道的風險。
  8. 不過由於大劍的使用是屬於相當微觀的戰術調度運用,古代戰史多偏重巨觀,對這種兵器在戰場上的使用的具體戰術還需要多研究。只能大體推測是利用小隊走槍陣側翼或繞背,一邊揮舞撥開槍頭防禦,用同一個動作向前斬殺推進。
  9. 敵人只會從一面來,而人數一次限制兩三個。
  10. 不過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頭幾個到頭十來個沖來的敵兵被雙手大劍砍死後就沒人敢衝了。
  11. 這種技巧在德國劍術中叫做「流/flow」。
  12. 由於介乎於單手劍及雙手劍之間,故取名為Bastard。Bastard為英文雜種之意。
  13. 梅爾吉勃遜《英雄本色》主角
  14. 目前研究顯示這把大劍的護手劍柄和劍身原本屬於兩把不同的劍,後來被拼在一起。
  15. 亦有一說此劍原為另一名北歐神族弗雷所持有,為聚親而送出去,跟網路遊戲一樣,一把劍上至巨人下至地精都可以用
  16. 相比之下另外兩把根本是小刀……
  17. 有部分金庸迷討論獨孤九劍與玄鐵重劍應該是獨孤求敗年輕時與中年時的差異,年輕時擅長各種招式變化,中年時則只需要單純力量即可。
  18. 目前飾演楊過的演員除了張國榮&劉德華之外,全都是拿巨劍。
  19. 新版為81斤。
  20. 君子淑女雙劍鎔鑄。
  21. 最早的光束劍實為萬教先斬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