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終結百選/日常生活流言
< 流言終結百選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
流言終結百選/日常生活流言
這是一個永遠都有 |
後方標記☆的為尚無解說內容的條目,歡迎大家補完並刪除標記;標記※者表示目前無解,或是永遠無解。 |
日常生活流言(目前27則)
- 這一類流言多數是圍繞著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的流言。
- 特點是引起流言的起因多數是對一些日常事物的理解不足,或是這一類事物看似不重要而引致找到事物的存在目的相對困難。另外也有社會大眾不同的價格觀引起的矛盾而出現的流言。
包裝底部的色塊代表成分天不天然?
- 那叫電眼,是給封裝機器辨識用的標記。
- 顏色的差異純粹是看廠商高興用什麼顏料。
- 跟成分一點關係也沒有
※生產的痛就像連續踢睪丸?
- 這關係到男和女個體的差異。
- 沒有人可以同時體驗兩種痛楚,也沒有一個可以表示痛楚的標量,因此無法比較。
- Q:或者雙性人,變性者可以?
- A:然而雙性人在發育過程中,往往其中一個性徵會因性激素分泌量較少的情況下而退化;變性人的性徵是透過後天手術模擬而成的,跟天然的器官所能傳達的感覺也不能相提並論。
- Q:或者雙性人,變性者可以?
- 倒是有人說生產的痛跟腎結石手術差不多,不過實際上如何還是無法完美的比喻
不能用Google搜尋的關鍵字是真的嗎?
- 屬實。只是因為那些關鍵字得出的結果從各種方面對眼睛、心臟、腦袋太過危險,所以不建議使用Google搜尋。
- 例如有關鍵字得出的結果會帶有血腥成份。
又或是關鍵字包含在某病名中。例如搜尋「尖銳」會出現「尖銳濕疣」的症狀照片。 - 靠夭的是部份危險關鍵字屬於常用詞彙,真的不得不搜尋的話便把Google的「安全搜尋」選項設為嚴格篩選吧。
- 例如有關鍵字得出的結果會帶有血腥成份。
- 還有一種是為了紀念或是趣味的成份,使得使用特殊字串搜尋之後出現的是特別網頁,其中惡搞性質的就會有使用者建議不要使用。[1]
- 不過電腦系統比較舊的人輸入這類東西時真的會出事便是了…
牛奶其實是不健康的飲品?
- 「不健康」這詞事實上有兩個主流解讀。
- 一是牛奶的食物物質量對人體不健康。
- 二是牛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對人體不健康。
- 對第一種來說,這需視乎消費者的身體情況和食用方法而定。
- 一般每100克牛奶上的食物標籤所標籤的牛奶營養:
食物物質 | 量 | 單位 |
熱量 | 54.00 | 千卡 |
蛋白質 | 3.00 | 克 |
脂肪 | 3.20 | 克 |
碳水化合物 | 3.40 | 克 |
維生素A | 24.00 | 微克 |
硫胺素 | 0.03 | 毫克 |
核黃素 | 0.14 | 毫克 |
尼克酸 | 0.10 | 毫克 |
維生素C | 1.00 | 毫克 |
維生素E | 0.21 | 毫克 |
鈣 | 104.00 | 毫克 |
磷 | 73.00 | 毫克 |
鈉 | 37.20 | 毫克 |
鎂 | 11.00 | 毫克 |
鐵 | 0.30 | 毫克 |
鋅 | 0.42 | 毫克 |
硒 | 1.94 | 微克 |
銅 | 0.02 | 毫克 |
錳 | 0.03 | 毫克 |
鉀 | 109.00 | 毫克 |
膽固醇 | 15.00 | 毫克 |
- 事實上牛奶帶有人體所有的必需氨基酸。
- 而且牛奶也帶有大量且豐富的礦物質。
- 同時各種食物物質比例非常適當。
- 但是這豐富的食物物質對一些特殊體質的人被引發疾病。
- 例如乳糖不耐症,一般成年人物體早已沒有乳糖酶分泌,因此無法消化乳糖。
- 另外亦有研究顯示膽固醇過高者不適合飲用大量牛奶,因為其胞和脂肪量不算低。
- 故此在第一種「不健康」的解讀來說,是有針對性的。
- 在第二種「不健康」來說,則關係生產商的信用問題。
- 現時流行的說法是生產商多為牛打入生長激素,使牛奶中也帶有同類激素。
- 事實上,由於門檻問題,我們幾乎沒有證實牛奶中是否帶激素。
- 所以必需視乎生產商的信用問題。若生產商有做的便有,反之亦然。
- 這種激素實際上是「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rBST)」,作用不是催乳,而是延緩乳牛產奶水平下降的速度。
- 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和台灣都是禁止使用的
- 不包括美國
- 不過以逆向思考來說,作為最古老的天然飲料之一人類喝了這樣多年也相安無事,想來就算不健康也有極限吧?
- 不過,牛奶不易保存。
- 已經開封後接觸到空氣的牛奶,在冰箱中貯存有很大幾率感染李斯特菌,對孕婦和嬰幼兒危害極大。
- 沒有經過現代化專業殺菌工藝處理(不是指單純的煮沸)的牛奶(大多爲現擠的新鮮生牛奶)可能存在布鲁氏菌,導致人感染布病。
- 這種病一旦轉爲慢性,以目前的醫學手段是無法根治的。
體毛會越刮越粗嗎?
- 事實上是錯覺。
- 其實粗細與原來的毛髮是差不多。
- 只是因為前端細的部位被刮去了,只看到底下較粗的部分。
- 事實上影響毛的粗細的是毛的根部。
- 如果因為直接由根部除毛而弄傷根部組織,使身體另長出更粗的體毛則另當別論。
- 而且這情況不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如長出更粗的體毛更像是組織突變的結果。
- 總括而言,體毛不會越刮越粗,但刮毛後有可能看起來更粗。
※中醫比西醫更治本?
- 中醫和西醫並不是可以直接比較的個體。
- 事實上中醫是否「科學」也成問題。
- 中醫實際上很多都是依賴「五行學說」等沒有實際數據支持的學說所支撐。
- 而且大部分中醫藥方、醫療方法也沒有經過詳盡臨床試驗。
- 但近代利用科學方式驗證古醫書中的藥方,多數都與記載結果相符。
- 因古代中國對於科學驗證比較不重視故鮮少完整的驗證內容;但可以用上數百年甚至千年的藥方,也算是透過了大量的臨床試驗。
- 這跟所謂的農夫經驗之於動植物與氣候研究類似。
- 有人指出其反而更像是取像比類的巫術思維。
- 因此也沒有辦法肯定是否安慰劑和人體自身免疫的影響。
- 此外,西醫中其實也有預防醫學的概念和研究。
- 目前一些西醫藥方也是透過研究中醫配方,提取並分析出藥材中的主要醫療成份後再以工業化流程量產。
- 最著名的例子是醫治瘧疾的藥物青蒿素[2],就是由中國大陸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黃花蒿提煉出來,屠呦呦亦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
- 故此並沒有說中醫或西醫那個更治本。
吃素比較健康?
- 數據上來說,素食者可降低很多疾病的風險,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等。
- 不過,一個人是否健康還包括作息、飲食、運動習慣、心理狀態等,同樣是素食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是否比較健康還是因人而異。
- 營養素分六大類:醣類、脂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水。
- 五穀根莖澱粉類、奶蛋豆魚肉類、蔬菜水果類、油脂類,均衡飲食較易達成滿足營養素需求之目的。
- 人類是雜食性生物,能消化植物和動物,純食肉或純食素都容易生病。
- 不過人類沒有草食性動物的多個胃袋及較長的盲腸,因此並不利於消化植物,素食吸收能量效率奇差
- 人類也沒有肉食性動物的短消化道、強胃酸以快速消化快速排出,肉食對人類的身體會造成損害[3]
- 總體來說人的消化系統和草食動物較相近[4],對大量肉食的忍耐度比貓和狗來的低,吃素或少吃肉對身體負擔較小。
- 純素者容易缺乏某些的營養素,這類的營養素,通常要食用特定的植物或額外補充才行。
- 維他命B12的天然來源只有動物產品,要吃純素的話就要額外補充
- 只有細菌能生產維他命B12,所以嚴格說來是動物生前吃到的細菌殘留下來的
- 除維他命B補充劑之外,市面上很多麵包以及早餐麥片等等都有添加由細菌發酵生產的人工B12
- 另外脂溶性維生素通常只能從肉食直接吸收,素食的話不是沒有就是需要間接轉換;同樣地,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最佳的來源就是來自於肉食上,有些蛋白質在素食上找不到。
吃很多肉會得到疾病,吃很多蔬果會得到健康最好的驗證方式是親身吃素個10年,然後吃肉個10年;同時找個體質及生活差不多的人吃肉個10年,然後吃素個10年,觀察變化並比較至於明星藝人、網路名人宣傳的素食,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形象塑造需要和營銷手法。畢竟他們有的是錢雇傭專業人士進行健康管理營養指導
肉食有屍毒什麼的,是真的嗎?
- 基本上是假的。
- 屍毒是著名的偽科學,經常被很多激進素食者用來作為打擊肉食的黑材料。
- 以下轉載自《當世奇毒--皮毒?屍毒?》以及《驚奇屍毒又一章?》;
素食有助於環保?
- 理論上圈養動物的污染比種植蔬菜大。
- 實際上的話還要考慮使用的肥料與農藥的問題,以及農業的用水遠比畜牧業還龐大,可能也會造成附近生態的改變。
- 另外農地的開墾本身也是一種破壞環境的舉動,要是過分開闢的話也是不利於環保的。
- 人類為雜食性動物,並沒有草食性動物的多個胃袋及較長的盲腸,因此並不利於消化植物,素食吸收能量效率奇差[5],代表要更大量的食物才會足夠,也代表要更多農地。而現在農地不足時解決方式是開發土地,也就是燒森林或最少大量減少森林面積,這個本身就已經很不環保了。
真要環保請去過著採集、漁獵、游牧、游耕的生活吧,請不要試圖索求更大的產出Monika吃素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她也不會强迫你和她一樣
地球溫室效應是騙人的?
- 當然有溫室效應,否則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會是-18℃,並且溫差上百度。
- 溫室效應是指星球的大氣層透過捕捉輻射使不同部份地區的氣溫相對穩定的效應。如果沒有溫室氣體吸收紅外線保留熱量產生溫室效應的話,受熱面與未受熱面的溫差會極大。[6]
- 人類活動使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造成的全球表面溫度升高稱為溫室效應異常增溫或是全球暖化。
- 有的學者認為地球本來就處於前一個冰期的末端正走向暖化的過程中,所以環境溫度上升是必然的。
- 一些自然活動造成的能量變動遠超出人類有史以來至今所有活動的總合,所以溫度的上升受到這些活動的影響更大。
- 支持有全球暖化的則是認為環境的變化在工業革命後就以遠超過以往的速度改變中,因此是有全球暖化的。
- 反駁上一觀點的學者認為,自然界的短期特殊波動也往往持續個數百至數千年(相較於地球歷史40多億年來說真的很短),加上地質考古上也驗證過在陸生生命出現後地球曾經出現比現在溫度更高的時期,所以這幾百年的加速波動不一定是人類造成。
- 目前主流派的"氣候變遷學者"認為近百年來的溫室效應異常增溫與人類的活動有密切相關,可以透過人類活動改善。
- 實際上兩派目前為止都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能支撐自己的說法,大多是將地球溫度變化趨勢與各種溫室氣體估算的排放量比對而做出推論。
電玩的遊戲性比畫面重要?
電玩遊戲本身就有很多種類。如果電玩遊戲性比畫面重要,那麽大多數戀愛游戲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首先是要看消費者族群
因爲他們是掏錢的上帝- 輕度玩家對於深度的遊戲性與內容比較不在意,能吸引第一印象的畫面跟容易上手遊玩才是重點
- 中度玩家對於遊戲性跟內容會有一定的要求,好的畫面雖然仍有吸引力但已經不是關鍵
- 深度玩家比較講求遊戲性跟內容,畫面上的要求會放在較後面的選擇順位
- 相對於遊戲廠商而言,畫面只要砸錢不會差到那去,但是遊戲性卻不一定是如此,許多Kuso Game的特性就是畫面與音樂有水準,但是遊戲性令人搖頭。
其實就是要看玩家的智商,腦殘的就是看畫面,機智的就看遊戲性跟內容
- 其次要看廠商/品牌/宣傳
- 一個以遊戲性見長的廠商/品牌/系列作/宣傳點(就是在宣發時拼命强調這個遊戲的賣點是好玩),玩家群體自然會對遊戲性有更高要求,反之亦然
- 一旦不符合玩家的期待,受到負面評價不説,銷量、續作銷量甚至整個系列作的口碑都有可能大受影響。
宣傳方吹牛過頭導致翻車的案例不在少數 但不擅長的那方面也不能水準太差,最起碼要達到讓大多數會掏錢購買的玩家不感到彆扭的水平- 乙女遊戲的話,GS系列和Ruby Party作如果不好玩的話就是毀滅性打擊;OTOMATE畫面不好看的話
這點根本不可能。 - 早年FAMI通的高評價乙女遊戲都是注重遊戲性的,近年來OTOMATE出品的純文字冒險的評分也逐漸上去了
而且現在沒幾部搞系統的單機乙女遊了 - 用美少女遊戲舉例就是Eushully/ALICESOFT與key的區別
但FAMI編輯的人明顯更不懂美少女遊戲,幾個知名的美少女遊戲家用機版評分都不高
- 乙女遊戲的話,GS系列和Ruby Party作如果不好玩的話就是毀滅性打擊;OTOMATE畫面不好看的話
- 其實如果劇本很讚的話,玩家不在乎這些
可是畫面有技術和資金瓶頸,加上容易一目瞭然;遊戲中的不少好劇本需要靠遊戲性來體現- 相對的如果劇本糟到讓人無法接受,那麼即使遊戲性再好可能也救不太起來
- 還有遊戲背景設定觸及到目標消費群體的底線時,就算其他方面再怎麼優秀也會被抵制的
基因改造食品對身體有害?
除非你願意效仿石器時人自獵野生動物自尋野生果菜,所有吃下肚子的食物老早都是基因改造的東西,只是古人科技不發達改造的方式比較土,現在所謂的非基因改造食品只是沒有進行直接的DNA改造,是用來騙錢的標籤.- 即使對於基因改造作物的質疑聲浪從未平息,但目前科學界普遍對基因改造作物的觀點是:
「沒有證據顯示基因改造作物比傳統育種作物有更高的風險。」
- 首先我們來了解基因改造是一個什麼概念。
- 簡單的說,就是從一外源生物體內選擇有利的基因──「目的基因」,轉殖入我們的作物、牲畜、或實驗動物身上,使它們表現出原先不具有的生物特性。
- DNA是一大串的密碼,科學家將DNA密碼進行"解碼",瞭解哪些DNA片段會表現出哪種蛋白、如何影響生物體的生理化作用進行──這個動作被稱為「基因辨識」(gene finding)
- 進行基因辨識完後,我們就曉得哪個DNA片段代表我們需要的目的基因,會表現出甚麼蛋白產物。
- 接下來針對這段特定基因,把它切割出來,移轉到我們的作物、動物身上。
- 因此要在基因轉殖過程中產生未知的外毒素或是特定蛋白是幾乎不可能的。
- 縱觀生科歷史,更沒有任何可以確認是因「基改」造成的疾病。基改若對人體造成傷害,較可能是外源蛋白導致特定人口產生的過敏反應,像是蠶豆症,但此舉並非「基改」動作本身造成的問題。
- 有說法表示:「基改農作物的改造方向多為增加對於農藥的抗藥性、化學添加劑配合性…等,使得基改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可以施予更大量的化學藥劑而不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這些大量的化學藥劑就會對於人體形成危害性。同時高濃度的藥劑殘留在土壤中後,也會形成環境破壞。」
- 但事實上,這種論點是十分偏頗的。基改作物的方向非常多,並非只有「增加耐藥性」一途。
- 假如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增強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便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加強作物固氮、增進抗逆境能力,不僅可減少肥料使用,更可以使一些原本因環境貧幾而無法種植作物的地區可加入糧食生產的行列。另外,利用將稻米轉殖入β-胡蘿蔔素產生的黃金大米,更協助改善許多貧困地區人體維生素A缺乏的狀況。
補充:
- 基因轉殖可在減少化學藥物使用的狀態下,增加作物產量與品質,因此在現今被視作是一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辦法,這被稱為「二次綠色革命」。
- 不過其中很明顯的弱點就是太好用的品種普及以後,只有少數的生物獨沽一味,萬一來個什麼天災人禍後果可以自己想像
- 而且現在首位基因改造食品公司Monsanto做事很混蛋,所以有些人光衝著這一點就不願意買他們的產品
很多在社交媒體上的爭論背後是帶貨營銷:「你們吃的東西有毒,買我們的東西才能得救」
人可以痛死?
- 當疼痛產生時,同時會有相關的生理反應發生,諸如心跳加速、肌肉痙攣等等。
- 當這些生理反應過大時,會引起休克、心跳停止等致死因素。
- 順帶一題,平常身體為了防止過量的疼痛而引發上述因素,會在身體疼痛的同時釋放多巴胺等可以令人高興的物質。試圖減輕痛楚,至少也令身體可以忍受更多痛楚才休克。
- 而這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有人較弱亦有人較強;而強者甚至可以在一定量的疼痛之下得到多巴胺的回饋之下因而感到快感,我們一般稱這種體質的人為之M........
- 順帶一題,平常身體為了防止過量的疼痛而引發上述因素,會在身體疼痛的同時釋放多巴胺等可以令人高興的物質。試圖減輕痛楚,至少也令身體可以忍受更多痛楚才休克。
真的會精盡人亡嗎?
- 不會。
- 臨床上的性交時猝死,死因基本為性高潮帶來的血流速加速導致的心臟過速痙攣或腦部缺氧(俗稱「馬上風」)
- 雖然理論上也存在睾丸爲了補充精液而導致人體總血量下降這種死因,但誰也不會在大量失血的情況下還搞個不停吧…
- 就算不是大量失血,狂搞的話恐怕在精盡人亡前會先累到暈倒。
- 所以是有可能,只是那樣應該算藥物中毒。
我們其實高估了科技的發展速度?
- 這流言事實上在用詞有點問題。
- 「高估」和「低估」一系列的詞有兩個先決條件。
- 分別是「估計」和「事實」。
- 也就是說必須有比較。
- 而這流言問題就出在科技的發展速度根本沒有人知道。
- 比如:依現時科技的發展速度,我們可以估計二十年後就會有時光機。
- 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證實這是「高估」還是「低估」。
- 二十年後的可能性有很多、可能是依然和現今科技程度差不多,也可能連哆啦A夢都出現了。
也有可能搞核戰毀滅了
- 二十年後的可能性有很多、可能是依然和現今科技程度差不多,也可能連哆啦A夢都出現了。
所以2112年可能不是像哆啦A夢一樣的高科技社會,甚至是可能到了洞洞的2307年也是近未來的樣子- 那我們可以確實知道二十年後的科技的發展程度嗎?
- 以2020年代回顧1950~1980年代的科幻作品可以發現,當時相當多作品都認為2020年代人類已經充分具備進軍宇宙或是製造巨大、類人形機器人的能力,可是實際上到了2020年代人類依然還在發射探測器的階段,機器人科技也還在摸索。
- 但是在同作品中也能看出,當時的人們雖想像人類已經成功邁向宇宙與製造成熟的機器人,但是電腦等設備的進步想像只有運算速度大幅上升、AI功能大幅進化的基本能力提升之下,其他方面還停留在硬開關操作、指針式錶頭、螢幕顯示等功能上,而2020年代卻已步入觸碰與感應操作、數位顯示錶、立體投影顯示。
- 攜帶式通信器材方面的進化預估也能看出當年以舊型按鈕式手機的微縮當作進步,但2020年代卻是觸碰式智慧型手機為主流。
- 所以光是這方面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高估人類進軍宇宙與製造機器人的能力,卻低估了電腦發展的程度。
- 以量子力學的話來說就是科技的發展速度同時被高估和低估。
- 一些研究指出,當今全球範圍內的人均專利數正逐年下滑,這顯示創新的速率正在趨緩。許布納(Jonathan Huebner)在2005年指出,根據美國專利數和世界科技突破的狀況來看,人類科技創新的速率在1873年達到頂峰,之後便開始趨緩。盡管一些人質疑許布納創新速率正在下降的觀點,並認為科技創新的速率實際上是在加快的,但許布納的觀點獲得一些其他資料的支持。美國專利局在2010年的資料支持許布納的觀點;一篇2012年的研究也支持許布納的觀點。
二手菸比自己抽菸還毒?
- 屬實。污染物比一手煙毒10倍。
- 二手菸為不完全燃燒產物,且沒有經過濾嘴過濾。
- 但是另一個觀點是,吸菸者吸入的二手菸濃度跟總量遠超過二手菸者,所以吸菸者受到的毒害更大。
- 吸入等量的煙霧,二手菸造成的毒害比較大,但是不抽菸的人往往會自行避開煙霧;吸菸者本就長期攝入大量香煙跟處於二手煙範圍內,所以香菸煙霧造成的毒害中,吸菸者的數量遠超過不吸菸的人。
高手真的能一個打十個?
- 當然要視乎該十個人的實力。
- 一個職業特種軍人要解決掉10個壯漢可能相當困難,但要幹掉10個營養不良的皮包骨可說是游刃有餘。
※左撇子比較有才華(藝術天分)?
- 理論依據大致上是認為,人類的創作與美學能力是來自於右腦,記憶與邏輯能力來自於左腦,所以多使用左手可以鍛鍊右腦,順著這個邏輯,從小就使用左手的人可能比較具有才華。
- 不過,目前生物界沒有確實明確數據支持這一說法。
- 而且有才華的定義也不太清楚。
- 不過,你也可能聽說過有一類知名的人物都是左撇子。當然,你也可以用歸納法歸納到這一說法,不過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論證,亦有不少名人是右撇子,只是有才華的右撇子通常不會刻意被注意他們使用右手,但是有才華的左撇子卻容易在用手習慣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研究顯示西方左撇子對右撇子的比例為50:50,亞洲社會因為文化差異要求相同才會變成20:80,不可能一半的人較有才華。
驗證碼(CAPTCHA)是Google關於文字辨識技術(OCR)的實驗?
至少絕大部份網站使用驗證碼不是為了替Google服務而是擋廣告機器人- 不正確,不過部分屬實
- CAPTCHA是用電腦難以辨認的變形文字圖像來確認使用者是人類的程式
- 其中一種的reCAPTCHA則利用CAPTCHA要求使用者辨認文字的程序來獲取對文字影像的辨識結果
- 主要原因是OCR分辨率不高,所以才要人類幫忙。
- 在輸入驗證碼時會有兩組英文字,其中一組亂堆出來的字是電腦産生的影像,另一組是由真實文件或書籍中抽取的。Google只知道前者的正確答案,但不知道後者確實為何。
- 只需正確輸入電腦産生的一組,另一組胡亂打一些字入去Google也會接受。
系統會自行比對排除可信度過低的提交結果,所以放心隨便打沒關係
發燒時擦酒精能降溫?
- 屬實。
- 酒精帶有揮發性,可以在空氣中快速蒸發。
- 液體蒸發時會帶走大量氣化比潛熱,因而降溫。
- 因此這裡的降溫是物理性的。
- 同理,用任何一類有揮發性的液體也可以做到同樣效果。
- 不過正常成年人的人體熱容量有40000J·K^-1,要擦多少酒精才有明顯的降溫效果?
- 發燒是因為人體的免疫機制或是疾病干擾造成的,在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下才需要酒精幫助散熱,只要能維持在一定範圍內不繼續惡化即可;真正要讓體溫下降還是要等到人體的恆溫機制恢復正常
- 但另一方面,擦在人身上讓人感覺涼爽而減輕病痛感也是一個原因。
- 不過正常成年人的人體熱容量有40000J·K^-1,要擦多少酒精才有明顯的降溫效果?
- 順帶一題千萬不要用醫用75%或以上的酒精
,這刺激性的玩意在生病的時候擦在身上一定很好玩。
酒精消毒是萬能的?
- 否,有濃度使用上的限制,對於部分特殊的病菌效果較差,對於液態對象(尤其是含大量水分的液體)效果極差。
- 酒精會跟細胞蛋白作用,造成蛋白質變質達到消毒效果。
- 濃度70-7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濃度太高的酒精會使病菌外表蛋白質快速變質硬化成為保護膜;濃度低的反應時間長,對於抑制病菌增生的效果較差。
- 部分對於酒精耐性較強的病菌需要依靠其他藥物成分進行消毒。「碘酒」就是一種常見的酒精性的消毒劑,除了酒精外再利用碘的消毒效果達到更好的消毒能力。
- 其他非酒精的消毒劑用途也很廣,例如漂白水、雙氧水…等,也如同酒精一樣在使用上有限制必需有條件性使用。
動保其實只是貓保、狗保?
- 否,事實上這也是錯覺之一。
- 確實屢屢有自稱為動物保護團體的寵物保護團體在媒體上發聲,這些團體通常被動物保護團體圈內人戲稱為毛球團體。
真正的動保都是在非洲大草原扛著槍跟盜獵者血戰的,才沒那個閑工夫上電視作秀。
- 因為通報受虐動物的案例大多數都出現在常見的寵物身上(貓、狗),事實上台灣的動物保護法也包含了貓狗以外的寵物、實驗動物及經濟動物。
- 動物保護法第1條:「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特制定本法。動物之保護,依本法之規定。但其他法律有特別之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 第3條第1款到第3款:「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動物: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二、經濟動物:指為皮毛、肉用、乳用、役用或其他經濟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三、實驗動物:指為科學應用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
現在有些偏激的動保人士已經開始反對養育寵物了。流浪貓會捕食虐殺居住環境中的鳥類、流浪狗可能携帶狂犬病,未拴繩的大型犬隻傷人的案件更是屢見不鮮,此時毛球團體就集體失聲了
貓也有乳糖不耐症就是了?
- 是的,這不只是出在貓的身上,所有哺乳類動物會因為基因或體質的因素也會出現乳糖不耐症的症狀…
- 對哺乳動物來說,斷奶後編碼乳糖酶的基因即逐漸關閉,因此乳糖不耐是正常現象,而乳糖耐受才是編碼乳糖酶的基因未能按時關閉的一種變異,只是這種性狀對食用乳製品的民族有額外的好處(使他們在斷奶後依然能利用乳製品中的乳糖)才在這些人群中廣泛存在。
但牛姐老家的貓不會患上
請勿在四格版談論此問題[7]
吃微波食品會短命?
- 有可能,但是短命的原因並非出在微波上,而是出在高溫加熱的過程及裝填微波食物的容器上。
- 首先,微波加熱的原理在於微波是一種電磁波。
- 微波作為一種電磁波的同時,其波長剛好和水分子的大小接近。
- 使的微波會在通過水分子時,水分子就會和微波同步震動,等同加熱。
- 這種加熱方法是極具效率的,在微波加熱中的食品,溫度會提升得非常之高。
- 而在食品中水分子較少的區域容易就會水份子蒸發而容易焦化,從而產生致癌物質。
- 另外現在大多數微波食物的容器是以塑膠為主,有可能在加熱時釋出有毒化學物。少量的話身體會自動代謝掉是不會有甚麼問題,但如果是長期接觸的話這些有毒物質就容易累積在身體裡造成疾病。
- 這種危害對成長期的青少年更甚。長期食用塑膠容器經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有可能導致青少年身高停止發育。
- 也如同其他的加工食品會加入一定量的化學添加物,這些化學添加物吃多了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 故此微波後的食品的確會出現有害或致癌物質,但問題是出於過高溫的加熱以及容器、食品中已存在的物質。
- 總之盡量使用專門用於微波爐的玻璃容器,加熱時不要帶塑膠蓋子。如果是速食食品,要把食品從原有的包裝中拆出來。嚴格按照説明,避免過度加熱。
老人、女人、老女人是馬路三害?
- 人類衰老的話各種感覺器官會退化,反射神經也會變得遲鈍,自然而然容易發生意外。
- 但是普通人的話往往是出在個人習慣和道德觀念,若一股腦指責所有女人的話就是明顯的性別歧視。
- 一項研究顯示,比起 17~21 歲的年輕人,70 歲以上駕駛發生車禍的機率要少 3~4 倍。(https://ccc.technews.tw/2019/02/07/elder-driving-isnt-danger-than-younger/ )
摔角都是打假的?
- 如果是針對職業摔角的話,是的。
- 職業摔角定義為「任何以表演方式進行的摔角比賽,而比賽內容及結果都經事先計劃」。(引用自維基百科)
- 但據說在某些牽涉到選手個人私怨(而不是劇情的恩怨)或者雙方摔角手利害的比賽(如WWE的剃頭賽)就會演變成真打。
- 例外:日本的「全日本摔角聯盟」則是強調摔角是一門運動,比賽裡真打的要素會較高一點(當然也在不會危及雙方安全的程度下)。
- 職業摔角定義為「任何以表演方式進行的摔角比賽,而比賽內容及結果都經事先計劃」。(引用自維基百科)
- 一般摔角則是正式的比賽,沒有人能知道結果。
免洗筷頂部的圈形凹痕數目為其被回收再用次數的記載?
- 假的。
圈形凹痕原意是為了根牙籤一樣,折斷筷子後方,好讓前頭就可以放在上面,不會碰到桌子弄髒(不說還真是不知道原來是這樣用的)。像這樣:- 單純只是了美觀,還有分開尾頭或是防滑。
- 整件流言的產生源於民眾完全不了解免洗筷生產工序的原故,以及被過於日常接觸而產生恐懼的時候忘記思考的原故。
- 流言本身已經就非常不合理。
- 化學加工可行性來看,免洗筷被你用來吃飯,佔上一大堆有的沒的飯汁、口水之類的;不說事後回收能不能洗乾淨,一堆色素味素卡了在密集的筷子纖維裡,要去除所有色素味素而不動到筷子纖維的結構幾乎不可能。(你看過有「回收後」的免洗筷是充滿色澤和味道的嗎?)
- 經濟效益來看:
- 生產一對免洗筷>原木>材質加工>切割>包裝>完成
- 「回收再用」一對免洗筷>在無盡的垃圾山中找到一對免洗筷(而且是只能是你的公司出產的)>還得找到一定的量來集中處理>完成幾乎不可能的清洗工序(其中加入大量漂白劑,去味劑)>還不準清洗過程中做成什麼損毀>之後得特地在免洗筷上刻上毫無意義的一個圈圈
- 從第一個回收步驟來看該程序早已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不如直接生產一對新的免洗筷。
- 由於整件流言的不合理的地方過多,就不一一列舉。(相信這流言的你們也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推論有沒有不合理之處)
- 此外,我們還得感謝我們偉大的的台灣傳媒,使得這件流言由面書等級升級到連長輩也要相信的等級。
- 說真的,在場有誰是覺得這流言是合理的?
酒量可以經由訓練增強?
-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 先介紹所謂酒量和醉。
- 乙醛,即乙醇(酒精)在體內的初步氧化產物,是一種鎮定劑。
- 原理是乙醛可以妨礙身體裡的化學物質信號,令思考和反應速度下降。造成醉的精神狀態。當乙醛超過身體可以承受的量之後,就會昏迷。
- 酒量就是指那個身體可以承受酒精和乙醛的量。
- 乙醛,即乙醇(酒精)在體內的初步氧化產物,是一種鎮定劑。
- 如果是在生物機制來看,經由訓練增強酒量是有些微作用的。
- 生物平衡體內環境的機制一般為負回饋機制。以這次主題來說,如果身體裡感受或觀察到體內的酒精含量高於正常水平,就會在處理中心處理後發出信號到肝臟,反應器運作使體內環境回到正常參數水平。
- 而酒精在正常的體內環境裡是不會無故氧化成無害的乙酸的,所以肝臟會釋放酶來催化代謝乙醇和乙醛。
- 人體的酶系統的能力會直接影響酒量。如果分解足夠快,體內總乙醇和乙醛量增加度是低的,就會有好的酒量。反之亦然。
- 不過酶系統的能力是先天決定而不會增強的。即是說經由訓練是不可以增強酶系統的能力。
- 但是,除非有酒精代謝缺陷相關的遺傳疾病[8],否則酒量在一定範圍內確實是練得起來的。
- 如果長期攝取少量酒精,且慢慢增加攝取量,身體的器官及神經系統會慢慢增加酒精的耐受性[9]。類似藥物耐受性的增加。
- 且因肝臟每天要代謝酒精的量增加,而會慢慢增加代謝酒精相關的酵素及代謝效率,所以酒量在"一定範圍內"確實可以練起來的。
- 結論是從生物機制來看,經由訓練增強酒量是有效的,但是未必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 生物平衡體內環境的機制一般為負回饋機制。以這次主題來說,如果身體裡感受或觀察到體內的酒精含量高於正常水平,就會在處理中心處理後發出信號到肝臟,反應器運作使體內環境回到正常參數水平。
- 另外,很多人的確會在經歷多次飲酒後,酒量有明顯增長。
- 原理其實是經驗記憶帶來的影響。
- 經驗記憶通常在幾次飲酒的經歷後帶來幾點:實際攝取量、實際攝取量的上限、影響、喝酒的節奏等等
- 這一些經驗記憶會影響你的行為。你可能會因為這些經驗而無意(或有意的)控制你喝酒時的間隔、每一口酒的量等等。
- 令你會更有效地喝酒,減低因為無意喝多了而醉了的情況。令因為頭幾次喝酒而不少心大口大口喝而一口氣喝到過量。
- 適當的喝酒方法可以給予身體反應的時間,給負回饋機制有時間運作;表面上就會看起來喝多了很多酒,其實是因為你的身體中酒精及代謝產物的含量被你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下。一口氣喝過頭就直接超出水平就倒下了。
- 結論是整體來說,把喝酒作為一個訓練行為可以訓練你的喝酒效率,顯注地提高你可以喝的酒量。但是身體機能本身卻不會因為喝酒而有顯注增強。
- 順帶一題,乙醇會先氧化成乙醛之後才氧化成無害的乙酸。而乙醛還殘留在體內時就會造成宿醉,不要因為喝量好了而喝得太多搞到第二天頭痛喲。
- 而且醉掉時醉醺醺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如果經驗記憶不管用,就還是少喝點比較好。如果戒了就更好啦。
-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解酒能力不會隨多飲酒的生活習慣的時間上升,但是會隨少飲酒的生活習慣而下降。(特別是上了年紀之後。)
- 如同上面提到的,解酒能力是取決於酶的生產能力。
- 而持續生產一種酶需要持續的刺激,否則身體會視為無用的機制而減少無用的能量消耗。
- 同樣情況也適合於咖啡因代謝相關的酵素、乳糖不耐症中乳醣的酶等等。
- 酶的生產能力需要有額外刺激才會再度增加。
其他流言終結百選連結
留言
備註
- ↑ 例:搜尋「zerg rush」,不清楚的使用者會以為電腦中了惡意程式,但其實這只是Google在惡搞Blizzard公司的經典遊戲《星海爭霸》用的
- ↑ 事實上,自從青蒿素被提煉出來之後奎寧已經不再是治療瘧疾的前線藥物。
- ↑ 蛋白質代謝後會產生有毒的物質,所以也不能吃太多
- ↑ 例:無尖牙利爪,有研磨食物的臼齒,唾液與胃酸性質,消化道約身體12倍長等…
- ↑ 植物性食物中含量最多的其實是纖維素,但其恰恰需要長而複雜的消化道方可降解吸收,人類效率差就差在這裏。不過對於同是植物性的澱粉則沒有太大分別。
- ↑ 例如月球表面平均溫差可以到290K
- ↑ 之前由於 Komica 本地版全數當機,導致每個板塊都是唯讀狀態(只能看文章,無法留言、PO文)。
而四格第一頁的第一篇文所PO的內容就是「貓也有乳糖不耐症?」 - ↑ 例:有ALDH2基因缺陷會無法把乙醛代謝成乙酸,這種人連一點酒都碰不得,因乙醛會引發急性中毒,有可能會死亡
- ↑ 原理很複雜,要生化生理學相關的課本才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