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日本)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
戰國時代(日本)
解說
- 普遍認為是從1467年(應仁元年)至1477年(文明九年)十年間動亂的應仁之亂開始。對應當時的中國為明朝中期到清朝初年為止,而朝鮮半島則是李氏朝鮮,另外當時的沖繩為獨立的琉球國,北海道大部份則尚未納入日本版圖,故日本的戰國時代影響範圍大致在本州、四國與九州。
- 前因:1441年嘉吉之亂中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被赤松滿佑謀殺身亡,幕府權威開始旁落衰退,加上1455年的享德之亂中關東管領上杉氏和將軍旁系的古河公方的對立,導致室町幕府對畿外地方的控制大為減弱。繼任的第七代將軍義勝(義教長男)年僅9歲在任不到一年便崩歿,由二弟義政繼任第八代將軍,但成年後的義政厭倦處理繁擾的國政,考量與正室富子尚未有子嗣便有意讓位給三弟義視繼任將軍之位。
- 鎮壓嘉吉之亂的守護大名山名宗全討伐赤松有功而取得赤松氏的領地,一躍成為八國守護,是西國不可忽視的大勢力。[1]
- 山名宗全與高家大名細川勝元以是否恢復赤松氏領國問題與為各自政治勢力權威而對立,1465年富子生下義尚後冀望由義尚繼任將軍便拉攏山名宗全支持義尚,也因此與支持義視的細川勝元的對立幾乎檯面化。雖然後來以義視為中繼義尚再後補的形式和解,雙方甚至聯手策劃了文正政變踢走了讒臣伊勢貞親,但是細川和山名也因爲支持其他的家族紛爭各自對立的繼承人而反目尤其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畠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雙方對立情況更加嚴重。
- 在爆發御靈會戰之後各地領國大名也為家督繼承問題而開始分成以細川勝元為首的東軍派與以山名宗全為首的西軍派的東西軍衝突,此後各地爆發大小不一的戰火衝突。[2]
- 當時衝突幾乎是日本全國都有互相進行攻伐,就算沒有繼承人紛爭的大名也有表明立場和派兵支援,基本上就是日本戰國版的世界大戰。
- 除了以上提到的斯波畠山,六角,小笠原等等都發生了繼承人紛爭,在將軍自己也分身不暇的情況下,便演變成拳頭最大的講了算的狀況。
- 東西軍衝突結果兩軍長期始終無法分出勝負,在山名宗全及細川勝元先後過世之後,由子輩的山名政豐與細川政元達成停戰議和,義政讓位給嫡子義尚繼任第九代將軍。
懶人包:將軍選舉!三弟義視VS親生子義尚!請踴躍投票!→結果投到兩邊的後援會互相不爽對方然後帶著跟班大鬧京都,然後在各地互幹,兩邊捧的人還其實已經互換後援會還可以繼續幹,然後選舉都完了之後因為人人都幹紅眼了就繼續幹下去好了,反正將軍跟死人沒兩樣,幹上司幹公方幹別家甚至是自己人互幹都行- 北海道當時仍為化外之地沒怎麼被戰國時代的戰火所波及[3],而現在的沖繩縣在當時為獨立的琉球國並向明清政權朝貢,政局反比日本列島穩定許多[4][5]。
- 然而諸多二創作品都是以戰國中後期為主,導致非日本人對於戰國時期前半段相當陌生
,感謝萬惡的光榮。
- 基本上戰國時代的開始長久以來沒有太大的爭議,但是最近也有人認為是起始於1493年的明應政變或是1455年的享德之亂。
- 應仁之亂之後幕府的機能尚在,但是明應政變之後幕府就形同虛設,有人認為這個時候才是戰國時代的開始。甚至有人認為應仁之亂不過是近畿地區的戰國時代的開始,1455年關東的享德之亂才是實際上戰國時代首場戰亂。
- 但結束時間說法各異,較嚴謹的日本史家會把戰國時代結束於足利義昭被放逐。之後的時代到江戶幕府設立爲止稱為安土[6]桃山[7]時代或織豐時代;但事實上各地的爭端到足利義昭被放逐時根本完全沒有止息,還不如說安土桃山時代幾乎和戰國時代並行。
- 但如果是談到有大規模文化創作的時期的話,
對光榮而言的戰國時代基本上開始於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一直到1615年的大阪夏之陣。- 而隨著信長野望越出越多,戰國史的開始也越推越前,現在已推到1534年信長誕生的那一年[8],至於結束則還是1615年大阪夏之陣。
- 不幸是,由於信長野望系列,讓很多人基本上對1534年之前的戰國時代一問三不知,但不能否認的是,日本戰國的白熱化是隨著上杉、武田、北条的堀起和爭霸開始,再由織田擊敗今川而進入高峰,因此很多人只知這段時間的日本戰國亦不奇怪。
- 部分人更加會將天草四郎發起的島原之亂過後才算時代結束,不過島原之亂的性質和戰國的戰亂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9],所以一般史學家較少把島原之亂列入戰國時代事件。
- 但如果是談到有大規模文化創作的時期的話,
- 跟中國的三國時期一樣成為衍伸創作超多的時代,海外民眾提起日本古代大多想到此時期。
- 也是日本NHK旗下著名的電視連續劇《大河劇》系列的熱門題材,佔了歷年來大河劇近半的比例[10]。
- 因古時候日本地圖繪製時習慣繪成日本海在上,太平洋在下的橫躺狀態,所以以右手為東,左手為西,故東國實際上為北方,西國實際上為南方。
- 直至今日這些特徵仍在日本地理上應用,關東關西地區就是這樣分的:以關原之戰的戰場為中心,往北為東往南為西。
- 西洋人被稱為『南蠻人』,因為當時的西洋商船由南方登陸日本,故此日本慣稱南蠻,與中國地區慣稱的南蠻是中南半島或是雲南等地的壯侗人之定義並不相同。
- 此時的日本對中國會以明國或清國稱呼之,而歷史文獻中所寫的中國地區乃指日本本州島南端的區域。
- 按照戰國時期令制國來看,中國地區包含山陽道的周防、安芸、備後、備中,以及山陰道的出雲、伯者、因幡這幾國,對照今日的日本地圖則是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這五個縣。
- 開始採用中國地區的稱呼始於日本平安時代,按照距離平安京的遠近分類為「近國」、「中國」和「遠國」,到了日本南北朝時代,中國這個名稱逐漸成為上述區域的專稱,因此室町幕府成立後,為此地區設置了「中國探題」的幕府要職。
- 成為此區的專稱,考據上可能跟日本神話中,將出雲周遭地區視為「葦原中國」有關。
- 中國地區的名稱仍然沿用至今,所以在看日本相關訊息時要仔細分辨中國到底是指國家還是區域。
- 於豐臣秀吉當政期間,因對朝鮮用兵發動了一場牽扯東亞三國的重大戰役:文祿・慶長之役[11],但此段歷史除了日本無功而返之外,也礙於目前國際間敏感的情勢,所以日本作家對於歷史小說與二次創作時都會避開對於這段歷史的詳述,僅以較簡短的內容帶過
,但對於既是勝方且反日情結比較嚴重的中、韓兩國就沒啥禁忌了。常常有XX敢作文祿慶長就要買十片的風聲- 此役對於東亞三國的政局皆造成重大變化,甚至造成了韓國對浪人武士乃至於對日本的國仇家恨[12],故在研究歷史時不可忽略。
- 與東亞海上海盜「倭寇」猖獗的時代有所重疊,所以有部分大名或是武將是海盜出身的。
- 前因:1441年嘉吉之亂中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被赤松滿佑謀殺身亡,幕府權威開始旁落衰退,加上1455年的享德之亂中關東管領上杉氏和將軍旁系的古河公方的對立,導致室町幕府對畿外地方的控制大為減弱。繼任的第七代將軍義勝(義教長男)年僅9歲在任不到一年便崩歿,由二弟義政繼任第八代將軍,但成年後的義政厭倦處理繁擾的國政,考量與正室富子尚未有子嗣便有意讓位給三弟義視繼任將軍之位。
特徵與相關術語
政治相關
- 武士/侍/武家
- 源自日本平安時代律令制產生的武官,主要能夠在隨時招募作戰用士兵,但初期有戰技不夠熟練與紀律差問題,桓武天皇以授予征夷大將軍官號讓掌握戰技純熟士兵的豪族領主來替代領兵討伐各地不服朝廷的武裝勢力[15],也確立專職軍人作戰的武家制度,以專事武事的家族亦通稱武家。
- 平安時代末期源賴朝憑藉岳丈北条時政統領的坂東[16]武士集團在源平合戰擊敗平家勢力,坐上征夷大將軍開創以武家執掌實權的創舉[17][18]。
- 武士的常備武器為太刀(打刀)與短刀的脇差、長柄槍、和弓、薙刀等。
- 戰國時期的武士道/侍道精神也與今日大家熟悉的忠君愛民精神不同:
- 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思想是揉合了從漢傳儒教思想為主與神道教、佛教神鬼思想為輔的君臣倫理關係。
- 今日的武士道精神奠定於江戶幕府時代,對於主君的忠誠與服從度極高,也是國家局勢穩定後的轉變。
- 似乎前身是由德川家康與家臣間建制的主從政略關係的默契體制
- 也有些武士因為個人志節或志向發展改以浪跡各地、或別家大名領地庇護下以教學劍道或武技為業,代表人物:上泉信綱(新陰流始祖)、柳生宗嚴(十兵衛宗矩之父)。
- 被主家除籍或自身離開而沒有為特定主家服仕雇用的武士,稱為浪人武士。
- 下剋上
- 顧名思義,謀害上位者以奪取其地位、資源,上至大名下至武士家臣皆有各種形式不同獲取權力與地位。
- 主君和武士的關係核心為「御恩[19]」與「奉公[20]」的利益交換。主君無法提供「御恩」就容易發生下剋上
- 早在鎌倉幕府時代以前就已有下剋上情況,但以戰國時代最為頻繁且手段越來越狠[21],這股風氣到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時才遏止。
- 代表人物:北條早雲[22]、三好長慶[23]、齋藤道三[24]、宇喜多直家、松永久秀、毛利元就[25]、織田信長[26]
- 當時有俗語沒換過七次主君的不算好武士,要細究分類相當繁複,暫列以下代表事件類型:
- 隨著有足夠勢力影響全日本的『天下人』出現,不顧主君的情面直接親近高位者以求取替代主君的情況也日漸增多。
- 浪人
- 被主家因故放逐、主家被宗家廢除而無職者、在諸多爭戰或下剋上事件中逃脫的武士,因為無處可歸或是身上有仇怨四處流浪的人。
- 有部分較少涉入大型戰役或者純粹沒有做官之志的武士也會選擇這個方式遊走四方。
- 戰國大名領國制
- 在鎌倉時代,地方武士「御家人」只有分配到與後世相比而言非常少量的土地,其政治權力也僅作用於自己受封的莊園上;及至室町時代,地方勢力發展,御家人中擁有大量土地的大名[36]成爲一國守護,其政治權力範圍擴展到一個整個令制國,但是其治下的其他小名[37]並不一定存在御恩-奉公的封建關係;應仁之亂以後,中央室町幕府的權威失墜,地方的守護大名開始兼併各處國人眾,使之成爲自身的家臣,建立起大名—家臣的地域性封建關係,從而強化了大名對其治下的統治力度。
- 另一方面,全國通行的中央頒佈的制度法令逐漸被地方大名所頒佈的獨自的分國法取代,而各國分國法不盡相同,這也是戰國大名領國制的特徵之一。
- 隨著國人眾被官化[38]的普遍化,以及兼併戰爭的發生,大名的政治權力開始不再受令制國國界的制限,不少大名都在鄰國都有部分領土。
- 而當勢力擴張到一個限度以上,家臣隨著賞賜後也各自擁有大名等級的領地時,此時主君會從所轄的領地中挑選較為豐碩的區域由自己直接管轄,稱之為「直轄領」,故會出現部分時期的日本地圖上,某人的領地不連續且遍布特定區域的情況。
- 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可算是戰國大名領國制的延伸,所不同的是大名也成爲了將軍的家臣,因此大名也受到中央武家法度的管制。
- 到了戰國時代中後期以至於江戶時期,為了族中進行政治聯姻女性或是有子嗣妻妾的基本生活保障,會將部分領地的所有權劃歸於她們所有,這種領地稱之為「化粧領(日語:化粧料)」[39],這種領地少則數百石,多的可達數萬石之譜。
- 令制國
- 又稱律令國,是舊時日本在律令制下所設置的地方行政區劃,自奈良時代開始實施,直到明治初期的廢藩置縣為止。
- 令制國依國力分大國、上國、中國、小國,底下有郡,郡分三個級別:大郡四十里,中郡二十里,小郡五里。一里五十戶,故一郡最多二千戶、最少二百五十戶。一個令制國有數個郡,相當古代中國一個縣長到縣令管轄的戶口數。
- 爾後依主要街道將分國歸類成五畿[40]七道[41]的監察區劃。
- 平安中期以後,各令制國的疆域以及總數基本定型,因此「六十六國」和「六十六州」成為了全日本的代稱。開啟戰國時代的山名宗全、以及後來的尼子經久諢名「六分之一殿」便是一族領有十一國守護,合全國領土六分之一的緣故。
- 在律令時代與王朝時代,各令制國的行政由令制國司負責,然而進入武家時代,隨著幕府體制的整頓,國司被原本的屬下,負責令制國軍事治安的武士機關「守護職」所架空。
- 室町時代,地方的大名成為守護,而為了控制其中的有力守護,幕府便任命其為幕府要職,通過將其留在京中來隔絕其與根據地的聯繫,故而以三管四職為首的有力守護多數會任命其家臣代行守護之權,是為「守護代」。
- 鎌倉幕府倒臺後,親政的後醍醐天皇曾試圖重新整頓國司體制,儘管隨著與足利尊氏反目而失敗,但還是有三家國司順利兼任了守護,並在戰國時代發展為戰國大名,即所謂「三國司」[42]。
- 經歷戰國亂世之後,由江戶幕府總領日本全土並時常移藩以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守護職制度也就消亡了,因此江戶時代也就沒有這麼一說。
- 奧羽兩州因為情況特殊,其武家行政機關並不叫守護(下述)。
- 陸奧國,簡稱為奧州,最初稱為道奧,平安時代改稱陸奧,室町時代設立奧州探題[43]為最高行政長官,近代所知的分國名稱[44]實際到幕末與明治初期才確立[45]。
- 出羽國,簡稱為羽州,室町時代設立羽州探題為最高行政長官,明治初期被劃分為羽前國與羽後國。
軍事相關
- 石高
- 石即重量單位,讀音為但,日語讀音為こくだか,指該地區內的稻米產量。
- 用在武家時則是當地生產力/可僱養士兵的軍糧數值。
- 這是評估大名實力的基礎依據,不過商貿、礦產等活動所帶來的資源並不含在內,因此石高可視為大名純以產米糧換算的最基本的動員能力。
- 鐵砲(火槍)演進快速
- 戰國時期前期日本的火器是從元朝傳入的,威力、準度、耐用性都不佳且鮮少大名使用,直至1543年葡萄牙商船登陸種子島傳入性能優秀的西洋火槍[46]後迅速傳遍日本各地,此時日本人把火槍稱之為鐵砲てっぽう。
- 此外彈藥與點火繩容易因為環境氣候潮濕影響不容易點火擊發,有時火星不小心落入火藥袋引發爆炸造成己方傷亡,有效命中射程僅約50~100米以內目標,若遇到數量多機動高的部隊難以造成大量擊殺效果。
- 因應鐵砲使用上的問題,發展了應用方法改善缺點:
- 早合(早込):是將火繩銃等前装式銃鐵炮一次射擊所需的彈丸和火藥在戰前預先合成封裝,並用竹筒或紙包攜帶;使用時,將竹筒或紙包內的彈丸和火藥倒進槍管裡,然後再用通條搗實。最早在1560年由大友宗麟與麾下大將戶次鑑連(立花道雪)開發應用,此法能有效提高裝填效率。
- 釣瓶擊:由以擅使鐵砲作戰的雜賀眾發明的戰術,由兩組(四人一組,每人分別負責第一發射擊、瞄準、裝填彈藥、第二發射擊等程序。)鐵砲兵隊輪流二列陣射擊的技法,一般鐵砲兵的兩發射擊間隔時間約1分鐘左右,但雜賀眾鐵砲兵能達到兩發射擊間隔時間約二十秒,使其如吊水井的瓶桶汲水般連密射擊。
- 釣野伏:由薩摩島津家創設的以鐵砲為主力的伏擊戰術,以佯裝敗退方式引誘敵方進入鐵砲伏擊射程範圍內,肥前之雄的戰國大名龍造寺隆信就是命喪於此戰法之下。
- 三段擊:傳聞是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備齊三千挺鐵砲以列隊三排鐵砲隊方式輪流射擊,以此戰法擊敗以騎兵戰法見稱的甲斐武田軍,應用上需要配合各兵種足輕隊或防禦工事做掩護,在有效射程與適當時機進行集火射擊,算是雜賀眾釣瓶擊的強化版。[47]
- 竹束仕寄:因應鐵砲逐漸普及之下,反制鐵砲的防禦護具兵器,由武田家臣米倉重繼發明,將數個竹枝捆成圓柱狀或排狀,利用竹子本身硬韌特性與竹面的曲弧令鐵砲的彈丸偏軌而削弱威力,視戰況需求的製作成以台車為載具的車竹束或便於攜行的小竹束或當牆使用的大竹束,後來普遍為許多大名效仿應用,但當初的發明者米倉重繼卻陣亡於長篠之戰。[48]
- 因正逢戰亂與鐵砲的優秀作戰能力[49],加上從南蠻商人手中購買鐵砲不僅數量少且昂貴,造成各大名與民間匠人寧願去土砲自行仿造,有許多款式都是以日本的產地命名。
- 代表產地:種子島(第一個引進鐵砲的南蠻商港所在地)、堺(大阪一帶)、紀州、根來、近江(國友)等地。
- 在不到半世紀的時間內,日本自主製作的鐵砲不只性能可與西洋比肩,為東亞第一,總體生產量更達三十萬挺左右,為全世界單一地區生產數量之冠。
- 但是口徑更大的砲類則因缺乏需求,以至於沒有發展[50],仍以向南蠻商人購入為主。
- 如同清朝中葉以後鎖國的影響,進入江戶幕府後的鎖國造成鐵砲發展停滯,以至於19世紀後期面對工業化後的西洋先進武器時[51]幾乎沒有多少抵抗力。
- 知名熟語無鉄砲-上陣不帶火槍,表示莽撞、衝動、不知死活[52]
- 鐵砲早期不常應用另一項原因,擊發彈藥所需的黑火藥原料之一硝石取得不易,大多向葡萄牙商人或海外商人購買,也因價格不斐,只有財力雄厚的大名能夠負擔添購;這種情況直到本願寺(一向宗)研發出以尿糞為原料,並應用發酵原理與魁蒿混合成「鹽硝」,大量研製廉價硝石,使得當時本願寺為首的勢眾能夠頻繁應用鐵砲不斷襲擊對方,織田信長鎮壓本願寺時亦遭受一向一揆黨眾的鐵砲襲擊吃足苦頭。
- 戰國時期前期日本的火器是從元朝傳入的,威力、準度、耐用性都不佳且鮮少大名使用,直至1543年葡萄牙商船登陸種子島傳入性能優秀的西洋火槍[46]後迅速傳遍日本各地,此時日本人把火槍稱之為鐵砲てっぽう。
- 足輕
- 平安時代到江戶時代的步兵,擔負主要各種作戰事務的常用士兵,可配備不同武器,依照使用武器的不同分為鐵砲足輕、弓足輕、長槍足輕。
- 原本是隨侍騎馬武士身旁的下級武士,戰國時期因應集團作戰需求,成為常用作戰主力。
- 兵源相當廣泛,除了大部分為當地農民之外,也有當地郎黨、族人、家丁等。
- 也因為兵源廣泛緣故,會有軍紀不佳問題,時而臨戰退卻或燒掠民家。
- 無主的流浪武士(浪人)也是兵源之一,但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生活下,浪人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
- 江戶時代政局逐漸穩定後轉變為擔負維護地方治安的要務,直到幕末才被現代化步兵取代。
- 兵法家
- 原意如同中文是制定作戰策略或軍事戰略的專家,但日本戰國時代所謂兵法家大多泛指兵器用法的專家以其擅長的武士刀、薙刀、鐵砲、弓矢、騎馬等諸類兵器作戰應用熟練到能應用於軍事作戰或政治作戰,能以開宗立派收納學徒傳授給後世傳承。
- 以精習武士刀為主的劍術流派較聞名常見,以南北朝、室町時代傳承的三大劍術流派念流(祖師:念阿彌慈恩)、香取神道流(祖師:飯篠家直)、陰流(祖師:愛洲久忠)為傳承開宗,到了戰國至江戶時代之間發展出許多支脈劍術流派傳承發展。
- 馬迴
- 平安時代到江戶時代的騎兵,隨侍大名或主將身旁的騎馬武士。
- 擔負護衛大名或主將、傳遞軍令、奇兵突襲、輜重運輸等各項作戰。
- 各領國大名皆有設馬迴,數量規模視經濟狀況與需求而定。
- 母衣(幌)
- 弓術/鏑矢
- 日本古代火繩槍興起以前的主流遠距攻擊武器。
- 日本弓術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飛鳥時代到平安時代[60]便存在,爾後依射擊型態分成徒步地上的步射與騎乘馬匹的騎射。
- 奈良時代相當流行騎射文化,聖武天皇更是崇尚弓術,當時就有許多武士都學習弓術
- 鎌倉時代有所謂「騎射三物」,分別是「流鏑馬」、「笠懸」、「犬追物」,其實是三個考驗武士騎射技術的挑戰項目。
- 戰國時代前中期許多戰事都有將弓術作為遠距武器的戰技應用,儘管受到火繩槍引進後逐漸被取代其遠距武器地位,仍然做為武士武藝象徵將技藝保存,至今以日本弓道形式持續傳承,並會在節日做表演。
- 鐵砲與鏑矢優劣比較上,鐵砲群射打擊火力較強培訓快,但填彈速度慢、易過熱、硝煙彌漫影響視野問題不適合長時間使用,鏑矢群射打擊火力稍遜培訓稍費時,但訓練得好能發揮射速快有充足弓矢能長時間應戰,但需要做拉弓動作不利於接近戰,
另有開發應急用的弭槍,因為弓桿彎曲難以準確突刺,近戰時還是要用武士刀應戰。
- 戰國時代使用弓術名人代表有德川家武士內藤正成、大內家臣飯田興秀、日置流大蔵派弓術傳人吉田茂氏。
- 戰國常見稱號『弓取り』:除了字面原意是神弓手之外,另指一地區之內的主要勢力。
- 忍しのび/忍者にんじゃ/くノ一[61]
- 從鎌倉時代以來發展的地下職業,接受名為忍術的特殊訓練,主要從事諜報活動或密偵保安。
- 因應各種任務目的從事刺探情報、暗殺、變裝臥底等各項。
- 戰國時代各地大名皆有雇用或培養專屬忍者部隊,而戰國時代最富盛名的忍者莫過甲賀、伊賀兩大宗派。
- 武田信玄的忍者以信濃國望月眾忍者為主,此外也委派女忍者望月千代徵募各國孤兒女童培養女忍者到各國蒐集情報。
- 上杉謙信的忍者以越後國軒猿眾(即命名自中國傳說的軒轅黃帝)為主。
- 關東北條氏則是與風魔忍者眾為合作關係。
- 從鎌倉時代以來發展的地下職業,接受名為忍術的特殊訓練,主要從事諜報活動或密偵保安。
文化相關
- 日本佛教/寺家
- 泛指以漢傳佛教思想文化為主的宗教文化集團。
- 最早可追溯自飛鳥時代佛教文化自東土大唐傳入日本並依附於貴族、武家,在奈良~平安時代佛教文化在日本大為興盛,宗教影響力幾乎連天皇與各地武家都受到影響。
- 與中國佛教以禪宗和清規著稱的一般印象有所不同,日本佛教僧侶可以結婚生子與喝酒吃肉(魚肉不算是『畜肉』、另外直到德川綱吉頒布生類憐憫令前其實也不禁獵或禁畜、不要被世紀帝國影響了),且僧侶的地位和寺院產權可以世襲,一直沿用到現代仍有『職業僧人』、知名仕紳去世後也會求皈依佛教並獲封戒名。
- 之所以有此演變,主因是日本的佛寺依附於地方諸侯的定期布施與田產即有固定財源,類似是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掌握田產的僧正(即中國佛教的『方丈』)其社會地位只在公卿之下、而文化地位則猶有上之。
- 因此缺糧的窮苦人家常送孩子入寺
棄養、不缺錢的公卿也會送孩子入寺院修行,以便鞏固自家與寺院間的財糧、信仰關係,這種一衣帶水的微妙區隔自然形成了『寺家』勢力。
- 主要宗流
- 天台宗,又名天台法華宗,奈良時代日本僧侶最澄從漢傳佛教天台宗經典傳入日本,以山城國比叡山延曆寺為總本山,宗教影響力最大的佛教文化集團,宗教影響力令天皇與各地大名都必須信教才能維持政權地位,足利義教忌憚其影響試圖派兵鎮壓但未成,織田信長為了平定畿內而派兵血腥鎮壓支持淺井朝倉聯軍的延曆寺僧侶集團而火燒比叡山,此事致使織田信長被指稱為「佛敵」。
- 淨土真宗,又名『一向宗』,鐮倉時代佛僧親鸞開創的宗流,傳至曾孫覺如以攝津國石山本願寺為總本山,以後歷代法主以本願寺為主。 戰國時代傳至第八世法主蓮如,傳教信徒擴及畿內周圍領國,各地信徒經常聚集發起反抗地方官卿的暴動因而又稱為「一向一揆」。 傳至第11世法主顯如,應將軍足利義昭之邀,開始指揮信眾襲擊織田信長領地,信長為討平叛亂此多次與本願寺為首的宗教勢力激戰,最後雙方以本願寺退出石山御為停戰條件。
- 日蓮宗,始於鎌倉時代僧侶日蓮開創的宗流,又稱為日蓮法華宗,以甲斐國身延山久遠寺為總本山,以妙法蓮華經為經典,為當時日本東國與坂東地域影響力最大的佛教派系。
- 撇除掉上述的純粹佛教宗派,日本在引入佛教民俗化後也出現了『本地垂跡』、『神佛習合』、『修驗道』等在地化的改變,詳情可參閱神話條目內文。
- 武士逢年老、失利、清算、連坐等災禍時,可以選擇『受戒、落髮』,是相較於浪人的另外一種較為體面的退隱方法。
- 類似西歐文化圈以教會為庇護所般,藉由遁入空門而成為方外之人,以免除全族遭到株連的厄運。由於寺家勢力龐大又接近天皇、上皇等日本皇族,且具備對百姓的教化、傳播功能,若是強行對出家人問罪則難免因為惹上寺家而要引起一些風波。
- 這種習慣在日本佛教文化興盛後就有了,像是出家退位的天皇會被稱為法皇,例如源平之戰時代的後白河天皇就是出家退位的代表之一。
- 相對地,純粹因為年老、失勢而無明顯罪責的受戒武士或家主只要權威仍在,仍然可以坐鎮於家系中。
- 代表人物:上杉謙信、荒木村重、織田長益、千宗易(利休)。
- 由於一些女性會因為婚嫁或是與其子嗣之間的關係也往往有一定的政治力量,因此在丈夫死後皈依佛門以示無心介入政局是常見的方式,所以當時眾多有名的女性在歷史上可用法號稱呼不外乎這個原因。
- 代表人物:高台院(豐臣秀吉正室寧寧的法號)、芳春院(前田利家正室松的法號)、崇源院(德川秀忠繼室江的法號)
- 泛指以漢傳佛教思想文化為主的宗教文化集團。
- 東山文化
- 因為畿內戰亂頻繁,北山文化[62]中華麗繁奢的一面難以為繼,相反因為公武貴族深感人生苦難深重,紛紛從禪宗文化中追求內心的安寧,因此京中的文化形態開始從足利義滿時期的奢華燦爛向義政時期的幽玄侘寂演變。
- 另一方面,因為京中的文化人因戰亂紛紛流落異鄉,這種響應了朝不保夕、人生苦短,又講究極簡、低成本的文化形態迅速向全國擴展,甚至到了戰國末期,繼承者大多是出身貧微的地方豪商[63]。
- 一般以應仁之亂結束後,足利義政營建的
自宅守備堡壘東山第[64]竣工為該文化的成型標誌,故曰「東山文化」(ひがしやまぶんか),跟東山奈央絕對沒有關係。 - 即便後來
三個鄉巴佬暴發戶搗弄出來的「桃山文化」[65]以及進化形態「寬永文化」[66]成為了主流,東山文化依舊屹立不倒。 - 外國人眼中與武士、忍者並列的日本古代文化三大代表之一。
- 代表產物:枯山水庭園[67]、和室、日本水墨畫、茶道(空寂茶)
- 代表人物:足利義政、千宗易/利休、一休宗純、雪舟等揚、村田珠光
- 吉利支丹/切支丹
- 即基督教徒(キリシタン),語源是葡萄牙語「Cristan」,戰國時代多採用「吉利支丹」的漢字表記,江戶時代因爲禁教令,對外來宗教持排斥態度而不欲以「吉利」稱之,加上要避
腦殘的犬公方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名諱,而多數稱之爲「切支丹」。 - 有史可查的初次傳入日本是天文十八年(1549),耶穌會的創始人之一,西班牙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San Fransisco Xavier)[68]於鹿兒島登陸後,開始以九州爲中心傳播。
- 由於初期傳教主力是耶穌會,奉行「本土化」政策以避免與佛教、日本神道等禮儀習俗的衝突,同時主要的傳教目標是大名和武士,也爲日本帶來大量西方科技產物,因此得到衆多大名的擁護和支持而迅速流行到全國。其中,以九州諸有力大名爲首,爲數不少的大名皈依了基督教,成爲吉利支丹大名[69]。
- 當然好日子終究會到頭的,戰國末期隨着德川幕府統一政權的出現,開始懼怕基督宗教的流行會強化地方外樣的勢力,對基督宗教的態度開始轉變。更要命的是,傳教態度較爲強硬,同時主要傳教方向是下層民衆的方濟各會和道明會也開始進入日本,使得吉利支丹大名對領內一般民俗佛教的庶民信衆迫害和宗教一揆層出不窮。而最終以葡萄牙商人的奴隸貿易暴露爲契機,豐臣秀吉於九州征伐勝利後發佈「伴天連[70]追放令」,正式開始限制基督宗教傳播。
- 話是這麼說,不過在這之後發動慶長之役急需大量的火藥與火炮,正好這類物資洋人最多,而並沒有徹底執行其命令,
眼不見為淨即可。
- 話是這麼說,不過在這之後發動慶長之役急需大量的火藥與火炮,正好這類物資洋人最多,而並沒有徹底執行其命令,
- 德川家康掌權之後,情況並未有太大好轉,反而在家康晚年因岡本大八事件,吉利支丹武士陷入了政治醜聞而使得基督教立場更爲不利。最後九州地區由天草四郎時貞帶起的島原之亂[71]使得幕府正式執行完全禁教令,特別針對基督教做出限制。
- 著名傳教士:沙勿略、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72]、阿爾梅達(Luís de Almeida)、弗洛伊斯(Luís Fróis)
- 著名吉利支丹大名:大友義鎮、大村忠純、有馬晴信、小西行長、黒田孝高[73]、蒲生氏郷、高山右近。
- 女性中則以明智光秀之女:明智玉子[74]為代表,受洗後的名字為伽羅奢(ガラシャ)。
- 除了明智玉子以外,還有淺井長政的二姊京極マリア[75],晚年在德川強力掃蕩前,在其子封地--泉源寺以泉源寺樣之名布教。
- 對應政策的弛禁變動,當時的日本基督教信徒也發展出瑪麗亞觀音等掩藏式文物,並在偏鄉等地持續禮拜。
- 即基督教徒(キリシタン),語源是葡萄牙語「Cristan」,戰國時代多採用「吉利支丹」的漢字表記,江戶時代因爲禁教令,對外來宗教持排斥態度而不欲以「吉利」稱之,加上要避
- 傾奇者かぶきもの/歌舞伎かぶき
重要人物
名號並稱
名號 | 代表 |
---|---|
天下人 | 織田信長、豐臣(羽柴)秀吉、德川家康 |
龍虎獅 | 武田信玄(甲斐之虎)、上杉謙信(越後之龍)、北條氏康(相模之獅) |
北國三英 | 朝倉孝景(越前)、畠山義総(能登)、長尾為景(越後) |
九州(西國)三雄 | 大友宗麟、龍造寺隆信、島津義久 |
天下三秀 | 長井規秀(齋藤道三的本名)、松永久秀、明智光秀 |
中國前三雄 | 大內義興、尼子經久、山名宗全 |
獨眼龍 | 伊達政宗 |
地方主要武家大名勢力[80][81]
- 奧羽州勢(陸奧[陸前、陸中、陸奧、岩代、磐城]、出羽[羽前、羽後]、蝦夷)[82]
氏族 | 歷代當主 | 居城 | 重要家臣 | 備註 |
---|---|---|---|---|
伊達氏 | 稙宗-晴宗-輝宗-政宗 | 西山城→米澤城→黑川城→岩出山城→仙台藩 | 伊達實元-成實、片倉景綱(小十郎)-重綱(重長)、鬼庭良直-綱元,留守政景[83],白石宗實,原田宗時 | 東北最有名的大名,不過領土不大 稙宗時代本以聯姻,過繼方式構建起勢力圈但因天文之亂中稙宗和晴種對立導致整個東北都被牽連,伊達網絡反變東北大亂的導火線 |
羽州斯波家/最上氏 | 義定=義守-義光-家親 | 出羽(羽前)國山形城 | 氏家定直-守棟-光氏,鮭延秀綱,北楯利長,志村光安,楯岡滿茂,延澤滿延[84] | 因為伊達政宗的媽是最上義光的妹妹所以連帶也一起有名(笑) 雖然這麼講但畢竟是斯波家的庶流外加羽州南霸主,戰鬥力不容小看 |
天童氏 | 賴長-賴貞-賴澄-重賴 | 出羽(羽前)國天童城 | 延澤滿延[85] | 最上八楯之首,最上氏的庶流,自最上義定時代開始經常與之對抗,到了義守、義光時代時叛時睦,不過最後還是被義光消滅 後來投靠伊達 |
奧州斯波家/大崎氏 | 義直-義隆 | 陸奧(陸前)國名生城 | 黑川晴氏、氏家吉繼-隆繼、一栗放牛-高春、宮崎隆治-隆親、一迫隆真、南条隆信、四釜隆秀 | 原本世襲奧州探題的東北大名,但在東北的權勢影響力不斷被伊達家侵蝕而衰退,最終領地被伊達家佔領,後代流轉各地大名家生存 |
葛西氏 | 晴重-晴胤-親信=晴信 | 陸奧(陸前)國寺池城 | 東北大名之一,與伊達家時戰時睦,因未應豐臣家召集參加小田原會戰失去領地。 | |
蘆名氏 | 盛舜-盛氏-盛興=盛隆=義廣{佐竹家} | 陸奧(岩代)國黑川城 | 盤據會津地方的奧羽大名之一。 | |
相馬氏 | 顯胤-盛胤-義胤-利胤 | 陸奧(磐城)國小高城→相馬中村藩 | 相馬隆胤(盛胤次男)、木幡高清 | |
南部氏 | 晴政=信直-利直 | 陸奧(東部)國聖壽寺館→陸奧(東部)國 三戶城→陸奧(陸中)國郡山城(高水寺城)→盛岡藩 | 北信愛,石川高信[86],九戶政實,八戶政榮,南長義 | 奧州,乃至東北最大勢力,南部領如三日月漸圓便是這個南部 |
檜山安東氏/秋田氏 | 舜季-愛季-實季-俊季 | 出羽國檜山城→湊城→常陸國宍戸藩→陸奥(磐城)國三春藩 | 唯二能和南部相提並論的極北勢力 | |
湊安東氏 | 昭季-宗季-宣季-堯季 | 出羽國湊城 | 安東氏的其中一個支流,當時已經面臨無嗣斷絕的危機,後與檜山安東氏合併 和樓上不同,和幕府很多往來 | |
戶澤氏 | 秀盛-道盛-盛重=盛安=光盛=政盛 | 出羽國角館城→常陸國松岡藩→出羽國新庄藩 | 長期對抗安東家的侵攻,傳位至戶澤盛安時,因以寡勢擊敗安東愛季的軍勢後一躍成名。 | |
大浦/津輕氏 | 為信-信枚 | 陸奧(西部)國大浦城→石川城→弘前藩 | 沼田佑光,森岡信元,小笠原信淨,兼平綱則,服部康成 | 原為南部氏家臣,後來獨立。爾後獲得豐臣與德川政權承認,得以維持獨立地位,進而建藩。下剋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
蠣崎/松前氏 | 光廣-義廣-季廣-慶廣-盛廣 | 蝦夷國勝山館→德山館 | 實質是安東的家臣,但透過外交獨立出來。唯一位於北海道的大名,因此和蝦夷人交往。 | |
高水寺斯波氏 | 詮高-經詮-詮真 | 陸奧(陸中)國高水寺城(郡山城) | 斯波氏的庶流,位於南部領地的南邊。 曾經與和賀,稗貫一同對抗南下的南部,但最終撒手人寰。 | |
和賀氏 | 義忠-忠親-義弘 | 陸奧(陸中)二子城(又稱飛勢城) | 和賀郡的國人。 由於沒有參加小田原征伐而被秀吉沒收領地,後投靠伊達。和稗貫氏參加過兩次奪回領土的一揆,但未能成功。 | |
稗貫氏 | 晴家=輝時=廣忠 | 陸奧(陸中)鳥谷崎城(又稱花卷城) | 稗貫郡的國人。 由於沒有參加小田原征伐而被秀吉沒收領地。和和賀氏參加過兩次奪回領土的一揆,但未能成功。 | |
仙北小野寺氏 | 稙道-景道-義道 | 居城:出羽(羽後)國橫手城 | 八柏道為、鮭延貞綱、黒沢道家 | 南羽州的小大名。長期對抗最上氏,最終失去領地。 |
浪岡北畠氏 | 具永-具統-具運 | 陸奧國(津輕地區)浪岡城 | 北畠氏的庶流,祖先是因為爭權失敗跑路而來到東北的。大浦氏獨立不久後被滅 | |
淺利氏 | 則賴-則佑-勝賴-賴平 | 出羽(羽後)國獨鈷城 | 淺利賴重,淺利賴廣,門脇政吉,片山大膳,野呂左馬亮,赤石氏實 | |
大寶寺武藤氏 | 淳氏-健氏-政氏-澄氏-氏說-晴時-晴氏-義增-義氏-義興=義勝(本庄充長) | 出羽國(莊內地區)大寶寺城→尾浦城 | 東禅寺義長、来次時秀、阿部良輝 | 南羽州的小大名。長期聯合越後上杉家對抗最上家。 |
田村氏 | 直顯-盛顯-義顯-隆顯-清顯-宗顯 | 陸奧守山城→陸奧三春城 |
- 關東(坂東)(上野、下野、常陸、下總、上總、安房、武藏、相模)
小大名 | ||||
---|---|---|---|---|
氏族 | 歷代當主 | 居城 | 重要家臣 | 備註 |
里見氏 | 義堯-義弘-義賴-義康 | 上總久留里城→安房國館山藩 | 正木時忠、正木時茂 | 長期和北條互幹的勢力,也是房總半島一直以來的亂源 |
長野氏 | 業正-業盛 | 上野箕輪城[87] | 上泉信綱 | 原為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家臣,山內上杉氏失勢後獨立。長期與武田,北條兩家爭鬥。當主長野業正更被武田信玄讚嘆:「只要有業正一個人在上野,則沒可能攻取上野」(業正ひとりが上野にいる限り、上野を攻め取ることはできぬ) |
橫瀨/由良氏 | 成繁-國繁-貞繁 | 上野新田金山城 | 赤井輝子(妙印尼,成繁之妻)、渡瀨繁詮(成繁次子)、長尾顯長(成繁三子) | 成繁之妻-妙印尼,曾以71歲高齡,代替受幽禁的兒子保衛居城,更於日後小田原征伐時,帶領幼主投靠豐臣氏並參與作戰,獲秀吉稱讚。 |
下野宇都宮氏 | 成綱-忠綱-興綱-尚綱-廣綱-國綱-義綱 | 下野宇都宮城 | 芳賀高定、芳賀高繼 | 前期比較有看頭的勢力,但後期一蹶不振 |
那須氏 | 政資-高資=資胤-資晴-資景-資重 | 下野烏山城→那須藩 | 千本氏(資俊-資政)、大田原氏(資清-綱清)、大關氏(宗增=高增)、福原氏(資衡=資郡=資孝)、蘆野氏(資豐-資泰)、伊王野氏(資宗-資信-資重) | 平安時代名將那須與一的後代氏族,戰國時代長期對抗佐竹氏。 |
結城氏 | 政朝-政勝=晴朝=秀康(德川家) | 下總結城城→越前國北庄藩(福井藩) | ||
佐竹氏 | 義篤-義昭-義重-義宣=義隆 | 常陸太田城→出羽(羽後)久保田藩(秋田藩) | 真壁氏幹、岡本禪哲 | 常陸國大名,長期與北條氏及東北諸大名爭鬥。 |
江戶太田氏 | 資長[道灌]-資康-資高 | 武藏江戶城 | 一直以來侍奉扇谷上杉氏 | |
岩槻太田氏 | 資家-資頼-資顕[資時]=資正-氏資 | 武藏岩槻城 | ||
成田氏 | 親泰-長泰-氏長=長忠 | 武藏忍城 | 成田泰季-長親、甲斐姬[88] | 小田原征伐時,僅以500名守軍對抗數萬豐臣軍而不敗。[89]此役曾被翻拍成電影「のぼうの城」。 |
下總千葉氏 | 昌胤-利胤-親胤=胤富-良胤=邦胤=直重{北條氏}=重胤 | 下總本佐倉城 |
大大名 | ||||
---|---|---|---|---|
氏族 | 歷代當主 | 全盛時領國 | 重要家臣 | 備註 |
北条氏[90] | 早雲-氏綱-氏康-氏政-氏直 | 相模國/小田原城、伊豆國/韮山城、武藏國/河越城、下總國(南)、上野國(東)、駿河國(東) | 北条長綱(幻庵)-北条綱重(氏信)、北条氏堯、北条/大石氏照(氏康)、北条/藤田氏邦、北条氏規、北条/佐野氏忠、北条氏秀(上杉景虎)、北条氏光
福島/北条綱成-氏繁-氏勝、高橋/北条綱高-康種、大道寺政繁-直繁、松田憲秀、板部岡江雪齋 |
初代當主北條早雲,本名伊勢盛時。原為今川氏家臣,受主家幫助竄奪伊豆國,開始以戰國大名身份活躍,為下剋上的先驅之一。第二代氏綱時改姓北條,自主家獨立,並接連擊敗關東舊勢力。第三代氏康,以奇襲擊敗足利、上杉8萬聯軍,史稱“河越夜戰”。此戰令關東管領上杉憲政流亡,奠定北條氏關東霸主之地位。 |
- 北陸(越後、佐渡、越中、加賀、能登、越前、若狹)
氏族 | 歷代當主 | 居城 | 重要家臣 | 備註 |
---|---|---|---|---|
上杉氏/長尾氏 | 為景-晴景=謙信=景勝-定勝 | 越後國春日山城→陸奧國會津藩→出羽國米澤藩 | 柿崎景家、直江景綱、宇佐美定滿、甘粕景持、本庄實乃、神余親綱、中条藤資、齋藤朝信、直江兼續(樋口兼續)、新發田綱貞、新發田重家、本庄繁長、須田滿親 | |
神保氏 | 長職-長住 | 越中國富山城 | ||
能登畠山氏 | 義總-義續-義綱-義慶=義隆 | 能登國七尾城 | 溫井總貞、溫井續宗、溫井景隆、遊佐續光、長續連、長連龍 | |
朝倉氏 | 孝景-義景 | 越前國一乘谷城 | 朝倉宗滴、朝倉景鏡、真柄直隆、真柄直澄 | |
若狹武田氏 | 元光-信豊-義統-元明 | 若狹國後瀬山城 | ||
前田氏 | 前田利家-前田利長=前田利常 | 能登國七尾城→加賀國金澤城 | 前田慶次 | 藩始祖前田利家出身於織田信長的赤母衣眾,後為豐臣政權下的五大老之一,家族日後更是江戶幕府時代勢力最大的外樣大名 家族跟五奉行之一的前田玄以沒有關係 |
佐佐氏 | 成政 | 越中國富山城→肥後國隈本城 |
- 東海(伊勢,志摩,伊豆,駿河,遠江,三河,尾張,甲斐,美濃,飛騨,伊賀)
- 武田氏甲斐家(信虎-信玄-勝賴-信勝),居城:甲斐國躑躅崎館→甲斐國新府城
- 馬場信春(信房)、高坂昌信(春日虎綱)、內藤昌豐、山縣昌景(飯富昌景)(四人合稱武田四名臣)
- 武田信繁-武田信豐、穴山信君(梅雪齋)、武田義信、仁科盛信
- 山本勘助、飯富虎昌、金丸虎義、長坂光堅、駒井政武(高白齋)
- 真田昌幸(幸隆三男)&信幸(信之)&信繁(幸村),居城:上田城
- 真田幸隆(昌幸生父)-信綱(長男)、昌輝(次男)、信尹(四男)
- 小笠原氏(長棟-長時-貞慶),居城:信濃國林城
- 村上氏(義清-國清),居城:信濃國葛尾城[歸附越後國長尾/上杉家]
- 木曾氏(義在-義康-義昌-義利),居城:信濃國木曾福島城
- 諏訪氏(賴滿-賴隆-賴重=勝賴(武田勝賴)),居城:信濃國高遠城
- 諏訪滿隣(賴滿次子)-賴豐(滿隣長子)、賴忠(滿隣次子)-賴水
- 今川氏(義忠-氏親-氏輝=義元-氏真),居城:駿河國駿府城
- 美濃守護土岐氏(政房-賴武=賴藝<1>=賴純<賴武嫡子>=賴藝<2>-賴次)居城:美濃國大桑城
- 美濃守護代齋藤氏(利良=利茂=秀龍/利政〔道三〕-義龍-龍興)居城:美濃國稻葉山城(日後的岐阜城)
- 明智光繼、稻葉一鐵、安藤守就、氏家直元(卜全)(三人合稱美濃三人眾)、長井道利、不破光治
- 姉小路/三木氏(賴綱-近綱),居城:櫻洞城→松倉城
- 北畠氏(政鄉-材親-晴具-具教=具豐(信雄)),居城:伊勢國霧山御所
- 大河內親忠=賴房(材親三男)、木造俊茂-具康=具政(晴具次男)-長政、田丸直昌
- 長野工藤氏(稙藤-藤定=具藤(北畠家)=信包(織田家)),居城:伊勢國長野城
- 神戶氏(為盛=具盛(樂三,材親次男)-長盛-利盛(長盛長男)=具盛(長盛次男,友盛)=信孝),居城:伊勢國神戶城
- 武田氏甲斐家(信虎-信玄-勝賴-信勝),居城:甲斐國躑躅崎館→甲斐國新府城
- 戰國三傑
- 織田氏(信定-信秀-信長-信忠),居城:尾張國勝幡城→那古野城→清洲城→小牧山城→岐阜城→安土城
- 織田信忠、信雄、信孝
- 丹羽長秀、柴田勝家、木下藤吉郎(日後的豐臣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
-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池田恆興、河尻秀隆、金森長近
- 村井貞勝、松井友閑、武井夕庵、太田牛一
- 佐久間信盛、塙直政、森可成、簗田政綱、水野信元
- 羽柴/豐臣氏(秀吉(即木下秀吉)-秀賴),居城:攝津國大坂城→山城國伏見城(桃山城)→攝津國大坂城
- 但在大阪夏之陣後,豐臣氏所有直系男丁全被德川殺光,剩下的旁枝也被命令不得使用羽柴/豐臣之姓,自此豐臣氏完全覆滅。
- 松平氏/德川氏(長親-信忠-清康-廣忠-元信〔家康〕-秀忠-家光),居城:安祥城→岡崎城→濱松城→江戶城
- 大久保氏:忠茂、忠俊(忠茂長子)、忠員(忠茂次子)-忠世-忠隣、忠佐(忠員次子)、忠為(忠員六子,烏山藩家系開祖)、忠教(忠員八子)
- 酒井氏左衛門家:酒井忠次-家次-忠勝;雅樂頭家:酒井正親-重忠-忠世
- 石川家:清兼-康正-數正-康長;家成(清兼三子)-康通=忠總(家成外孫)
- 本多正信-本多正純、本多忠高-本多忠勝-小松姬&忠政、榊原康政、井伊直虎=井伊直政、本多正次、服部正成(半藏)
- 青山忠成、高力清長、大須賀康高、鳥居元忠
- 織田氏(信定-信秀-信長-信忠),居城:尾張國勝幡城→那古野城→清洲城→小牧山城→岐阜城→安土城
- 近畿(美濃、近江、紀伊、淡路、丹波、丹後、但馬、播磨)[97]
- 淺井氏(亮政-久政-長政),居城:近江國小谷城
- 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清貞(三人合稱海赤雨三將)、磯野員昌、遠藤直經
- 六角氏(義賢-義治=義高(義賢次子)),居城:近江國觀音寺城
- 後藤賢豐、蒲生定秀、蒲生賢秀
- 雜賀孫市(鈴木重意&重兼&重秀),居城:紀伊國雜賀城
- 丹後一色氏(義有-義清-義幸-義道-義定),居城:丹後國建部山城→弓木城
- 波多野氏(秀長-稙通-晴通-秀治),居城:丹波國八上城
- 赤井直正、籾井教業(二人合稱丹波的赤鬼與青鬼)
- 山名氏宗家(持豐(宗全)-教豐=政豐-致豐=誠豐=祐豐[宗銓]-義親[昭豐]=堯熙),居城:但馬國此隅山城→但馬國有子山城、
- 赤松氏(晴政-義祐-則房),居城:播磨國置塩城
- 別所氏(就治-安治-長治),居城:播磨國三木城
- 黑田氏(重隆-職隆-孝高(官兵衛)-長政),居城:播磨國姬路城→播磨國山崎城→豐前國中津藩→筑前國福岡藩
- 栗山利安、井上之房、母里友信、後藤基次、黑田一成
- 淺井氏(亮政-久政-長政),居城:近江國小谷城
- 畿內(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摂津)
- 足利氏將軍家,居城:山城國室町御所→山城國二条御所
- 筒井氏(順昭-順慶-定次),居城:大和國筒井城
- 島清興(又名島勝猛、島左近)、松倉重信(又名松倉右近)
- 本願寺(證如-顯如),居城:攝津國石山御所
- 下間仲孝、下間賴照、下間賴廉、七里賴周
- 細川氏京兆家(勝元-政元-澄之=澄元=高國-稙國=道永(高國復任)=晴元(澄元嫡子)-昭元)
- 三好氏(元長-長慶(範長)-義興=義繼),居城:攝津國芥川山城→河內國飯盛山城
- 三好義賢、安宅冬康、十河一存、野口冬長
-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城友通(三人合稱三好三人眾)、松永久秀、松永長賴、三好康長、七条兼仲
- 中國(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隠岐、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藝、周防、長門)[100]
- 山名氏因幡守護家(豐賴-誠通=豐定{祐豐弟}-豐數=豐國),居城:因幡國鳥取城
- 大內氏(政弘-義興-義隆=義長=輝弘),居城:周防國山口館
- 陶晴賢、弘中隆兼、冷泉隆豐、相良武任
- 尼子氏(經久-政久-晴久-義久=勝久),居城:出雲國月山富田城
- 毛利氏(弘元-興元-幸松丸=元就(弘元次子)-隆元-輝元-秀就(宗家)),居城:安藝國吉田郡山城→安藝國廣島城→長門國萩藩→周防國山口藩(通稱長州藩)
- 吉川氏(國經-元經-興經=元春(元就次子,國經外孫)-元長=廣家(元長弟)-廣正),居城:安藝國小倉山城→日野山城→出雲國月山富田城→長門國岩國藩
- 竹原家小早川氏(興景=隆景(與沼田家合嗣)=秀秋(羽柴秀俊))&沼田家小早川氏(正平-繁平=隆景(元就三子)=秀包(元就么子))
- 毛利就隆(輝元次子,周防國德山藩之主)、毛利秀元[103]
- 安國寺惠瓊、桂元澄、志道廣良、口羽通良、清水宗治
- 宇喜多氏(興家-直家-秀家),居城:備前國岡山城
- 宇喜多忠家、岡利勝、戶川秀安、長船貞親(三人合稱宇喜多三老)、明石景親、明石全登
- 浦上氏(村宗-政宗=宗景(村宗次子)),居城:備前國天神山城
- 三村氏(家親-元親),居城:備中國鶴首城→備中國松山城
- 三村親成、庄為資
- 四國(阿波、讃岐、伊予、土佐)
- 長曾(宗)我部氏(國親-元親-盛親),居城:土佐國岡豐城
- 吉良親貞、香宗我部親泰、島親益
- 吉田孝賴、吉田重俊、福留親政、福留儀重、久武親信、久武親直、秦泉寺朝惟、池賴和、瀧本寺非有、谷忠澄
- 西園寺氏(實充=公廣),居城:伊予國黒瀬城
- 河野氏(通直(海岸希清)-晴通=通宣=通直(月渓宗圓)),居城:伊予國湯築城
- 一条氏(房冬-房基-兼定),居城:土佐國中村御所
- 土居宗珊、安藝國虎
- 本山氏(茂宗-茂辰-貞茂),居成:土佐國本山城
- 長曾(宗)我部氏(國親-元親-盛親),居城:土佐國岡豐城
- 九州(筑前、筑後、肥前、壹岐、對馬、肥後、豐前、豐後、日向、薩摩、大隅、{琉球})[104]
- 少貳氏(政資-資元-冬尚),居城:筑前國高祖城→肥前國勢福寺城
- 龍造寺氏(胤和-胤久-胤榮=隆信(胤信,周家長子、家兼曾孫)-政家),居城:肥前國村中城
- 鍋島清房、鍋島信房(清房庶長子)、鍋島直茂(清房嫡長子)、納富信景
- 圓城寺信胤、百武兼賢、成松信勝、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
- 大友氏(義鑑-義鎮(宗麟)-義統-義乘),居城:豐後國府內館
- 田原紹忍、吉岡長增、臼杵鑑速、高橋紹運(吉弘鎮理)
- 立花氏(鑑載-親善=道雪(戶次鑑連)=宗茂(吉弘統虎/高橋統虎)&誾千代)=忠茂,居城:筑前國立花山城→肥後國柳川城(柳川藩)
- 島津氏(勝久[105]=貴久-義久[106]=義弘-忠恒),居城:薩摩國內城(薩摩藩)
- 島津忠良(日新齋)(島津氏伊作家,貴久生父,讓兒子貴久繼嗣宗家成為國主)
- 島津歲久、島津家久-島津豐久
- 北鄉忠相-北鄉/島津忠親(島津氏豐州家當主忠廣嗣子)-北鄉時久-北郷忠虎、島津朝久(時久弟)
- 川上久朗、新納忠元、鎌田政年、肝付兼盛
- 島津義虎、樺山善久、東郷重位
- 相良氏(義滋=晴廣-義陽-忠房=賴房),居城:肥後國人吉城
- 松浦氏(興信-隆信-鎮信-久信-宗陽),居城:肥前國平戶城(平戶藩)
- 阿蘇氏(惟豊-惟將-惟種-惟光-惟善),居城:肥後國浜の館→肥後國勝山城
- 菊池氏(武運=政隆=武經(阿蘇家)=武包(詫摩家)=義武(大友家)),居城:肥後國隈本城(日後的熊本城)
- 赤星親家-統家、隈部親永-親泰、城親冬-親賢-親基
- 宗氏(晴康-義調=義智-義成),居城:對馬國金石城
- 伊東氏(義祐-義益=祐兵-祐慶),居城:日向國佐土原城→日向國飫肥藩
- 有馬氏肥前家(晴純-義貞-義純-晴信-直純),居城:肥前國日野江城
公族高家
- 公卿
- 藤氏近衛家(植家-前久(晴嗣)-信尹=信尋(皇別攝家之祖))
- 山科言繼
- 菊亭晴季
- 久我通堅
- 高家
- 斯波氏尾張守護家
- 義寬-義達-義統-義銀
- 足利氏鐮倉家
- 高基-晴氏-義氏(古河公方)
- 義明-義純=賴純(小弓公方)
- 越後守護上杉氏
- 房能=定實
- 織田氏尾張守護代家
- 達定=達勝=信友(下四郡守護代)
- 敏信-信安(上四郡守護代)
- 斯波氏尾張守護家
- 關東管領家(鎌倉公方)
- 山內上杉氏(憲房=憲寬[107]=憲政{憲房實子}=政虎(日後的上杉謙信))
- 憲政實子:龍若丸[長子]、憲藤[次子]、憲重[三子]、憲景[四子]
- 扇谷上杉氏(定正=朝良=朝興-朝定=憲勝),居城:武藏國河越城→松山城
- 深谷上杉氏(憲賢-憲盛-氏憲),居城:武藏國深谷城
- 山內上杉氏(憲房=憲寬[107]=憲政{憲房實子}=政虎(日後的上杉謙信))
知名海商
- 王直(汪直)
- 明代橫行東亞海域的武裝走私海商,別稱五峰船主,令明朝忌憚的倭寇王(由於明朝有海禁政策,所以對當時所有的海上勢力不管做啥都通稱倭寇),以平戶港為基地發展海上貿易,為當時日本商貿發展影響深遠,據說西洋鐵砲與切支丹文化傳入日本在居中起關鍵作用,晚年遭明朝誘降之後誅殺
- 事實上當年指揮對海商作戰的胡宗憲考量汪直在海商集團的號召力,僅有招安而無殺害對方的意圖,是因為另一位大臣王本固的堅持才被迫殺之
- 因為王直主導之下的東亞海上秩序其實比很多陸上區域還要穩定,因此胡宗憲為避免海上失序才不以剿清而以招撫為手段,而王本固是站在朝廷名義與法治觀點上認為通倭者理應處斬不應招撫
- 結果就是王直被殺後他手下的各勢力開始角逐王直的地位造成海上秩序大亂,致使很多討海人的生計不穩轉而為盜謀生,自此開始明朝時期倭亂最嚴重的時代,直到後來明朝名將戚繼光穩定了局面才轉為平緩
相關作品
歷史小說
- 以台灣有代理且各大圖書館有所流通為主
- 山崗莊八
- 德川家康
- 得益於家康活得非常長的緣故,長達26本的內容把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的事件統整再一起。
- 缺點是山崗莊八的主角威能開得太大。
- 豐臣秀吉
- 織田信長
- 伊達政宗
- 德川家康
- 新田次郎
- 武田信玄
- 海音寺潮五郎
- 天與地
- 司馬遼太郎
- 梟之城
- 國盜物語
- 功名十字路
- 關原之戰
- 豐臣一族
- 宮本武藏
電子遊戲
- 《天下統一》系列
- 偏模擬系的國盜遊戲。
- 作者黑田幸弘本身有製作另一款國盜戰棋「戰國大名」,模擬性遠較其他遊戲為高
- 《信長之野望》系列
- 最廣為流傳的戰國模擬遊戲,也是光榮的神主牌。
- 《太閣立志傳》系列
- 光榮出品,Rekoeition[108]系列之一,以秀吉出頭為題材的類RPG遊戲。
- 《英傑傳》系列
- 一樣是光榮出品,除了戰國主題外也包含三國的主題[109],S‧RPG類型遊戲。
- 《戰國無雙》系列
- 《戰國BASARA》系列
- CAPCOM用以對抗光榮無雙系列的作品,比較不會侷限於歷史而玩得比較大。
- 《Sengoku》
- Paradox出品,少數會把時間尺度拉到應仁之亂開始
- 系統是套用十字軍之王的系統,與戰國的狀況相差甚大
- Shogun: Total War
漫畫
- 花之慶次
- 改編自隆慶一郎小說的漫畫,作畫為原哲夫
- センゴク
- 作者為宮下英樹,以戰國武將仙石秀久的生平為基礎,描寫戰國歷史洪流的歷史漫畫
- 戰國鬼才傳
- 作者為山田芳裕,描寫茶道界大師古田織部一生的歷史漫畫
- 與一般描寫征戰的戰國作品不同,本作以文化及美學的角度描寫了戰國時代
- 信長的忍者
- 作者為重野なおき,描寫忍者少女千鳥跟隨信長征戰的四格漫畫
- 雖然是四格漫畫,不過在歷史考究上相當嚴謹
,然後碰到歷史之壁的基本上都躲不了 - 除了本作之外,作者還有畫以其他戰國武將為主角的漫畫
- 織田肉桂信長
- 作者為目黒川うな,描寫戰國武將們投胎轉世成狗的日常喜劇漫畫
- 和殿下同在一起
相關連結
- [武家 家臣団 研究]
- 城郭放浪記
- 收錄已知日本各朝時代的地方城墩的歷史逸事
回應
備註
- ↑ 領有但馬,備後,安芸,伊賀,播磨,因幡,伯耆,美作
- ↑ 會被歸分東西軍主因是兩方主軍佈陣時坐落的方位來判定,詳於下述。
- ↑ 就算遊戲中被規劃在北海道統治的蠣崎/松前氏,實際統治的範圍僅在今日的函館周圍。江戶幕府時代也沒多少開發,正式的大規模開發是等到明治維新以後。但不代表沒有戰亂發生,戰亂的原因多半是因為本州的日本政權與相關移民,跟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依努人和被驅逐出本州定居在北海道的蝦夷族遺民產生的衝突,只是這些衝突規模比起戰國的各方戰亂都小了許多。
- ↑ 琉球在江戶時代時被薩摩島津家入侵後只保留了部份統治權,實質上已成為日本管轄的領地
- ↑ 島津家併吞琉球是為了明清政府採行的一國一貢制度下的勘合貿易權,原因是應仁之亂後原屬於將軍家的勘合貿易權先後被當時的有力大名細川家與大內家把持,然而在明朝土地上行使勘和貿易權時,兩家因持有新舊不同的勘合符引起爭端,甚至在明朝領土上打了起來造成「寧波之亂」,遂被明朝下令停止日本一切的朝貢與勘合貿易,因此島津家在併吞琉球後成為日本唯一有勘合貿易權的大名;但這是假琉球名義向明清政府朝貢,所以在清朝外交使者到達琉球時,島津家的政要人員都要改說琉球官話以及身穿琉球朝服作為偽裝
- ↑ 織田政權的政治中心安土城
- ↑ 豐臣政權的政治中心伏見桃山城
- ↑ 不過從12代開始出現的空想劇本:群雄集結,雖然劇本起始年代都是在1534年以後,但是戰國時代初期的人物仍有相當多數有登場
- ↑ 島原之亂主因是地方藩主在幕府禁止基督信仰以及外貿限制的政策之下失去財源,只好轉而壓榨原信仰基督的民眾,最後造成具有宗教內容的農民叛亂,而非由某軍事勢力所發動的戰爭,和幾乎都是由大名所發動的戰國式動亂不同(就算是一向一揆,也是由寺社背景的的類大名勢力本願寺在背後策動的)。
- ↑ 另外的兩個熱門時代為1200年左右的源平氏合戰、1840年左右的幕末&維新
- ↑ 總共是兩場衝突,先是文祿元年~2年(西元1592~1593)雙方交戰,中間經過停火與交涉後於慶長2年~3年(西元1597~1598)再度發生戰爭,故合稱文祿・慶長之役。明朝記載為朝鮮之役,朝鮮記載為壬辰衛國戰爭(西元1592年對照明曆為壬辰年)
- ↑ 朝鮮半島居民跟日本地區的衝突自古有之且零星紛爭不斷,日本大規模侵入有三個時期:7世紀中期(中原唐太宗~唐高宗時期)趁著朝鮮三國紛爭到處見縫插針;16世紀末日本戰國時期的壬辰衛國戰爭;以及後來的19世紀末至二戰時期的侵略行徑。而倭寇猖獗時期造成的民間動盪也是一種原因,加總起來成為現代日韓衝突的歷史背景因素
- ↑ 主因是中國東南沿海因為可耕地少所以自古以來必需靠海吃飯,參與者上至貴族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皆是如此。但在明朝海禁之下不能明著下海,因此都轉換名目當作其他勢力,偽裝成日本的也不在少數。而破壞這地下經濟鍊造成動盪的不法份子被抓之後也無法以本國人民上報朝廷,所以偽托成倭寇也成為一種方式。相關紀錄:《明史日本傳》:「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朝鮮正史《世宗實錄》:「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 ↑ 像是明朝有名的海盜王直、鄭芝龍都是以日本九州平戶島作為海外貿易基地
- ↑ 其實最早名號並非固定為「征夷」,而是根據征討地域在京城的方位而授予相應的四征將軍或四鎮將軍的名號,只不過因為律令制時期主要的用兵方向都是東國的毛人和蝦夷人(阿伊努人),因此「征東/征夷大將軍」才成為最常見的稱號
- ↑ 日本關東的古稱
- ↑ 特意選擇這個名號是因為要確立鎌倉殿東國之主的合法政治地位以及獲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政治特權,同時也有跟擔任「奧羽鎮守府將軍」的奧州藤原氏的對抗心理
- ↑ 另外,單純談「武家掌握政權」的話,在此之前的平家政權才是首創。鎌倉的首創在於其是「以武家機關架空朝廷而掌握政權」,平家政權只是「武家通過掌握朝廷來掌握政權」
- ↑ 給予或承認武士領有土地和官職
- ↑ 對主君忠誠與服從,為主君服務
- ↑ 以往大多是把主君束之高閣或是逼迫其隱退,但戰國時期放逐主君或是弒主的情況屢見不鮮
- ↑ 正確來說北条早雲的下剋上,是藉由主君兼外甥今川氏親支持幫助取代相模伊豆的高家大名,北条家與今川家臣屬關係到今川氏親與北条早雲死後,繼位的氏輝與氏綱時候才終止各自獨立
- ↑ 真正意義上實行下剋上的戰國大名,年少時父親三好元長被聽信讒言的細川晴元謀害,為報父仇,表面上尊細川晴元,實則暗中積蓄實力,扳倒主君細川晴元,掌控畿內政局雄踞一時,勢力遍及四國東部與畿內地區等九國,開發界港發展商業,引入基督教信仰,死後其基業為信長接收
- ↑ 與三好長慶相比雖然在世時勢力不如三好長慶大,但是從一介賣油商人,藉由攏絡、暗殺、結親等手段把美濃國竊取到手,震驚了當時美濃週遭的所有大名
- ↑ 周旋於大內家與尼子家兩強大勢力之下,以謀略與政略手腕積蓄實力,終擊敗大內家與尼子家,令毛利家躍升雄踞本州西陲的一大勢力
- ↑ 因為絕大部分戰國遊戲開始時信長已經是坐擁尾張的一方之雄所以很少人會留意到,信長實際上是從區區一介郡奉行起家,先後消滅宗家·尾張守護代織田大和守家、主家·尾張守護尾張斯波家、將軍家·足利宗家,達成三重下剋上偉業的超級國盜
- ↑ 殺死舊主大內義隆,擁立大內義長(大友宗麟同母弟,母親出身自大內家)為大內家當主。
- ↑ 即上述俗語沒換過七次主君的不算好武士的事主:生平一共侍奉過7家11任主君,且每次跳槽都能換得更高的俸祿,從一介武士成為伊勢國津藩藩主。其子孫在幕末時代原侍從於德川將軍家,與維新軍隊作戰時發現不利後馬上轉投維新軍,還被維新軍揶揄說:這一族的家學淵源就是看風向跳槽
- ↑ 其實他每次都是看到不對路的情況下才選擇跳槽:例如淺井家滅亡、在阿閉家及磯野家無法支撐生活、信澄日後被抄家、豐臣家陷入繼承人風波等等。
- ↑ 一個地區內的小勢力通常臣服較強大的勢力來獲得保障,但是當小勢力領地緊鄰兩個以上大勢力範圍,會有所取捨,或是根據大勢力之間的消長變化而轉投另一邊
- ↑ 背棄甲斐武田家的叛臣之一,本能寺之變時人在京都地區試圖逃回領地途中被土民殺害、獨子穴山信治繼承家業沒多久就病歿家門斷絕
- ↑ 背棄甲斐武田家的叛臣之一,迫於豐臣秀吉改易政令,移封至自己與德川家康有過節的相鄰領地,繼承家門的兒子義利因謀害叔叔義豐一事被沒收領地成了浪人
- ↑ 逼害主君義景自盡臣服織田家,在鎮壓越前加賀一揆時戰死,家業斷絕
- ↑ 龍造寺家臣,家主隆信的義弟兼重臣,隆信在敗給島津家戰死後,繼位的嫡子政家的政望與能力不足,將原領有的領藩國讓給鍋島直茂掌理而隱退。
- ↑ 陸奧國大名,運用政略手腕取代原本世襲奧州探題的大崎家的官位,奠定伊達家在奧州政治地位。
- ↑ 大名田主的簡稱,簡單來說就是大地主
- ↑ 小名田主之略,室町以後多稱「國人」
- ↑ 獨立的國人眾向大名稱臣,並負擔租稅兵役等義務,以此交換大名對其領土治權的確認與保護
- ↑ 也有利用化粧領的名義作為賞賜或是分封
- ↑ 山城(平安京所在,今京都府南部)、大和(大和朝廷的發祥地,疆原京、飛鳥京、平城京所在,今奈良縣)、攝津(難波京=大阪所在,今分屬兵庫縣和大阪府)、河內、和泉(河泉兩州同屬大阪府)五國,或稱「畿內五國」
- ↑ 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明治初期追加北海道
- ↑ 土佐一條氏、伊勢北畠氏、飛騨姊小路氏
- ↑ 原本是大崎家世襲官位,伊達晴宗發展伊達家權威壓過大崎家之後取代其世襲官位
- ↑ 岩代、磐城、陸前、陸中、陸奧。明治後的新陸奧國在官方文獻上的發音是「りくおう」而非傳統的「むつ」或者「みちおく」
- ↑ 主要是對幕末時擁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東武天皇的「奧羽越列藩同盟」藩士,對抗擁立明治天皇的「薩長聯藩同盟」藩士,奧羽越聯軍戰敗被後重新分國作為懲處。
- ↑ Arquebus,以鉤子套住火繩並探進點火處以擊發子彈,但擊發後就很難迅速的重新填充子彈,需要由助手遞上下一支火繩槍輪流擊發、換彈
- ↑ 不過近年來考據之下認為鐵炮三段擊對於長篠之戰戰況的影響力有限,因為織田德川聯軍差點被武田騎兵打入本陣總崩,在最後的關頭是依靠大量鐵炮集中攻擊武田的將領打亂指揮系統後才得以反撲,本戰武田軍的主要傷亡仍來自於刀刃和長槍傷害
- ↑ 適用於攻堅戰時抵擋鐵砲或弓矢的防護,不適用需要高速移動的機動戰或以太刀近身搏擊的白刃戰。
- ↑ 雖然機能上問題多多但可以用數量與輔助器具克服,相較於弓弩需要長時間的鍛鍊與消耗臂力,鐵砲的訓練時間短,能快速的給農民兵武裝
- ↑ 同時日本國內本身鐵產量稀少也有關
- ↑ 就是美國黑船來航事件
- ↑ 另有說法是起源自諧音的"無手法"
- ↑ 足輕裝備長槍,在進行近戰時主要用於防御騎兵,堅不可摧
- ↑ 織田槍足輕與織田長槍足輕
- ↑ 在戰國初期,一間爲1.6米(後來變爲1.8米),所以長槍的長度約爲4.8米。
- ↑ 秀吉另有與織田家槍術教頭-大澤主水爭論長、短槍優劣的逸聞,據傳主水因為受到挑戰而躁進練兵,秀吉則是先給予士兵充分休息,最後一天才指導長槍的陣式,結果秀吉大勝
- ↑ 據說源自齋藤道三改制所創,信長仿效,槍柄太長會有不好施力問題,因此在槍柄底端加裝像是布製護手加強手部施力穩定
- ↑ 代表人物:前田利家、福富秀勝、塙直政
- ↑ 代表人物:河尻秀隆、佐佐成政、毛利良勝
- ↑ 更早文獻紀錄繩文-古墳時代便使用弓矢用於狩獵
- ↑ くノ一加起來就是"女"字
- ↑ 足利義滿時期的貴族文化,以義滿營建的北山第=北山鹿苑寺(金閣寺)命名
- ↑ 例如倉庫管理員出身的今井彥八郎(今井宗久)、魚販子出身的田中與四郎(茶聖***千利休***)
- ↑ 義政死後捐與京都相國寺作為寺外塔頭,即現在俗稱「銀閣寺」的東山慈照寺。另外跟金閣寺金閣真的貼金箔不一樣,銀閣寺的銀閣一片銀箔都沒貼
- ↑ 織豐德時期的武家文化,以伏見桃山城命名,特點是具有東山文化一些外在特徵,但整體上追求奢華璀璨
- ↑ 江戶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在位時的武家文化,以日本當時的年號「寬永」命名,特徵是比起桃山文化,更加追求雕琢感,並且向儒教和淨土宗靠攏
- ↑ 以白沙礫當作海、黑石或假山當作海島、本身是乾燥的,故稱做『枯』山水
- ↑ 日語譯作「フランシスコ・ザビエル」,也是戰國basara裏面ザビ教和Fate\extra的ザビ子的起源
- ↑ 最明顯的就是大友家,於戰國BASARA完全被洗腦
- ↑ 葡萄牙語「padren」的漢字表記,意即傳教士
- ↑ 直接原因是幕府對島原的激進禁教政策和剝削,不過岡本大八事件使得原島原領主,吉利支丹大名有馬晴信被問罪切腹也是遠因之一
- ↑ 這位的主要傳教方向是中國,但是是戰國末期九州吉利支丹大名的「天正遣歐使節團」的主導者
- ↑ 隱居後的法號「如水」(じょすい)其實是約書亞的葡萄牙語發音(Josue,ジョズエ)的擬音
- ↑ 出嫁給細川忠興後改名為細川玉子
- ↑ 本名已不詳,因為是出嫁生子後才受洗成基督徒而為京極之姓
- ↑ 明智玉子在信長野望創造時已登場有專屬劇情,但京極マリア卻要到大志才登場
- ↑ 民俗傳說人物
- ↑ 此三人為關原之戰中的西軍將領,然而毛利輝元身為總大將一直留在後方大阪城,吉川廣家以軍隊用餐為名堵住友軍毛利秀元的進攻,小早川秀秋臨陣叛變投敵。由于此三人直接決定了關原之戰的勝負,而恰好其父輩是著名的毛利三矢,所以被惡搞為關原三神相對應
- ↑ 本名木下秀俊,木下家定第五子,最初是輩份關係是姑丈的豐臣秀吉養子,後來過繼給小早川隆景為養子
- ↑ 只限大名等級勢力,豪族或是國人眾等不計入。若家將在歷史上有舉足輕重者則另列
- ↑ 部分勢力在全盛時期皆有跨多區域統治,在此僅列發跡/宗家地區
- ↑ 由於東北地方幅員廣闊但只有兩國,因此大名的領地多以郡,地區計算,亦破例將有名國人列入
- ↑ 伊達晴宗的三男,伊達政宗的叔叔
- ↑ 從天童氏倒戈
- ↑ 最上八楯之一,在義光調略之下倒戈至最上氏
- ↑ 南部信直的生父
- ↑ 被甲斐武田家吞滅
- ↑ 氏長之女,生母為由良成繁之女
- ↑ 攻城方大將石田三成,打算引附近河川進行水攻,不料堤防潰堤,洪水反而淹向攻城方,造成土地泥濘難以撤退,守將甲斐姬趁機率軍擊退攻城軍。此事令石田三成在世俗間留下不擅戰事的形象
- ↑ 又稱為後北條氏或小田原北條氏,以跟鎌倉幕府時期的北條氏區隔,因為兩者之間並無直接血緣關係
- ↑ 公族中御門家之女,氏親正室,《今川假名錄》政綱起案人,輔佐今川家四代幕後執權的女大名
- ↑ 朝比奈泰能之子,壽桂尼的義甥,今川家面臨危機仍致力守衛家主氏真的忠臣,追隨氏真先後投靠北条家與德川家
- ↑ 臣服於今川家,井伊直政曾祖父,家門常受猜忌所苦,晚年以後見役艱難保護井伊家,死後由孫女直虎代行家督,藉由遠州錯亂事件井伊家轉向臣服德川家
- ↑ 今川氏親五男,跡繼南北朝時尾張守護今川仲秋家系,被織田信秀以謀略趕走失去那古野城,逃往京都隱世生活。
- ↑ 本名木下秀俊,原本是秀吉養子之一,秀賴出世後被安排過繼為小早川隆景做養子繼嗣小早川家名,因參與征伐朝鮮戰役時因故作戰上有過失被石田三成向秀吉參奏減封懲處,因而對石田三成抱有不信任感,關原之戰被勸誘加入西軍方但心底猶豫是否該幫西軍或東軍較能獲得好處而遲疑尚未投入兵力參戰,據說德川家康對秀秋遲疑態度不滿以大筒砲轟擊秀秋陣地才令秀秋倒向東軍襲擊西軍陣地,關原之戰後改名秀詮,沒多久就病逝家流斷絕
- ↑ 相傳小早川秀秋突襲大谷吉繼的陣地之時,大受打擊的大谷吉繼死前詛咒小早川秀秋不得好死,結果還真的在戰後未滿一個月內暴斃身亡
- ↑ 由於近畿範圍眾說紛紜,此處將東海道及北陸道一概歸入東海和北陸,剩下的才算近畿
- ↑ 舊名義材,曾經因動亂流亡,將軍之位由義澄擔任,爾後藉由大內義興幫助得以復位,但不敵細川澄元進逼再度流亡,將軍之位被迫讓位給義澄長子義晴
- ↑ 接替流亡的義稙就任將軍,爾後被迫解任,之後細川高國扶持其長子義晴就任將軍
- ↑ 古名中津國的省稱,請注意不是整個西本州都是中國
- ↑ 尼子家的精銳部隊,以經久次子國久為首,曾為尼子家締造不少戰功,卻也因此居功自傲而日漸目中無人,最後被晴久肅清,此舉導致尼子家因戰力的青黃不接而步向衰落。
- ↑ 尼子家被毛利家攻滅後,山中幸盛為重建尼子家,立國久末子勝久為領袖而創建之軍勢。
- ↑ 元就孫,毛利(穂井田)元清長男,曾為輝元預備嗣嫡的養子後來秀就出生後除嫡,關原之戰在家中屬西軍派,長門府中(長府)藩之主
- ↑ 注意的是五島列島歸入肥前
- ↑ 島津氏宗家第14代當主,讓位給忠良之子貴久繼承宗家當主
- ↑
因繼承宗家緣故而娶了輩份算小姑(忠良么女&貴久么妹)的花舜夫人為正室,花舜夫人病逝後迎娶種子島時堯之女圓信殿為繼室 - ↑ 古河公方足利高基次男,代替當時尚年幼的憲政代任,憲政成年後讓位回歸本家
- ↑ 光榮提出的新遊戲類型,主要特點是兼具策略模擬+角色扮演要素,其中著名的系列除了《太閣立志傳》系列外,還有《大航海時代》系列、《維新之嵐》系列、《英傑傳》系列
,不管哪個都已經是掛起來燒香的神主牌 - ↑ 論平衡度,三國主題的完成度高,戰國主題的兩作相對差了不少
- ↑ 標題為Total War: Shogun 2
- ↑ 戰略模式
- ↑ 戰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