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形綱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
本條目主要討論『現生蜥形綱』,視情況補充一些古代滅絕生物的種種。 |
鳥類已有專用條目,在此條目只會依需求簡單帶過,詳細介紹直接點擊「鳥」條目即可。 |
至於那些史前動物,包括恐龍及其他大型爬蟲類請移駕各自的條目。 |
本條目是個科普、且研究不完的史詩大坑。歡迎各位博學島民隨時補充並且糾正錯誤。 |
簡介
- 一種陸地脊椎動物的分類群術語:範圍包括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這新分類法的起源也代表人類對生物理解的一步步試錯與進步。
- 蜥形綱是用以替代舊爬蟲類/爬行綱的專業用語,而爬蟲類中文譯名源於以林奈分類法觀點所創的英文名詞Reptilia,意義是形容以四肢貼地爬行的一群動物。
- 這名詞本來包含兩棲動物與現代爬行動物,後來兩棲動物又因為生殖模式離不開水以及皮膚缺乏鱗片獨立為兩棲綱,這是爬蟲類一詞第一次定義變革。
- 此後爬蟲類就演變成專門形容身體覆蓋鱗片,基本身體形態以四肢貼地爬行,變溫冷血,卵生的一群人類觀點較低等的動物類群。
- 在傳統教科書中:爬蟲類是架起兩棲類與哺乳類、鳥類的重要過渡類群。是一群能產下硬殼羊膜卵成功征服陸地,但生理特徵仍然原始的貼地爬低等動物。
- 由於當時的形態分類學在西方宗教建立的人類自大自滿觀點影響下,不免俗會有些偏頗人本主義思想參入其中影響,連帶活到現在爬行動物也常被人類鄙視。
- 隨著時代演進,新的化石證據以及分子生物學
專業攪屎棍崛起不斷提供新的打臉觀點,原爬蟲類的分類族譜其嚴謹性被新觀點徹底推翻,至此只能在傳統教科樹露臉而被學術界塵封。
- 目前的新分類法以下列方式調整,而調整過後的新分類以「蜥形綱」一詞繼續形容那些現生爬行冷血動物與鳥類。
鳥:你說誰冷血來者?- 單孔亞綱的舊盤龍目、獸孔目:統一歸類為合弓綱,即使包含怎麼看都是爬行動物範疇的原始動物。因為新證據表示那些爬行動物確實老早就跟現代爬行動物的祖先分家,親緣關係最接近的現生親戚是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類。
- 雙孔亞綱:事實意義上的蜥形綱主幹,目前現生蜥形綱成員都是原始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後代。
- 調孔亞綱、無孔亞綱:全部廢除,新證據顯示雙孔亞綱在演化的過程中會隨意改變顳顬孔的佈局,而部分更原始的無孔類也被證明沒有後代殘存,烏龜根本是主龍基幹成員,目前以上物種併入蜥形綱重新調整內部分類。
- 鳥類已經證明是恐龍的直系後代,故鳥綱毫無爭議的併入蜥形綱
成為綱中有綱的套娃分類代表。
- 蜥類(龍形類):雙孔亞綱的分支,包含所有現生的蜥形綱成員,以及大多數中生代大型爬蟲類,但不包含魚龍。
- 魚龍形下綱:正如其名是魚龍所在的分類,屬於雙孔亞綱但不是蜥類。
- 雖然蜥形綱從中生代的頂峰位置摔落,但是傳承自中生代繁盛的遺產在合弓綱稱霸的新生代仍清楚可見。
- 現今合弓綱物種總數約6500多種,而蜥形綱約20500多種;其中非鳥蜥形綱約有9500多種,鳥類則有11000多種。
起源與歷史
古生代
- 自石炭紀開始,地球已經是各種陸地動物爭權奪利的時代,而最早的羊膜動物也在這時誕生,例如結構接近蜥形綱的林蜥(Hylonomus)。
- 在二疊紀是哺乳類的祖先合弓綱稱霸的時期,此時的蜥形綱特化程度較不突出晚人一部只得暫居老二。
- 蜥形綱倒也不是被單方面壓制,二疊紀時期也有不少突出的成員異軍突起。
- 而蜥形綱綱真正的王牌:雙孔亞綱的蜥類/龍形類在二疊紀晚期分化主龍和鱗龍。他們刷出一身耐旱面板與耐寒的合弓綱互別苗頭。
- 其中諸如原龍,俄羅斯主龍等類似巨蜥生態位的物種悄悄出現,萬事俱備只欠良機乘雲化龍。
- 二疊紀末大滅絕徹底葬送了許多合弓綱,雖說也無差別打擊優勢蜥形綱的演化成果,但主龍鱗龍均有殘存勢力,下剋上的機會來了。
中生代
- 中生代正式進入蜥形綱的盛世王朝。
- 三疊紀時期優勢蜥形綱物種憑藉優秀的耐旱面板率先壓倒不耐旱的舊霸主合弓綱與離片椎類奪得三疊紀的王權。
- 主龍形下綱:陸海空皆有明星隊陣容的絕對C位。
- 陸地方面:早期由主龍形下綱各式奇葩群魔亂舞搭配進步一點的主龍形類頂級掠食者引鱷類一步步蠶食合弓綱的固有生態位。 爾後催生出恆溫、心肺循環澎湃且迅捷的【主龍類】取代舊勢力成為盤古大陸的主人,主龍類又內分為偽鱷類[1]主龍勞氏鱷類以壓倒性的噸位差壓制包括恐龍在內的鳥跖類主龍。 直到卡尼期洪積事件後茂盛的森林重新提供小動物和長脖子動物舒適的生態位,這才給符合以上兩點特徵的恐龍一展拳腳的機會,原蜥腳類率先成為其中的王道植食動物之一,萬事俱備只待良機Part2。 此外植龍類也在卡尼期洪積事件迅速崛起奪取離片椎類的固有領土,此後河湖的高級生態位由蜥形綱把持,滑體亞綱淪為韭菜的格局沿續至今。
- 海洋方面:泛龜類鰭龍超目與龜的祖先所屬的各種奇行種海怪盤據於三疊紀淺海中繁花盛開。雖然遭受洪積事件的打擊慘遭腰斬,但鰭龍類和龜類生存了下去。
- 天空方面:鳥跖類主龍中的翼龍第一次代表脊椎動物學會動力飛行征服天空。正式代表原口動物最後一片淨土淪陷於脊椎動物的統治範圍。
- 魚龍形下綱:顧名思義正是明星古生物魚龍所代表的陣營。他們從三疊紀早期開始便一路向海洋邁進,並成為三疊紀時期的王道海洋蜥形綱頂層掠食者,薩斯特魚龍類更是噸位上冠絕蜥形綱群雄。
- 鱗龍形下綱:在三疊紀分化出喙頭目有麟目兩大核心陣容。不過整體來說他們在三疊紀繼續固守原始爬行動物的基本盤、成就不太顯赫。
- 主龍形下綱:陸海空皆有明星隊陣容的絕對C位。
- 三疊紀末大滅絕後的侏羅紀至白堊紀正式進入蜥形綱的黃金時代。陸空蜥形綱成員[2]紛紛出現了體型空前碩大的佼佼者。
- 主龍形下綱
- 陸地方面:偽鱷類遺孤鱷形超目和鳥跖類主龍恐龍的地位又調換了過來,爾後恐龍陸續出現體型空前巨大的王道植食動物與頂級掠食者明星隊。 鱷形超目則是分陸、海、淡水三線演化探路出現不少奇行種。 並在侏羅紀晚期正式入主淡水,在白堊紀站穩腳跟催生出中生代最大的鱷魚。
- 天空方面:翼龍完善飛行能力越變越大,最終在白堊紀末期出現諸如風神翼龍等翼展可比擬輕型機的最大飛行生物。
- 海洋方面:上龍在侏羅紀晚期崛起至頂級掠食者地位直至白堊紀中期被小滅絕事件腰斬。蛇頸龍類則是穩健遨遊至白堊紀末期海洋。此外白堊紀晚期出現最大的烏龜-古海龜。
- 魚龍形下綱:侏羅紀早期依然擔任海洋霸主,侏羅紀中期慘遭腰斬後多樣性僅餘大眼魚龍科支線專心速遊方向,最終至白堊紀中期同上龍ㄧ同殉葬。
- 鱗龍形下綱:一直在陸地挨揍的有鱗目終於找到風口在白堊紀晚期入主海洋成為有史有來最大的蜥蜴(有鱗目)滄龍。
- 主龍形下綱
- 最後那顆命運的隕石墜落至今天的墨西哥半島北部引爆白堊紀大滅絕,正式終結蜥形綱王朝的黃金歲月。
- 知名物種詳見恐龍和中生代知名物種列表。
新生代
- 大滅絕之後的鱷魚曾經一度再度進入海水,重新稱霸陸地,甚至出現能直立行走的金卡納鱷,只可惜作為捨棄恆溫[3]的代價而被新生代的多變環境給愚弄,再加上人類的崛起,只能回歸淡水濕地基本盤。
- 雖說新生代應該是哺乳類的王朝,但在那時期依然有許多除了鳥類以外的巨大蜥形綱成員,如最大的陸生蜥蜴-古巨蜥、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媲美中生代同類的最大淡水鱷魚-普魯斯鱷、最大陸地鱷魚-巴里納斯鱷、最大的淡水龜-駭龜,以及甲龍的精神後代-卷角龜等等。
文明時代
分類
新分類
- 動物界
- 後口動物總門
- 脊索動物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高綱
- 四足總綱
- 演化支:爬行形類
- 演化支:羊膜動物類
- 蜥形綱
內部分類
- 蜥形綱
- 演化支:副爬行動物
- 演化支:真爬行動物
- 真爬行動物-雙孔亞綱
- 演化支:蜥類/龍形類
- 主龍形下綱
- 演化支:泛龜類
- 鰭龍超目
- 鰭龍目
- 龜鱉目
- 鰭龍超目
- 演化支:主龍形類
- 演化支:主龍類
- 演化支:偽鱷類
- 鱷形超目
- 鱷目
- 演化支:鳥跖類
- 翼龍目
- 演化支:恐龍形類
- 恐龍總目
- 鳥綱
- 演化支:偽鱷類
- 演化支:主龍類
- 鱗龍形下綱
- 喙頭目
- 有鱗目
- 正蜥
- 鬣蜥
- 演化支:有毒類
- 蛇蜥亞目
- 巨蜥科
- 滄龍超科
- 蛇亞目
- 蛇蜥亞目
- 魚龍形下綱
- 魚龍超目
- 魚龍目
舊分類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爬蟲綱
- 無孔亞綱
- 龜鱉目
- 調孔亞綱
- 鰭龍超目
- 魚龍目
- 雙孔亞綱
- 槽齒目
- 鑲嵌踝類
- 鱷目
- 鳥頸總目
- 翼龍目
- 恐龍總目
- 鳥綱
- 鑲嵌踝類
- 始鱷目
- 喙頭目
- 有鱗目
- 槽齒目
- 單孔亞綱
- 哺乳類
- 無孔亞綱
林奈《自然系統》
- 鳥綱
- 兩棲綱
- 爬行目 Reptiles
- 包含大多數非鳥的蜥形綱
- 蛇行目 Serpentes
- 包含蛇、蚓蜥和蛇蜥
- 爬行目 Reptiles
知名現存蜥形綱物種列表
鱗龍形下綱
- 特點是演化趨勢較為保守,大體而言長期保持在很接近羊膜動物基本型態的模樣,也就是大眾刻板印象的冷血爬行動物,包含喙頭目(喙頭蜥)和有鱗目(蜥蜴、蛇)。
蜥蜴
- 舊分類中有鱗目被分為蜥蜴、蛇和蚓蜥三個亞目,但蜥蜴亞目實際上是並系群,而蛇和蚓蜥都是由蜥蜴演化而來。
- 通俗的定義上可以將蛇亞目之外的有鱗目都視作蜥蜴。
- 共同特點是鱗片演化成交疊式的細小鱗片,有助於潛盾沙地、石頭縫隙與洞穴中。
- 有鱗目在蜥形綱中算是形狀最接近始祖的類群,一般蜥蜴的身體模式一直保持著初始配置。
- 不過演化並非單向道而是多向道,有鱗目同時也是現生蜥形綱的多樣性擔當之一,演化出不少實用的謎之技能樹。
- 多數種類有著知名的斷尾能力,斷尾後長回來的尾巴多半沒有內骨骼。
- 有部分大型巨蜥特徵上集合著接近當年原始主龍形類的初期配置、有望在大滅絕後的順風場再成大器。
- 曾在中生代晚期抓住良機演化成著名的滄龍超科問鼎海洋頂層生態位。由這例子來看蜥蜴未來的演化潛能仍大有可為。
虛假的恐怖蜥蜴:恐龍總目、真正的恐怖蜥蜴:滄龍超科。
名稱 | 學名 | 分類 | 分布 | 特徵 | 備註 | 圖片 |
---|---|---|---|---|---|---|
巨蜥 | Varanus | 蛇蜥亞目、巨蜥科 | 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 | 舌頭分叉、脖子略長、銳爪、尾巴和四肢的肌肉發達,絕大多數為肉食性。 | 部分巨蜥被證明出具有單向呼吸、半直立步態和暫時性心室閉膜的能力,或許哪天會完善內溫技能,並代表蜥形綱再次與和合弓綱爭霸地球。 | |
科莫多龍 | Varanus komodoensis | 印尼 | 世界最大的現存蜥蜴,也是現存最大的有毒動物。 | 過去認為科莫多龍的獵殺方式是用唾液裡的病菌來感染獵物,之後深入研究才得知牠們的齒縫會分泌出抗凝血的毒液。
然而新的研究指出其「毒素」的效果極弱,恐怕不能算是毒液。 |
||
澤巨蜥 | Varanus salvator | 東南亞 | 擅長游泳,雖然體型巨大卻鮮少攻擊人。 | 在東南亞十分常見,但中國剛好位於棲地邊境而數量稀少,因此列為一級保育類。 | ||
希拉毒蜥 | Heloderma suspectum | 蛇蜥亞目、毒蜥科 | 美國 | 下顎會分泌毒腺、身上佈滿了圓珠狀的鱗片。 | 攻擊事件鮮少,幾乎沒有血清。 | |
蛇蜥 | Anguis fragilis | 蛇蜥亞目、蛇蜥科 | 歐亞大陸 | 四肢退化,看起來像蛇。 | 和蛇的差別有:
尾巴很長[4]而且能斷尾、有著外耳孔和眼瞼、腹鱗小而多列。 |
|
壁虎/守宮 | Gekkonidae | 壁虎亞目、壁虎科 | 全球熱帶、副熱帶地區 | 指頭上面有很多看不見的細毛提高表面積,在攀爬粗糙的表面時細毛更能填滿那些細小的坑窪,產生所謂的「凡得瓦力」,使自己不會掉下來。 | ||
葉尾守宮 | Uroplatus phantasticus | 馬達加斯加 | 不僅有一條形似樹葉的尾巴,連整個身體的顏色都能夠完美地融入樹皮上。 | |||
金尾守宮 | Strophurus taenicauda | 澳洲 | 白色的身體佈滿細小的黑斑,尾部有金黃色的條紋。 | 尾巴能噴出惡臭黏液。 | ||
豹紋守宮 | Eublepharis macularius | 壁虎亞目、瞼虎科 | 南亞 | 和其他守宮不同,豹紋守宮具有可活動的眼瞼,指頭也沒有能爬到高處的吸附能力。 | 熱門寵物之一,已有許多不同品系被培育出來。 | |
石龍子 | Plestiodon | 石龍子亞目、石龍子科 | 外型和蜥蜴科很像,但大多數的石龍子沒有明顯的頸部,且肢體相對短小,移動方式通常是像蛇一樣滑行。 | |||
變色龍 | Chamaeleonidae | 鬣蜥亞目、變色龍科 | 非洲 | 跟其他蜥蜴類相比雙眼外凸更明顯,且雙眼能各自朝向不同的角度。能伸長舌頭捕捉獵物,上面的唾液黏性強再重的獵物都能被黏住。 | 一般創作中都會誇大變色龍的擬態能力,實際上變色龍主要是依照環境光影和心情變色,變色的速度也不快。 | |
侏儒枯葉變色龍 | Brookesia minima | 馬達加斯加 | 體長不到3公分,世界上最小的變色龍。 | |||
飛蜥 | Draco | 鬣蜥亞目、飛蜥科 | 非洲、亞洲、大洋洲 | 有著由肋骨構成的翅膀,但是只能滑翔而不能飛行。 | ||
褶傘蜥 | Chlamydosaurus kingii | 澳洲 | 頸部有著一圈皮膜,受到威脅時會張大嘴巴並撐開皮膜威嚇,還能直立用後腳奔跑。 | |||
澳洲魔蜥 | Moloch horridus | 澳洲大陸 | 全身長滿尖刺,當清晨的水蒸氣接觸到尖刺時會形成露水,匯聚在尖刺間的溝槽,再順著身上的紋路流到口中,澳洲魔蜥就靠著這種方式攝取水份。 | |||
鬃獅蜥 | Pogona vitticeps | 鬣蜥亞目、鬃獅蜥科 | 雜食性、會通過鼓脹顎鬚來虛張聲勢。 | 熱門寵物之一,已有許多不同品系被培育出來。 | ||
綠鬣蜥 | Iguana iguana | 鬣蜥亞目、美洲鬣蜥科 | 中南美 | 全身綠色、樹棲、草食性、背上有一排尖刺、喉嚨有垂肉。 | 熱門寵物之一。在台灣是嚴重的入侵種之一。 |
|
海鬣蜥 | Amblyrhynchus cristatus | 加拉巴哥群島 | 能夠潛水啃食海藻,每天會花大量的時間曬太陽保暖。 | 酷斯拉的原型。 | ||
角蜥 | Phrynosoma platyrhinos | 鬣蜥亞目、角蜥科 | 北美 | 受到威脅時會從眼睛噴射血液。 |
||
側斑蜥 | Uta stansburiana | 雄性有三種類型:擅長打鬥、佔領更多地盤和雌性的橘色 藍色型在爭奪雌性上會輸給橘色型,黃色型能騙過橘色型卻不能騙過藍色型,三種雄性像剪刀石頭布一樣互相剋制。 |
||||
雙冠蜥 | Basiliscus plumifrons | 鬣蜥亞目、海帆蜥科 | 中美 | 能夠短距離的在水面上奔跑,因此又稱為耶穌蜥蜴。 | 英文名是basilisk,因此也有人翻成蛇怪蜥蜴。 | |
水安樂蜥 | Anolis aquaticus | 鬣蜥亞目、安樂蜥科 | 中美 | 潛水時身體表面會形成空氣膜,空氣會集中到頭部形成氣泡。 | 和水蛛潛水的原理相同,空氣膜也能用擴散作用在水中獲得氧氣。 | |
蛇舅母 | Takydromus formosanus | 正蜥亞目、蜥蜴科 | 一般人眼中最典型的蜥蜴特徵,有著修長的軀幹和尾巴、頭部有著皮膚骨化現象、背部花紋小且成粒狀、腹部花紋為矩形。 | |||
鞭尾蜥 | Aspidoscelis | 正蜥亞目、鞭尾蜥科 | 北美 | 有數個物種只剩下雌性,雖然是孤雌生殖但仍需和其他雌性假交配。 | 孤雌生殖的物種可能是其他物種雜交而成。 | |
蚓蜥 | Amphisbaenia | 正蜥亞目、蚓蜥類 | 中南美、非洲、西亞、伊比利半島 | 四肢或後足退化,外觀像蚯蚓。 | 外觀相似但分類相差甚遠。 | |
雙足蜥 | Dibamidae | 雙足蜥亞目、雙足蜥科 | 墨西哥、東南亞 |
蛇
- 屬於有鱗目的蛇亞目,和蛇蜥亞目及鬣蜥亞目的親緣較近。
- 四肢、眼瞼和外耳孔完全退化,完全仰賴嗅覺、振動和熱感應來感應周遭,幾乎是為了利於伏擊暗殺而特化的構造。
- 全屬肉食性,不會咀嚼及撕咬獵物,而是將獵物整個吞下。
- 其顎骨富韌力,加上有彈性的兩顎的接合並不牢固,此外又因頭骨周邊有許多關節輔助下,令蛇類的兩顎之間能張開至足以把整個獵物吞進嘴裡的程度。
- 話雖如此,但是殺死獵物的主要方式還是纏繞對方後勒斃,毒蛇的毒液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為加速的手段之一,等到獵物的掙扎程度低落到一定程度後才會開始吞食。
- 當然小型獵物因為掙扎力量不足為懼,通常就會直接吞。
- 在人類文化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古代不分中外多是神聖莊嚴的形象為主,到了近代的大眾文化裡蛇幾乎成了陰險、惡毒、禍害等負面觀感的代言詞,跟鯊魚一樣是妖魔化的常客。[5]
- 因為蛇在脫皮前會顯得病懨懨,脫皮完成後卻又變得生龍活虎的特性,在一些文化中被視為再生與不死的象徵。[6]
- 在《聖經》中作為惡魔化身引誘夏娃吃下禁果,算是蛇類汙名化的代表。
- 一般人眼裡多數的蛇都有毒且具攻擊性,但事實上無毒蛇的種類其實比毒蛇更多,而且就算是毒蛇基本上會主動避開人類,咬人大多是因為自身感受到威脅才會有此舉動。
- 此外蛇的移動速度都不快
畢竟沒有腳根本不能跑,在野外遇到蛇只要拉開距離就不會有危險。
- 此外蛇的移動速度都不快
- 有些地區會把蛇當成食物,像是中國傳統菜餚「龍虎鬥」中的龍其實就是蛇類。
傳奇傭兵的主食,有毒無毒一樣美味。
- 除了南極洲外全世界幾乎都可以找到蛇類的蹤跡,但部份島嶼如格陵蘭、冰島、愛爾蘭和紐西蘭則完全沒有發現蛇類棲息的痕跡。
名稱 | 學名 | 分類 | 分布 | 特徵 | 備註 | 圖片 |
---|---|---|---|---|---|---|
盲蛇 | Typhlops | 盲蛇下目、盲蛇科 | 歐洲、非洲、亞洲、中南美 | 小型的穴居蛇,形似蚯蚓。 | 鉤盲蛇為目前發現唯一一種行專性孤雌生殖的蛇類,所有已知的個體皆為雌性。
跟鳴角鴞有著共生關係,首先鳴角鴞會把盲蛇扔進樹洞裡,目的是讓盲蛇吃掉衛生害蟲來減少雛鳥生病的機率,窩裡住著盲蛇的雛鳥的死亡率通常會降低。 |
|
綠森蚺 | Eunectes murinus | 蚺科 | 中南美 | 世界最大的蛇,雖然長度比樓下的網紋蟒短,但體型較粗,綜合算下來是森蚺更大。 | 電影《大蟒蛇》系列的主角,不過電影誇大了牠的體長。 | |
緬甸蟒 | Python bivittatus | 蟒科 | 亞洲南部 | 能夠吞下比自己的頭顱還大得多的動物。牠們可以將嘴張開180度,嘴裡還有特殊的通風口,就算吞下大塊的獵物也可以呼吸。 | 在金門有原生的緬甸蟒分布,也是台灣領土內唯一的原生蟒蛇。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曾為風行一時的寵物,最後卻因棄養潮而成為入侵物種之一。 |
|
網紋蟒 | Malayopython reticulatus | 東南亞 | 可說是世界最長的蛇,大的可以長到10公尺,甚至能把鹿或豬等大型動物一口吞下。
|
|||
長鼻樹蛇 | Ahaetulla nasuta | 游蛇科、瘦蛇亞科 | 斯里蘭卡 | 擁有水平形的瞳孔且有雙眼視覺,在蛇類中相當少見。 | ||
天堂金花蛇 | Chrysopelea paradisi | 東南亞 | 又稱為飛蛇,撐開肋骨讓身體變得扁平後能夠在樹林間滑翔。 | |||
玉米蛇 | Pantherophis guttatus | 游蛇科、黃頷蛇亞科 | 北美 | 無毒蛇、有橘黃色的斑紋。 | 常見的寵物蛇之一,經育種後有多種花色。 | |
加州王蛇 | Lampropeltis californiae | 無毒蛇、黑白相間、是常見的寵物蛇之一。 | 會以其他蛇類為食(包括有毒的響尾蛇),也是其英文俗名"Kingsnake"的由來。 | |||
錦蛇 | Elaphe | 東亞 | 無毒蛇。由於會捕鼠為食所以英文稱為Ratsnake。 | |||
非洲樹蛇 | Dispholidus typus | 非洲 | 眼睛很大。會透過後面的牙齒來釋放毒液,而不是像其他毒蛇的毒牙位於前方。 | 哈利波特中製作變身水的其中一種材料即是非洲樹蛇的蛇蛻。
是游蛇科少數擁有劇毒,且有毒死人紀錄的物種。 |
||
紅邊束帶蛇 | Thamnophis sirtalis | 游蛇科、游蛇亞科 | 北美 | 無毒蛇。冬眠結束後會群聚交配,某些雄蛇會釋放雌性費洛蒙吸引其他雄蛇,可能是為了保暖或躲避天敵。 | ||
觸角水蛇 | Erpeton tentaculatum | 水游蛇科 | 東南亞 | 吻部長著偵測獵物用的觸角。 | 狩獵時會將身體彎成J字形,用身體驅趕魚游向自己的嘴前。 | |
眼鏡蛇 | Naja | 眼鏡蛇科 | 非洲、亞洲 | 又稱飯匙倩。會抬起頭部並膨大頸部威嚇敵人。 | 台灣六大毒蛇之一,亦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
|
|
眼鏡王蛇 | Ophiophagus hannah | 亞洲南部 | 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因為體型大注入的毒液也多,甚至有毒死大象的傳聞,王者之名當之無愧。 | 以其他蛇類為食,學名「Ophiophagus」就是「食蛇者」的意思 |
||
唾蛇 | Hemachatus haemachatus | 非洲 | 能透過毒牙上的小孔射出毒液,射程最遠可達2.5公尺。 | |||
雨傘節 | Bungarus multicinctus | 台灣、華南 | 黑白相間。 | 台灣六大毒蛇之一,有著強烈的神經毒但十分怕人。印度四大毒蛇之一的青環蛇的同屬近親。 | ||
珊瑚蛇 | Micrurus | 美洲 | 紅黑相間,從外表就明確表現出其危險性。 | 有一些無毒蛇類外觀與其類似,像是牛奶蛇。 |
||
黑曼巴蛇 | Dendroaspis polylepis | 非洲 | 體色為灰或褐,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深,名字的黑指的是牠嘴巴的黑而非身體。 | 非洲最危險的毒蛇,但擊殺數還不算太高。
陸上移動最快的蛇,但不會主動追擊獵物。 |
||
海蛇 | Hydrophiinae | 澳洲至印度洋海域、東南亞海域 | 完全適應海洋的蛇類,可分為較適應海洋生活、行胎生、幾乎不上岸、攻擊性強,對人類危險性較高的正統水棲海蛇,及需上岸產卵、攻擊性低,幾乎沒有咬人案例的扁尾海蛇(Sea Krait)。有些海蛇的毒液可以殺死50個人。 | |||
太攀蛇 | Oxyuranus scutellatus | 澳洲、新幾內亞 | 在剛出生時就有劇毒,其毒液可以殺死125個人。 | |||
加彭噝蝰 | Bitis gabonica | 蝰科、蝰亞科 | 非洲 | 擁有所有蛇類中最長的毒牙,長達55毫米,約佔其體長的3.5%。 | ||
鋸鱗蝰 | Echis carinatus | 遇到天敵時會將身體盤繞成C狀後將磨擦身體,鱗片的磨擊便會引發出像水壺的唧唧聲。 | 印度四大毒蛇之一。 | |||
山蝰 | Daboia russelii | 亞洲南部 | 幾乎是多數蛇咬事件導致死亡最多的毒蛇。其毒液會破壞組織,倖存者最終可能會殘疾。僅在印度就殺死了2萬多人。 | 印度四大毒蛇之一。台灣六大毒蛇之一的鎖鍊蛇的同屬近親。 | ||
樹蝰 | Atheris | 非洲 | 全身的鱗片向外突出,看起來像長滿了刺。 | 外型獨特所以是常見的寵物蛇之一,但有致人於死的紀錄。 | ||
赤尾青竹絲 | Viridovipera stejnegeri | 蝰科、蝮亞科 | 東南亞、南亞 | 全身綠色,腹部為黃色,紅眼,尾部為磚紅色,體側有一條白色的線條(部分個體在白線下還有一條紅線)。擅長爬樹。 | 台灣六大毒蛇之一,因為較為常見所以是台灣咬人數最多的毒蛇,但死亡率不高。 | |
龜殼花 |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 台灣、華南 | 台灣六大毒蛇之一。 | |||
百步蛇 | Deinagkistrodon acutus | 頭部尖端呈突出狀的短小鱗角。 | 台灣六大毒蛇之一,注毒量大。
身軀碩大且數量稀少,因此有部分人稱其為「山神」,也是台灣原住民的圖騰象徵之一。 |
|||
響尾蛇 | Crotalus | 美洲 | 會甩動尾巴發出聲響。 | |||
蛛尾擬角蝰 | Pseudocerastes urarachnoides | 伊朗 | 尾巴末端膨大,擬態成蜘蛛的樣子吸引獵物。 | |||
又名土龍或野槌蛇,日本著名的UMA,除了北海道和沖繩外各地都有目擊記錄。 |
喙頭目
- 通稱喙頭蜥、楔齒蜥,外觀像蜥蜴但自成一類,匯集許多更古老的活化石特徵。
- 著名的特徵是頭頂的第三隻眼(顱頂眼),是連結松果體的感光器官,能用來調節生理時鐘。
不過顱頂眼其實沒那麼稀奇,不少蜥蜴也有。
- 中生代時多樣性堪比現代蜥蜴,然而現今已經衰敗到只能在紐西蘭半島苟活,僅存一個種(Sphenodon punctatus)的兩個亞種。
主龍形下綱
- 特點是演化潛力開發到極致特化,因為他們起源於二三疊記的優勢蜥形綱動物,旗下曾有恐龍、鰭龍類、翼龍等明星古生物超豪華陣容,故冠以【主龍】之名表達牠們曾有的輝煌地位,現存的種類有泛龜類的龜鱉目以及主龍類的鱷魚和鳥類。
- 其中主龍類是最極致特化的類群,曾經趨同演化不少現代哺乳類所擁有的進步特徵,至今仍是天空與淡水生態位的主人。
- 當年下剋上合弓綱成為地球的新主人後,享受著中生代長達億年以上氣候穩定的紅利大紅大紫好不威風。然而主要統治地位物種卻在白堊紀大滅絕翻車,只餘最特化的族群殘存至今。
中生代的主龍:我統治海陸空,拳打合弓腳踢兩棲所向披靡。現代的主龍:只能窩在天空與淡水的基本盤了。合弓綱:誰叫你的原型機那麼大隻,要縮小的代價可不小啊!主龍:那你站得起來嗎?人類:我站起來了,怎樣?主龍:喔幹...我繼續苟。- 此外牠們的鱗片仍沿用祖先的拼貼式鱗片:在此基礎上龜類結合肋骨極大程度特化防禦能力、而鱷類則另外長出皮下成骨亦獲得不錯的防禦力抵禦外敵。
龜鱉目
- 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由肋骨變成的龜殼,堅固的龜殼可以用來抵禦外敵。
- 相對的龜殼會影響四肢和脊椎的活動
,因此要靠著又粗又長的陰莖來進行交配。
- 相對的龜殼會影響四肢和脊椎的活動
- 龜鱉目分為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兩者用不同的方式將頭藏入龜殼中。
- 不過有需多種類因頭太大或脖子太長而無法將頭藏入殼中。
- 龜類常給人行動遲緩的印象,但許多小型澤龜能夠短距離的衝刺。
- 屬於主龍形下綱但不屬於主龍類,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特徵,如其心室就未像主龍類那樣完全分開。
- 與鰭龍一脈同屬泛龜類,某方面上是血緣最接近蛇頸龍的現存動物,然而對於烏龜們的演化路途仍有諸多謎團。
名稱 | 學名 | 分類 | 分布 | 特徵 | 備註 | 圖片 |
---|---|---|---|---|---|---|
楓葉龜 | Chelus fimbriatus | 側頸龜亞目、蛇頸龜科 | 南美 | 頭部像枯葉,靠著偽裝伏擊獵物。 | ||
沼澤側頸龜 | Pelomedusa subrufa | 側頸龜亞目、非洲側頸龜科 | 非洲 | 雜食性,主食為昆蟲和魚蝦。已觀察到牠們會捕食鳥類。 | ||
鱉 | Trionychidae | 潛頸龜亞目、鱉總科 | 亞洲、非洲、美洲 | 殼上罩著一層革質皮膚,又稱軟甲龜。
鼻子向前延伸,頭部呈現三角形。 |
雖然閩南語俚語中「龜笑鱉無尾」,其實鱉的尾巴只是比較短甚至不會超過背甲的側裙帶,而不是沒有。 | |
紅耳龜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 潛頸龜亞目、澤龜科 | 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原產地) | 頭上有兩個明顯的紅斑。 | 俗稱巴西龜但原產地在北美,作為寵物在世界各地流通,成為知名入侵物種。 | |
食蛇龜 | Cuora flavomarginata | 潛頸龜亞目、地龜科 | 東亞 | 雖然會潛水旦不善游泳,是台灣唯一的半陸棲龜類。
遇到危險時能將頭部、四肢及尾巴完全縮入殼內,並將腹甲向上合起以保護自己。 |
因為盜獵而瀕臨絕種。
雖然叫食蛇龜,但不會吃蛇。 |
|
斑龜 | Mauremys sinensis | 台灣、華南、越南 | 性格溫和,對高溫忍耐力較高,頭、頸及四肢上都有著亮綠色和黑色的條紋。 | 台灣最常見的原生龜類。 |
||
草龜 | Mauremys reevesii | 東亞 | 雜食性,幼年偏肉食、成年偏草食。
頭頸側面有黃色斑紋、有三條縱向隆起、後緣不呈鋸齒狀。雄為黑雌性為棕、腹面略黃、四肢扁平有爪、趾間有蹼。 |
又名烏龜、金龜、臭青龜,但是一般用烏龜這詞來泛指鱉以外的淡水龜,然而真正的烏龜實際上是瀕危物種。
除了人類獵捕與環境破壞造成瀕危的原因外,還有一點是草龜非常容易跟其他種類的地龜科混種而難以保持族群基因傳承。 |
||
陸龜 | Testudinidae | 潛頸龜亞目、陸龜科 | 世界各地 | 完全陸棲生活的龜類,絕大多數為草食性。 | 有很多種類已經變成市面上販售的熱門寵物。 | |
加拉巴哥象龜 | Chelonoidis nigra | 加拉巴哥群島 | 體型最大的陸龜、草食性、脖子能伸長,強而有力的四肢足以支持沉重的身體。 | 因群島地形的地形區隔效應,所以各島嶼上的加拉巴哥象龜幾乎都是不同亞種,這也啟發了達爾文對「演化」的思考,進而寫出名作《物種起源》[7]。 | ||
亞達伯拉象龜 | Aldabrachelys gigantea | 非洲 | 已知壽命最長的陸生脊椎動物是加爾各答動物園內一隻256歲的亞達伯拉象龜,傳家寶等級寵物。 | |||
大鱷龜 | Macrochelys temminckii | 潛頸龜亞目、鱷龜科 | 北美 | 由於走向掠食性所以頭部較為巨大無法縮入殼中,且咬合力極強。雖是掠食者卻是用舌頭偽裝蠕蟲誘捕獵物上門,所以主動攻擊性較低。 | 世界上最大的現存淡水龜。有被當成寵物販售,但有些地區已變成入侵物種。 | |
擬鱷龜 | Chelydra serpentina | 食性為偏肉食的雜食,會主動追捕獵物,所以攻擊性較強。 | ||||
海龜 | Cheloniidae | 潛頸龜亞目、海龜總科 | 世界各地除極圈之外的海洋 | 在海中生活的龜類,四肢成槳狀。 | 沒有卵胎生的能力[8],繁殖期仍會到岸上產卵。 | |
玳瑁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 海龜總科、海龜科 | 全世界熱帶海域 | 嘴的形狀類似鷹喙,且身體後方的緣盾成鋸齒狀。 | 龜殼可加工為寶石,自古以來常被狩獵而瀕臨絕種。
主食為海綿,由於海綿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矽(玻璃的原料),因此玳瑁是少數可消化玻璃的生物。 |
|
棱皮龜 | Dermochelys coriacea | 海龜總科、棱皮龜科 | 全世界熱帶至溫帶海域 | 又稱革龜,龜殼以革質皮膚和膠質構成,而非一般龜類的角質和骨板。 | 現存最大的龜類,體長最大可達3公尺、重達1噸。 |
鳥綱
- 屬於恐龍總目的蜥臀目
,目中有綱。 - 條目已獨立,詳見鳥。
鱷目
- 和鳥類是唯二現存的正統主龍類,毫無疑問的淡水霸主。
- 現存的有三個科,在英文中有不同的俗名:
- crocodile指的是鱷科物種、aligator是短吻鱷科,
沒什麼人在乎的gharial是長吻鱷科。
- crocodile指的是鱷科物種、aligator是短吻鱷科,
- 是少數會築巢孵蛋的爬蟲類之一,幼兒的性別取決於溫度,如果溫度低就是女生、溫度高就是男生。
- 母親會將幼兒含在嘴裡以便保護。
名稱 | 學名 | 分類 | 分布 | 特徵 | 備註 | 圖片 |
---|---|---|---|---|---|---|
尼羅鱷 | Crocodylus niloticus | 鱷科 | 非洲河域 | 世界第二大的鱷魚,影視形象最經典的代表性物種,喜好伏擊非洲各種大型哺乳類,也會吃乾渴水池的魚類或是食腐充飢。 | 著名的食人鱷古斯塔夫就是屬於尼羅鱷。基本上與棲地重疊的河馬之間不會互相攻擊,因為雙方都無法造成對方有效的傷害,但鱷魚會捕食河馬幼崽,而成年河馬則會驅趕鱷魚。 | |
鹹水鱷/灣鱷 | Crocodylus porosus | 澳洲北部河域、東南亞半島和印度等亞洲南部河域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鱷魚,在印度桑達班國家公園甚至有捕食老虎的紀錄。
在東南亞地區也有被養殖作為各種用途。 |
具有遠洋渡海的特殊能力,實際上在新生代歷史也是靠此能力渡海入澳。
曾經也分布在中國,韓愈《祭鱷魚文》提到的正是灣鱷。 |
||
恆河鱷 | Gavialis gangeticus | 長吻鱷科、長吻鱷亞科 | 南亞河域 | 長吻鱷科現存唯二的物種,細長的嘴適合用來捕捉小魚。 | ||
馬來鱷 | Tomistoma schlegelii | 長吻鱷科、切喙鱷亞科 | 馬來西亞、印尼 | 嘴型不像恆河鱷那麼細長,也會捕食猴子、鼷鹿、巨蜥等中型動物。 | ||
美國短吻鱷 | 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 短吻鱷科、短吻鱷亞科 | 美國東南部 | 算是聲音最吵的爬行動物之一,牠們用超低頻震動水面跟彼此溝通。 | 有著生活在下水道裡的都市傳說,但實際上下水道的溫度不適合冷血動物所以是不可能的。 | |
揚子鱷 | Alligator sinensis | 中國長江流域 | 又稱鼉,《爾雅》中說明龍的「頭似駝」可能是將同音的鼉誤記為駝。 | 《聊齋志異》裡豬婆龍的原型。 | ||
眼鏡鱷/凱門鱷 | Caiman crocodilus | 短吻鱷科、凱門鱷亞科 | 中南美 | 體型較小的鱷魚,幼年期有許多的天敵 |
早前在美國也因為棄養潮的關係使其野外數量龐大,是少數不需擔心滅絕的鱷魚之一。 | |
黑凱門鱷 | Melanosuchus nige | 短吻鱷科最大的物種,體色會隨成長逐漸變黑。 |
以爬蟲類為主題的作品
以下部分歡迎各位補完,已有者請不要重複登錄。 |
僅討論以真正的爬蟲類為主角或重要配角的作品,像龍這種具備爬蟲類元素的人外暫且不列入討論。 |
三次元作品
作品 | 原文 | 解說 | 備註 |
---|---|---|---|
大蟒蛇/狂蟒之災 | Anaconda | 出了很多廉價B級續集,兩個系列還有跨界合作。 | |
史前巨鱷 | Lake Placid | ||
卡美拉系列 | ガメラ | ||
變形蛇王 | Mega Snake | 一條蛇怪被放出後肆虐鄉間小鎮的B級電影 | 不管劇情還是特效都是滿滿的廉價感,但因為好萊塢電影台的中文預告而出名
封印了千年的禍害,即將到來!你的血…是它的菜,你的恐懼…它的最愛,沒有人相信,只有你知道!熱鬧的園遊會,就要變成一盤人肉沙西米!它…不用配哇沙比! 好萊塢電影台,八月二號晚間八點四十五分。變形蛇王…越變越大隻 |
動畫、漫畫
作品 | 原文 | 解說 | 備註 |
---|---|---|---|
忍者龜 |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 ||
飆風雷哥 | Rango | ||
蜥蜴超人 | L-MAN | ||
100天後會死的鱷魚 | 100日後に死ぬワニ | ||
蓋特機器人 | ゲッターロボ | 以爬蟲人類所組成恐龍帝國做為敵方勢力登場。原本是地球上的主要物種,但因為蓋特線的出現不得不進入深海當中避難。
後來早乙女博士開發以蓋特線作為動力源的蓋特機器人時便決定重回地表並以破壞蓋特機器人等一切跟蓋特線有關的所有事物。 |
故事前期的主要敵人,在百鬼帝國登場之後便與人類一時休戰。
但為了重回地表的目標依然在暗地伺機而動。 |
爬蟲類少女難親近 | 爬蟲類ちゃんは懐かない | ||
秘密的爬蟲類 | 秘密のレプタイルズ |
電玩
作品 | 原文 | 解說 | 備註 |
---|---|---|---|
貪食蛇 | Snake | ||
拳皇/格鬥天王 | ザ・キング・オブ・ファイターズ | 95~97大蛇篇 |
文學
作品 | 原文 | 解說 | 備註 |
---|---|---|---|
白蛇傳 | |||
浦島太郎 | 日本民間童話故事,浦島太郎救了一隻海龜後被邀請到龍宮城,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後回到地上,卻發現已經過了數百年的時間。 | 狹義相對論中高速運動使時間變慢的現象稱作浦島效應。 | |
安珍與清姬 | 安珍・清姫伝説 | ||
龜兔賽跑 |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 伊索寓言的代表性故事之一,跑得快的兔子輕視烏龜而在終點前打盹,卻反被努力不懈的烏龜反超。 | |
巴冷公主 | Balenge ka abulru |
相關條目
回應
備註
- ↑ 定義爲主龍類中比起鳥更接近鱷魚的動物
,所以真正的鱷魚也屬於偽鱷類。 - ↑ 因為截至今日海洋最大物種桂冠掌握在現代哺乳類藍鯨手上,而紐西蘭大魚龍只是農場文噱頭,實際上是無效種。
- ↑ 鱷魚有完全分隔的心室,且大動脈的構形和鳥類基本相同(仍然保留連接右心室、雖然與降主動脈相通但主要向腹腔動脈供應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以方便胃酸分泌、在鳥類退化的左主動脈弓,此構形應爲主龍類最近共祖所有),但鱷魚又演化出連接左右主動脈弓基部的潘氏孔和能在神經控制下關閉肺動脈的齒狀瓣以適應水中生活,但其代價就是輸入下半身的血液有部分來自右心室而拉低了基礎代謝率,無法達到恆溫
- ↑ 肛門之後的部位算尾巴
- ↑ 雖然古代神話中蛇也常作為兇惡形象登場(九頭蛇、美杜莎、耶夢嘉德、八岐大蛇等),但崇拜蛇的地區也不少,如中美的羽蛇神與中國的伏羲和女媧。
- ↑ 例如希臘的醫神與兩河流域的吉爾伽美什。
- ↑ 在達爾文前,曾被提出的演化理論是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論,意思是常用的器官會進化、不用的器官會退化,在生物的一生中就會因為使用而有變異,傳給後代後再一代代的累積起來最終形成大差異。但這無法解釋加拉巴哥群島陸龜、雀鳥本身只有些微的差異性,甚至連南美洲都有物種跟加拉巴哥群島的只差一些,所以經過長期考證後才提出「天擇」、「適者生存」的論述:生物異變是不規則的,經過自然淘汰會留下最適合的,後代才能保有此變異。不過在當下仍無法說清楚變異與遺傳是怎麼進行的,直到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才補上。
- ↑ 現生的主龍形下綱成員皆爲純卵生(開發出卵胎生的現生蜥形綱成員皆屬鱗龍,而已滅絕的魚龍也有此能力;滄龍則有找到軟殼蛋化石),似乎是因爲存在某種因素限制了主龍形類向胎生方向發展,目前普遍的觀點是認為主龍類的蛋殼實在是太厚太硬了才會如此,而鰭龍類與海鱷因為化石證據不足故無法確認其生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