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

出自Reko Wiki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恐龍(Dinosauria)/呆腦獸
恐龍是研究不完的史詩大坑。歡迎各位博學島民隨時補充。
本條目只專心討論“恐龍總目”,其他“”族請移駕該條目查詢。
本條目可能含有打臉哺乳愛好者的文筆,如不能接受哺乳類被打臉的毛茸茸控島民請不要看下去。

簡介

  • 定義上屬於一類在【中生代】發跡、演化,並最終統治陸地優勢生態位長達約1億多年的已滅絕陸生蜥形綱/舊爬行綱/爬行動物動物類群。
    • 雖然鳥類的確從屬於恐龍總目旗下的演化支、但為了方便討論符合大眾印象的恐龍明星和冷僻物種:在此條目只定義那些保有部分爬行動物特徵,主要生活空間為純粹陸地生態位以及只擁有滑翔能力之過度物種的恐龍總目物種為【非鳥恐龍】
  • 從遺留的化石證據來看恐龍的體型範圍涵蓋從家雞大小乃至於地球上最大型之陸地動物:體長約40米的巨無霸怪獸。
    • 由於大型恐龍無論肉食性恐龍還是植食性恐龍,皆能找出不少體長體重冠絕比現今大動物的明星物種作為博物館和媒體宣傳的好素材,導致恐龍大多是高大魁武之中生代怪獸形象便深植人心成為恐龍文化不可抹滅的核心價值。
    • 實際上當時的中小型恐龍其物種數量也不容小覷,長達100多年的挖掘史中,世界各地的合適條件地層中都發現為數不少的中小型恐龍化石,側證恐龍的生態位適應能力跟現今陸生哺乳類相比也毫不遜色。
  • 恐龍內部依據某些大方向的共通特徵和食性偏好,可分類三大核心類群
    • 獸腳類恐龍
      • 主體而言偏肉食性或雜食性:行走姿態以二足步行、頭部軀幹和尾巴以臀部重心為中心點延展從而保持翹翹板力學平衡的身體作為主要姿態。現今包括人類和鳥在內並沒有趨同演化完全相同步態的現生物種。
      • 由於重心能集中在臀部發展大肌肉雙足、大尾巴亦輔助分擔行走動能消耗、大型獸腳類恐龍的體型和頭骨破壞力之極限潛力冠絕於至今為止出現的所有陸地肉食脊椎動物類群,自然成為受歡迎的電影片題材或點子題材庫。
      • 二足步態、長脖子長尾巴的嬌小獸腳類恐龍可看做保持原始恐龍基礎姿態的演化潛力股、事實上無論是體型巨大小短手的肉食王者暴龍或是手長啤酒肚的鐮刀龍、甚至於以下條目蜥腳類與鳥臀類恐龍都是由最原始的雙足小恐龍為基礎模板演化魔改身體而成。
      • 代表物種:暴龍、伶盜龍/迅猛龍(俗稱)、棘龍、異特龍、鯊齒龍、鐮刀龍、偷蛋龍、似鳥龍、傷齒龍、始祖鳥等
    • 蜥腳類恐龍
      • 除了最原始的物種類群外全員植食性動物:特點是肥大的軀幹與不成比例小小的頭部、長長的脖子和尾巴,基本上找同地層最大型的恐龍從此類群找名單準沒錯。
      • 早期的三疊紀原蜥腳類恐龍仍保持二足站立、牙齒特化純摘食葉片並擴充腸胃轉往植食性發展,到了侏羅紀早期更大的啤酒肚催生演化出圓柱形的四肢,轉變成四足動物用以支撐更龐大的體重,自此奠定蜥腳恐龍注定成為陸地巨獸的演化方向。
      • 代表物種:梁龍、腕龍、板龍、圓頂龍、阿根廷龍、火山齒龍等。
    • 鳥臀類恐龍
      • 主體而言偏向植食性動物:由於比起蜥腳類恐龍多點出牙齒分化和恥骨靠後的技能樹,沒有變成純粹的陸地巨獸而有更多形態變化。
      • 成員包含可愛的植食性中小型恐龍、看起來兇悍且全身武裝的裝甲恐龍。或是體態比較優美不臃腫、機動力接近植食性哺乳類的的大型植食性恐龍。可說是形態變化非常豐富的恐龍類群。
      • 代表物種:三角龍、甲龍、劍龍、綾齒龍、禽龍、鴨嘴龍、冠龍等。
  • 恐龍在學術命名上雖說以【恐怖蜥蜴】為詞意,代表當時的古人將牠們看做古代原始大蜥蜴。然而隨著研究方法越來越進步,基本證明恐龍實際上是活躍迅捷的進步陸生脊椎動物類型。
    • 與真正蜥蜴所屬的【鱗龍類】不同,恐龍屬【主龍類】的蜥形綱動物演化支,其演化成就絲毫不愧對主龍之名。
    • 雖然提到蜥形綱/舊爬行綱/爬行動物一詞,人類總會聯想現代爬行動物那些冷血且覆麟,變溫且冷酷,行動相較哺乳類遲緩且愚鈍的刻板落後動物形象。
    • 但真實生物的演化路線並非單線道而是多條路線並行發展,正如現代哺乳類從原始合弓綱脫盈而出,主龍類也從原始蜥形綱動物鶴立雞群統治中生代天空與大地。
    • 主龍類與進步哺乳類趨同演化無恥抄襲出垂直四肢、恆溫/二心房二心室,這些特徵都顯示牠們乃是恆溫且比較迅敏的蜥形綱動物,與冷血爬行動物形象沾不上邊雖然鱷魚又通過魔改大動脈變回變溫動物了
    • 主龍類採用同鳥類的「氣囊呼吸」系統:一種空氣在體內行6字型單向流動的呼吸系統,不論呼氣吸氣都能為肺部微血管注入新鮮氧氣,能在低氧環境中輕鬆呼吸並保證有足夠氧氣供應身體持續進行高耗氧活動。
    • 主龍類的氣囊呼吸效率與合弓綱腹式呼吸效率差距(以現代鳥類與哺乳動物量測,單位:氣體交換面積/每公克的空氣):氣囊200cm2/g;腹式15cm2/g
    • 沒有廢氣容積也令恐龍的大型化上限遠比其他動物更高上一個檔次,並附帶氣冷散熱的附加效果使恐龍更能輕鬆在旱地裡保持恆溫活動。太IMBA了
    • 恐龍所在的鳥跖類主龍更可能進一步趨同演化出體毛保護身體適應氣溫變化劇烈的陸地環境維持體溫恆定。
    • 身為明星動物的恐龍也有屬於自己的改良生理特徵,最明顯的便是原始恐龍採用雙足趾行附帶長尾巴平衡體重,不再跟蜥蜴一樣進行高活躍運動會壓迫肺部,跨步距離更大,耐力與機動力雙重UP
    • 部分大型恐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多組氣囊與中空骨架結合以支持其驚人的體型
    • 憑藉以上足以與現今哺乳類媲美的進步生理特徵,恐龍稱霸當時環境資源豐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令部分大型化的恐龍成長出如同特攝怪獸一般巨大的體型。
      • 因為相對於發生了各種板塊與海平面變遷、差點讓脊椎動物爬不上陸地的全球性海洋缺氧、乃至於毀滅世界97%生命大毀滅的古生代;與平均溫度較低且動不動就來個冰河期的新生代,中生代的確是相對穩定的環境,平均氣溫與含氧量也比現在高。
      • 當然這是指陸地上,中生代的海洋中也發生了不少次中小規模的滅絕,進而讓中生代海洋成為眾強爭霸的地獄水族館。
  • 至於異齒龍、魚龍、鰭龍類、滄龍、翼龍、史前巨鱷乃至於大型龜鱉目等看起來像恐龍的明星古生物物種,事實上通通都不是真正的恐龍。
    • 雖然農場文很常將明星古生物引用考據錯誤的資料經誇張化的修飾故事博人眼球,然而終究是娛樂化的垃圾資訊。
    • 即使部分物種的起源關係因難獲取DNA情報以致對古生物學界來說難以精確溯源,不過他們在化石證據上的解剖學分析上和時間悖論上與真正的恐龍仍有明顯差距,故依消去法還是能獨立出去劃族譜分支。
    • 以下盤點不是恐龍的明星古生物族譜和解明關係。
      • 異齒龍、基龍:屬於合弓綱,其實是哺乳類的親戚,而且牠們所在的二疊紀恐龍不但還沒出現,其恐龍祖先雙孔亞鋼蜥形綱動物在當代是被人類祖先合弓剛壓制的邊緣類群。
      • 魚龍:屬於魚龍形下綱。這支蜥形綱海爬在恐龍還未出現的三疊紀早期就迅速下海適應海洋生活。
      • 蛇頸龍、上龍:屬於主龍形下綱-泛龜類-鰭龍超目-鰭龍目。稍晚魚龍類下海然後同魚龍(orz)。
      • 大型龜類:屬於主龍形下綱-泛龜類-龜鱉目。雖然化石證據與分子證據互相矛盾難以溯源,但分子證據方面仍可證明龜類只是相較於蜥蜴、蛇更接近鱷魚、鳥一點。而龜類本身理應在三疊紀早期便與恐龍分家各自發展。
      • 滄龍:屬於鱗龍形下綱-有麟目-滄龍超科。麟龍與恐龍所在的主龍在二疊紀就分家各自發展,而旗下滄龍直至白堊紀中晚期才正式出現下海發展,那時候恐龍已經出現很久,且因生殖問題難以下海發展。
      • 帝鱷、恐鱷等某某鱷:屬於主龍形下綱-主龍類-偽鱷類。主龍類有兩大分支,恐龍是祖先型態比較輕敏的鳥跖類主龍,而通常叫某某鱷的主龍八成是偽鱷類,骨盆結構與直立方式都與恐龍迴然不同。
      • 翼龍:屬於主龍形下綱-主龍類-鳥跖類-翼龍目。算是與恐龍關係最密切的親緣物種,在三疊紀晚期橫空出現與恐龍分家往天空發展。
  • 待施工

起源與歷史

打算趁爆炸的時點重寫歷史 這次只打算集中撰寫恐龍相關的歷史 其他中生代大型蜥形綱/爬行動物的輝煌歷史留給新生的中生代wiki

古生代石炭紀

  • 這時候尚未有恐龍
  • 關於石炭紀部分請參造古生代的石炭紀篇

古生代二疊紀

  • 關於二疊紀部分請參造古生代的二疊紀篇
  • 據信起源於現今南半球的南美洲聖瑪莉亞地層

中生代三疊紀

  • 三疊紀早期,上次滅絕事件中超級火山帶來的溫室氣體與生態系統崩壞停滯的碳循環,使三疊紀的盤古大地變成一望無際的荒漠作為主導環境
    • 合弓綱還保有「獸頭亞目」哺乳類直系祖先「犬齒獸亞目」以及水龍獸、肯氏獸類所在的「二齒獸亞目」、在三疊紀最早期仍然是陸地統治者,但這只是舊霸主的迴光返照。
  • 此時以「引鱷」為代表的「主龍形類」正式登場,牠們比起殘存的「合弓綱」更早改良保護身體水分的生理機制以在沙漠中生存。
    • 同時主龍形類也改良了步行姿態,漸漸與合弓綱趨同演化將四肢垂直於身體下方的身體布局、不再與蜥蜴一樣爬行,機動力更甚以往的爬行「蜥形綱」動物
    • 主龍形類比起其他主龍形下綱,在頭部又演化出「匡前孔」,一種在上顎與下顎形成的減重框架結構,以此為基礎夯實主龍形類與其後主龍類大型化潛力的制勝法寶
    • 藉由以上特性「主龍形類」便得以在高溫缺水的三疊紀旱地中擊敗老霸主合弓綱殘存的「獸頭亞目」[1]和「大型犬齒獸亞目」[2],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脊椎動物坐穩寶座
    • 至於肯氏獸類..他們雖然淘汰了水龍獸上位成功,但畢竟都是長鸚鵡嘴喙的植食性肥豬,只能淪為肉罐頭任肉食動物宰割。
  • 副爬行動物此時卻像喪失演化潛力一樣,雖然出過不少種類但最後仍是競爭不過主龍形類而逐漸消亡。
  • 爾後主龍形類抓住機會迅速演化終於催生出「主龍類」:比起主龍形類、主龍類擁有更多先進且足以媲美恆溫合弓綱的生理特徵
    • 此時在主龍類這支展開一次重要的分岐事件,分化出與鱷魚關係相近的「偽鱷類」主龍、與及鳥和恐龍的直系祖先「鳥跖類」主龍
      • 鳥跖類主龍以輕盈的身姿在三疊紀中期出道,牠們比起原始主龍類演化出更輕便的中空骨架和長長的脖子與四肢
      • 最後有支鳥跖類行二足站立作為主要姿勢,「恐龍」在此正式誕生。
  • 在三疊紀代替主龍形類率先稱霸的是「偽鱷類」主龍,包括恐龍在內的「鳥跖類」主龍在三疊紀早中期仍不強勢
    • 如果鳥跖類是輕裝上陣的刺客玩家,那偽鱷類便是專攻高輸出高護甲的重裝戰士,其掠食者分支演化出發達的皮下成骨、猙獰的大頭,體型和破壞力遠不是大小如狗的原始恐龍所能比擬。
  • 一個機會在三疊紀中期與晚期交接時間點強勢來襲,據信連綿200萬年暴雨的「卡尼期洪積事件」令盤古大陸從沙漠蛻變成青蔥萬里的雨林。
    • 事件徹底宣告合弓綱的衰敗。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引鱷類開始跨越赤道的「死亡帶」,但這次事件讓蜥形綱各路主力演化支正式擴散各地。
    • 此時大多「肯氏獸類」無法消化雨林植物、獨留「利索維斯獸」做最後的垂死掙扎、獸頭亞目最後的「包氏獸類」也無法適應雨林環境,逐漸滅亡,唯有較小的「犬齒獸亞目-新顎小目」錯開生態位僥倖存活。
    • 自「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與「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連續低靡長達百萬年的昆蟲們[3]則藉機東山再起:藉著潮濕的環境與重生的森林昆蟲出現了一波爆發式的演化,也成了日後恐龍與翼龍甚至是後來早期哺乳類的主要食物來源,為它們日後的繁盛立下鋪墊。[4][5][6]
    • 遠古的霸主離片椎類也趁此機會迴光返照,但不幸受到植龍進逼,逐漸走向衰退,最後只能龜縮在許多狹隘地區苟延殘喘。但來自二疊紀原蛙的演化支演化出以三疊紀尾蛙為代表的一眾無尾目,替離片椎類保留了唯二[7]的存世火種。
    • 恐龍裡的「蜥腳形類」迅速崛起,憑藉天生的長脖子以及像梳子一樣的長牙更有效率地摘取嫩葉,成為三疊紀後期的主流植食性動物之一。
    • 最原始的「獸腳類」與「鳥臀類」也開始發跡,獸腳類裡的「南十字星龍」「黑躍龍」開始衝擊高級掠食生態位。
  • 此時的海洋由魚龍超目率先藉著古特提斯海的豐饒與復甦的大量菊石下海,並逐漸演化出魚龍目;鰭龍這時也開始嘗試下海,儘管仍屬保守,但日後他們會證明自己不是魚龍能夠比得上的海洋霸主。[8][9]
  • 而在德國晚三疊紀地層發現的原頷龜(Proganochelys)卻讓古生物學家陷入了五裡迷霧當中,來自雲南中三疊紀地層的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與貴州的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更是讓古生物學家們到現在都無法確認龜鱉目的真正起源。[10]
  • 偽鱷類中的「波斯特鱷」雖然折損,但也演化出看起來類似結節龍的植食性「堅蜥目」與更加粗壯的掠食者「勞氏鱷類」與恐龍競爭,以長7-10公尺的「法索拉鱷」為代表的偽鱷類依然問鼎三疊紀頂級生態位。
    • 與此同時最早的「鱷形超目」也登上舞台,不過牠們類似恐龍輕裝上陣,當時與恐龍一樣被勞氏鱷類統治被壓抑發展機會。
      • 最後在三疊紀末期偽鱷類因三疊紀大滅絕元氣大傷,恐龍藉此良機取代牠們成為中生代的霸主一直繁榮直到地球被隕石砸中為止
      • 雖然說穿了就是檢漏下剋上,但這基本就是地球歷代生物更迭的原則。奇蝦、角石、廣翅鱟都是如此,有頷魚類雖是用下顎這個劃時代大殺器憑實力稱霸海洋與淡水,但泥盆紀末時盾皮魚類也遭遇到了類似的命運。

中生代侏羅紀

  • 三疊紀大滅絕過後「偽鱷類」只留下鱷形超目,恐龍也折損最早期的大型蜥腳類和大型獸腳類恐龍,大家回歸成小型動物站在同一個起跑點競爭。
  • 由於三疊紀大滅絕和二疊紀大滅絕留下不少溫室氣體與重要的二氧化碳,卻沒有徹底摧毀大地上裸子植物根基,高溫與高濃度二氧化碳正是植物的生長要素,侏羅紀大地很快便成為蔥綠璀璨的人間美境。
  • 此時體現恐龍開拓各種生態位的無窮潛力,畢竟這時候的恐龍是陸地脊椎動物當中其步行姿態,新陳代謝水準,殺傷力和生殖發育全面先進且均衡發展的完美動物。
    • 偽鱷類的問題在於採用柱狀直立的骨盤結構,若身體太沈重就得重新四足行走,這使得鱷形超目大型化的潛力相比恐龍受更多限制。
      • 撇開大型化問題,沒有勞氏鱷類壓制,鱷行超目倒是在侏羅紀以陸鱷、海鱷、淡水鱷三大分支各自探路自由發展,日子比三疊紀好上不少。
    • 而獸孔目孓遺子孫、原始「哺乳形類」的毛病更多
      • 外在因素上哺乳形類體型過小,大多尚沒有完全垂直四肢,速度還不夠敏捷。說好的完全垂直四肢合弓綱呢←那些分支老早就在二三疊紀滅亡與哺乳形類沒有關係
      • 內在因素則是分化齒尚沒哺乳類發達,腹式呼吸獲氧量不如氣囊呼吸,最慘的是生殖發育以尿素排尿機制產下的羊膜卵仍遺傳下尿毒症問題,不得已只能產出早產兒+哺乳方式亡羊補牢等等
      • 雖然事實令人遺憾,但早期哺乳形類活像是被環境與競爭對手打敗後再起不能的垃圾山老大,只能在低生態位上臥薪嘗膽,嘗試改良生理質素並懷抱希望等待時機
      • 但因為生態位實在狹隘,因此當時的合弓綱紛紛產生了趨同演化、彼此競爭內鬥,導致這時期的合弓綱長相都模稜兩可散裝耗子群讓古生物學家困擾不已[11]
    • 以下介紹比較知名的哺乳形類分支:
      • 賊獸類:最早一批植食性哺乳形類,有著與現今囓齒類[12]相似的生態位,當時最為繁盛,牠們也代表哺乳形類與哺乳類試圖開拓樹棲生態位話語權的嘗試。
      • 翔獸類:最早一批嘗試飛行生態位的中生代飛鼠,同上也代表哺乳形類與哺乳類試圖開拓樹棲生態位話語權的嘗試x2
      • 翼龍和鳥表示:這種程度就想跟我們搶樹棲生態位?滾啦!←然而比起鳥跖類主龍的先天優勢,樹棲生態位的老大哥還是蜥形綱的地盤。
      • 柱齒獸類:化石紀錄較稀少,不過一種叫「獺形貍尾獸」的中生代河狸代表哺乳形類最早嘗試淡水生態位的演化探索。然而仍然幹不贏離龍類與隨後下水的淡水鱷類
      • 而此時哺乳動物冠群/哺乳類也開始嘗試改良生體素質,歷史只將侏羅紀留給哺乳形類的作為牠們的黃金時間。有5500萬年也不算太虧…吧?
  • 在植食性生態位上「大型蜥腳亞目」成為侏羅紀的代表性巨獸,藉由專注收割葉片的牙齒與巨大體型充當超大型發酵罐,再配合植物瘋狂生長的優或環境,其身影至今未能有新生物打破牠們的體型上限。
  • 此時自帶蜥形綱難得一見複雜分化齒的「鳥臀目」也蓬勃發展:一批小型鳥臀目如同當今的瞪羚具有靈敏優雅的身手收割植物,另一批則專心發展防禦力與發酵罐的結合,背上長滿尖刺或骨板的劍龍亞目便是這一分支的侏羅紀代表,劍龍也成為外形最奇特之一的大型植食性恐龍。
  • 在頂級掠食者生態位上「雙冠龍」類率先出山,然而不幸遇上早侏羅紀滅絕事件仆街
    • 其後由「角鼻龍類」出道再次率先登頂,然而「堅尾龍類」的「肉食龍類」很快便取代牠們成為老大哥,其後中生代的頂級掠食者生態位幾乎都是堅尾龍類的各路分支互相內戰。
      • 肉食龍類分化成由異特龍、食蜥王龍為代表的「異特龍超科」與由班龍、蠻龍為代表的「班龍超科」,在侏羅紀時期牠們爭奪著頂級掠食者生態位,同時收割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的老弱植食性動物起到控制環境的重大作用。
    • 堅尾龍類尚有「虛骨龍類」經營中小型肉/雜食者生態位,其中暴龍超科是較純粹的中小型肉食動物,而手盜龍形類則開始積極開拓各種與現今中小型哺乳類與蜥蜴類高度重疊的花式生態位,如樹棲,食魚,食蟲,食蛋等
      • 這時手盜龍類開始有一小批分支漸漸改良體毛,開始在中空的毛管上擁有越來越複雜的分岔結構形成最早的對稱羽毛,最終誕生出稱為「近鳥類」的強勢中小型動物分支[13]
      • 近鳥類可以說是最初的、介於鳥與恐龍之間的過渡類群,不過這不代表牠們地位尷尬,其中一批樹棲近鳥類經過長期演化,有了發達的不對稱羽毛生長在手部或是四肢上,是為地球上最初的鳥形恐龍/最早的鳥「鳥翼類」
      • 那些鳥形恐龍/最早的鳥在侏羅紀晚期有無數分支紛紛嘗試開拓飛行生態位的生活,雖然令現代研究化石的學者難以鑑定誰是鳥類的直系祖先,但那些複雜的族譜正訴說者當年無數恐龍嘗試羽化成鳥飛上天的史詩級大賽。
  • 此時的海洋中鰭龍已經演化出了蛇頸龍與上龍,憑藉著自身的咬合力開始進逼魚龍與菊石;而硬骨魚的另一演化支「輻鰭魚」中的「全頷真骨魚」開始奮起,默默地開始改變海洋的生態,當中又以晚侏儸紀的「利茲魚」為代表。[14]

中生代白堊紀

  • 白堊紀時期的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徹底解體的比侏羅紀更加破碎,帶來溫暖的赤道洋流主導悶熱且潮濕的地球氣候,這段時期可說是地球上物產最豐饒,環境最美麗的美好時光。
    • 身為霸主的恐龍自不多說高唱著演化狂歡、鱷形超目裡最早期淡水鱷分支下水成功,日後成為鱷魚永恆不破的絕對基本盤。
    • 哺乳形類開始衰敗,但這次不是恐龍壓制而是更先進的哺乳動物冠群,也就是真正的哺乳類走上舞台。
    • 雖說該分類支可能早在三疊紀便出現在地球上,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將哺乳形類汰舊換新成新一代的先進哺乳類、改良身體素質、試圖衝擊高位生態位、幾乎都是白堊紀發生的事。
      • 這時候的哺乳類分化成不少類群,以下介紹較知名,地位較高的分支
        • 真三尖齒獸類:掠食者類群,曾經出過「爬獸」以小型草食恐龍為食…不過別期待身長僅1公尺的牠能幹贏主流肉食恐龍。
        • 多瘤齒獸類:植食者群,牙口類似今日的囓齒類,中生代最繁盛的植食哺乳類。順便補刀賊獸類令牠們滅絕,賊獸類表示:背骨仔一個
        • 後獸下綱:白堊紀晚期率先分化成各路分支搶佔各種當時哺乳類能搶佔的生態位地盤。
        • 真獸下綱:此時化石紀錄較稀少,可能生態位比較邊緣,該分支部分成員可能在白堊紀晚期意外解鎖了一項黑科技,疑似是來自病毒的饋贈-阻止母體免疫系統攻擊胎兒的基因ERVW-1,宣告了胎盤類的誕生。大西洋獸(異關節獸、非洲獸)、北方真獸(勞亞獸、靈長總目)會在未來開拓出屬於他們的世界。[15]
  • 恐龍的發展以森諾曼期.土倫期為界線、將白堊紀分割成兩大王朝
    • 早白堊紀植食性恐龍方面:
      • 早白堊紀時期是蜥腳亞目恐龍最繁盛+體型最高大的黃金時段,著名的「巴塔克泰坦巨龍」「阿根廷龍」都是這時期的動物。
      • 鳥臀目方面,以禽龍為代表的硬齒龍類開始崛起,牠們類似當今的主流植食性哺乳類,具有發達的頰齒咀嚼植物,適當的體重也帶來較高級的機動力。
      • 最原始的角龍類與甲龍類也開始發跡,這時候牠們體型稍小,不過時間會證明牠們的潛力。
      • 幾家歡樂幾家愁:作為鳥臀目最基干的畸齒龍科在這時期滅絕,劍龍亞目也呈現日薄西山的頹勢,退去誇張的骨板與尖刺,更要命的是被子植物此時開始逐漸取代裸子植物,最後的劍龍亞目就這樣平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 早白堊紀肉食性恐龍方面:
      • 肉食龍類依舊是頂級掠食性恐龍的門面,此時異特龍超科的「鯊齒龍科」統治大地,牠們藉著偶而出現的陸橋紛紛出現在各處佔地為王,可謂在傳統頂級生態位方面幾乎全面勝利獨霸天下
      • 班龍超科的主要代表「棘龍科」則轉戰食魚拓展鱷魚所在的淡水生態位,被後世無數影視作品吹捧的棘龍便是代表與最終極的適應成果
        • 不過現實中的棘龍是完全的淡水食魚性恐龍,甚至為此趨同演化出蠑螈尾巴。
      • 虛骨龍類方面:最早的暴龍科與開始展露頭角,此時大多是迅捷的中小型肉食恐龍。馳龍科的兩大巨頭「猶他盜龍」「阿基里斯龍」也在中型肉食恐龍取得話語權。
      • 角鼻龍類的「阿貝利龍科」也開始出現,一反王道力量型的演化路線,牠們進一步改良速度較趨同演化於獵豹的敏捷屬性路線,雖然此時被鯊齒龍科壓制但時間會證明其潛力
  • 在森諾曼期・土倫期交界處發生了一次小滅絕,事件依然至今成因不明,不變的是照慣例又滅絕處在黃金時段的大型恐龍分支,在此之後我們熟知的晚白堊紀恐龍悉數登場;但從三疊紀開始繁盛的魚龍卻在這之後不久走向滅絕,鰭龍中的上龍與蛇頸龍也受到重創,而一支名為「崖蜥」的動物趁此機會開始下海,並在後來締造了鱗龍的巔峰-「滄龍」
    • 晚白堊紀植食性恐龍方面:
      • 由於被子植物反客為主成為大地的主流,乃至於現今中國東北顯花植物[16][17]首現,蜥腳亞目呈現較為衰退的現象,只在封閉的南美洲還保有不錯的多樣性,但巨龍時代已經一去而不復返。
      • 鳥臀目成為植物性恐龍的主流角色,得益於祖先流傳的頰齒與咀嚼構造並進一步改良,牠們成功適應被子植物為主導了環境開疆拓土。
      • 「鴨嘴龍類」成為大地的主流之一,其中一支具有複雜的頭飾與鳴管令森林沈浸於牠們的低音號角音色,這種構造也有警告同伴禦敵的作用;另一支則走增大體型路線抗衡肉食動物、演化出鳥臀目最大的「愛德蒙頓龍」
      • 大地主流之二的「大型角龍類」有著誇張的角與頸盾,起初裝飾性大約實用性但到三角龍開始把空洞的頸盾癒合成實心頸盾,防禦力成為同類中登峰造極的翹楚。
      • 甲龍類種類與數量較少,這支恐龍走的是皮厚肉少CP值低令大型食肉龍放棄獵食的防禦方法。
    • 晚白堊紀肉食性恐龍方面:
      • 在鯊齒龍科幾近滅絕以後,暴龍科全面接受北半球的生態空缺成為統治者,牠們與角龍類有著千絲萬摟的協同演化關係。
      • 隨者三角龍出道,北美洲的暴龍科也出現世界最出名的「雷克斯暴龍」作為恐龍王朝最後的君王之師:牠是已知恐龍最高大,最先進,最聰隱的大型肉食恐龍其實就是出道最晚得以比老前輩進步
      • 馳龍科最後的巨頭「達科塔盜龍」也出現於白堊紀末期北美洲大地,牠代表馳龍科依然在中型肉食恐龍方面的門面與潛力。
      • 在舊岡瓦那大地上以「食肉牛龍」「密林龍」為代表的「阿貝利龍科」上位成功,真正意義上的成為鯊齒龍科王朝結束後的最大贏家。
  • 天空生態位方面
    • 翼龍目的翼手龍亞目完成疇至境界的飛行演化,全面繁盛於白堊紀全期。
    • 恐龍方面:反鳥亞綱藉著因顯花植物出現而再度爆發的昆蟲[18]而繁盛,與翼龍一同統治著白堊紀的天空、牠們在白堊紀的森林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 今鳥亞綱現存三大分支-古顎下綱、雞雁小綱與新鳥下綱的分化也在白堊紀晚期分化完成、牠們則是傾向開拓走禽,涉禽等較多樣的生態位。
  • 海洋生態位方面
    • 恐龍唯一無法涉足的海洋則是恐怖的地獄水族館。海鱷與魚龍在森諾曼-土倫滅絕事件前後分別走向消亡;蛇頸龍與上龍折損但有雙臼龍奮起、軟骨魚端出了白堊刺甲鯊與角鱗鯊、硬骨魚也有乞丐魚科演化出劍射魚來,不只鱗龍類都有滄龍目甚至泰坦巨蛇下海,連海洋薯條擔當的頭足類都誕生了不少大型菊石來滿足前面霸主們的食物需求,白堊紀真可謂是眾強物種爭霸最激烈的時期。
  • 到6600萬年前,一顆隕石擊中今天墨西哥半島的猶加敦半島北部,撞擊帶來席捲萬里的火風暴與隕石雨瞬間殺死美洲地區大量生物;之後天空被隕石塵與硫化物碎屑覆蓋,地球陷入長期核子冬天。
    • 光合作用植物幾乎全數枯死,大型食草恐龍首先受到衝擊消亡,必須食用大量肉類的大型食肉恐龍也跟隨牠們的食物一起滅絕。
      • 小型恐龍艱難的生存試圖延續下去,但牠們的身軀相比最微小的鼠輩哺乳類、冷血小蜥蜴、最小的鳥類還是太大,又是高耗能的恆溫動物,最終仍不敵自然消亡,狹義上宣告非鳥恐龍全數滅絕。
    • 鳥類方面:反鳥亞綱全滅;今鳥亞綱幾近滅絕,或許是體型夠小、有開拓較多樣的雜食生態位錯開對光合作用的依賴性,總算是艱難地保住日後復甦的火苗。
    • 哺乳類方面:真三尖叉齒獸類、偃獸類全滅;北方磨械齒獸類的「後獸下綱」重創;真獸類可能是傷亡最小的類群
      • 總體而言事實與常識不同,此次大滅絕是對恆溫動物的廣域兵器,就是哺乳類也差點被KO
      • 事件中能存活的物種大多數的特徵是:雜食、食腐、耐飢、體型小,總之就是能量消耗少、進食限制與數量少的物種才能順利生存。
    • 滅絕事件中倖存動物裡體型最大陸地動物的是鱷形超目、海洋則是的龜鱉目與鯊魚,他們憑藉著變溫、耐餓、較不依賴光合作用運作的深海與淡水資源,配以挖洞蟄伏與冬眠等手段,大體而言渡劫成功。
    • 海洋生態也因淺層的光合性藻類大量死亡,導至非底棲生態的物種食物鏈大亂,不過作為海洋生態基石的矽藻類存活了下來以至於海中生態滅絕程度輕了不少,但是大型的頂級掠食者仍因食物不足而相繼告滅。
      • 主要滅絕的屬於熱帶海洋淺層區生物,在漫長的核子冬天中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光合作用與溫暖環境以至於大量滅絕,溫、寒帶海洋、底棲類則因環境變化較小所以影響幅度有限。
      • 最著名的就是菊石類:菊石是中生代諸多海洋掠食性生物的主食,而菊石主食的浮游生物則是以浮游藻類為食,再加上其幼體也是過著浮游生物的生活,因此在這次的滅絕事件中一來缺食二來又被大量獵捕三來連發育環境都喪失,甚至在此之前來自輻鰭魚中的「全頷真骨魚」也對菊石展開了全方面壓迫,讓在此之前的菊石多樣性已經嚴重崩潰,這一連串的影響導致了他們的滅絕,結束了從泥盆紀以來長達3億4千多萬年的生涯。
        • 而親戚的蛸類與遠古的孓遺鸚鵡螺類則是靠著潛渡深海渡劫,存活至今[20][21]
        • 鱗龍類方面:滄龍超科滅絕,鱗龍從此失去歷史上的頂梁柱;蜥蜴類、蛇類與較為原始的喙頭蜥倒是基本上渡劫成功,牠們大概是整體傷亡最小的脊椎動物類群。

新生代至文明時代

  • 恐龍全部滅絕
    • 如果都市傳說"萊瑟塔檔案"屬實,那殘存的非鳥恐龍已演化成地球最進步的文明生物。


知名恐龍物種列表

獸腳亞目

學名 中文名 分類 能力、特徵 分佈地 生存年代 備註 圖片
Megalosaurus 斑龍 斑龍超科、斑龍科 肉食、前肢有三指、以強健後腳奔走。 亞洲、歐洲、北美 侏羅紀中期 世界上第一種被正式命名的恐龍。
Torvosaurus 蠻龍 肉食、前肢強壯、牙齒大且銳利。 北美、葡萄牙 侏羅紀晚期 地位類似於暴龍,被認為可能是異特龍的競爭對手。
Spinosaurus 棘龍 斑龍超科、棘龍科 魚食[22]、手爪長、背上有長棘[23]、頭如鱷魚般長而窄。 北非 白堊紀早期 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還要大)。

《侏羅紀公園3》的主角之一(取代暴龍地位之餘還打倒了暴龍[24][25])。
目前的研究顯示棘龍的雙腿較短,可能需要連同手爪支撐身體並靠四肢行走;而根據最新出土的尾部化石推斷是有尾鰭的半水棲恐龍,甚至可能是鯊齒龍的食物。

Baryonyx 重爪龍 魚食、手爪長、頭如鱷魚般長而窄。 歐洲、南美 白堊紀中期
Cryolophosaurus 冰冠龍 鳥吻類、堅尾龍類 肉食、頭部高窄、頭冠像一個柄梳。 南極 侏羅紀早期 世界上第一種在南極大陸發現的恐龍。普遍研究認為屬於雙冠龍科。
Dilophosaurus 雙冠龍 雙冠龍科 肉食、身形修長、頭頂上有一對冠狀物。 中國、美國 在《侏儸紀公園》的渲染下被大眾誤以為是像傘蜥的頸部、會噴毒液的小型恐龍。
Allosaurus 異特龍 異特龍超科、異特龍科 肉食、前肢有三指、眼上有角冠、以強健後腳奔走。 非洲、歐洲、北美 侏羅紀晚期 大型肉食恐龍、地位類似於暴龍,被認為採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獵物。
Carcharodontosaurus 鯊齒龍 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 肉食、頭部平滑且吻尖、齒如鯊魚、以強健後腳奔走。 北非 白堊紀早期 有疑似和棘龍搏鬥的痕跡。
Acrocanthosaurus 高棘龍 美國 脊椎有隆起非常大的神經棘。
Giganotosaurus 南方巨獸龍 南美 白堊紀晚期 地位類似於暴龍。
Mapusaurus 馬普龍 阿根廷 根據化石出土證實會群聚狩獵。
Carnotaurus 食肉牛龍 角鼻龍類、阿貝力龍科 肉食、手爪短、頭部小而厚實且有一對短角。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僅發掘一具化石,但因為保存的相當完整,甚至連皮膚都有殘留,因此成了目前了解最多的南美洲獸腳類恐龍。
Ceratosaurus 角鼻龍 角鼻龍類、角鼻龍科 肉食、前肢有四指、鼻端一個犄角、眼睛上對小角。 北美、坦尚尼亞、歐洲西南部 侏羅紀晚期 19世紀曾是肉食恐龍的代言詞並廣泛出現於博物館,直到20世紀其地位逐漸被暴龍給取代。
Tyrannosaurus rex 暴龍 虛骨龍類、暴龍科 肉食、牙銳且咬合強大[26]、前肢小且只有兩指[27]、以強健後腳奔走。 北美 白堊紀晚期 又名霸王龍,最有名的大型肉食恐龍和頂級掠食者,但此說法在學術界有爭議[28]
名稱取自古希臘語的「暴君」之意。
《侏羅紀公園》系列(1-2)的主角之一[29]
恐龍界的偶像、男人的浪漫(無誤)。
Tarbosaurus 特暴龍 蒙古 比暴龍矮。
Nanuqsaurus 白熊龍 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市鎮 比暴龍小號、全身可能佈滿了濃密且保暖的羽毛。
Compsognathus 細顎龍 虛骨龍類、美頜龍科 肉食、前爪尖、頭骨細緻且窄長、鼻端呈錐形。 歐洲 侏羅紀晚期
Therizinosaurus 鐮刀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鐮刀龍科 草食或蟲食、前爪三個大指爪。 亞洲 白堊紀晚期 已知史上指甲最大的動物。
Deinocheirus 恐手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似鳥龍超科、恐手龍科 亞洲 近半個世紀以來因缺乏前肢以外的遺骸,而使當時的人感到匪夷所思。
Ornithomimus 似鳥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似鳥龍超科、似鳥龍科 濾食、形似鴕鳥。 北美 化石證據表明其全身覆蓋著羽毛。
Mononykus 單爪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阿瓦拉慈龍科 蟲食、形似鴕鳥、前肢短到只剩一個指甲。 蒙古 上白堊紀
Troodon 傷齒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傷齒龍科 肉食或雜食、四肢修長、前爪可折起、後腳有一鉤爪。 北美 白堊紀晚期 腦容量大,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甚至推測很有可能會進化成恐龍人類。
另外全身覆蓋羽毛,與現今鳥類可能有演化上的關係。
Velociraptor 伶盜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馳龍科 肉食、身形修長、前爪銳利、後腳有一對鉤爪。 蒙古、中國、俄羅斯東部 《侏羅紀公園》系列的主角之一,但其實現實的牠反而更小(約火雞大小),亦設定成擁有高度智慧的恐龍。
另外"迅猛龍"這個耳熟能詳的中文名已被拿去替另一種恐龍命名了。
Deinonychus 恐爪龍 北美 白堊紀早期 比伶盜龍大。《侏羅紀公園》裡的迅猛龍其實較接近恐爪龍[30]陰影龍
Sinornithosaurus 中國鳥龍 疑似有拍打前肢的羽毛飛翔的能力。 中國義縣組 白堊紀早期 史上第一種被證實有毒牙的恐龍。
Halszkaraptor 哈茲卡盜龍 形似雁鴨、水陸兩棲。 蒙古 白堊紀晚期 不能完全認定是馳龍科,可能有自成一科的可能。
Microraptor 小盜龍 四肢和尾巴都有長正羽,因此很有可能會用四隻翅膀在樹林間滑翔。 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 白堊紀早期
Yi qi 奇翼龍 虛骨龍類、手盜龍類、擅攀鳥龍科 具有不成比例的第三指,用來支撐皮膚構成的滑翔用翼膜。 中國河北省 侏羅紀晚期 學名最短的恐龍。
Epidexipteryx 耀龍 前指很長、有四根細長的尾羽。 中國內蒙古寧城縣
Archaeopteryx 始祖鳥 鳥翼類、始祖鳥科 蟲食、有牙齒、翅膀上有三趾。 德國 曾普遍公認為是鳥類的祖先,同時是第一種被發現有羽毛印痕的動物化石,但隨著中國出土的各種羽毛恐龍、中生代今鳥類及反鳥類的化石而改變古生物學家的看法,目前被認為是一種基幹鳥翼類恐龍。
Confuciusornis 孔子鳥 鳥翼類、孔子鳥科 蟲食、口部有堅硬的喙、翅膀上有三趾、雄性有一對長尾羽。 中國 白堊紀早期
Enantiornithes 反鳥類 鳥翼類、鳥胸骨類 兩足、有羽毛、翅膀上有爪子、口部有牙齒。 全球各地 白堊紀
Ichthyornis 魚鳥 鳥翼類、扇尾類 形似海鷗、口部有牙齒。 北美 白堊紀晚期 第一種被發現有牙齒的史前鳥類。
Aves 鳥綱 鳥翼類、鳥胸骨類、真鳥類、扇尾類 兩足、有羽毛、前肢特化成翅膀、口部有堅硬的喙。 全球各地 現今 唯一留存下來的恐龍演化支,由於型態差異過大讓人很難聯想牠們的祖先是中生代霸主的親戚。
早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由於會挖洞穴居因此避免了反鳥亞綱那樣的全滅命運存活至今,甚至在哺乳動物演化出貓科犬科前仍在各大陸稱霸一段時間,而鷹形目、隼形目與鴞形目的掠食者們至今仍是位居空中食物鏈的頂層。

昔日的恐龍:我統治大地與蒼穹。
今日的恐龍:呱。

蜥腳形亞目

學名 中文名 分類 能力、特徵 分佈地 生存年代 備註 圖片
Brachiosaurus 腕龍 蜥腳下目、大鼻龍類、腕龍科 草食、脖子和長頸鹿一樣高舉、鼻孔位在額頭上。 北美 侏羅紀晚期 腕龍的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但布氏腕龍在1988年被獨立成新屬長頸巨龍
Sauroposeidon 波賽冬龍 美國 白堊紀早期 目前被認為可能史上是最高的動物(但因化石的完整度低所以難以證實)。
Diplodocus 梁龍 蜥腳下目、梁龍超科、梁龍科 草食、從頭到尾呈水平狀且有一排小刺、比迷惑龍修長。 侏羅紀晚期 已知史上尾巴最長的動物。
曾被認為是獨立物種,被稱為「Seismosaurus/地震龍」的大型蜥腳恐龍,目前被認為可能是梁龍中的較大型種。
Amphicoelias 雙腔龍 白堊紀 目前被認為可能是史上最大型的恐龍(但因唯一僅存的化石已經失蹤[31]只留下了一張圖片證明,所以難以證實)。
在2018年的易碎雙腔龍(A. fragillimus)被命名為極巨龍屬,並被分類為雷巴齊斯龍科。
Apatosaurus 迷惑龍 草食、頭尾呈水平狀、前肢有一尖爪、比梁龍粗重。 侏羅紀
Brontosaurus 雷龍 曾經被歸類為迷惑龍。
Amargasaurus 阿馬加龍 蜥腳下目、梁龍超科、叉龍科 草食、脖子上有兩排長刺。 南美 白堊紀早期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長刺的功能,可能的推測是用來展示或防禦。
Bajadasaurus 巴哈達龍 下白堊紀
Mamenchisaurus 馬門溪龍 蜥腳下目、馬門溪龍科 草食、頭尾呈水平狀、鼻孔位於眼窩前方和頭部後上方、牙齒傾斜並呈鑿子或鏟子狀。 中國 侏儸紀晚期 已知史上脖子最長的動物。
Argentinosaurus 阿根廷龍 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泰坦巨龍科 草食、頭尾呈水平狀(猜測)。 南美 白堊紀晚期 目前被認為可能是最大型的恐龍之一(但因化石的完整度低所以難以證實),且是南方巨獸龍的敵手或捕獵對象。
Patagotitan 巴塔哥巨龍 目前發現最大型的恐龍化石,長達37公尺遠遠超過藍鯨。
Plateosaurus 板龍 原蜥腳下目、板龍科 草食、前肢明顯較小但有大型拇趾尖爪。 歐洲 三疊紀晚期 最著名的三疊紀恐龍之一,也是歐洲最常見的恐龍之一。

鳥臀目

學名 中文名 分類 能力、特徵 分佈地 生存年代 備註 圖片
Tenontosaurus 腱龍 鳥腳下目、禽龍類 草食,尾巴長度約佔了全長的三分之二,背部、肩部到尾部都有骨化肌腱連接來加強韌性。 北美 白堊紀早期
Parasaurolophus 副櫛龍 鳥腳下目、鴨嘴龍科 草食、頭上有著由前上頜骨與鼻骨構成,從頭部後方延伸出的冠飾。 北美 白堊紀 其冠飾的功能有諸多假設,如發聲管道、體溫調節、視覺裝飾和類似放屁蟲的化學腺體等等。
Maiasaura 慈母龍 草食、厚鼻、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狀冠飾。 美國蒙大拿州 白堊紀晚期 1979年古生物學家在蒙大拿州西部發現有無數蛋和幼體的巢,成為了世上首度證明恐龍會孵育幼兒的證據。
Edmontosaurus 埃德蒙頓龍 頭部前段平坦寬廣、雄性具小型頭冠、尾巴長而窄、前肢有疑似蹄的結構。 加拿大 1908年和1999年因發現木乃伊而聞名,有皮膚標本得知具備爬行動物相似的鱗片。
Iguanodon 禽龍 鳥腳下目、禽龍科 草食、前指有一尖爪。 比利時、英國、德國 白堊紀早期 世界上第二種被正式命名的恐龍,手上的尖爪在早年化石不齊全時被拼在鼻頭上。
Psittacosaurus 鸚鵡嘴龍 頭飾龍類、角龍亞目、鸚鵡嘴龍科 草食、類似瞪羚的後腳、強壯的喙狀嘴、尾巴上面一排長毛。 蒙古、中國、俄羅斯 白堊紀早期
Protoceratops 原角龍 頭飾龍類、角龍亞目、原角龍科 草食、頭上有盾、無鼻角。 亞洲 白堊紀晚期 被認為是迅猛龍的敵手或其捕獵對象。
神話中獅鷲獸的原型,假如原角龍這類小型角龍能逃過白堊紀末大滅絕的話,事後進化成獅鷲的模樣也沒有不可能。
Sinoceratops 中國角龍 頭飾龍類、角龍亞目、角龍科 草食、頭盾邊緣有至少十個短小而向前彎曲的角、一根鼻角。 中國 在《侏羅紀世界》系列中登場。
Triceratops 三角龍 草食、頭上有盾和三根角。 北美 最有名的草食恐龍之一,被認為是暴龍的敵手或其捕獵對象(有曾被暴龍攻擊受傷但有復原跡象的痕跡)。
Torosaurus 牛角龍 草食、頭上有盾和三根角、盾上有洞孔。 已知史上頭蓋骨最大的動物。
Pentaceratops 五角龍 草食、頭上有盾和三根角、盾上有洞孔跟幾對短角。
Styracosaurus 戟龍 草食、頭盾邊緣有三或四對長角、一根鼻角、四肢強壯。
Pachycephalosaurus 厚頭龍 頭飾龍類、厚頭龍亞目、厚頭龍科 草食、有顯眼的骨質頭頂、頭頂後方有骨質瘤塊、兩足步行、鼻部有往上的短骨質角。 推測與羊一樣會互牴,但頭頂互撞極可能會造成重傷,所以厚頭龍互牴時應該只會攻擊頭頂以外的部位。
Stygimoloch 冥河龍 身高跟成年人差不多。在《侏羅紀世界2殞落國度》中登場。
Ankylosaurus 甲龍 裝甲類、甲龍亞目、甲龍科、甲龍亞科 草食、有如犰狳般的骨質皮甲、尾端呈棒槌。 一般紀錄片和影集誇大了牠們的體形[32]
Euoplocephalus 包頭龍 草食、有如犰狳般的骨質皮甲、尾端呈棒槌、背上有兩個粗大的硬刺。
Polacanthus 多刺甲龍 裝甲類、甲龍亞目、結節龍科 草食、有如犰狳般的骨質皮甲、肩膀有尖刺。 歐洲 白堊紀早期 在《與恐龍共舞》在禽龍遷徙時短暫出現。
Borealopelta 北方盾龍 北美 2017年根據一副保存良好的遺骸在油砂礦場中被發現,是迄今為止同樣體型的恐龍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具,像是皮膚角質、色素和胃裡的食物等等。
Gastonia 加斯頓龍 白堊紀晚期
Stegosaurus 劍龍 裝甲類、劍龍亞目、劍龍科 草食、背上有兩排大骨板、尾巴有四個尖刺。 侏羅紀晚期 被認為是異特龍的敵手或其捕獵對象之一。
僅次於三角龍的知名草食恐龍,但許多作品會把劍龍跟白堊紀的恐龍放在一起,事實上侏儸紀進入尾聲後最後的劍龍早已滅絕。
Gigantspinosaurus 巨刺龍 草食、背上有兩排小骨板、肩膀上有大硬刺。 中國四川省 站立的身高跟成年人差不多。
Kentrosaurus 釘狀龍 草食、背部前方有兩排小骨板、背部後方和尾巴有兩排尖刺、肩膀上有一對尖刺。 坦尚尼亞
Tianyulong 天宇龍 畸齒龍科 草食或雜食、身形修長、兩足步行、有一對犬齒般的牙齒。 中國遼寧省 第一種被發現有羽毛的鳥臀目恐龍。

其他

  • 以下都是三疊紀早期的恐龍,因此很可能屬於基礎蜥臀目或基礎獸腳亞目恐龍。
學名 中文名 分類 能力、特徵 分佈地 生存年代 備註 圖片
Eoraptor 始盜龍 蜥臀目 阿根廷 三疊紀卡尼階 被認為是最原始的恐龍之一。
Herrerasaurus 艾雷拉龍 蜥臀目、艾雷拉龍科 阿根廷
Guaibasaurus 瓜巴龍 蜥臀目 巴西南里約格蘭德州

和恐龍同時代的大型蜥形綱動物

恐龍、翼龍型虛構生物

原名 能力、特徵 所屬作品 備註
哥吉拉 頭小身大的暴龍[33],黑色皮膚,背上有很多刺,會噴熱線 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哥吉拉系列 由恐怖、巨大的破壞者轉變成為保護人類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正方怪獸。
拉頓 以無齒翼龍為雛型,深紅色皮膚 哥吉拉的主要爭戰對手之一。
Indominus-rex/帝王暴龍粗乃丸 和南方巨獸龍相似的大型肉食恐龍,手爪長,有高度智慧甚至可和迅猛龍溝通,且會調節體溫和表面顏色[34] 侏羅紀世界系列 《侏羅紀世界》的主角之一,是把暴龍、瑪君龍、食肉牛龍、皺褶龍、南方巨獸龍、鐮刀龍和迅猛龍[34]等獸腳類恐龍以及部分現代生物融合而創造的人工新物種。但在遊戲中被其他恐龍幹掉的次數比殺掉的恐龍還多
Indoraptor/帝王迅猛龍 和帝王暴龍有關聯的中型肉食恐龍,外型與迅猛龍相似但比迅猛龍大。 《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的主角之一,從帝王暴龍遺骸[34]複製出來的人工新物種。
草食種 外型近似草食性恐龍的陸生龍種通稱,但其實也包含了哺乳類。 魔物獵人
獣竜種 外型近似大型獸腳類恐龍的陸生龍種通稱。
鳥竜種 包含了鳥類和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陸生龍種通稱。
翼竜種 外型近似翼龍的陸生龍種通稱。 跟飛竜種的不同就在於更接近現實的翼龍。
寶貝龍 典型暴龍外型 寶可夢
波盪水、破空焰、猛雷鼓 形似三神犬的悖謬寶可夢,屬性上多了龍系 設計概念基於獸腳類/鳥臀類/蜥腳類的恐龍
化石翼龍 由化石復活的化石寶可夢,但大多數並非龍屬性
另有4類化石寶可夢不在本列表中,因為他們的原型是無脊椎動物
設計概念基於喙嘴翼龍亞目,尤其是雙型齒翼龍。
頭蓋龍、戰槌龍 設計概念基於腫頭龍/厚頭龍。
盾甲龍、護城龍 設計概念基於原角龍或角龍類的幼龍/三角龍。
始祖小鳥、始祖大鳥 設計概念基於始祖鳥或是羽毛恐龍。
原蓋海龜、肋骨海龜 設計概念基於原蓋海龜/古海龜。
冰雪龍、冰雪巨龍 設計概念基於阿馬加龍。
寶寶暴龍、怪顎龍 設計概念基於暴龍,具有龍屬性
雷鳥龍、雷鳥海獸、鰓魚龍、鰓魚海獸 設計概念捏他英國初發現化石時各種錯拼的化石模型。
(雷鳥前半身:近鳥型恐龍,鰓魚前半身:鄧氏魚,龍後半身:劍龍,海獸後半身:魚龍)
龍類具有龍屬性,海獸類則無。

恐龍考古歷史與相關學者

相關學者

原文名 中文翻譯 相關成就
Robert Plot 羅伯特 波爾帝 17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化學教授
最早對斑龍進行研究的學者
但他認為斑龍屬於巨人的遺骸,將其命名為"Scrotum humanum",意思為人類睪丸
William Buckland 威廉 布克蘭 19世紀英國神學家
認定斑龍屬於一種巨型的爬蟲動物並命名為巨齒龍
Mary Anning 瑪麗 安寧 19世紀英國化石收藏家
其實對恐龍的研究較少,她收藏的化石大都是海中爬蟲類或翼龍類,也有不少糞便化石和胃石等
對後來的古生物研究有著巨大的影響。
職階是Lancer
Gideon Mantell 吉迪恩 曼德爾 19世紀英國醫生
禽龍的發現者
和妻子一同發現禽龍的牙齒,並命名禽龍
Richard Owen 理查 歐文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
在生物分類中加入恐龍
因為侵占曼德爾成就還把他的脊椎做成標本並誹謗達爾文,目前仍頗受爭議
曾經被某個刺客劫持
Joseph Leidy 約瑟夫·萊迪 19世紀美國考古學家
鴨嘴龍的命名者
對北美的古生物研究相當有影響力
他的兩個學生後來掀起北美古生物界著名的化石戰爭
Edward Drinker Cope 愛德華 德林克 科普 19世紀美國考古學家
化石戰爭的主要參與者
曾參與鴨嘴龍的研究,並在約瑟夫下做事
異齒龍、圓頂龍等恐龍的發現者
提出科普法則,主張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大。
薄板龍的發現者,但他將頭部裝到尾巴末端上
Othniel Charles Marsh 奧賽內爾 查理斯 馬什 19世紀美國考古學家
化石戰爭的主要參與者
劍龍、腕龍等恐龍的發現者,也有發現許多白堊紀鳥類
提出鳥類和恐龍同源。
後台很硬,親戚是著名慈善家喬治.皮薄迪,還認識格蘭特總統、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拉科塔的紅雲酋長等等。
Roy Chapman Andrews 羅伊 查普曼 安德魯斯 20世紀美國考古學家,前紐約自然史博物館館長
在中國、蒙古進行化石考察
對戈壁沙漠的恐龍研究貢獻良多
除了恐龍外也有許多哺乳類的化石研究,最知名的為最大陸生哺乳類巨犀
傳說他在蒙古和中國發現了死亡蠕蟲和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但他對於蒙古文化的研究素材都在中國被北洋軍閥扣押,只有生物化石被容許帶回美國
John Harold Ostrom 約翰 哈羅德 奧斯特倫姆 20、21世紀美國考古學家
恐爪龍的發現者
認為恐龍和鳥類較為接近,而非類似蜥蜴
認為恐龍可能行動靈敏,而非長期以來認為的笨重遲鈍,因此開啟了恐龍文藝復興時期。
Robert Thomas Bakker 羅伯特 托馬斯 巴克 20、21世紀美國考古學家
奧斯特倫的學生,一同支持奧斯特倫的主張
提出恐龍文藝復興的概念,認為恐龍是恆溫動物
Franz Nopcsa von Felső-Szilvás 法蘭茲.諾普查 20 世紀奧匈帝國貴族探險家、古生物學家、民族學者
認為外西凡尼亞的恐龍受到島嶼侏儒化影響
認為鳥類是從陸棲恐龍進化而來的
提出鴨嘴龍類可能具有雌雄二型性的假說
被廣泛認為是古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帶領著一群阿爾巴尼亞志願軍為奧匈帝國從事諜報工作,還是史上第一位劫機的人
將新發現的烏龜化石以自己的秘書兼情人(男性)的屁股命名[35]

相關事件

事件名稱 事件內容 後續影響
化石戰爭 起自約瑟夫的鴨嘴龍研究,兩名參與研究的考古學家馬什和科普兩人為主角。
導火線眾說紛紜,最知名的起因有兩個,一個是是來自薄板龍化石重建上兩人的爭執,馬什把脖子和尾巴搞錯而被科普批評,之後兩人結下樑子。另一說是在鴨嘴龍研究上馬什賄絡公司來取得新的考古地點,讓科普十分憤怒。
兩人為了恐龍化石的研究不擇手段,讓全西方考古學界極度震驚,於是將這段時間的競爭稱為化石戰爭。
此事件引起大眾對北美恐龍研究的關注,許多知名的恐龍也是在這段期間挖掘出來的。
然而兩人為了開採速度使用炸藥、互相派間諜破壞考古營地和竊取對方恐龍化石、侵占原住民土著領地等事件也讓歐美考古學界的名譽掃地。
根據後來的影響力,勝利者應該是科普,馬什晚年也過得相當落魄。馬什不承認自己落敗,甚至把頭捐給耶魯大學以證明自己腦容量比科普大,因為當時人認為腦容量和智商有關。
恐龍文藝復興 20世紀開始的一場小規模科學革命。
起自約翰對恐龍和鳥類的研究,再由羅伯特的溫血生物理論發揚光大。
當時的風氣主張恐龍是笨重且愚蠢的生物,但恐龍文藝復興則主張恐龍有更多的複雜行為和敏捷能力。
除了改變對恐龍的認知外,也有對大滅絕有更多的理論探討。
部分恐龍有群聚行為、養育行為等概念也是此時代提出的。
改變了後來流行文化中對恐龍的描述。
侏儸紀公園剛推出時正好是恐龍文藝復興時期,其中對恐龍是迅速敏銳的生物此一觀點受到許多古生物學家的認同。
古盜鳥事件 1999年2月,文物販子將不相關的兩件真實的動物化石拼湊起來販賣給美國猶他布蘭丁恐龍博物館館長史蒂芬·賽克斯,而後者聯繫了國家地理學會以及一名古生物學家來證明其真偽。
後來國家地理學會發表了證明「古盜鳥」兩件化石不屬於同一物種,最後整個騙局被揭穿。
下半身的化石後來被命名為"趙氏小盜龍"。

以恐龍為主題的作品

以下部分歡迎各位補完,已有者請不要重複登錄。

三次元作品

作品 譯名 解說 備註
Jurassic Park/Jurassic World 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 一共推出3+3集的好萊塢電影,恐龍成為主流題材的起源。
內容圍繞人類自琥珀中的蚊子化石萃取的DNA在努貝拉島復育恐龍並成立主題樂園,最終卻被反噬的經過。
2021年另衍生出改編動畫作品《白堊冒險營》,為四男二女的六名青少年於暑假期間來到侏羅紀公園內展開冒險的故事。
Dinosaurs 恐龍一族/恐龍家族 迪士尼出品的情境喜劇,以擬人化的中產階級恐龍家庭為主角。
雖然標榜為合家歡,但劇情涉及的卻多是具批判性的嚴肅議題,像是資本主義剝削、LGBT、女權、審查制度、毒品、身分認同、同儕壓力、族群歧視、戰爭、宗教迷信和環境保護等等。
1994年的結局讓很多小觀眾留下陰影,劇情是說大規模火山噴發導致地球陷入冰河期,一家人在家中取暖,長輩們向子女強調自己會陪在身邊,接著鏡頭帶到電視中的播報做尾聲,最後恐龍始終逃不過大滅絕的歷史之壁
Walking with Dinosaurs 與恐龍共舞 由BBC製作,以史詩片風格介紹以中生代恐龍與大型蜥形綱動物為主角的經典紀錄片,一共六部。 裡面出現不少體型被誇大的諸多恐龍與其他動物,著名的25公尺滑齒龍和9公尺甲龍都是出自此片帶壞小孩
Dinosaur Revolution 恐龍革命 近代考究中生代眾生資料最嚴謹的知名紀錄片沒有之一。 3D復原影片其內容充滿各種搞笑超展開,難以相信居然是市面上最寫實的紀錄片。
Primeval 重返侏羅紀 描述英國各地出現類似時空隧道的磁場,大量古生物來到英國四處作亂。
除了恐龍之外,也有如麗齒獸、駭鳥、布隆度蠍子等不同生物,亦包含一些虛構的未來生物。
因為是科幻電視劇,考據就相對沒那麼嚴謹,一堆古生物都變成神獸級別的超巨大生物。
台灣公視播出時名稱為侏羅紀奇兵但第一季幾乎沒有什麼恐龍,更別說侏羅紀,也有翻譯成史前逃龍。
スーパー戦隊シリーズ 超級戰隊系列 現今有四隊以恐龍為主題的戰隊,每代暴龍的造型設定都反映出當時學術界對牠的流行定義 就算該年不是恐龍主題,某些戰隊也會跑出幾台以恐龍為原型的機組,比如未來戰隊的時間火焰駕駛的機器暴龍V-REX。
恐竜超世界 恐龍超世界 由NHK在2019年製作的最新恐龍紀錄片,選出幾個代表物種模擬生活情境介紹恐龍時代。 各種毛茸茸奇葩龍才輩出、連暴龍與阿貝利龍都無視化石證據[36]長毛出鏡,與其說紀錄片不如說是學齡前兒教片。
Carnosaur 重返侏儸紀系列 恐龍主題的B級片,共出了三集,改編自同名小說。
內容相當獵奇,而且有著強烈的異形既視感。
電影和小說的劇情差異甚大,原作有各式恐龍,但電影卻只有暴龍和迅猛龍。
和侏儸紀公園同年推出,但其整體水準幾乎被屌打。
Prehistoric Planet 史前地球 Apple TV +的恐龍記錄片,本作的恐龍形象都是以最新科學的研究復原出來的。 作為恐龍記錄片裡頭的狩獵鏡頭相當稀少,而且其習性大多借鑑了現代動物。
65 65:恐怖行星 2023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片,太空船飛行員帶著小女孩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求生。 電影中出現的恐龍造型奇葩,而且6500萬年前已經是新生代
News 新聞 號稱最寫實的紀錄片,經常報導一類名叫「恐龍法官」的人形恐龍的生活習性和思考方式。 疑似有許多錯誤的描寫,將一些法官錯認為「恐龍法官」,但在一些情況下,也能正確報導確實是「恐龍法官」的案例。

動畫、漫畫

作品 原文 解說 備註
恐龍葛蒂 Gertie the Dinosaur 目前最古老的恐龍題材動畫。
哆啦A夢:大雄的恐龍 ドラえもん のび太の恐竜 大雄將從化石蛋復活的鈴木雙葉龍送回白堊紀。 為哆啦A夢第一部劇場版。
不過鈴木雙葉龍屬於蛇頸龍並不算恐龍。
哆啦A夢:大雄與龍之騎士 ドラえもん のび太と竜の騎士 地底存在著恐龍和恐龍人。
哆啦A夢:大雄的恐龍2006 ドラえもん のび太の恐竜2006 大雄的恐龍重製版。
裡頭出現了暴龍殺死棘龍的嘲諷侏儸紀公園3情節。
為水田版系列的第1作和原作漫畫誕生35週年的紀念作品。
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 ドラえもん のび太たの新恐竜 大雄將從化石蛋復活的新種恐龍送回白堊紀。 為原作50周年紀念作品。
這次總算是用真正定義的恐龍。
蓋特機器人 ゲッターロボ 經典的敵役角色:恐龍帝國。 後來甚至出了恐龍蓋特這個新玩具。
為食龍少爺[37] ムカムカパラダイス 主角小恐龍五更,是一個像Q版哥吉拉的暴龍。 作品中還有西方奇幻文學中的飛行噴火龍。
主角群後來甚至穿越到侏羅紀時代。
熱血最強 熱血最強ゴウザウラー
恐龍當家 The Good Dinosaur 故事描述恐龍沒有滅絕,並發展出文化的背景。 皮克斯近年來賠錢最多的電影之一,但沒幾年後就被奇異冒險超越。
古代王者 恐龍王 古代王者 恐竜キング Dキッズ・アドベンチャー 有推出TCG機台遊戲。
台灣播放動畫時沿用的是美版片源,因此翻譯跟日版不同。
冰原歷險記3 Ice Age 3:Dawn of the Dinosaurs 地底下存在著原始叢林和大量的恐龍。 第五集時還有再出現。
歷險小恐龍 / 小腳板走天涯 The Land Before Time 由史蒂芬史匹柏及喬治魯卡斯監製的動畫電影,後來的續集步調太輕鬆導致達不到第一作的經典 英年早逝的美國童星茱迪絲·芭西的代表作之一。
恐龍大冒險 Dinosaur Adventure 由低成本動畫公司Dingo Pictures出品的動畫,基本上是蹭當時歷險小恐龍的熱度而出。
品質非常差勁,畫面還很魔性,因此在後來成為網路迷因。
\YEE~/
revengo以此為基製作的惡搞短片成為yee迷因的起源。
Gon ゴン 一隻小暴龍在現代大自然和各種野生動物互動的冒險故事。 本作最大特點是沒有任何對話,唯一出現的文字只有狀聲詞。
辣妹與恐龍 ギャルと恐竜 森もり子與トミムラコタ創作的漫畫,受藤子·F·不二雄作品啟發而創作的「辣妹與恐龍同居」為主題的漫畫。
恐龍 Dinosaur 主角艾力達是一隻被在那時不應該存在的狐猴養大的禽龍,在故鄉被隕石毀滅後出發尋找新的家鄉和同伴。 為電腦動畫和實景合拍迪士尼長片。
小恐龍歷險記 兒童向恐龍百科,描述一隻小三角龍誤闖時光隧道來到三疊紀,為了回家而在各時代旅行的故事。 故事最後甚至來到了20世紀的現代。
小恐龍大冒險 Gigantosaurus 美國、法國、加拿大合製的迪士尼動畫。由四隻小恐龍以及一頭巨獸龍為開始的日常生活。
恐龍夢幻國 Dinotopia a land apart from time 一對父子因船難漂流到一座孤島,發現島上存在著一個恐龍與人類和平共存的「恐龍夢幻國」,父子定居於後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雖是繪本卻有著無比精緻的油畫插圖。
歡樂恐龍牧場 Dino Ranch Disney Junior推出的牛仔風恐龍牧場的日常,畜禽在其世界似乎不存在。所以恐龍馬匹化

電玩

作品 原文 解說 備註
恐龍新世紀 Cadillacs and Dinosaurs
恐龍危機 Dino Crisis
方舟:生存進化 Ark: Survival Evolved
侏羅紀世界:進化 Jurassic World Evolution 電影的衍生作品,經營侏羅紀公園的商業模擬遊戲。

小說

作品 原文 解說 備註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故事描述一群探險家在南美洲發現一個世外桃源,而恐龍也在其中。 被多次改編成電影。
作者為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
泰山在地心 Tarzan at the Earth's Core 泰山系列的第十三本。
被時間遺忘的土地 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 作者和泰山為同一名。
有被兩度改編成電影。
地底人 Pellucidar
新恐龍 The New Dinosaurs: An Alternative Evolution 以如果白堊紀大滅絕並未發生的話,恐龍會演化成什麼模樣為主旨。 有兩本姊妹作,分別以五千萬年以後的動物跟未來人類的演化為主題。
重返侏儸紀 Carnosaur 描述一場實驗意外後恐龍復活並大鬧小鎮的故事。 和侏儸紀公園同年被改編成電影,但電影版就像是山寨版的異形,而且特效也比侏羅記公園差好幾條街。你到底怎麼出三集的...
侏儸紀公園 Jurassic Park 麥克.克萊頓所著的小說,電影的原版小說,共有兩集,第二集被改編成侏儸紀公園2。
原作中包含吳亨利、老闆等人都被殺了,人設也差異巨大,有幾個人物形象幾乎完全不一樣。
第二集魔改得更徹底,只有三個人物是原作的角色,其他人物全被刪掉或換掉,主線也從拯救朋友變成阻止反派的野心,女主更是變成超級豬隊友,甚至連暴龍在城市作亂的橋段也沒有發生。
同時有一本同作者的小說剛果驚魂為姊妹作。
許多沒出來的小說橋段如翼龍、恐龍基因用其他生物填補等被應用到電影續集中。

相關條目

回應

Loading comments...

備註

  1. 主要折損以「麝喙獸」為代表的肉食獸分支「弱鄂獸超科」
  2. 主要折損「犬鄂獸類」,犬鄂獸類雖然替代弱鄂獸類上位成功,又有更好的牙口,但合弓綱的保水缺陷最終仍為自身消亡埋下禍根
  3. 昆蟲算是陸上動物的另類霸主,雖然鮮少站在食物鏈頂層成為主要掠食者,但比起其他動物物種常因生物滅絕事件而大規模起落,「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昆蟲唯一一次受到打擊的滅絕事件,其他滅絕事件對於牠們的影響都有限,物種的數量與多樣性始終都是陸上動物之最
  4. 不過這次爆發卻也是昆蟲第二次吃鱉:在此時期昆蟲體型雖已經無法與石炭紀的祖先們比擬,可超過十公分的昆蟲仍是比比皆是(如Titanoptera),但一直以來稱霸天空他們立刻受到了翼龍的屠殺,體型也隨之縮水至今日我們所見的那樣
  5. 膜翅目(螞蟻蜜蜂等),惡名昭彰的雙翅目(蚊子蒼蠅等)、蜚蠊目(蟑螂白蟻等)就是出現於這個時期;同時同翅目的蟬、半翅目的椿象與竹節蟲目的竹節蟲也在此時紛紛出現
  6. 補充:在古生代石炭紀蟑螂的祖先就已經出現,並以植食、雜食、肉食演化為白蟻、蟑螂與螳螂(合併為網翅下綱);膜翅目中現代意義的蜂與蟻與前面提到的螳螂都要等到侏儸紀才全面繁盛加入各路脊椎動物的菜單裡
  7. 目前學術界確信現存所有無尾目都是來自二疊紀原蛙的後代,但唯獨蚓螈(Gymnophiona)不屬於這個演化支,目前最被接受的說法是這個物種起源於三疊紀的前龍(Metoposaurus)
  8. 恐龍或說是主龍之所以沒辦法成功下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蛋殼過於堅硬與厚實,導致無法點出卵胎生這種繁衍方式,魚龍與鰭龍的主要物種都被認為具有這項技能,而海鱷是如同今日海龜一樣上岸產卵還是有其他繁衍方式仍屬不明
  9. 另外根據之前在南極發現的軟殼蛋被認為是滄龍科所產,但鱗龍的但卵殼較薄,因此恐龍仍是難以複製這種方法來下海,半水生的棘龍可能就是他們的極限了
  10. 目前學術界把龜鱉目與鰭龍都丟進泛龜類(Pantestudines)這個分類框中,也有認為龜鱉目是起源於鰭龍的說法,但因為化石證據不足加上龜的基因特殊導致分子生物學的結果仍有爭議,至今龜鱉目的真正起源與親屬關係仍是眾說紛紜。另外,上面提到的三個地點在中生代皆屬於古特提斯海(又稱古地中海)的範圍,同時期的歐洲仍未完全陸化,有許多水道分割陸塊;北美洲亦有北美內陸水道分割東西
  11. 該情形可以說反應當時的合弓綱完全被蜥形綱屌打、只能晝伏夜出、甚至讓合弓綱喪失了脊椎動物祖傳的四色視覺,這也是今日絕大部分哺乳類都是色盲的原因。靈長類的三色視覺則是後來才突變出來的也可能是病毒的饋贈。但因為這個突變似乎不穩定,因此至今部份人仍會有色盲症狀
  12. 囓齒類是新生代的生物,在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中與一票各種現生哺乳動物群的祖先一同出現。另外,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屬於靈長總目,不然你以為啥是挑老鼠來做實驗呢?
  13. 除了羽毛以外還有一批諸如奇翼龍之類的恐龍嘗試以皮膜飛行,遺憾在前有翼龍後有鳥類的情況下,存在時間不長,化石數量亦不多。以外型而論,他們鐵定是最接近西方奇幻中龍的生物了。
  14. 體長可能超過8公尺的濾食性魚類,可能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輻鰭魚類,但因為化石不全,仍有爭議。
  15. 相較於蜥型綱,真獸類還有一項獨有的特長,那就是儲存能量效率極佳的脂肪與血液,雖然這是為了蟄伏而演化出來的,但這項功能卻是他們日後成功渡劫甚至是在未來稱霸海洋的關鍵
  16. 目前最早的開花植物都是在中國東北發現,這裡也連帶出現了很多鳥類、翼龍與哺乳動物的化石。
  17. 根據化石研究,其實古生代末期在西伯利亞的一票植物就有演化出類似花朵的器官,但你我現在知道古生代末期的西伯利亞是個很悲劇的地方,這讓植物們要花長達一億年才能再度開花
  18. 結網蜘蛛(新蛛亞目)差不多也是在這時期出現的石炭紀以來我當老二當了這麼久,終於到我也能反殺拿回螯肢動物榮耀的時候啦!膜翅目寄生蜂表示:想得美!蜱螨亞綱表示:你們都別吵,乖乖被我寄生!
  19. 雖然是軟體導致化石難以保存,但很幸運的這類物種能發現的化石都是保存得極為完善,在德國索芬石灰岩的埋藏群發現了不少連軟體組織都保存下來的頭足綱化石,宣示著蛸類在中生代的存在與地位
  20. 菊石類、蛸類、鸚鵡螺類是頭足綱下的三大分支,菊石類滅於此次災難,蛸類中的箭石也遭遇了與菊石雷同的命運,但另一個以章魚、烏賊[19]等物種代表的演化支存活了下來;屬於角石演化支的鸚鵡螺類從古生代以來雖然陸續滅絕了大多數物種,但仍有一支保持著億年來的形態殘存至今
  21. 另外頭足綱是古生代海洋中早期的掠食性物種,奧陶紀的海洋可說是頭足綱的天下,眾多舊日支配者巨型頭足綱遨遊四海,但在志留紀時期因為奧陶紀末大滅絕元氣大傷,進而被一眾肢口綱的廣翅鱟壓制,接著又在志留紀晚期「有頷下門魚類」崛起後短短一千萬年海生廣翅鱟就瞬間消失,跑去淡水與陸地的種類則是受到淡水肉鰭魚演化支的進逼而衰敗,最後消散於二疊紀末大滅絕;菊石類雖力頂魚類的壓制來崛起卻無法避免軟體動物從此成為海洋脊椎動物掠食者主食的命運倒不如說因為變成短命以及用數量取勝,徹底變成海洋薯條擔當了。能活二十年以上的鸚鵡螺們表示:...,頭足綱在中生代後雖不時有物種巨大化想搶回過往的榮耀,但不只是海中總有其他的巨型脊椎動物仍可獵食牠們,外殼的防禦與自身速度的加強也無法兼顧,這種限制也是菊石與箭石衰敗的原因之一;時至今日蛸類中的大王烏賊/大王酸漿魷雖然巨大化成功,但仍為巨型齒鯨抹香鯨的食物之一
  22. 也有進食其他恐龍的證據,甚至有疑似和體型相近的鯊齒龍搏鬥的痕跡(BBC的《Planet Dinosaur》有提及)
  23. 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公尺,被認為長棘之間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帆狀物
  24. 當中爭議十分大,尤其劇中的暴龍略小於前作和《侏羅紀世界》的(不過身長約11公尺,其實和現實中的更為接近),而且曾經一度咬住棘龍的後頸部分時,以暴龍強大的咬合力棘龍很可能已經死亡或重傷,但劇中的棘龍不單能夠直接掙脫而且毫髮未傷、甚至很快就輕易地用爪和嘴巴把暴龍的脖子折斷所以有人懷疑是主角威能而已;另外其實因時代、地域和獵食習慣都不同,兩者不可能會相遇和搏鬥(其實棘龍比較可能會和鯊齒龍或帝鱷等大型肉食動物搏鬥)
  25. 另外,這頭棘龍在戰暴龍前也曾被飛機撞過、後來也被火燒,也都同樣毫髮未傷,開掛程度和硬度遠超系列中所有恐龍
  26. 近年生物力學研究顯示暴龍的咬合力大約達35,000-57,000牛頓,是肉食恐龍甚至所有陸棲動物咬力最大的
  27. 但前肢仍可舉起約200公斤的東西
  28. 主要是基於前肢過小根本無法平衡與對抗目標;有認為暴龍該是以食腐為主,或兩者兼有(實際上各種說法均有具說服力的證據,但考慮到樓下食肉牛龍在南美的生態位與現生各種食肉哺乳類亦有食腐習性,目前學界與大眾仍以肉食與頂級掠食者為主流認知)
  29. 《侏羅紀公園3》和《侏羅紀世界》均有登場,但重要性遠較以往低
  30. 如果以體型來說其實更接近於較龐大的「Utahraptor/猶他盜龍」或「Achillobator/阿基里斯龍」;巧合的是猶他盜龍就是在電影上映同年被發現
  31. 失蹤的化石屬於易碎雙腔龍(A. fragillimus),和模式種高雙腔龍(A. altus)不同
  32. 這是因為有部分科學家估計其身長約為8-9公尺,不過目前認為約6.25公尺長、1.5公尺寬、及1.7公尺高
  33. 以早期頭朝上尾巴往下的姿態為設計
  34. 34.0 34.1 34.2 因為涉及劇透內容所以塗黑處理
  35. 學名為Kallokibotion bajazidi
  36. 真實的化石證據中暴龍科與阿貝利龍科其皮膚都是以鱗片為主要覆蓋物
  37. 舊譯:五更龍寶寶、家有恐龍、家有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