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出自Reko Wiki
於 2024年8月6日 (二) 01:06 由 Seraphmm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越野車(Off-Road)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或
直接聯絡Facebook專頁
現時Reko Wiki可能會出現連線不穩的情況,如有相關問題發生可以留意Discord群組。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汽車/Automobile/自動車

解說

  • 廣義的汽車是指具有兩輪或以上,能以自身機械動力行走且無須軌道的車輛
  • 狹義則僅指四輪或以上,能以自身機械動力行走且無須軌道的車輛
    • 三輪或是兩輪且不使用方向盤的會被歸類為機車
    • 例外的有全地形對應車(All Terrain Vehicle,縮寫為ATV):俗名是沙灘機車,雖是四輪但被歸類於機車中;雪地機車:使用履帶的關係所以有多個輪子,但仍是機車。

歷史沿革

  • 隨著機械技術的改進,就逐漸有人想利用機械替代動物來驅動車輛
    • 早在15世紀時就有人想利用發條動力來驅動,但是這些裝置的力量與續航力都十分低落所以都不成功
    • 18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蒸汽機的動力與續航力都十分充足於是開始裝置在各種載具上,現代鐵路與蒸汽船於焉誕生。但對小型車輛仍屬於笨重不堪的裝置,因此小型車仍是靠動物拉車為主
    • 19世紀初期開始有人利用傳統電池搭配直流馬達驅動車輛,雖然因為當時的蓄電池與馬達技術還不足以提供有效率的使用,不過這也是電動車輛技術的啟蒙
    • 至19世紀中葉內燃機的理論與技術開始有重大突破,2衝程、4衝程、奧圖循環等技術與理論相繼問世,終於產生具有足夠動力且能小型化的動力核心
  • 雖然長久以來學術各界對「誰是第一位汽車發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論述,但是支持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於1886年發明汽車的人佔多數[1],不過卡爾·賓士當時發明的是三輪汽車
    • 四輪架構汽車則是德國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於1887年完成,至此現代汽車的雛型已完成
    • 隨後迪塞爾循環、渦輪增壓系統也相繼問世,現代汽車常見的機構也逐漸完善
  • 然而當時的汽車仍屬於奢侈品,極其昂貴的造價只能淪為財富象徵,直到1908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將『生產線』、『輪班制』等工業量產技術投入汽車製造,提振了生產量,終於使汽車進入平價時代,淘汰掉獸力與蒸汽動力,成為世界陸上運輸的主力也使得福特在《美麗新世界》封神
    • 一些國家的道路通行方向也多少決定駕駛座靠左或右)[2]
    • 公共汽車車門與方向盤設計類似,乘客上下車的車門都是在路緣這一側。
  • 隨著汽車的蓬勃發展,適用於各種目的以及特殊愛好的車輛種類也漸趨繁多而深入人們平常的使用中,成為大眾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 但目前在第三世界或非洲國家中,人民持有汽車的數量仍舊不及已開發國家
    • 另外也有包括像日本和新加坡這類人口高度密集的發達國家,因為車輛牌照發行總量管制、持有汽車的稅金重、使用限制[3],配合發達的大眾運輸導致人民持有汽車的比例也不算高
  • 經過近2百年努力將電池電力技術不斷提升之下,電動汽車總算於20世紀末登上舞台,在21世紀講求環保與效率之下成為能與內燃機汽車相互競爭的新興產業
    • 但充電站和充電樁的設置問題讓電動汽車的消量始終不如傳統的汽車,當然還有電池會自燃爆炸以及AI自駕不能靈活反應路況的問題
    • 不過汽車用的加油站也是經過長達半世紀以上的時間才充分普及支援汽車產業[4],所以才步入商業市場20年多年的電動車當然還有得等
    • 隨著環保標準越來越嚴格與世界各國希望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於是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制定禁售內燃機車輛的起始年,以期汽車產業轉型加速
      • 最早宣布的國家為挪威,2016年頒布預計2025年完成禁售內燃機車輛目標;進度最快的是哥斯大黎加,2018年頒布預計2022年禁售;台灣也於2018年頒布預計2040年禁售

台灣概況

  • 第一台汽車於1912年由旅館業者杉森與吉引進作為台灣最早的計程車,可惜已經毀於祝融。
  • 二戰前許多上流人士都擁有一兩台美國進口的汽車,也有會開車的女性。
  • 戰後汽車一度是奢侈品,由於盟國關係一度以美國車為主要進口車;直至80年代才逐漸被賓士轎車→日本國產車取代。
  • 台灣目前最早可考的賽事是1990年代的基隆廢河道賽車,第一條正規賽道為桃園龍潭賽道,無奈因為用地衝突在2013年被勒令拆除。
    • 現存賽道較為代表性的為屏東的大鵬灣以及高雄的麗寶(有F3賽道資格),此外東部公路有FIA公路賽事舉辦許可。
  • 汽車產業方面引擎等關鍵核心組件仍需仰賴外國提供技術與製造,不過車體改裝等周邊零件有不錯的技術水準,像是正新輪胎(馬吉斯)可排進世界前10大輪胎生產企業中。
    • 隨著車用數位電腦控制與輔助系統的蓬勃發展,車用電腦晶片也因台灣優良的半導體產業鏈而處於領先地位上。
    • 今日作為索伯車隊合作夥伴的宏碁電腦在2000年代初期曾經聯名Prost車隊參戰F1,雖然戰果...
  • 本地出賽國際性耐久賽事的代表隊伍為AAI Motorsports,曾以保時捷出賽紐寶林24小時耐久賽數次;其他統一規格賽也不乏有台灣選手。
    • 個人名義參賽的代表則為1990年代起參與越野賽的陳和皇,他於2011年首次出賽達卡越野賽而聲名大噪,2015年更成為第一位完賽的台灣選手。

主要驅動方式

內燃機

  • 又稱「引擎」,利用火三角(燃料,氧氣,熱力)和冷縮熱脹原理將燃料與空氣混合並加壓,用火花點燃後以更高壓氣體擠出並排出室外的方式形成一個強力的動力循環
    • 其循環模式亦因時代需求(特指動力和效益方面)發展出2衝程和4衝程、奧圖循環,米勒循環和阿特金森循環[5]、渦輪和機械增壓,汽油和柴油發動等
  • 由於當時以石油提煉物為主的液態燃料有着無可比擬的運輸距離及能量密度優勢,成為20-21世紀軍事以及民間移動工具的核心動力來源

汽油

  • 石油精煉後的產品,內燃機的基礎燃料
  • 其應用的引擎普遍有着高能量密度,線性扭力的特性,是家用以及性能市場最廣泛應用的引擎燃料
    • 工作模式為奧圖循環(Otto cycle),在壓縮衝程的末尾用電火花點燃燃料氣為其特徵
    • 在其內燃機的特性下,其實不使用汽油亦可以利用甲醇,乙醇(酒精)[6],氫氣等燃料作代替品,只是視乎週邊零件是否能承受到其化學特性(如金屬腐蝕,燃燒溫度)
    • 後述的瓦斯車中,其中的市售款很多都只是將汽油車進行小部分改裝就能讓燃料改為瓦斯
  • 種類:
    • 活塞式汽缸引擎
      • 以汽缸排列方式區分[7]
        • 直立汽缸
          • 汽缸排成一列垂直上下運作,好處是汽缸都在同一側所以很多零件可以共用減少製造成本,缺點是汽缸在同一側所以汽缸大小與數量受限,汽缸運作方向都相同所以震動也較大,因此此設計多用在小型引擎或是有足夠空間的車輛上。
        • V型汽缸
          • 直立汽缸的改良,將汽缸岔開一個角度分成兩列,由於汽缸分列所以同曲軸長下可以容納更多的汽缸驅動或是更容易加大汽缸容量,因兩側汽缸運作方向不同所以能抵消部分震動,不過汽缸分列的缺點就是部分組件不能共用提升了製造成本。
          • 依照叉開角度的不同有分60°、90°甚至是180°,還有因應極多數汽缸的延伸型W型汽缸[8]
        • 水平對臥汽缸
          • 汽缸分列成兩側以水平運動方式運作,因兩側汽缸運作方向完全相反所以可以相互抵消掉不少震動,而且此種引擎的重心也最低所以對於車輛的穩定與操作性也最佳,缺點就是汽缸完全分列所以兩側汽缸無法共用組件成本較高,以及汽缸活塞在運作時下緣磨耗程度大需要更好的潤滑系統與維護。
          • 由於兩側活塞在運作時像拳擊手出拳,故又名boxer engine。
          • 與V型180°的差異在於,V型180°兩側成對的汽缸在同一時間是往同樣方向運作的,而水平對臥引擎兩側成對的汽缸在同一時間內的運作方向是不一致的。
      • 以燃燒行程區分
        • 二衝程
          • 活塞在一次上下的過程中完成了奧圖循環的進氣、壓縮、點火爆炸、排氣,由於只需一次上下就能完成奧圖循環所以結構較為簡單。
          • 但是進氣與排氣會有同時存在的環節造成燃燒效率較低與不完全燃燒情況較高,且氣室包含了曲軸區域,所以潤滑油要與燃油和空氣混合進入氣室提供曲軸潤滑,也造成燃燒效率與汙染問題。
          • 另外也因進排氣重疊,汽缸內廢氣殘存比例不易控制,容易造成燃燒效率忽高忽低的情況,這對車輛控制與設備負擔都相當不利。
          • 因為行程只有四衝程的一半就能完成奧圖循環,所以同樣的汽缸大小下等於是2倍的作功次數,但由於燃燒效率較差所以實際提高的動力比例要打折不少,且汙染問題也是二衝程引擎的弱點。
        • 四衝程
          • 活塞在兩次上下的過程中完成奧圖循環:1.活塞下行提供空間進氣2.活塞上行混入燃油開始壓縮3.點火爆炸推動活塞下行產生動力4.活塞上行擠壓廢氣排氣。
          • 比起二衝程因為引擎結構較為複雜成本較高,不過進氣與排氣分開所以能提供更好的燃燒效率,產生的汙染也較低,因此成為目前市售車輛的主流引擎。
    • 無活塞引擎
      • 汪克爾/轉子引擎
        • 明稱來自於發明人:德國工程師菲力斯·汪克爾(Felix Wankel),這是他於1950年代所發表的一款無活塞引擎。
        • 引擎燃燒室結構為一類似橢圓形空間,傳動軸在燃燒室正中心外接一勒洛三角形葉片作為模擬活塞運作用的零件,藉由葉片在燃燒室內旋轉[9]過程中將燃燒室區分成三個空間,每一個空間各自在旋轉的過程中完成奧圖循環。
        • 汪克爾引擎的轉子每旋轉一圈就作功三次,與一般的四行程引擎每旋轉兩圈才作功一次相比,引擎轉動部件較少結構較為簡單,所以同馬力下體積較小較輕,且旋轉運作的特性讓他在轉速提升與馬力容積比有更好的表現;另外旋轉運動比起活塞引擎的往復運動產生的震動會更小。
        • 但是汪克爾引擎在做動力調整上需要更複雜的修正才能變更運作能力,大幅降低了同一引擎↔不同車輛的搭配性影響量產而提高成本;且因它的燃燒室會移動運轉,故在燃燒過程中燃燒效率較差需要更好的點火系統;在高轉速下燃燒時間過於短暫燃燒不完全情況更嚴重,大幅提升油耗與汙染。
        • 另外更致命的地方在於勒洛三角形葉片頂點尖端部分正好是區隔不同燃燒室的地方,需要與燃燒室壁密合,在快速旋轉過程中會強烈的刮損燃燒室,進而產生刮痕間隙造成各燃燒室隔離不完全,會降低燃燒效率與提高製造/維護成本。
          • 這刮損痕跡被戲稱為「惡魔的爪痕(devil's fingernails)」,使得汪克爾引擎在材料的選用與改進成本上大幅增加。
        • 由於汪克爾引擎的特性,造成同引擎容積之下可比活塞式引擎產生更多動力與燃耗,故在各國的引擎排放標準上大多視為兩倍容積量的活塞式引擎作為稅級計算。
          • 例如馬自達搭載汪克爾引擎的RX-8跑車,實際排氣量雖然只有1,308c.c.,但在日本國內卻視同2,616c.c.的活塞式排氣量來作為稅級計算。
        • 礙於高損耗的特性,汪克爾引擎投入市場一直有所侷限,在馬自達於2012年停產RX系列以後可說是絕跡了。
          • 除了馬自達曾推出多款汪克爾引擎車輛並持續發售至最後的RX系列外,其他廠商大多都只在1960~1980年代間用在少量試驗或是量產款上(包含摩托車、直升機等),例如賓士曾經製造知名的C111系列實驗車但沒有投入量產。
      • 另外還有其他無活塞的引擎,像是飛機使用的噴射引擎,但是這類無活塞引擎幾乎都是用在特殊功能車輛上沒用使用在市售車輛中,故不多作介紹。

柴油

  • 同為石油精煉後的產品,但與汽油有着不同燃沸點
  • 形態與汽油引擎相似,但以一種迪塞爾循環(Diesel cycle)的方式運行,有着毋須依靠火花,只需以高空氣壓縮比也能點燃的特點
    • 迪塞爾循環理論上可用於任何揮發性的可燃物上,因此當年在發表理論時是使用花生油作示範,在實用化方面因為汽油使用奧圖循環會有更好的表現,所以迪塞爾循環就逐漸演變成柴油專用的工作模式
    • 柴油的英文為「Diesel Fuel」,正是為了從石油提煉物中找出適合迪塞爾循環的成分而命名的
  • 亦因應此特點造就了較低燃費,低轉數下更高扭力的優點,因此十分受部分以低油費為優點的車款及大部分重型/商用車輛使用
  • 但隨之而來就是排出來的有害廢氣「氮氧化物(NOx)」以及爆震現象[10][11]
    • 為對付排污問題車廠都會嘗試增加渦輪增壓、濾清器以及尿素這些額外組件去抵消,但因如此造成車主增加整備上的負擔而較少在家用市場上立足
    • 另一方面是面對越來越嚴苛的家用車排放環保法規標準,造成車商為了符合法規而去更大量的抑低排放汙染使得製造成本大幅提升,也令車商越來越不想推出柴油動力的家用車
  • 在近年亦因應環保需求下發展出利用大豆,動物脂肪甚至地溝油製作出生物柴油,務求能源可再生
    • 這些所謂的生物柴油在化學上多為脂肪酸和低級一元醇(一般就用易得的甲醇或乙醇)生成的酯,與從石油中提取的真正柴油(烴類)仍有不同性質
    • 而且在精煉過程中難以完全去除水分,酯類物質比起烴類物質更適合於生物活動,長期置放容易有微生物活動而產生雜質與變質,所以不適合用來長期儲存[12]
  • 柴油引擎因為工作特性的影響,所以幾乎都採用活塞式汽缸的方式在運作

瓦斯

  • 同樣使用石化燃料的內燃機,但使用的是甲烷、石油氣等氣態燃料
  • 氣態燃料在燃燒表現上更好,更容易完全燃燒且燃燒廢棄物中固態微粒也比較少,由於使用的燃料中含硫、氮化物的比例也低,所以有毒的硫、氮氧化物也比較不會產生,比起汽柴油對環境更好
  • 然而氣體燃料儲存不易且危險度高,所以並未成為家車用的主流,但在大眾運輸上使用可藉此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 使用氣態燃料的內燃機早在19世紀中葉就出現,用的是煤氣[13],但當時缺乏高壓儲存技術以至於注入內燃機內的煤氣密度低,能夠產生的能量自然就少,因此被能量密度表現更好的液態石化燃料取代
    • 不過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石化燃料被多國列為戰備物資而管制著,因此有著將車輛改為使用煤氣的措施,用來分擔民間對於石化燃料的需求,戰後結束管制自然就又被淘汰了
    • 現今常見於石油物資較為缺乏的第三世界國家,車輛常改裝成可以外接煤氣產生裝置,這樣民眾可以藉由砍伐木柴當作燃料補充,當然比起純使用石化燃料時的動力較差

電力

  • 驅動車輛的機構都是電動馬達,因此電力車輛主要的分類是電力來源
  • 因為能量轉換效率比內燃機高,加上使用過程中鮮少汙染廢棄物產生,在環保意識抬頭的現代受到大眾關注
    • 但電力能量來源的環保問題,則因各地不同的電業結構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台灣以石化燃料為主力的發電結構下,電力的環保減碳功效有限
  • 加上機械結構可靠成熟,輸出能量高且扭力強大的電動馬達[14][15],亦開始受到各高性能車廠注目而開始投入資源加入電動車研發行列

蓄電池

  • 利用電池儲存的電力直接供電,電池則需另外充電
  • 早期因電池容量與效率不如燃料電池所以少見,但隨著電池技術改進反而比燃料電池更早實用化,成為目前市售電動車的主流
  • 但現在比起內燃機動物的續航距依然較短,要不就是犧牲重量和空間大小作為代價加大電池來提升,還有現今電池(主要是鋰電池[16]和鎳氫電池[17])的不穩定性[18]和老化[19]問題
  • 另外充電效率也是一個挑戰;內燃機車輛將油箱從見底到加滿只需數分鐘即可完成,但是目前電池就算使用高速充電仍需花上數十分鐘,且高速充電會加速電池壽命損耗,充電過程中的高熱反應也是安全上的一大隱憂
    • 因此有的廠商採用交換電池方式運作,使用者將車輛行駛至充電站後,將用過電池與充電完成電池直接對換,把充電時間轉嫁給充電站運作,不過礙於車用電池體積與重量仍然龐大,所以目前這種運作方式只出現在小型車輛或是機車上

燃料電池

  • 利用燃料電池一面反應一面供電,如同內燃機車輛一樣需適時的補充所需的反應物質
    • 但與內燃機最大差別就是他們不是利用燃燒爆發製造動能/電能,而是利用燃料直接在反應器內進行化學作用,作用期間排出電子製造電能,固得其名
    • 此模式亦比內燃機能大幅減少所製造出廢熱和廢氣,免去了不必要的光能和聲音,從而得到更高能源效益,對比起蓄電池,它亦有液態燃料的重量減少特性,因而受到不少汽車開發商的注目
  • 燃料電池目前較成熟的有PEMFC(質子交換膜式),SOFC(固態氧化物式),主要燃料則是氫氣(H2 - 2e- = 2H+)和甲醇(CH3OH + H2O - 6e- = CO2 + 6H+,或先轉化成氫再進行作用)
    • 一般直接用空氣中的氧作氧化劑:O2 + 4H+ + 4e- = 2H2O
  • 然而燃料電池的高造價[20],挑燃料[21],基建問題[22],以及已經在民用市場捷足先登的蓄電池,讓車輛的實用化受到阻礙,現只有少量的量產車和試驗車有實裝

電力纜線

  • 像電氣化鐵路一樣利用架空纜線或第三軌提供車輛電力,跟鐵路的差別在於車輛不用在固定軌道上運作,但是礙於接引電力的電弓架範圍有限所以也無法偏離纜線太遠
    • 其實應該算是鐵路系統的變形,所以使用歷史比起前面兩種更久遠
  • 礙於纜線系統的關係所以沒用在家用車上,主要是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在用
    • 早期有些電纜線公車也會裝置內燃機,以利運輸路線或是其他因素需要離開電力纜線區域時能有動力,現在則是逐漸用蓄電池或超級電容[23]取代
    • 實用化的例子就是公車捷運系統(BRT)[24]

油電混合

  • 由保時捷車廠創辦人「斐迪南‧保時捷」在1899年首先提出並有試驗車展示,但是真正實用化要等到1990年代
  • 車輛裝置內燃機與電動兩個系統並互相配合,讓各系統都能盡可能在最佳工作效率區段運轉達到能源利用最佳化,同時利用兩種系統的特性提升操控性能
    • 內燃機引擎有其運轉最有效率之馬力輸出區間,若搭配電動系統共同運作則可以調節內燃機的負載,使內燃機在最有效率之馬力區間運作進而達成節省油耗的效果
    • 內燃機引擎低轉速時扭力差,正好可以用電動馬達補足低轉速扭力,無需提高轉速產生大量油耗;還可以利用電動系統容易變速的特性來進行變速調節,就樣就不用像內燃機車輛一樣需要複雜的變速系統
    • 以電動系統為主的車輛亦可裝置小型內燃機,讓內燃機在最佳工作效率下推動充電裝置替車輛充電,延長車輛行駛距離,這樣比起直接擴大蓄電池組還要更省空間與重量[25]
    • 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內燃機工作效率會大幅降低,可利用電動裝置彌補;寒帶地區電池化學反應效率不足,可利用內燃機運作時的熱量維持電池工作溫度
  • 1990年代的油電混合車通常以內燃機動力為主,但隨著電動車技術的成熟,現在的油電混合車則可依照車輛的目標性能設計出不同的動力配置比例以及油電動力的工作區段
    • 充電系統也跟著變化,早期的油電混合車主要依靠內燃機運作時替電池充電,現在則可像電動車一樣外接充電裝置充電

引擎與驅動輪配置方式

  • 引擎與驅動輪配置上的英文簡寫可分為兩部分,組合起來可產生下列的配置方式:
    • 第一個字母代表的是引擎的位置可分為前置(F)、中置(M)、後置(R)三種配置方式。
    • 第二個字母代表驅動輪配置方式可分為前輪驅動(F)、後輪驅動(R)、四輪驅動(4WD,簡寫4)三種配置方式。
    • 電動車因馬達的小型化與控制比內燃機更方便,甚至可以做到每個輪子都分配一個馬達來獨立控制,所以不會說明引擎的配置方式。

前置後驅(FR)

  • 傳統的配置方式之一,引擎位置通常會布局在FF跟FMF之間(引擎重心位置跟橫置的FF接近)。
  • 比起FF因為轉向輪與動力輪分開操控性能較好,加上部分傳動組件會與驅動的後輪放在一起重量分布較平均,所以長久以來被車商採用。
    • 但因需要透過傳動裝置傳輸動力因此動力耗損較大,同時也增加了製造成本。

前置前驅(FF)

  • 1970年後逐漸流行的配置方式,比起行之多年的FR少了傳動軸等部件可大幅減少動力損耗與造價,缺點就是因動力輪與轉向輪的結合需要較複雜且強度高的機械結構,操控性也可能降低,因此馬力通常都不會太強。
  • 為了避免重心太過靠前,1990年後逐漸將引擎置放方式從傳統的直式置放改為橫式置放。

後置後驅(RR)

  • 傳統的配置方式之一,同FF免了傳動軸等系統,但是比起FR重心過於集中,後置引擎的進氣與散熱也較差,所以比較常見於迷你車與大型車上。
  • 同FF有改為橫式置放的設計,一樣可讓重心更靠近車子中心。
  • 保時捷車輛最常使用的操控配置。

後置前驅(RF)

  • 幾乎沒在使用的配置方式,不過在一些非道路用車輛(如堆高機、M4雪曼戰車、5號豹式戰車)上可見。

中置

  • 雖說是中置引擎,但引擎不會真的放在車子的正中間,因為大多數的汽車中間都是駕駛與乘客的活動空間,所謂的中置只是引擎本體稍微靠中,所以實際上的中置可分前中置與後中置兩種,所以中置引擎會標上兩個英文代號。
    • 前中置(FM):跟前置的差別在於以前輪橫軸為基準線,前置的引擎置放在軸線前或正上方,前中置的引擎放在軸線後,但因引擎位置太靠近前座會壓迫到駕駛,所以較少被採用。
    • 後中置(RM):類似於前中置,後置的引擎放在後輪軸線後或正上方,後中置的引擎放在後輪軸線前。

中置前驅(MF)

  • FF的改良,通常為FMF不會有RMF。
  • 引擎後移可讓車子的重心更平穩。

中置後驅(MR)

  • RR的改良,大多數的配置為RMR只有極少數是FMR(理由見前中置說明)。
  • 同樣可以讓重心更穩定,由於操控性能最佳所以是多數超跑車廠偏好的配置方式。

四輪驅動

  • 因為性能較特殊,四驅的驅動種類對於汽車性能影響較大,引擎置放的位置大多數只影響重心配置,且不管怎麼配置都少不了較為複雜的傳動系統。
  • 四輪驅動是因應雙輪驅動的車輛在崎嶇道路上容易產生操控與打滑問題而發展出來的,最早是用在載重量較大的貨車,後來擴展至有越野性能的車輛上。
    • 也有不少採取四驅系統的公路用車,比如Nissan GT-R(R35型)、Porsche 911 Turbo(996型開始),而Audi的Quattro更是成為旗下全部出品的標準配置。
  • 因需要同時驅動四個輪子(+帶來的額外重量),所以有不少動力會在傳動系統上耗損提高油耗,因此不少車廠會增設可在雙輪驅動、四輪驅動之間切換的裝置,以利車輛在不太需要四驅特性的平緩道路上行駛時能變得省油。
  • 因為最主要是因應車輛操控與打滑問題而產生的設計,所以主要設計方向都是在差速系統上打轉,其中包含了控制方式與差速器結構。
    • 控制方式主要有:分時四驅、全時四驅、適時四驅,而具備多個動力源的電動車或是油電混合車還有獨立四驅與混合動力式四驅,隨著電腦技術進步後整合為智能四驅。
      • 早期的控制系統是機械控制,所以不同的控制方式對應不同的驅動機構配置,適用的車輛性能差異也大;電腦控制的介入後不僅對車況反應更靈敏,也能快速選擇出合適的驅動方式,不僅減少了複雜的機械結構,還能確保隨時都讓車輛有最佳的動力輸出,同時也能適用於更多種不同性能需求的車輛。
    • 差速器設計方面常見的有:中央差速器帶機械差速鎖、托森式中央限滑差速器、開放式中央差速器、多離合式差速器、多離合器片耦合式差速器…等。

常見種類分法

私家車

  • 通常指用於人員以及行李運輸,舒適實用的汽車。
  • 從外形上清晰分辨出引擎室、人員乘坐室以及行李艙三個獨立空間,也被稱為三廂設計。
    • 部分車型為了節省空間或增加使用彈性,會把乘坐室和行李艙合併成一個空間,這種設計稱為雙廂設計。
  • 跟機車一樣,只要附合當地法例的年齡要求,就能直接考取相關駕駛執照。

掀背車(Hatchback)

  • 在汽車大小和空間使用上取得平衡的家用車。
  • 跟轎車的區別在於車內空間通常與後車廂連在一起。
  • 以性能取向的揭背車稱為鋼砲(Hot Hatch)。
  • 在遊戲中通常是下級或路人車,鋼砲多為中下級。

轎車(Sedan)

  • 美式英語是Sedan,英國則為Saloon。
  • 後車廂以及車內空間(特別是後座)更為寬暢的家用車,名稱來自古代的轎子。
  • 假如極端地加長後座空間的話就是加長型禮車(Limousine)。
    • 最極端的例子:90年代由美國汽車大師Jay Ohrrberg參與製作的「美國之夢(The American Dream)」,全長達30.3m,尾部還配備了一個帶跳水台的游泳池,在不用的時候還可以變身成直升機降落坪
  • 豪華汽車的主流形式,不過受到SUV挑戰。
  • 高性能的轎車稱為高性能轎車(Sports Sedan),大多是德國製
    • 樸素外表下藏有優秀性能的則是睡車(Sleeper),稍加雕琢便能成大器。
  • 在遊戲中通常是下級或路人車,高性能轎車多為中下級和中級。

轎跑車(Coupe)

  • 泛指兩門轎車,通常較注重駕駛者,因此動力和操作性更強一些。
  • 本身是四門的車推出兩門版,兩門版就是Coupe。
    • 反過來,本身是兩門的車推出四門版,四門版則稱Gran Coupe。

賽車(Race Car)

  • 專門用於比賽的車。
  • 可以是從市售車改裝而來、以市售車為藍本的賽事版、或者徹頭徹尾的競速機器。
    • 通常來說,房車賽是前者,GT賽是中間,F1是後者。
  • 一些比賽有規定,參加比賽的賽車要另外製作一定數量的公路版。
    • 主要是為了防止廠商車隊特地打造外掛級別的車。
    • 這些特別製作的公路車品質上乘,又是限量發售,都會變成搶手貨。
  • 跟上面的相對,公路車也存在符合賽事要求、又可以合法上路的強化版。
    • 比較有名的是Porsche的718 Cayman GT4、911 GT3、911 GT2,直接把賽事規格用作名稱,但沒幾個買家會真的拿來比賽
  • 就像電腦從軍用品演變成平民百姓家中常見的電器,賽車科技也會逐漸被用在一般車上,比如碟式煞車、多功能方向盤。

敞篷車(Convertible)

  • 能夠把車頂(+後車窗部分)拆下/升降的車。
  • 跑車、肌肉車通常都會另外推出敞篷版,但要重新設計骨架以確保整體強度,重量增加也令性能稍遜於普通版。
    • Roadster是本身就主打敞篷要素的跑車,比如Mazda MX-5、BMW Z4、Mercedes-Benz SLK。
  • 敞蓬車通常會犧牲掉B柱(側面兩車門之間的縱向支柱),於是美國在1960年代認為其很不安全:假如發生翻滾事故,容易造成頭部損傷
    • Porsche為了爭取美國市場,發明出保留B柱的911 Targa,於是這種只拿下車頂的「半敞篷車」也就稱為Targa型。
    • 有些車廠如SAAB就索性將A柱(前車窗的縱向支柱)做得無比堅硬,加裝後側傾桿以確保安全,同時保障開放感。
    • 禁止敞蓬車的法案最後沒有被通過
  • 名稱有好幾種,除了Convertible以外,還有Spyder、Cabriolet、Roadster等等。
    • 此外還有一種稱為Speedster的特殊變種,是一種完全取消了車頂與支柱的類型。側邊車窗與擋風玻璃根據設計不同或有保留或有縮小,只保留擋風玻璃的車型也大有車在。
      • 有些車型甚至連擋風玻璃都完全取消,例如McLaren Elva、Aston Martin V12 Speedster、Mercedes-Benz SLR McLaren Stirling Moss等等
      • 稱為Barchetta(原意是義大利語的「小船」)衍生種只有在義大利設計生產或是深受義大利風格設計影響的他國製造的Speedster車型才能以此稱之。例如Ferrari Monza SP1/SP2、Lamborghini Aventador J、Lamborghini SC20等等
  • 在遊戲中通常跟普通版同級別。

肌肉車(Muscle)

  • 高性能轎跑車,大多為美國製。
  • 一般有裝備大馬力大排量的V8發動機(入門級則多為V6和直6)、機械增壓(可選)、前置後驅、線條簡單,如同筋肉兄貴
    • 高耗油量以及大型車身是石油危機前[26]的美國車特點,故有「吃油者(gas guzzler)」一大惡稱。
    • 這也是石油危機過去後,小型、經濟的日本車能更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 小馬車(Pony Car)為改良品種,尺寸縮小到跟今天的車相若,是現代肌肉車的主要形式。
  • 肌肉車御三家:Ford Mustang、Chevrolet Camaro、Dodge Challenger。
  • 在遊戲中通常是中下級和中級。速度很快,但犧牲操縱性。

跑車(Sports)

  • 重視動力和操縱性的車,給予駕駛者更多樂趣。
  • 銷量最好的是Mazda MX-5。
  • 日本的御三家Nissan GT-R(R35型)、Honda NSX(NC1型)和Lexus LFA在國際上公認是Super,但在日本國內則算是Sports。
    • 日本跑車四天王則是Mazda RX-7(FD3S型)、Honda NSX(NA1型)、Nissan Skyline GT-R(BNR34型)、Toyota Supra(JZA80型)。
  • 超級跑車(Supercar)追求更強性能,會優先投入最新科技。
    • 究極的超級跑車(Hypercar)就是把戰鬥力放大到最極限的結果。
    • 公認的起源是Lamborghini Miura P400。
  • 在遊戲中,Sports通常是中下級和中級,Super是中上級和上級,Hyper則是最上級。

改裝車(Tuner)

  • 廣義說法是改造過的車。
  • 主要指(但不限於)日本產的鋼砲、跑車、高性能轎車。這些車容易改裝,市場上有大量配件,總體能屈能伸。
    • 由於以前的日本製性能車不輸出海外,能看見的都是通過私人方式運入,所以又稱JDM(Japanese Domestic Market)或者進口車(Import)。
    • 90年代正值JDM黃金時期,各日本車廠都有共識地限制性能車的動力,加上改裝車法規比較寬鬆,造就了如此風氣。
    • 日本車廠今時今日仍然有推出本土專屬車款。
  • 只有為了追求性能而進行改裝、調校的車才能冠以Tuner之名。
    • 重點是輕量化、更強的動力和操縱性、還有帥氣的外表。
    • 要細微調整才能令強化過的機器順暢運轉,有無調整的結果會大不同,這也是「調校(Tune)」的意味所在。
  • 有一種玩法是特地拿來把玩項目車(Project Car),多為二手車。反正都得進行深度改造,不必太在意狀況。
    • 也有令廢車重獲新生的,《灣岸競速》主角「惡魔之Z」Nissan Fairlady 240Z(S30型)就是如此,他只是想要能跟人稱「Blackbird」的黑色Porsche 911 Turbo(930型)一戰的車,不過剛好撿到寶
    • 美國也有將老車翻新成Hot Rod的風潮。
    • 選擇中古車是要壓低成本;而且越是在市面上流通的車,越容易入手其零件。
  • 由於實在是太好改裝,完全保留原廠風味的二手車反而少見。
  • 在遊戲中性能評等不一:原廠車通常是下級和中下級,如果本身改裝過則可以去到上級。外觀配件、塗裝比其他種類的汽車要多。

豪華旅行車(Grand Tourer)

  • 簡稱GT,源自義大利語「Gran Turismo」。
  • 跟超級跑車相比,GT適合在公路上長途跋涉,速度和舒適兼備,操縱偏軟,重量較大,內裝豪華。
  • 在遊戲中通常跟超級跑車同級別。

小型車(Supermini)

  • 又稱城市車(City Car)。
  • 二戰後經濟復甦時期,為了有更經濟的個人通勤選擇,發展出來的車。
  • 普遍為3~4公尺以左右的揭背車/MPV,車內設計儘可能在載貨和載人方面多功能化兼最大化。
    • 更短小的則稱為微型車(Microcar)。
  • 雖然現今經濟條件較好,在城市這些低速狹窄區域和車位昂貴的地區,小型車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 日本獨自衍生出規定排氣量在660cc以下、車長3.4m以下、寬度1.48m以下、高度2m以下、動力64匹以下的輕型車(Kei Car)。
    • 因為日本法規中購車需備有停車位證明,但此規定不適用於可以在居所附近隨街擺泊的輕型車,讓輕型車成為許多日本都市人的首選。
  • 另有極小型的卡丁車(Kart/Go-Kart),但因車型屬於仿F1的開輪式賽車安全防護較差,所以通常只用在賽車場/練習場上,許多國家都需額外申請許可才能在一般道路上使用。

越野車(Off-Road)

  • 越野能力強,專門應付沒有鋪設柏油或水泥、石磚路的惡劣環境,廣泛用於軍事、探勘等冒險用途,也是許多冒險作品的常客。
  • 為了克服艱險,越野車都會裝備四輪驅動、較高底盤(以避免車底碰撞、專用的越野輪胎、強大動力、結實的車身與保險桿。
  • 二戰軍車出身的Jeep(起初名為GP,後因《大力水手》同名角色Eugene the Jeep而受到美軍廣泛轉用暱稱)是其佼佼者,成了越野車的代名詞與廠牌。
  • 雖然Jeep的格言是go anywhere and do anything,但不會變成披在身上的絲巾

運動型休旅車(Sport Utility Vehicle)

  • 簡稱SUV。擁有一定的越野能力,但主要是在公路上平穩行駛。
    • 體型較大,比轎車、掀背車更寬敞舒適,路見不平也能輕鬆應對,以家用車來說是上乘。
    • 針對顧客(尤其女性)的使用取向,一些SUV甚至索性去除四輪驅動這些越野必要機構。
  • 通常是車廠賣得最好的產品,賣SUV還成了高檔品牌的重要收入。
    • 雖然一開始被批評跟品牌形象背道而馳,Porsche的大半銷量就是來自Cayenne和Macan,Lamborghini也是Urus最好賣。
    • 在考量現實過後,Bentley、Maserati、Aston Martin等品牌也隨之跟進。
  • 跨界休旅車(Crossover)可以算是小型SUV。因為實在是太難分辨,剛好說明其代表了混合、跨界的模糊概念。
  •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檔車廠開始打造SUV,「高性能SUV」成為新的戰場。

多功能休旅車(Multi-Purpose Vehicle)

  • 簡稱MPV。一種由廂型車、休旅車多型態混合體的車輛,搭乘人數可多達6至8人。
    • 常見的座位排法有2-2-2、2-2-3、2-3-2和2-3-3。
  • 以空間為賣點,車體較大較高,適合承載多人出行,另外也能通過座椅拆卸或摺疊收納的方式拓出空間用作載貨用途。
    • 多數採用前置驅動以降低底盤高度,進一步增加車內空間。
    • 部分MPV車內空間可高達1.4m,足以讓小孩與及哈比人在車箱內站立。
  • 以車體體積劃分,可大致分為大型/豪華型、中型/BOX CAR、緊湊型、小型和迷你型。
  • 起源上講,MPV是從歐洲人流行的旅行車拉高發展而來的車種;日、亞系MPV則是從微型麵包車改造而成。
    • 也因此在美、日地區也被稱作Minivan。
    • 有趣的是,初期歐美系MPV是從旅行車底盤發展而成,近期改為從廂型車底盤改裝而成;而日、亞系MPV則剛好相反:初期是從廂型車底盤改裝,後期卻是使用轎車底盤作為基礎。
  • 尾排沒人權
    • 考慮到使用率和MPV的特性,第三排座位的舒適性相較於前兩排有很大的差距。
    • 例如車窗較細小而且不能打開、沒有獨立的出入口[27]沒有自由上下車的人權
    • 除了部分車型,緊湊型或以下MPV的第三排座位都沒有獨立空調出風口,要倚賴中排甚至前排座位送風。沒有呼吸新鮮空氣的人權
    • 因為需要摺疊收納以拓出空間載貨,座椅設計都較為輕薄。沒有乘座舒適的人權
    • 相比起前、中排而言,腿部空間狹小,大型和中型多數為三人座,加上後輪輪拱會佔去部分空間,會顯得較為狹逼;而緊湊型和小型的尾排雖然是雙人座,但腿部空間極為不足,基本上只能讓小孩或寵物乘坐。沒有放腿的人權
      • 不過相對於從五人座的尾箱硬加兩個座位的SUV不同,MPV第三排座位的舒適性再差還是有點保證的。
    • 至於迷你型則沒有第三排座位,純粹把掀背車加大車高而成。迷你型有人權,因為根本沒尾排
      • 迷你型MPV多數在上述輕型車中的Kei Car的設計中出現。
  • 由於血緣上比較接近廂型車,看起來高大笨重的車體並不受傳統駕駛者的喜愛。
    • 但因為乘坐空間寬敞而且能一次接載多名乘客,深受駕駛環境狹小的港日家庭青睞。
    • 也有不少公司或機構以MPV作為商務車,或是改裝成方便搭載老人和傷殘人士的福祉車使用。[28]
  • MPV只適合接載乘客安全抵達目的地,駕駛樂趣甚麼的就算了,不存在的

旅行車(Station Wagon)

  • 美式英語為Wagon,英國則是Estate。
  • 簡單來說就是近似休旅車的轎車,在歐洲較為流行。
  • 擁有轎車的後輪伸延空間和揭背車的全開車尾門,但不像休旅車這樣拉高車身,因此擁有較大的載貨空間。
  • 普遍見於屋內車房閘口高度較為矮小的歐美,但普遍泊在屋外停車場的亞洲國家來說這種類型與SUV比沒有很多優勢。

獵裝車(Shooting Brake)

  • 同時具備跑車風格、性能與旅行車大空間機能的車。
  • 多是兩門車,也能是四門轎車。
  • 名稱來自19世紀的英國,當時的紳士名流乘坐這類的車輛打獵、運載槍械和獵物。

老爺車(Vintage Car)

  • 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於二戰後,當時是泛指1919年至1930年之間製造,早期曾使用但仍可運轉行走的老式汽車。
  • 雖然沒有準確的定義,但現在這個詞都指那些車齡超過20-25年以上的車輛。
  • 要成為老爺車,除了車齡外,還得看車輛的保養狀況,那些日久失修、充滿歲月痕跡的廢鐵是不能當老爺車的。
  • 由於各國車輛年檢的規定越發收緊,一些早期生產的車輛未必能符合現時的環保標準,加上維修零件難找導致保養費用高昂,使得老爺車的數目十分稀少。
    • 部分城市會推出一些相應政策,例如香港只要申請老爺車成功就能豁免年檢,也不需要繳交牌照費用,但每次上路前都要向運輪署提交行程、只能點對點移動,而且12個月內只能行駛12次。

高球車(Golf Car)

  • 一種小型交通工具,多見於高球場。
    • 除了高球場外,一些室內體育館、展覽館、大學校園、沙灘中,都會以此作為管理員的代步工具。
    • 在一些島嶼、渡假村或綠色社區,也有利用高球車取代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情況。
      • 用於一般運輸時,會被稱為Neighborhood Electric Vehicle (NEV) 。
  • 一般沒有車門和側面車窗,方便乘員上落;後方附有小型行李架,用於擺放高球用具。
  • 體積小、時速慢、馬力小,而且只有前進、轉彎等幾個簡易控掣的操作,時速通常低於24公里/小時,最高也不會高於50公里/小時。
  • 大多數由四衝程發動機提供動力,或是以蓄電池作為動力能源。
  • 相比於其他汽車,高球車擁有低噪音和較環保的優點,但車輛能力也就這樣。
  • 大部分國家中,在封閉場地中駕駛高球車一般無需駕駛執照,合法駕駛年齡也比一般車輛為低。

概念車(Concept Car/Show Car)

  • 指用以展示新樣式和新技術的汽車。
  • 經常會出現在汽車展覽上,以評估客戶對可能批量生產或尚未批量生產的新穎和激進設計的反應。
  • 在設計上往往相當激進:例如使用非傳統、奇特或昂貴的材料,範圍從紙張到碳纖維再到精製合金,或是具備獨特的佈局,例如鷗翼車門、3到5個(或更多)車輪以及在普通汽車上通常不具備的特殊功能。
  • 概念車型永遠不會直接投入生產
    • 為滿足實用性、行車安全性、合規性和成本,在最終確定設計之前,所有概念車型都必須進行諸多更改。
    • 達到使用壽命的概念車型通常會進行銷毀,某些倖存的概念車型會收藏於製造商公司的博物館,或者藏在倉庫裏。

教練車(Training Vehicles)

  • 用於教授和練習機動車駕駛技術,以備考機動車駕駛證考試的一類專用車輛。
  • 涵蓋所有車型,只要有相關的駕駛考試就會有對應的教練車型。
  • 一般會進行一些改裝,例如在副駕位置增設一個副制動踏板畢竟小命重要,另外發動機怠速也調得比較高,減少學員因操作失當導致發動機熄火的次數。
    • 某些教練車甚至會在副駕位置增設一組方向盤。
  • 通常教練車會有特別的車牌號碼或標識,讓其他道路使用者知道有馬路炸彈來了學習駕駛人士在附近,另外能駕駛的路段和時速都會有所限制。

商用車輛(Commercial Vehicle)

  • 設計和技術特性上用於運送乘客和貨物的汽車。
  • 由於著重扭力輸出與節省燃料費用,所以主要利用柴油引擎作為動力來源。
  • 在大部分地區,除了輕型貨車外的商用車輛均需持有有效的私家車駕駛執照達一定年期方可報考。

計程車(Taxi)

  • 各地有不同中文稱呼,包括出租車(中國大陸)、差頭[29](上海)、的士(香港、澳門)、德士(新加坡)等。
  • 一種基於即時租賃的公共運輸服務汽車,乘客上車後指明目的地,司機直接駕駛前往。
  • 因為顏色關係,在台灣被暱稱作「小黃」。[30]隔壁家老王開小黃
  • 多數以轎車改裝,近年也有以MPV作為計程車。
  • 計費方式多數以里數計算,按裝設的計程錶,根據路程收取運輸費用。
  • 由於無需在指定地點等候、揚手招呼即可搭乘的特性,使得計程車成為最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
    • 但也因此很多計程車司機為了讓乘客上車而無視交通規則和行車安全,成為其中一種馬路炸彈。
    • 2020年香港警務署交通報告,每千輛計程車中有214宗交通意外,僅次於專營公共巴士但人家是大型雙層車輛
  • 近年受到共享汽車、媒合共乘等分享型經濟服務的挑戰。

客車(Coach)

  • 在設計和技術特性上用於載運眾多的乘客及其隨身行李的汽車。
  • 根據行駛路線的距離可分為長途客車、城際客車、城市客車等。
小型客車
  • 載運人數較少,但因為車體較小而顯得比較靈活,適合中短距離或是路面狹窄迂迴的路線。
  •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標準,例如台灣視九座位[31](含司機)的客車為小客車,而香港則是十九座位(中型巴士)。
大型客車
  • 載運人數較多,適合長途使用或者繁忙的市區路段。
  • 車體高大,乘客可以把大型行李放到下層的行李艙。
    • 部分車型更會配備洗手間予乘客使用。
雙層公車(Double-Decker Bus)
  • 載客車廂由上下兩層組成的公共汽車,兩層之間以樓梯相連接。
  • 因為雙層結構的關係,讓雙層公車在佔用路面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獲得近乎雙倍的載運量。
  • 車體非常高,容易受到建築物的高度限制。
  • 由於車高關係,為免更進一步將車輛重心升高,乘客一般也不能站在上層,以免公車側翻。
  • 部分地區將上層改裝為半敞篷式成為觀光車輛。
連結公車(Articulated Bus)
  • 單一車體由兩個或多個車廂合在一起的公共汽車。
  • 可接載更多乘客,用於高旅客量的核心路線或者快速交通系統,同時也可免卻乘客在雙層公車上落樓梯的麻煩。
  • 分為掛接式和鉸接式兩種,前者像貨櫃車一般以牽引車拖動客車前進,乘客無法自由往來牽引車和客車;後者則如鐵路車廂一樣,乘客可在不同車廂間自由往來。
  • 轉彎不易,因此使用路線有很大限制。

貨車(Truck)

  • 後方有大量空間用於載物的車輛。
  • 由於體型龐大、重量驚人、駕駛者有著很大的視線盲區,非常容易發生車禍。
    • 貪圖便利,故意違法超載,導致在緊要關頭下無法有效減速,也是事故原因之一。
貨卡(Pick-Up Truck)
  • 後方有載貨平台、越野能力較強的小型貨車,通常為雙座。
  • 身懷越野+載貨性質,深受歐美的建築行業、農民和沙漠/極地探險家歡迎。
  • 然而在戰爭地區,卻因為其可靠的越野和載貨空間,被遊擊組織用作戰爭運輸甚至移動砲台的用途,此時就會變成武裝改裝車(Technical)。
    • 因為是用市售車改造而成,獲取和修理較為容易,但強度自然比不過真正的裝甲車。
  • 其中銷量最好的是Ford F-150和堅不可破得能打贏真戰車Toyota Hilux/Land Cruiser 70。
  • 在遊戲中會被分類到越野車。
廂型車(Commercial Van)
  • 車體方正,空間極大的車輛,也可以安置多人。
  • 作為貨車,其實用空間亦有一定經濟效益。
  • 蘿莉控犯罪指定用車
一般貨車
  • 駕駛室與車體本身固定連結一體,分為框式和傾卸式。
  • 貨艙也可以分為全密式、半密式、開放式三種。
  • 部分車型在車尾配備升降板,方便上落貨物。
  • 一般而言,7.5噸至26噸的貨車會被歸類到「中型貨車」、35噸以上的為「重型貨車」。
拖車
  • 駕駛室與車體本身可分離,亦可透過工具連結。
  • 分為半拖式、全拖式和中置軸三種,分別在於牽引車有沒承擔掛架和貨物的重量。
    • 半拖式:承重輪在掛車後半部,牽引車在提供牽引力和轉向的同時也要承擔掛架和貨物的重量,由於沒有前軸的關係,半拖式的掛架無法獨立支撐站穩,必須利用支腿才能站住。
      • 路上常見的貨櫃車和旅行拖車都是這種。
    • 全拖式:掛車的前半和後半均有承重輪,讓牽引車無需負擔任何額外重量,而且可以獨立站穩。
      • 轉向能力和剎車表現都比半拖式差,常見於美國和澳洲的公路列車[32]
    • 中置軸:介乎於半拖式和全拖式之間,在半拖式的基礎上把承重輪移至掛架的重心中間,牽引車只會受到極小的重量負擔。

代表廠牌

日本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豐田(Toyota) 1937年8月28日 2000GT, Century[33], Corolla, Supra, MR2, Sprinter Trueno GT-APEX(AE86), Levin GT-APEX (AE86),Vitz (Yaris) , Altezza, Celsior, Aristo, Land Cruiser, 86[34] ,Prius ,Mirai ,Hiace 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集團,也是台灣萬年銷量最佳的品牌[35]
有參加包含F1在內的多項賽事的紀錄[36],直到今天依然活躍於賽場上
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相當優秀,取得過至少四連霸
Land Cruiser以及Hilux系列皮卡以耐用著稱,廣為武裝組織使用豐田汽車,恐怖分子的最愛
台灣代理:和泰
凌志(Lexus) 1989年9月1日 GS400, LFA, IS200/300[37], LS 400[38], GS300[39] 樓上的分支,主攻日本外市場的精緻車部門,許多新配備或技術都會在這個品牌上先行
台灣代理自然也是和泰
賽揚(Scion) 2003年6月9日 xA, xB, tC, FR-S[40] 樓上的第二個分支,主攻北美市場
因經濟改變考量而於2016年結束
童夢(Dome) 1978年1月 童夢-零、童夢P2、JIOTTO CASPITA[41] 雖然該公司本業為賽車和等身模型車製造,但有數次試作出跑車
光岡汽車(Mitsuoka) 1979年11月 Le-Seyde、ZERO 1、Ryoga、Orochi 以前為拼裝車起家,現在以高級車為主,且部分車款皆以他廠車輛為藍本設計
同時此廠出產的車型不是仿古就是奇特,尤以跑車Orochi最為出名
日產(Nissan) 1933年12月26日 Skyline GT-R, Fairlady Z, Silvia, GT-R[42], GT-R50 by Italdesign[43] 曾經有外銷部門稱為達善(Datsun),後來改組成印度分部
日本最早突破280HP禁令[44]的車廠
活躍於各項耐久賽事中
台灣代理:裕隆,有獨有名車—飛羚
Infiniti 1989年11月8日 G35, QX4 日產汽車的分支,同豐田的凌志也是專攻日本外市場的精緻車部門
原本也有在日本本土發售,但在2012年將車系重新調整定位後,海外市場保持Infiniti商標,而在日本本土發行的相似型車款掛的是日產商標
三菱(Mitsubishi) 1870年
1917年汽車部門成立
1970年分拆獨立
Lancer Evolution, Delica, Pajero, Eclipse 二次大戰前「三菱集團」為研發日本軍隊使用的各式動力裝備的主力廠商,在戰後因各種因素被西方拆散成各獨立子公司,因此這裡的三菱是指「三菱汽車」這家公司而不包含「三菱重工[45]」等其他三菱企業
大型車輛部門稱為扶桑(FUSO),2000年代初爆發造假案(又稱三菱之恥)重創聲譽且間接造成股權流失喪失自主權[46],並失去自日本自衛隊接收訂單的特權[47]
曾活躍於越野賽事,為1998年WRC世界冠軍得主
台灣代理:中華
本田(Honda) 1948年9月24日 S600, NSX, S2000, Civic, Integra, Beat, CR-X 1980年代晚期與威廉斯、麥拉倫車隊合作時曾5連霸F1賽事,但在2008年經濟危機下曾一度退出過F1[48],後來以引擎供應商的身份回歸,為目前唯一還有在參加F1賽事的日系廠商[49]
也以生產機車聞名,機車部門參與的MotoGP賽事自1990年代中期後大多數是本田獲得冠軍
被戲稱作「買引擎送車輛」
台灣代理:南陽->台灣本田
Acura 1986年3月27日 NSX 本田的分支,是日本車廠在海外創立的第一個豪華汽車品牌
本田的許多性能車在美國以Acura的名義發售
馬自達(Mazda) 1920年1月30日 Cosmo, Autozam AZ-1, MX-5/Roadster, RX-7, RX-8 香港名為「萬事得」
原本計畫稱為Matsuda(松田),但是太長就縮短成Mazda,正好和拜火教的主神撞名
一度是全世界研發汪克爾引擎的主力廠商
其改良後的汪克爾引擎稱之為「馬自達轉子引擎」,是讓轉子引擎與汪克爾引擎畫上等號的主因
1991年在利曼24小時比賽奪冠的787B就是轉子引擎動力
富士重工/速霸陸(Subaru) 1917年5月 360, Impreza WRX, Legacy, Forester, BRZ[50] 香港被戲稱作「掃把佬」
以AWD、水平對臥引擎和低重心SUV聞名
曾經以Impreza與Legacy車型參與WRC,為90-00年代拉力車的象徵之一,在賽事大改制後退出;80年代還當過F1引擎供應商雖然成績...
前身為二次大戰時日本主要的發動機及戰鬥機研發製造商「中島飛機公司」
台灣代理:意美
鈴木(Suzuki) 1909年10月 Swift, Cappuccino, Jimmy, Solio, Escudo 原是紡織機械製造商,後轉型為汽機車製造
擅長生產小型車款,日本Kei Car市占率最高的廠商
參加過爬坡賽以及WRC,後者是黑歷史
也有在生產機車,而且賽場上表現得比汽車好[51]
台灣代理:太子->金鈴
五十鈴(Isuzu) 1916年 117 Coupe, Elf(NP) 目前以生產大型車為主要業務
大發(Daihatsu) 1907年3月1日 Copen, Storia/Sirion, Midget 生產小型車為主,目前為豐田子公司
台灣代理過去為羽田、合同興,由於原廠轉內銷不再引進新車
日野(Hino) 1942年5月1日 日本最主要生產大型車的廠商

美國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福特(Ford) 1903年 Model T[52], GT, Mustang, F-150, Focus, Fiesta, Crown Victoria[53] 台灣代理:六和
美國汽車工業鏈的奠基者之一,現在仍是工業巨擘
WRC、NASCAR最主要的參賽廠商之一,也參與過利曼為代表的耐久賽事
雪弗蘭(Chevrolet) 1911年 Corvette, Camaro, Impala 通用汽車[54]不眠持有的品牌之一
除了參與NASCAR外也曾參與各大房車賽事和Super GT
NASCAR的主要參賽廠商之一,21世紀後以Corvette在不少賽事露面
普利茅斯(Plymouth) 1928年7月7日 Superbird, Barracuda 下面道奇的兄弟,已於2001年關廠
哈德遜(Hudson) 1909年 Hornet 美國早年的的賽車名家,1954合併至AMC汽車,現已關廠
龐帝克(Pontiac) 1926年 Firebird[55], Solatice, Aztek[56] 前通用汽車旗下品牌,已於2010關廠
土星(Saturn) 1985年
道奇(Dodge) 1914年 Charger, Challenger, Viper[57] 因為SRT部門的存在而充滿狂氣的公司
2018年推出的Challenger SRT Demon強大到被NHRA直接禁止參賽
到了二次元的Vision GT推出的SRT概念車還是全遊戲動力最強
克萊斯勒(Chrysler) 1925年 K Series, 300C, PT Cruiser 跟道奇比起來十分收斂
SRT只出手過一次,評價也不錯
公羊(RAM) 2010年 1500 TRX 道奇的客貨車系列,2010起獨立成為品牌
凱迪拉克(Cadillac) 1901年 Eldorado, Escalade, CTS, DTS 現為通用汽車旗下品牌,台灣方面曾由裕隆汽車代理至2011年
美國總統乘車(陸軍一號)就是特製的DTS
有參與房車賽事的紀錄
林肯(Lincoln) 1917年 曾經是美國總統用車品牌,現已被凱迪拉克取代
薩林(Saleen) 1983年 S7, 302 Mustang 改裝Mustang的名家
2000年推出的S7是美國第一台超級跑車
SSC 1998年 Ultimate Hero, Tuatara 美國少有的超級跑車公司
雖然老闆也是姓Shelby,但與Carroll Shelby沒有關係
Hennessey 1991年 Venom GT, Venom F5 汽車改裝公司,業務範圍十分廣泛
Hennessey Special Vehicles部門負責研發車輛
吉普(Jeep) 1941年 Wrangler, Cherokee 美國SUV名家,生產越野車輛和公路用SUV
受到SRT照顧也變得狂氣
悍馬(HUMMER) 1992年 H1, H2, H3 前通用汽車旗下車廠,專門生產大型越野車
2009受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影響關廠
2021下半年以純電越野車回歸
別克(Buick) 1899年 Regal GNX 通用汽車成立後的第一個收購的品牌,持續持有至今
公司總體平淡無奇,但GNX卻是80年代最出色的美國車
台灣方面曾由裕隆汽車代理至2009年
迪勞倫(Deloren) 1975年 DMC-12 小規模車廠,因為電影《回到未來》三部曲的時光機聞名於世
一度陷入財務危機而幾近熄燈,但近年有復活消息傳出
特斯拉(Tesla) 2003年 Roadster, Model S, Model X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車商
最近因為身為創辦人之一的伊隆·馬斯克的出乎意料行為加上本廠的電動車意外頻傳而風評下降

英國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蓮花(Lotus) 1948年 Elise, Evora, Esprit 知名的小型跑車廠,007用車指定品牌之一,參與過F1賽事,是最早引入車翼[58],地面效應[59]和主動懸掛[60]的車隊之一
以輕量化和駕駛體驗為核心
2017年時被中國的吉利汽車收購
Reliant Motor Company 1935年 Regal, Supervan III, Robin, Bond Bug, Scimitar SS1 除了生產小型房車及跑車以外,也有生產本廠獨家的三輪汽車
大家最熟悉的三輪車款為《豆豆先生》出現的Reliant Supervan III總是被豆豆先生的Mini Cooper整來整去[61]
已於2002年倒閉
Caterham Cars 1973年 Caterham 7, Caterham Super 7, Caterham 21 其中的7系列為從蓮花的同名系列繼承過來的,現為獨立公司
《極速戰警》主角菅野走一的愛車就是該車廠生產的Super 7
2012年參戰F1年為是因為當時2011年車隊名「蓮花車隊」和實為雷諾的「蓮花車隊」鬧過了一段雙胞的風波後折衷的結果,可惜成績毫無進賬後15年退出
勞斯萊斯(Rolls-Royce) 1906年3月15日 Ghost, Phantom 高級轎車品牌,替英國空軍做過軍機大量使用的「灰背隼」引擎
本業實為飛機噴射引擎製造商,而汽車部門現為BMW旗下品牌
賓利(Bentley) 1919年1月18日 Arnage, Continental 高級轎車品牌,也有經手賽車業務
迷你(Mini) 1959年(車型)
1969年(品牌)
Classic Mini[62], Cooper[63], Clubman[64] 其車身,橫置水冷引擎格局和前驅系統成為現代各種小型車的雛形
初期由BMC(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開發,在Morris,Austin,Leyland等子品牌售賣的車型,其後BMC與利蘭(Leyland)[65]合併而成的英國利蘭(British Leyland,俗稱BL)後以正式以獨立子品牌自居,後來BL經歷國營化和破產後轉手至路華(Rover),路華被BMW收購後成為其旗下小型車品牌
漫畫《城市獵人》《天使心》主角冴羽獠的愛車
知名演員羅溫艾金森主演的《豆豆先生》裡,豆豆先生的愛車也是Mini
荒野路華(Land Rover) 1948年(車型)
1978年(品牌)
Defender, Range Rover 專門生產休旅車和越野車
背景與mini的背景相似,初時是路華開發的一款人氣車型,後來一番輾轉成為BL旗下的子品牌,破產後完全獨立於路華自居,現為Tata旗下品牌
名汽(MG) 1924年 MG 3 主要出產重視運動性的小型車,曾為BL和路華的汽車商標之一;2005年Rover集團破產後成為中資企業
麥拉倫(McLaren) 1963年 F1, MP4-12C, P1, Senna 1992年創造的「F1」連續12年都是地球最快的量產車,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仍是怪物
本業其實是F1車隊,並且獲得極大成功。此外2010年代起開始染指印地賽車
作為汽車製造商的McLaren於2010年發布MP4-12C才開始全面本格化
捷豹(Jaguar) 1922年9月4日 E-Type, XJ220, XKR ,C-X75 賽車名廠之一,除了跑過耐久賽還短暫參加過F1[66]
現為Tata旗下品牌
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 1913年 DB5, DB7, DB9, DBS, Vanquish, One-77 ,Vulcan 007最主要的指定用車品牌所以車輛的特異功能很多
有經手賽車業務,2021年起更參戰F1[67]
DB9太酷了,酷得不得不放進冰箱[68]

德國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朋馳/平治/賓士(Mercedes-Benz) 1926年 770[69],300SL, CLK-GTR, SLS AMG, G-Class, SLR Mclaren 集團的兩位創辦者「卡爾·賓士」和「戈特利布·戴姆勒」正是汽車的發明者(詳見上方歷史沿革)
性能車部門「AMG」成立於1967年[70]
賽車方面因為曾在1955年利曼賽場上爆發賽車史上最嚴重的致命事故[71],一度有數十年沒有參與任何比賽(但仍有提供其他車隊引擎等元件),直到1970年代晚期才陸續回歸各項賽事,F1甚至到了2010年才以車隊身分回歸
車隊曾8連霸F1賽事[72]
寶馬(BMW)[73] 1916年3月7日 Isetta, 2002, 507, M1, M3, M5, M6, X5, Z4 , i8 米漿(閩南語諧音),在台灣和樓上並稱雙B
全名「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凡爾賽條約簽訂後被迫放棄製造軍武而改行做汽機車至今
曾經和威廉斯短暫聯手參與F1,現已退出,專心在轎車賽事,也是耐久賽事的常勝軍之一[74]
奧迪(Audi) 1949年9月3日[75] 100, Quattro, R8, TT 原名「汽車聯盟」,二戰前是有名的賽車廠
擁有優秀的四輪驅動系統「Quattro」
《玩命快遞》系列指定用車品牌[76]
曾參與越野賽事,現專心於耐久賽
保時捷(Porsche) 1931年4月25日 911, 959, 917(賽車), Cayenne, Carrera GT, 918 Spyder 二戰時替德國陸軍製造戰車聞名,現在則是跑車與賽車名廠,為耐久賽事的常勝軍之一[77]
創辦人「斐迪南‧保時捷」是最早提出油電混合動力概念的人,只是從提出到實用化花了近百年
唯一替古董車主提供全面維修以及翻新服務[78]的車廠
曾因為版權長期被EA壟斷,很多賽車遊戲僅能改以選擇RUF等公司代替保時捷車輛,直到2016年版權到期才解禁
Cayenne/Macan進軍休旅車市場的成功令其他友商陸續跟進,推出大眾導向的休旅車甚至轎車求生
福斯(Volkswagen) 1937年5月28日 Type 1[79], Type 2[80], Karmann Ghia, Golf, Polo, New Beetle 2010後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集團,在WRC車輛小型化後成為該賽事霸主
歐寶(Opel) 1862年1月21日
汽車部門成立:1899年
Manta, Speedster, Astra, Commodore, Ampera 2017年前為通用汽車旗下車廠,並為它負責設計及生產各種全球性車輛予其旗下品牌
現為標緻雪鐵龍(PSA)旗下
英國分部稱為Vauxhall,澳洲(前)車廠Holden亦積極引進該類型汽車[81]
曾短暫參加DTM,目前仍有參與其他房車賽事等等
Smart 1994年 Fortwo, Roadster 專門生產小型車
其fortwo車型為瑞士錶廠Swatch CEO的一個概念,後來和賓士接洽後合資生產車型,後來手錶車概念玩不成被吸收成為了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的一個汽車部門(後來吉利也參了一份)
RUF 1939年 CTR, CTR2, CTR3, BTR, RGT-8 原本是修車公司,現在提供保時捷車輛的維修和改裝服務,也自己研發新車
因為各種原因加上老闆對保時捷很感興趣,變得跟保時捷密不可分
1980年代推出的BTR和CTR因性能比法拉利等的王牌還強,令RUF一戰成名[82]
在保時捷的官方授權被EA壟斷的時期取代其在許多遊戲登場
Gemballa 1981年 Avalanche, Cyrrus, Mirage, GT 由Uwe Gemballa創立,當初與RUF一樣提供保時捷車輛的維修、改裝服務和研發新車,後來也慢慢向其他車款發展
2010年期間由於老闆在國外進行商業旅遊時遇害身亡而面臨品牌危機,直到德國政府接管並由執行長和投資者救助後才好轉,同時廠牌更名為「Gemballa GmbH」
《湾岸ミッドナイト MAXIMUM TUNE》前三作的保時捷正是以本廠牌為名義參戰[83]

法國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雷諾(Renault) 1898年10月1日 4CV, Twingo, Megane, Alpine A110 Twingo曾是台灣最熱門的改裝車型
為目前還有在參加F1賽事的法國廠商(當前以Alpine車隊名義參戰[84]
雪鐵龍(Citroen) 1919年3月 2CV, DS19, C4, C5, Xsara 最早採用液壓懸吊系統,同時也是安全性最佳的汽車品牌之一
WRC主要參賽者之一
寶獅/標緻(Peugeot) 1810年
汽車部門:1889年2月28日
405, 406, 205-208 百年名廠,也生產家電等日用品
曾經參與越野賽事
法籍導演盧貝松製作的電影《終極殺陣》系列的指定用車品牌
布加迪(Bugatti) 1909年 35, EB110, Veyron, Chiron 雖然很多人對這個品牌的第一印象是極速突破400公里的Veyron,然而該廠在過去就是賽車名家;歷經多次財務危機後成為VAG旗下企業

義大利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法拉利(Ferrari) 1947年 Dino[85], 365GTB, 512BB, Enzo Ferrari[86], FXX[87], F355, 360 Modena[88], F430, 458 Italia, LaFerrari 長年參加F1賽事的廠商,且與其他車廠多是與車隊聯合參賽不同,它本身是長期同時兼任車隊與車廠的隊伍
別人是為了賣車才去跑比賽,法拉利是為了跑比賽才去賣車(無誤)[89]
藍寶堅尼(Lamborghini) 1963年5月 Miura, Countach, Diablo, Murciélago, Gallardo, Reventon, Aventador, Huracán, Urus 主業是跑車,但也曾做過卡車與農業用車,Enzo Ferrari:「用不著製造農車的人告訴我如何製造跑車!」[90]
超跑的招牌標記是鐮刀車門和低扁的車身,但車輛是有名的難操控且因後方視野狹窄難以倒車,早年駕駛還要下車查看後方
2008年金融危機後為了彌補縮減的超跑業務而推出休旅車Urus[91]
瑪莎拉蒂(Maserati) 1914年12月1日 Tipo 61 Birdcage(賽車), MC12 近年急起直追的賽車名家,曾經因為財務危機被另一家賽車名廠「De Tomaso」託管
旗下房車Ghibi在台灣的銷量良好也因為車主劣行頻傳難逃風評被害
蘭吉雅(Lancia) 1906年11月29日 037, Stratos, Delta HF Group B收攤前的越野賽事霸主,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做性能車,公司規模也大為萎縮
唯一被機動戰士鋼彈系列點名的車廠,《00》洛克昂(兄)座車就是內裝大改修的037
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 1910年6月24日 Spider, 164, 147, Mito, 8C 賽車名家之一,奪得F1第一屆冠軍
目前參與F1是以掛名[92]車隊為主參賽,發動機則是委託法拉利提供
飛雅特(Fiat) 1899年7月11日 500, Multipla, Barchetta, Panda 義大利最有名的國民汽車品牌以及汽車集團,500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在日本ACG則是魯邦三世一行人的座車
Fiat 的意思是Fix It Again Tony[93]
帕加尼(Pagani) 1992年 Zonda, Huarya 以生產超跑為唯一業務
V12發動機統一向AMG購買,並且完全人工裝配

韓國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起亞(KIA) 1944年12月11日 Soul, Sonata, EuroStar NBA的主要贊助廠商之一,有段時間會贈送汽車給獲獎球員
英文名字十分不吉利[94]
現代(Hyundai) 1967年12月29日 Genesis, Getz 上者的母公司,為目前韓國最大的汽車集團
台灣代理:南陽剛引入時常被誤認為是商標歪掉的本田
大宇(Daewoo) 1983年 G2X 已於2011年被韓國通用汽車取代
雙龍(Ssangyong) 1954年 Actyon、Stavic 以劍走偏鋒的重口味車體設計聞名,近年設計已轉趨大眾化
現為印度馬亨達汽車的子公司,2020年12月已向韓國政府申請破產

中國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江陵汽車 1968年 陸風X7 原名「江西汽車製造廠」,中國21世紀後代表性的廠牌之一
旗下休旅車的  撞擊測試影片在歐洲以及日本傳為笑柄,甚至有Tag「やわらか自動車」嘲諷此類安全性惡劣的中國製汽車

旗下車種「陸風」明顯是抄襲保時捷的Cayenne和Macan,被揭發後備受大眾惡評。
奇瑞汽車 1997年 G5[95] 中國品牌,台灣曾以勝榮的名義短暫引入。
五菱汽車 1958年 五菱之龍、五菱之光、五菱宏光、五菱宏光 中國品牌,最初名稱為「柳州動力機械廠」,歷次改名後[96]現名為「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並透過與上海汽車集團和通用汽車合資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不就把三間公司的名稱串在一起
主力生產微型麵包車和小客車,以低廉的車價成為中國中小型企業用車方面的國民品牌,最近推出MINI EV這台電動車,同樣以低車價主打短距離代步車市場。
比亞迪汽車(BYD) 1995年 S8、K8 中國品牌,以生產爆炸品充電電池起家,2003年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後正式跨足流動炸彈汽車製造產業。
以混能車及電動車為主要產品,其中商用車K8S更是全球第一台純電動雙層巴士,及後成功在英國夥柏英國巴士製造商亞歷山大丹尼士(Alexander Dennis)為其量產電動雙層巴士底盤。
中國一汽 1953年 紅旗系列 中國第一家汽車製造廠,也是中國中央企業之一。旗下的「紅旗」系列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閱兵禮賓車[97]
領克(Lynk&Co) 2017年 領克01、領克03 吉利集團旗下品牌之一,也是吉利與Volvo合資創立的品牌。與Volvo採用技術共享形式進行合作研發。
極氪(Zeekr) 2021年 極氪001 吉利集團旗下品牌之一,前身是領克的電動車事業部門。
因此兩者的設計語言非常雷同,但最大的區別在於領克主要研發燃油/混合動力車型,而極氪則是專注於研發電動車。

台灣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裕隆汽車 1953年 速利、飛羚102 台灣最早的汽車廠牌。 現今台灣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
以第三、第四代日產Sunny為基礎國產化銷售的裕隆速利系列是許多6、7年級生的回憶標誌之一。直到現在都依舊有人熱衷於蒐集與養護此系列車
目前不再直接以裕隆名義生產車輛,轉為代理經銷商與集團母公司。
旗下子公司比較有名的包括中華汽車、裕隆日產(Nissan的在台代理商)與納智捷
政府的關稅保護政策與汽車產業補助款的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讓台灣的車價居高不下的元兇。讓人詬病的理由除了從政府手上拿了大筆資金但車輛品質卻相當參差之外,居然還當上了上汽MG的在台代理商(以下面的中華汽車名義)
中華汽車 1969年 Delica、Zinger、中華菱利Veryca 裕隆汽車旗下品牌之一,以技術轉移的方式與三菱合作生產商用/民用車輛
起初部分車款是以三菱品牌名義生產,近年車型改款後大多都改掛以中華自家廠牌名義銷售
中國上汽MG的在台代理生產廠商
納智捷(Luxgen) 2009年 7, S3 垃圾菌、囚牌
裕隆汽車旗下車廠,目前台灣唯一的純國產車廠[98],然而車輛的油耗還有品質都是惡名昭彰到被中國當成網路笑話
2020年11月已退出中國市場
50萬0利率買個王x蛋來當(從1:11處開始)
和泰汽車 1955年 (不適用) 台灣最早的汽車公司之一。是Toyota、Lexus與Hino等品牌在台灣的總代理
與裕隆力求汽車國產化不同的是作為經銷商以進口日本車輛為主
國瑞汽車 1984年 Corolla Altis、Camry、Vios、Yaris、Wish、Sienta、Rav4、Corolla Cross 和泰汽車的關係企業。從未以自家名義製造與銷售車款,但是是Toyota與Hino品牌在台灣的唯一生產廠商。

其他地區

名稱 成立時間 代表車型 備註
柯尼賽克(Koenigsegg) 1994年 CCR, CCX, Agera, One:1 瑞典的小型超跑公司,經常推出比當時超跑更為變態的限量超跑和讓人經常串錯字的品牌名而知名
布加迪的勁敵,在挑戰汽車極速方面世界領先
老闆在小時候就對汽車有濃厚興趣
紳寶(Saab) 1945年 900, 9-3, 9-5 也是來自瑞典,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業務是製造軍用飛機
曾經是商用車車廠斯堪尼亞(Scania)和名廠毀滅者通用汽車旗下品牌,已於2013年停產,目前處於名存實亡狀態[99]
在車輛堅固方面有一定造詣因而獲得一定人士支持,可惜因為這樣令到通用汽車貼牌車化大計行不通已成絕響
富豪(Volvo) 1927年 P1800, 240, 850, S60, C30 同樣以異常堅固的車體和會飛的磚頭聞名的瑞典車廠,也是最早採用三點式安全帶的車廠,與上者同為全球汽車安全和耐用性指標,但正因如此才會淪落到被對岸收購的下場[100]
已於2010年被對岸吉利汽車收購但待遇比起MG和紳寶好很多
關於某車系的廣告詳見風評被害條目
Gillet 1992年 Vertigo, Zagato 比利時的超跑公司,由賽車手Tony Gillet創立
列達(Lada) 1965年 Niva 俄羅斯的老牌車廠,原名「AutoVAZ」
因為是俄國出品所以超級耐操
大家認識Lada高達八成是因為戰鬥民族迷因
塔塔(Tata) 1945年 nano 來自印度,以套汽車外殼的機車平價車聞名,考量印度巨大的貧富差距而把車價壓到很低

知名的賽車賽事

名稱 成立時間 主要參賽車種 備註
Formula 1 1950年 開輪式賽車 成本極高、但票房最好的賽車活動,通常是實驗新技術的平台。[101]
參賽門檻限制多且高,所以目前只剩4家車廠(紅牛、賓士、雷諾、法拉利)有在提供參賽車輛用引擎[102]

另有降階版的F2[103]、F3、F4賽事,要成為F1車手先得在這些比賽中取得好表現累積點數才會被考慮升格接下來就是車手自家的荷包深度
Formula E 2014年 電動開輪式賽車 電動車版本的F1,選手多半有F1資歷
比F1顯得輕鬆有活力,且為了展現電動馬達加速力及回生制動能力,絕大部分賽道都是多低速灣的一般街道甚至在展覽場內外作賽(無誤)[104]
賽事濃縮在一天內全部完成
因為短時間增加直路性能的attack mode和與車手實力完全不關的fan boost被戲稱現實版Mario Kart
Kart racing 卡丁車(Go-Kart)賽車 有分為多層級的賽事,入門級的連一般民眾甚至學童都可以參加[105],高階的可視為培養F1選手的搖籃[106]
World Rally Championship 1973年 改裝房車,通常以小型跑車(2010後為小型掀背車)為基底進行改裝 世界上最大的越野賽事,測試市售車性能極限的平台
曾經有規則寬鬆、動力強大的B組別,可惜因為連年出現多起嚴重事故,1986年蘭吉雅車隊傳出死亡車禍後停辦
NASCAR 1948年 大動力的美國產特製房車(Stock Car) 舉辦於美國的房車賽,車輛動力極強,賽道通常挑戰性低[107]
賽車界WWE,一切規則都是基於娛樂至上原則,除了有季後賽這種古怪賽制,默許車隊車手刻意擊墜對方和拉大隊群交亦屢見不鮮(無誤)
《汽車總動員》的原型賽事
IndyCar 1996年 開輪式賽車 美國版的F1,但着重公平競爭下已統一賽車規格和限制引擎供應商至兩間
君子化後的NASCAR,賽道基本與NASCAR共用
每年於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連假,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辦的Indy 500[108]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單場賽事活動

GENTLEMEN, START YOUR ENGINES
NHRA直線加速賽 1951年 為直線加速專門改造/製造的車輛 美國當地的直線加速賽事,賽車改造方面相當狂野
要求必須使用市場上可以購入的零件來改裝引擎,同時由於改裝後的賽車速度非常快,必須加裝減速傘來輔助減速
Super Formula 1993年 開輪式賽車 日本的IndyCar,環繞着日本賽道作賽
由於賽車和賽事規格接近F2,因此在初級方程式大改制前不少F1車隊曾利用其賽事支持其旗下青訓車手協助他們賺取積分(尤其紅牛)
賽車改為現規格前因為缺乏可使用的維修站人員人手同時進行換胎和抬車工作而出現了耍功夫般的換胎流程(後因賽車投入機械抬車裝置而失去了這個危險傳統)
Super GT 1993年 經過賽車改造的房車和跑車 日本的頂級房車賽事,分為GT500和GT300兩個組別
最初名為「全日本GT選手権」,2005年更改成現名
GOOD SMILE RACING的主要參與賽事之一
賽車界最五花八門的系列賽,GT300組別會由歐美品牌GT3賽車到魔改造Prius等等不同種類車型同場競技
GT500組別則是目前世界唯一依然採用GT1規格賽車的比賽
全日本プロドリフト選手権
D1 Grand Prix
2001年 改裝房車 由知名賽車手土屋圭市與日本汽車雜誌《Option》的創始人稲田大二郎提案創立,為電視雜誌《Video Option》的企劃「いかす走り屋チーム天国」的衍生單元,後來成為正規賽事
本賽事顧名思義就是以花式甩尾/飄移為競技項目,計分方式以「速度、滑移速度、滑移角度、引擎聲浪、直線加速」五種項目來評分
在媒體的推廣加上漫畫《頭文字D》的發行之後,此賽事更一炮而紅,間接也讓其他國家也舉辦類似賽事[109]
Formula Drift 2004年 經過賽車改造的跑車 美國的花式甩尾/飄移比賽,但充滿了許多國家的參賽者
算是因為上者的風潮而誕生的賽事
德國房車大師賽
Deutsche Tourenwagen Masters
2000年 經過賽車改造的德國產房車和跑車
原則上僅有奧迪、賓士、BMW三家的車輛會參加
2021年起放寬給其他國家車系參戰
簡稱DTM
舉辦於歐洲的房車賽
2021年因為德國車廠失去興趣而大改例讓其他國家生產的GT3規格賽車參戰,然而剛改例後的該年賽果已成車迷心中的黑歷史[110]
Australia Supercars 1960年 經過賽車改造的肌肉車 澳洲版的NASCAR,環繞着澳洲的賽道進行耐力或短途賽,但賽道規格沒有oval而多為山谷或較窄的街道賽道作賽,亦因其房車賽背景令賽制更接近上面的GT賽這邊
賽車界MMA,奉行競技至上主義,令賽車比起一般GT賽車更少下壓力更少自動化操作以鼓勵車手間冒險地競技
24 Heures du Mans 1923年 專用大馬力原型車,賽車改裝的GT房車和跑車 舉辦於法國薩森的耐久賽事,也會舉辦古董車組別的紀念賽
2012年後成為世界耐力錦標賽的其中一站

由於是耐久賽中歷史最悠久且知名的,在比賽技術規則限制下產生的專用賽車在1990年代後成為各類耐久賽事的標準車之一,稱之為利曼原型車(Le Mans Prototype,縮寫為LMP)
在2021年起為求節省車隊成本及增加各車隊競爭力而重寫標準,由利曼超跑(Le Mans Hypercar,縮寫為LMH)開始取代最高級的LMP1規格[111]

1955年發生過賽車界史上最嚴重的事故(見賓士介紹),這是讓各類混合式、公路賽道大幅提升安全標準的事故里程碑
24 Heures de Spa 1924年 賽車改裝的GT跑車和房車 於比利時斯帕-弗朗科爾尚賽道(Spa-Francorchamps)舉辦,因為該地多變的天候和賽車劊子手但對車手來說超刺激而聞名的Eau Rouge-Raidillon複合灣成為公認最困難的耐久賽事之ㄧ
GOOD SMILE RACING的主要參與賽事之二,曾以遠坂凜以及初音ミク痛車塗裝參賽
6小時競賽組別加入世界耐力錦標賽的其中一站
24-Stunden-Rennen auf dem Nürburgring 1970年 賽車改裝的GT跑車和房車 舉辦於德國紐堡林的耐久賽事
原先6小時競賽組別曾為世界耐力錦標賽的一站,後退出
其舉行賽道「Nordschleife(北環)」因為賽道十分陡峭危險而被稱為「綠色地獄」
世界房車錦標賽
World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World Touring Car Cup(WTCC/WTCR)
1987年 經過賽車改造的房車 舉辦於歐洲的房車賽,後拓展至世界各地,澳門格蘭披治壓軸賽事之一
其定位和廠隊過度競爭問題導致財務問題停賽至2005年,並在2018改制為WTCR後也陷入同類問題在2023年停賽,並改爲以各地區大型房車賽的一部分集合成世界巡迴賽
雖然和上面的一樣是改裝房車,但不同的是他們現使用的是較低馬力兼以小型轎車/揭背車作基礎的TCR規格而非大馬力的GT規格
Mille Miglia 1927年
1977年
古董車 賽事名稱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一千里,前身是在開放道路舉辦的耐久賽(已於1957年停辦),現在變成古董車主間的交流賽以及地方觀光活動
Dakar Rally 1978年 越野車 雖然名稱為Rally,但事實上這比較像是一個遠離公路的野外定向兼耐力賽,因為賽程都需數天進行,每日的里程可達上百公里遠
賽事對車手是否為職業選手並無限制,所以高達八成是業餘車手參賽
由於賽道地形比普通rally要複雜且艱難得多,所以參賽車輛都為真正的越野車而不像WRC與其他拉力賽事採用的改裝房車
比賽有分汽車組、卡車組以及機車組
賽道會跨越多國邊界進行,甚至有跨海洋路線[112]
澳門格蘭披治 1954年 經過賽車改造的房車和跑車,開輪式賽車(F3級別以下[113])等 大中華地區最為著名的賽車賽事
嚴格來說是各類型賽車及機車賽事的集合體,並集中數天舉行[114],其中其F3、TCR、GT、機車賽事更是全球性賽事,以至國際間有一定知名度
其街道賽道「東望洋賽道」是有名難跑兼危險的賽道,傷亡、集體撞車等導致賽事暫停的事故屢見不鮮,以上特性都讓新進車手視其為邁向專業的登龍門

以汽車為題材的ACG作品

遊戲

名稱 原文 平台 備註
Rally-X AC、各大遊戲主機 Namco早期的經典遊戲之一
玩法可說是賽車版的Pac-Man,玩家需操作越野賽車搜集迷宮中所有旗子,並迴避敵隊的越野賽車即可過關
以燃油計算玩家在該關卡剩餘的遊戲時間,一旦燃油全空車子就會開始減慢然後就等著被敵隊賽車撞
可按按鍵放屁釋放煙霧讓敵隊賽車失控(原地打轉),但釋放煙霧的同時也會消耗燃油
跑車浪漫旅 Gran Turismo PS系列主機 最老牌的賽車遊戲系列。製作人山內一典本身是賽車手,賽事分為模擬賽車手的A-Spec以及模擬車隊經理的B-Spec。
SPORT改成線上遊戲並模擬FIA賽事獲得好評,玩家還可以自己編輯賽車塗裝
6代起和各大車廠合作推出「Vision GT」系列概念車,此先也有Nike One, X2010等架空名車登場。
常收錄很冷門的車輛,從二戰德國的軍車(5)、登月車(6)、救護車(7)到最古老的賓士一號與福特T型車(4)都收錄過。
4代由於賽事的高重現度以及OP被認為是系列巔峰。
7代因為一系列的錯誤決策而一度劣評
極限競速 Forza PC(Windows 10或以上)、Xbox系列主機 微軟為對抗GT而創立,然而Xbox不敵PS所以被比下去。
2016年登上PC後受眾擴大,2021年更進一步登上Steam

分為嚴肅賽事的「Motorsport」和較為輕鬆愉快、主打合法街道賽車的「Horizon」。
中文翻譯裡Motorsport系列是單純的《極限競速》,Horizon系列則是《極限競速:地平線》。比上面的GT更早一步開放玩家自行編輯賽車塗裝,各種花費驚人時間製作的精美痛車令人目不暇給
極速快感 Need for Speed[115]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智慧型手機、Switch 第二老牌的賽車遊戲系列,有著警匪追逐與豐富的車輛改裝。
由於與保時捷簽訂獨家授權的協議,EA可以獨家使用該廠車輛,導致其他公司的遊戲長期需要拿RUF之類的來代替直至2017年EA與保時捷的合約到期。
從2003年的《飆風再起》開始有官方的正體中文翻譯,《飆風再起2》開始的一部份作品的生涯模式更是採用開放世界進行遊戲
惡煞車手 Carmageddon PC、智慧型手機 獵奇向撞擊系賽車遊戲,不管大街小巷還是村莊都是戰場,玩家的目標除了贏得比賽,還要撞擊對手車輛甚至數個無辜的人群以及動物。
也因為獵奇的遊戲內容,本作被不少地區封禁。
橫衝直撞 Burnout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 EA發行,Criterion Games製作的的經典撞擊系賽車遊戲,以競速同時互相爽快撞擊對方賽車為賣點[116],部分作品中還有比誰造成的車禍事故最大的事故模式比賽。
製作公司Criterion Games現在負責製作《極速快感》,本系列似乎後繼無人。
出賽準備 Assetto Corsa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 寫實類型,精準重現真實世界的知名賽道。
雖然不支持Steam工作坊,但玩家製作第三方模組是熱門項目。
Juiced PC、PS2、PSP 英國Juice Games開發的《極速快感》的競品,最初由Acclaim發行,前者倒閉後改由THQ發行

遊戲上與《極速快感》等部分遊戲的非法競速不同採用封路式賽事,比賽方面有賽道賽、直線加速賽及特技表演賽3種
生涯模式採用月曆來進行,並且有獨特的「尊敬值」系統:尊敬值會依玩家的表現(如跑贏賽事等)做增減,若讓對手團隊的尊敬值達到至少600可進行Pink Slip比賽
少數有團體戰要素的賽車遊戲,團體戰無論玩家是否下來比賽皆可指示隊友

2代保留了賽道賽及追加甩尾賽,但刪除了直線加速賽及特技表演賽、生涯模式的月曆、尊敬度等等要素,因此評價不一
Cruis'n AC、N64、GBC、GBA、Wii、Switch Cruis'n!

美國知名電玩製作人Eugene Jarvis監督製作的賽車遊戲,最初由Midway發行,另起爐灶成立Raw Thrills後就以此廠商發行。
以極度誇張的特技駕駛演出,還有可以駕駛像是公車、消防車或是汽車、機車以外的「載具」為賣點,玩家可輸入特定指令讓車輛做出如側身翹輪等極度誇張的特技。
Raw Thrills時期開始也以重量級改裝為賣點,同時因為電影《玩命關頭》的熱潮,有一段時間推出以本作為基底的同名改編衍生作[117]直到《Cruis'n blast》為止[118]
實感賽車 Ridge Racer AC、PS系列主機、Xbox 360、PC[119] 架空賽車遊戲,以Techno系BGM為賣點。
也是3D賽車遊戲黎明期首個加入甩尾操作的遊戲[120]但本系列的甩尾判定相當微妙,即使往彎道的反方向甩尾也能照樣過彎
除了街機外,也有發展家用機系列,其中4和V代被玩家視為系列巔峰
最後推出在街機的遊戲是V代,之後就集中在家用機上
而後因為推出在PSV的遊戲的大爆死[121],加上由之前做過《Flatout》系列的Bugbear Entertainment製作的撞擊系作品《Ridge Racer Unbounded》及數款手機遊戲皆沒有亮眼成績,此後BNEI未再推出新系列至今
Hard Drivin' AC、PC、MD、PS、SS 實質上首款以3D畫面為主的賽車遊戲,同時也是模擬向賽車遊戲的先河。
雖說是模擬向但賽道卻相當刺激:斷橋、360度爬坡幾乎處處可見。
OutRun AC、DC、PS3 SEGA老牌街機名作,如同其名,玩家須駕駛紅色Ferrari Testarossa帶著女友跑遍所有景點,同時本作也以分歧路線為賣點。
續篇分別有:導入渦輪加速的《ターボアウトラン(Turbo Outrun)》、首次有連線對戰且車種豐富的《アウトランナーズ(OutRunners)》以及正統續作《OutRun2》。

初音未來翻唱曲《Magical Sound Shower》的起源,不過PV裡半點相關要素都沒有
Power Drift AC SEGA老牌街機名作,也是SEGA首款有競速要素的遊戲。
在其中一個賽事全部拿第一名後會進入特別賽道,此時玩家的車會分別變成同公司的《衝破火網》的F-14戰機還有《Hang On》的機車。
Virtua Racing AC、MD、32X、SS、PS2、Switch SEGA老牌街機名作,同時也是SEGA首款以3D畫面為主的賽車遊戲,以F1賽事為藍本。
Daytona USA
SEGA Racing Classic
AC、SS、PC、Xbox 360、PS3 DAYTONAAAAAAAAAAAAAAAA

SEGA老牌街機名作,遊戲以NASCAR及其賽季首個大賽「Daytona 500」為基礎,雖然還是有跟Daytona無關的賽道就是
光吉猛修的音樂也是眾玩家的美好印象。

2代原本有移植計畫,但因為DC的失敗加上SEGA當時虧損而無法實現,直至2023年終於在《人中之龍7外傳 英雄無名》收錄為街機廳遊戲之一
SEGA RALLY AC、PC、SS、DC、PS2、PS3、Xbox 360 GAME OVER YEAAAAAAAAAAAAAAAAAAAH!

SEGA老牌(ry,遊戲以越野賽事為主題,共3作。
F355 Challenge AC、DC、PS2 以法拉利F355統一規格挑戰賽為主題的賽車模擬遊戲,也是所有街機遊戲中少數額外生產3螢幕的DX大框體的賽車遊戲。
遊戲中除了收錄真實賽道以外,模式依序分為練習、自由走行及競賽三種模式,讓玩家適應F355的操作以及賽道的地形
除此以外也跟真實的F355一樣有多種輔助功能:SC(電子穩定程式)、TC(循跡控制系統)、ABS(防鎖死煞車系統)、IBS(智慧型緊急煞車系統)

DC移植版再追加新賽道以及錦標賽模式,同時新增網路對戰
PS2移植版除了同樣有收錄錦標賽模式以外,還有追加考驗玩家駕駛技術挑戰模式
Side by Side AC、PS Taito開發的賽車模擬遊戲,同時為日本街機遊戲歷史上首款使用日本國內現實車款、並以甩尾為賣點的遊戲,共2作。
Battle Gear AC、PS、PS2 《Side by Side》的衍生作,共4作。
Auto Modelista 無印:PS2
U.S Tuned:GC、Xbox
CAPCOM少有的賽車遊戲之一,同時也是少數採用動漫渲染風格的賽車遊戲
無印清一色以日系車為主,賽道則收錄日本知名賽車場及公路
U.S Tuned加入歐美系車款及部分新賽道。
罕見地收錄童夢(Dome)及光岡(Mitsuoka)兩家車廠的跑車。
Road Fighter AC、FC KONAMI開發的早期經典遊戲之一,玩家須駕駛紅色跑車並迴避路上的車輛抵達終點。
遊戲以燃油計取代遊戲時間,燃油一空即算遊戲結束,不過半路上可吃道具補充燃油繼續遊戲
若玩家駕駛的跑車撞到其他車輛(包含對手車)或是跑過漏油會開始打滑,需要在一定時間往打滑的反方向回正,否則會變成轉圈,若轉圈時不直接停車有機會滑到路邊撞毀而浪費掉極大的遊戲時間,若是撞到路障或是人孔蓋則是直接撞毀
遊戲為無限週目
GTI Club AC、PS3 KONAMI開發,以GTI車型為主題的賽車遊戲,有收錄Mini Cooper、Renault 5、Bugatti EB100(需用密技解禁)等車輛,比賽地點則是在蔚藍海岸等知名景點。
Thrill Drive AC KONAMI開發,危險駕駛系賽車遊戲,共4作
玩家必須要以危險駕駛之下賽車抵達終點,遊戲地圖除了高流量的交通以外,玩家也得克服下雨、濃霧、刺眼陽光等障礙
系統也會根據玩家的表現(如車禍、超車、闖紅燈、迴避警車等)來判定玩家的駕駛風格
同時車禍也會影響汽車性能(車禍愈多次就更難駕駛或是速度愈慢),需要盡量緊盯路邊的修車廠修車
瘋狂計程車 Crazy Taxi AC、DC、PS2、GC、PS3、Xbox 360、PC SEGA開發,以計程車為主題,玩家需要駕駛計程車去接送客人,並帶客人去到目的地
旅程費方面除了會依到達目的地時間做計算以外,在途中做出甩尾、飛空等特技會額外增加,因此TAS更可以用更危險的駕駛技術來大賺旅程費
狂野飆車 Asphalt 智慧型手機、PC(Windows 8或以上)、Switch、AC 智慧型手機遊戲的老牌系列。
有著精美畫面和暢快的戰鬥,但Gameloft被Vivendi收購後卻迎來極其嚴重的pay to win、車輛和改造的價格高昂、車輛分級毫不合理等等惡質商法。
另外也經常收錄一些基本上沒人認識的品牌。
9代有推出街機版(IGS製作,華立科技發行)但比下面幾個更坑錢
真實賽車 Real Racing 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上的主力賽車遊戲系列之一。
製作公司被EA收購後推出的《真實賽車3》變得pay to win:只有直線性的任務可以玩而沒有自由對戰(後來在更新中加入)、強迫購買車輛以及升級項目[122]
最糟的是其他友商跟著有樣學樣...
巔峰極速 Racing Masters 智慧型手機 網易與賽車遊戲名家Codemasters聯力開發,主要收錄2010年後車種、取代極速領域成為賽車手遊主流。
因為是網易不免俗地又有各種pay to win措施,此外有升降分級的機制。
ドリフトスピリッツ 智慧型手機 萬代南夢宮出品,操作簡單的甩尾遊戲。
毫不意外地有著日本產手機遊戲上普遍存在的課金抽卡制度,汽車要抽,配件要抽,助手也要抽,輪圈還要抽,車體配件倒是升級就免費解禁
微型機械賽車 Micro Machines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DS 小型賽車在各大日常場景用道具互相廝殺的競賽。
C1 Circuit PS 詳見クソゲー
大貨車極限競賽 Big Rigs: Over the Road Racing PC YOU'RE WINNER![123]

堪稱史上最惡名昭彰的賽車遊戲,有著數不清而令人發笑的Bug。
製作公司後來又做了換湯不換藥的《Midnight Race Club: Supercharged!》,同樣是クソゲー。
賽道狂飆 TrackMania PC Nadeo製作的計時賽向賽車遊戲,玩家可以在任何時候重跑賽道直到滿意為止;同時因為是計時賽向,對手都是鬼車(遊戲紀錄)所以不用擔心車子互相碰撞的問題。
有著包括最大線上競速遊戲、最多人同時遊玩的競速遊戲等數個金氏世界紀錄
高手們為了爭奪最短時間哪怕只有0.01秒的差異都能反覆雕琢同一賽道無數次,多種捷徑和Bug技都是在鑽研期間被發掘出來,引入TAS後TAS桑的極限操作及抄近路技術還成為高手們參考研究的對象

除此以外玩家可以自訂賽道、賽車塗裝也是本作的賣點,PC版更可以自訂賽車模組。不意外地跟老任的《超級瑪利歐創作家》一樣出現各種鬼畜到極點的自製賽道
免許を取ろう PS、PC 模擬考汽車駕照的遊戲,但因為遊戲設計問題加上操作不親民導致整個考試變成苦行。
自排車有機會觸發可以飆到時速300公里的bug。
考試全通過後可以遊玩沙盒性質的自由模式,但也不代表可以在大馬路上亂來,尤其是故意把車子開到鐵軌上讓火車撞
此外遊戲歸遊戲,駕照要自己實際去考才好喔!
首都高バトル PC、PS、PS2、Xbox 360、SFC、DC、PSP、智慧型手機 在日本首都高速公路競速的遊戲,知名賽車手土屋圭市與坂東正明有監修過最初幾作
SFC至PS/SS時期為單純在首都高速公路上進行比賽,DC之後可說是整個重啟:風格變得像《灣岸競速》,比賽方式變成耐久賽,SP(精神力)用盡即算輸場。
比賽舞台在《0》以前僅在東京高速道路,至《01》開始擴大到阪神高速道路、名古屋高速道路、東名阪自動車道(現為名古屋第二環狀自動車道),同時更是出現包括白いカリスマ、迅帝、???等頭目級對手

目前最後作品為X360的《X》
2017年1月26日睽違已久推出手遊《首都高バトルXTREME》,但後來因為營運不佳而於同年11月29日結束營運
雖目前未再推出新作,但難得於2023年與下面的手機遊戲《ドリフトスピリッツ》有聯名過
F-ZERO SFC、AC、GC 任天堂在SFC上的第一款2D像素半3D世界賽車遊戲,以特效賽道+攻擊道具為特色,其中的主角Captain Falcon也在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登場。
目前正統續作後繼無人,只有Switch上的復刻版。

由於JOJO第三部的致敬演出,部分新玩家會先聯想到F-Mega。
Kat's Run 全日本Kカー選手権 SFC Atlus製作的以輕型車競速為主題的賽車遊戲,登場的車輛多半為現實車廠生產的輕型車
不過本作登場的車輛之間的平衡較懸殊,而且後期更像在逼玩家使用道具過關
瑪利歐賽車 Mario Kart SFC起的任天堂系列主機或掌機、智慧型手機、AC 以瑪利歐系列人物為主角的賽車遊戲,賣點是馬利歐世界觀的道具戰。
任天堂的當家賽車遊戲系列(樓上淚目),就像PS的《跑車浪漫旅》、Xbox的《極限競速》般。
跑跑卡丁車 Crazy Racing KartRider 無印:PC
Rush:智慧型手機
飄移:PC、PS4/PS5、智慧型手機、XOne、XbsX/S
樓上的韓國仿製品,爆爆王(舊譯:瘋狂阿給)的賽車版,台灣遊戲橘子代理的線上遊戲名作,本地電競主要項目之一。
因為是上者的仿作而有一定筆戰,看到請無視,亦因為初期玩法(尤其道具戰)太瑪利歐賽車而遭到任天堂控訴,後來Nexon已承認本作為前者的仿作並與任天堂和解,隨著不斷地打磨翻修也有了自己的要素
初代已於2023年結束營運(僅剩中國大陸繼續營運)並由續作《跑跑卡丁車:飄移》接手,為系列首個跨平台遊戲,營運方面換成NEXON直營
極速領域[124] Speed Drifters 智慧型手機 樓上的中國仿製品,在中小學生間相當流行。
因為是上者的二仿作而(ry,但任天堂與NEXON雙方對於此作表示不予置評
後期因為遊玩環境幾乎變成pay to win加上外掛猖獗而開始沒落
極速快車手 Drift City / Skid Rush PC 韓國產半RPG型賽車遊戲,除了比賽以外,RPG模式為開放世界式,可隨時接任何任務(包含主線、支線及撞擊HUV任務)。
由於版權問題,除了與現實車廠聯名的車款以外,部分車款在遊戲中只能以假名登場
現已結束營運
飆酷車神 The Crew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 Ubisoft所賜有著面積超級大的開放世界,可是駕駛方面卻不怎樣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AC SEGA知名的同名漫畫改編賽車遊戲系列。主要為街機,亦有推出過家用機移植作。
目前最新作為《頭文字D The Arcade》,也是系列以來首次採用4人對戰+聯名合作的遊戲[125]、同時該代為首次採用海外車款
湾岸ミッドナイト MAXIMUM TUNE AC 萬代南夢宮在街機上的長青樹系列,開發協力方面1~2代為ポリゴンマジック,4代之後開發協力改為曾經做過《首都高バトル》系列的元氣
改編自漫畫《灣岸競速》,不過遊戲的知名度遠超原作。
有別於最初沿用自《首都高バトル》的SP戰,此系列以單純的從起點跑到終點的比賽進行,時速300公里的格鬥遊戲
3代開始之後鬼車對戰及一般對戰逐漸變成本體,同時素質低的玩家也不斷出現(但要看地方)

遊戲主要音樂製作為古代祐三。
駕駛俱樂部 Driveclub PS4 製作公司在2016年被索尼關閉。
賽車計劃 Project CARS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 萬代南夢宮在PS、PC、Xbox上的系列。
跟兩部《極速快感:進化世代》同是Slightly Mad Studios的出品。
Beam NG Drive PC 撞擊測試模擬器和洩憤遊戲,物理引擎極強,可以把各種車輛完全撞成廢鐵。
Flatout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 Bugbear製作的撞擊系賽車遊戲,跟《Burnout》不同的是可把車輛進一步完全撞成廢鐵,因此生存技巧很重要。
改由荷蘭糞作生產機Team6 Game Studios製作的3代由於太多問題導致人氣大跌,4代雖然交由Kylotonn製作,但因為平庸的質素加上前作劣評而無法挽回當年評價
Wreckfest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 同樣由Bugbear製作的撞擊系賽車遊戲,上者《Flatout》的精神續作
俠盜獵車手 Grand Theft Auto PC、PS系列主機、Xbox系列主機、智慧型手機、Switch 沙盒動作+射擊+競速+冒險遊戲的代表品牌,遊戲內也有賽車模式。
偷車、搶車、闖紅燈、撞人是主流玩法,只有太閒的人才會當作交通模擬器來玩。因為5代和GTAO太好賺而讓6代的製作進度一拖再拖
灣岸Midnight Club PS2、PS3、GBA、XBOX、X360、XB1 沿用上者系統的純街道賽車遊戲
請注意本作雖然有標記「灣岸」,但跟《灣岸競速》無任何關聯
瘋狂城市賽車 Midtown Madness PC、Xbox Angel Studios製作、微軟發行的沙盒動作+競速+模擬駕駛遊戲,以現實城市為舞台。
多人連線下有著獨特的「搶金大戰」模式,玩家需在限時內奪取最多金子並放到指定地點。
共推出過三代,其中二代曾被當作公交模擬器而有著較高知名度(無誤)
e路狂飆 Speed Mania PC 少數以台灣為主題的賽車遊戲,分為陽金公路、屏鵝公路、中橫公路三片。
由於製作倉促,許多車輛沒有得到授權。

影視

名稱 原文 備註
The Great Race 美國的賽車戲劇電影,卡通頻道的知名卡通系列《瘋狂大賽車(Wacky Races)》的參考對象。
邁阿密風雲 Miami Vice 80年代的美國警匪電視劇,2006年改編成電影,電影的評價不及原作。
霹靂遊俠 Knight Rider 大衛·赫索霍夫(David Hasselhoff)主演的80年代的美國警匪電視劇。
KITT/霹靂車的原型為Pontiac Firebird,黑歷史2008年版本改成野馬。
粉身碎骨 Vanishing Point 1971年的美國警匪電影,主角要盡快把一台1970年版白色Dodge Challenger R/T運送到舊金山。
劇中有白色Challenger R/T與黑色Charger R/T的同門兄弟對決。
偷天換日 The Italian Job 主角為Mini,2003的重開機版裡車款也換成新型Mini。
玩命關頭 Fast & Furious
日本為Wild Speed
警匪題材的名作,第五集後身為罪犯的主角群大洗白,整天喊Family口號以外還對上戰車甚至核子潛艦、軍事衛星…
系列初期順著美國的JDM潮流而變得很熱門,還令《極速快感》從超級跑車的對決轉型成街道戰。
遊戲公司Raw Thrills受到本作熱潮影響,製作以《Cruis'n》為基底的改編衍生作,而本家出品則是クソゲー級數的爛
克麗絲汀魅力 Christine 恐怖電影,殺人汽車原型為Plymouth Fury。
公認的cult film。
金龜車賀比 Herbie
又稱The Love Bug
好萊塢自1968年起一系列以一輛名為「賀比」的福斯Type 1為主角的系列作品之一。
驚天動地60秒 Gone in 60 Seconds 一名傳奇偷車手被迫重出江湖行竊的故事。
決戰終點線 Rush 改編自英國車手James Hunt與奧地利傳奇車手Niki Lauda爭奪1976年F1年度車手冠軍的經過。
賽道狂人 Ford v. Ferrari 改編自60年代Ford打敗Ferrari,贏得利曼24小時耐久賽事的歷史。
絕命尬車 Death Race 會死人的瑪利歐賽車(無誤),然後獲Screwattack收編為DEATH BATTLE的分支(這卻大誤)
車手 香港的警匪追逐電影,收掉魔王的方法是開碰碰車
Grand Prix 1966年電影,以1966年一級方程式大賽為藍本,描述法拉利車隊與其他虛構車隊與車手間的對決。
當時工作人員以安置賽車上的錄影機在Monza和摩納哥等經典賽道上真人真車極速奔馳的畫面震驚業界和觀衆,獲得不少獎項。
利曼 Le Mans 1971年電影,以1970年代耐久賽事為背景的架空比賽,主演為Steve McQueen。
OVER DRIVE 日本賽車電影,主角是WRC賽事用的Yaris。
變形金剛 Transformers 由麥可貝執導的真人電影五部曲讓新生代的美國車得到關注。
終極殺陣 Taxi 一共推出4+1集的法國喜劇,有賽車手實力的計程車司機幫忙笨蛋警察朋友抓犯人的故事。
因為是法國電影,所以主角使用的是Peugeot汽車。
一、二集時因應對手國籍也作出國籍車對抗的競速場面[126]
2004年美國有重新翻拍第一集的劇情。
黑色閃電 Черная молния 俄國電影,關於一輛飛天古董車的故事。
原型是蘇聯的GAZ M21 Volga。
瘋狂麥斯 MAD MAX 舊譯[127]《衝鋒飛車隊》,前公路騎警麥斯駕駛V8攔截者在核戰後廢土的冒險,是《北斗神拳》以及其他世紀末題材作品的主要致敬對象。
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 些許致敬《頭文字D》鍊車要素的香港古惑仔電影,
鄭伊健飾演的主角Sky形象與其主題曲《極速》風靡港台青少年潮童一時
電影台詞『連車尾燈都看不到』、『人要比車凶』也成為華語內的常用流行語
高速戰隊渦輪連者 高速戦隊ターボレンジャー 超級戰隊系列第13部作品,第一次採用汽車作為主題的戰隊。
由一群平凡的高中生,而且還是本戰隊第一次採用高中生為主角的戰隊,與二萬年封印的邪惡組織來場高速對決。
激走戰隊車連者 激走戦隊カーレンジャー 超級戰隊系列第20部作品,第二次採用汽車作為主題的戰隊。
一群熱愛車子的五位青年人,與來自異星球的一個少年共同奮鬥的故事。
炎神戰隊Go-Onger 炎神戦隊ゴーオンジャー 超級戰隊系列第32部作品,第三次採用汽車作為主題的戰隊。
戰隊成員每個和一個有面會說話的交通工具拍檔。
魔進戰隊煌輝者 魔進戦隊キラメイジャー 超級戰隊系列第44部作品,第四次採用汽車和第三次採用寶石作為主題的戰隊。
假面騎士Drive 仮面ライダードライブ 假面騎士系列的第16部平成作品,首次以汽車作為元素。
全假面騎士系列首次主角假面騎士沒有自己的機車,因此跑車為本作主角騎士最主要的座駕。
極速對決 Top Gear BBC的經典汽車節目本體是看Clarkson的花式吐槽
2016年起主持因為Clarkson的場外不祥事已經全數更換。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知名喜劇演員羅溫艾金森也有數次參與過節目,拿下不少佳績。
壯遊 The Grand Tour Amazon Prime Video的節目,由《Top Gear》原本三位當家來主持,本體依然是看Clarkson的花式吐槽
理查德.哈蒙德的修車坊 Richard Hammond's Workshop Discovery+的實境秀節目,以紀錄片的手法跟拍與講述上述的三位當家其一的Richard Hammond與一對經營著一間小修車店的父子一起,白手起家創立一間專業的老車修復工坊的奮鬥歷程,與在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插曲、意外與挑戰。
Drive My Car 改變自村上智樹的短篇小說,圍繞一台Saab 900 Turbo以及車主的故事
愛車大改造 Pimp My Ride You've been Officially PIMPED!!
美國MTV台的改車主題實境秀,將各種原先外觀不佳的汽車改造成炫酷亮眼的特製款式與內置各種物件/機械。
其改裝品質/工作效率/施工成本純屬節目速成+宣傳效果,請勿盡信
知名迷因:Yo Dawg, I heard You Like Cars so we put a Car in Your Car so you can drive while You drive~

動畫

名稱 原文 備註
Susie The Little Blue Coupe 1952年的迪士尼短篇動畫,以擬人化方式描述一輛跑車的生涯,可謂啟發了下列數作擬人化/卡通化汽車作品的先驅
閃電霹靂車 新世紀GPXサイバーフォーミュラ 以F1為參考對象的未來(歷史)賽車[128]
馬赫GoGoGo/極速快手 マッハGoGoGo/(歐美版)Speed Racer 龍之子製作的賽車動畫,描述主角三船剛駕駛父親製造的多功能賽車「馬赫號(マッハ号)」與全世界的賽車手及邪惡勢力比賽。
有數個衍生作品,甚至有黑歷史真人電影版。
瘋狂大賽車/怪車賽手 Wacky Races Hanna-Barbera製作,卡通頻道的知名系列,參考自電影《The Great Race》,以各式無厘頭樣貌的賽車手、賽車和賽事演出為賣點
本作登場的角色:Dick Dastardly、Muttley與Penelope Pitstop可謂全系列作乃至整個卡通頻道的活招牌。
2017年重啟版風格大改,但部分舊有角色刪除加上種種因素,人氣不及舊作。
汽車總動員 Cars 皮克斯動畫的三部曲全年齡向長篇名作(不過第二部偏向外傳性質),除了賽車以外第一集中對於美國66號公路歷史的刻畫也是一大賣點。
有延伸出以作中拖車為主角的《拖線狂想曲》電視動畫短篇影集和在同世界觀下以飛機為主題的衍生作品《飛機總動員》。
汽車人總動員 汽车人总动员 明顯山寨《汽車總動員》的中國作品,即使負評如潮仍計畫在2017年推出續作,但似乎已經被拋棄。
導演卓建榮在場外用盡各種流氓邏輯為自己辯護,毫不意外的受到各方反彈。
迪士尼於2016年起訴製作方,最後勝訴。
PUI PUI 天竺鼠車車 PUI PUI モルカー 羊毛氈動畫,一堆有生命的天竺鼠形狀的車車短篇動畫。
布布恰恰 ぶぶチャチャ 人類主角布迪(弟弟)的愛為了保護主人死於車禍後,靈魂轉生到當事黃色玩具車繼續陪伴主人、與其他附身交通工具的動物靈成為朋友。
如果實際考察的話會發現有不少藍色的窗簾
競速OVERTAKE! オーバーテイク! 攝影師真賀孝哉與學生賽車手淺雛悠以F1為目標,在下級賽事F4奮戰的歷程。
對於賽車常識有不少著墨,各方面都把樓下壓著打
極速星舞 HIGHSPEED Étoile 劣化版閃電霹靂車
以近未來賽車為主題,雖然有著優秀的聲優陣和全3D製作,元永慶太郎執導的動畫因著場面調度和分鏡等問題堪稱災難
不過兩話動畫瘋評價已觸底1.5分可望挑戰動朋惡,還可能持續下探
島民吐槽

漫畫

名稱 原文 作者 備註
頭文字D 重野秀一 日本街頭賽車漫畫的代表作,以山道甩尾賽車為主題,曾經改編成動畫和各平台遊戲,還推出過由周杰倫主演的真人電影
請來了日本知名的街頭賽車手土屋圭市監修,他自己也在作品中客串出場。
MF GHOST
燃油車鬥魂
沿用《頭文字D》世界觀的續作,時間線設定在前作的數年後
主題為以當時被限制的汽油動力汽車為主且遍及市區、山路及高速公路的封閉式公路賽事「MFG大賽」,前作角色亦有登場
2023年動畫化。
灣岸競速 湾岸ミッドナイト 楠通春 以東京首都高速公路為主要舞台,與上者不同之處除了是公路飆車以外,心理層面較上者深奧
已在2009年完結,和《頭文字D》一樣有推出動畫和遊戲。
因為授權問題,遊戲裡沒有讓石田義章駕駛的白色Ferrari Testarossa出場。
在日本國內其實和《頭文字D》齊名,BNEI自家手遊《ドリフトスピリッツ》有讓本作與《頭文字D》同台參戰,之後《頭文字D The Arcade》也反過來與本作聯名。
高速小子 F-エフ- 六田登 以飆車族赤木軍馬參加F1賽車為目標介紹方程式賽車,介紹賽車器械相關知識以及危險駕駛招式,切勿模仿!以及戰後日本經濟復興的背景歷史
極速戰警 エクスドライバー 藤島康介 以AI駕駛盛行的近未來日本為背景,主角的任務為追逐突然暴走的AI車輛,調查整起事件背後的真相。

相關條目

留言

Loading comments...

備註

  1. 卡爾·賓士於1886年申請汽車專利成功,這年被訂為現代汽車誕生年
  2. 最初的汽車座位空間小,前排只有駕駛座位所以方向盤居中;後來汽車座位空間與馬車看齊,前排座位因此根據當時各國的道路通行方向慣例設計,不過一開始還是有駕駛座位靠路緣以及路中心兩種不同設計,後來根據交通事故統計後發現駕駛座位靠路中心有助於減少事故發生(駕駛對於自己這一側的視野與相對間距感官較為良好,因此位於路中心側面對反應時間較短的對向碰撞事故時,能更有效率的減少事故發生;至於位於路緣側,由於順向碰撞事故的反應時間較長,能減少的比例相對有限),所以演變成右行的道路左駕、左行的道路右駕這種設計標準
  3. 例如:特定時間只有特定車輛可以行駛,其他車輛不得出行
  4. 其中還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將社會大規模破壞,戰後復甦時不論是市場對於車輛動力需求以及建設的重新規劃,都相當有助於加油站等輔助汽車產業結構的架立
  5. 米勒循環和阿特金森循環都算是奧圖循環的改良,在同原理下利用改變機械運作方式獲得更高的動力效率
  6. 賽車運動中,IndyCar就是使用酒精作燃料
  7. 這裡只列出車輛用的汽缸種類,像是飛機也有使用不同方式的汽缸(例如星型汽缸)
  8. 兩側的汽缸再各自分列成兩列,這種排列方式主要用於體積極大的引擎,故少見於車輛上
  9. 因為是利用旋轉運作,所以這個旋轉部分的組件又被稱為轉子(rotor),這正是汪克爾引擎的別名轉子引擎的由來
  10. 即非預期情況下突然燃燒加壓或是燃燒過程不均勻產生預料外的應力,造成引擎機件不必要的負擔,由於柴油的點燃特性導致比汽油更容易發生該現象
  11. 汽油引擎所使用的燃料有所謂的「辛烷值」代表的就是抗爆震程度,石油提煉物中正庚烷非常容易產生自燃引起爆震,而異辛烷的穩定程度高不易引起爆震,所以將異辛烷的辛烷值訂為100而正庚烷為0,而所謂的92汽油、95汽油、98汽油就是根據這個量級轉換出的抗爆震程度為92、95、98,辛烷值越高抗爆震能力越強代表的是可讓引擎進行更高的壓縮產生更多的動力;順帶一提柴油通常的辛烷值在25左右,且辛烷值可超過100以及可為負值,像是IndyCar使用的酒精辛烷值為114,石油提煉物中的16烷的辛烷值是-30
  12. 醫療院所、災害防護設施內設置的緊急柴油發電機,在油料採購上常會申明不使用生物柴油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13. 將低碳煤(例如含碳量在30%以下的褐煤、泥煤)或植物乾餾產生的可燃氣體,主成分是甲烷和多環芳香烴,同時含有少量的氣化焦油。
  14. 尤其是同步和異步AC馬達,其中異步馬達已經在19世紀由特斯拉發明,加上VFD/VVVF(變頻器)和ESC(電子調速器)的發明令到AC馬達無法自我起動的問題得以解決並淘汰能自我起動但效益低車損耗大的DC馬達;而且前述機構亦可用於馬達變速驅動,比起內燃機使用的機械換檔變速更方便省事
  15. 這方面的技術在鐵路系統獲得實績驗證已久,高性能的輪軌式鐵路列車長久以來多數是電力驅動
  16. 鋰電池主要分為鋰離子(Li-ion),磷酸鋰鐵(LiFePo4)和鋰聚合物(Li-po)這三種
  17. 化學簡稱NiMH比起鋰電池有著更安全更耐用的特性,但有著整體較重、低電壓和低能源密度的致命缺點,在2000年代的電動/混能車較為普遍
  18. 若電池過壓,過流會令電池內部的薄膜穿透形成短路而過熱並蒸發內部液體甚至爆炸著火,此過程惡化起來比起汽油還要突然和劇烈,因此在廠家製作電池組十分著重電池一致性和體質,以免讓一顆電池製造不必要的短路而破壞整組
  19. 電池內部因為長期充放導致失去應有的電容量
  20. 大部分能在室溫使用的燃料電池都需要鉑(白金)催化劑,而鉑是地球最稀有的資源之一,所以鉑催化層即使極薄,其造價還是居高不下,而不少不需要鉑催化劑的形式則需要動用高熱環境催化,從而十分考究材料工程學
  21. 燃料電池要求反應物能夠直接在電極上參與氧化還原反應,所以燃料電池要針對不同燃料的特性專門設計電極,而內燃機只需要反應物能夠燃燒。
  22. 尤其是加氣站,主要難處在於難以安全地以液態保存的氫,還有比起即使沒有快充站至少能在車房/停車場慢速充電的蓄電池,在未有該類基建的基礎下還是十分難推廣
  23. 類似電池車,雖然超級電容有着比起電池短續航和容易自我放電的弱點,但強在充放時能像電容這樣能極速充電和較好的壽命
  24. 就是無軌化的電車系統,在公車的基礎下在沿線或車站週邊增加電臂作供電用途
  25. 能量轉換效率不見得比直接充電好,但因目前充電站/充電樁普及度不足,利用補充油料維持續航力相對容易方便得多。
  26. 石油危機爆發後,美國在1978年推出新的能源稅法案,終結高油耗車輛當道的時代。
  27. 第五代Honda Stepwgn除外,破天荒地在車尾掀門增加類似雪櫃門的設計,讓尾排乘客能在不打擾中排乘客的情況下自行上下車不過到第六代又取消了
  28. 主要是把登車/下車那個邊彎腰邊移動的動作分拆成登車 → 轉身 → 坐下三個獨立行動,對於腰腿不便的人士來說會輕鬆很多不信的可以把登車動作從3秒延長至30秒試試,保證發現新大陸…
  29. 由另一個英文「charter」音譯而成
  30. 台北以外地區還有私人經營的白色計程車
  31. 包括座位在二十四座以下之幼童專用車以下
  32. 把2個以上的掛架串連到同一輛牽引車後面,世界紀錄為112輛掛車,總長度達1,474米
  33. 就是某GV的黑色高級車,也是日本皇室指定用車且禁止外銷
  34. 該車為與SUBARU合作製作的車款,同型車請見SUBARU一欄
  35. 30年前的台灣汽車市場是福特跟裕隆的天下
  36. 但是在F1的表現...,雖然號稱資金無上限,但是8年內參加了140場比賽連一個分站冠軍都沒有,分站成績最高只有第3 (8次),車隊排名最高也只有2005年的第4名
  37. Altezza於Lexus的名義
  38. Celsior於Lexus的名義,《快打旋風》、《街頭快打》作為加分關卡被暴打的苦主原型OH! MY CAR!
  39. Aristo於Lexus的名義
  40. 86在Scion的名義
  41. 服飾公司ワコール有贊助此車開發
  42. 從Skyline系列獨立後的車款
  43. 與義大利設計公司ItalDesign共同開發的紀念款,量產50台
  44. 日本政府曾經因為暴走族問題和各大車廠訂下把車輛最大馬力限制在280匹的協定,結果造成國內性能車市萎縮,相對地改裝車業大興
  45. 二戰時期的零式戰鬥機還有現在自衛隊的F-2戰機就是三菱重工製造的名機,陸上自衛隊的裝甲車輛(例如最新型的10式戰車)也多為三菱重工所製
  46. 目前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是日產汽車,所以公司決策上因應日產汽車方的決定而加入了「雷諾-日產」聯盟中
  47. 因三菱集團的歷史淵源性,就算分拆後仍是日本軍方長期合作商,像是三菱重工至今依然是日本自衛隊海陸空三方面的最大承包商
  48. 車隊賣給了前車隊經理並改名為布朗車隊,後來再賣給賓士公司成為賓士車隊
  49. 本田官方已宣布在2021年賽季結束後再次退出F1,而紅牛車隊則是在2021年2月宣布已取得2022~2025年本田動力及相關科技的使用權
  50. 該車為與TOYOTA合作製作的車款,同型車請見TOYOTA一欄
  51. 從1975年日系機車制霸MotoGP賽事起,鈴木曾拿下7次冠軍,但仍遠輸給山葉更遑論王者本田
  52. 全世界第一款以生產線等工業化大量生產方式製造的汽車,汽車平價化時代的開拓者
  53. GTA和2000年代美國電影裡最常被炸的警車(無誤)
  54. 美國有名主力汽車製造企業之一,但未出產過直接掛名本家商標「GM」的品牌汽車
  55. 《霹靂遊俠》中「伙計」(KITT)的原型
  56. 以設計惡名昭彰的休旅車,後作為美劇《絕命毒師》主角的座駕爆紅
  57. 由於Viper長年只有手排,加上大排氣量汽車的需求下降,於2017年停產
  58. 以類似飛機“飛”的原理反轉起來,將翼的用途由增加上升壓力變成增加下壓力以增加過彎操控性和行車穩定性
  59. 亦稱文氏效應(Ventrui Effect),利用氣體/流體遇上較窄通道會加速並減壓的特性,從而增加下壓力而不需要增加風阻;後來該技術被威廉斯等車隊有樣學樣照搬成為其在80年代連戰皆捷的關鍵,有些甚至車隊為了將地面效應發揮而搞出了風扇車(!)和無車翼等怪物出來,迫使F1禁止使用至2022年以制止無止境的奇怪研發
  60. 懸掛主動升降而非使用彈簧或油壓筒等被動減震裝置;蓮花使用它主要是用來強化地面效應,但真正發揚廣大卻是地面效應封印後由威廉斯車隊的FW14B配合大量駕駛輔助裝置將過彎能力發揮極致(後被FIA封印了)
  61. 可能暗諷該車廠生產的三輪車款的缺點
  62. BMW時期前的車型通稱
  63. 其車的運動版,取自John Cooper
  64. 加長版
  65. 英國一間以開發大型商用車輛為主的生產商,以其雙層巴士聞名
  66. 為當前勁旅紅牛車隊的前身
  67. 前身為喬丹車隊→印度力量→粉紅賓士賽點車隊,因為賽點時期的車隊老闆成功收購了Aston Martin股份成為主要股東於是決定將整隊車名改成現在這個樣子
  68. Top Gear梗
  69. 因應希特勒防範暗殺的要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防彈轎車,後來的S-Class防彈長型禮車繼續沿用此型號
  70. 這並非賓士自己設立的公司,而是公司內的工程師自己設立的,成立之初除了承接賓士公司賽車部門的外包業務與市售車輛改裝外,還自行組建車隊參加賽事,不過因歷史親緣關係與賓士有著充分的合作,直到1999年被賓士公司收購成為賓士公司的性能車部門
  71. 300SL賽車因為和捷豹D型賽車發生碰撞飛進觀眾席中解體並燃燒,造成包括兩隊車手在內總共84人死亡與120多名傷者的慘劇。造成這慘劇的原因除了賽道的設置、比賽安全規劃、消防處理有缺失外,還得歸咎於賓士車隊為了車子的輕量化,採用易燃易解體的鎂合金打造車輛
  72. 車手使用賓士提供的引擎奪冠次數更多,但是有多次不屬於賓士車隊;另一方面就算賓士車隊的車手奪冠,在一隊兩車的規則下,車隊的兩名車手若是名次差太多,車隊年度總成績也依然會輸給雖沒奪得車手冠軍但車手排名都很靠前段的車隊,而讓賓士成為不了年度冠軍車隊(例如2008年度車手冠軍所在的麥拉倫車隊使用賓士引擎,但當年的車隊冠軍是法拉利車隊);不過自2014年起賓士已經連續7年同時拿下車手冠軍與車隊冠軍,但2021年度賽事賓士車隊取得8連霸成績,車手冠軍卻是紅牛車隊獲得,賓士車隊車手止於7連霸成績
  73. 後來官方釋出正統唸法為德文發音的「Be-Em-Ve」雖然其他國家已經早就唸習慣自己的唸法了
  74. 斯帕24小時耐力賽、紐堡林24小時耐力賽中擁有最多冠軍頭銜的車隊
  75. 完成整併並自行掌握民用車生產線的時間,現今商標則是自1985年啟用
  76. 不過第一集使用的是寶馬
  77. 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錫布靈12小時耐力賽中擁有最多冠軍頭銜的車隊
  78. 市售車至「Porsche Classics」進行翻修,賽車型則在斯圖加保時捷博物館內的工作坊維護
  79. 俗稱Beetle(原因來自於車子造型),中文圈採用Beetle的涵義稱為金龜車/甲蟲車,後來現代版亦正名化;因為金龜子是蟲子,所以粗俗的稱呼會是bug
  80. 另稱Microbus/Transporter,第一代型號(T1)因嬉皮士經常以此改裝亦冠上嬉皮士車之名
  81. 但已於2017年停止生產汽車,並將於2021年停止任何銷售研發業務所以通用汽車親手毀滅了一個百年老字號
  82. BTR是第一台可以超越300公里時速的量產車,CTR則以341公里的極速成為80年代最快的量產車
  83. 但因為版權問題,Gemballa車輛為日本限定,國際版會以其他廠牌的車款代替原作的保時捷
  84. Alpine本身是雷諾旗下封塵已久的性能車品牌,為增加其知名度決定由雷諾更名成此車隊
  85. 以創辦人早逝兒子的小名來命名的車系
  86. 以創辦人本名命名的車款
  87. Enzo Ferrari的賽道特化版本,僅有滿足特定條件的車主才能入手,車主還得參加一系列的課程學習駕馭此車
  88. 「法拉利姊」張婷婷的座車
  89. 創辦人Enzo Ferrari為了跑比賽組了法拉利車隊,但使用的是愛快羅密歐的車子並成為愛快羅密歐公司的賽車部門主管,後來得知自己的車隊可能被愛快羅密歐收購所以離職,在競業條款到期後為了賺取經費經營車隊只好開始製造與生產車子來賣,得到的回響當然是佳評如潮,自此開啟了法拉利的超跑業務,同時也讓法拉利車隊從車體到引擎都走向自主研發之路
  90. 本句話來自藍寶基尼創業史的都市傳說。汽車業務的起源實際上是創辦人「Ferruccio Lamborghini」因協助政府在二戰後重建時大量生產農用車輛累積了財富,想要進軍直升機市場卻拿不到執照只好朝著汽車發展。傳說的緣由來自於進入超跑市場前,Lamborghini駕駛過法拉利的250 GT並發現問題,向法拉利車場反應後有不愉快的經驗,正好不久後公司就進軍超跑市場,因而產生的都市傳說
  91. 雖說如此,早在90年代藍寶堅尼就有推出貨卡
  92. 車隊核心仍然是瑞士老牌F1車隊--索伯(Sauber),愛快在17年開始贊助,提供技術協助並在19年開始以其車廠名義參賽
  93. 因這間車廠在70-80年代的美國是出了名不可靠,因而得名
  94. KIA同時是「Killed In Action(陣亡)」的縮寫
  95. 第一輛在德國紐堡林賽道完成實測的中國產車輛
  96. 柳州拖拉機廠→柳州微型汽車廠→五菱汽車有限公司→五菱汽車企業集團公司→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97. 不過有好幾年改用了奧迪,近年因為政府政策的關係又用回紅旗想想也是,本國有汽車製造業的情況下,禮賓車實在沒必要用他國品牌
  98. 過去有台塑(1994-2007)、酷比(2009-2013),皆已結束營運
  99. 設計草圖已售予有對岸背景的NEVS,但Saab商標仍被紳寶集團(Saab AB)和Scania共同持有;至於台灣的代理商商富至今還有自主提供售後服務
  100. 僅限私家車業務,而大型車及公車業務依然是獨立運作
  101. 例如渦輪增壓,車翼,空氣動力學,碳纖維材料,主動懸掛,ABS,TCS等技術都是在F1率先實用化再下流至民用層面,不過隨著多次死亡事故影響(特別是1973年的Cevart、1994年的Senna以及2014年的Bianchi事故),F1的車輛規格上有做出諸多限制避免車廠無止盡的攀比性能影響安全(例如限制電子系統可操控的內容,以免比賽變成自動控制大戰,畢竟賽車還是在比車手之間的操控技術競賽)
  102. 許多車廠也(曾)有參加F1,但多半只有提供車體技術
  103. 曾在1985年被F3000賽事取代,後來F3000與GP2重新整併成新的F2賽事重出江湖
  104. 2021年倫敦ePrix就是在倫敦展覽場週邊及其館場內作賽
  105. 車輛排氣大多限制在100cc/200cc(二衝程/四衝程)以下,時速不超過50km/h
  106. 高階組別需要取得賽車手駕照才可參賽(有給予12-16歲青少年用的車手駕照),車輛時速都在100km/h以上,最頂級的組別甚至可到達250km/h的速度
  107. 實際並不是,賽事中也有不少考驗駕駛技術的普通賽道及泥地賽,但因為不少著名賽事都在超高速無技術彎道的鍋型賽道作賽而有這個錯覺,而且鍋型賽道也需要大量高階控制技術和膽量才能全身而退
  108. 500為「500英里」之意
  109. 例如下面美國的Formula Drift
  110. 該年當時由紅牛車隊及其青訓系統支持的法拉利衞星車隊AF Corse帶着其GT規格的法拉利488 GT3(無誤)稍為領先各車手,但最後一場其準冠軍車手Liam Lawson疑似被當時第二名的寶馬系車手Kelvin van der Linde惡意相撞導致退賽,及後賓士車廠對其他聯繫車隊發出跨車隊指令讓位給其廠手Maximilian Götz,從而令其車廠獲得車手冠軍的爭議性賽果
  111. 因為許多車隊並沒有太多經費專門研製比賽專用車,造成願意跑最高規格LMP1的車隊日趨減少,所以開放改裝車輛以減少車隊研發門檻,提高車隊參加最高規格比賽的意願,以免比賽陷入僵化讓而流失觀眾
  112. 當然跨洋時比賽會暫時中斷且需要輪船運輸
  113. 賽道規格限制所以不要問為何沒有F1在澳門跑,因為太狹窄兼太危險了
  114. 當然其他賽道大獎賽賽事也有類似的運作模式,務求集中資源,集中觀衆及推廣次要賽事
  115. 日本舊稱「Over Drivin'」
  116. 把競技對手撞出比賽能讓車輛獲得更多的加速器計量,甚至有達成特定撞擊條件的成就。
  117. Wii移植版因為版權搞不定而改掛原名推出。
  118. 順便一提:Cruis'n blast也是睽違已久的正統續作(不計掛名《玩命關頭》的衍生作的話大約有10幾年之久),同時本作也是睽違已久移植至家用機的作品(Switch獨佔)。
  119. PC為黑歷史《Ridge Racer Unbounded》限定。
  120. 遊戲中賽車加速到一定速度後,先扳方向盤再快速地踏煞車(或減檔)即可做出甩尾
  121. 原因其實相當複雜又尷尬,因為Sony方面的PSV製作機太晚做出來給遊戲公司,加上首發作的時間及進度太趕,而造成成品內容過少且只能用DLC補完的窘境
  122. 由於比賽項目(通常是限時內完成)很多有車輛限制,AI和玩家車輛的差距又無法用技術彌補,玩家常得購買不喜歡的車甚至浪費大量虛擬貨幣點滿升級才能過關。
  123. 更新檔修正成文法正確的YOU WIN。
  124. 陸版名稱《QQ飛車》
  125. 已合作對象計有《灣岸競速》、《東方Project》、《MF GHOST》等
  126. 第一集對手是德國的M-B;第二集對手是日本的三菱。
  127. 不過第一集翻為《迷霧追魂手》,二和三集才翻成《衝鋒飛車隊》,第四集才使用較為符合原名的譯名《瘋狂麥斯》。
  128. 動畫第一部在1991年上映,系列作(含遊戲)設定的未來是2015~2024的背景(第一部是第10屆賽事,所以背景可向前追溯至2006年),然而現實世界到了2020年代也依然做不出動畫中的各種車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