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出自Reko Wiki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有關Reko Wiki的緊急聯絡可以電郵至crossbonegod@gmail.com。
凡加入Reko Wiki之註冊者,請先閱讀Reko Wiki使用須知條目。

已有編輯動作之編輯者會被視為已閱讀該條目。

使用須知可能會因應不足之處或爭議行為而有所擴充,請各編輯者隨時注意使用須知條目。
為保護條目,現時須註冊並確認電郵才能夠進行編輯,敬請原諒。
歡迎各位新註冊的編者一同加入Reko Wiki的Discord群組一同討論
科幻(サイエンス・フィクション/Science Fiction)

同步率達到100%

本條目在New Komica wiki (仮)於2024年03月01日 00:48出現新的編輯。
為了同步需要,機器人已把出現在New Komica wiki (仮)的新編輯搬過來。
若你為Fandom端使用者,請移駕至此持續編輯條目

如有覆蓋掉舊編輯,請於歷史紀錄中復原,同時亦檢查New Komica wiki (仮)的內容是否相容。如有更新內容,請把此模板撤掉。


解說

  • 非文學類小說裡的創作主題,簡稱Sci-Fi或SF。
  • 多以人類的未來與科技為背景,帶有科學想像的因素與寓言成分。
    • 依照探討或應用的主體,大致可有既有概念解構、科技、太空、外星球、電腦、生物、超能力等等。
      • 據信起源於19世紀(1818)的恐怖小說《科學怪人》(人造生命體)。
      • 與1895年的《時間機器》(時間旅行)。
    • 詳見SF板。

主要特徵

  • 描寫想像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影響的虛構作品
  • 綜觀科幻史的發展,根本沒有公認的定義標準。
    • 可參考的例子有:
      • 「科幻描述科學或想像中的科學對人類影響。」
      • 「科幻是描繪對象處於未知範疇。」
  • 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是最大特色。
  • 亦可依照故事中對未知事物的定義與詮釋做為分辨標準:
    • 幻想事物和魔法、神靈等不可視的存在有關→奇幻小說。
    • 幻想事物能用科學能套用的說法來解釋→科幻小說。

嚴謹的科幻 - 硬科幻(ハードSF/Hard Science fiction)

  • 作品中的科學要素一定要有細節且合理。
  • 中心思想強調科學精神。
    • 因為手法要強調細節和準確性,所以極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或已發現的類似案例。
  • 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處理方法:
    • 盡量避開難以置信的技術細節說明,例如超光速旅行只描述有此技術,但不解釋如何形成以免扯不完。
    • 故事中會出現重要技術或虛構物質,並對世界觀(年代、歷史觀)進行闡述來旁證該技術可能實現
    • 天文地理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描寫的比人類精神與宗教、文明重要,但還是會藉人物表現。
  • 總而言之,硬科幻的特色就是靠技術與理論來推動。
    • 盡量讓科技與已知科學一致。

輕鬆的科幻 - 軟科幻(ソフトSF/Soft Science fiction)

  • 硬科幻的對照組。
  • 科學的真實性偏低或不那麼重要,所以才叫「軟」科幻。
  • 大多數人對軟科幻的定義毫無意見,因為界限比硬科幻更含糊。
    • 很多與當代認知有所衝突的事物通常在該故事中是既有的存在,即使與讀者的認知有衝突,也只是加上只要置換理念即可接受的但書。
      • 例如1930年代的人類想像的電腦科技(會服侍人類的萬能智慧機器人)與2000年代的電腦科技(個人電腦與資訊網路)肯定有所不同,但1930年代的人會認為不可思議,2000年代的人卻不會對身處年代的科技感到訝異。
      • 例如:矽基生物的存在理論:雖然現實尚未發現,但以地球碳基生物置換為化學性質相似但衰變期更長的即成。
      • 現實中也有2000年代對1930~1970年代想像的2000年代科技做考察與反思的彙整文章。
  • 很多時隨便有提到一點科學或科技的都會被視為軟科幻作品,例如將戰爭搬上宇宙但根本不重視科技的《銀河英雄傳說》與《ARIA》的火星殖民方式就是這類。

硬科幻和軟科幻的比較

  • 兩者的語源應該來自硬科學和軟科學。
    • 硬科學是以應用數據、統計、理論而成立的科學,多以量化研究為主(Quantitative research),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等。
    • 軟科學是以個別資料分析而成立的科學,多以質化研究為主(Qualitative research),如社會科學、心理學、史學等。
  • 實際上並非單純的二分法。
    • 以太空船能否超越光速為例子,大致上是:
軟硬度 範例一 範例二
現實 光速只能觀測跟當常數。 也可以當成算距離的方式。
極硬 目前科技無法達到光速。 不單達到不了光速,連接近光速都會不夠推力。
非常硬 過往我們認為光速是不能超越的,不過依據這個最新的空間摺疊理論,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超越光速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根據人工黑洞的製造原理,透過逆向操作來嘗試開啟人造蟲洞,如果成功的話,或許可以利用這個機制來製造一個空間摺疊的測試裝置,但是估計招募測試者會遭受很多非議,因此計劃目前還在擱置中。
光速是不能超越的,不過我們可以使用20世紀90年代的空間摺疊理論來讓太空船進行空間轉移,達到長距離移動的效果。 我們已經成功製造出巨大的空間摺疊用圓環,但目的地必須另有一組圓環存在,要成對的才能運作。
一般硬 X年前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可以讓我們的空間摺疊引擎有效運作,所以我們現在能超光速前進了。 單個空間摺疊用圓環就可以進行空間轉移。
一般軟 X年前發明的新型太空船可以超光速航行。 不詳述運作方式,船艦就能連續作空間跳躍。
為甚麼我們可以超光速航行?因為我們有超光速引擎! 啊怎麼得到超光速引擎?只要把這批外星貨物換掉就有錢啦!
極軟 大家把安全帶扣好,我們要把速度調至超光速了,會有點不穩定! 我們的飛船超厲害的啦!
非常軟 我們只要同時把太空船和宇宙向不同方向加速,就能超光速啦! 到四次元去改變時間流動就能任意超越光速了!
胡扯式地軟 儀錶板上:亞光速>光速>超光速>超超光速>不可能速>變態速。 竟然超越光速了……這就是啊!
  • 簡單地講,就是越嚴謹、越接近現實的就越硬,越隨便的就越軟。
    • 另外一種分辨方式就是跟故事背景世界觀的嚴謹度有關,太過隨便或是將關鍵因素歸納於精神勝利法的也容易被歸類為軟科幻。
    • 例如《迷你裙宇宙海賊(動畫改名為猛烈宇宙海賊)》的世界觀中超光速引擎幾乎是每艘船必備的裝備,但通常也不會被算到軟科幻裡面去。

科幻小說常見題材概述

  • 以下依現實年代與主題相關條件先後列舉。

近代工業革命科幻 - 蒸氣龐克(Steampunk)

  • 以近代產業革命期的蒸汽動力時代為背景,蒸汽鍋爐技術被無限誇大,而且地位極高。
    • 通常這種世界觀伴隨著大量的蒸汽機、飛空艇、發條齒輪機構和黃銅製品等18~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文物。
    • 蒸氣動力的交通工具如蒸汽火車、輪船、飛船、螺旋槳飛機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強調這些東西對人類有多重要。
    • 基於幻想,還會出現和現代科技匹敵的技術,唯一的差別就是沒有電子成分。
    • 當然也包含機器人,一般而言不可能有AI,但也有出現蒸氣電腦搞出AI來,而蒸氣電腦多以真空管這種古早的類比型電子零件來代替數碼型的集成電路。
    • 電器通常也會存在,但頂多只是燈泡、廣播和電話之類的,不過也有像《快傑蒸汽偵探團》那樣,主角身處的蒸氣都市是一堆蒸氣用品,但旁邊有電氣都市就全都是電子產品的反例。
  • 由於西方工業革命相對較早,也使得古典的科幻小說成為此類設定的大宗,法國的科幻小說家代表—儒勒·凡爾納《鸚鵡螺號》、《海底兩萬哩》(主題為當時尚未發明的潛水艇)可算是先驅[1],英國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的《差分機》常被認為是真正開創潮流的作品。
  • 在日本也相當風行,特別是宮崎駿與大友克洋的作品。
  • 現實歷史中,因為蒸汽機的時代『近代』(1800~)介於現代與中世紀之間,當時的各種文化風俗、建築、器具同時有著中世紀的風格(人文、歷史、禮儀)跟近代工業化的內容(工業、產業、規格化),是一個介於現代(電子科技)與古代之間的時期,因此也常常被拿去當奇幻作品的分支背景設定:同時有著劍與魔法+科技的年代。例如《櫻花大戰》中的蒸汽機械配靈子機關。
    • 在技術主題上再延伸就會出現柴油龐克原子龐克發條龐克等,詳見下述。

太空探索科幻 - 太空歌劇(Space opera)/劍與行星(Sword and planet)/宇宙史詩

  • 近代科幻的常見體裁之一,顧名思義就是把歌劇的舞台從地球搬上太空的意思,科幻成分對劇情或設定主體而言只是添加戲劇性與背景理論。
    • 大致匯聚於1950年代美蘇兩國的太空探索競爭時代,從探索月球的史蹟類比放大為探索未知星球
    • 加上工商業消費社會對提供工薪階級的幻想娛樂之需求,因此發展出脫離前世代的長篇小說與文學名著,大眾也可輕鬆沉浸的YY小說Pulp Novel/速食娛樂讀物體裁。
    • 氣氛多半比其他科幻顯得樂觀,亦能啟發讀者對太空、科技的關心和好奇以及購買周邊商品
  • 其內容構成相對蒸氣龐克更完善,可以直接把現實世界神話的故事元素、模板拉到太空船、外星球上重演。
    • 舉凡秘境探險、愛欲糾葛、戰爭政變、偵探懸疑、驚悚逃生,把神祕國度改成外星球、把帆船改成太空船,把刀劍魔法改成雷射槍或粒子砲,基本都不影響劇情公式。
      • 內核常是纏繞於勇氣、愛情奪寶、拓荒、殖民、馴化人類至上人類精神性的傳統文藝題材,也或多或少灌輸了西歐諸國等殖民探險發起國的三觀。
  • 語言多半不是問題,會貼心地轉譯為英語或其他地球主要語言。
  • 計算事物的單位常會是地球單位美元/黃金/24小時制,偶而會有通用宇宙單位或者某星年/月/日某星大氣組成、重力不同星球生態差異的敘述。
    • 若主角為地球人,在外星探索時多半沒有呼吸氧氣的問題很巧合的都是類地行星
    • 有時候也有非純種地球人外星裔地球人等亞種地球人或「新人類/改造人/強化人/合成人/複製人」等軍工化角色設定。
    • 外星人多半不是主角,但價值觀跟身體構造多半都是地球人的理解範圍,超出理解範圍的也多半擔任蠻族/主要陰謀者。
    • 如果是人類和外星智慧生物的初次接觸的情節往往是悲劇居多,雙方的接觸常因某些灑狗血的因素演變成雙方火拼、戰爭收場。
      • 外星生物方面的設定除了有文明的智慧生物外,也有設定為沒有文明和科技的兇猛怪物,代表就是《異形(Alien)》。設定為群聚型的怪物,代表就是《Starship Troopers》裡面的蟲族[2]
  • 範本散見於各大1930~1960年代的科幻廣播劇、動畫影集、小說劇本,並影響到1970年代以降的日本漫畫、動畫創作。
    • 其中的範例可見1938年美國廣播劇《The War of the Worlds/世界大戰》,講述火星人襲擊地球,並且因為真假難分/觀眾過度入戲造成恐慌的不幸事件…
    • 小說《火星公主》、
    • 經典漫畫《Flash Gordon》、《マップス/星圖傳說》、《幻魔大戰》、《コブラ/眼鏡蛇(哥布拉)》、《Barbarella/上空英雌》、《銀河戰國群雄傳》等
    • 電影《星際大戰》、《星艦迷航記》、
    • 偶戲影集《Thunderbird雷鳥神機隊》、《Captain Scarlett超空人》、《Stingray霹靂艇》等。
      • 也有一部分偏向軟科幻但探討人性哲理的作品如小說《銀河英雄傳說》、《星界紋章》、《巖窟王》(日本動畫)、漫畫《火之鳥》、《銀河鐵道999》、、動畫《千年女王》等
  • 由於該創作年代的尖端科技發展為Laser雷射/激光,因此該時期的創作設定也是射線龐克(RayPunk)、線圈龐克(CoilPunk)的大宗。
    • 其中一部分視覺設定風格/物件成了現今美式英雄漫畫的必要成分,例如反光/亮面緊身衣、玻璃罩、太空艙、火箭噴口、玻璃製射線頭、增幅線圈、霓虹燈管、電場、聲納/雷達探測、流線紡錘形設計、普普風色調等。
  • 即使是強調近未來的科幻,但對電腦服務功能與人工智慧、資訊網路的發展預測卻往往不如現實畢竟作者們還是舊人類
    • 甚至會有『都說是西元2000年以後,但電腦卻還是巨大的機體、得靠1950年代的打孔紙帶或大盤錄音帶顯示/儲存運算結果』或類似落差現象。
  • 由於現今天文學多半以希臘羅馬神話為星體命名、為求讀者出自地球文明傳說的熟悉感,常會注重「人類古傳神話內容』在『想像中的星球』上的演繹,甚至無視科學觀測到的實際發現反正讀者也沒機會飛出地球去證實
    • 火星其實結冰、水星其實炙熱,木星其實不是固態行星、金星必出美女
  • 因風格浪漫、主角多半強大、同時強調科技上的便利性、不過份填塞艱澀理論,又常有性感女角作為吸睛要素,反而成為了公認的科幻主流或入門款。

科幻寓言(Sci-Fi Fable)

  • 相對於長篇小說的體裁而較為短小的故事,主要型態為借未來科技及稀有科學現象諷諭時下的人性缺陷或歷史時事之重塑
    • 甚至也可以說每則科幻故事都是一則寓言
  • 雖然有冒險及戲劇性演變,但結果多數不樂觀,或者事態不受主角群的奮鬥所能影響。
    • 承上,在此類體裁作品的異生物具備能力/構造/概念,經常是超乎故事中的地球人理解範圍,或是只能推測、觀察到一部分。
  • 知名作品有倪匡創作《衛斯理系列》、星野之宣《2001夜》、《滅獸之海》、《異星獸獵人B.E.M》、駱以軍《明朝》、張系國《玩偶之家》等

反理想社會科幻 - 反烏托邦(Dystopia、caco-topians)

  • 烏托邦(Utopia)的相反,諷刺的是,反烏托邦題材的作品遠比烏托邦還多到氾濫。(烏托邦和平又快樂,沒什麼好寫的)
  • 大致於1920年代的近代國家文明轉型期開始,主要著眼在政治對於文化與人類社會的影響,也因為對世界大戰的反思,常是批判極權的政治體系。
  • 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分別是:
  1. 葉夫根尼·薩米爾欽的《我們(俄語:Мы)》-描述一個一切共有化、規律化,卻把自由意志當作“不幸的根源”來抵制的社會。
  2. 喬治·歐威爾[3]的《1984》-(參考過當時仍為禁書的上者)描述極權統治、思想控制。
  3. 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描述高端工業化後的量產人與原生人的衝突、階級複製世襲維持社會穩定、消費以麻痺個人發展慾望與自我成就等社會現象。
  • 雖然這類小說常以近未來或現代為背景,但重點往往不在於使用科技進行樂觀的探索與追求、反而是以在集權體系或集約社會下的悲觀的遭遇與壓迫為核心。
    • 《美麗新世界》赫胥黎曾經對《1984》的作者喬治·歐威爾說:你的1984終將過去,我的美麗新世界總會到來。
  • 常敘述科技/經濟/資源被權貴壟斷後極權統治的文明社會最終形態,也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堪入目的病態。
  • 最大的問題通常是政府陰謀論或實行高壓制度,但是又竭力渲染一個自由光明的外表。
    • 或者乾脆用一套歪理控制社會思維,顛倒是非,同時鎮壓所有的反對意見。
    • 例如強迫人民參加自相殘殺或致人於地的「死亡遊戲」。
  1. 例如史蒂芬金的《奔跑的人(The Running Man)[4]》、《長征(The Long Walk)》。
  2. 高見廣春的《大逃殺(Battle Royale)》。
    • 由於不多誇示科技的便利性以及對新環境的想像等『享受』、又強調人性的醜惡/恐懼以及多半有關控制群眾、思想箝制等現實因素『負擔』,即使除去科技成分在現實生活也可能發生,常被視為較接近政治諷刺寫實恐怖小說而非一般的幻想故事,一度在近代國家遭到禁刊。
  • 反烏托邦題材的ACG作品有《怪物》、《20世紀少年》、《比利蝙蝠》、《Infinite Stratos》、《魔法戰爭》、《東之伊甸》、《圖書館戰爭》、《下流梗不存在的世界》等。
    • 嚴格而言《圖書館戰爭》、《下流梗不存在的世界》因為所有描述都是奠基於當今社會,也沒有任何超科技描寫,一般不會被算進科幻去。
    • 貴志祐介的《來自新世界(新世界より)》雖然已經歷了動畫化和漫畫化,但並不是輕小說。
    • 不過質量良莠不齊,畢竟反烏托邦的反社會性質是吸引中二病的好題材之一,但不能代表作者功力,尤以浦澤直樹此一虎頭爛尾王為婊婊者

資訊技術科幻 - 賽博龐克 / 電馭叛客(Cyberpunk)

  • 電波電腦和半導體為主題,背景相當於近未來,和上述兩類科幻母題的對比極大(蒸氣黃銅指針表VS高精密電子儀器)。
  • 自1950年代電腦時代與人工智能研究興起後的科幻體裁。
  • 賽博一詞原於模控學/Cybernetic,研究對整個系統(機器、組織、社會、國家)進行控制的方法的學科。
    • 主要特徵就是一個能連接所有個體從而加以控制的系統,而最容易想像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網際網路,加上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植入式裝置、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概念。
    • 視覺設計上常強調無機質感迷幻感,另常使用漢字、日文(近期也有韓文)或其他東亞文化特色裝飾,場景常是高樓林立/城寨、霓虹燈管與電子投影,以強調大都市的過度密集感。
    • 駭客和其他網路犯罪嚴重氾濫,故事的主角一般都跟駭客或網路世界有關。
    • 因為人工智能也是重要的課題,有時還會對「AI是否也是生命」進行反思。
    • 也因人體機械化的題材,甚至會反思到人的定義(機械腦vs生物腦,AI機器人vs機械化人,改造成全機械的人算是機器還是算人的議題)。
      • 再進一步會探討到他與己、虛與實、過去與未來,再摻入許多時期相近的解構主義、虛無主義、形而超學等後現代元素。把你的腦袋烤的外酥內熟
    • 而支撐如此龐大運算量的電腦系統可大可小,端看作者的科技設定。
    • 社會上,經常是幾個取代政府功能的跨國集團勾心鬥角,市民因而生活於黑暗地帶,然後有人對抗極權。
  • 悲觀要素強,人們常因為生活環境與迷失自我、失能而感到憂慮。
  • 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對賽博朋克的解釋:「待人如鼠,鼠的措施可同等地施於人。不加以理會不能使慘不忍睹的畫面消失。」
  • 代表作有被雷打到的菲利普·K·迪克的《機器人夢見了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5]》、《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一個大手開創兩種迥異風格等,因為常強調視像、迷幻,也常被改編為電影如《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超時空戰警(Judge Dredd)》、《駭客任務(Martix)》
    • ACG的代表作品有《攻殼機動隊》、《加速世界》、《忍者殺手》、《數碼獸》、《駭客入侵(Duex Ex)》、《看門狗(Watch Dog)》等。
  • 而即便這類體裁常常強調社會集約與產品消費潮、虛擬享樂,卻往往不多解釋電腦系統運作所需的能源供應問題,停電即失能

生物技術科幻 - 生化叛客(Biopunk)

  • 跟基因工程有關的科幻作品,和賽博朋克一樣對應現在,兩者算是設定。
  • 雛形正是科幻小說的三大鼻祖之一-瑪莉‧雪萊的恐怖小說《科學怪人》。
    • 雖然雛形很早就出現,但還要等到1960~80年代左右的恐怖電影風潮,因為追求虛構生物與特效之說服力,故在理論創作上也更加發展
  • 除了有看起來像從動物園或者樂高包裝盒裡跑出來的人類,還可能有人工培育出來的,活生生的建築物和載具出現。
  • 關注被調整過基因的生物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例如《發條女孩(The Windup Girl)》。
  • 早期的作品常以「不可以扮演上帝卻觸犯了禁忌」為主題,多半發生瘋狂科學家製造或把自己變成怪物,然後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 現在的作品比較強調「Life will find a way(生命會自尋出路)」(出自《侏儸紀公園》小說)[6]不過此作還是有不可以扮演上帝此句出現
  • 生化技術造成的危機,在以前的作品主要是以生化武器試驗出問題造成的區域危險,逐漸演變為造成全球性災害甚至形成末日危機。
  • 一般有為了控制社會,謀取暴利而濫用生物技術的政府和企業。
  • 最具代表性的遊戲包含《生化奇兵(Bioshock)》和《生化危機(Biohazard/Resident Evil)》。
  • 傑夫·范德米爾的小說《Finch》塑造了一個擁有高度發達的真菌科技的世界。孢子就是魔法!

純以物件風格為特色的各種龐克(Punk)題材衍生

  • 注意本列表的分類名詞純屬小眾、沒有公論,請不要隨便把它們和主流的三種龐克(Steam、Cyber、Bio)相提並論以免遭到降維
名稱 描述 備註
特斯拉龐克 Teslapunk 18至20世紀初的早期電力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接近太陽》、《特斯拉學徒》、《頂尖對決》等。由於時代跟蒸氣龐克接近,可以視為蒸氣龐克的電氣版本。
柴油龐克 Dieselpunk 一二戰的柴油機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FF7》、《異塵餘生》、《生化奇兵》、《法櫃奇兵》、《美國隊長》、《空中殺手》、《瘋狂麥斯》等。其衍生包括了裝飾朋克 Decopunk
原子龐克 Atompunk 冷戰時代的核能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星際爭霸戰》、《詹姆士·龐德》、《雷鳥神機隊》、《青蜂俠》、《傑森一家》、《超人特攻隊》、《鐵巨人》等。
電晶體龐克 Transistorpunk 冷戰時代的電晶體技術科幻。 由於時代接近,所以有很多設定常會與上述的原子龐克有重疊。
發條龐克 Clockpunk 文藝復興時代的發條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3D劍客聯盟:雲端之戰》、《達文西闇黑英雄》、《冤罪殺機2》、《刺客教條II》、《盜王之王》等。
牧牛龐克 Cattlepunk 美國西部舞台的蒸氣龐克科幻。 代表作有《飆風戰警》、《狂野歷險》、《槍神》等。
蠟燭龐克 Candlepunk 中世紀但是帶有相當程度黑科技的科學奇幻。 相似的名詞包括了古堡龐克 Castlepunk黑死病龐克 Plaguepunk中世紀龐克 Middlepunk
地下城龐克 Dungeonpunk 以劍與魔法題材結合現代科技的科學奇幻。 代表作有《探險活寶》、《暗影狂奔》、《上古卷軸V:無界天際》等。
涼鞋龐克 Sandalpunk 希臘羅馬神話的衍生史詩奇幻。亦可包含任何青銅、鐵器時代要素的作品。 代表作有《傑森王子戰群妖》、《超世紀封神榜》、《戰神》等。其衍生包括了鐵器龐克 Ironpunk青銅龐克 Brozepunk
石器龐克 Stonepunk 具有石器時代等史前要素的科幻。 代表作有《摩登原始人》、《Dr.STONE 新石紀》等。
射線龐克 Raypunk 二十世紀初想像中的未來科幻。 代表作有《星際爭霸戰》、《飛俠哥頓》等。
鋼鐵龐克 Steelpunk 二十世紀末的硬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末日列車》、《魔鬼終結者》、《機器戰警》、《鋼鐵人》等。
絲綢龐克 Silkpunk 東方風格的有機材質技術科幻,最早是由華裔作家劉宇昆提出的概念。 代表作有《蒲公英王朝》、《通天神探狄仁傑》、《摺紙動物園》、《奇門偃甲師》、《軒轅劍外傳 楓之舞》(墨家機關術)等。
奈米龐克 Nanopunk 奈米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聯合縮小軍》、《奈米獵殺》、《大英雄天團》、《末日之戰》、《駭客入侵》、《潛龍諜影》等。
太陽能龐克 Solarpunk 再生能源技術科幻。 代表作有《生態烏托邦》、《火線獵殺:絕境》、《黑豹》、《風之谷》、《天空之城》等。其衍生包括了月球龐克 Lunarpunk潮汐龐克 Tidalpunk
島嶼龐克 Islandpunk 與世隔絕的島嶼冒險故事。 代表作有《魯賓遜漂流記》[7]、《海角一樂園》[8]、《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福爾摩沙變形記》[9]、《格列佛遊記》系列、《蒼蠅王》、《浩劫重生》、《海洋奇緣》、《莫洛博士島》、《金銀島》(另有星際科幻改編版的迪士尼動畫電影《星銀島》)等。
海洋龐克 Oceanpunk 以海洋為主題的科幻或科學奇幻。 非科幻但以航海故事探討人性的作品有《白鯨記》、《海狼》等,科幻類可分為以鋼鐵船隻為主軸,現代人類活動為主題的海軍龐克 Navypunk(如《高校艦隊》);以木製帆船為主軸,講述大航海時代的海盜龐克 Pirate Punk(如《加勒比海盜》);以海底探索、發現UMA和失落海底文明等作主軸的深淵龐克 Hadalpunk(如《海底兩萬里》)
搜刮者龐克 Scavengepunk 以末日廢土的廢料收集黑科技為主題的末日科幻。 代表作有《Overwatch》(垃圾鎮場景)、士郎正宗、《銃夢》等。其衍生包括了荒漠龐克 Desertpunk
神話龐克 Mythpunk 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的重新改編。 代表作有《軒轅劍》、《新神榜》、《美國眾神》、《波西傑克森》等。
精靈龐克 Elfpunk 在現實中混入魔幻要素的奇幻作品。 代表作有諸多日系輕小說、《暗影狂奔》、《巫師神探》等。相關的動畫題材大多是青少年客群的歐美少年英雄和日式魔法少女。
魔法龐克 Aetherpunk/Magicpunk 以魔法或類似事物作為動力能源的科學奇幻。 代表作有《來自深淵》、《異獸魔都》、《永恆的阿卡迪亞》、《戰場女武神》等。
哥特龐克 Gothic Punk 以歐式哥特風格的黑暗鬼怪元素主的奇幻。 代表作有《吸血鬼之避世潛藏》、《地獄怪客》、《決戰異世界》等。
恐懼龐克 Dreadpunk 代表作有《黑暗靈魂》、《瘋狂理髮師》、《吸血鬼獵人林肯》等。
希望龐克 Hopepunk 強調人性真善美的科幻或奇幻題材,最早是由亞歷山德拉·羅蘭(Alexandra Rowland)在2017年提出的概念。 代表作有《怒星長路》、《傳奇加拿鐵咖啡》等。
獸人龐克 Anthropunk/Furpunk
綠能龐克 Ecopunk/Greenpunk

災難科幻 - 末日(Apocalypse)

  • 展示人類預測到或正面對巨大天災,例如溫室效應導致的巨大龍卷、找到要撞到地球的巨大隕石之類。
  • 即使人類會救亡圖存,但是大都不能完全阻止天災發生。
  • 末日可以是其他極端的例子,像是外星人大舉襲擊、機器人AI叛變、惡疾爆發(喪屍)、新生物取代人類、或純粹的巨獸襲擊人類等等。
  • Apocalypse這個詞彙來自聖經預言末日的章節(啟示錄),故許多此作品也會加入聖經或類似的神話災難場景。
  • 由於常有許多壯觀場面,常被選為商業電影的腳本。

浩劫餘生科幻 - 文明崩潰、後末日、世紀末(Post Apocalypse)

  • 參照上段而較不幸的結果,人類的科技文明社會近乎全滅,甚至連自然資源也枯竭。
    • 殘存的人類只能以有限的器械與資源在這個劫後世界尋求生存之道。
  • 因為1950美蘇冷戰所帶來的核威脅,這類作品流行於二戰以後,並常將導致浩劫的原因設定為人類自身的過失,以求警惕。
  • 名作如:北斗神拳的藍本《MADMAX/瘋狂麥斯》、《Thundarr/野人銅達》、《I am legend/我是傳奇》、《Visionaries/魔光戰士》、《Planet of the Apes/決戰猩球》與遊戲《異塵餘生(Fallout)》系列。
  • 呼應文明倒退的特性,常偏重古代/原始的社會因素,例如:汙染嚴重/異獸肆虐/賊黨橫行/迷信謠言/放棄科學理性/失去知識/領主王權奴隸制…等。
    • 在現代文明的遺跡廢墟中進行故事並呈現上述的原始特色,演出像古代但實為想像中的未來,形成了我們認知的現代科技社會已經崩毀的主要特色。
    • 對西歐文明而言,羅馬帝國的崩潰與後續的黑暗時代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許多後末日題材作品都能看到文明徹底毀滅的情節或開場,也有將現代文明設定為該故事中的超古代文明
    • 也有部分較為浪漫的設定科技與神怪並存、或是作為半奇幻故事的前導年代而形成雜揉的科奇幻形式,詳見下述。
      • 但與下列的科學奇幻分類仍有明顯差異,本類型的背景常有偏向自然資源不足以支撐大量科技運作或人口生存,世界較偏向蠻荒無法,角色群需要面對的危機感相對較大,不能夠歡樂地冒險

科幻與奇幻之間 - 科學奇幻(Science fantasy)

  • 綜合上述各類,介乎科幻和奇幻兩大分野間的模糊存在。
  • 舉例來說,明明是劍與魔法的世界卻常見工業時代或高科技的玩意兒。
  • 看似很像曲高和寡,但若深究其判定條件,其實已有相當多此類型作品問世。
    • 例如知名的科幻戰爭電影《星際大戰》,絕地武士正是修煉原力這種類似氣功的力量
    • 80年代玩具卡通影集《HEMAN太空超人/宇宙巨人希曼》,主角使用魔法劍變身對抗使用雷射槍的兵團。
    • 在有魔法的世界觀內也有現代科技存在的作品:如《最終幻想系列》6~8、11~14。
    • 肥良的《海虎》後續世界觀衍生作《武神》,講述在未來經歷蠻荒與科技戰爭中的超能力強者冒險,因為人即是神,又經歷5000年,世界觀已兼具奇幻與科幻要素。
    • 美國的MarvelDC和日本的特攝作品中,不少都是神力、魔法同時又跟地球黑科技、外星科技混合在一起的,綜合各自世界觀的跨英雄作品更是明顯。
  • 由於兼容古代與未來兩大幻想時空領域,又不會過度強調世界觀背景設定,如無意外將會是幻想冒險故事的最終體裁。

汎用設定

生命形態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常見設定 附註
Earthling
Human
地球人
人類
就是我們啦。 外星生物對我們的稱呼。
Superhuman
Transhuman
超人類
新人類
進化後的人類。 大多會有超能力和比一般人的肉體更強等設定。 不被普通人類的社會接受而遭到敵視,故事發展往往會變成普通人類和進化人類間的衝突,或是受到普通人的崇拜而成為領袖。
Alien
Extraterrestrial Life
外星生命 出身於地球以外的生物。 常和下項搞混,這裡基本上是指所有來自地球以外的生命體。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ETI
外星人 與上述的主要分別在於這只包含地球以外的有智慧種族
Carbon-based Life 碳基生命 由碳元素為主組成身體的生物。 大部分的地球生物都是這系。 由碳與碳水化合物組成的,只能消化碳水化合物,無法消化礦物。
Silicon-based Life 矽基生命 以矽元素為主組成身體的生物,因元素化學性質較碳穩定得多,因此常被設定為長壽。 大部分由岩石組成。 只吃礦物。
Digital Life 情報生命體 純粹由資訊組成的生物。 能將空間常數當成程式碼一樣改寫。
Life of Pure Mentality 精神生命體 純粹由精神意識組成的生物。
Artificial Life 人工生命
Humanoid 亞人
人型生物
形狀與人類相似。 可作為外星生物,或是用來形容人形兵器。 方便設定。
Mutant 突變型
變種人
基因和DNA變異的生物,現實就存在。
きょうかにんげん
Boosted Man
強化人間
Amorphous Creature 不定形生物 史萊姆
Energy Being 能量體
かいじゅう 怪獸 災害的具象化。 對人類構成威脅的不安定因素、地球防衛軍和光之巨人討伐的目標。 由於日本常面對天災再加上曾有原子彈洗禮,因此「怪獸」概念已普遍被日本人使用。
うちゅうかいじゅう 宇宙怪獸 能在外太空中自由行動的怪獸。

勢力/組織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常見設定 附註
ちきゅうぼうえいぐん 地球防衛軍 負責保護地球讓人類免受外星侵略者和變種怪獸侵害的虛構軍隊。
うちゅうけいさつ 宇宙警察
Galactic Federation 銀河聯邦 銀河各星球組成的聯盟組織。 聯合國和地球聯邦的高級版本,通常是帝國的死對頭。
Time Patrol 時間巡警 專門處理時間旅行相關犯罪行為的巡警機構。 通常不會解釋其存在意義到底是幫助了時空或者改變了時空的問題
Federation of Earth 地球聯邦 將地球國家統一,在某些作品中則支配太空殖民至整個太陽系或太陽系外行星。 指的是政府組織的機構而不是全人類共同體的政府間組織。在科幻作品中常出現被稱為地球防衛軍之類的軍事部門。 其概念通常來自聯合國的延伸。
Air Pirate 空賊/空中大盜 駕駛飛行器進行掠奪的幻想職業。 可能有空中移動要塞或隱蔽據點
Space Pirate 宇宙海賊 在外太空進行掠奪的幻想職業。

科技

太空探索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Star Gate 星際傳送門 固定地點傳送。 創造穩定的蟲洞連接兩地。 就是任意門...
但是一般的傳送門必須兩地都要有傳送設備,而任意門是不需要的!
Space Colonization 太空殖民 住在地球以外的星體或是太空船上。 通常是因為地球人口過多或是地球資源耗盡,才把居住地移到地球外的區域。
Space Station
Orbital Station
太空站 在地球軌道或是其他星體軌道上的巨型太空生活建築。 通常作為往來太空的前線作戰基地,但是也有類似監獄或是貧民窟類型的太空站出現。
Dyson Sphere 戴森球 超巨型太空站的一種。 大小可以與類地行星相比,內部往往有模擬地球環境的區域,簡單來說就是大型的人造星球。
Generation Ship 世代船 在太空永久航行的太空移民船艦。 第一代船員於艦上生育後代,之後所生的後代即為下一任船員,周而復始。
Nuclear Drive 核子引擎 以核分裂的能量作為引擎推進動力。 要達成超光速的基本款。 要消耗大量鈾元素,現實中原本NASA計畫登陸火星或是其他的行星要使用核子引擎,但是一直無法成功[10]
Fusion Drive 核融合引擎 以核融合的能量作為引擎推進動力。 較核分裂引擎製造更多的能源。 燃料跟安全性更佳。
Ion Drive 離子引擎 離子分裂的能量為動力。 比推力[11]大,可攜帶的燃料又多,但因為推力太低,現在只能在太空中使用。 越來越多新時代探測船,如日本的隼鳥號和美國的黎明號[12]探測衛星就是使用離子推進器。
Anti-Matter Drive 反物質引擎 使用反物質分裂的能量作為動力。 星艦企業號就是使用反物質引擎。
Solar Sail 太陽帆 使用太陽釋放出來的行星風作為推進動力,不耗任何燃料[13] 作為不耗燃料的引擎推進方式使用。 因為太陽物質的推力太小,因此必須要有大張的帆面才能確實加速,日本的IKAROS是全世界第一個做到行星間航行的太陽帆船。

機械工程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Robot 機器人
蘿蔔
自動控制機器。 科幻常駐角色,早期常用於科學怪人情節[14]的寫照,後期變得較多元。 日本人最(無誤)。
Super Robot 超級機器人 設定極度誇張的戰鬥機器。 相當於奇幻作品的神兵利器,甚至可以直接無視機械原理與規則。
Real Robot 寫實機器人 設定較為符合常理的戰鬥機器。 相當於現實世界的軍用武器,但近年描寫越來越像神兵利器。
Mecha 機械兵器 包括載具、武裝、輔助設備等的泛稱。 若純為一機械臂或人形成分較少的戰車、戰機即可分類在此。 上述兩者就屬於此內。
Android
Gynoid
行動電話
人形機器人
機娘
外表近似人類的機器人。
Cyborg 賽博格
機械化有機體
機械化人
改造人
有機生物和電子機器的結合。 通常機械部份會突兀出現在肉體上,參見某德國人 對人體的機械改造常常伴隨爭議與相關的歧視。
Powered Exoskeleton
Powered Suit
外強化骨骼
動力服
強化服
可讓人穿戴的機動兵器。 美式設定偏向於粗重鈑金盔甲、日系則大多設定成緊身衣。 為穿戴者提供額外出力、信息指導,甚至是偽裝等功能。
Three Laws of Robotics 機器人三法則 用來規範在人類社會中的智能機器人的行為和倫理。 1.不得傷人,也不能袖手旁觀。
2.在不違背1.的情況下服從命令。
3.在不違背前兩條的前提下有權自衛[15]
艾西莫夫創作,自身有漏洞[16]

資訊技術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 機械系統表現的智能。
Cyberspace 信息空間
電腦空間
電腦裡的世界。
Hacker 駭客
黑客
對電腦技術尤其是信息網路方面有高度理解的人。 實際上可分成黑帽(Black Hat)和白帽(White Hat)兩種。

生物技術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Uplift 提升 使普通動物(包括進化成人類之前的猿人)變得更有智慧。 原因可以是基因改造(莫洛博士島、猩球崛起)、自然演化(人猿星球原作)或是外星科技催化所致(2001太空漫遊、刺客教條)。
Clone 克隆
複製人
從原個體複製出完全相同基因組的產物。
Synthetic Gene 合成基因 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基因。
Wetware 濕件 指軟件和硬件以外的件,即人腦。
Bionoid 仿生機器 和Cyborg對應的改造人
Hybrid 混種 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混血兒。 用來解釋某種生物由來的萬金油。

武器

英文or原文 中文 說明與原理 作中設定 現實考究
Laser 鐳射
激光
高功率的集束光。 科幻中最基本的武器。 現實中為迎擊武器或工業用,以降階氣體離子的方式為光源。有些會需要特殊晶體作為主要元件
Plasma 電漿
等離子
繼固態、液態、氣態之後的下一態。 多指加熱氫離子的青綠色液態火球。
Nuclear Weapon 核武 分為原料為鈾的核分裂彈與以氫為原料的核融合彈(熱核武)。 核分裂通常是玄幻作中地球最強武器,但在科幻中多以氫彈為主。
Railgun 磁軌砲
軌道炮
將電源轉化成磁動力以拋射彈頭的武器。 初代鋼彈》中月神二號有利用相同原理的貨物投射器。 現實中目前有在研發,雖然破壞力高,而且子彈本身不需要裝備火藥而有安全性,但目前卻因為「過於強大的電流也會將炮身損壞」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辦法而停滯不前。
Tesla Weapon 特斯拉技術 根據作品不同形式多樣,以強電流的形式為主。 基於傳說中美國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的交流電理論創造的架空技術。
Coilgun 線圈炮 炮管由多個同口徑的線圈構成。 小型化後就是高斯步槍。
ElectroThermal Gun 電熱炮 利用高溫使經過的一切事物都焚毀殆盡。
Partical Beam 粒子光束 用磁場發射粒子團。
Chrono Weapon 時空轉移兵器 將對方附近的時空錯亂或是送進異次元,簡單來說就是強制讓對方從這個世界上轉學
Phase Shift Cannon 相轉移炮 使目標的物質構成發生高位相轉移。 PS裝甲的原理相反。

載具

學術

物理學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Time Travel 時間旅行 由某一時間點移動到另外一個時間點。
Temporal Paradox
Time Paradox
時間矛盾 發生這種情形往往與上者脫離不了關係,常見的有同一個人同時出現兩地,或是一個時空的同一個人死亡而另一者取而代之。 另外也可以以指宇宙旅行時的時空誤差,有時後只是在太空繞了半圈回來發現地球已過了很久一段時間,類似神怪小說中的「天界七日、人間七年」這種現象。
Matter Transport 物質傳送
HyperSpace 超空間 可以用超光速航行的地方。 由於現實宇宙無法超越光速,解決方式就是先進入Hyperspace。
Faster-than-light Travel 超光速航行

考古學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ちょうこだいぶんめい 超古代文明 四大古國前的高科技文明。
OOPArt(s)[17] 歐帕茲 不可能出現該地方或時代的遺物。
Ancient Astronauts 古代太空人
かいていじん 海底人 住在海裡的人類民族或高智慧生物。
ちていじん 地底人 住在地底下的人類民族或高智慧生物。

世界觀

環境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Multiverse
Parallel Universe
Parallel World
多重宇宙
平行宇宙
平行世界
時空類似的地方,但可以是人物或事情有所變化的兩個世界。
Extra-Dimension 異次元 通常以時空躍傳時發生錯誤產生的時空裂隙為通道。 普遍設定城非常陰暗、電交加和引力異常的世界,往往生長著許多猛獸。
Living Planet 行星生命體 有生命或有意識的行星。 大多會設定有強大的磁場或力量,例如心電感應、讓死者復活等等。 最早出自於以撒艾西莫夫的《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的蓋亞和史坦尼斯勞·萊姆的《索拉力星(Solaris)》。

聚居地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Floating City 浮游都市 通常是漂浮在海上或是空中的大型城堡或島嶼。 在這種地方發展的文明往往都具備很高的科技,強一點的甚至可以操控整座浮游要塞的航路和方向。
Geofront 地底都市 位於地底深處的低溫洞穴中,周圍被地函岩漿所包覆使地上人難以發現。 通常是因為古代戰爭或天災而遷居地底,日久了而被遺忘的一群。
Undersea City 海底都市 建築在海床底部,以半圓型保護罩包起的海底殖民地。 通常是因為地面人口過多或是因為戰爭和天災等因素而遷居海底。
Walking City 移動都市 整個城市其實是建築在一個巨型的機甲或是太空船上。 當遇到天災或戰爭時,整個城市會移動起來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災難,或是變成對抗敵軍的終極武器。
Galactic Empire 銀河帝國 由許多外星種族共同治理的星際共和國,或是由某一族的皇室所統治的跨星間帝國。 經常由許多個星系組成,也是星際戰爭系列的小說題材。

事件

英文or原文 中文 特徵 一般設定 附註
First Contact 第一次接觸 整個人類社會和外星生物正式接觸,不同於幽浮目擊事件是單一個人碰上外星訪客。 結果有好有壞,好的是雙方達成協議、壞的是雙方互不理解而破滅或開戰,也有著是背後是偽善的情況[18] 通常是隱射歷史上的多種情況。
日系作品中友好前往往先發生戰爭(《超時空要塞》、《傳說巨神》、《星之聲》、《鋼彈00》)[19]
Interstellar War 星際戰爭 發生在宇宙或星球之間的戰爭。 以人類宇宙殖民背景為主。 大多數作品設計成殖民圈人類內戰。
AI Takeover
Cybernetic Revolt
Robot Uprising
人工智慧叛變
機器人起義
AI起兵造反。 基本上是人類自己作孽(如悖論、漏洞)導致AI被激怒或失控。 規模可大(魔鬼終結者、駭客任務)也可小(機器公敵)。
Alien Invasion 外星人入侵 降臨地球的外星生物帶來毀滅性攻擊。 侵略者可以是駕駛太空船的高度文明(世界大戰、ID4)或是隨太空瓢來的寄生生物(恐怖拜訪、突變第三型)。 第一次接觸的負面結果。
Zombie Apocalypse 喪屍末日 由傳染性病毒產生大規模喪屍和其他變種生物吞沒世界。 殘餘的人類必須在佈滿著喪屍的世界掙扎求生。 引發後啟示錄背景的一種方式。
Nuclear Apocalypse 核子末日 世界各國互擲核子飛彈,核火洗禮人類。 文明倒退,殘存的人類必須面對被核子輻射改變的世界。 引發後啟示錄背景比較普遍的一種方式之一。

回應

討論:科幻

備註

  1. 後被日本Gainax社改編為TV動畫《藍寶石之謎》、以及迪士尼改編翻製的動畫電影《失落的帝國》。
  2. 這個設定被知名的即時戰略遊戲《星海爭霸(Star Craft)》拿去引用。
  3. 另一名作《動物農莊》,採用近代歐美政治情勢為角色藍本。
  4. 加州州長主演的電影《魔鬼阿諾》的小說原作。
  5. 即經典電影《銀翼殺手BladeRunner》的原著
  6. 原本人類利用操作遺傳基因讓園內所有恐龍都為雌性,使牠們不能自行繁殖下一代以控制園內恐龍數量。此句出自被邀請去參觀的物理學家之口,他雖然講不出怎麼會出問題,但認為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最終在劇中發現修補基因用的青蛙基因居然能夠變性、致使複造出的恐龍能自然繁殖,最後還是由轟炸來把整個島炸掉了(可是原來主要研究在另一個島上進行所以才有第2集,在萬惡迪士尼購入版權後,把電影中的轟炸橋段直接刪掉)。
  7. 近代荒島冒險類故事代表之一,除其故事體裁外,原書名之驚人長度也是開出版業界先河
  8. 出版年份與前者相距近百年,主角群與前者同姓氏,但際遇天淵之別:不但全家人的手工技能與求生技能點滿,船難後還能取回大多數可用資材,漂流到的島上起初說是荒島,但蘊藏豐沛資源、替代品與現實地球不可能聚於一島的生物相,最厲害的是缺媳婦也能發現遇難在隔鄰荒島卻能連寫數年瓶中信都沒餓死的英國姑娘…(扶額)敘事如此順遂,無怪乎早年譯者無視於原書名《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瑞士魯賓遜一家》而定為《海角一園》;此間樂,不思鄉也。
  9. 實為流浪騙徒喬治·撒瑪納札在仕紳們的沙龍聚會間為了騙取餐食與金援而吹噓出的偽書,其位置正是台灣島,即使撒瑪納札以其天分創造了福爾摩沙語並參考其他見聞捏造了島上風俗,其虛構內容終究被有真實航海經驗的行商與航海家給攻破,此書卻也啟發了後者《格列佛遊記》的寫作
  10. 理由有兩者,第一是無法確保發射必定成功,若發射失敗的話大量放射性物質可能會擴散在地球大氣層中造成嚴重汙染;第二是當今的航太用放射性物質基本上是以二戰到冷戰時期製造並已除役的核子彈頭為原料,但近年可拿來利用的除役核子彈頭已經相當稀少,這也是為何2011年NASA發射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會捨棄前輩伽利略號與卡西尼號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電池,改採用巨大太陽能板充當電源的理由。
  11. 消耗燃料與藉此得到的加速度比率。
  12. Dawn,探測小行星灶神星與穀神星。
  13. 甚至現在也已經做到轉向可以不需要燃料,像是IKAROS上面搭載的轉向裝置是透過太陽能發電取得的電力改變液晶方向舵特性後轉向。
  14. 人造物背叛或取代造物主。
  15. 其實還有一條在這三法則之上的第零法則: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害;而這四條法則同時運作的結果就是出現像駭客任務那樣的電子機械監管人類的世界。
  16. 說起來所謂的「三法則」其實算是艾西莫夫在作品中探討人類與科技之間關係的手段,三法則本身其實沒那麼重要。不過還是被二流作者們拿來奉爲真理。
  17. Out-of-place Artifact(s)。
  18. 也就是說,人類與外星文明的共榮只是表象,實際上地球政府已被外星人給控制(《V》、《銀魂》)。
  19. 日本在二戰時有被打到快亡國而投降的經驗,所以像這種以人類與未知存在發生戰爭,再尋求共榮之道的故事也相對較多。